
說回「四大」,他們大在人多,但不是最高檔的。等於豐田可能最多人買最大營業額,但林寶堅尼、保時捷才是最高檔的。「四大」源自英國與歐洲,因應股市的出現,而為投資者審查上市公司有否虛報業績,歷史悠久。他們不斷閱讀不同公司盤數,少不免會比較,並提出意見。這跟源自美國商學院的更高檔次的策略性顧問不同。策略性顧問包括客戶一般是請策略性顧問去決定應不應該生產某種產品或進佔某一市場,然後再請「四大」幫忙落實執行。因此,四大的服務主要包括了流程設計、組織架構、風險管理、以及信息科技 (IT) 等部分。時至今日,亦沒有再分高低檔,大家總之有錢就什麼都肯做。
「四大」,分別為羅兵咸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國內:普華永道;台:資誠;俗稱「水記」)、畢馬威 (KPMG;國:畢馬威華振;台:安侯建業;俗稱「K 記」)、安永 (Ernst & Young [EY]),以及德勤(Deloitte;台:勤業眾信)。策略性顧問則指麥肯錫 (McKinsey)、波士頓諮詢 (BCG)、科爾尼 (A.T. Kearney) 等。近年各 IT 公司亦相繼成立其顧問業務,包括 Oracle、HP 等。至於 IT 顧問的龍頭,一直是 Accenture 與 IBM。他們都與四大有很大的淵源。
在過去十多年,四大由當年的八大,慢慢整合成六大,再因為安然而變成四大,經歷了很大的轉變。不過,在這行裏打滾的,兜兜轉轉,還是那些人。最近我忽然想記下這段歷史,留待後人追思,因此畫下了兩幅圖。這是四大的緣起,圖中所見,四大是以合伙人形式成立的,故此他們的名字就是創辦人的姓氏:

早期的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合併,主要是為了照顧日漸全球化的客戶;Coopers (英) 與 Lybrand (美) 便是最好例子。KPMG 就更厲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著荷英美德的四位創辦人。不可不提的,是「G」所代表的 Reinhard Goerdeler,因為他父親就是有份參與暗殺希特勒的 Carl Goerdeler。Reinhard Goerdeler 本是任職於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的一個投資部門,後來再與「K」和「M」成立 KMG,最後變成今天的 KPMG。
由八大變四大,是由安永的 Ernst & Whitney 與 Arthur Young 開始 (1989)。之後 Deloitte, Haskins & Sells 與 Touché Ross 合併成德勤 (1989),成為六大。最後 Price Waterhouse 與 Coopers & Lybrand 合併成羅兵咸永道 (1998)。KMG 亦演變成 KPMG (1987)、KPMG Peat Marwick (1991),再變回 KPMG (1995)。安達信 (Arthur Andersen [AA]) 則本是水記的合伙人,自己開了自己的事務所,以誠實正直見稱,可惜卻在不足一百年後因舞弊而名存實亡,至今已由水記吸納了大部分的員工和客戶。八大就是這樣變成了四大。關於安然事件,已有很多論述,這裏就不贅。
至於顧問,則是從安達信 (AA) 開始。早於 1953 年,由於通用電器 (GE) 想利用當年 IBM 的 UNIVAC I 系統處理薪酬發放,因此聘請了安達信的 Joe Glickauf。Joe Glickauf 不單完成了任務,還在安達信裏成立了「管理服務」(Administrative Services) 部門。這,就是第一隊顧問團隊;而 Joe Glickauf 亦成了顧問之父。沒錯,最早的企業顧問就是 IT 顧問。之後,由於顧問服務出乎意料地賺錢,安達信的顧問便分裂出來,成為 Andersen Consulting (AC)。從此,AA 與 AC 便進行了漫長的訴訟,主要是 AA 要求 AC 為著用 Andersen 這個名字而要付多少錢。而負責談判的 AA 合伙人便是因為談不到其他合伙人心目中的價錢而被迫辭職。AC 之後不再走合伙人這條路,上市成為今天的 Accenture。
當然,AA 亦不會就此罷手。既然顧問服務是肥肉,怎樣都要分一杯羮,因此有 AABC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的出現。可惜最後因為安然,而與 KPMG 合併了 (PwC 只要 AA 的會計業務,但不要顧問部分)。KPMG 自己都保不住其顧問部門,因此讓它上市,成為畢博 (BearingPoint)。卻又由於虛報業積,畢博將於下個月正式宣告破產。各大行正將它拆細併購。
PwC 則於 2001 年的時候想過賣給 HP,卻又貪心,嫌 180 億太少,想自己上市,曾改名 Monday。最後市場的反應實在不樂觀,結果氣候變差,最後以 35 億低價賣了給 IBM。安永則賣了其顧問業務給法國的 Cap Gemini,曾叫 CGEY,現則改成 Capgemini。Capgemini 是一間跟 GE 很像的公司。他們不斷併購各種 IT 公司,打做了一間全方位的 IT 服務王國。德勤是則唯一一間沒有分拆其顧問服務的。
.jpg)
雖然四大的顧問分家的分家、出售的出售,但就在證監會的寬容底下,以走鋼線的姿態,重新開始了他們的顧問服務。不過今天他們叫諮詢服務。正是換湯不換藥,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提供的服務有些限制,以免有機會自己的會計師審核自己的顧問所改善了的業績,產生利益衝突。
除了傳統的四大,以及歐洲大財團菲利普旗下的 Atos Origin 和剛才提到的 Capgemini,市場上近年興起了一支強大的新勢力,就是印度以前的 IT 外包公司,好像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Infosys、Wipro 等等。今天,他們的財力已足夠買下外國的核心銀行系統,進而提供整間銀行的 IT 顧問服務。我國的 IT 顧問亦不可小覷。朋友在神州數碼 (Digital China) 任職,竟告訴我他們有八千位 IT 顧問!姑勿論他們的技術與經驗有多少,只要一人一拳便夠打死那些老師父。加上他們價格較低,遲早都會累積到一定的實戰經驗。到時便是四大的末日了。且看現在各 IT 顧問公司的人數:
.jpg)
做過多年顧問,從來沒法向家人交代我的工作,直至我解釋說:「我的工作就像夜總會裏的媽媽生,主要是要把自己組的小姐賣出去,坐不同客人的枱,再看鐘收錢。」立即明晒。自從金融風暴後,落夜總會玩的客少了,小姐們都開始發霉,甚至從良,顧問也快成夕陽工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