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4

The Historian (歷史學家)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的歷史的教育只達初中程度,其他的,就靠小說,特別是武俠小說。老實說,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單憑《三國志》,又有誰認識劉關張、臥龍鳳雛?如果不是黃易先生的小說,誰又會知道李世民開國時的所謂「群雄」是誰呢?

不過也因為少看西方文學,對西史的瞭解就自然淺多了。最近案頭不知怎的充斥著兩種書:有關印度的與有關吸血鬼的。又一次證明書跟時裝一樣,是有潮流與時興的。其中一本便是之前我說會在圖書館借的《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它是一部六百多頁的鉅著,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 (Elizabeth Kostova) 花了十年時間研究才寫成;書未完成時便已得獎,版權最終拍賣得二百萬美金,可謂先聲奪人。為了不想續借,結果晚晚讀到金睛火眼,才總算讀完。讀完後,加上再研究研究,總算對西史多點認識。

要知道書裏的背景,便要先對羅馬史與中世紀有點概念。羅馬帝國有五百年歷史,差不多等於中國三個朝代。極盛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包圍著地中海。不過也因為版圖太大,兩邊受敵,以至凱撒大帝不時要東西出差,累過半死,所以最後一位大帝 Theodosius I 決定東西分治。死時更索性傳位給兩個兒子,變成東西兩個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搬到米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則設在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堡。由於君士坦丁堡以前叫拜占庭,所以東羅馬帝國亦叫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他們相繼被外族入侵,對方又袖手旁觀,結果東羅馬帝國便看著哥德人 (Gothic) 把西羅馬帝國打成廢墟,日耳曼人跟著廢掉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解體 (476-480 年)。拜占庭帝國得到漁人之利,加上地處東西貿易的樞紐,十分富裕,經常可以用錢買和平,結果捱多了一千年 (1460 年) 才滅亡,成為第二羅馬。最後把拜占庭帝國打敗的,是信奉回教的奧圖曼帝國 (Ottoman;台:鄂圖曼;國:奥斯曼)。

西羅馬解體後,法國的日耳曼人自立成法蘭西亞,最終成了查理曼帝國。帝國再分裂成今天的法、德、意三國的前身。日耳曼人奧托一世後來統一了德國和意大利,得教宗加冕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962 年),繼承了羅馬帝國與其教會,一直到第一個「反基督」拿破倫的出現,才被廢除 (1806 年)。俄羅斯則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自稱是第三羅馬帝國,希望繼承這個傳統。

這裏背後,又牽涉宗教與文化的問題。西羅馬是拉丁語國家,建基在今天的意大利文明之上。東羅馬則以希臘語為主,建立在希臘半島的文明上。自剛才提到的 Theodosius I 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後,基督教有五大教會,稱為五大教區 (Pentarchy),分別是:羅馬 (Rome)、耶路撒冷 (Jerusalem)、安提阿 (Antioch)、亞歷山大 (Alexandria) 和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由於伯多祿/彼得 (Peter) 與保祿/保羅 (Paul) 相繼在羅馬殉道,所以羅馬的主教號稱為宗徒傳下的首領。但君士坦丁堡等主教反對,而且覺得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義有很多問題,包括太多猶太教的元素,如用無酵餅過逾越節等,特別是有關耶穌同時擁有人性與神性 (Filioque),一直不為東方敎會所接受,最終在 1054 年分裂。不過,讓這裂痕永無法修復的原因,是因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 (1204 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槍頭竟從被回教徒佔領的耶路撒冷改成富有的君士坦丁堡,從拜占庭帝國掠奪了大量財富。從此,東西兩國以及其教會便勢不兩立。東方以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為首,成立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世稱為「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也因此,天主教的全名乃是羅馬天主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羅馬主教便成了今天的教宗 (Pope) 。

如果教歷史,我覺得用一張張的地圖會比用時間與事件更吸引;正如傅科所言,歷史不是線性的。無論如何,說回小說《歷史學家》,主角就是老中青三代歷史學家。先請看看今天羅馬拉丁語系的國家有那些:拉丁語系的歐洲,有否發覺有個在東邊的小國?它的名字充分代表著它的傳承:羅馬尼亞。這個地方是山區,易守難攻,一直屬於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回教的奧圖曼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後,便想收服這個小國。不過,這小國有支精銳部隊,叫「龍騎士」(The Order of Dragon),一直抵擋著這支大軍。最後,小國的王讓自己的小兒子到奧圖曼當人質,以換取和平。怎料,國王與其長子被政敵殺害,奧圖曼軍隊於是佔領了這個地方,並封這個作人質的小王子為傀儡皇帝。幾年後,這小國被匈牙利佔領,小王子卻被匈牙利王賞識,封為小國的王。

這個國王先將所有政敵殘酷地殺死,再向奧圖曼宣戰。他最愛的刑法叫「刺刑」(Impalement):先用四隻馬將死囚四肢展開,再將潤滑了的大木樁由肛門插入,到口中穿出。他用同一種方法,將虜獲的二萬個奧圖曼士兵,全部刺死,插在邊境迎接奧圖曼的大軍。他因此被叫作「穿刺王弗拉德」(Vlad III the Impaler)。又因為他是「龍騎士」的後代,故稱「龍之子」,音譯成:德古拉 (Dracula)。不錯,他就是今天哥德文學裏的吸血殭屍 (Vampire)。

《歷史學家》就是一個關於上述歷史的故事。究竟歷史背後還有什麼秘密呢?為什麼傳說會將弗拉德說成吸血殭屍呢?當年奧圖曼的蘇丹王又用什麼方法對付「不死的弗拉德」呢?弗拉德過去這五百年又在做什麼呢?這便是書中幾代歷史學家要發掘的真相。十年的研究,當然是資料豐富。看完六百多頁紙,總會學到許多東西:歷史、語言、文化、風俗、遊記等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書中的文體主要是信件:老父留封信給女兒、岳父又留封信給女婿等等,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是《達文西密碼》或《奪寶奇兵》之類,會令你緊張刺激的小說。就當是進修吧!

2009-08-13

The White Tiger (白老虎)

愛書的你,也許聽說過「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每年在英聯邦裏,都會有一本英文小說被選中,並贏得五萬磅的獎金。曾經得獎的包括我喜愛的奈波爾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印度三部曲》的作者;詳見拙作《印度之分裂》)、阿蘭達蒂.洛伊 (Arundhati Roy;《微物之神》的作者) 以及因為《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 而被高美尼追殺,最終要逃亡的薩爾曼.魯西迪 (Salman Rushdie)。

去年,得獎的是亞拉文.雅迪嘉 (Aravind Adiga) 的《白老虎》(The White Tiger)。多得朋友相借,我有幸先睹為快。果然是一部充滿娛樂性與典型印度苦難的小說。書中主角出身低下種姓,卻因緣際會,殺了人並發了達,更因為外包工業的興起而成了企業家。正巧總理温家寶到訪印度,於是他決定與中國的領導人分享他成功之道。

不錯,很多以上得獎的小說都是印度裔的作家寫的。內容充滿印度仍然比比皆是的不公義,以及印度人用來對抗這些壓迫的黑色幽默。可能只有印度,才有如此明顯的階級壓迫、貧富懸殊以及宗教鬥爭,加上那麼多用英語寫作的小說家,造就了璀璨的印度當代文學。

順帶一提,書中多次提到主角喜歡四大詩人:Rumi、Iqbal、Mirza Ghalib 以及一位他忘了的。究竟第四位是誰呢?一定不會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 (Tagore),因為泰戈爾是位寫孟加拉語 (Bengali) 的印度敎詩人,而那三位詩人都是寫波斯語 (Persian) 和烏都語 (Urdu) 的回教詩人,他們寫的詩體,叫「格扎爾」(Ghazal)。其中,魯米 (Rumi) 更是極有名的蘇菲神秘主義者 (詳見拙作《蘇菲與魯米》),這裏正是在諷刺印度的宗教分裂:一個印度敎徒,甘心讓印度敎的種姓制度壓迫了一生,卻最愛回教的詩人。那最後一位是誰呢?最有可能的就是與 Rumi 同期的 Hafez 或與 Iqbal 和 Mirza Ghalib 齊名的 Mir Taqi Mir。由於 Hafez 沒有 Mir 那麼流行,加上書中主角似乎更熟悉烏都語,所以我覺得是 Mir。當然,那只是猜猜玩而已。

2009-08-06

Consulting (顧問簡史)

什麼都有四大:有四大銀行、四大建築師樓、四大廣告商、四大奇書、四大家族等等等等。在小弟的圈子裏,「四大」特指四大會計師樓 (Audit Firm),特別是他們的諮詢服務 (Advisory Services)。「諮詢服務」,亦即是傳統的顧問服務 (Consulting)。由於安然 (Enron) 事件,四大不再叫這種服務為顧問,而叫「諮詢」。「諮詢」者,問也;顧問,就是收錢答問題的人。因此,由補習老師到算命佬,都勉強能稱為「顧問」(Consultant)。

不過,「顧問」的亦稱「乾收銀」(音諧 Consultant),一直形象都不太好。行頭常說,若你隻錶壞了,請顧問看看,他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診斷,花你一大筆錢,然後告訴你:你隻錶壞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收費不菲,其結論又不易瞭解與執行,故有此看法;當然,樹大有枯枝,行頭亦有害群之馬。曾經便有位退役顧問寫了本《Consulting Demons》來諷刺整個行業。

說回「四大」,他們大在人多,但不是最高檔的。等於豐田可能最多人買最大營業額,但林寶堅尼、保時捷才是最高檔的。「四大」源自英國與歐洲,因應股市的出現,而為投資者審查上市公司有否虛報業績,歷史悠久。他們不斷閱讀不同公司盤數,少不免會比較,並提出意見。這跟源自美國商學院的更高檔次的策略性顧問不同。策略性顧問包括客戶一般是請策略性顧問去決定應不應該生產某種產品或進佔某一市場,然後再請「四大」幫忙落實執行。因此,四大的服務主要包括了流程設計、組織架構、風險管理、以及信息科技 (IT) 等部分。時至今日,亦沒有再分高低檔,大家總之有錢就什麼都肯做。

「四大」,分別為羅兵咸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國內:普華永道;台:資誠;俗稱「水記」)、畢馬威 (KPMG;國:畢馬威華振;台:安侯建業;俗稱「K 記」)、安永 (Ernst & Young [EY]),以及德勤(Deloitte;台:勤業眾信)。策略性顧問則指麥肯錫 (McKinsey)、波士頓諮詢 (BCG)、科爾尼 (A.T. Kearney) 等。近年各 IT 公司亦相繼成立其顧問業務,包括 Oracle、HP 等。至於 IT 顧問的龍頭,一直是 Accenture 與 IBM。他們都與四大有很大的淵源。

在過去十多年,四大由當年的八大,慢慢整合成六大,再因為安然而變成四大,經歷了很大的轉變。不過,在這行裏打滾的,兜兜轉轉,還是那些人。最近我忽然想記下這段歷史,留待後人追思,因此畫下了兩幅圖。這是四大的緣起,圖中所見,四大是以合伙人形式成立的,故此他們的名字就是創辦人的姓氏:


早期的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合併,主要是為了照顧日漸全球化的客戶;Coopers (英) 與 Lybrand (美) 便是最好例子。KPMG 就更厲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著荷英美德的四位創辦人。不可不提的,是「G」所代表的 Reinhard Goerdeler,因為他父親就是有份參與暗殺希特勒的 Carl Goerdeler。Reinhard Goerdeler 本是任職於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的一個投資部門,後來再與「K」和「M」成立 KMG,最後變成今天的 KPMG。

由八大變四大,是由安永的 Ernst & Whitney 與 Arthur Young 開始 (1989)。之後 Deloitte, Haskins & Sells 與 Touché Ross 合併成德勤 (1989),成為六大。最後 Price Waterhouse 與 Coopers & Lybrand 合併成羅兵咸永道 (1998)。KMG 亦演變成 KPMG (1987)、KPMG Peat Marwick (1991),再變回 KPMG (1995)。安達信 (Arthur Andersen [AA]) 則本是水記的合伙人,自己開了自己的事務所,以誠實正直見稱,可惜卻在不足一百年後因舞弊而名存實亡,至今已由水記吸納了大部分的員工和客戶。八大就是這樣變成了四大。關於安然事件,已有很多論述,這裏就不贅。

至於顧問,則是從安達信 (AA) 開始。早於 1953 年,由於通用電器 (GE) 想利用當年 IBM 的 UNIVAC I 系統處理薪酬發放,因此聘請了安達信的 Joe Glickauf。Joe Glickauf 不單完成了任務,還在安達信裏成立了「管理服務」(Administrative Services) 部門。這,就是第一隊顧問團隊;而 Joe Glickauf 亦成了顧問之父。沒錯,最早的企業顧問就是 IT 顧問。之後,由於顧問服務出乎意料地賺錢,安達信的顧問便分裂出來,成為 Andersen Consulting (AC)。從此,AA 與 AC 便進行了漫長的訴訟,主要是 AA 要求 AC 為著用 Andersen 這個名字而要付多少錢。而負責談判的 AA 合伙人便是因為談不到其他合伙人心目中的價錢而被迫辭職。AC 之後不再走合伙人這條路,上市成為今天的 Accenture。

當然,AA 亦不會就此罷手。既然顧問服務是肥肉,怎樣都要分一杯羮,因此有 AABC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的出現。可惜最後因為安然,而與 KPMG 合併了 (PwC 只要 AA 的會計業務,但不要顧問部分)。KPMG 自己都保不住其顧問部門,因此讓它上市,成為畢博 (BearingPoint)。卻又由於虛報業積,畢博將於下個月正式宣告破產。各大行正將它拆細併購。

PwC 則於 2001 年的時候想過賣給 HP,卻又貪心,嫌 180 億太少,想自己上市,曾改名 Monday。最後市場的反應實在不樂觀,結果氣候變差,最後以 35 億低價賣了給 IBM。安永則賣了其顧問業務給法國的 Cap Gemini,曾叫 CGEY,現則改成 Capgemini。Capgemini 是一間跟 GE 很像的公司。他們不斷併購各種 IT 公司,打做了一間全方位的 IT 服務王國。德勤是則唯一一間沒有分拆其顧問服務的。


雖然四大的顧問分家的分家、出售的出售,但就在證監會的寬容底下,以走鋼線的姿態,重新開始了他們的顧問服務。不過今天他們叫諮詢服務。正是換湯不換藥,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提供的服務有些限制,以免有機會自己的會計師審核自己的顧問所改善了的業績,產生利益衝突。

除了傳統的四大,以及歐洲大財團菲利普旗下的 Atos Origin 和剛才提到的 Capgemini,市場上近年興起了一支強大的新勢力,就是印度以前的 IT 外包公司,好像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Infosys、Wipro 等等。今天,他們的財力已足夠買下外國的核心銀行系統,進而提供整間銀行的 IT 顧問服務。我國的 IT 顧問亦不可小覷。朋友在神州數碼 (Digital China) 任職,竟告訴我他們有八千位 IT 顧問!姑勿論他們的技術與經驗有多少,只要一人一拳便夠打死那些老師父。加上他們價格較低,遲早都會累積到一定的實戰經驗。到時便是四大的末日了。且看現在各 IT 顧問公司的人數:


做過多年顧問,從來沒法向家人交代我的工作,直至我解釋說:「我的工作就像夜總會裏的媽媽生,主要是要把自己組的小姐賣出去,坐不同客人的枱,再看鐘收錢。」立即明晒。自從金融風暴後,落夜總會玩的客少了,小姐們都開始發霉,甚至從良,顧問也快成夕陽工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