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1

Travel (遊記)

我很少看遊記,只喜歡看旅遊指南,然後揹起背包就走。旅途越艱辛越折墮我越興奮。我知,我是有點自虐傾向。

雖然不看遊記,但我會預半年時間讀讀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學、宗教、神話、甚至語言才起程。那國家越古老,需要的時間就越長。當年為了去印度就讀了不少書。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林達」夫婦的著作。我正是在西班牙遊蕩的時候讀他們的《西班牙像一本書》,主要因為它快速惡補了我對西班牙歷史的不足,但也因為它觸發我們對不同政治體態,好像法西斯與獨裁的優劣,作出反思。因此,雖然我曾到過巴黎,我還是再看他們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作為解放革命裏敖出來的一代,林達借法國三番四次的革命、復辟、批鬥、共和、立憲、再革命、再共和等等的歷史,對血流成河的革命是否歷史的必然提出了沉痛的質問。

余秋雨老師的《千年一嘆》,應該是我看的第三本遊記罷。雖說遊記,余老師又怎會介紹名勝美食。他是想借思考各大古老文明的盛衰的原因,來設法保存中華文明的美好。我開始時被吸引的,卻是因為他旳行程表。余老師跟隨鳳凰衛視,由西方哲學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克開始,經過四大文明古國之埃及、三教聖地以色列耶路撒冷、佩特拉城 (Petra) 所在地約旦、文明源頭米索不達美亞亦被稱為新月沃土的伊拉克、古波斯帝國所在伊朗、另一個古文明座落印度河谷的巴基斯坦、兩大宗教的聖地印度的瓦拉那西 (Varanasi) 與菩提伽耶 (Bodhgaya)、再經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峽谷回到中國的長城。由埃及開始到中國的四萬多公里,全是坐在吉普車上一里一里地跑出來的。很多時全隊整天捱饑抵餓,擔驚受怕,還要面對各國海關毫無效率的留難,卻最終能在一百天之後,千禧年來臨的第一天,平安回到祖國。

一聽到這個行程的安排,我心裏只有羨慕的份兒!這就好像拿著世界通史跟著跑,還可以玩命,看看能否在疫症、恐怖份子、游擊隊、毒梟和腐敗軍人的手指縫之間撿回小命!可惜我們未能跟著走,那只好讀讀余老師的日記了。

余老師的《千年一嘆》,充滿了他一貫的中國文人悲天憫人的情懷。有些地方,直看得眼泛淚光。以下是其中一段,與大家分享:
當我們走進巴格達一家據稱最好的小學的教室……在門口見到兩個男孩推著很大的平板車經過……哥哥……眼神腼腆而又成熟,一看就知道已經承受了很重的生活擔子。問他為什麼不讀書,他平靜地說,父親死於戰爭,家裏還有母親和妹妹……我從口袋裏摸出兩支圓珠筆,塞在兄弟倆的手上,想說句什麼,終於沒有開口。是的,孩子,你們可能都不識字,用不著圓珠筆,但你們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在你們拉車空閑時,哪怕像祖先刻寫楔形文字一般畫幾筆吧,這番心意,來自你們東方那個發明了甲骨文的民族。(余秋雨,2000,230-231 頁)

至於如何延續中華文化,使其不至湮滅,仍是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2010-01-20

Struggle (音樂人生)

若有人以能好好「做人 (Human Being)」為生活的夢想,你說他有多可悲?更何況他只是十多歲的男孩。

我一向對電影中心的冷門戲很有興趣,有時間都會冒著打足兩小時瞌睡的風險去看看。這些月來對一齣很少人看卻拒絕落畫的電影很有興趣,正想去看,便聽見關於它得獎的報導,於是更加強了去看的決心。不過,由於一天只有一場,結果等了整整一個月才終於看到。它就是《音樂人生 KJ》。KJ 是「家正」,也就是那位以做回一個人為目標的男孩的名字:王家正。

KJ 是一個音樂天才,七歲開始學琴,十一歲便到捷克音樂會獨奏表演,更會開始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好像做人的意義、世界的不完美、為什麼有人不快樂等等。讓人不禁懷疑是前世記憶的殘留。他的問題,正是佛祖當年問的問題,但他選擇了在音樂的完美裏找尋自己答案。之後他入讀名校,帶領校隊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各種音樂獎項,並賦予他卑睨眾生的權利。但他,一點都不快樂。

什麼人只是想好好做人?那是一個自小便被迫連續參與比賽,要把緊張磨鍊成麻木、要用獎牌換取父愛的小男孩;那是一個進了名校,鄙視所謂團隊精神的荒謬,卻又被迫偽裝成一分子的中學生;那是一個尊敬父親,卻又沒法原諒他有婚外情的小兒子。他是否天生偏執狂傲?還是環境做成?是天才的宿命?還是父母師長的錯?誰也說不準。不過,我雖不是天才,卻體驗過 KJ 部分的成長歷程;我也曾在名校中裝作熱愛學校,和應著一句一句無聊的口號。因此我知道,他的很多經歷,不易熬過來。然而,作為天才,比賽勝負的關鍵人物,應該還是容易一點。至少,他囂張得起。


KJ,願你有一天,能接觸到我們先哲在艱苦的砥礪中悟出的智慧,消除你心裏的沮喪,讓你在音樂以外,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快樂的根源。

2010-01-07

Armchair Economist (反常理思考)

不時有人問,銀行幹嗎要開那麼多分行?既然開一間蝕一間,為何仍是開得比米舖還多?

個中道理,就和好像 Prada、GAP 等名店,為什麼往往在城市最貴租的地區開店一樣。有人會說那是賣廣告造品牌。但是要打造品牌也有很多更便宜的方法,好像在市中心大賣廣告,犯不著每個月蝕幾十萬。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作為消費者,每天都接觸很多新公司新產品。但產品的品質和耐用性高不高,只有生產商知道,消費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不過我們知道,假以時日,便會淘汰掉那些低品質的公司。因此,只有當廠商相信自己的產品很優越,能在市場長時間生存下去時,才會如此花錢裝潢門面。

同樣道理,若一間銀行只想盡快汲取存款,然後挾帶私逃,那它一定不會大量擴充分行網。換言之,開分行,是一種「訊號」(Signaling),就是我們準備好持久戰;而持久戰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服務、最高的誠信和一直玩下去的決心。

這些,都是由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引申出來的道理。此中高手,就是史帝文‧藍思博教授 (Steven Landsburg)。藍思博敎授的《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 24 問》(The Armchair Economist: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可謂活用經濟學的經典。

藍思博敎授利用經濟學,為我們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例如他解釋,其實拍賣勝出者只是「贏了不幸」,因為除他以外,沒有人覺得那東西值那個價。但更重要的,是無論你用什麼拍賣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還是一樣。即是說,同一樣東西,在 eBay (英式拍賣) 和 Priceline (反向拍賣) 賣出的價錢將會是相同的。他又解釋,其實政府赤字有多大,根本沒關係,因為政府借不借錢,花掉錢都是一樣的,分別只是今天抽稅還是明天抽;若不借貸,那政府便只好今天抽稅去付款,結果市民損失了這些稅款能賺取的利息,也就是「機會成本」。那代價與將來政府才連本帶利地抽稅,是一樣的。

然而,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關於「一夫一妻制」的討論。藍思博敎授認為,一夫一妻制全是男人們為著自己的好處而發明的制度。乍聽之下似乎沒道理,但若沒有一夫一妻制,強壯富有的男人便會得到大量的女人,剩下大量的男人沒伴侶。因此,男人才組成如卡特爾 (Cartel) 一般的聯盟,亦即以壟斷手法,消除市場上的競爭。不過但凡有卡特爾,就有人違規,因此才出現婚外情、包二奶等情況。這些,藍思博教授都極其有趣地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過來。

看藍思博教授的書,你完全不用對經濟學有任何認識,也不需瞭解那些複雜的圖表。看完他有趣的故事後,你自然會明白背後的道理。我覺得這個,正是偉大的教育家所共有的特質,亦是十分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