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Science (科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Science (科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3-01-19

ChatGPT

最近大家都在玩 OpenAI 新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 ChatGPT,我也就找同事幫忙弄了個戶口來試試。作為一個半吊子哲學家,我日常會遇上的問題可能會與大家不同,而似乎 ChatGPT 大都覺得很深奧,最後一條還要連說兩次深奧,所以只能交些「行貨」給我。我的結論是,儘管他朝人工智能能取替很多行業,哲學家還是需要人來當的。以下是我們的對話:

世間是虛幻的還是真實的?

世界是否是虛幻或真實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問題,在歷史上被許多哲學家、宗教領袖和科學家探討。不同的哲學學派和宗教信仰有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例如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真實的,而唯心論者則認為世界是虛幻的。科學研究也有自己的觀點,例如量子物理學研究發現了現實世界的多重性和不確定性,但這並不能證明世界是虛幻的。這個問題可能永遠無法得到絕對的答案,最終還是要靠個人信仰和意見。

為什麼神要創造邪惡?

許多宗教和信仰系統都有關於邪惡的存在的解釋,通常是與人類的自由意志有關。 例如,在基督教中,邪惡是人類犯下的罪,是在上帝创造人类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造成的。 在其他宗教和信仰系统中,邪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和世界的缺陷,而不是上帝的旨意。也有人認為邪惡是沒有根據的,是人類自己的想像。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不同宗教和信仰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一個個人信仰的問題,沒有絕對答案。

人生在世有什麼目的呢?

人生在世的目的是一個複雜且深奧的問題,在歷史上被許多哲學家、宗教領袖和科學家探討。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個人背景將有不同的答案。 一些人認為人生的目的是找到幸福,有些人認為是實現靈性命運,還有一些人認為是通過善良和同情心使世界變得更好。這是一個個人信仰的問題,沒有絕對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

我們有自由意志嗎?

自由意志是指人們在選擇和行動上的自主能力,也就是說人們能夠自己做出決定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自由意志在哲學和心理學上是一個長期的辯論。哲學家們一直在辯論人類是否真正擁有自由意志,有些哲學家認為人們是受制於外在因素的,而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行為,而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人們擁有自由意志。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也提供了一些觀點,但結論仍然是有爭議的,有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行為受到腦部活動的影響,而有的研究則認為人類擁有自由意志。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沒有絕對答案,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討論。

2022-10-15

Cycle (循環)

地球自轉一次,為之一日。

月球繞著地球轉一次,為之一個月,大概 29.53059 日。

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次,為之一年,大概 365.2564 日,稱為「恆星年」(Sidereal Year)。

由於地球自軸傾斜,所產生的四季循環,則被稱為「回歸年」(Tropical Year),大概 365.2422 日,也是以農立國的中國所重視的曆法。

鑑於這許多尾數,古今中外的曆法都有閏月閏日,目的就是讓年月日循環的開始重新對齊在同一天裏。這些複雜的曆法引申出很多神聖的數字,那些數字又埋藏在不同的神話與宗教故事裏。

今天我忽發奇想,寫了個程式,可設定不同的誤差水平,找出回到原點所需要的時間。結果如下:

恆星年 誤差
2 25 7.7
3 37 3.1
19 235 0.2
160 1,979 0.02
1459 18,046 0.002
14,750 182,439 0.001


下圖是程式的詳細輸出:


是的,我也知道這個很無聊!

2013-05-08

Badger (獾)

早幾天參加了堂弟的婚宴,還不知怎地被安放到主家席。於是便在新娘換衫時和這位一直不多見的堂弟聊了幾句。

在婚宴上才知道,堂弟自幼喜歡小動物,因此才一直在讀生物學。在香港,這科都不可謂不冷門,相信不少父母都會擔心出路的問題吧。不過,叔叔嬸嬸卻也由得他,一直讀到碩士。之後,他竟又拿得首屆「牛津大學裘槎獎學金」的資助,赴英國深造。今天終於學成歸來,成為真正的博士,還刊出了幾份論文,應該是某方面的權威吧。然而,每次問及他究竟在研究什麼,家裏人都是答:「唔知呀,好似係去森林研究一隻叫『獾』(粵音:歡) 的動物啩。」

「獾」(Badger)?有什麼好研究的?可愛?普通啦;瀕臨絕種?又不算。它是哺乳類食肉目的鼬科動物,學名 Meles meles,喜歡冰天雪地的地方,晚上才出來活動。據說它們會用自己熱呼呼的身體去暖和昏倒的登山客,把他們救回。不過,它們最出名的,應該是它們的勇猛。它們雖然只有小狗的大小,但是夠膽在花豹眼皮底下偷食、在非洲蜜蜂的狂螫下搶奪蜂蜜、甚至把毒蛇吞下肚!它們也會被毒液弄到醉醺醺,卻仍甘之如飴!

獾憑什麼如此凶悍呢?

堂弟花了這麼多年,到了可以以第一作者 (Lead Author) 刊登論文的地步,家人卻對他的研究毫不理解,好像有點可惜。所以為兄不才,決定以門外漢的身分,嚐試破解其中一篇論文的內容 (Sin, Dugdale, et al., 2012b),好讓長輩們安慰一下。

獾之所以如此無畏,是因它厚厚的毛皮,以及無敵的抗毒與免疫力。這種天賦,來自進化。



一種物種會不斷進化成不同的新物種,靠的,是基因突變 (Mutation)。之後,這些物種又不斷被自然淘汰,直到今天你見到的形態。譬如說,鹿因為沒有草,要吃樹上的葉,因而變成長頸鹿;其中需要經過一個階段,隻鹿條頸不長也不短,但這種鹿現在卻不存在。這個被歷史湮沒了的階段,以往需要依靠化石的發掘,再加上達爾文 (Darwin) 那種同源 (Homology) 推論 (好像蝙蝠的翅膀與人類的手臂有著相同的骨骼結構,從而被認為是來自同一個源頭),才能重塑出來。

今天,隨著科技進步,生物學家可以憑物種間的基因圖譜,找出進化的痕跡。當一種物種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基因突變時,有說是一組基因一起「協同進化」(Concerted Evolution),也有說是某段基因進行「生滅進化」(Life-and-Death Evolution)。後者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基因會突然間複製一段多餘的訊息,在沒有生存的壓力下,這段基因可以自由地變成其他東西 (即使話,一段用來造「肺」的基因,不能忽然消失,但如果有兩段,則其中一段可能變成造「腮」的基因)。如果你比較同類物種中不同表型 (Phenotype) 的物種的基因,如花豹與黑豹,便會發現黑豹是後來才出現的,並且能夠知道它是如何突變出來的。同樣是豹,因為突變而有不同的顏色,叫做多態性多形現象 (Polymorphism)

堂弟研究的,正是在多態的獾之中,比較不同表型的基因,找出它們進化無敵免疫力的過程。到了這裏,又要瞭解免疫力是如何出現的。

簡單來說,當一顆細胞被感染,它可以自首,把「我已中毒,請殺死我」的標籤插在自己身上,吸引毒殺性 T 細胞 (Cytotoxin T Cell, CTL) 過來,用「毒針」把它槍斃。那個「標籤」由蛋白質組成,被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第一類 (Class I),簡稱 MHC-I(嚴格來說,MHC-I 更像一個在細胞表面的儀表版,由蛋白質的碎片,即「肽」組成;MHC-I 指數高為健康,過低則是要清除的細胞。)

若被感染的細胞不自首,它們也會被告發,告發它們的是「抗原呈獻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有三種,分別是樹狀細胞、巨噬細胞和 B 細胞。它們會搖「旗」吶喊,直至 T 細胞來殺掉被感染的細胞。那支「旗」便是所謂 MHC 的第二類,即 MHC-II

由於在自然生態中,透過基因突變,不斷有新的病毒與細菌 (看看禽流感便知),這些免疫工具也必需與時並進,特別是辨認不同 MHC 的能力,必需不斷提升,否則 T 細胞便無法知道誰是敵人。用我堂弟的說法,這是一場基因的軍備競賽。也許是由於獾在這場競賽中,表演得極之出色,堂弟才選擇了它作為研究對象。他的論文正是依靠分析不同表型的獾的 MHC 基因排序,推斷 MHC-I 是依靠「協同進化」的,而 MHC-II 則是來自「生滅進化」的 (Sin et al., 2012b)。有趣的是,論文提到獾之所以進化得那麼快,可能與它們採取多夫多妻制有關,所以基因圖譜才會如此多樣化。

如果你一直耐心地讀到了這裏,你可能可以大概明白原文的摘要 (Abstract) 了。能做出這樣的研究,固然很厲害,但又是否值得一位年輕人花那麼多青春來研究呢?

那就視乎你能否看出 MHC 的基因研究,跟某些你聽過的東西有關。對,如果你能找出製造不同的 MHC 的基因排序,你便能夠標記不同的問題細胞,叫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清除它們。這個概念,是否很像大家經常提到的「標靶藥」?原來我們每天身體都會因為基因突變而生出千多顆癌細胞,再由 T 細胞與其他免疫系統的成員把它們消除掉。癌症之所以出現,其中一個原因是癌細胞懂得偽裝自己,不讓標籤出現在自己身上 (也有其他原因,例如某些癌細胞可以殺死 T 細胞)。如果我們能夠把癌細胞拿出來,找出它的基因排序,製造會搖旗吶喊的 MHC,那病人便能靠自身的免疫系統消除癌細胞,而不影響健康的細胞。這種免疫療法,早就證明能醫好像風濕般的頑疾;今天,研究人員正在把不同的癌症的基因圖譜紀錄下來,準備逐一擊破。

堂弟雖從來沒有明說,但我不禁想,為家人健康操心,又會否是堂弟研究 MHC 背後的動機呢?至於他的另一篇論文,則是有關獾的鼻子裏生長的細菌與嗅覺 (Sin, Buesching, et al., 2012),又不知是否有相似的動機呢?

無論如何,我並不是生物學的專家,以上亦有不少過度簡化的解釋。若有錯漏,還望各位高人指正。

Reference:
Sin, Y. W., C. D. Buesching, T. Burke, and D. W. MacDonald. 2012.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ubcaudal gland secretion of the European badger (Meles mel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81(3): 648–659.

Sin, Y. W., H. L. Dugdale, C. Newman, D. W. MacDonald, and T. Burke. 2012a. MHC class II genes in the European badger (Meles meles): Characterization, patterns of vari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nalysis. Immunogenetics 64(4):313–327.

Sin, Y. W., H. L. Dugdale, C. Newman, D. W. MacDonald, and T. Burke. 2012b. Evolution of MHC class I genes in the European badger (Meles meles). Ecology and Evolution 2(7): 1644-1662.

2012-12-16

IP Cam (網絡監控)

今天,不少朋友家裏有老人家、小孩子與菲傭,於是便到電腦中心購買幾支網絡監控攝錄機,所謂 IP Cam,好能在辦公室或旅行時能透過互聯網監視家裏的情況。然而,安裝這支 IP Cam 卻一點也不簡單,身邊不少從事 IT 的朋友也搞了幾天,遑論一般的家庭主婦。就我所知,市面上亦好像沒有上門安裝 IP Cam 的服務,就算有也肯定不止要花幾百元。所以,在解厄之神的驅使下,決定在這裏簡介一下做法,與背後的原理。

先假設你家裏已有一個有線或無線 (Wi-Fi) 的網絡,一個路由器 (Router;自己裝的或網絡商提供的),並有一台能透過這網絡上網的電腦和瀏覽器 (Browser)

一支新買回來的 IP Cam,一般先要透過直接與路由器連線 (LAN Cable),才能進行設定,設定後才能用無線上網。整個過程有兩個關鍵:
  • 通訊埠轉送 (Port Forwarding)
  • 動態網域名稱系統設定 (Dynamic Domain Name System [DDNS] Setting)
以腦場最平的一支 IP Cam 做例子。連接並安裝軟件後,會見到以下畫面:


你首先見到的,支 Cam 的 IP 地址,即 192.168.xxx.xxx。接著,進入「網絡配置」。從下圖會見到這支 Cam 地址是 192.168.2.24,網關 (Gateway) 則是 192.168.2.1 (這是路由器的地址,一般是將 Cam 地址的最後一組數字轉成「1」,要記下)。現在你需要「隨意」輸入一個 Http 端口 (Port)。雖說隨意,但為免與其他設備發生衝突,最好選一個大一點的數目,譬如由 8000 到 9000 的一個數。這裏選了 8080。這個數一般不會被預先設定,或會被設定成 80。你一定要改,不能用預設。


接著就是「通訊埠轉送」。先在電腦的瀏覽器上輸入「網關」地址作網址。好像剛才的網關在 192.168.2.1,那便要在瀏覽器上輸入 http://192.168.2.1。一般來說,用戶名稱是「admin」,密碼可試「admin」或「0000」。網關其實在路用器裏,所以密碼視乎你用什麼品牌的路用器。也有用「root」的 (密碼試「root1」)

進入了路用器管理版面後,要找出通訊埠轉送 (Port Forwarding) 的設定頁。以下是 Aztech 路由器的設定,藏在 Applications 之下。現在你要將 Cam 的地址 192.168.2.24 放在 IP Address 的欄位內,再將 Port Range 設定成剛才選擇的 Http 端口,即 8080 至 8080。


下圖是香港寬頻的路用器管理版面。在左邊的菜單裏,防火牆 (Firewall) 之下,便能找到通訊埠轉送 (Port Forwarding),設定的參數也是那幾個。


如果你家裏有多過一支 Cam,關鍵便是要選不同的 Http 端口給不同的 Cam。如果第一支是 8080,第二支便可以用 8081。在上圖路由器的設定裏,便要設定兩條通訊埠轉送的規則 (Rule),即一條 8080、一條 8081,分別指到兩支 Cam 各自的 IP 地址。一般出錯的地方就在這裏。此外,留意改了設定後,一般要等幾分鐘才生效,所以不要一失敗便又改,否則永遠都連不上。

完成了通訊埠轉送,便到 DDNS 設定。現在最平的 Cam 本身也有送 DDNS 戶口,而你也不用知道是什麼,只需要用瀏覽器輸入 Cam 的 IP 地址與端口 (用冒號分開),例如 http://192.168.2.24:8080,一般便會找到 DDNS 的連結。有時 Cam 身上也有標籤貼著。下圖裏那個 http://icam99999.ihome365.org:8080 網址,便是你支 Cam 在 互聯網上的位置。


留意那個端口 (Port),正是你設定的那個:


現在,你可以下載一個手機或平版電腦的程式,好像 Net Eye Camera,把剛才的 DDNS 地址與端口輸入,便應該看到你監視的畫面了。當然,你也可以用瀏覽器與上面那個 http://icam99999.ihome365.org:8080 網址來開啟畫面。

如果你的 Cam 沒有送 DDNS 戶口,那你可以登記一個。很多 DDNS 現在都要收費,我發現 http://www.no-ip.org 仍是一個免費的 DDNS,可以考慮 (在這裏登記)。

最後一步,便是在 Cam 裏輸入 Wi-Fi 的 SSID 與密碼,讓它在家裏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把畫面傳送上網。這個設定與其他器材的做法一樣,在此不贅。當然,為了不讓全世界都看到你家的情況,密碼設定也是必須的。

一般的安裝步驟便到此為止。不過,由於 Cam 也好路由器也好,都有無數品牌,所以很多時會遇上以上沒有提到的版面或問題,那你便要瞭解多一點背後的原理

首先,由你家裏的瀏覽器到像 Yahoo 這個網站,其實經過了很多重的關卡。你家裏自己有個區域網絡,一般稱 LAN,把無數的電腦與設備連在一起。為了識別,每台機器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址,由路由器派發。在下圖裏,桌面電腦獲派了 192.168.0.101,而手機則派了 192.168.0.104。於是你可以用像 AirDroid 的程式將照片從這兩個地址之間傳送交換。


但 Yahoo 明顯不在你家裏的 LAN 上,於是當桌面電腦要讀 Yahoo 的網頁時,它會從路由器的網關 (Gateway),即 192.168.0.1 走出公海。原來你的網絡供應商,即網上行、香港寬頻等等,自己有一個 WAN,並已為每一個單位派了一個 IP 地址,即上圖例子裏的 119.247.xxx.62。路由器的一個重要功能,便是把這個公海的地址,等同於你家裏 LAN 上的 192.168.0.1。在 WAN 上,有台電腦叫 DNS,即網絡電話簿。它記住了 www.yahoo.com.hk 這個網名 (Domain Name) 的 IP 地址,即 106.10.165.51。由於這個 IP 地址不在網絡供應商的 WAN 上,所以你的要求要再通過 WAN 的網關 119.247.xxx.1 走出世界,最後才去到 Yahoo 的網站。

順帶一提,Yahoo 的網站其實是一台電腦,內有一些網頁的檔案 (HTML),也有電郵以及一些其他的文件檔案與加密的檔案。不同類型的檔案要由不同的碼頭運出,當你用 http://www.yahoo.com.hk/xxx.html 提取檔案時,用的是 80 號碼頭;當你讀取電郵時,用的是 110 號碼頭;用 ftp://www.yahoo.com.hk/xxx.exe 下載檔案時,用的是 21 號碼頭;相反,當你發電郵出去時,那個「入口」用的碼頭是 25 號。加密網頁,即 https://www.yahoo.com.hk/xxx.html,則用 443 號。這些碼頭的號碼,就是先前提到的端口 (Port)。當然碼頭有很多個,但背後仍是一台機,一個 IP 地址,只不過同時在跑很幾個程式,各自「聆聽」著屬於自己的碼頭所收到的請求 (這些程式一般在背景運行,所以又叫「Daemon」)

回到 IP Cam,情況剛好相反。你的 IP Cam 正扮演一個像 Yahoo 這裏的網站的角色。那我們首先要登記一個像 www.yahoo.com.hk 這樣的網名,並叫所有找這網站的來家裏那支 Cam 的 IP 地址。如果你記得,這個網上電話簿的功能叫 DNS。這時,你會遇上兩個問題。第一,網絡供應商給你的 IP 地址,即較早前提到的 119.247.xxx.62,是每次開機都不一樣的 (這個派地址的制式叫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你不會想每次開機都到 DNS 改一次地址吧?第二,這個地址只連到你家的路由器或網關,背後有很多不同的設備,各有自己的 LAN 地址 (即 192.168.0.xxx),別人又如何知道那一個是 IP Cam 呢?


要解決第一個問題,便要用 DDNS (如 no-ip.org 或 ihome365.org)。每次 IP Cam 一啟動,都會跑到 DDNS 裏登入,並告訴它自己的最新 IP 地址,即上圖的 119.247.xxx.62。

至於解決第二個問題的方法,便是利用「通訊埠轉送」(Port Forwarding),即指定一個端口 (如 8080) 作一支 Cam 的記號,然後告訴路由器,但凡來這個碼頭的,便是找這支 Cam 的。所以,當別人鍵入 xxx.no-ip.org:8080 時,DDNS 翻譯成 119.247.xxx.62:8080,再變成 LAN 上的 192.168.0.1:8080,又由於「通訊埠轉送」,翻成 192.168.0.110:8080。不信的話,可以試入以上四組網名,最終都應該來到 Cam 的畫面。至於輸入 xxx.no-ip.org:8081 的,便最後經過 192.168.0.1:8081 來到 192.168.0.112:8081。如果明白「通訊埠轉送」(Port Forwarding) 的用法,你還可以自己在家裏建立網站或網上商店呢!

我不是網管專家,為求簡短我亦有所省略,但應該足夠讓你瞭解 IP Cam 的設計,剩下的,只能祝你好運了。

2010-09-01

Information (術數與信息系統)

「GIGO」在信息科技與系統理論裏,是一個很常用的概念,那就是「輸入垃圾、輸出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任何系統,都是由「輸入」(Input)、「處理」(或運算;Process) 與「輸出」(Output) 組成。就好像煮飯一樣,用料新鮮,自然餸菜美味,反之亦然。

最近無意中讀到易海書生以他自己十多年來搜集到的鐵版神數口訣與算法寫成的十五篇網誌,讓我一方面欣賞他的無私、一方面感慨大家冤枉地花在這方面的時間與精力,真是何其的多!

我不敢說《鐵版神數》完全是騙局 (之前倉海君已有專文討論),既然有人窮一生精力寫下一萬二千條條文,當然不會純粹為了開玩笑。綜觀公開了的所有口訣與方法,無論是「八卦加則」、「納甲加則」、「太玄數」、「日柱加則」、「元堂取卦」、「八卦滾法」、「先後天卦象加則」、「干支和數法」、「元會運世法」、「干支和數法」、「大運流年取數法」、「卦中取數法」、「互卦運算法」、「四門變」等等,我都學過,都不外乎是「數化卦、卦化數」兩個步驟。

好像最簡單的「八卦加則」,只不過是將「四柱」中 (出生的年、月、日、時),每一柱的干支,對應先天與後天卦數 (如甲為乾卦、子為坎卦等),疊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再看看有多少陽爻與陰爻,分別代入 15n(n+1) 中的 n,然後相加,再將上卦的卦數放在千位、下卦的卦數放在個位,便成了條文數。(具體例子可參看易海書生的介紹。)其他方法的分別大都在轉換干支與卦數的方法上。由於共有四柱,所以會有四條條文。

這種算法,有什麼問題呢?如果從宏觀角度,即是說所有與你同年出生的人,第一條條文都相同、同月的則第二條條文相同、每一出生年便有六日的人日柱條文一樣。如果那些條文很空泛,好像西洋星座一樣,只是說你是否固執呀、外向呀等等,則可能沒問題;但用來推你父母生肖、兄弟數目、生卒時間等如此精細的預測,則肯定沒可能。

《鐵版神數》裏有教用年柱考刻,即用年柱「數化卦、卦化數」,看看算出來的生肖與你父母的生肖是否一樣,若不一樣,則「向前推三十條」再看:那跟亂猜有什麼分別?不可能同年的人父母的生肖都一樣吧?有人於是提議用算命的時間來調整,那不如直接起個卦算算來人六親生肖便算了罷,為什麼要用《鐵版神數》那麼麻煩?

在此,我覺得大家可以用一個方法去判斷不同的術數有沒有道理。年柱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所以有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配對六十四卦,因此至少有四個卦是不會被用到的;這些卦又轉換回條文數,都只會有六十個可能。再看父母生肖,各有十二個可能,結果有 144 個組合,因此用年柱是不能算出父母雙方的生肖的。如果有個方法說,用年柱可算到父或母親其中一位的生肖,可行性便高些,但你仍要想想,有沒有可能同年的人父或母都有同一個生肖?就算你懂得用「八卦滾法」,「滾」八個卦出來,再前前後後搞 48 條條文,你的結果仍是受制於你輸入的「集」(Set) 有多大 (Input),即有多少可能輸出的變化 (Output)。千萬不要被五花八門的運算 (Process) 蒙蔽。

天下術數都可以這樣去看。曾讀過王亭文先生用這個方法駁斥一些紫微斗數格局「太容易出現」,因此是假局:總不成滿街的人都大富大貴吧?好像有些古本斗數會說那人死於「傷使夾限」、「小限入羅網」,回心一想,任何人到六、七十歲,就一定到「傷使夾限」,每六年就會「小限入羅網」,但不見得人人都是那些時候死。所以這些東西只可用來「裝專家」時說。

那是否所有術數都是假的呢?也不見得。只要你先有個基本概念便能分辨。單單用出生年,是不能算父母的,要同時有出生日。年代表父母,日代表自己。籠統地說,不會所有屬水的子女 (日) 都克父母的,只有父母同時是屬火 (年) 的時候才會。當然還要看很多東西,好像年支與日支、其他五行的多少、生旺等。

因此,如果有《鐵版神數》在算父母的時候,同時用年柱與日柱來「數化卦、卦化數」,即從 3600 個干支組合裏配對到 360 個卦,再配對到 144 個生肖組合,那算得出父母生肖便變得可能。年日組合同時可用來算上司與下屬,配合流年流月流日等,便有可能算出每天上班時與上司的交往。始終年與日有 3600 個組合,這個「集」可以包含很多東西。「月日」和「時日」等組合則可以用來算夫妻子女下屬錢財等,總之不能不考慮出生日。曾聽說真正秘傳的《鐵版神數》會橫向起卦 (即用不同的四柱),再用考刻的結果調整;那聽上來便像樣了。

你可能會問,身為「五大神數之首」的《紫微斗數》裏,有不少年系或時系星,單靠年或時便安盤,豈不是假?那未必。雖然有些星,好像四化星,安星盤時只用了出生年,但因為解盤時要相對命宮位置,而命宮位置又經過了年柱納甲、順數月逆數時等繁複的計算,因此早已將四柱都考慮了。算四柱八字的,原則上是直接用剛才的方法,不過中間牽涉了一個頗難掌握的步驟,就是決定那個天干為「用神」,這比較主觀,要有經驗。我們常常說「捉錯用神」,便是來自命相之術。其實紫微斗數解盤都很主觀:你可以說一個宮有凶星,但又可以說對宮有「空星」破解,又可以看「三方四正」的組合,又要看廟旺落陷,究竟相互之間的總影響如何?結果又要靠主觀的經驗

又看看天下最古的「三式」之一《奇門遁甲》,雖然超級複雜,排盤排盡天地人神,又星又宮又門又干支,但其「輸入」其實是事情發生時的四柱 (陰曆) 與節氣 (陽曆),原因是它本以軍事佈置為最初目標,因此沒有考慮個人的四柱八字 (一隊士兵,什麼八字都有啦)。我們能不能說,所有人在這個時辰向東走都會發財?我認為還是要看這些人的四柱八字。一隊士兵向東走,也許可以預測勝敗,但未必能保證所有人都生還。

所以到了今天,當我碰到有人公開什麼命理秘術的時候,都不會很興奮或好奇。很多秘術一聽便知是假。但我不排除有些人能算得很準,其中牽涉到天份 (Gift):始終,預測學裏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否則電腦早已取代看命的了。說到底,一切唯心造:找贖少了一塊又是「破財」,生意失敗傾家蕩產又是「破財」,就看你的善業惡業與福報有多大了。

2010-08-17

Constellation (三垣二十八星宿)

年少時曾經沉迷兵法,特別喜歡佈陣;然而,若要從三韜六略、河圖洛書中悟出八陣圖,甚至小說中的二十八星宿大陣,未免妄想。不過古之兵家都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十八星宿大陣,明顯是效法天上的星宿。因此,要學佈陣,便先要學中國古天文學。

若你翻開《史記.天官書》,便會發現中國早已將天空中的星星全記錄下來,並與地上國家的治亂興衰拉上關係:「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等等。可見中國的天文學,是以預測未來為目標的。譬如說,作為北半球天空的中心點,北極星被稱為「帝星」,受全天星宿朝拱。帝星若失輝,便預示著皇帝有危險了。

帝星也就是道教裏的紫微星,圍繞帝星的星,形成一個圈,就叫「紫微垣」,是皇帝內宮。那個圈,主要是由天龍座 (Draco;紫微左垣) 與鹿豹座 (Camelopardalis;紫微右垣) 所組成。地上的紫禁城,便是效法紫微垣而興建的。除了紫微垣,還有代表政府「太微垣」,由一眾將相朝拱著「太子」,以及平民居住的「天市垣」,合稱「三垣」,亦分別被稱為中垣、上垣、下垣。

三垣以外,就是有名的二十八星宿,分別為:
  • 東宮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南宮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 西宮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 北宮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好了,到此為止都是很多人早已聽過的基礎知識。問題是,這些星宿其實是天空中那些星星?是否真有龍或虎的形狀?如果真的要佈陣,那是個怎麼樣的陣?

那時候,就算印有天宮圖的古籍,都只有右圖,實在難以按圖索驥。時至今天,在網絡上找到的,一般都是中西星座的對照表,要靠自己逐顆逐顆的把星星圈起來。偶爾間找到一本古天文書籍,那些星圖則中西名稱混集,極難讀出所指的是何星,更遑論星座的形狀為何肖龍肖虎。再者,如果只用肉眼,在香港這個又污染又充滿光害的城市,要看到星星已是十分困難,不要說分辨星座了。

其實現在星名的翻譯,早已參考了中國古名。好像「天蠍座 σ」中文名為「心宿一」,就是因為它屬於東宮蒼龍的心宿。不過西方星名是跟亮度排次序 (α、β 等),不像中國那樣跟形狀順數,所以不容易把其他星圈出來。因此,我一至想把四宮星圖畫下來,卻苦於工程浩大,遲遲沒有實行。

結果,終於等到我發現了免費軟件 Stellarium 我的想法才被實現。其實 Stellarium 也不是很新的東西,不過我一直沒時間試玩。最近我卻發現原來它不只有西洋星座,還有中國星圖!雖然有些錯漏 (好像「壁宿」便畫錯了),但大體上能讓你看到四宮四象的圖案,還可以加速時間的飛逝,觀看星空的變化,甚至追蹤某一星球的軌跡。

於是,我就在 Stellarium 的基礎上,完成了三垣二十八宿的中西配對。先看看三垣 (要點擊放大)


你可以在上圖的天市旁看見牛郎 (河鼓)織女在遙望。在上圖中,我亦加上了紫微垣北斗七星的星名。你會發現,北斗一星名為「天樞」,但又跟著「貪狼」。學過紫微斗數的朋友就知道,「貪狼為北斗第一星,為解厄之神,禍福之主」貪狼,其實是掌管天樞的星君,亦即道教的神祉;其他的星與星君亦已同列於上圖。實際上,北斗七星,掌管「死」;南斗六星,掌管「壽」。因此民間有很多人拜北斗的。如果你記得紫微斗數排盤的方法,你會發現紫微天府永遠在命盤中相對,原因是紫微代表北極星、天府則是南斗之首;前者在北邊的天空轉,後者在南邊的天空轉:


南斗就是北宮玄武之首,斗宿。以下就是我嘔心瀝血完成的四宮二十八星宿圖,相信是現時網絡上最清晰的 (必須放大至 1:1,再切割;歡迎轉載,轉載只需連結到這網址便成;你亦可向我索取個別檔案)


星宿的意思,其實是月亮每晚住的地方。如果你追蹤月亮,你會發現它會順序經過二十八星宿。前天晚上月亮就住在「角宿」:


如果有人正好在這晚出生,西方就叫這個為「月亮星座」。由於「角宿」相對應的星座是「室女座」,所以這晚出生的人的「月亮星座」就是星相裏的「處女座」。

任何人談到中國天文學,都會提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參」就是「參宿」,「商」則是「心宿」。西宮的虎面與東宮的龍心當然不會相見,要隱藏地平線才有機會看到它們在一起:


由於「昴宿」是一組星群,也就是「七姊妹星團」,要放大才能分別配對:


至於學《易》的, 會發現至此「六神」中已有勾陳與四獸,卻沒有「螣蛇」。由於 Stellarium 裏沒有這星座,我自己畫了一幅。《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你看像不像?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在香港能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兩岸呢?

2010-07-26

Calendar (曆法)

曆法,是記錄時間的方法。

古人發現,地球的氣候,與地球的公轉有關。因此,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周,期間春耕秋收,叫一「年」。由地球的潮汐漲退,到生物的生理週期,又與月亮的盈虧有關。因此,月亮盈虧一次的時間,叫一「月」。日出日落,又為之一「日」。為了方便溝通,又將一日早晚分為均等的十二個「時」,時又可以再均等分為「刻」與「分」。

古人接著記下:一年有大概十二個月,每個月大概又有三十日。因此,一年大概有三百六十日。從此,三百六十變成西方古文明的單位,好像一個圓便有三百六十度。

至於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用的,是十二與三十的最少公倍數:六十。它能被三十除盡,又能被十二除盡,天體的變化因此每六十個週期便重疊一次。

為免造六十個符號作單位,中國人發明了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最少公倍數正是六十;它們分別是: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史書《世本》記載了「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二皆黃帝之臣」、「甲乙之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之名月,謂之支」;換言之,根據傳說,早於黃帝時期便有干支曆法。第一個甲子年,正是黃帝於公元前 2697 年時登基的那一年;古人稱黃帝元年。

數的時候,就從甲子、乙丑、丙寅等,一直數到癸亥。留意單數干 (甲、丙、戊等) 是不會與雙數支 (丑、卯、巳等) 相配。因此單數排位的干支為「陽」,雙數的為「陰」。

中國的曆法,就是以甲子年、乙丑年等一年一年地數下去,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又以甲子月、乙丑月等一月一月的數;由於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每逢一月便是寅月。日也是一樣,由甲子日、乙丑日等開始數,每六十日完成循環。時辰也是一樣,每天由晚上十一時開始,每兩小時一個時辰,由甲子時開始,五日後便又回到甲子時。一個時辰再分為八刻,一刻有十五分。

到了宋代邵雍,即著名的邵康節,更推而廣之,創下以「元會運世」為單位的宇宙曆。簡而言之,世界由始到終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又有三十「年」。也就是說,一元有 129,600 年。自然地,十二會以地支為編號、三十運則以干支配合來數。他的曆法,由堯帝登基時五星連環的那一刻開始。

由始推出一個結論:在六十年裏任何一個時辰,都可以用四組干支,或八個中文字代表:這就是所謂「八字」;它們分別構成年柱、月柱、日柱、時柱等「四柱」。之後就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直至永遠。

在這裏,我同時想介紹如何用 Excel 計算任何一個時刻的四柱。由於 1984 年是「甲子」年,只要算出今年與 1984 的差,再除六十後的餘數,便可以知道今年的干支。算餘數的函數為 MOD。假如你將今年年分輸入 A1 的格內,又設定甲子是 0,乙丑是 1,丙寅是 2 等,那:

=MOD(A1-1984, 60)

便會得出除 60 的餘數。要化為年干,只要除 10 得餘數,0 為甲、1 為乙等;化年支則除 12,0 為子、1 為丑。當然,你也可以加 1,讓結果變成 1 為甲、為子。

可以說,算年干是最容易的。起月柱亦不難。既然一年有十二個月,每逢農曆一月便是寅月。至於月干,由於有十個,每六十個月便會循環一次,亦即每五年就會有一次甲寅月,逢甲或己年,正月便一定是丙寅月。古人於是設計了一首「五虎遁月」歌: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為什麼叫「五虎」?因為「寅」代表虎,寅年就是虎年。同樣道理,一日有十二時辰,每五日便會遇上一次甲子時。子又代表鼠,故有「五鼠遁日」歌: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法,當從壬子求。

即每逢甲日或己日,就由甲子時數起。乙日庚日,就由丙子時數起。

到此,你會問我究竟想做什麼?原來自古中國曆法有一難題,就是起日柱。如果每個月都是三十日,就很簡單:兩個月便循環一次;問題出在每一個月的日數不一樣,又無算式可跟。舉例,正月初一是定在冬至後的第二次新月、大寒後的第一次新月、或最近立春的新月。月,顧名思義,是根據月亮盈虧來定的;但「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則是由公轉、亦即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來釐定的。冬至正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一般落在子月 (即十一月)子是開始,由子月冬至開始,日照便越來越長,所謂「陽火之始」、「冬至一陽生」,所以「做冬大過年」。子月更曾經是周代的歲首,即新年。寅月為歲首,是夏朝留下來的傳統。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則為一「節」,一年於是有十二個氣、十二個節,為二十四節氣。

在人類的曆法上,以羅馬代表的西方文明,是用以太陽為主的數學曆 (Arithmetical Calendar);以阿拉伯世界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是用以月亮為主的陰曆;只有中國人用日月兼備的天體曆 (Astronomical Calendar),應該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Aslaksen, 2009)。我們用「年」和「節氣」來標誌太陽的週期,再用「月曆」來標誌月亮的盈虧,以至沒有萬年曆,根本推算不出每一天的日柱。

用數學曆的公曆,能輕易地讓你算出兩個日期之間相隔多少日,因為閏月閏年都是有公式計算的。但是你也許沒留意,中國農曆並不是每隔一年便有閏月。有時是隔一年,有時是隔兩年,要看日月位置!每個月亦不是一定有三十日,也不是一月大二月小這樣數。二、三、四、五、六、八等月都有可能有閏月!這樣做,有個公曆做不到的效果:就是每逢初一都是新月、每逢十五都是滿月。

因此,所有算命的師父,手邊都有萬年曆,否則無法憑簡單的出生年月日推算出八字。為什麼要算八字?因為中國人相信,我們一生的命運、健康、財富、官職等,以及每年的吉凶,都是註定的,並能由代表出生時間的四柱八字推算出來。不過,不同的派別在用不同的曆法。批八字的,用陽曆,以立春為一年之始,以出生日與節氣的距離除三為起大運的歲數;批紫微的,用陰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以逆數月順數時等方法安身立命算大限。算鐵版的,集大成,陰陽曆皆用,還要考刻:要知道你出生在那時辰的那一刻。若你不清楚,他們便問你父母生肖等資料,以確定你的刻數。由於要求這樣精確,推出的條文亦更細緻。以我所知,只有鐵版才會直接談到你壽元有多長,死於何時,身邊有幾多子女送終!

那麼,盲人師父讀不到萬年曆,豈不吃虧?這就要提到據說千金難求的「大小金鉗訣」。盲人師父憑訣便能起八字。「大小金鉗」是我遇過最高度加密的口訣;它記下了由 1930 年到 1990 年 71 年間每個正月初一的日柱、整年的大小月分佈、和立春的時間,但你若在什麼仙洞裏看到它,肯定不知它在說什麼。讓我分享開首兩句,你便明白:

白龍隨井六戌飛,黑兔家解丑十八。……

第一句「白龍隨井六戌飛」的「白龍」,指的是 1930 年 (庚午) 的正月初一是「庚辰」日。「龍」是第五個生肖,故代表「辰」;「白」是金的顏色 (見《起卦》裏的五行圖),而天干中「庚、辛」都屬金。不過「辰」是陽支,不會配「辛」這陰干,故「白龍」只會是「庚辰」。「隨、井」嘛,是兩個卦象的名字!「澤雷隨」與「水風井」,或「澤雷水風」,由上往下數,陽爻為大月 (30 日),陰爻為小月 (29 日),便是「小大大小小大、小大小大大小」。「六戌」,是指立春在初六戌時。那是十二月初六還是正月初六呢?那就看「戌」在「六」之前還是之後。現在是在後,所以是正月,否則就是新年前,即十二月。同樣地,1931 年的正月初一是癸卯日,立春在十二月十八丑時。

有了這七個字,就能為全年每一個時辰算出四柱八字,而無需萬年曆。我最欣賞的,是這口訣壓縮字數的加密法,真是少點基礎都看不明白。至於全套大小金鉗訣,已有高人在網上發佈,我就不再轉載了。另有一套叫「銀盤子」的口訣,讓人快速背出每年氣節交替的日子與時辰,亦已有高人發表,不贅。

可是,大家記住的出生日期,大都是公曆的,很少人記住自己的農曆生辰。這樣做成了另一個挑戰,就是要先將公曆轉農曆。認識我的朋友,到此可能已估到我想做什麼:我其實是想用 Excel 的函數,把公曆轉換成農曆,再起四柱八字。你也不用找了:網上無數的萬年曆,背後大都是一個表,記住了農曆每個月初一的公曆日子,再每次查出來相減;所以全部都有一個輸入年份的有效範圍。就算楊河理與熊曉東先生最近的論文 (Yang & Xiong, 2006),也沒有離開「大小金鉗訣」的模式,只是用二進制數字來代替卦名罷。

由於公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要轉換農曆便十分因難,中間要對天體運作有很深的認識;特別是起月柱的時候,要先知道月圓月缺的時間。但是,由公曆起日柱卻竟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四柱八字其實是一個數學曆,純粹一個以六十為單位的循環,故此有條件造成方程式。只要你找一個甲子日為基準,再與你查的日子相減,再為中間公曆農曆的閏年閏月做調整,便能得出任一日的日柱。

正當我雄心壯志,想訂出這個由公曆算日柱的方法時,卻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那就是張雲鶴先生的《張氏日柱公式》(Zhang, 2008)。張氏的公式,需要知道那一年是否公曆閏年,可用這個 Excel 公式來決定 ([年] 是 Excel 裏輸入了年份的位置):

[閏}:=IF(OR(AND(MOD([年],4)=0,MOD([年],100)<>0),MOD([年],400)=0),1,0)

張氏的基數:

[基數]:=5*[年]-60*FLOOR([年]/12,1)+FLOOR([年]/4,1)-FLOOR([年]/100,1)+FLOOR([年]/400,1)+[月]*30-59*FLOOR([月]/2,1)+FLOOR([月]/9,1)-FLOOR([月]/10,1)+FLOOR([月]/11,1)-FLOOR([月]/12,1)+FLOOR(2/[月],1)+[日]+38+IF(AND([月]=1,[閏]<>0),-1,0)+IF(AND([月]=2,[閏]=0),1,0)

[基數] 除 10 的餘數就是日干 (0 = 甲)、除 12 的餘數是日支 (1 = 子)。

現在你也可以用 Excel 做萬年曆。如果有朋友記得自己的公曆與農曆生日,你可以不用萬年曆便能為他起四柱八字。你亦可以以它為基礎,配合 VBA 來排紫微斗數命盤。自己有自己的程序,便能將解盤的心得都寫進程序,不用金睛火眼的在三方四正數星星,又不用靠想像將大限流年的盤轉來轉去。你甚至可以自動為四柱起卦納甲排六親,再在網上下載鐵版神數的一萬二千條條文,排出一生命書。簡直可謂:

算命不求人,只需按 Button!

這是有點誇張。始終解盤、考刻等工作還是要人工處理。想算命的人亦是想傾訴多於想知道未來。越扯越遠,我還是在未完全離題之前,就此打住吧。

Reference:
Aslaksen, H. (2009).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th.nus.edu.sg/aslaksen/calendar/chinese.shtml

Yang, H. & Xiong, X. (2006).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n the Electronic Perpetual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10479

Zhang, Y. (2008). Zhangyunhe Rizhu Formula: Mathematical Formula to Convert a Certain Day from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to the Heavenly Stems and the Earthly Branches. 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1(2), Retrieved fro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cgxyxb200802004.aspx

2010-07-15

Musician (樂器與壽命)

剛寫下學拳為什麼可以延壽,再告訴你學什麼樂器會更長命。

幾年前考過 (不是學,也不是玩) 鋼琴,又認真考過薩克斯風 (Saxophone),感覺玩管樂會長命些:一來管樂在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個音,不像鋼琴要同時讀一大堆音符,又同時按一堆相對應的琴鍵,手指又要不斷在感覺一樣的琴鍵上走位,極傷腦筋;二來管樂迫你用丹田呼吸,暗合氣功原理。不過,如果我就這樣隨口說說便算,那實在對不起我個博士學位。因此我在維基百科抄下了 392 位已逝世的樂手的生卒年份、主要樂器與音樂類型,決定做過統計上的分析。由於時間關係,我只選了鋼琴小提琴來代表弦樂薩克斯風單簧管代表管樂若有高人有時間來個「通殺」,記得告訴我結果。

在討論樂手壽命之前,大家先要理解,壽命受很多因素影響,好像遺傳、性別、疾病、戰爭、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又受國家有多富裕、不同年代的醫學有多發達、食物有多充足等等。舉例,根據世衛的報告,1900 年時我們平均壽命只有 31 歲,到 1950 年上升至 48 歲,2005 年則到達 65.6 歲。這樣看,生於 1756 年的莫札特死於 35 歲,已算是長壽。不過,在我的數據裏,無論十八、十九、抑或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平均壽命都超過 63,大大高於平均壽命,更有兩位有百歲高壽。可以說,玩音樂的,會較長命

當然,這是個有偏頗的樣本:能在維基百科出現的,都比較有名,亦因而較富有。其實家裏有條件學音樂的,便已較富有。較富裕的環境,自然有較衛生的居所、較有營養的食物、較高機會享有醫療等等。不過,玩音樂的亦特別多吸毒的癮君子。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玩搖滾的都比較短命,平均只有 55.09 歲:

玩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家的壽命:F(7, 384) = 3.101, p = .003




不過這個研究純屬無聊搞笑,大家就不必那麼認真;要認真的話,就要去找兩班人,一半玩音樂、一半不准玩,再等他們全死去,我們才能下判斷。

好,言歸正傳。結果發現,玩弦樂的 (M = 65.42) 竟然比玩管樂的 (M = 61.49) 長壽一點點 (t = 2.254, p = .025)!再仔細分析 (Tukey HSD),原來小提琴手特別長命 (M = 68.54),而鋼琴手、薩克斯風手和單簧管手則沒有顯著的分別。

玩不同樂器的音樂家的壽命:F(3, 388) = 4.685, p = .003



 無論如何,數據似乎支持弦樂手會長命些,特別是小提琴。無怪乎熱愛小提琴的愛因斯坦有 76 歲命!也許不斷狂用腦才是長壽的關鍵。看來,我這種可以懶就懶的業餘管樂手,無論如何氣運丹田都不會太長命的了。

2010-06-14

Circadian Rhythm (生理時鐘)

據說,如果沒有陽光的影響,生理上的一天其實有二十五小時。因此,如果你每晚準時睡覺,每朝又準時起床,你會發現晚上總是睡不著,早上又醒不過來。大家是否甚有同感呢?簡直一大解脫啦:從此不再為自己懶床而覺內疚,因為這是天然的!

這個結論來半世紀前的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將人困在密室中生活,隔絕陽光與鐘錶的影響,再分析大家的作息時間。結果每天的循環大概是二十五小時 (Aschoff & Wever, 1962)。因此,甚至有人向加拿大政府要求每天拉長一小時,讓大家可以晚一小時起床。

事實呢?早於十年前,哈佛的專家便已推翻了這個說法,並證明人類內分泌系統所掌控的時鐘為一天 24.18 小時 (Czeisler et al., 1999),與地球自轉完美吻合。之前的實驗忽略了室內電燈的影響:簡單點說,是電燈令我們不斷推遲睡眠時間。

好,一場歡喜一場空。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在《黃帝內經:靈樞》裏,讀到這一段:

陽氣出於目……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一舍,指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衛氣可以理解成保衛身體表層的氣,與營養身體內部的營氣為維持身體健康的二氣。人的衛氣巡行全身,與太陽走過黃道二十八星宿是相對應的。人的衛氣會由眼角 (晴明穴) 走到腳底中心的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叫「陽行」,再回到眼角,叫「陰行」,為之一個循環。外星人岐伯在這裏的意思是,當太陽走過一個星宿時,衛氣走了 1.8 周。太陽走了一半,即 14 星宿後,衛氣完成「陽行」,花了 1.8 x 14 = 25.2 周。太陽完成一周天時,衛氣便亦完成「陰行」,共用 1.8 x 28 = 50.4 周。但是衛氣一晝夜只能跑 50 周,因此剩了「奇分」的 0.4 周。用現在的算法,衛氣完成一次陽行陰行的循環,需要 24 x 50.4 / 50 = 24.19 小時,與 Czeisler 博士在十年前幾經辛苦才得出的 24.18 小時,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岐伯跟著還要很沒所謂地說:「因此大家每朝起床的時間都會有點分別,無非是因為那剩餘的點數罷。」好像如此簡單,難道你竟不知道的樣子!

上一篇我已說岐伯是外星人,你可能不信,但我終於找到了證明。劉澄中教授 (2003) 曾刊登了一幅1958 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歧伯占脈行醫圖」:


看到了吧,歧伯竟是上半人身下半鳥身的怪物!估計其實他是一位坐在飛行器上的外星人,或至少是神與人的後裔:

當天主的兒子與人的兒女結合生子時,在地上已有一些巨人,他們就是古代的英雄,著名的人物。(創 6:4)


Reference:
Aschoff, J. & Wever, R. (1962). Spontanperiodik des Menschen bei Ausschluss Aller Zeitgeber. Naturwissenschaften, 49(15), 337−342.

Czeisler, C. A., Duffy, J. F., Shanahan, T. F., Brown, E. N., Mitchell, J. F., & Rimmer, D. W. (1999).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Science, 284(5423), 2177-2181.

劉澄中、張永賢,〈經脈醫學與經絡攀登〉,《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3):5-18。

2010-06-01

Epidemic (五運六氣)

1918世界性流感,死亡人數二千萬。
1997發現禽流感,香港殺雞 130 萬隻。
2003非典型肺炎 (SARS) 於三月至五月疫情最為嚴重,中港確診人數七千多,六百多人死亡。
2009豬流感肆虐,中國確診人數十二萬,六百多人死亡。

如果我告訴你,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便早已預言了這些疫症,是否有點難以置信?


讀《素問》讀到了最後的三分之一,出現了非常艱澀的七篇:由《天元紀大論》到《至真要大論》,內容是預言每年氣候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疾病,統稱「五氣六運」學說。有說傳說中的《黃帝外經》,就是這七篇。我苦研了整整一星期,總算有點眉目,並以近年疫症引證過,果然厲害。不過,就如易經一樣,起卦容易解卦難。查出每一年每一氣節的五運六氣,也未必估中實際的氣候與病變,其中更牽涉到大量的五行陰陽學與中醫醫理。

舉例,1997 與 2003 年,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適逢「歲會」,主「病徐而持」。《內經》說這兩年會:「濕氣下臨……胸中不利」,會於「第二氣」,即西曆三月春分到五月小滿之間,發生呼吸系統的疫病:「大火正……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又由於 1997 年是「木不及」之年,因此未能生火,以至屬於「羽蟲」的雞禽類病倒;至於 2003 年則「火運傷肺」,出現肺病。醫治的方法是用苦味藥發汗袪濕,食用黃色、黑色的谷類,不時不食,只食當令的農產品。再者,2009 年「土不及」,土為「裸蟲」,即豬與人等沒有毛的生物容易染病,加上是「太一天符」之年,主「病暴而死」,故蔓延得比禽流感快。

有沒有發現,1997 年、2003 年與 2009 年相隔都是六年?那是因為總共有六種司天之氣,每六年便循環一次。至於五運,是基於「年干」。譬如今年是「庚寅」年,「庚」在五運中屬「金」(不同命相裏的五行),而「寅」則是「少陽相火」,屬六氣中的「暑」氣。所以今年、特別是中原地區,會很炎熱,直至大暑過後便「涼乃至」。我們甚至可以預言 2015 年又會有像 SARS 一樣的流感。由於 2015 年「金不及」,今次問題可能出自海產,然而,司天的「濕土」有可能會生「金」來補充,亦因此能維持「平氣之年」。但是春天時,即由春分到小滿時,間氣為「少陰君火」,火尅金,便會釀成疫症。


為了方便大家推演,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試算表,你只需在黃色的那格 (C2) 填上年份,便會自動產生一頁的報告,顯示那年的「運氣」:點擊下載;你亦可以發電郵向我索取。當然,坊間也有要付費的,比我的試算表精確與複習得多。好像我的節氣日期,只是大概的日期,可能有一、兩天的偏差。而且,你要有一點基礎才能理解這報告。不過,在報告的最底部,有一段用白話寫成的「養生」提示,你跟著辦便成。

對,我們經常提到的「運氣」,其實就是「五運六氣」。黃帝之所以向歧伯學,是想進行疫病預防,實是愛民之策。北宋便曾真的實行,每個月都由中央發出天氣預報,並建議大家要吃些什麼防些什麼。只是外族入侵後便再沒有這調兒了。

你可能會覺得,靠天干地支算「運氣」,像算命一樣,是很迷信的事。然而,如果大暑那天真的很熱、或冬至那天日照最短,你會否覺得很邪?不會吧!因為那是從曆法上推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角度而得來的結論。古人未必完全知道原因,但他們的統計一點都不馬虎。那天干每十年的循環又是什麼一回事呢?最有可能就是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太陽黑子有一個持續十年的活動模式,每十年循環一次;而太陽黑子的活動又直接影響地球的磁場與氣候。因此若說古人用天干作符號來起下這些變化,亦不是一件太難以置信的事吧。

2010-05-25

Question (素問)

朋友猜對了,我正在讀《黃帝內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醫書。我倒從未想過要學醫。由於色弱的關係,我很辛苦才捱過中學的化學實驗,更遑論讀醫。當年我是靠化學品的氣味,去估它們是什麼,再靠年輕時的無敵記憶力,熟讀千多頁的化學參考書,推算出合成品的顏色,才總算過關。若真的讀醫,先別說分辨萬多種藥材,就是看看氣色都有難度,恐怕是畢業無望。

不過,我做事一向聽從「訊息」。話說我平時喜歡一邊練長跑,一邊聽收音機。有一天,港台正好播出古天農與李仁傑訪問年屆五十的舞蹈家梅卓燕。當時梅卓燕談到自己年屆五十,正是女人生命衰竭之後的第一年,並解釋了《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段: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內經》認為,女人的生長,每七年一個階段。「七七」即第七個階段,四十九歲,「天癸」似乎就是「荷爾蒙」。

等一下,你不是說在「黃帝」的時候,中國人便有「荷爾蒙」的概念吧?

幾個月後,我深圳看到有圖解的黃帝內經,一讀之下,簡直啞口無言。不少西醫近百年才有的東西,幾千年前便寫進了《內經》。好像我們十八世紀時才知道肝能解毒,《內經》卻早說明:「肝者,將軍之官」,專門作戰。亦有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強調肝膽乃是「表裏」的關係。這勾起了我讀生物學時的記憶:肝的功用包括製作不同的酵素,膽卻決定何時將這些酵素注入食道內。《內經》亦提出肝與眼相通,所以肝病能從眼睛看出來;又多次將腎臟連上「恐懼」,好像早知道有腎上腺一樣。究竟古人如何能知道這些呢?這可是解剖也解不出來的知識。

西醫之所以知道肝能解毒,是靠先喂動物服毒,然後在其尿液找出與毒物結合的酵素,再在臟腑裏找這些酵素。我不相信二千多年前能做這種實驗。當時更有可能的,是先找個囚犯,割了他的肝,再看他如何死去。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非常先進的醫學知識。

《內經》亦有提到食得太好,會有糖尿病:「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又指「甘傷脾」,即與「胰」有關係。說起「胰」,應該就等於中醫的「脾」。所謂脾胃脾胃,互為表裏,都與消化有關。今天西醫的「脾」,是用來儲存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傳說當年誤將西醫的「脾」配對了中醫的「脾」,結果無法再找一個臟腑來配對「胰」,於是創造「胰」這個字,以示只有「夷人」才有這個內臟。無論如何,若「脾」就是「胰」,那《內經》對胰臟的功能實在十分瞭解。

最神奇的,是全書花了很多時間談經絡穴道與針灸方法。由漢代王莽做活體解剖、嘗試找出經脈,到今天醫學如此發達,卻還是沒有人能肯定地解釋經脈的物理基礎。不過經脈的存在,卻是不容置疑。穴道按摩時,按摩師總是能說出你身體的問題;有經驗的中醫師,把把脈便能在你什麼都沒說之前,說出你的病徵。書中更多次提到如何憑不同的脈象,推算出精確的死亡日期與時辰,十分恐怖!

當然了,要掌握這門學問,一點都不簡單。單是針就有九種,脈象有三十三種,穴位有三百六十五個,不同的病又有不同的剌法,瀉邪補虛,選時擇日,有一點偏差都不成,剌錯了就只能看著病人於指定時間內死去!

講到醫治,不得不提《內經》對身心關係的透徹瞭解。《內經》認為飲食、環境、情緒與房事是疾病的成因,特別強調情緒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與今天的心理學家的看法完全一樣。不禁想起很多人考試前無胃口、食「十三么」後心臟病發等例子。《內經》甚至利用暗示的方法,例如嚇病人將要「深剌」,讓真氣隨著肌肉緊張而凝聚到穴位:「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真氣乃相得。」

《黃帝內經》雖然未必是黃帝時代所作,真正成書應在戰國時期,距今仍起碼有二千二百年歷史。全書分成《素問》與《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並稱中醫四大經典。成立北京國醫學院的孔伯華醫師,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在汪精衛時期與西醫「打擂」,之後又為毛主席治病。他認為,要修煉成名醫,便要從這四大經典入手。就算今天你到大學讀中醫,課程裏都有這四本,缺一不可。

當然,我雖然對《內經》的內容十分讚嘆,但就如中國其他學問一樣,中國人只在乎實用性,而不重視研究學問的方法。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病理,《內經》就全推到陰陽五行之上,又或是風寒之邪與營衛之氣長期爭戰的結果。結果《內經》之後,除了出了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外,在病理上便再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多醫書都是藥方與病案。

講起《素問》,之所以叫「問」,是因為其內容為黃帝閒時請教他的幕僚歧伯的記錄。那些超越時代的知識,都是由歧伯口中吐出的。黃帝稱歧伯為「天師」,經常在聽完後「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更多次強調要好好收藏:「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緊張過國家機密;拿出來讀時還要齋戒沐浴:「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我一邊讀,一邊不禁想:為什麼皇帝會如此紓尊降貴呢?最有可能的是……
幾千年前,一位帶領原始農民的酋長,崇拜龍神;他在戰勝了其他崇拜牛神的牧民後,遇上了很長壽的外星人。為免酋長問長問短,外星人自稱「仙人」,還跟酋長說他亦能和自己一般長壽。後來外星人就派出他自己的晚輩歧伯去教這個原始人一些基礎的生物學與醫學。這位酋長大喜,從此天天向歧伯問長問短,並聽課聽得一愣一愣的,幾乎忘了自己是酋長。最後這酋長活了一百二十一歲,當了一百年酋長,生了二十五位子女,再乘搭彩雲 (UFO) 離開。後世於是用「歧伯」與這酋長的外號「黃帝」,稱這套學問為「歧黃之術」。

當然,這些都是小弟胡扯而已;亦有說黃帝是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那外星人和黃帝可能是親戚,所以才教他。後來有幾篇更讓我確認這個想法:話說黃帝跟歧伯學了很多東西後,又向自己的大臣鬼臾區請教天文氣象學。鬼臾區號稱祖上十代都是研究天文的,於是侃侃而談,令黃帝嘆服。但畢竟鬼臾區是人類,黃帝聽完後便找歧伯印證一下。歧伯只好指出這些原始人的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當黃帝以為天在上地在下時,歧伯口快快地指出:「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即地球是懸浮在太空之中!黃帝當然很驚訝,便問那地球是憑什麼懸浮的?歧伯自知失言,又知如果解釋萬有引力或廣義相對論,恐怕黃帝窮一生的智力都搞不明白,於是只好敷衍地答:「大氣舉之也」。

言歸正傳,《內經》雖是醫書,但正如前述,《內經》相信人本來就有百歲之壽,因此「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書中重點是「養生」。《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說明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即是話,你無病無痛好地地,起碼有一百歲命,甚至「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即繼續生育!南懷瑾老師亦經常提到這點,叫我們別讓酒色將百歲壽命消耗掉。

朋友問我讀完後有什麼養生心得、如何可以終天年,我提到了: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結果說了半天,大家只記得「醉以入房」就會「半百而衰」。

2009-09-21

Hyperion (海柏利昂)

當物質不斷收縮,體積少於臨界點時,所產生的引力會大到把自己的表面吸到核心,成為一個沒有體積、密度無限大、把附近的東西都吸進去的「奇點」(Singularity)。眾所周知的「黑洞」,就是一個奇點。

如果有看《星空奇遇記》(Star Trek),裏面那桶紅色的液體,那一小滴便可以毀滅一個星球的,便是奇點。科幻小說家現已將這個天文現象變成一種武器。

據說,二百年後,人類便會因為在地球上便用這種武器,結果把地球毀掉。人類於是要向宇宙移民。對奇點的操控,讓我們能穿過時空中的隧道,到遙遠的星球殖民,創造了新的帝國,叫「霸聯」(Hegemony)。

現在先想想,如果有兩幅你書房的照片,拍的時間相隔兩星期,一張較為整齊一張較為凌亂,那麼,哪張照片拍得較遲呢?一般來說,由整變亂,是時間流逝的象徵。我們由出生逐漸接近老死,也可以從身體的衰敗中看出來。物理學家用一個叫「熵」(Entropy) 的單位來量度「混亂程度」。因此,在沒有其他原因下,熵會一直增加,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下次有人問你為什麼房間或枱頭越來越亂,你可以答那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回到星空的深處、在帝國的邊緣,有個星球卻一直未能殖民:它就是「海柏利昂(Hyperion)。它的名字,來自濟慈一篇未完成的、有關泰坦諸神衰亡的史詩。在這個星球上,有一個「時塚」(Time Tombs),其熵值一直在減少,亦即是說,它是逆時間流從未來回到現在。那裏,有一個神祇,在宇宙裏擁有無數信徒與教會,成為了一個很大、組織很嚴密的秘教。這位神祇叫「荊魔神」(Shrike)。

距今七百年之後的帝國,在強敵「驅逐者」(Ousters) 日漸迫近下,決定在末日來臨前,聽從電腦的分析,派出了七位朝聖者到時塚,希望掌握致勝的關鍵。

這七位的職業,有神父、領使、戰士、詩人、偵探、學者與艦長。但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的信仰。在那個七百年後的星際社會,人們信仰著新舊不同的宗教:古老的羅馬天主教、伊斯蘭共產主義、禪宗靈智派等;猶太人繼續星際流亡,聖堂武士軍繼續保護朝聖者,回教社群到重力更高的星球,被鍛鍊成更厲害的戰鬥工具。星際旅行成真後,又會因為愛因斯坦相對論裏的「雙胞胎詭論」所提到的「時債」,而產生出淒美的愛情故事。「反熵」的時塚更令成年人變回嬰兒。如此豐富的相像力與背景知識,在科幻小說中算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作者寫作的手法雖仿傚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集》,但不同的故事其實互相關連,背後框架龐大。然而,這本書並不暢銷,因為它不易看。有讀者的評語是「看爆頭」。我是同意的。我看的是英文版,書中有無數的文史典故與物理原理,絕對是作者「炫技」之作。據說中譯本對那些典故有詳細的註釋,可能好一點。不過,有時讀這種「炫技」的作品,就像跟作者比拼學問一樣,別有一番趣味。

註:關於「熵」,在我正在看的《項塔蘭(Shantaram) 裏,竟被用來作為宇宙「善」與「惡」的標準:凡是趨向「更複雜」的,便是善,反之為惡。太陽燃燒,雖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但它讓地上眾生物發展出更複雜的形式,是為善。謀殺,將一個複雜的生命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是為惡。故此所謂「神」,便是終極的複雜 (Ultimate Complexity)。所有東西亦因此逐漸趨近「神」。我越想越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天才的概念!有關《項塔蘭》(Shantaram),下篇再談。

2009-01-13

Ageless (長生不老)

我前篇提到一本很值得推荐的,是一本最近看過的「舊」書。所謂「舊」,是因為十多年前它已很有名。我舊老板當時便已很推崇。時至今日,我終於忍不住買了來看。

那是一本關於長生不老的書,一本嚐試將現代醫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印度瑜伽等炒埋一碟的「Fusion」菜。各位一聽我這樣說,就知是一本掛著「科學」頭、賣「新紀元」(New Age) 肉的讀物。無論如何,書中所講的,我深表贊同。

它就是《不老的身心:如何永保青春,長生不老》(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 The Quantum Alternative to Growing Old)。

未講如何長生不老之前,首先要講人為何會死。人之所以會死,皆因他們不想活。不信?你問問身邊的人:想不想知道如何能長壽,看他們怎答你。我聽的最多的,是「要那麼長壽幹嗎?」

我多次引用不同的作品,解釋語言的力量,以及自我應驗預言;本著同一個原因,如果你不想長壽,你就不會長壽。怕死的人 (包括經常很緊張吃了多少膽固醇的),等於向宇宙宣佈自己不會長壽,所以一樣短命;原理等於慳吝的人不會富有一樣。

只有真心相信自己會長壽的、想長壽的,才會長壽。

實際上,書中舉了很多科學實驗,證明其論點。首先,作者用生物學與量子物理學,解釋你的身體大部分都只是水與鹽,而其中的原子有 99.9% 是虛空;且在一年之內,你全身 98% 的粒子都會換過新的,所以從物理上說,你的身體總是全新的,根本不會老化 (p. 9)。

綜觀動物,大多有一定的壽命。好像所有老鼠都大概有三年命,所有狗都有十到十二年。只有人會有那麼大的變化範圍,撇開意外與病毒感染不算,有三十歲便死的,也有百多歲才死。人的壽命幾乎不能預測,而死亡亦無法從物理上預計。

心靈的力量
作者跟著解釋,我們全身的每一顆細胞,都是我們精神的伸延。一顆被抽起並放在七英里外的細胞,會因主人感到痛楚而忽然顫動 (這個亦可用量子物理學解釋),證明我們並非兩個不同的組織,身體亦不只是一部機器,它是我們的一部分。甚至有位患上情緒病的病人,在她減肥時,每減一磅,便釋放出有那個體重時的記憶與傷痛!這個跟村上春樹跑步時,覺得身心是一體的感覺一樣。

作者引用了一個實驗,是叫一班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到一個渡假營,營中所有的報紙、雜誌、音樂、裝飾、甚至話題,全都是二十年前的。結果那些老人家的生理狀況在一個星期內迅速回復年輕,要人照顧的都竟變得活力充沛 (p. 92)!可以想見心靈的力量:
Spirituality is not meant to be separate from the body. Sickness and aging represent the body's inability to reach its natural goal, which is to join the mind in perfection and fulfillment (p. 167).

靈性與肉體是不應分離的。疾病與老化代表了身體無法達到身體完美融合的目標。

Nature balanced mind, body, and spirit as co-creators of our personal reality (p. 167).

大自然平衡地用身、心、靈來構建我們的實相。

生活習慣的影響
作者之後便說,是壓力,以及恐懼焦慮擔憂悔咎等情緒,讓我們老化與死亡的。
In its true nature, life is comfortable, easy, unforced, and intuitively right... This means that the self-realized state is the most natural one;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ss, along with the aging that it produces, indicates that strain and discomfort are still presents... life is a struggle. We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relieve old hurts, escape old fears, and impose control over the uncontrollable (p. 172).

生命本是輕鬆、容易、與正確的,人自然地會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然而,壓力產生了老化,暗示生活裏有不自然的掙扎,包括過去的傷痛、陳年的恐懼、以及嚐試控制根本不能控制的東西。

When a human being feels out of control, when for whatever reason there's a perception of stress, the body releases hormones identical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aging... We must recognize how our need for control gives rise to stress-producing interpretation of events, and we must instead embrace the wisdom of uncertainty and spontaneity (p. 156).

當我們覺得失控時,便覺著壓力,身體亦同時釋放會做成老化的荷爾蒙……我們要知道,壓力源自我們的控制欲,因此我們要有擁抱生命的無常與突發性的智慧。

有兩隻老鼠,其中一隻被綑在另一隻身上一起生活,縱然它們吃的玩的睡的都一樣,但由於被綑著的那隻喪失了自由,故此會因為沮喪與壓力而更早死去 (p. 155)。醫生也試過在芬蘭,一個最多心臟病的國家,找了一班行政人員,分成兩批,一批繼續其又煙又酒又暴飲又暴食的生活,一批則被迫過著極健康的生活,結果他們一樣地早死 (p. 204)。關鍵不在生活的方式或食譜,而在於生命的樂趣與意圖

作者再用了 18 個研究、覆蓋歐美日以國 65 萬人、證明高膽固醇與疾病或死亡是無關的 (p. 205;其實小弟一早便寫過)。

不過,作者提出了「不用則敗」的道理 (Use It Or Lose It)。所以一定要運動,身體與腦袋都要。但並不是要很多,只要持續每天跑十五分鐘就好,或做四十分鐘家務亦可,重點是要「持續」。他說隔太久才動一次,身體不習慣,會做成很大壓力;雖然跑長跑可以更長壽,但邊際成效會不斷下降,故跑步的時間太長,便得不償失了。亦因此,退而不休是很重要的;打麻雀等智力活動亦能預防老人癡呆。

統計了大量長壽的人的生活後,證明對壽數有幫助的習慣,只有以下幾點 (p. 133-134);言下之意,你在報章上看到的,很多都不是真的。有用的習慣是:
  • 睡足七、八小時
  • 每天吃早餐
  • 餐與餐之間不吃東西
  • 女人不比標準體重輕於 5%、男人則不重於 10-20%
  • 每天運動
  • 每天飲不超過兩杯酒
  • 不吸煙
他最後說: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ose who survived was not their income, physical condition, or genetic inheritance, but a handful of extremely simple lifestyle habits.

壽星們最大的分別不是入息、體質、或遺傳,而是幾個很簡單的生活習慣。

仁愛與長壽
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書上提到的一個實驗。實驗者統計一個人每日用了多少次第一人稱,即「我」或「我的」(I, me, mine),從而引申成「為自己活的人」(即自我中心的人) 比任何其他人都易患上冠心病等。震撼之處在於:這暗示我們可以利用語言的力量來訓練自己變得無私,方法就是留意並戒掉用「我」。

作者引述:
Counting the times a person said "I" was an ingenious way to quantify self-absorption... the less you open your heart to others, the more your heart suffers.

數算一個人用了多少次「我」真是一個量化自我中心的天才方法……你越是不開放自己的心胸,你的心越痛苦。

Listen with regard when others talk. Give your time and energy to others; let others have their way; do things for reasons other than furthering your own needs. (p. 71)

(所以) 多些用心聆聽別人的說話。奉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給別人;讓別人做想做的事;做一些不為自己而做的東西。

你到現在也許仍在問,幹嗎要那麼長命?作者答說 (p. 256):
  • 活著本質上是好的 (Primarily Good)
  • 過有創意的生活 (即不要刻板地生活,多嚐試不同的東西),自然會更想活下去
  • 長壽,才能達到上智的境界 (因為智慧是不能學的,要靠時間累積)
結語
如果你經常讀新紀元的著作,那這本書的內容對你便早已不陌生;不過作者的用心仍是良苦的。我自己還是從書中學了不少東西。

參考:
狄巴克‧喬布拉 (Deepak Chopra;1993).《不老的身心:如何永保青春,長生不老》(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 The Quantum Alternative to Growing Old).呂麗蓉譯 (1995).遠流

2008-08-23

Subtitle (字幕)

很多朋友,從各種渠道,得到一些電影檔,卻沒有字幕;於是他們到網上下載了一些叫 SRT 的字幕檔,能用 Notepad 開啟閱讀,卻無法與電影一起看,又或只看到亂碼或方格。若你遇到同樣的問題,也許這裏能幫到你。

SRT 其實是一位法國人開發的字幕檔,全名應是 SubRip Text,顧名思義,就是從 DVD 用 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割」(Rip) 下來的字幕檔 (Subtitle)。要將它與電影一同播放,你首先要有一個能讀 SRT 的播放器,好像開放源碼 (即免費) 的 VLC Media Player。只要你的 SRT 檔與電影檔放在同一個資料夾,名字開首一樣,便可如下圖點選「Autodetect Subtitle Files」(當然你亦可拷入整個檔名):


如果你完全看不到有字或類似字的物體出現在畫面上,那一定是這裏出了問題。字幕檔的命名需與電影檔相似,亦支援多種語言同時並用。例如,VLC 會自動將「Good Movie.avi」配上「Good Movie (En).srt」和「Good Movie (ChT).srt」等字幕檔,並讓你在播放時用滑鼠右鍵點選不同的字幕「Track」(見右圖)

只要你看到類似字的物體出現在畫面上,那一切便好辦。常見問題有三:出亂碼、出方格、出雪花。出亂碼乃是因為一般 VLC Media Player 只支援 UTF-8 的中文字幕檔。若你的字幕檔是 BIG5、GB、或 Unicode,你便會見到亂碼。解決方法是先用 Notepad 開啟那 SRT 檔,再另存成以 UTF-8 加碼 (Encoding) 的格式。記得將檔案類別設成「All Files」,否則將那 SRT 檔儲成 TXT 檔便搜尋不到了 (即變成了「Good Movie (ChT).srt.txt」便錯了,應如下圖)


當然,在 VLC Media Player 亦應有相對應的設定,如下圖:


若字幕變成方格,那是因為你用了英文字型檔,如 Arial.ttf。若看見七成像中文字的物體,但卻彷彿散了架似的,那是因為你用了一個不合適的中文字型檔,如「細明體」(C:\WINDOWS\Fonts\MingLiu.ttc)。小弟試過黑體 (C:\WINDOWS\Fonts\SimHei.ttf) 與宋體 (C:\WINDOWS\Fonts\SimSun.ttf 或 C:\WINDOWS\Fonts\SimSun.ttc) 都可以。請如下圖設置:


請留意「字型大小」(Font Size) 我用了「大」(Large),若你用進階設定則「字型大小」須大於 12 點,否則便會出現好像雪花一樣的字。我最初還以為是亂碼。字型欄要輸入字型檔名稱。若要知道字型檔名稱,可用右滑鼠鍵點擊來看:


最後,若你發現字幕與電影在時間上有點偏差,我介紹你用 SrtEdit,一個綠化版 (Portable) 的字幕工具,能極有效地校準時間:


並能將兩個字幕檔結合成一個:


最後循例說一句:請大家支持正版;若時間與財政許可,更應該入場看好的電影。以上是寫給經常百忙中錯過好戲的朋友們的。當然了,SRT 嘛,不過是個字幕檔而已!

2008-05-27

Swarm (群)

海洋在億萬年前,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時至今日,海洋仍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持續地環遊世界的洋流,我們便立即進入下一個冰河期;沒有海洋提供的食物,很多沿海居民便隨即餓死。有趣的是,海洋利用水壓與低溫,製造了大陸版塊邊沿的「膠水」,鞏固著大陸的隱定。這種「膠水」由海底的天然氣形成,名為「甲烷冰」。沒有這些「甲烷冰」,我們每天都會有四川大地震與南亞海嘯。

然而,人類自以為是地球的主人,任意污染海水,濫殺物種,排放廢氣,暖化地球,甚至因為能源危機而研究如何開採「甲烷冰」,危害自己立足的土地,終於激怒了海洋裏遠古的智慧。

海洋決定反擊:有毒的紅藻被塞進龍蝦裏,並在法國餐館裏爆炸;鯨魚被洗腦,開始襲擊遊客;蚌類湧進油輪的冷卻系統,將其焚毀;深海電纜被扯斷,互聯網頓時癱瘓;泳灘都充滿著有毒水母,下水者皆有去無回。

海洋的反擊,處處充滿著智慧,運用了高度先進的科學知識,讓人無法招架,誓要把人類徹底滅絕。究竟誰是幕後黑手?人類又如何能拯救自己?

原來,水深超過一千米的世界,是人類還未有能力偵測與理解的世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這個星球的認識,與對外太空的認識一樣貧乏。


這就是《群》(Der Schwarm) 的創作背景。近千頁紙的小說,大半包含著最新最準確的科學知識,由洋流、版塊、微生物進化、基因工程、神經元電腦,到潛水竅門、輪船機械、油井科技、美軍軍艦、太空總署項目等等,都有詳細而又通俗易明的論述。看這部小說,感覺好像一邊看懸疑的偵探小說,一邊跟數十位專家聊天一樣。事實上,作者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ätzing) 的確曾與三十一位專家聊了三年,才再花兩年寫成這部鉅著。難怪在德國這種著重高新科技的國家,《群》能狂銷三百萬冊,創下連續過百週排行榜冠軍的紀錄。

而我最欣賞的,是書中的人文精神與環保理念。書裏提到的哲學討論與印第安人的信仰,以及愛斯基摩人的傳說,其實與很多其他的宗教信仰,特別是佛教,是殊途同歸的:這是個有情世界,而萬物原為一體。

一月時,便決定了一定要看這部書;終於在這個月完成,真高興。再忙,還是不能不讀讀書。

伸延閱讀:群-現在進行式?

2008-01-03

Watch (巡者)

在我們身邊,有種人,名為「超凡人」(Others)。受過訓練的超凡人,能進出「幽界」(Twilight、Gloom),並因此獲得超凡力量。他們包括了屬於光明 (Light) 的巫師、先知、變形人等,亦包括了屬於黑暗 (Dark) 的魔法師、吸血鬼、人狼等。他們自遠古便存在。

你在想,光明和黑暗的戰爭,老掉牙的故事。

事實是,光明和黑暗並沒有開戰,至少表面上沒有。光明的目標是全球人類的進步,而黑暗的目標是維護每個人的自由。還記得在《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 裏,派克 (Scott Peck) 醫生曾提到:如果東岸有尊「自由女神」,西岸便應有尊「責任女神」,而兩者應該共存;這個正好用來比喻光明和黑暗的關係。

如果光明和黑暗真的戰爭起來,結果一定是塗炭生靈,而且不是沒有試過,二十世紀便試過兩次。

所以,他們簽署了「大和約」(Grand Treaty)。每當光明的巫師用某級數的法力做了件善事,稱為「介入」,黑暗的巫師便有權用同級數的法力做件壞事。為了互相監督,光明的巫師組成「夜巡隊」,負責晚上看管黑暗一族;黑暗的巫師亦組成「日巡隊」在日間巡邏。當發生爭執時,由雙方組成的法庭 (Inquisition) 便會審理他們的案件。

為了雙方的目標,大家在表面的平衡下,各懷鬼胎。光明一方會為了大多數人的好而做壞事,例如他們會隨機抽出犧牲者,成為吸血鬼的食物,為的是控制吸血鬼獵食的次數。吸血鬼要事先領牌,才能被配給「食物」,事後還須殺掉受害人,以免製造更多的吸血鬼。於是,光明一方很容易給人「偽善」的感覺。

夜巡隊的安東 (Anton Gorodetsky),因而常常和首領蓋瑟 (Gesar,典故來自西藏史詩中的伏妖英雄格薩爾王) 辯論誰是誰非,甚至暗助日巡隊的老大薩武龍 (Zabulon;創 46:14,意為「充滿懷疑的」)。

在巡者的世界,彰顯了善惡的相對性:沒有黑暗,如何定義光明?


盧基揚年科 (Sergey Lukianenko) 是哈薩克人,自己的國家剛脫離蘇維埃集團獨立。從共產主義中那原本光明的理想,演變成後來國家多年的貧窮與黑暗,讓盧基揚年科對改革充滿懷疑,亦成為《巡者系列》中反思的主題。

書中人善惡間微妙的平衡與共生的關係,讓《巡者系列》風靡整個歐洲,長據俄國暢銷書榜七年,成就比《魔戒》與《哈利波特》更高一籌;同名電影更在俄國超越了《魔戒》與《哈利波特》的票房。

《魔戒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曾以磅礡的畫面與有趣的魔法吸引了我;但在《巡者系列》中,善惡模糊,尤如曖昧不明的幽界,更有深度、更肖似現實,更引人入勝。有人更以《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與《無間道》來比擬。

我特別佩服盧基揚年科,能從第一身的角度描寫女性墮入愛河的過程,細膩感人,實屬罕見。男性大師如金庸,寫的女性不是任性便是惡毒;梁羽生的女子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雌;黃易的女子則總是嬌媚誘人。所以當一個男作家能將女人寫成一個普通女人,實在難得。

自己記性差,未能把小說情節記下,再隔一年才看續集。記憶中只有《哈利波特》與《末日迷蹤》(Left Behind) 系列,是在未有整套小說在手的情況下開始看的。

所以,很高興四部曲的最後一部:《終巡者》(Final Watch),終於在去年十一月底譯出 (原文為俄語),並於坊間出售;如果你喜歡科幻小說,便千萬不要錯過。

最近讓人期待的科幻小說,還有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atzing) 的《群》(The Swarm),在德國人氣極高。

以有崖隨無崖,胎矣!在《第十一號當舖》裏,李老板深愛的太太便曾概歎,最寶貴的,是時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