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0

Baptism (絕聖棄智)

終於找到這個教會。鐵門上掛著一個大大的紅色交叉,而不是一般的十字架,彷彿在說「此路不通」。

推開那沉重的大門,極目一望,似是一間荒廢了的工廠大廈的地庫:陰暗、潮濕、朦朧。在偌大的空間中央,有一條被一排排蠟燭照亮了的通道,上面舖上了黑色的絨毛地毯,一直通向遠處的祭壇。在通道的兩旁,蠟燭照不到的幽暗裏,好像有一簇簇興奮的人群。他們都在竊竊私語,偶爾會爆發出狂放的笑聲。隱約看見男人跟男人與女人跟女人在地上蠕動著,大汗淋漓;一點點閃爍不定的火光,點亮著一張張正在吞雲吐霧的臉。

我一直走到祭壇前才停下來。兩位陰陽怪氣的輔祭站在兩旁:一位是披著袈裟的印度人,另一位是禿頭藍眼的法國人。印度人開始點起香爐,讓裊裊輕煙升起;而法國人搖動了銅鈴,響起了一陣清脆的鈴聲,讓整個空間立時靜了下來。在檀香與寂靜之中,一位體形肥胖、皮膚黝黑的女祭師徐徐在帳幔中走出來,大喝了一聲:「跪下!」

我昂首看著她,答道:「為什麼?」

她望著我,一字一字地說:「因為我就是這裏的大祭師。」

我冷笑了一聲:「什麼是祭師?」

她權威地說:「但凡有宗教,就有祭師;但凡是信徒,就是順從祭師。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我說:「我老實地告訴你,但凡有心理學家,就有瘋子;而我正是心理學家,我絕對可以將你診斷成妄想症患者、瘋子一名!」

她目無表情地說:「那你為什麼來這裏?」

我大聲答道:「正是因為我不相信有瘋子,也不相信有祭師!」我的聲音在整個大堂裏迴盪著。

她不怒反笑:「小子,答得好,答得好!那我們現在正式開始儀式。」

印度人問:「你向聖教會求什麼?」

我答:「求解脫。」

「解脫對你有什麼好處?」

我答:「一人解脫,眾生自由!」

Michel Foucault法國人接著說:「自由就是認識自己活在囚牢裏,認識自己每天在任由社會與權威擺佈,食醫生與營養師叫你食的食物,買海報雜誌叫你買的東西,穿電視電影裏出現的衣服,做老師家長牧師叫你做的事,講書本裏教你講的說話。要你棄絕這一切,你能作到嗎?」

我答道:「我作到。我願意從此不上網、不用手機、不看電視電影、不乘公共交通工具、不讀任何市場營銷的訊息、不到教堂、讀書但不拿學位!」

法國人問:「為什麼還要讀書?」

我答:「讀書求智慧;得智慧,得解脫!」

「書裏有什麼?」

「書裏有幾千年的思想結晶。」

「什麼是思想?」

「思想是……自言自語罷?」

法國人大喝一聲:「對!思想只是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智慧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東西。讀書,並無解!」

印度人在後面呢喃道:「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驀然驚醒,欣然跪下。

女祭師舉起了雙手,宣讀:「朋友,你棄絕魔鬼嗎?」

我答道:「我棄絕魔鬼,也棄絕上帝。」

法國人問:「如無上帝,那在時間開始之前,宇宙有什麼?」

Ludwig Wittgenstein我答道:「這只是語言遊戲 (Language-Game):時間如有『開始』便無『之前』。」

法國人點頭退下,印度人上前接著問:「你棄絕罪惡嗎?」

我答:「此之善,彼之惡,世上本無善惡,全是虛妄,無從棄絕。」

印度人又問:「你相信永生的天國與永苦的地獄嗎?」

我答:「一念三千,處處是地獄,心淨則佛土淨,處處是天鄉。」

印度人滿意地點點頭。法國人又問:「如何可得人人平等?是要財富均分還是機會均等?」

我答:「世間並無真正平等:在左,有人比其他人更平等;在右,同一個終點有不同的起跑線。除非所有孩子在戒奶後都集中地交給政府撫養成人,方能消滅差異。」

印度人不住搖頭,道:「你讀太多書,害了你自己!一不小心,又套用了權威的論述 (Discourse)!我老老實實地告訴你:人人無欲望,則社會無差異。」

我垂首默然不語。

女祭師這時大聲問道:「大家覺得他夠不夠資格?」

黑壓壓的人影陸續響起了「夠」的聲音,漸漸地,這一聲聲的「夠」連成了一個長長的「胡胡」聲,彷彿在飲泣。

女祭師這時在身後的帳幔裏捧出一個金盤,放在祭壇上,並從中用金杯撈起一杯聖水,口裏唸著:「我因自由、平等、慈悲之名,給你授洗!」說著便從祭壇上拿著金杯一步一步地走下來。旁邊的印度人亦準備好聖油與蠟燭,而法國人則拿出藏在身後的白衣。

這時,我忽然大叫一聲:「未夠!我未夠資格!」

女祭師楞了楞,問:「為什麼?」

我答道:「若我真的明白,便不會來這裏讓你進行這個儀式;若我真的能拋開語言的遊戲和權威的論述,便不會對各種經書如此眷戀;若你們真的是出路,也就不會躱在社會的邊緣、工廠的地庫裏!」

法國人與印度人竟同時問道:「那我們的救贖在那裏?」

Jurgen_Habermas我忽然福至心靈,答道:「就在對話裏!不錯,語言有語言的限制和有效範圍,但這不代表不個的思想陣營不能透過語言來理性對話。要以開放的心靈多讀多瞭解,才能精確地運用不同論述裏的語言,找出共融的基礎,從而一步一步地讓自己與眾人得到終極自由和幸福。」

女祭師冷笑道:「不錯不錯!你走罷!我們這裏不歡迎你!」

我二話不說,起來轉身離去;意料不到的,是那兩位輔祭,即那法國人和印度人,竟同時脫下白衣,跟我一起離去。女祭師用輕蔑的目光盯著我們的背影,直至我們消失在鐵門後,才昂然地退回帳幔裏。低沉的呻吟聲在寂靜的大堂中又再徐徐地響起來。

2011-05-03

Geography (堪輿)

近日無意中在書局裏讀到一本頗有趣的著作,乃是蔣匡文先生的《建築師的地運觀測》(2010)。蔣匡文先生是一位註冊建築師,跟他師父一樣受西方科學訓練,現在卻是香港著名的風水大師之一。他的師父嘛,正是筆名「王亭之」的談錫永師父,尊稱「亭老」。亭老是中州派的傳人,而蔣匡文則是亭老四十位弟子之一,亦是後來為亭老將其玄空學整理成書的四位入室弟子之一。

坊間所謂風水,正名「堪輿」:「堪」為高地,「輿」為窪地,意即地形之說。漢代便已有專書論述,名《堪輿十匱》,本屬皇室秘傳。直至唐朝時在朝廷任職的楊筠松,因遇上黃巢之亂而入崑崙山修道,才將堪輿術傳到民間。至於「中州派」,則為明末清初所立的名號,以其「紫微斗數」與「玄空」學說著名。

「中州」就是洛陽,而「玄空」則為堪輿五門學問中的一種 (其餘為「羅羅」、「日課」、「葬法」及「形家」),以三元氣運與九宮飛星為基礎。亦有說是現傳四大派之一,其餘三派為「八宅」、「楊公」、與「過路陰陽」。香港風水師常提到的「八運」,便是「玄空」的三元氣運。熱賣的《鬼吹燈》裏提到的「尋龍、覓水、觀砂、立向、定穴」等法,則應屬於「楊公派」理論。

玄空學,由清初中州派的蔣大鴻注《地理辨証》開始,至晚清的沈竹礽《沈氏玄空學》為完備,但還是有很多秘而不宣、只以口傳的心法。中州派直至劉惠蒼師父傳給王亭之師父,仍是每代單傳,最後由王亭之師父發揚後才如此廣為人知。

對講風水的書,我本無興趣,因為我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善,自有天助,亦自然會選擇好風水的地方居住並放置適當的擺設。對不合風水的單位與傢俬,你自會感到不舒服而放棄。反之,就算你千算萬算,這邊種棵竹、那邊放盤水等等,若你註定要倒霉,福田又不足,那太歲位便偏偏會有人破土建高樓。面相手相也是如此,全都會隨著大限流年與個人修養而改變。所以連亭老自己都覺得堪輿命理乃小道而已,現在他篤信藏傳佛教,早轉成密宗大師了。李居明亦然。我之所以寫這文,一來是因為覺得蔣匡文先生的想法和我很相似:他經常提到「人傑地靈」,亦反對放風水擺設;二來他的這本《建築師的地運觀測》,講的是香港整體的地氣,而不是一家一宅的風水小道,我覺得很有趣。不過有不少地方蔣匡文先生還是沒有詳細解釋。其中,有關旺角為何如此之旺,有以下這一段:
彌敦道東有三條主要南北走向的內街……是芒角村南的水田,這些水田是以更替種植西洋菜及通菜為主……故以此為名……屬濕淫之地,故此也利於商業貿易……其中又局部發展成體育用品的「波鞋街」、「女人街」及「金魚街」,這都可用「中州派」的排龍訣來解讀,並非偶然而成。(蔣匡文.2010.104 頁)

驟聽起來,「排龍訣」像是很厲害的東西,連條街會賣波鞋都估到?卻原來所謂「排龍訣」,乃是「中州派」秘傳三訣之一。古人要建屋,先用「排龍訣」選地,為先天之體,再用「安星訣」排飛星理氣,決定坐向,為後天之用;最後再根據「收山出煞訣」,設計門戶大小,以趨吉避凶。「排龍訣」就是:
龍對山山起破軍,破軍順逆兩頭分。
右廉破武貪狼位,疊疊挨加破左文。
破巨祿存星十二,七凶五吉定乾坤。
支兼幹出真龍貴,須從入首認其真。

小弟即管嚐試解釋一下:旺角區的來龍,應是由先達廣場後的東北方,走向西南方未填海時的塘尾道岸邊。雖無實地測量,但從地圖上看,似乎是坐寅向申,為寅山龍。凡是以地支為名的方向,在先天排龍時為陰,所以順時針方向排:在「申」方開始排破軍,跟著右弼、廉貞、破軍、武曲、貪狼、破軍、左輔、文昌、破軍、巨門、祿存等十二星,如圖所示:


這個,就是秘傳的「排龍訣」。那如何能如書所言,解讀成「波鞋街」、「女人街」及「金魚街」呢?我估,是因為星的屬性。「排龍訣」裏的五吉星為左輔右弼貪狼武曲巨門,除貪狼屬水、武曲屬金外,其餘三星屬土。假設有吉星的街為旺,那「金魚街」可能正是貪狼所在,故利與「水」和「玩樂」有關的生意:賣金魚。武曲正在彌敦道,屬金,利銀行。也許因為巨門一般與「女人」和「是非」有關,故出現了「女人街」?而波鞋則和土地有關,故左輔成了「波鞋街」?又或另一顆和土有關的右弼則成了賣土木工程材料的街?砵蘭街一直與黃色事業掛勾,是否因為有桃花星廉貞坐鎮?

當然,我都知道無論這些位置和解釋都有點牽強,我只是想讓大家感受一下傳統堪輿學是怎樣運作的,所謂的秘訣又是些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單有口訣,是無用的:你不知道不同的坐向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排星,你又不知道那五顆星是吉)。當然,小弟只是聊聊而已,若閣下是真正高手,請不吝賜教。

2011-05-02

Credo (我信)

最後一 堂了,學生終於忍不住要問:「老師,現在我們從你那裏已學習了世界各大宗教的知識,與它們對現今社會的影響,但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那個宗教最好?你本身又選擇了信什麼?

老師笑了笑,告訴他們:「別以為你可以選擇信仰,信仰自會來選擇你。」

學生追問:「那老師你信什麼呢?」

老師這次決定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你知道嘛,人的一生,有三大自由。你的第一個自由便是讓自己絕對率性地生活,好像竹林七賢一樣,幕天席地,醉生夢死。本著離苦得樂的天性,有些人覺得為善最樂,有些人則寧負天下人,兩者無所謂對與不對。

「然而,你的第二個自由,便是選擇要不要擺脫動物性,過有道德的生活。選擇了要道德,才能再討論什麼是道德。不過,一旦選擇了道德,便不能再過沒有道德的生活,否則便總會感到內疚。自此,你開始了為道德而道德的生活。」

學生問:「好好的享受人生,我為什麼要選擇過道德的生活?」

老師答:「那是因為人天生有理性、會思考、會判斷對錯,或者說會良心發現,有時更會內疚。」

學生嘀咕:「為道德而道德,總覺得有點笨。」

老師答:「那也是。我們天性想知道自己生存在世的原因與意義。因此,我們會面對並行使第三個自由,便是選擇要不要信仰。選擇了要有信仰,才需要去想要信什麼。因為,在我看來,縱使教會有千百個、路有億萬條,信仰其實只得一個,因為神也只得一個。」

學生好奇:「莫非老師你是泛神論者?」

老師笑笑:「當所有東西,連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當成『神』時,『神』這個名字便毫無意義。一個名字要有意義,要能說出什麼屬於這個名字,又有什麼不屬於這個名字。因此,『泛神論』其實等於『無神論』。不過,信仰的難處,在於難以筆描言傳。」

學生苦笑:「不是吧,你介紹我們讀的經書,簡直是汗牛充棟!」

老師解釋道:「不錯,經書是多,但不是真相。宗教起源於一種特殊『經驗』,好像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時充滿聖神聖靈、佛教徒達到三摩地的狂喜境界、道教徒可以靈魂出竅御風而行,這些都是宗教經驗。這些經驗,無法用日常生活衍生出來的語言來表達,因此有了『符號』,好像比喻、咒語、儀式等等。」

學生有點明白:「就像母愛一樣,我們或者可以用和煦的春日來形容,但始終要被母親擁抱過才真的明白。」

老師點頭道:「正是。不過符號容易被誤解,所以出現了有教會與祭師的『宗教』。宗教讓這些『經驗』成功跨越了幾千年人類的歷史,卻也錯讀了不少符號、讓不少人走入迷途。因此出現了『神秘主義者』,他們想辦法直接解讀符號,重新經歷那種『經驗』。」

學生又問:「那老師你是神秘主義者?」

老師又笑笑,說:「我無資格。我從未有過各大宗教所描述的經驗。正如我剛才所說,你要等『衪』來找你,你是很難找衪的。不過,在某些情況下,衪比較容易來到你心裏,那就是祈禱、冥想和齋戒。」

學生開始失去耐性,開始瞪著老師看。

老師大笑,說:「若你硬是要把我歸類,那我是基督徒,嚴格來說是羅馬天主教徒,早在嬰兒時便已受洗,不過也許在教義的理解上,與教廷有點偏差。」

學生開始好奇:「其實天主教雖然很古老,但是我們瞭解也不算深。天主教與其他基督教支派不是都信耶穌嗎?」

老師答道:「要找出基督教支派之間的不同,網上資料多的是。不過天主教徒信什麼,可以用《信經》(Credo) 去概括。它列出了幾個大綱,包括:聖父、聖子耶穌、聖神或聖靈、教會、赦罪及復活。

「在這個前提下,我對聖父的理解,不是祂早已為世上所有東西宿命地安排好一切,而是作為一種推動世界進化的智慧力量。祂讓簡單的粒子變成不同的原素、讓簡單的原素變成有生命的細胞、讓簡單的動物變成人、讓簡單的人變成以智慧覺悟的人。如果沒有神,單單跟從科學定律,所有東西都應該自然趨向敗壞,由複雜分解成簡單。因此,聖父的創世,至今從未停止過。

「我相信耶穌是神,不過我相信通過學習祂,你也可以修練到灌滿甚至融入神性 (聖化;Theosis)。你若是信,你也可以在水上行走,治病驅魔。至於童貞女產子,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無有什麼可能不可能的,倒是我們不應忽略這個符號的象徵意義,就是耶穌是純淨的,沒有一點『我』執。衪的『我』,不以自己的身體為界線:祂是頭,所有其他的生命為祂的身體,如此才能真的愛人如己;這個『我』,也是佛陀所說『唯我獨尊』的『我』,包含有情眾生,不是狹隘的『自我』。

「更難相信的,是耶穌是人,能和我們一樣含冤、受難、甚至死亡而被埋葬。面對痛苦死亡時他和我們一樣會恐懼,朋友逝世時會悲傷,路見不平時會忿怒,甚至年少時會頑皮。只有當他是人,他對我們的憐憫才是真誠而不虛偽的,他的同理心及其他品德對我們來說也不是遙不可及的。

「我信耶穌死而復活,就如同相信死後會輪迴。問題是,一般人對復活或輪迴有錯誤的理解,對『我』的持續存在有一種執著。我認為在得道或死亡時,我們會對『我』的定義有新的認識。復活與輪迴,都只是『符號』,是有神秘經驗的人用文字表達他們不認識的東西時所作出的嚐試。我相信,我們之所以要不斷復活,以至永遠,是為了完成我們要學的課程。畢業的時候,便是『涅槃』或寂靜的時候了。

「我相信聖神,是神在這個時空近似能量的存在,也就是印度的毗濕奴神,維護著這個世界,亦是道教裏的『炁』。這股能量在創世的時候已開始發揮作用,直至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適合生命的成長為止。

「我相信最大的智慧是、是慈悲。慈悲,正是阿羅漢進一步到菩薩果位的關鍵,也是佛性的體現。回教五善功特別有『天課』(Zakat),即法定施捨,它的阿拉伯文有淨化與成長的意思,而成長正是神給予所有生命的目標。因此人不能單獨得道,而要有團體。好像有佛有法還要有僧團一樣,基督教也需要教會。還有,如果教會裏的人,個個像天使一樣不會犯錯,那就沒什麼好學的。因此,人的團體,包括教會,都會犯錯。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東正教便強調,一個人便可以犯罪,但所有人一起才可以救:正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講到犯罪,大部分人會想到『地獄』。現在已少了人相信但丁神曲或地藏經裏那個有永火的地獄:肉體都沒了,還燒什麼?不少人認為地獄由心生,永火就是內疚恐懼焦慮等折磨,因此有『心淨則佛土淨』的想法。我傾向相信猶太教對『罪』的看法,即是錯過了人生的目標、錯排了生命裏的優先順序:好像將物質的追求放得太重,便是『罪』,讓你總是受『求不得』與『愛別離』的永火煎熬。耶穌的十架 (一個符號),帶走了對死亡的恐懼,也帶走了對慾望的軟弱,因而救贖了我們。

「我相信天使,他們現在以我們身邊熟悉與不熟悉的人的面孔出現,守護我們,並為我們帶來天上的訊息。在古代,人湮稀薄,老半天不見一個陌生人,才需要有翼發光的天使;今天,他們就是街上你碰到的每一個人,也是你回到家裏聽到的每一句說話。

「最後,只要你不像基要或原教旨主義者那樣,照字面解讀聖經,而是利用這些符號去追求背後的經驗與理解,你便會發現古老的宗教都是一樣,最後都能帶來正確的思、言、行為。我生而為天主教徒,有幸接觸過世界各大宗教傳統後,並不覺得有轉會的必要,除非教會把我打成異端,逐出教會吧!」

學生聽了這冗長的一大堆,似明不明,但覺非常睏累,所以不敢再問,逃命一般地走掉了。

* * *

這是小弟《存在三部曲》的最後一篇。本來沒這麼長,但中途受休斯頓.史密士 (Huston Smith) 教授的啟發,所以寫長了點。我在這裏不止一次說過,史密士教授的《人的宗教》是小弟的宗教啟蒙書。他
最近在九十歲的高齡,寫下了自傳,紀錄自己投身世界不同宗教的修練經驗,名為《探索的故事:追求神聖之旅》;我因為讀了這書,又讀了還未有中文版的《基督教的靈魂》(筆者暫譯),決定加長這篇,將史密士教授的一些訊息與我自己的想法一併寫出來,希望沒有變得太沉悶。我和史密士教授的想法一樣:這種東西,是每個在尋找的人都應該在死前寫一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