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1

Run (疾走羅拉)

多得一個新渠道 (不可說、不可說),有很多錯過了的電影都能重新找出來看。例如常常有人笑別人是「電車男」(包括吾友倉海君),於是便真的找《電車男》來看看 (當然了,片中電車男如此拙於言辭,與倉海君之滔滔不絕實在不能相提並論)。其中一套最近看過的電影,很想在這裏介紹。

《疾走羅拉》(1998;國:羅拉快跑、德:Lola Rennt、英:Run Lola Run) 是一套極之特別的電影。它揉合了分鏡、動畫、照片蒙太奇等各式各樣的電影手法,節奏明快而風格奇異,曾獲七項德國電影大獎,實在值得一看 (以下含內容)

影片講的是羅拉為了男朋友,要在二十分鐘內籌得十萬馬克,否則男朋友便要打劫超市。於是羅拉四處奔走,但最後籌錢失敗,結果羅拉參與了搶劫,命喪警察槍下。

就在羅拉彌留之際,她想起另一個可能性。於是畫面一轉,重回二十分鐘前。羅拉再跑,劫了自己父親的銀行,男朋友卻最後遭車禍而死。

又在男朋友彌留之際,他們進入第三個可能性,結果皆大歡喜。

聽來好像《蝴蝶效應》的倒帶再倒帶。然而,片中的深意並不止於生命的無限個可能,更涉及有情世界的你我、互為因果的龐大關係網;亦有網民提到片中男女懽平等的問題。

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片子一開始便說:遊戲只有九十分鐘,其餘的都只是理論

我十分同意。就算你將生命分析一千次,都不及真正去活一次。

我反倒被其中一句對白迷住:在頭兩次疾走,羅拉不斷在心中請求她的男朋友等她,她不斷說:「你等我」。但在最後一次疾走時,她忽然閉目說:「我等你」。這個「你」,是命運、是存在、是。轉句話說:她終於放棄了強求,選擇順從;正是人算不如天算嘛。

願我們在努力疾走時,都記得在心裏說:「我等你」。

2008-06-10

Sicko (病入膏肓)

據說有個國家,孩子發高燒了,焦急的母親立即電召了救護車送到醫院,醫院卻不管,要她轉送孩子到另外一家醫院,結果孩子死了。又據說,在這個國家,木匠不小心鋸斷了中指與無名指,醫院竟報了兩個價:接回中指,要約 47 萬港元,而無名指則要約 9 萬元,結果木匠只夠錢接回無名指。醫院還會定時將逾期未付費的病人用計程車送走,隨意丟在志願組織的門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膽敢退休,怕失掉醫療保險,做到一百歲都還是要做下去。有保險也不一定代有錢賠:若你不幸有了子宮癌,卻被發現你多年前有過最平常不過的陰道炎卻沒有申報,那你可能一個仙都收不都,就此病死。

這個國家,不在非洲,不在亞洲,卻是號稱最發達的西方國家:美國

這個制度,源自醫療保險計畫。簡單來說,政府不想用稅收來運作昂貴的全民醫療保健,於是叫人民買保險,即夾錢,等於以前標會。藥廠見橫豎不是病人付款,便收高昂的藥費,表面用來資助科研 (另一樣正常由政府資助的項目,所謂 Public Goods),實質謀取暴利。私立醫院亦加入這個搶錢的遊戲,以為不會傷害病人。

然而,保險公司有見及此,便高薪請來一大班醫生,去否決保金申請,理由是病情不在受保範圍,或受保前隱瞞各種病徵。最後受害的當然是病人。

人民若想改變這個情況,理應依靠民主制度投出來的議員。例如希拉莉.克林頓做第一夫人時,便曾提出過醫療改革。可惜在美國,政治捐獻是合法的;政客用這些錢大做宣傳,愚弄人民。藥廠、保險公司等當然不敢怠慢;結果在曾收醫療界捐款的政客裏,希拉莉排第二。而她提了那計畫一年後,七年的第一夫人生涯裏都沒有再提起過。

這個荒謬的情況終於由我十分敬愛的導演出手掀露出來。他就是與我同星座的 Michael Moore (曾拍《美國黐 Gun 檔案》與《華氏 911》)。他在最近上映的《美國清一 Sick 檔案》(Sicko) 裏,用最諷刺的方法 (香港人叫「串爆」),把美國醫療制度滅絕人性的一面表露無遺。

他除了道出上文的慘況外,更指出全世界的醫療都比美國好;在鄰國加拿大,入院到出院完全免費。Michael Moore 幾經辛苦才找到個收銀處 (Cashier),竟然是用來派錢的!那是病人領取交通費回家的地方!更別說生育嬰兒時,政府會派保姆到你家,照顧你起居飲食!還有六個月有薪假和另外六個月停薪留職。

Michael Moore 又發現,九一一裏的英雄,曾在廢墟中救人而患上長期呼吸疾病的消防員,因失業並失去醫療保險。在藥商的苛索下,他們要用一百二十美元去買一支支氣管擴充劑,好能暢通呼吸。

Michael Moore 最「串」的是,他帶這些英雄「偷渡」到共產陣營的古巴!在古巴,他們只是報上名字,便得到最好的醫療!能用 5 美仙買下那支氣管擴充劑!畫面上,那女病人竟哭了起來。這,無疑是賞給美國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

據說,當局看完這套戲後,關心的只是:Michael Moore 是否違反了對古巴的貿易禁運?

此片實在讓人深思:究竟香港的政府天天在想辦法省下醫療支出,又私有化又融資又長者醫藥費,最後有什麼後果?

片中一位英國受訪者說得好:民主,就是要讓窮人跟富人一樣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那當然包括了醫療。

註:片上畫時的放映時間實在難以遷就,現更己落畫,要看,只好等出碟了。

2008-06-06

Zen (神與禪)

童年時上「慕道班」,即天主教的入門課程,修女說「天國」是乖孩子死後去的地方。

少年時自己看聖經,覺得「天國」就在現世,是感恩、平安、喜樂的生活狀態。

到了現在,才體會到,「天國」就在當下,在心中,在念念分明的靜止中。

以前,書讀了很多,滿以為懂了很多;說實話,既然自己一點也活不出來,那些書除了讓自我膨脹外,一點用都沒有。

星期天去了聽關俊棠神父和釋真法印法師的「修行無『宗』界」講座。

釋真法印法師就是曾被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一行禪師的徒弟。

一行禪師十六歲在越南出家,正值政府的親法國天主教勢力壓迫佛教徒時;難得一行禪師還是嘗試去了解他的「敵人」的教義,以至後來在道場裏同時尊耶穌與佛陀為聖人。後來越戰時,一行禪師努力以非暴力的方式促進和平,結果同時被美軍唾罵與被越共驅逐,至今仍流亡法國,在法國梅村 (Plum Village) 設有道場。

關俊棠神父,與其弟關傑棠神父並稱「大細關」,均為本港著名神父。關傑棠神父著有一系列散文名《漁夫集》;關俊棠神父則著有《步入紅塵》(1999) 等書,講述他脫離教會供養,入世傳道,自力更生的故事。關俊棠神父曾是聖神修院院長與神學部主任,對神學自然很有熟識,但對神 (而非教會) 的熱愛,最後令他趨近神秘主義式的個人修行。在神秘主義底下,宗教是無疆界的,於是他竟跑到法國梅村去習禪,成為「修行無『宗』界」的緣起。

你錯過了講座,無所謂,可以看一行禪師的《生生基督世世佛》;關俊棠神父也是由此認識一行禪師的 (詳見《與佛有緣的關俊棠神父,與基督有緣的一行禪師》)

朋友說,陳樞機主教在聖神修院的畢業口試,要求學生定義「神的特質」。這讓我想起一行禪師 (1998, p. 21) 寫的:「以上帝為題而進行討論,並不是最值得我們花工夫去做的事。我們若能觸到聖靈,就能感觸活生生的上帝,而不只是摸到一個概念……我們的修行只是從行、住、坐、臥中體悟禪定……我們用心專注地生活,讓意識的光觀照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藉此感觸佛,並且使定力增長。」

但凡爭論,都是「心在動」,特別是關於宗教的異同: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所以禪師又說:「基督教的神秘靈修者和佛教禪師說話,從來不會是純理論思辯式或學究味十足的。這兩種人的對談不會難懂,因為他們即使辯理也不會講得莫測高深。他們早已學會不被概念和表述絆住,言語不會自以為是,不會自視為唯一正道而別的宗教信仰是異端。」(一行禪師, 1998, p. 156)

《楞伽經》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真理是月,宗教是手指,指向月,但不是月。苦心孤詣去研究宗教,包括經典、哲學、歷史、古語 (巴利文、希伯來文等)、符號學等,就像去深入研究手指上的指紋一樣。據《六祖壇經》,六祖連字都不識: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故弄玄虛了這麼多年,是時候好好去活了。

Reference: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1998.《生生基督世世佛:當佛陀與基督相遇》(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譯:薛絢.台北:立緒文化。載於: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93629

Training (磨練)

身邊不斷有朋友結婚,謹在此送上最深的祝福。

隨便拿起一本家庭輔導 (Family Therapy) 的書,都知道結婚真的是「合二姓之好」:是兩個人從自己成長的家庭中,將期望與傷痛帶到新的家庭內。成功的家庭,是大家治療傷口、繼續成長的地方;而失敗了的,便又留下了一個新的傷口。

也許我太傳統,撿視自己的期望時,還曾經抱著少時學回來的「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努力的工作,讓家人生活無憂;到黃昏回家時,總是窗明几淨,還有個溫馨的擁抱在等著疲倦的歸人。

然而,時代變了。身邊初初出來工作便結婚的,由於要供樓,於是大家都早出晚歸,在家等待的,是昨晚留下的飯菜。有等到身居高位才結婚的,忙得連婚禮都沒時間準備。結果伴侶真的不用工作、生活無憂,但深閨寂寞。到丈夫從外地回來時,妻子只是履行義務般先陪他去看場電影,接著便約朋友飲酒唱歌、尋歡作樂去了。也有朋友為了那種「被期待」的幸福感覺,決定養狗。

似乎,我們是晚生了一代,不小心錯過了那夢想生活。回心一想,若真的過著那溫馨的夢想生活,也許也不會懂得珍惜,也不會有現在獨處修行的時刻。

說到修行,以前看很多書,但都及不上生活的磨練。

書看多了,持而盈之,反不及天天被罵被批評,才能學會放開心胸、放下自我、繼續成長。

晚上回家,疲累到麻木的身體,最能止住紛擾的雜念;鼻敏感以至呼吸困難,所以無時無刻都在觀呼吸。最後的誘惑,來自開電腦上網。若今夜停電,便能立即涅槃。

冥冥之中似有種力量,迫你離開你舒適的生活 (Comfort Zone),去闖去經驗,最終學懂要學的課,所以我們白白錯過了高薪厚職、錯過了夢想生活;也許其實沒有什麼課要學,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