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6

Greed (鑽石與水)

多天沒有更新,我想我欠我的讀者一個交待吧?說來好笑,我寫網誌本是自娛,只有很少友好知道,卻竟有成千個世界各地的人來看!究其原因,乃是我那篇《數獨》(Sudoku) 竟曾在 Google 的搜尋器裏排到第二位!當然,沒有更新的文件,排名很快便又回落了。

沒錯,小弟在未來兩星期都不會再有新的網誌,事關當你在享受聖誕大餐時,我已在與蒼蠅爭飯食、食完還要報施肉身,餵餵蚊。對,千里朝聖,始於足下,我終於在這個週末出發到印度了!

由於將有兩個星期不能上網,小弟要做的東西實在很多,除了交待我的工作外,我還要先完成未來兩星期要交的心理學報告,約等於一個星期寫了十二個網誌 (以我的標準),總共讀了約四、五十篇別人的論文,如果全印出來恐怕有一、兩本書厚,所以現在我已是差不多油盡燈枯了,而這,該是我本年最後一個網誌了。

十二月十三日,小弟誤闖現實世界的「反恐戰場」,偌大一個銅鑼灣仿如鬼域,身邊盡是荷槍實彈的警員,熟悉的槍枝如 Heckler & Koch MP5-Navy[1] 隨處可見。原來是因為世貿示威。上回提過,我沒有學過哲學和政治,不敢置喙,但我有學過經濟,亦到過亞洲很多貧窮的地方。對於農民,我是深表同情。今天的農民,不止粒粒皆辛苦,最難過是血汗未能換來應得的回報,在沒有能力累積財富下,無法讓下一代上學和脫貧。所以,小弟仍在百忙中與在 MP5-N 的槍口下走進維園,支持一下這個充滿民族色彩的集會。會中竟有韓國的擊鼓表演與菲律賓樂隊上台獻唱,儼然嘉年華會。當然,悠揚樂韻的背後,是一句句我聽不太懂的申訴,亦掩不住韓國「狂農」在背景的大聲疾呼。究竟,世貿是否真的如此罪大惡極,要叫大家千里迢迢來這裏抗議呢?

其實,當亞當.斯 (Adam Smith, 1776) 寫《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Wikipedia, 2005) 的時候,「自由市場」或所謂「隱形之手」(Invisible Hand) 的本意是好的。從市場經濟角度看來,除著世界人口膨脹,糧食逐漸短缺,農民理應越來越富有。一個富國,由於工資越來越高,人們自然會改買窮國的產品,做成對窮國產品更大的需求,推高價格,最終促使貧國人民變得富有。君不見對中國廉價產品的需求,已迫使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代表所有外國進口貨 (包括藥物等) 變得便宜,亦即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購買能力。很多國家,包括亞洲四小龍,都經過這個過程而由「發展中國家」變成今天的「已發展國家」。所以,我一向都支持資本主義與平等機會。世貿的宗旨亦是提高生活質素、保証全民就業等等。演變成今天的問題,可能亦算始料不及。

資本主義當然有它的缺憾,好像有一批韓國漁民控訴世貿開放市場,導致需求大增,令活魚大量減少,生態受到嚴重破壞。那是資本主義裏的一個漏洞,所謂「公共財」(Public Goods)。公共財好像清新空氣、乾淨食水、平衡生態等,是不能賣錢的,於是資本家便會傾向破壞它們以謀取更大利益。這時候,政府便應該發揮它的作用。譬如說,政府應該研究每年在不影響生態下可以捕捉的魚量,然後將限額 (Quota) 跟隨市場需求賣出,將環保的成本轉嫁消費者。空氣也是一樣,大氣層可以自然處理的污染量,可以以限額形式賣出。

學術上,所有的問題都好像可以解決;事實上,人類的自私本性最終令亞當.斯的烏托邦沒有出現。美國的農作品補貼,達四十二億美元 (高樹超,2005),竟令加上了昂貴工資與運費的富國農作品比窮國的便宜。那是低效率物資分配 (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早該被市場淘汰。但是在「民主制度」下,誰又敢得失農民?政黨在財團支持下,誰又敢為污染空氣收費?在戰爭的威脅下,誰敢完全依賴外國入口?看看香港與新加坡,如果和中國與馬來西亞交惡,連食水都沒有,莫說打仗。那美國又能不能只吃中國入口的食物?若非如此,美國與北約的正義之師便不會專門「拯救」有石油的國家。再者,亞當.斯亦不會考慮到窮國富起來,未必等於每個人都富起來:貪污在窮國直是駭人聽聞,正是越窮越凶 (陳放,1997)。

只要你到過南中國沿海省市,便很容易看到市場開放所帶來的盲流和雛妓等問題有多嚴重。回想歷史,早有東印度公司在搞開放市場,把整個印度甚至亞洲拖進深淵。關於入世的影響,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2005) 印制了一本小冊子在維園派發 (亦可以下載),其中資料搜集做得頗嚴謹,包括了強國對勞工的剝削、不斷輸出有毒食物、以藥物謀利、以及最令人痛恨的補貼。以下是其中一段節錄 (p. 25):

「墨西哥在 1994 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之後,美國實施農產品補貼,每噸美國粟米的出口價比成本價還要低 18 美元,大舉向墨西哥廉價傾銷,摧毀當地的農業。墨西哥入口農業產品的比例由兩成倍增到四成多,十八個月之內,導致二百二十萬人失業,四千萬人陷入極度貧窮,本土種植的粟米價錢暴跌 48%,造成每兩個墨西哥農民,就有一個挨饑抵餓的慘況。」

試想想,究竟這是自由市場與世貿的問題,還是無良經濟強國的問題?反對世貿是否反錯了對象?

最後,亞當.斯曾提出了一個似非而是的觀察,就是為什麼無用的鑽石會比人體必需的水貴 (Diamond-Water Paradox)?他提出人工雕琢的成本及物以罕為貴的完則,但都未能有效解釋這現象 (因為那亦不能解釋為何鑽石會比綠玉貴)。那就是心理學的問題了:顯然地,買鑽石的人是在買「虛榮」與社會地位。說到底,資本主義的失敗,在於人類貪婪、虛榮與自私的劣根性;就正如共產主義毀在人類的惰性裏一樣。諷刺地,在進化的壓力下,這些劣根性卻可能是人類這物種生存至今的的條件。

關於世貿的資料,實在汗牛充棟,有興趣的可以從「民間監察世貿聯盟」(2005) 的網站開始。小弟是時候開始收拾,準備到另一個貧窮的國度去過聖誕了。聖誕快樂!願天賜平安予人間。下一年再見罷!

Reference:
Wikipedia. (2005). The Wealth of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Wealth_of_Nations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2005),《貿易存公義,關愛遍全球》,載於 http://www.hkjp.org/focus/policy/wto_booklet.htm

民間監察世貿聯盟 (2005),「抗議世貿」民間活動周,載於 http://www.hkpaowto.org.hk/wordpress/

陳放 (1997),《天怒》,遠景

高樹超 (2005 年 12 月 16 日),《為何歐盟不肯減農業補貼》,明報,載於 http://full.mingpaonews.com/20051216/fab1.htm

Note:
[1] 即 Counter-Strike 裏的 B-3-1 或 Counter-Zero 裏的 B-3-2,稱為 K&M Submachine Gun 的那枝。

2005-12-07

Politics (不仕無義)

我是很少和朋友討論政治的。曾聽說過,餐桌上最好別談政治與宗教,免得不歡而散。但是我不談,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懂。加上想簡約生活,所以很少看電視、報紙、雜誌等。

然而,中國的讀書人,最高的理想是做福國家、做福人群。「儒,人之需也」,就是社會所需要的一群。正如宋代大儒張載張橫渠先生所說,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我贊成。但是書讀得越多,越自覺無知。我是那種無論看什麼書,都會興奮莫名,不止全盤受落,還要四出宣傳的人。就算讀過李天命 (1993),卻仍然養不成那種獨立思考能力,毫無批判的精神。例如當我看完《李光耀回憶錄》(李光耀,1998/2001) 時,我是十分欣賞他的,尤其他那「有中國特式的費邊主義 (Fabian)」。正所謂「衣食足」,然後才能「知榮辱」;而他真的就在夾縫中養活了新加坡。然而,當我看到在新加坡牛車水門外的「演說者角落」(Speaker's Corner; New Straits Times, 2000),只有寥寥三、五個老人在和旁邊地盤的噪音比音量,我才知道,這個成功地讓新加坡度過赤化危機的制度,也有它的缺點。但是最能描述我這種人的,竟是革命性地發展出進化論的達爾文 (Charles Darwin)。在他的自傳 (Darwin, 1958) 裏,他說自己:

I have no great quickness of apprehension or wit which is so remarkable in some clever men, for instance, Huxley. I am therefore a poor critic: a paper or book, when first read, generally excites my admiration, and it is only after considerable reflection that I perceive the weak points. My power to follow a long and purely abstract train of thought is very limited; and therefore I could never have succeeded with metaphysics or mathematics. My memory is extensive, yet hazy: it suffices to make me cautious by vaguely telling me that I have observed or read something opposed to the conclusion which I am drawing, or on the other hand in favour of it; and after a time I can generally recollect where to search for my authority. So poor in one sense is my memory, that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remember for more than a few days a single date or a line of poetry.

且讓我試譯如下:「我 (達爾文) 並不是一個很聰穎的人,因此亦是一個很差的評論家:任何論文或書籍,我只要一看便會很興奮與讚嘆;之後需要經過相當的時間我才會想到它的弱點。以我有限的腦筋,實在跟不上人家一大串的抽象思想。所以我永不能成為 (形而上的) 哲學家或數學家。我的記憶力不算差,雖然有點模糊,但是足夠叫我想起其他人曾提出的正反論點。有需要的時候,我還是能找到那些參考來支持我的論點。從某角度來說,我的記憶力卻又不算太好,我總是不能把那些特別日子或浪漫詩句記牢多幾天。

眾所周知,論語記載的是孔子生前教學的講話,由學生編纂成書。由於竹簡珍貴,只有很少句是重覆的。而我記得重覆了的兩句,是他對「巧言令色」的批評(學而第一、公冶長第五、衛靈公第十五) 以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第八、憲問第十四)。為什麼孔子那麼反感呢?本著「經史合參」的精神,可知是與那時的社會風氣有關。當時的「清廉之士」,好像齊國的陳文子,對社會不滿,只管在野批評,最後移民他方,卻未能真的對社會有所貢獻;孔子說他:「清矣。未知,焉得仁」;對獨善其身的荷蓧丈人,子路亦說:「不仕無義……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第十八)。儒家認為,如果你要為民請命,你便最好走進建制裏;就是這個「不仕無義」,叫他們明知「道之不行」,仍「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第十四)。

為什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麼重要呢?我最敬佩的南懷瑾老師 (2003) 曾說:「你我所知道的情報、資料,都是從報上看來的,並不是第一手資料,可靠性大有問題。就算是可靠的,在報紙上發表出來的,還是有限,不知道還有多少不能發表的,而且和此刻的現況,又相隔很遙遠了。像這樣如何可以去談政治?而且政治絕對要靠經驗,不是光憑理論的。你說某某不行,你自己來試試看,毫無經驗的話,不到三個月就完了」其實,孔子做司寇,也是做了三個月就完了。反而,最多人咒罵的、表面毫無「骨氣」的人,好像南北朝的馮道、甚至漢奸如汪精衛等,卻以他們的「圓滑」,為當時動亂社會中的人民提供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在解釋「博學而篤志」(子張第十九) 時,他再說:「對人,學問並不一定可貴,但是文人有知識,最喜歡亂叫。我們幾十年來,社會亂成這個樣子,首先鬧的還不是一般不成器的知識分子。借題發揮來鬧,對某一人不滿意,就借題發揮的鬧,結果把一個國家鬧成這個樣子……這就是博學不一定有用,博學要篤志,有一個中心,意志堅定,建立人品,那麼知識淵博,有如一顆好的種子,意志的堅定是肥料,培養出花和果來。內在沒有一個中心,知識越淵博,思想越危險,覺得樣樣都有道理,容易動搖,應該是真理只有一個,要把它找出來,所以要篤志」;在解釋秦始皇坑儒時,他叫我們「注意歷史上『處士橫議』四個字。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級知識分子開會,提出很多問題向他們請教,開會時,大家屁都不放一個,開完會以後,心裡又在嘀咕。這還不算頂討厭,更討厭的是那些沒有做到官的處士們,又生橫議,雞蛋裡去挑骨頭,蠻橫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氣就坑了這些人。」

因此,對韓非子所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南老師解釋道:「韓非子的理由是儒者知識多,嘴會說,手會寫,有許多意見提出來,思想不同,使法令不能推行,難於執法。」那南老師是否反對知識份子參政?非也。他語重心長地不斷重覆:「一個知識分子,學問並不是文章,是作人做事。作人做事成功還不算,還要把自己的學問,用出來立人,有利於國家、社會、天下」。他自己便曾經投筆從戎,在抗日戰爭中屯兵戍邊;雖然精於佛、道之說,甚至成為藏密的大師,卻仍然心存救世的胸懷,孜孜不倦地在世界各地宣揚中國文化,為的,正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常說:亡國不可怕,失去了文化的根才可怕;一個有根的民族,好像猶太人,亡國可以再復;一個無根的民族,好像印度人,獨立了還是在模仿其他人:以前是亞利安人、蒙古人,現在則是模仿英國人 (Naipaul, 2002)。

我自問沒有「兼善天下」的氣魄和能力,但又不敢「獨善其身」,愧對教我育我的先賢往聖,惟有以「立人」為目標,希望有一天能「得天下之英才而作育之」,由教育下一代的內心去開始改變社會。說到底,每一個政治理想的失敗,都源於人民素質太差、精神教育不足。有誰能說共產主義存心不良?它的精神和《禮記》的「大同」本是一樣的。相反地,民主制度亦會選出野心家、獨裁者、甚至白痴,亦能做成「大多數的暴政」(Tyranny of Majority; Mill, 1859);除非人民受過真正的「教育」(不是我們現在的那些「職業訓練」),眼睛變得雪亮,人人心中以全人類的幸福為目標,不再流於偏狹的民族沙文主義、宗教原教旨思想、無止境的經濟侵略、擴張與對環境的剝削,那就是人類之福了。

最近很多人爭論陳日君主教應否干預香港的政治。說來好笑,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曾經是「正義和平委員會」旗下「關社組」的第一批成員。當時我們的領袖是在美國讀過社會學項士的陳滿鴻神父。一方面我贊成教徒是社會的良心,對不公義要作出回應;一方面我又怕愚民對教會的盲目信任會成為野心家的工具,最後重演中世紀的歷史。所以,我最後轉了到「培育組」,以貫徹我「教育第一」的思想,還因此和陳日君主教開過會呢。後來,我還是因為不願教聖經以外的東西 (就是那些教會的教條與禮儀) 而沒有再教了。到了今天,如果你想知道教會的「政見」,你還是可以到慈雲山聖文德堂去聽陳滿鴻神父講道,或者到伍華書院裏的善導之母堂聽聽勞工階層的聲音。

Reference:
Darwin, C. (1958) & Barlow, N. (Ed., 1993). Written May 1st, 1881 (ch. 7, para. 13).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W. W. Nort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393310698; see also http://www.gutenberg.org/dirs/etext99/adrwn10.txt

Naipaul, V. S. (2002). An Area of Darkness. Vint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375708359

New Straits Times (2000, September 24). Singapore's Speaker's Corn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sfdonline.org/Link%20Pages/Link%20Folders/Political%20Freedom/nst1.html

Mill, John Stuart. (1859). On Liberty.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source.org/wiki/On_Liberty; see also http://en.wikipedia.org/wiki/On_Liberty

李天命 (1993),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允晨文化。載於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19177

李光耀 (1998),李光耀回憶錄:風雨獨立路,外文出版社

李光耀 (2001),李光耀回憶錄:經濟騰飛路,外文出版社

南懷瑾 (2003),南懷瑾選集.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載於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81511

2005-12-05

Fratello (燦爛人生)

我看書愛一整套地看,看電影愛整個系列地看,所以最近決定看畢弟弟的一整年的網誌。看他的網誌,是很感動的。首先,感謝神讓我有一個親弟弟。沒有言語可以表達看見「哥哥」二字的窩心 (儘管前面另有「狂人」二字)。然而,你若看過他的網誌,你自然會認識我弟弟是個怎樣的人。

我弟弟是個感性、敏銳、激進、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有著同一個出身,我們總有些相似的地方:念舊、頑固、環保、愛書、愛藝術。但是,我們不相同的地方比相同的多。一般長兄比較保守,就是那些「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人;為弟的則比較前進、創新,看看李澤鉅與李澤楷便知道。如我弟弟所說,我應該差不多已活出了上一代的期望,而他則差不多將祖上三代的期望都重新反思與批判。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看過六小時長的《燦爛人生》(La Meglio Gioventù [意原名]; The Best of Youth [英譯名]),有很多感觸。兄長尼古拉 (Nicola) 對做一個好人的努力與弟弟馬迪奧 (Matteo) 對社會的失望,都讓他們留下很多遺憾。我特別為馬迪奧沒有在父親死前見到他一面而心疼。片中的一幕,記述他們的父親告訴他們的妹妹自己有絕症時,做父親的說了一句說話:「馬迪奧那孩子,我從來不理解他;彷彿所有事都會令他 (敏感的心靈) 痛苦 (Matteo... That boy, I never understood him. Everything causes him pain)。」當做妹妹的說大哥尼古拉很堅強,叫父親別擔心時,他只說:「他只是看來如此 (堅強),但他其實和其他人一樣 (He seems it. But he's like the others)。」用來形容我們以及許多其他兄弟,都雖不中亦不遠吧?

馬迪奧那種能感受別人的痛苦的能力,叫「同理心」(Emphathy)。無論心理輔導、夫妻相處,仰或團隊管理,同理心都不能缺少。看過《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Covey, 1990) 的,都記得第五個習慣,就是用同理心去聆聽。作為社工,弟弟的「同理心」我是很欣賞的。且看他一篇關於他探訪的病人的網誌:

「我靜靜的與他對望,大家也不作聲。在這時候,我想有部份傷悲從這個聯繫上走到我的心裡吧,也讓我承載一點吧,你也累了吧。」(《與死亡面談》,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9/blog-post.html)

自己也是贐明會的義工,也陪伴過不同的病人面對死亡;但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分擔別人的哀傷、痛苦、憤怒和悔疚。遇到像我弟弟那樣的社工,實在是那病人的福氣。

我弟弟很念舊,最愛舊的玩具和模型、茶館和食物、街道和建築等等。但是最令我佩服的,是他記得很多我也忘了的往事:

「第一次接觸是小學某次考試成績好,媽帶我倆兄弟到美東邨的模型鋪揀玩具,就選了一盒已上色版的藍老虎。小時候卻未看過高達動畫,對故事內容的掌握,是從哥哥口述得來的。」(《從歷代高達動畫看日本文化》,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4/blog-post_111319166355958961.html。)

「小時候家貧,家規中對浪費食物是嚴打的。是你碗中的就要食清,要吃得下才可夾。掉了在地的飯粒,我也會撿來細細咀嚼。在老媽的眾多家規中,這項是我最欣賞的。」(《瘋聲鱔腥毒豬釘》,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8/blog-post_24.html。)

「我們嚷著要走上那上層車道上,外公也就分別的抱起了我們,跨過欄杆,走上那斜斜的車道。」(《憶外公》,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4/blog-post.html,如看到一片空白,請將編碼轉成 Unicode。)

我弟弟認為,很多人不快樂,是由於他們沒有擺脫別人的期望,包括家庭、師長、社會等的價值觀。而我,則總認為快樂是做人的態度,和客觀條件沒有必然的關係,好像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La Vita è Bella) 裏的父親一樣。恰巧,《一個快樂的傳說》與《燦爛人生》都強調生命是美麗的。

有趣的是,我和《燦爛人生》裏的尼古拉一樣,最後都愛上心理學和瘋子。他在片中說,又有誰不是瘋子?人人都是精神分裂。這令我想起科爾賀 (Paulo Coelho) 與他所寫的《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 2001),書中有著相同的思想;科爾賀自己亦進過精神病院。其實如果西方的這些精神病人來到東方,大都應能成為一代宗教領袖,特別是在印度。尼古拉和科爾賀倒有一個分歧,前者認為電擊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是虐待精神病人,這和《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 Keyes, 1994) 裏說的一樣;後者則認為電擊可以帶來宗教上的狂喜。對此,我想除非你瘋過又試過,否則實在無從致評。無論如何,尼古拉與馬迪奧的《燦爛人生》,就是由拯救一個被電擊的女孩開始的。

儘管導演借用一個貪污犯人的掌聲去諷刺尼古拉想做一個「好人」的努力,甚至連他自己都曾經懷疑過自己;但是,當你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親情和友情時,我想你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生命,始終是美麗的。

Reference:
Coelho, Paulo. (2001).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Harper Perenni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60955775

Covey, Stephen R. (199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Free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671708635

Keyes, Daniel. (1994). The Milligan War. Bant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nielkeyesauthor.com/faq.html#bfaq

2005-12-04

Obssession (網癮症)

憑弔完古戰場,就讓我們看看今天的戰場。在眾多在紐約上市的中資公司裏,有一個特別熱門的行業,就是科技股,例如網易 (NetEase; NASDAQ: NTES)、盛大 (Shanda; NASDAQ: SNDA)、百度 (Baidu; NASDAQ: BIDU) 等。那他們又憑什麼上市呢?且看網易,他們 2004 年的銷售額是九億六千萬人民幣,廣告收益只佔 18% (都是來自那買回來的 163.com),那剩餘的是什麼呢?

沒錯,就是網上遊戲。網上遊戲在 2004 年為網易賺了六億三千萬人民幣,佔 65.6%。網上遊戲更是盛大 93% 的收入,差不多有十二億人民幣,足以讓它在美國上市。在中國,這個市場尚在以每年約 40% 以上的增長率在成長著。這就是網易所謂「網聚人的力量」罷 ("Power to the People"; NetEase.com, Inc., 2005)。

為什麼網上遊戲那麼高利潤呢?那主要是由於「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 MMORPG) 的出現。讓我們看看盛大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imited, 2005) 怎樣定義為他們帶來 76.6% 收入的 MMORPG:

  • 玩家有一個與現實生活完全無關、一個全新的角色或身份 (Alter-Ego);
  • 玩家可以藉著完成不同的任務,賺取金錢和經驗,繼而撿拾或買賣武器;
  • 玩家可以組成不同的隊伍去歷險與戰鬥,並有由一個團隊去完成的任務;
  • 玩家可以買賣寶物與互相傾談,好像在現實裏交朋友一樣;以及
  • 遊戲並無勝敗,只有角色不斷的成長,死了隨時可以復活再來。
那又有什麼吸引之處呢?表面看來,這和現實生活好像沒啥分別。然而,一個流行的遊戲動輒有三、四十萬個同時在線的玩家 (Concurrent Users, CCU)。明顯地,有些東西在吸引著這許多人。首先,在網上,人人平等,你沒有過去、沒有先天的出身、面孔、體質等;你有的,是一個全新的身份,你甚至可以改變你的性別。其次,遊戲規則透明,你只需要瞭解規則是什麼,便能夠成功。這兩點,是相對現實社會而言。在我們的社會,每一個人都因著性別、出身、外貌等而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視。再者,要在社會裏成功,除了靠實力,還要靠包裝,要有人脈,要懂交際,也很看際遇與運氣。由此引申,愚以為共產主義的人人平等未免太理想,太難實行,但好像虛擬世界裏的「機會人人平等」則應能成為我們的目標。

明報 (2005a, 2005b) 在最近的報導裏指出在美國的一點九億網民中,有一成可能已患上「網癮症」。據說「患者在上網時會產生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就算收到電郵也會刺激多巴胺」,因而「渴望花更多時間上網、離開電腦時身體或手指無故顫抖、和朋友同事的關係出現問題等,極端的甚至會因上網過度而失去工作或婚姻破裂」,「不用電腦時會感到焦躁、易怒、不滿」,甚至開始「對用電腦產生興奮感覺」、「以虛構身分在網上尋愛情或網上性愛」、並從此「改變睡眠習慣」。哈,至少我也開始因寫網誌而遲遲不睡。像家母般愛上網上麻雀的,也應該不在小數吧?

今天的網上玩家有多瘋狂?據《電子遊戲世界》(GameStar, 2005) 十一月刊所載,有兩位《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的「管理員」在國慶後因「長時間通宵而猝死」。他們分別是「星辰聯盟」的 Snowly 和「珈藍神殿」的「男人故事」。管理員的職責是為虛擬世界製造任務、怪物、寶藏等,讓玩家不斷有新的挑戰。那你可以想像為什麼他們會猝死。在虛擬世界中,他們為自己選擇的角色是:神。人,妄想為神,是要賠上生命的。由於情況越來越嚴重,中國九大遊戲營運商終於簽署了「防沉迷協議書」,分別在新的遊戲內加入防沉迷系統,例如會迫玩家每十五分鐘玩一次「打地鼠」(即香港人所謂的「扑傻瓜」),做做運動。

在同一月刊中,也有記載很多人在網上發了達。他們把一個角色培訓成有財富有技能又有武器,然後變賣,可以賣到美金五位數字。武器亦可以拍賣,當然物以罕為貴。eBay 網上拍賣為這類交易所交的一年稅款達四百三十萬;itemBay 錄得每月一千七百萬的成交量;而韓國過去一年則有近九億美金的武器角色與武器買賣。有位仁兄叫 Richard Thurman,竟設計了一套系統,自動為他同時玩二十多個角色 (Ultima Online),兩年內賺了十萬美元。甚至造成有人聘請學生「為錢打機」(Gaming for Cash),實在有點兒那個。但若你回心一想,這個其實是虛榮的市場,大家用錢去買一個虛擬的身份、虛擬的成就、虛擬的財富、虛擬的尊敬。



事實上,網上的名譽是全球的,彷如諾貝爾獎一樣。以《魔獸爭霸》為例,全球玩家可以在網上和其他人打 Ladder (「梯階」,即爭全球排名,好像職業網球賽一樣),而成名的,會有很多人模仿。由此出現了以人名為名的戰術,如 Top 流 (來自 Ts.Topspeed)、Sky 流等。還有很多其他的戰術如 Tower Rush、蜘蛛流、吹風流、宇宙防禦流等。若勝出全國大賽,還有機會代表國家,出戰「電子競技世界杯」(Electronic Sports World Cup, ESWC) 為國爭光。「魔術楊」(magicyang) 便是這樣成為「抗韓英雄」。別小看職業選手,成功非僥倖,他們每天打五、六小時機,晚上還要看遊戲重播,蠻認真的 (GameStar, 2005b)。

這個虛擬的世界,亦製造了很多虛擬的愛侶。他們素未謀面,但晚晚一起出入不同的怪獸洞穴,並肩作戰,同甘共苦,生死不渝,到了會搞「網婚」的地步。廣州青少年網絡生活調查報告指出,竟有 15.4% 的青少年贊成網戀、網婚 (GameStar, 2005c),他們其實連對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這是否在在述說著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吸引?現實世界是否那麼不堪一活,缺乏挑戰、意義、認同與愛?我不敢代表這廣大的網民發言。不過,我覺得要有多重身份,在現實社會也可以;又有誰在生活裏只有一個角色呢?然而,身為網民的一份子,加上多年玩家,我和「羔羊先生」、「五」等昨晚又再在「香港伺服器」上為「Skyper」這個隊名的榮譽而戰,隨便以虛擬的聚會滋養我們真實的友情;個中難免會在 Skype 裏隱約聽到「五」的太太在後面埋怨我們這麼大個人這麼晚也不睡,這就是「網癮症」吧。

Reference:
GameStar. (2005a, 十一月),Monthly Review of GameStar,網遊族,頁 110.

GameStar. (2005b, 十一月),競技高手訪談錄,遊戲族,頁 86-87。

GameStar. (2005c, 十一月),愛在虛擬世界中,網遊族,頁 94-99。

NetEase.com, Inc. (2005). Annual Report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corp.163.com/eng/investor/annual_report.html

Shanda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Limited. (2005). 2004 Annual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nda.com/en/investor/annual_rep.htm

明報 (2005a, 12 月 4 日),美一成網民沉淪網海:嚴重如沉迷賭博吸毒,載於 http://full.mingpaonews.com/20051203/tac1.htm

明報 (2005b, 12 月 4 日),「網癮症」15 症狀,載於 http://full.mingpaonews.com/20051203/tac2.htm

2005-12-02

Battlefield (弔古戰場)

如果你是由白賴仁兄的網誌友情轉介過來的話,那你可能不明白我們在說什麼。我們其實是多年的虛擬戰場的拍檔。

白賴仁兄,外號「羔羊先生」(Mr. Lamb)、「五」(Give.Me.Five) 與小弟三個結義於大學時的多媒體項目 (Multimedia Project)。當時我們的作品包括可能是香港第一齣 (亦可能是最後一齣) 有電腦特技的反吸煙廣告 (我們一邊在拍白賴仁兄裝著吸煙,一邊「透視」著他的肺變黑,用的是 Adobe Premiere)、一個將中國武術秘笈動畫化的網站 (用的是 Animated GIF),以及一個偵探尋找線索的遊戲 (用的是 Macromedia Director 內已過時的 Lingo 語言來開發)。以現在的科技來看,這些都是雕蟲小技。今天連最低成本的無聊港產片都有電腦特技 (Computer Graphics, CG),但當時實在嘔心瀝血。用 Adobe Premiere 配上 80386 的兼容機,在一套三分鐘的廣告片裏加一個效果,需時三、四個小時。一不留神,一份功課便動輒令你通宵工作一個星期。還記得那年的大年初二,我也是和白賴仁在電腦室實驗室 (Lab.) 裏渡過的。那麼,在那些漫長又無眠的夜晚,螢幕只見沙漏 (Hour Glass) 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呢?

沒錯,就是「打機」(玩電腦遊戲)!說了這許多背景,就是為了介紹「打機」。

我第一個玩的遊戲,是在蘋果 (Apple II) 上的一個用 BASIC 寫的遊戲,內容是控制一個太空囊穿過大氣層。那時的遊戲都是出版在雜誌上的源碼 (Source Code),玩家要照著拷一次到電腦才可以玩。在《倉海君》一文裏,曾提到我們玩光榮 (Koei) 公司的「三國志」玩到廢寢忘食。那是我最早真正愛上的遊戲。電腦遊戲不外兩類,一種是考反應的,一種是動腦筋的。早期動腦筋的遊戲都是棋類遊戲,後來便演變成三國志這種「戰爭游戲」(War Game)。它的吸引處在於角色扮演,好像你可以選擇飾演關羽,帶領千軍萬馬,斬殺曹操於赤壁,以挽救這千古憾事。「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Game, RPG) 遊戲在 Apple 時代已經有,當時最著名的莫過於《創世紀》(Ultima) 與《魔法門》 (Might & Magic) 系列。

考反應的遊戲一般是「動作遊戲」(Action Game),簡單點就是打鬥。它們對電腦的速度要求很高,所以以往都是到「機舖」打「街機」,即去遊戲機中心,一邊吸二手煙一邊打。曾經有段時間,香港的機舖外都大排長龍,為的就是要一爭「街頭霸王」的殊榮。當時的「江湖」有很多規矩,好像台主會放十個一元在畫面一角,砌成「死亡金字塔」,若輸了那金字塔的錢便要離坐。若技術懸殊地贏了第一局,則要讓對手第二局,叫「讓 Round」,好讓新手能藉此練習。這個時候,隨著家庭開始富裕,家用遊戲機的性能開始越來越強勁,出現了現在比商用電腦更厲害的任天堂、世嘉、PlayStation (PS) 與微軟的 X-Box。電腦遊戲也跟著發展三維立體 (3D) 的畫面。

網絡,為電腦遊戲注入一種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一直以來,打機都是近乎自閉的遊戲。有了網絡後,更多人開始沉迷不拔。想想為什麼中國人打麻雀打那麼多年也不厭倦?那是因為竹戰有「聯誼」的作用。當我在醫管局工作時,每天午飯時都會和大家打 Windows 3.11 Workgroup 上的「傷心小棧」(Hearts),一個好像橋牌的紙牌遊戲。電腦遊戲跟著發展了很多地區網絡 (Local Area Network, LAN) 上的立體動作遊戲,好像白賴仁、五和我最早拍擋打的 Duke 3D。當 PS 將「角色扮演」與「動作遊戲」合成「三國無雙」之時,「網絡遊戲」(Network Game) 亦和「動作遊戲」發展成 Doom、Quake 等,以及長青不衰的「反恐精英」(Counter-Strike, CS) 系列。

很快地,立體的網上角色扮演遊戲出現了,而線上的戰爭游戲亦相繼產生。加上互聯網的普及,產生了兩大類令人極度沉迷 (Sticky) 的遊戲,一般稱為 MMORPG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 Playing Game, 「大量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 與 RTS (Real-Time Strategy, 「實時策略遊戲」)。著名的製作公司有 Blizzard,而旗下曾風靡一時的 MMORPG 叫 Diablo,至於他們的 RTS,首推 Warcraft。近年更推出了 Warcraft 的 MMORPG,叫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就算在中國大陸,它的銷量亦只僅次於網易的「大話西遊/夢幻西遊」(中國現在最流行的 MMORPG)。MMORPG 是最高利潤的產品:一來,玩家一定要買正版才可以連接伺服器,與世界各地的玩家比試;二來,很多人想增加角色的能力與武器級數,生產商於是便向他們賣點數卡。至於現在的玩家有多瘋狂,請待下回分解。

話說回來,「羔羊先生」白賴仁、「五」和小弟一直都有去遊戲機中心切磋「街頭霸王」的武技。自從發現了「反恐精英」後,我們便常常到銅鑼灣廣場二期的「戰略高手」網吧槍戰。白賴仁兄提到的 Sniper,是遠程狙擊手,也是小弟早期的最愛,因為一槍斃命,純靠淡定;後來我已跟他一樣改了用短兵相接的 AK-47,而新隊員「檸檬茶」則開始成為我們最強的狙擊手。為免因二手煙而導致英年早逝,也因為我們漸漸有自己的「架部」,於是我們開始在大家家裏開戰;在此之後,「戰略高手」便也結業了。我們甚至相約帶電腦相聚,在真的麻雀枱上打網上麻雀!可惜以前年輕時打通宵的精力已一去不返,現在打到半夜一點多已是極限了。由於工作越來越繁忙,大家常常要出外公幹,我們相聚的時間也少了,很多時便相約在網上的戰場見,順便用 Skype 閒聊。如果你有玩「零點行動」(Condition Zero),大可以到「香港老地方」伺服器看看我們。老實說,和十多歲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比試,我們只有捱揍的分兒,尤其現在網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我們本是名列前矛的戰隊,現在只能排在中間;假以時日,我們可能一出場便給射「爆頭」(Headshot) 了。

還記得那時我在顧問工司做系統整合 (System Integration, SI) 的顧問,帶領著幾位弟兄姊妹去為銀行客戶做項目。午飯後飯氣攻心之時,便是我們開戰之時。那時我們玩的是「反恐精英」的前身,叫 Team Fortress (TF)。最開心的時候是拿著一支機關槍掃射敵人 (就是自己的同事),看著他們變得血肉模糊。當然,他們也乘機向我發洩他們的怨氣;正所謂「上嗜殺,則民莫敢不殺」!老實說,那項目倒是我做過最有效率、最高士氣的項目。到我去新加坡工作時,「反恐精英」亦成為了香港、上海、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同事的「破冰器」(Ice-Breaker),有效地打破了我們文化上的隔閡。

以前常有人說社會出現了「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 Wikipedia, 2005),而我覺得電腦遊戲是最好的橋樑。家母退休後學電腦,進步得最快時是開始玩「明星三缺一」的時候。後來則日日玩雅虎的「上海」,還排名在頭三千之內 (小弟排名四萬以外,可想而知她的努力)。最近她則沉迷雅虎線上麻雀,那可謂現代麻雀館,日夜開戰,不眠不休,茶飯不思 (當然也不煮),現在已是盡輸身家,負債纍纍 (聽說她的分數已是負四萬多)。幸好那是虛擬債務,否則家門可能早已被淋紅了。現在她能用倉頡替老父打文件、寄電郵、甚至和身處外地的我用 Messenger (ICQ|Yahoo!) 在線上聊天!加上工聯會的幫助,她還懂得用 Excel 做會計流水帳,亦已開了自己的 Blogger 戶口!她開始用電腦的時候,英文不太懂,全靠遊戲的魔力,令她有此成就。現在老父也退了休,於是便天天用家母的麻雀帳戶打牌,想幫她由谷底爬回正數,重振家聲。如你也有退了休的家人,快快教他們上網打機吧!但晚上記得提他們去睡……

Reference:
Wikipedia. (2005).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div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