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書愛一整套地看,看電影愛整個系列地看,所以最近決定看畢弟弟的一整年的網誌。看他的網誌,是很感動的。首先,感謝神讓我有一個親弟弟。沒有言語可以表達看見「哥哥」二字的窩心 (儘管前面另有「狂人」二字)。然而,你若看過他的網誌,你自然會認識我弟弟是個怎樣的人。
我弟弟是個感性、敏銳、激進、有同情心、有正義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有著同一個出身,我們總有些相似的地方:念舊、頑固、環保、愛書、愛藝術。但是,我們不相同的地方比相同的多。一般長兄比較保守,就是那些「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人;為弟的則比較前進、創新,看看李澤鉅與李澤楷便知道。如我弟弟所說,我應該差不多已活出了上一代的期望,而他則差不多將祖上三代的期望都重新反思與批判。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看過六小時長的《燦爛人生》(La Meglio Gioventù [意原名]; The Best of Youth [英譯名]),有很多感觸。兄長尼古拉 (Nicola) 對做一個好人的努力與弟弟馬迪奧 (Matteo) 對社會的失望,都讓他們留下很多遺憾。我特別為馬迪奧沒有在父親死前見到他一面而心疼。片中的一幕,記述他們的父親告訴他們的妹妹自己有絕症時,做父親的說了一句說話:「馬迪奧那孩子,我從來不理解他;彷彿所有事都會令他 (敏感的心靈) 痛苦 (Matteo... That boy, I never understood him. Everything causes him pain)。」當做妹妹的說大哥尼古拉很堅強,叫父親別擔心時,他只說:「他只是看來如此 (堅強),但他其實和其他人一樣 (He seems it. But he's like the others)。」用來形容我們以及許多其他兄弟,都雖不中亦不遠吧?
馬迪奧那種能感受別人的痛苦的能力,叫「同理心」(Emphathy)。無論心理輔導、夫妻相處,仰或團隊管理,同理心都不能缺少。看過《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Covey, 1990) 的,都記得第五個習慣,就是用同理心去聆聽。作為社工,弟弟的「同理心」我是很欣賞的。且看他一篇關於他探訪的病人的網誌:
「我靜靜的與他對望,大家也不作聲。在這時候,我想有部份傷悲從這個聯繫上走到我的心裡吧,也讓我承載一點吧,你也累了吧。」(《與死亡面談》,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9/blog-post.html)
自己也是贐明會的義工,也陪伴過不同的病人面對死亡;但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分擔別人的哀傷、痛苦、憤怒和悔疚。遇到像我弟弟那樣的社工,實在是那病人的福氣。
我弟弟很念舊,最愛舊的玩具和模型、茶館和食物、街道和建築等等。但是最令我佩服的,是他記得很多我也忘了的往事:
「第一次接觸是小學某次考試成績好,媽帶我倆兄弟到美東邨的模型鋪揀玩具,就選了一盒已上色版的藍老虎。小時候卻未看過高達動畫,對故事內容的掌握,是從哥哥口述得來的。」(《從歷代高達動畫看日本文化》,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4/blog-post_111319166355958961.html。)
「小時候家貧,家規中對浪費食物是嚴打的。是你碗中的就要食清,要吃得下才可夾。掉了在地的飯粒,我也會撿來細細咀嚼。在老媽的眾多家規中,這項是我最欣賞的。」(《瘋聲鱔腥毒豬釘》,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8/blog-post_24.html。)
「我們嚷著要走上那上層車道上,外公也就分別的抱起了我們,跨過欄杆,走上那斜斜的車道。」(《憶外公》,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載於 http://totoro11.blogspot.com/2005/04/blog-post.html,如看到一片空白,請將編碼轉成 Unicode。)
我弟弟認為,很多人不快樂,是由於他們沒有擺脫別人的期望,包括家庭、師長、社會等的價值觀。而我,則總認為快樂是做人的態度,和客觀條件沒有必然的關係,好像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La Vita è Bella) 裏的父親一樣。恰巧,《一個快樂的傳說》與《燦爛人生》都強調生命是美麗的。
有趣的是,我和《燦爛人生》裏的尼古拉一樣,最後都愛上心理學和瘋子。他在片中說,又有誰不是瘋子?人人都是精神分裂。這令我想起科爾賀 (Paulo Coelho) 與他所寫的《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 2001),書中有著相同的思想;科爾賀自己亦進過精神病院。其實如果西方的這些精神病人來到東方,大都應能成為一代宗教領袖,特別是在印度。尼古拉和科爾賀倒有一個分歧,前者認為電擊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是虐待精神病人,這和《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 Keyes, 1994) 裏說的一樣;後者則認為電擊可以帶來宗教上的狂喜。對此,我想除非你瘋過又試過,否則實在無從致評。無論如何,尼古拉與馬迪奧的《燦爛人生》,就是由拯救一個被電擊的女孩開始的。
儘管導演借用一個貪污犯人的掌聲去諷刺尼古拉想做一個「好人」的努力,甚至連他自己都曾經懷疑過自己;但是,當你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親情和友情時,我想你都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生命,始終是美麗的。
Reference:
Coelho, Paulo. (2001).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Harper Perennial.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60955775
Covey, Stephen R. (199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Free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671708635
Keyes, Daniel. (1994). The Milligan War. Bant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nielkeyesauthor.com/faq.html#bfaq
2 則留言:
怪不得你叫我看《燦爛人生》,原來另有一番感觸。我記得的還有很多,我會再放上【人間】。我對人的關心是從外公處學回來的,相信你也已學到。總覺得你是將自己的真性情完全的包裹起來。打開了,才能明白別人嘛,我是如是相信。
怎樣也好,你是我童年唯一的,及最好的同伴。
The only normal people are those that you don't know too well.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