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Grace (恩典)

大家都聽過《奇妙恩典》(Amazing Grace) 這首聖詩,基督徒亦習慣把「恩典」掛在口邊。然而,能把恩典解釋清楚的教徒並不多。一般對「恩典」或「聖寵」的理解是神的禮物,特別是指聖神 (或聖靈) 的禮物。叫作「禮物」是正確的,因為是神無償送給我們的,但這個解釋卻讓不少教徒誤以為神把救恩送給我們,我們什麼也不用做,純粹「因信稱義」(Sola Fide);甚至什麼也不能做,硬是被拉上天國裏去,連「自由意志」也沒有,以至出現了「救恩命定論」(Predestination) 等怪理論。

在正統大公教會裏,恩典分兩種:「常恩(或「聖化恩寵」;Sanctifying Grace) 與「現恩(或「寵佑」;Actual Grace)

在哲學裏,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形式」與「質料」,例如一支鐵叉是由「叉」的形與「鐵」的料組成,與膠叉同形,與鐵匙同料。「常恩」是神賜給靈魂一個神聖的「形」,讓人肖似神的「形象」(Image)。由於神是終極的光榮 (Glory),因此我們也分享了祂的光榮。不過我們並沒有神的「料」,因此我們帶著血肉之軀在死之前都不能成為神。雖然如此,恩典是讓我們與神共融的開始。「常恩」的實質作用是給予我們一些「傾向」(Disposition),讓我們漸臻「完美」。

單單有「常恩」或「傾向」,是不能成聖的。情況就像你知道晨運比戀床有益,但你習慣了晚睡。這個習慣很難改。「常恩」讓你開始朝朝一早醒來,並清晰知道起床跑步是祂想你好,但你卻又再倒頭睡至日上三竿。「現恩」則是把這「傾向」推動,由「傾向」變成「行動」。例如這時候鄰居開始鑽牆裝修,吵到你不得不起床,這就是「現恩」。是的,對「現恩」的第一反應一般不會太好,沒有人會在被吵醒時還唱《奇妙恩典》。

不少人在計劃一件善舉時,無端端碰上很多助力,難題迎刃而解,那就是「現恩」。當受不住誘惑,要做一些神不喜悅的事時,無端端障礙重重,那也是「現恩」。慢慢地,我們開始不太習慣犯罪,而更加習慣慈悲,這就是「常恩」賦予的「靈魂之形」。由此觀之,無論是「常恩」還是「現恩」,都不會抹殺自由意志 (Free Will)。總之,人必須與神合作,才能成聖。

由「現恩」推動出來的「行動」,叫「德行」(Virtue)。當然,沒有恩典,單憑理性思考,我也知道起床跑步對我更好。由理性推出來的,被歸類為「四樞德」(Cardinal Virtues),即智德 (Prudence;即謹慎)、義德 (Justice;即正義)、勇德 (Fortitude;即堅毅) 和節德 (Temperance;即節制)。無論東西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這些品德的重要。

然而,「常恩」讓我們擁有另外三種「德行」,是超出理性範圍,必需靠神啟示 (Revelation) 才會有的,它們就是「超性三德」(Theological Virtues),即「信」(Faith)、「望」(Hope)、「愛」(Love)。當中,「愛」是最大的,因為「愛德」就是神透過聖神住在我們心中的證明。

透過聖神,我們獲得七種禮物:上智 (Wisdom)、聰敏 (Understanding)、超見 (Counsel)、剛毅 (Fortitude)、明達 (Knowledge)、孝愛 (Piety) 和敬畏天主 (Fear of the Lord)。其中,六項是來自依撒意亞先知書 (Isaiah 11:2),加上「孝愛」的版本是早期教會流傳下來的傳統。這些禮物,雖然被叫作「聖神七恩」,但它們並不是恩典。它們不是「完美的形」或藍圖,而是提供了實際行動的力量,因此不是「常恩」。它們也不是我們能主動修鍊的,如早起去晨運,而是被動接收的,因此也不是「現恩」。它們其實是七種「習慣」,或佛家所謂被薰染的「習性」。「四樞德」是可以修練的,但「超性三德」不可以。例如「信德」,是要人信一些理性不能解釋的東西,諸如三位一體或降生成人等。這些洞見必需有聖神的啟示。由於從字面很難理解,這裏稍作解釋:

神恩官能意義
上智認知對真理深刻的洞見
明達認知對信仰能理性判斷
聰敏認知對因果正確的判斷
超見執行對德行正確的判斷
孝愛意志愛神因而愛所有祂的子女
剛毅情緒使用希望來抵受苦難
敬畏天主情緒因敬畏而出離塵世,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喜樂

它們不是恩典,但賦予我們一些習性,讓我們更容易達到完美。

Unicorn (獨角獸)

此文於 2017 年 11 月 12 日在《蘋果日報》登出。

有人說自己信神。又有人說自己信佛。有人說,信佛的人是無神論者;又有人說,信佛就是拜邪神。這些說法都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從來沒有人說清楚他們口中的「神」是什麼。時至今日,相信再沒有人覺得「神」就是那個長着白鬍子的老伯伯。但亦很少人知道「神」真正的定義。不少人仍然把祂想像成一個像超人一般無所不能、長生不老的存在。在未搞清「神」是什麼之前,你並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在相信真的神,也不能肯定信佛的人是否真的就不信你的神。

要解釋清楚「神」是什麼,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馬」和「獨角獸」。當我提到「馬」和「獨角獸」的時候,你袋腦裏面很容易便可以把牠們想像出來。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分別:不是獨角獸比馬多了一隻角,而是馬比獨角獸多了「存在」。換句話說,馬擁有「存在」,獨角獸缺乏「存在」。

你可以相信宇宙是由大爆炸生成的,也可以相信人類是由猴子進化出來的,但前提是宇宙、猴子和人類等都擁有「存在」。「無」中生「有」是沒辦法用科學解釋的。科學家只能夠解釋「一」如何生「二」,「二」如何生「三」,但不能解釋「無」如何生「有」。這個「有」,就是「存在」,就是「神」。

馬,神想到了。獨角獸,神也想到了。但神並沒有把「存在」賦予獨角獸。祂把「存在」賦予了馬。這個「存在」就是「神」。所以,只要你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那你就是相信神是存在的。

佛陀解釋了世間一切的變化,都是「無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盡而散。但是佛陀並未能解釋世間一切是如何出現的。種子的確是依靠雨水、陽光、空氣與泥土,才能長成大樹。但這樣並不能解釋種子是如何出現的。因此先要有神提供「存在」,才能有佛的緣起。

佛陀能夠描述世間一切的無常,並建議離苦得樂的方法,但不能夠解釋為什麼萬物需要變化。我們隱約覺得種子最好就能長成大樹、石頭最好能被磨成鑽石、孩子最好能長成一個有用的人。我們潛意識裏知道每一樣東西都可以變得更完美。佛陀並沒有解釋為什麼我們追求完美,只是教我們不要執着完美,因為「求不得」時便會痛苦。原來,「完美」亦是「神」。神除了是存在,亦是萬物完美的標準。沒有這個標準讓萬物的努力有個方向,存在便變得毫無意義。

因此「神」就是原始的「存在」與終結的「完美」。是 Alpha 也是 Omega。佛陀告訴你由 Alpha 到 Omega 中間的一切都是短暫的存在,都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我們不應該執着中途站的美景,這是對的。不過我們仍是要追求終站的完美,這樣才讓生命變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