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8

Thermal Crime (空調與企鵝)

每次出差到寒冷的地方,母親總提我多帶衣服。殊不知身處攝氏零度的北京,比身處三十度的曼谷熱三倍!原因正是人類對能源的浪費。

在北京、東京、首爾等北方大城市,到處都大開暖氣。無論在計程車、酒店、抑或辦公室,大家都如多士般被烘乾,汗流浹背卻又轉瞬即揮發,飲少了水更可能會七孔流血!相反地,在曼谷的辦公室則是冰天雪地,大家一邊開會一邊哆嗦顫抖,空自奢望窗外的陽光可以多透一點進來。前些時香港也有環保團體「地球之友」呼籲大家舉報「城市雪房」,小弟從心底裏贊成 (Friends of the Earth [FoE], 2005; 明報, 2005)。自己恃著練過兩、三天太極拳,常常短袖單衣面對寒冬烈風,更學著老父一年四季沖冷水浴;怎料到了今天,真氣就算走遍奇經八脈,都抵受不住一輛公共汽車的空調 (別忘了空調裏的細菌和病毒)。


早些時有套電影叫《小企鵝大長征》(March of the Penguins),由法國導演 Luc Jacquet 在南極捱了一年多的風雪拍成 (Lovgren, 2005)。片中的企鵝可愛又頑強地為生存,更為傳宗接代而努力了幾千萬年。殊不知人類無止境地浪費能源,已經令鏡頭下的這些可愛企鵝陷入危機,隨時都會滅絕。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迫使冰原加速斷裂成冰山;而這些幾千里長的冰山慢慢漂浮到企鵝出海覓食的通道上。企鵝腳短翼短,又不會飛,單靠肚皮滑翔,於是便墮進不同的冰隙之中,萬劫不復。最可憐的是它的配偶和稚子,仍在冰原的寒風中等待著,毫不知一家的生計早已為人類的愚昧與短視所斷絕,最後更是同歸於盡的局面 (Mayell, 2005; Roach, 2004)。


多年前看過一本書,叫《上帝的指紋》(Ross, 1989),記載了不同的古老文明千方百計地用龐大的建築群去進行精確的時間記錄。作者羅斯 (Hugh Ross) 認為那是一個倒數計時器,提醒後世下一次洪水淹沒文明的時間。傳說中人類早有高度的文明,如希臘所描述的亞特蘭提斯,但是因為全球性的洪水,以至人類的文明受災難性的破壞,逐漸退步。所以很多古老文化認為,我們現在的文明已是第四個時代,叫「鐵」的時代,著重對科技的追求;而之前還有金、銀、銅等更重視精神文明的世代,聖經也有類似的比喻 (Dan. 2:32-33; Worcester, 1897)。究其原因,文明的湮滅乃是因為洪水的氾濫與洪水後的冰河期。而洪水的水源,羅斯認為是來自地軸偏移和兩極冰雪的融化。再看看今天,地軸會否如金字塔所預言般偏移尚是未知,但兩極冰雪的融化卻是每天在發生中。

我們要是繼續這樣逆天而行、寒暑倒置,那滅絕企鵝的饑寒最終也會降臨到人類自己的身上。「地球之友」說得對,這,是一種「罪」(Thermal Crime; FoE, 2005)。

Reference:
Friends of the Earth. (2005). Don't be Cold, be Cool! Report Thermal Cr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foe.org.hk/welcome/geten.asp?id_path=1,%207,%2028,%20150,%202924,%203006

Lovgren, Stefan (2005). Interview: "March of the penguins" director Luc Jacquet.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5/06/0624_050624_marchpenguin.html

Mayell, Hillary (2002). Ice buildup hampers penguin breeding in Antarctica.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2/01/0117_020117antarcticpenguins.html

Roach, John (2004). Penguin decline due to global warming?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Retrieved from 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4/09/0913_040913_penguins.html

Ross, Hugh. (1989/2000). The fingerprint of god. PA: Whitaker Hous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883686279

Worcester, William (1897). God's explanation of bible symbolism: Copper and iron. The Language of Parable (Ch. 37). NY: New Church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wedenborgdigitallibrary.org/LP/lp37.htm

明報 (2005),環團設城市雪房舉報熱線。載於 http://hk.news.yahoo.com/050605/12/1d77b.html

香港地球之友 (2005),支持空調節能運動:舉報「城市雪房」。載於 http://www.foe.org.hk/welcome/gettc.asp?id_path=1,+7,+28,+150,+2924,+3006

2005-11-26

Magliabechi (倉海君)

開始寫網誌時,本打算不「月旦人物」。然而,有些人物真的不能不提一提,像摯友倉海君便是一例。倉海君乃是我識於微時的朋友,那時正是「志於學」之年,如今已過了十數寒暑。年幼時我本沉迷於電子電路的設計與製作,每天與銲鎗錫箔為伍,幻想能用我的蘋果電腦弄隻機械臂出來;而那時我非常有限的國學知識都來自金庸、梁羽生等武俠小說。想不到正當我要從文、理兩科之間作選擇之際,竟遇上了倉海君。而我大部分的國學基礎,都是跟他一起學習與研究得來的。(還有啟蒙的父親與姨母,有機會再談。)

在倉海君的影響底下,我們瘋狂地到舊書店買書看;當時沒有錢,我們一人湊一元,買一個兩塊錢的「椰賓」(就是那大大個,有椰絲,但沒有營養的一團麵粉),分著吃,外加一杯七十一便利店的特價一元一杯的熱朱古力。以兩元解決午餐後,便省下八元去買書。當時我們常去旺角的眾書店,也會去已關門的廣華書店;倉海君形容廣華書店為「書間地獄」,事關那裏的書堆積如山,塵封三寸,書裏又有昆蟲屍體,甚至一副貓的骸骨!(後來,當它結業後不久,又正值店主的兒子回來巡視之際,倉海君竟成為了最後一個破門而入的顧客,拯救了最後一批書籍。據他說,當時書本多得在門縫中洶湧而出。) 是的,我們愛書如命,但比起倉海君,小弟還是遜色不少。倉海兄曾告訴我,他醒來的時候,不慎舉手碰翻了床頭的書,之後便被墮下的書活埋了,家中藏書之多,可以想見。

為了省下最後的那兩塊,我們曾一起依書修練辟穀之法,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吸食霞氣」。很多舊同學還傳為佳話。我們又曾鑽研易學,然後計劃到廟街開檔算命。我們向在那裏算命的先生求教入行方法,甚至問明保護費要交多少。不過因為那算命先生說,幹洩露天機的工作,是會折福的;他的幾個同行都橫死了,而他自己則沒有子嗣。他幹了三十年,從不敢將卦象的訊息盡洩。姑勿論是真是假,我們還是放棄了。我們身邊慢慢多了很多其他有趣的朋友,如會畫符念咒的「林道士」與習武多年的「郭大俠」等,實在不能盡錄。那時倉海兄的中文作文,大多是文言古文,而老師亦照例全給八十分,已是作文最高分數了。他在參加經濟學的高考時,由於對經濟學沒有興趣,便在試卷上寫了篇古文,更因為想買雪糕吃而差點錯過下午的考試。在他的網誌裏,他自謂「幼好潯陽隱」,就是像陶淵明般隠居,可見倉海兄亦乃今之楚狂矣。

除了看書,我們也曾幹過其他瘋狂的事。例如我們曾為玩「光榮」的電腦遊戲「三國志 II」而廢寢忘食,直到大家都打到筋疲力竭,而「全國」亦再沒有可用之兵為止。我們又連續看《猛鬼追魂》(Hellraiser) 第一至第三集,由凌晨開始看,看到天明;整晚眼前閃現的,都是血漿。倉海兄特愛鬼片,還曾因故 (不贅) 用了《猛鬼街》的 Freddy 作自己的英文名字。因著「為聖賢繼絕學」,我們又一起跟他外婆與我父親學打「天九」(「天九」者,非「排九」也)。他還教我使出阿龍 (Ryu) 的昇龍拳。可知倉海君興趣亦很廣泛;現在還學古琴呢。

自我讀大學後,便與倉海君少了接觸。但他的生命依然精彩。那時,他有關中國文史哲的知識已十分豐富,於是便開始向其他文學語言發展。他開始學拉丁文,後來還學過希臘文、希伯來文、梵文、藏語、法文、德文 (Mensch, 2005) 等。我實在不知道他現在懂多少種語言。好像他的網誌名稱 (Kalos Kagathos),其實是是希臘文 (καλός καγαθός),姑且譯作「君子」或「騎士」罷。他的英文名稱,其實來自一位意大利著名的圖書館館長 (Antonio Magliabechi),好像老子一樣。Magliabechi 出身鐵匠,但因博聞強記,自學極勤,得翡冷翠梅迪奇家族的 Cosimo III de' Medici 賞識,教授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並聘任為他的圖書館館長;死時其圖書館有藏書三萬本,現已成為佛羅倫斯的國立圖書館的珍藏 (Löffler, 1910)。而倉海君的神師,則是對經史子集背誦如流的錢鍾書先生 (倉海君, 2005b)。可以想見,倉海兄心裏對治學的熱忱。

至於為什麼倉海君叫倉海君?我也不肯定。只知張良在未得太公兵法之前,曾為了刺殺秦始皇而求見一位叫「倉海君」的高人;倉海君則介紹了一位力士給他,想以大鐵椎擊殺秦王,可惜誤中副車 (史記.卷 55)。另有一位邱逢甲先生,也號倉海君;邱先生是甲午戰爭時,親率遊擊隊在台灣反抗日軍的儒士 (就像辛棄疾一樣);既號倉海君,可能也有「抗暴」的意思 (南村草堂, n.d.)。至於我認識的「倉海君」的真正原故,據他說謎面早已放在網誌裏了;只是小弟才疏學淺,並未能參透也。

最後一次跟倉海君談他的計劃,是到法國學古典文學。他賺錢,也是為了出國求學與買書。他第一次到法國,並沒有立即去羅浮宮等參觀,而是到了墳場,憑弔那些大文豪、先哲偉人等;上一次去,則去了找公濟會的秘密分舵。那還是他在牛棚書展擺檔賣書時告訴我的。

倉海兄並非含著銀匙出世,卻很少會為五斗米而煩惱。他的狂,是「古之狂也肆」,不受世俗思想影響的狂。當今之世,又有多少學子能不為職業而為學問去求學?小弟自問未能也。我花這麼多時間介紹他,一邊是重溫一下這許多年的友情,一邊是想大家知道,在這功利的香港,學校都是「職業先修」的取向下,有夢想的人如倉海君還是有的。從世俗的標準來看,他可能不算成功 (你能接受你的兒子這樣跟著夢想走嗎?);但對他學問的淵博,小弟是五體投地。這裏謹是我所認識的倉海君的一些點滴,一來未能盡錄,二來我也未能盡知;時年久遠,也可能有所錯漏,但我想說的,只是他做學問的真誠。在這個只關心「出路」的社會裏,真正的讀書人又有多少呢?

「雲死了,便成為雨;夢死了,便成為事業;靈魂死了,便成為人」(倉海君, 2005a),看來,我也是時候救救自己的夢與靈魂了。

Reference:
Löffler, K. (1910). Antonio Magliabechi (Thomas, J. P. trans.).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9. Robert Applet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9530c.htm

Mensch (人)! (2005). Retrieved from http://pausemachen.blogspot.com

南村草堂 (n.d.),丘逢甲,清代文人中縣作家。載於 http://www.tccab.gov.tw/author/show.asp?aurname=%A5C%B3%7B%A5%D2

倉海君 (2005a),熱湯和白雲。載於 http://magliabecchi.blogspot.com/2005/08/blog-post_17.html

倉海君 (2005b),訪仙記。載於 http://magliabecchi.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html

2005-11-24

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

一覺醒來,又是在酒店的床上,迷糊中竟不知今夕是何夕,此處是何處。現實總是有辦法令人有不真實感覺。也許這些全是我的想像吧?所以印度人叫這個世界做娑婆世界 (Maya; Davis & Sawyer, 2003),就是虛幻的世界;西方近幾十年也開始流行「唯心論」(Idealism) 與「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說到「後現代主義」,最近寫了一篇評論,關於一篇後現代主義與心理學的論文 (Gergen, 2001),又一次印證了知識是從對立中建立起來的「唯物論」。要瞭解「後現代主義」,要先從中世紀封閉的教會開始。當時的教會壟斷了知識的傳授,於是所有的自然科學都用神來解釋,所有的應用科學都用祈禱來解決,如醫學和天文學等。「現代主義」(Modernism) 正是要推翻這個思想,相信這世界有一個完全客觀的「定律」在主宰,而神只是那「定律」的設計者。這個信念正是我們今天科學文明的基石,由牛頓的蘋果,到飛上月球,都有賴可以重複驗證的科學方法。德國的馮德 (Wilhelm Wundt) 正是因為找出了客觀地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而成為心理學之父,開拓了「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的先河。而所謂「唯物論」(Materialism),則與「現代主義」息息相關,又有所謂「機械唯物主義」(Mechanistic Materialism; Mao, 1938) 與「辨證唯物主義」(Dialectical Materialism; Jordan, 1967)。前者是說所有物質都可以分解到最少的建構單位,如物質分拆成原子,原子又成中子、質子和電子,它們又可以再拆解成夸克 (Feynman, 1970) 等,便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伸延。這就是當鐵欽納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 將心理學由馮德那裏帶到美國後,所創立的「結構心理學」(Structuralism) 的理念。他就是相信我們的意識也是由一些基本單立組成的;而繼他之後的「行為心理學」(Behaviorism),則相信這個單位就是「刺激-反應」(Stimulus-Response) 的組合 (Schultz & Schultz, 2004)。至於「辨證唯物主義」,簡單點,就是說知識是從大家的辨論中產生的,更新的更好的會淘汰舊的。是不是很耳熟?沒錯,那其實是進化論的伸延。正如沒有「現代主義」,就沒有反對它的「後現代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亦正是「辨證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引申成後來的「革命」。那麼「後現代主義」又是什麼呢?

「後現代主義」反對的,是「現代主義」裏所相信的完全客觀的定律。「後現代主義」認為,所有知識都是我們以我們的語言去記錄的主觀觀察,所以那記錄只會對我們自己,或那「觀察者」有意義,而不能廣泛地套用在每一個情況、每一個人身上。好像心理學家相信,女性抑鬱的機會較高;但在母系社會裏,男性可能會更易患上抑鬱。「後現代主義」特別強調語言的偏差。我讀論語,說孔子見學生宰予在睡午覺,便說:「朽木不可雕也」(5:10);一般人 (如朱熹等) 認為孔子在罵他,獨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是同情他,因他身體不好,不能勉強。在另一處,他更說,「仁者樂山」(6:23),是仁者快樂的時候,像山一樣 (即「仁者樂,山」;古書是沒有標點的),而不是說仁者像羚羊猴子一樣,愛爬山。可見人們交換思想和意見有多難,誤會的機會有多大。「清風不識字,何以亂翻書」都可以解釋成諷刺清帝,褒貶只是存乎一心而已。這個存乎一心,正正就是「唯心論」的基礎。唯心論者認為,不止知識,甚至你所認識的整個客觀世界,其實只是你的想像、你的感覺。於是心理學家研究我們的種種錯覺,便又產生了「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那麼,是否我們現今的整個文明都是空中樓閣呢?

那只是「解構性的後現代主義」(Destructive Postmodernism) 的看法;「後現代主義」還有「建構性後的現代主義」(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或「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主張仔細確認知識裏的文化與語言的誤差,讓科學的成果能為所有文化的人做福。所以心理學裏又多了「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在半個世紀之前提倡的意義治療 (Logotherapy),就是靠語言提供心理治療。他認為,消極的「後現代主義」已導致「虛無主義」(Nihilism, 如嬉皮士之流),而告訴人們他們的生存意義,便是最好的心理治療。在《活出意義來》(1959/1962/1984) 裏,我最深刻的,是那位因妻子離世而悲傷不已的先生。弗蘭克叫他想,如果先死的不是他太太,而是他,那現在傷心的人是誰?那先生聽到後立即停止哀傷,因為他重新找到了生存的意義:就是由他代替她太太去承受這個傷痛。所以說,這個世界是主觀的,客觀的環境就算真的存在,也不能管你如何去詮釋與感受它。

說到底,無論你用什麼語言、在什麼文化裏長大,地球是圓的便是圓的,而娑婆世界,卻還是娑婆世界罷。

Reference:
Davis, G. L., & Sawyer, R. L. (2003). The vocabulary of Hindu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familybible.org/Teaching/Religions/VocHinduism.htm#Maya

Feynman, R. P. (1970).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Addison Wesley Longm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201021153

Frankl, V. E. (1959/1962/1984).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NY: Touchsto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671023373

Gergen, K. J. (2001).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a postmodern contex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10), pp. 803-813. Retrieved 16 October 2005 from PsycARTICLES database.

Jordan, Z. A. (1967). Marxian naturalism. The Evolu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cmill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en/jordan2.htm

Mao, T. T. (1938).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辯證法唯物論).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mao/selected-works/volume-6/mswv6_30.htm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2004).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8th ed.). Wadsworth.

南懷瑾 (2003),南懷瑾選集.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

Bibliography:
Basgen B. & Blunden, A. (2004). Encyclopedia of Marx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rxists.org/glossary/terms/d/i.htm

Differences between Hinduism and Buddh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buddhistinformation.com/differences_between_hinduism_and.htm

Haig, B. D. (2002). Truth, method, and post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6-7), pp. 457-458. Retrieved 19 October 2005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Hawking, S. W.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Bantam.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55305340X

Locke, E. A. (2002). The dead end of postmoder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6-7), p. 458. Retrieved 19 October 2005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Trout, J. D. & Moser, P. (2004). Philosophy of mind: Materi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artsci.wustl.edu/~philos/MindDict/materialism.html

Vitzthum, R. C. (1996). Philosophical materi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fidels.org/library/modern/richard_vitzthum/materialism.html

2005-11-22

Hoax (謠言)

現今互聯網越來越普及,以至網上越來越多病毒 (Virus)、Hoax、Spam、Scam (或:Con)、Chain Email 等。它們的共通點是能不斷繁殖與散播,但嚴格來說,它們指的是不同的東西。大家最熟悉的,應是電腦病毒,目的在破壞、甚至盜取你電腦內的資料。Hoax 是謠言,有時誇張失實,但由於三人成虎,大家便開始相信。它的字源很有趣,人們相信是來自神父祝聖聖體 (即聖餐) 時,記念耶穌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拉丁文:hoc est corpus),能將麵包變成耶穌的身體;於是魔術師變東西時便也說:「hocus pocus」,而靠謠言將假的訊息變真便簡稱 Hoax (Hymes, n.d.)。Spam 是罐頭豬肉 (SPiced hAM),就像我們吃的「午餐肉」,是二戰時英國人的配給食物,當時英國人大都食到厭;而七十年代時有齣幽默短片用來說笑 (Jones, Idle, & Chapman, 1970; 十分相似麥兜點墨丸河的那節卡通),引申成現在令人厭煩的廣告、垃圾郵件 (Templeton, 2003)。Scam 是 Confidence Game (或:Con、Confidence Trick),就是利用人們貪心的心態來騙你的錢的邀請,好像上網能賺錢發達等。Chain Email,姑且譯成「連鎖郵件」,就是那些要你不斷轉寄出去的郵件。

為何說起 Hoax 呢?因為最近網上流行說用塑膠樽盛水來飲會致癌!有說樽底的三角形內有個數字,如果少於三或四,便會致癌云云。小弟在家出門都用塑膠樽,那豈不必死無疑?當然了,人人都必死,只是遲早問題。然而,無聊的我又上網研究一下,發現那數字是循環再用的類別。大部分塑膠樽是編號一,即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 PETE (Standard Recycling Center, 2000),要攝氏三百度才溶解,且不會致癌 (DAK Americas, 2003)。想來,這個 Hoax 實在是環保的敵人。不過香港的環保資訊實在太差,記得多年前歐洲和日本的垃圾桶便已經有繁複的分類,甚至到了一個地步,叫我站著看十分鐘才能決定一杯未喝完的咖啡要丟在那一類 (紙杯歸紙?膠蓋歸膠?咖啡歸有機?),當然那也和我的日文、歐語太差有關。

想起很久以前,有人曾將不同的垃圾郵件串成一個大的郵件,叫人拍案叫絕;可惜我找不出來,所以姑且試試在這裏重寫:

活在一個 Hoax 的世界,首先,你只需要在家中上上網,便可以賺過百萬一年;繼而可以參加抽獎,抽張綠卡,移民美國。早餐要吃香蕉與檸檬,因為有數之不盡的好處;但是絕不可飲可樂,因為它比胃酸更酸,可以溶掉你的牙齒與骨骼。快餐廳不能去,因為有很多蛇蟲鼠蟻,能一咬致命,食物裏也常常有廚師的手指。肯德基的雞不能吃,因為他們賣的不是雞,是用試管泡製的一塊像雞肉的東西。戲院一定不可以去,因為椅上放了有愛滋病毒的毒針。酒吧不能去,因為可能有美女用美人計騙去你的腎臟;公廁都不能去,因為會有人挖走你的眼睛。你賺的一百萬,要捐給很多有絕症的小朋友,而他們的最終願望,就是叫你不斷轉寄電郵;最好你便再看看自己的骨髓適不適合捐給他們,順便領養一些遇上災難的小孩。工餘時,你要留意每天開發的新病毒,因為你很快會收到一些標題著「你好嗎」的有毒電郵,一開啟便會中毒,甚至引發核戰;很多病毒還是微軟自己種的,旨在藉此控制全世界。洗澡不能再用 P&G,因為是撒旦教的教徒營運的;同樣地,不能在 Amazon 買書,因為他們是反猶太分子。你可能有很多朋友每日會寄電郵祝福你,但其實他們是受了詛咒,而現在他們亦嘗試詛咒你,因為如你不轉寄這「祝福」給千千萬萬的同胞,你必定惡運臨門、橫死街頭,可能今晚貞子便會在你的電視裏爬出來。活在一個 Hoax 的世界,資訊發達,人心惶惶,個個貪生怕死、心存僥倖;邪教橫行,慈悲氾濫,陰謀百出,危機四伏,雞犬不寧,嗚呼哀哉!

最可怕的是,到了有真的資訊時,或真有人有需要幫助時,都不知好不好相信 (雖然已有網站嘗試加以分辨, Buhler, n.d.)。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 17:12);謠言,還是止於智者罷。

Reference:
Buhler, Rich (n.d.). Before you forward that email, check it out at TruthOrFiction.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uthorfiction.com/

DAK Americas. (2003).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s (MS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dakamericas.com/msds/

Jones, T., Idle, E., & Chapman, G. (1970). Spam. Monty Python Flying Circus. Retrieved from http://linux.gda.pl/pub/spam/Monty_Python-Spam.mpg

Hymes, Charles. (n.d.). Hoax catalog.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nprofit.net/hoax/

Standard Recycling Center. (1999/2000). Commonly asked questions: Plastic. Peninsula Sanitary Service, Inc. Retrieved from http://recycling.stanford.edu/recycling/caq_plastic.html

Templeton, Brad (2003). Origin of the term spam to mean net abus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mpletons.com/brad/spamterm.html

Bibliography:
Urban Legends and Hoaxes Resource Center. (n.d.) What exactly are urban legen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ambusters.org/legends.html

Wikipedia. (2005). Hoax, spam, and confidence trick.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ax, http://en.wikipedia.org/wiki/Spam, & http://en.wikipedia.org/wiki/Scam

2005-11-19

第二滴 Blog

為了響應我弟弟的呼籲,因著師濤的事件,杯葛 Yahoo,讓我先試試 Blogger 先!

Bibliography:
Qiang, Xiao. (2005, September 6). Group: Yahoo helped China jail journalist. China Digital Times. Retrieved 19 November 2005 from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2005/09/group_yahoo_hel_1.php

燕明 (2005, 9 月 7 日),雅虎香港公司提供技術幫助導致師濤被定罪,自由亞洲電台.普通話 (Radio Free Asia)。載於 http://www.rfa.org/mandarin/shenrubaodao/2005/09/07/shitao

Sudoku (數獨.數讀.數毒?)

最近,我同事每朝拿一份《頭條日報》 回公司,而內頁有一個數字遊戲叫 Sudoku。我看了看,輕描淡寫地認為是個很簡單題目,隨便寫個程式便可以解決,亦不相信有很多人真的會玩。於是,無聊的我便在週末閒著的時候,寫了個很簡單的 Excel VBA,幻想從此可以靠贏取《頭條日報》的「年廿八碌柚葉沐浴露」來沖涼。

寫那程式倒是容易,花了六、七小時便寫好。然而執行的時候卻發現有些情況還是要人腦作決定,不能完全自動。那意味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於是我便上網搜集多些題目來測試我的程式。誰料一查之下,才發覺這遊戲已揭起一個全球的熱潮!而讓這有二百年歷史的遊戲重生的,竟是一個前香港高等法院的法官高樂德 (Gould, 2005 ; see also Wikipedia, 2005b, 2005c)!

經過一輪研究,我發現原來這個問題是一個 NP-Complete 的問題。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的意思 (Wikipedia, 2005a)。這要和我大學時學的人工智能 (AI) 有關。當我們嘗試用電腦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問題是不是只要假以時日就「必定」可以解決?其次是有沒有更快、用更少記憶體的方法?前者的那個「必定」便是 Deterministic 的意思。而後者所謂的快慢,是由所需的時間與問題大小的關係來決定。譬如說,要知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只需要除一除;有一個數除一次,有十個數除十次,那便是簡單的成正比,或曰 O(n),讀成「Big O of n」。也有問題是幾何級數的,好像以前學的,幫一副紙牌排序,是 O(n^2),優化後成 O(n ln n)。這便是 Polynomial 的意思。至於好像捉棋,有點需要嘗試與運氣的,行錯了又要回手再想的,便是所謂 NP-Complete 的問題,一般電腦只能算出之後五、六步的所有可能性,卻不能算出所有棋局。好了,說來這麼久,我只是想說 Sudoku 是一個 NP-Complete 的問題,並非表面那麼簡單。完成的 Sudoku 叫 Latin Square,而對稱的 Latin Square 總共有 5,472,730,538 個 (Sudoku Today, 2005)!那就是所謂的 Problem Space 或 Solution Space。運算所有組合的程式,是大 O 的三次方,即是 O(n^3) (Taylor, 2005)。似乎只用 Excel VBA 是「殺牛用雞刀」了!

其實,已經有人比我早一步用 VBA 寫了個程式 (Ireland, 2004);我更無意中發現了有人用三句 Perl 便寫了個能解決簡單 Sudoku 的程式 (von der Burg, 2005; 但由於 Sudoku 是 NP-Complete,沒有程式「必定」能解決所有的 Sudoku)。這令我想起在大學修讀電腦的時光。我們的學系叫「計算機科學系」,所以在我都曾經是一個「計算機科學家」!那時候同學都以用最少的程序去解決問題為榮,出來工作後,才發現讓別人一看便能理解的程式才叫好。說起來,我是從來沒有正式讀過 AI 那一科。我當時想選讀 AI 和商業法 (Business Law),但它們卻有時間上的衝突。最後我決定在開學前的暑假把兩本書都買來先看看。那本 AI 的書 (Russell & Norvig, 1995) 叫我愛不釋手,不消一個多月便看完了。還記得那時我在醫管局做暑假工,每天一早便做完我的工作,然後便埋首自學 AI 。至於那本商業法,我看了兩頁便知道,如果沒有人用功課和考試迫我,我是永遠都不會看完的了。所以我最後便選讀了商業法。至於 AI,我也便權充自己讀過了。後來畢業後的那個暑假,我還做了一個月的研究助理,幫我的教授用 Prolog 和 Tcl/Tk 去將一個有關 AI 與電力分配的論文變成程式模型;由於時間緊迫,我還誠邀白頼仁兄拔刀相助,才能如期完成。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在實驗室的長硬桌上睡覺呢。不久之後,那論文提倡的電力自由市場,卻竟導致加洲大停電,那是後話了。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學的「計算機科學」,與今天資訊科技 (IT) 這行業的工作,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這些理論與學問,就如中學時學的數理化一樣,只是用來鍛鍊我們的思考力與記憶力。後來自己再讀工商管理 (MBA),學的也不是怎樣去平每一本帳目,而是去學一個正確的概念 (Mindset),好像如果公司需要資金,向銀行借貸會比上市集資便宜很多;至於便宜多少,自然有電腦系統或專業人員去估算。IT 也是一樣。IT 行裏有軟硬件銷售、項目管理、軟件工程、網路管理、電訊設備、資訊保安等等,五花八門,又怎可能每樣都懂。朋友曾說,門鎖壞了、燈泡燒了、廁所塞了,都是 IT!親戚朋友便常問,咦,你「做電腦」的,可否看看我家的電腦為什麼跑不動了?老實說,我可以做的只是去好言安慰你的電腦,希望它回心轉意而已。

雖然如此,閒來寫寫程式,動動腦筋,總能延遲老人痴呆罷?

Reference:
Gould, W. (2005). Sudoku: One of the puzzles by Pappo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doku.com

Ireland, D. (2004). Su doku solv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mgt.com.au/sudoku.html

Russell, S. J., & Norvig, P. (199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1st Ed.). Prentice Hall.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131038052

Sudoku Today. (2005). Sudoku Algorithm. Retrieved from http://www.sudokutoday.com/sudoku-algorithm.html

Taylor, P. (2005). Sudoku algorithm for available numbers. Retrieved from http://forum.java.sun.com/thread.jspa?threadID=666311&messageID=3928804

von der Burg, E. (2005). Blog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cclestoad.co.uk/blog

Wikipedia. (2005a). Complexity classes P and NP.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lexity_classes_P_and_NP

Wikipedia. (2005b). 數獨. Retrieved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B8%E7%8D%A8&variant=zh-tw

Wikipedia. (2005c). Sudoku. Retrieved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doku

Bibliography:
Eppstein, D. (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games and puzzl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cs.uci.edu/~eppstein/cgt/hard.html

Gwerdy Software. (2005). SuDoku Solver algorithm explain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gwerdy.com/products/sudoku_solver/index.php

2005-11-15

Vengeance (復仇)

最近上映的電影《親切的金子》(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是朴贊郁 (Park, Chan-Wook)《復仇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一部是《復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故事是說弟弟為了籌錢給其姊醫腎,卻被器官販子騙了自己的腎與一大筆錢,於是為了籌錢綁架了廠長的女兒,卻意外地弄死了她;姊姊此時竟又因為不想連累弟弟而自殺了。頓失人生意義的他只剩下一個人生目的,便是殺了那些器官販子;而離了婚又死了女兒的廠長亦失去了生存的意義,一心只想殺了那弟弟。復仇,分別成為了他們的生存意義。同樣地,在第二部曲《原罪犯》(Old Boy) 裏,因為年輕時在學校裏的一宗自殺事件,令報仇的人用了十五年時間囚禁他的仇人,並準備下一個天羅地網,要他的仇人痛苦一生;當復仇者的計劃完成的時候,他亦再沒有生存下去的原因了。有別於《復仇》,故事最後帶出了「忘記」這條出路。《親切的金子》是我覺得三齣裏最精彩的。一如既往,復仇的計劃成了金子待在牢中活了十三年的動力。但是,復仇的公義並未帶來最後的救贖;沒有隨著仇恨逝去的生命,只遺留下空虛與惆悵。在《復仇》裏,仇恨因著下一代的死亡而開始;在《原罪犯》裏,仇恨是靠下一代的痛苦來承受;在《親切的金子》裏,仇恨卻由對下一代的希望去化解。


看過昆汀塔倫天奴 (Quentin Tarantino) 的作品的人,都會發覺朴贊郁和他的相似之處,特別是與《標殺令》比較的時候:一樣的復仇故事,一樣的暴力美感,一樣的黑色幽默。然而,昆汀塔倫天奴滲進了漫畫式的滑稽,朴贊郁卻多了一份哲人般的反思。我覺得,昆汀塔倫天奴艷麗的色彩,可與朴贊郁唯美浪漫的鏡頭相輝映;但是昆汀塔倫天奴的詭異,卻比不上朴贊郁的深沉。看昆汀塔倫天奴,令人想起中國的民間小說。「復仇」幾乎是所有金、梁武俠小說的主幹;就是包公審陳世美,大家喜歡看的,無非是大仇得報時的「一時之快」罷了。又有誰想到報仇之後生命還剩下什麼意義?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大俠報仇後還要繼續練他們的神功,想是要練到黃易常常說的「白日飛升、破空而去」的境界罷,倒很少報仇之後要輕生的。


這令我想起我近年看過的兩套書。第一套是 Dave Pelzer 的《A Child Called "It"》、《The Lost Boy》 與 《A Man Named Dave》。這是一本自傳體的真人真事,主角 Dave 小時候被親生母親「殘害」:又用刀插、又用火燒、又迫他吃糞便等,實在不能只用「虐待」來形容。Dave 後來被社工「救出」,卻因生活於寄養家庭而被社會歧視;幾經努力,才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再回來幫助其他出生寄養家庭的青少年。他的重生,是從他寬恕他的母親開始;他最後那本《A Man Named Dave》的副標題正是《一個關於勝利與寬恕的故事》(A Story of Triumph and Forgiveness)。另一套是 Daniel Keyes 的《廿四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與《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也是敍述一個童年時被繼父強姦與虐打、甚至活埋的小男孩,利用性格分裂作為自己的防禦機制,最終因刑事罪被關進高設防的精神病院。在黑暗的十多年裏,他被看護虐打、灌藥、甚至被無故電擊。在死亡的邊緣下,他的性格得以重新溶合,並成功爭取到自由,最後還原諒了自己的繼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繼父之所以會這樣,也可能是因為他在小時曾被虐待過,換句話說,這個「業」不應該再被傳到下一代去。而只有真正的「寬恕」可以化解那種深刻的痛恨。

由此可見,現實的「英雄」,比電影或小說裏的堅強多了;至少他們並不是一心想復仇,然後自殺的傻子。他們不但以「寬恕」化解自己的仇恨,終止了一代傳一代的業,亦以「寬恕」讓他們的父母安息。他們更進一步去幫那些遭遇和自己相似的人,去戰勝自己的命運。那實在比佈下一個十年的復仇陷阱更精采、更值得欣賞與讚嘆!

2005-11-11

Pilgrimage (朝聖)

當我告訴朋友,我放寒假時會去印度,大家都會覺得很意外。隨著印度的 IT 工業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都有過去印度的經驗。感覺上印度髒、亂、危險;誰都不會想起她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說到旅遊,大家最多到泰姬陵一遊。然而,印度卻是兩大宗教的朝聖之地。

講到朝聖,就要先講我最愛的題目:宗教。根據《人的宗教》(Smith, 1991),世上有七大宗教,分別為閃族的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中國的儒家與道家,以及發源自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很多人都知道回教徒五功之一就是要一生人去一次聖城麥加。在 Paulo Coelho 的暢銷書《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Coelho, 1995a) 也有記載。在 Paulo Coelho 的另一本書《朝聖》(Coelho, 1995b) 裏,亦介紹了基督教中世紀時的四條朝聖路線,他稱它們為葵扇之路 (Road of Spade)、紅心之路 (Road of Heart)、梅花之路 (Road of Club) 與方塊之路 (Road of Diamond)。它們分別是去羅馬 (Roma)、耶路撒冷 (Jerusalem)、西班牙的聖地牙哥 (Santiago de Compostela;Santiago 即聖雅各,St. James),以及沒有披露詳情的神秘方塊之路。我倒沒聽說過有人想去山東曲阜的孔廟「朝聖」。始終儒、道比較接近哲學,並不那麼著重內心的神秘經驗。當然,我相信孔子和老子亦有在這方面的領悟,否則就不會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4:15),甚至聽韶樂聽到「三月不知肉味」(論語 7:14),只是這並不是他們教育的重點。

說回印度,它擁有了印度教的聖地,光之城瓦拉納西 (Varanasi,舊稱:貝拿勒斯),和佛祖一生的足跡。二十多個河壇 (Ghat) 就是瓦拉納西主要的的景觀。人們常說印度人生老病死、吃的拉的都在恆河,便是指大部份印度教的儀式都在恆河畔的河壇舉行,好像出生、成人、沐浴、河葬等。印度教徒千辛萬苦,餐風宿露,便是為了在晨曦第一線光照在河面時,浸在河裏,洗滌自己的罪愆。至於佛祖釋迦牟尼,則是在尼泊爾的 Lumbini 出生,在印度的 Bodagaya 成道,在鹿野苑開始傳教,還有其他的道場如竹林精舍及金剛經的背景祇園,最後在 Kushinagar 圓寂。著名的朝聖地點有四大個和四小個,共八個。可惜時間有限,加上交通不便,我想我亦只能到其中二、三處了。還有著名的泰姬陵,其實是回教建築。這亦是拜成吉思汗的子孫,在印度成立了蒙兀兒帝國,因而傳入了回教所賜。當然了,到了印度,總不能不到密宗瑜伽「性」地,卡修拉荷 (Khajuraho)。

正如湯馬士福音所載,神並不在木石之中 (Thomas 77),朝聖的地方,甚至到那個宗教的聖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心靈上的沉澱與淨化。希望我在勞累的旅程下能擺脫繁囂的都市,好好收斂心神罷。

Reference:
Coelho, Paulo. (1995a). The alchemist: A fable about following your dream. San Francisco: Har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062502182

Coelho, Paulo. (1995b). The pilgrimage: A contemporary quest for ancient wisdom. San Francisco: Har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06251279X

Smith, Huston. (1991). 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San Francisco: Har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062508113

Miller, R. J. (1995). Gospel of Thomas. The complete gospels: Annotated scholar's version (3rd ed.), pp. 301-322. Polebridge.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05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944344496 (see also http://www.sacred-texts.com/chr/thomas.htm)

Bibliography:
NHK World Heritage. (2003). Route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05 from http://whc.unesco.org/en/list/669/

Rudolph, Conrad. (2004). Pilgrimag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road to Santiago de Composte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226731278

Sumption, Jonathan. (2003). The age of pilgrimage: The medieval journey to god. Hidden Spr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587680254

The confraternity of Saint James. (2005). The history of the pilgrimage. Retrieved 11 November 2005 from http://www.csj.org.uk/history.htm

2005-11-08

第一滴 Blog

(以下文章,以及《朝聖》、《復仇》、《數毒》等,皆原載於 Yahoo! 360。)

一直認為寫 Blog 是少年十五二十時的玩意,怎會料到一把年紀的白賴仁兄會有空寫 Blog (BlogspotYahoo)?不過,佢亦只係大拿拿寫左四、五篇,然後就用即時新聞撘夠。咁我諗,我都可以寫點東西,下次別人在 messenger 問我 how are you,我便只需送條 URL 俾佢,幾方便!

講到寫日記,小弟平生曾經寫過一次,約在高中那時。隆以重之的,買了本包裝又精美又有鎖的日記本,滿以為是我日後長踞暢銷書榜的自傳的原稿 (當時指的是梁望峰,不是克林頓或李光耀);豈料我只是一口氣寫了一整夜,便沒有再碰過它,最後只好讓它塵封了。後來在我一次大掃除的時,便撕掉了那四、五頁青澀的過去,然後放在一角,簇新地待價而沽。

今天小弟又在家工作,無意中開了幾個 Blog 來看 (平時公司的防火牆會濾掉),有兩大意外發現:第一,原來香港現今的中文程度並不差,Blog 的中文一般比坊間的報紙雜誌高 (不算我自己的這篇);第二,原來現在的年輕人都那麼有思想、理想與夢想。回看自己,雖也年青,卻奈何沒有那股衝動的勁兒。於是我便安慰自己說,我乃孔門後學,「溫、良、恭、儉、厚」才是君子云云。

不久,畫面上彈出了要開電話會議的訊號,小弟立刻輸入二、三十個號碼,參加大會。會上時會出現的新加坡人、澳洲人、印度人等,大都不可一世,無疑令人血脈沸騰。然而我會不斷告訴自己,我們泱泱大國,炎黃之後,怎能和這些寡國小民一般見識?話說唐朝時他們這些南蠻尚要年年來朝、歲歲進貢;我們泱泱大國……

唉,看來我都係將個 Blog 名改回作「阿 Q 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