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Movie (電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Movie (電影)」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04-15

Lost (痛失)

大部分悲劇都牽涉生離死別。經歷過無數真的與假的生死情節,已經極少會被電影的悲情影響到自己。然而,仍是有一種痛是會打動到我的,那就是喪子之痛。不少電影,都以喪子之痛作主題,如幾年前的《心靈觸洞》(Rabbit Hole)。此電影曾被馮蔚衡、蘇玉華與潘燦良等改編成舞台劇《心洞》,當時我仍在贐明會,是受惠機構,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最近出差頻繁,差不多把飛機上的電影都看過,當中有幾套電影都是與喪子有關的,包括《最美麗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甚至《天煞異降》(Arrival)。《天煞異降》是一套表面上是有關外星人的電影,內裏卻仍是有關痛失女兒。平常鐵石心腸的我,竟然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動到落淚。在《最美麗的安排》裏的爸爸與《情繫海邊之城》裏的爸爸,都因為失去女兒而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甚至無法再次接受人間的親情與愛情。至於《天煞異降》中的媽媽,卻是明知女兒會年輕時死去,仍然把她生下。也許,子女的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零碎旳、動人的美麗回憶,而不是永恆的擁有。

今天「拜苦路」,我不禁想:

父啊,你既全知,你當知道他們會怎樣殘害你的兒子吧?他們會鞭打他,直至體無完膚;會辱罵他,直至尊嚴掃地;會釘死他,直至鮮血盡流。那你仍會讓他出生嗎?看著兒子慘死,你心裏痛嗎?他死前向你苦苦哀求,你沒有動搖嗎?為了我們這些不會回頭的浪子,虐殺自己的長子,值得嗎?

然而,子說:「(我) 既深愛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 13:1);再者,「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若 11:25)。孩子離世,父母就是愛他們到底了,只好企昐將來的重聚。

最近聽到一位姊妹在教研中心的證道 (一個基督徒的生活,00:13:00~00:24:04),她自己的女兒在多年前自殺,她自己亦在癌症的魔掌裏逃出來,結果她仍能真把痛苦當成化了妝的祝福,成為了地上的鹽與世界的光。我,是由衷地佩服。

2016-05-28

Pen (不二情書)

電影一直扮演了把文學介紹給大眾的重要角色。最近上演的《馬克白》、《分歧者》、《殘穢》等,都是文學作品改編。以前看完電影,不期然會想讀讀原著,特別是想搞清楚電影交代得太含糊的情節。後來,當知道有暢銷小說將會被改編成電影,便會趕快讀一讀原著,好像將要上映的《列車上的女孩》,便值得先讀讀。因為文字留下的想像空間大,加上沒有篇幅限制,一般比電影精彩很多。像電影版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便讓不少讀者大失所望,甚至被金酸莓獎選為全年最爛電影。又如《殘穢》是本推理小說,藉著故事探討佛家「虛妄」這個概念。作者小野不由美讀佛學出身,因此對怪談有頗有趣的哲學反思。然而,一旦被包裝成恐怖片,便變成一套沈悶的電影。

比較有趣的是《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電影中的兩位主角因為上世紀一本叫《查令十字路84號》的書,而像書中人那樣變成了素未謀面的筆友。在今天短訊與電郵如此普遍的年代,這簡直匪夷所思。電影數次把《查》說成一本只有多情少女才讀的情信集。沒讀過原著的,不期然會以為書中人雖然遠隔重洋,但仍互相愛慕,開始透過一封又一封的情信傾訴心曲,最後卻無法相愛的故事。

這並不是《查》的故事。《查》的確是一本書信集,但內容卻是紐約一位女編劇海倫.漢芙 (Helene Hanff) 與法蘭克.鐸爾 (Frank Doel) 以及他的同事和家人的書信。首先,海倫並不是一個多情少女,而是一個又煙又酒,口裏潑辣風趣,內心卻慷慨重情的獨立女子。法蘭克也不是一個又帥又富又痴情的漢子,而是已經結婚兩次,有兩個女兒,卻連一輛車都差點買不起的古董書商買辦。海倫寫信給法蘭克,主要是要訂書;而法蘭克則主要是要告訴海倫有什麼新貨上架。那為什麼此書會如此有名呢?

那是因為他們維持了二十年的友情。海倫在戰後的 1949 年開始寫信給法蘭克任職的「馬可與柯恩書店」訂書,因為她覺得到郵局寄信比到書局近!那時法蘭克已經是年屆四十的兩女之父,並在古董書交易商之間深受敬重。海倫卻從來不賣帳,謔稱他「大懶蟲」(Sloth),說他找一本書都要找兩年。然而,有天海倫從友人口中得知英國政府仍正在配給食物、英國人都在捱餓時,她卻開始慷慨地把雞蛋、火腿等食物托運給書店的員工,令整個書店的員工以及法蘭克的家人都感激不已。儘管法蘭克一直不許其他人寫信給「他的海倫」,書店員工、法蘭克的太太、鄰居等都禁不住背著法蘭克寫信給她道謝。

之後她與他們一直互相問候送禮,並一起經歷老員工過身,小孩子長大成家等變化。其間書店的員工曾多番邀請海倫到英國旅遊,好讓他們好好報答她,她亦想過到英國看英女皇加冕,最後卻因為把錢都花在「為自己的四隻蛀牙加冕」上,而不夠錢去。結果海倫到法蘭克六十歲離世時亦從未與他見過面。

由此觀之,《查》結集的不是情書,也不是什麼「愛書人的聖經」:它是一位幽默豪爽的女子與大西洋對岸的一班老朋友維持了二十年的真摯友情的紀錄。一如既往,電影再好看,書總是更好看。因為讀書就像友誼:花的時間越久,味道越醇。

2015-12-20

Peekay (醉漢)

早些時看了一套十分精彩又爆笑的電影,叫《來自星星的PK》,破了印度有史以來的票房紀錄,收入逾億美元。內容大致是說一位外星人降落在印度,卻被人搶走了回家用的飛船遙控器,結果四處尋訪,但人們都說:「天曉得在哪」(God Knows)。結果他真的跑到不同宗教的寺廟,參加不同的儀式,務求找到神,得到神的答覆。於是大家都叫他「醉漢」(Peekay)

結果當然不成功。於是他到處張貼「尋神」告示。下圖裏「लापता」(音:Lapata) 是「失蹤」(Missing) 的意思。最左兩位,便是濕婆神 (Śiva) 的太太雪山神女 (Pārvatī)毗濕奴 (Viṣṇu) 的化身黑天神 (Kṛṣṇa)。前者代表繁殖與肥沃,後者則是神降生成人,經常以孩童的模樣讓人崇拜。


電影意在諷刺印度教派林立,特別是不少人藉宗教歛財的情況;但電影同時亦捕捉了印度這個古老國度裏一些甚為特別的信仰與儀式。就讓我在這裏為大家介紹一下。


上圖就應該不用多解釋了。左上是聖餐,右上是十架,左下是教堂,右下是浸禮。據說,早於耶穌宗徒的時代,聖多默/多馬 (St. Thomas;也有說聖巴爾多祿茂/巴多羅買 [St. Bartholomew]) 便曾來印度傳教了,再加上英國、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基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位置。上圖的浸洗便有機會是浸信會的儀式,聖餐卻是天主教、聖公會或信義會的儀式。


在蒙古人統治整個歐亞大陸的時候,印度亦被佔領了,史稱蒙兀兒帝國。帝國的皇帝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信奉伊斯蘭教,亦即回教,並一直管理印度三百多年,直到英國把他們廢掉為止。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蒙兀兒帝國時期的伊斯蘭建築。印度上千年來都信奉婆羅門,即後來的印度教;忽然來了個伊斯蘭教國王,把伊斯蘭教變成國教,自然引起不少衝突。在英治時期,情況還能維持。到英國人離開印度時,印度教徒與回教徒的衝突最終導致一些回教城邦分裂出去,變成今天的巴基斯坦國。印巴自始爭鬥不斷,甚至雙方都配備核武,瞄準對方。連把英國人趕跑的聖雄甘地,也無法讓印度教徒與回教徒和平共處,最終竟被同是印度教的同胞暗殺,原因是不滿甘地對回教徒過於寬容。當然,這不損甘地作為國父的地位,電影中外星人主角便曾誤會他的相片就等於印度貨幣。

在上圖裏,穿白衣帶白色小帽 (Taqiyah) 的是回教遜尼派 (Sunnah),黑衣的是回教什葉派 (Shi'ah)。由於回教禁酒,主角在最右圖出示酒後,便被回教徒追打。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裂,源於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問題。當回教創辦人穆罕默德去世時,一批人選出一直以財力支持穆罕默德的岳父繼任,即阿布.伯克爾 (Abu Bakr);另一批人則認為只有和穆罕默德有血緣的人才能繼任,所謂「聖裔」,因此支持了他堂弟亦是女婿的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Ali ibn Abi Talib),我簡稱為阿布阿里之爭。前者趁後者在忙於準備穆罕默德的喪禮時,進行了選舉並繼任成為哈里發 (Caliph),即回教集團裏軍政教的最高領袖。

穆罕默德幼年喪父,全靠他叔叔,也就是阿里的父親養大。穆罕默德之後又把堂弟阿里養大,情同父子 (阿里出生時其父親已經六十歲,穆罕默德則比他年長三十一歲)。因此穆罕默德後來把唯一的親生女兒嫁了給他。穆罕默德的兒子都夭折了,其他女兒是養女,你現在可以想像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多深。阿里雖然沒來得及參選,但他也不願見到回教分裂與內戰,因此不願和阿布爭哈里發的位置,甘願隱居麥迪那,製作今天大家仍在用的《古蘭經(Qur'an)。直到第三位哈里發倒行逆施,阿里才出來擔任第四位哈里發,那時他已五十五歲,卻又在短短六年後遇刺逝世。他的支持者不承認再被選出來的穆阿維亞一世 (Muawiyah I),推舉了阿里的兒子哈桑 (Hasan ibn Ali) 為他們的伊馬目 (Imam)。但哈桑並未公然和穆阿維亞反目。


回教徒每天要禮拜祈禱五次,因此當一大班人俯伏地上祈禱時,便很大機會是回教徒。電影裏上圖最左的是德里的賈瑪清真寺 (Jama Masjid),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為蒙兀兒國王沙賈汗所建,他也就是興建泰姬陵的國王。中間的應是在孟買 (Mumbai) 的回教古爾邦節 (Eid al-Adha),日期在麥加朝聖期過後,紀念易卜拉欣 (Ibrāhīm/Abraham,即亞巴郎/亞巴拉罕) 獻祭獨生子的信心。在印度,人們會走到街上集體禮拜。

右圖表面像是苦行者自殘的儀式,但留心一看,他們穿著黑衣,是什葉派教徒。這個大家捶打胸口或揮舞鏈刀 (Zanjeer、Qama) 自殘 (Matam) 的節日叫阿舒拉節 (Day of Ashura),本來是猶太人慶祝出埃及並為之後拜金牛的行為懺悔的「贖罪日(Yom Kippur),但什葉派教徒則用來紀念在伊斯蘭內戰中全家被殺的穆罕默德外孫胡笙.本.阿里 (Husayn ibn Ali)

胡笙 (也譯為海珊) 是阿里的次子、哈桑的弟弟及繼承人,即什葉派的第三位伊馬目。當遜尼派的穆阿維亞死後,他兒子葉濟德繼位,引起一些人不滿。反對者於是邀請什葉派胡笙去領導他們叛變,胡笙卻在途中被葉濟德的支持者包圍並全族殺害。自始遜尼派與什葉派誓不兩立。阿舒拉節這一天,在遜尼派教徒慶祝贖罪日的同時,什葉派教徒則用刀自殘,紀念胡笙被遜尼派所殺。什葉派最高領袖曾禁止這個儀式,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則叫大家改去捐血,不要浪費血液。


在印度教與回教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有位人兄想到把二教合一,希望能把矛盾化解,結果當然是產造了更多的爭端。這個教派就是錫克教 (Sikhism),創辦人拿那克宗師 (Guru Nānak)。滿天神佛的印度教,如何與穆罕默德的像都不准崇拜的回教結合呢?秘密在於印度教的神祇,其實只是化身,背後是同一個神。所以嚴格來說,印度教不是多神宗教 (Polytheism),而是單一主神教 (Henotheism)。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也可以說是單一主神教;大乘如來佛化身成恆河沙數的報身與化身,也可以說是單一主神教。現在你只需要把印度教諸神背後的主神叫做真主安拉,那合併便大功告成。錫克教有很多偉大的發明,包括追求男女平等,並自第十位宗師之後,不再以人作宗師,改為以他們的聖典「古魯.格蘭特.薩希卜(Gurū Granth Sāhib) 為領袖,避免了日後如回教那般的鬥爭。因此,在上圖的錫克教寺裏,祭台上供奉的,一般就是這本書。


在印度,最大的宗教當然是印度教。開始的時候提過濕婆神的太太。上圖左邊的就是濕婆神,一般拿著三叉的就是。梵天 (Brahmā,有四張臉,所以一般人叫四面佛)毗濕奴 (一般騎在神鳥上,佛教叫那羅延天)濕婆神 (佛教叫大自在天) 並稱三相神 (Trimūrti),分別代表「創造、維護、毀滅」。一般人都祈求神維持他的幸福和害怕神毀滅他的世界,所以大部印度人都崇拜毗濕奴和濕婆。右邊的是象頭神 (Ganesha),是濕婆的兒子。

據說有天濕婆公幹回來,不知道自己老婆生了兒子,以為家門前的小伙子是老婆的情夫,結果生性暴燥的他把兒子的頭砍了下來;到他知道真相後,便求毗濕奴把兒子救回。毗濕奴跟他說,你到森林去,把碰到的第一隻動物的頭砍回來,我幫你裝上你兒子的身上。結果他兒子便得了個象頭。象頭神代表解決障礙與獲取財富,因此是印度蓬勃的軟件工業背後的守護神,差不多每位印度開發員都用它來做桌面壁紙。上圖的象神不在印度,而是在泰國柳府的象神廟 (Wat Saman Rattanaram),應是至今世上最大的象神像。印度教對東南亞影響甚深,著名的吳哥窟亦是印度教寺廟。


主角在上圖中並不是在浸洗,而是利用聖河「恆河」(River Ganges) 的水把累世的罪孽洗淨,好能免除惡業的報應,死後輪迴到更好的地方。印度人相信每當太陽和木星到達不同宮位時,便是時候到恆河進行這個儀式,每三年有一個機會,叫「大壺節」(Kumbh Mela)


左上圖是一個祭禮,主角把奶倒在靈甘 (Lingam;小柱子)優尼 (Yoni;小盤子) 上,兩者分別象徵男性陽具與女性子宮,亦即生育的力量;奉獻給它們其實是奉獻給這力量背後的神:濕婆。右上也是獻祭。這次是獻椰子。椰子一般有兩個象徵:長髮三眼的濕婆與牢不可破的「自我」(因此在後者的儀式中會破開椰子)。左下是婆羅門為善信繫上聖線 (Rakhri),象徵認你作兄弟,從此會保護你。右下是「瓦塔普尼馬」(Vat Purnima) 儀式,意思為「滿月榕樹」。榕樹或菩提樹一般象徵三相神:梵天為根、毗濕奴為幹、濕婆為枝葉。把線繞著樹轉,作用是為丈夫祈福,紀念薩維特里 (Savitri) 公主從閻摩 (Yama) 手上把丈夫救回來的典故。


相信電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會是上圖與下圖裏的場面。上圖是供奉在印度傑久里 (Jejuri) 廟裏「牧人神」(Khandoba) 出巡的六日慶典。他是濕婆的化身,能戰勝邪魔,受印度教、耆那教、甚至回教徒的膜拜。人們在這天向自己與牧人神拋姜黃粉 (Turmeric),象徵淨化,並爭著觸摸牧人神出巡乘坐的轎子。下圖的儀式,我找不到中譯,姑且叫「浴食」(Made Made Snana)。主要是低級種姓的印度人,為了洗掉自己的惡業,讓自己能輪迴到高級種姓,於是在地上滾動,利用黏上最高階級的祭師「婆羅門」種姓掉在地上的食物餘屑來潔淨自己。這個儀式有很強的階級歧視,因此印度法庭仍在研究是否應該明文禁止。


最後介紹一下耆那教 (Jainism)。在公元前五百年時,不止佛陀想改革印度婆羅門教,還有不少修道人,統稱「沙門(Śramaṇa),耆那教是其中之一。耆那教創辦人的名字好易記,叫大雄 (Mahavira),原名為笩駄摩那 (Vardhamana),即佛經裏的尼揵陀若提子。耆那教後來分裂成「天衣派」與「白衣派」。「天衣」即裸體,所以佛教徒又稱耆那教為「裸形外道」。下圖最右的是巴胡巴利巨像 (Gomateshwara Bahubali Bhagwan Statue),可見巴胡巴利 (Bahubali) 是天衣派耆那教聖者。巴胡巴利曾放棄王位,並證得解脫 (Moksha)。圖中是十二年一次紀念巴胡巴利的慶典。


今天耆那天衣派的徒眾已不多,上圖左邊的兩幅,是白衣派耆那教徒。他們嚴格奉行非暴力 (Ahiṃsā) 主義,不殺生,因此經常戴著口罩,免得不小心把小昆蟲吸入;亦會經常佝僂著身子,掃除前面地面的昆蟲,才踏出每一步。

要一篇文章把印度上千年五花八門的宗教一一介紹,實在不容易。譬如說,象頭神的典故其實有好幾個版本,大壺節的「大壺」(Kumbh) 亦來自一個有關「乳海」(Kshir Sagar) 的有趣故事。自問亦不是所有東西都懂。這裏只是藉著這套很有心思的電影,拋磚引玉。有興趣的朋友可用我文中提及的關鍵字 (特別是英/梵文),到網上作進一步研究。

2014-10-21

Detail (細節)

經常想,任何東西之所以能成為藝術品,重點在細節。最近看了兩齣電影,都為它們對細節的著重,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是《黃金時代》,一齣關於女作家蕭紅四處流離,最終客死異鄉的故事。作為一位女作家的傳記,電影首先對對白甚為講究。明顯地,片中有不少對白是來自蕭紅的作品和書信。友人祁佳士的影評提到許鞍華導演用上「出戲插敍」的手法,也應是為了把其他作家朋友的文字原封不動地加進電影裏。這裏面的資料搜集,工程甚為龐大。加上對蕭紅及其他左派作家的研究,遠比其他較多人認識的作家如張愛玲等少得多,所以這份對細節的努力是很明顯的。


其次就是場景。由蕭紅在黑龍江出生,到逃婚,差點淪落到妓院,再逃離偽滿州國、到青島、上海、日本、武漢等地、又隨紅軍跑到西安、後因中日開戰逃到重慶、最終在日佔的香港病逝。觀賞電影的時候,這些畫面迅速掠過,但處處都花上了大量的心思。例如蕭紅與男友蕭軍去宵夜,導演便大費周章地搭建了《商市街》裏所描繪的場景,把低下階層的生活重塑出來。為了交代另一段小小的插曲,導演又重現了被日軍空炸後的頹垣敗瓦,讓女主角大著肚子步過瓦礫,用餘下的錢,請大家喝啤酒,表示她視死如歸的心情。由於物資匱乏,他們當時拿著的酒杯,是一隻隻的玻璃茶杯。連一隻杯子便用上心,這齣便不是一齣普通的電影,而是藝術品。

當然了,這樣的要求,花費一定不菲。原來總共投資了七千萬製作費!至今好像還未回本。一齣又講文學又搞藝術的電影,還不是「文藝片」?自然叫得好時不叫座了。

另外一 (兩?) 齣,就是很特別的《她消失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im) 與《離開他以後》(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兩齣電影分別從男人和女人的角度去看同一段經歷。坦白說,我也是被這個噱頭吸引進戲院的。我會建議先看《她》(Him),才看《他》(Her)。由於不多影院在放映,要連續兩晚差不多時間看這兩齣電影也不容易呢。(以下有劇透。)

故事講述一對夫婦的兒子在兩個月大的時候死去,妻子悲傷不已,六個月抑鬱在床,無法生活。做丈夫的,迅速把悲傷忘掉,繼續工作,並照顧抑鬱的妻子。妻子卻因而覺得丈夫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決定離開丈夫,回到娘家,重新生活,最後還完成了當初因為家庭而放棄了的夢想。丈夫卻因為在失去兒子之後,又失去了妻子,曾被抑制與否定的悲傷慢慢湧現。然而,男人表達悲傷不像女人,中間會帶有更多的憤怒與偏執。之所以建議大家先看《她》(Him) 才看《他》(Her),是因為前者對故事的交代較清晰,後者的結局卻較完滿而已。

這齣電影精彩的地方也是在於細節。首先,《她》(Him) 裏的男主角,被悲傷趕上,意志逐漸消沉,因此畫面的色調亦隨著灰暗;相反,《他》(Her) 片裏的女主角逐漸步出陰霾,畫面經常出現陽光與歡笑。其次便是對白。由於故事是來自男女主角各自的記憶,因此對白有不少出入。譬如女主角有次回去探望男主角,男主角記得自己承認了分開期間有偷腥,女主角卻記得是她先估到的。另一次,就在男主角要搬出舊居的晚上,女主角再次回去探望。在她記憶中,他仰臥著睡得很香,她還幫他蓋被子;但在他的記憶中,他是累透俯臥的,而她什麼都沒做,只是瞪著他。在她記憶裏,他說死去的兒子完全像她;但他記得自己說有大半像她,雙眼卻像自己,像在說:失去的這個兒子,我都有份,我也傷心的。最後,他記得是她先說「我愛你」,然後他回答「我知道」;她記得卻正好相反。其實,女主角在片中也有畫龍點晴地提到:記憶是微妙的,也是模糊的。

我們大家都是靠扭曲自己的記憶,才能維護自尊、減低內疚、走出悲傷。縱然客觀世界裏發生了同樣的事情,電影卻透過眾多細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或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版本。人生嘛,也就不過是一連串的記憶罷。

2013-05-14

Before Midnight (歲月)

一天,一個平平無奇的早上,忽然收到來自泰國的一個 Whatsapp 訊息。發訊息的人,是我十四年前認識的朋友。訊息裏什麼都沒說,只有這個短片的連結:



天呀!又九年了?

這套電影,十八年前出了第一集,講一位男子在火車上說服了一位女子下火車遊了一晚巴黎,深深愛上對方,卻又失去了聯絡。九年後兩人再重逢,卻又已經婚嫁,充滿無奈。估不到九年後竟然會有第三集。從來未有一套電影,像這套一樣,在腦海中縈繞不去。看這預告片時,這麼多年,這麼多的經歷,竟都一下子浮上來,心中的悵然久久不褪。我七年前便已寫過這種悵然,想不到那篇文也有七年歷史了!真是天呀!

其實我也沒有什麼想寫的。這電影是不可以分析的,而是要感覺的,而且是要敏感並有經歷的人,才有共鳴。我們一起等第三集上映吧。

2013-03-21

Grandmasters (一代宗師)

愚見認為,如果只看電影,而沒有讀梁靧先生的分析 (原文轉載),那你只看了半套《一代宗師》。梁先生對武林掌故與門派招式的知識固然高,但最高的是讀出了電影以「葉問、一線天、宮二、馬三」相對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四種境界的描述。

我相信,「一」與「道」的分別,是「得道」與「根本無人得道」的分別。那種境界,是大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一般人都停留在「二」(對立) 與「三」(多) 的層次。

對於「二」,我覺得電影《西遊》也帶有這一點點意思:邪魔也能成聖,最弱亦是最強,小愛便是大愛。要見到無差別的世間法,才能超脫「二」,成為「一」。

至於「三」,簡直是我過去的寫照:學問雜而不純,博而不精,知而不行。越學越貪,越貪越遠。最近在讀牟敦 (Thomas Merton) 曾經提過、南丁格爾 (Florence Nightingale) 不斷推介的多瑪斯.金碧士 (Thomas à Kempis) 的《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其中,有不少有關的內容,節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追求學問不是不好,但不能是得道的全部:
Humble knowledge of self is a surer path to God than the ardent pursuit of learning. Not that learning is to be considered evil, or knowledge, which is good in itself and so ordained by God; but a clean conscience and virtuous life ought always to be preferred. Many often err and accomplish little or nothing because they try to become learned rather than to live well... How many there are who perish because of vain worldly knowledge (Ch. 3).

自視卑微是比追求學問更可靠的一條引到上帝面前的路。但是,求學並無足以非難之處,對於事物的知識也不要厭惡,知識本身原是好的,且是上帝所謂立的。不過,潔淨的良心和道德的生活總要放在知識的前而更受重視才好。然而許多人寧可努力追求知識,忽視了道德的生活,所以他們常常受了欺騙。若不是毫無所獲,便是所得無幾... 多少人滅亡是因為追求虛空的學問 (第三章)。

因為真正的學問,並不是用來炫耀或「踩場」的:
Never read... for the purpose of appearing more learned or more wise... [Lord] teach without noise of words or clash of opinions, without ambition for honor or confusion of argument (Ch. 43).

千萬不要為了看起來有學問與智慧而讀書... [主] 的教導並沒有話語的噪音或矛盾的意見,也沒有爭取榮譽的野心或混淆的論點 (第四十三章)。

不過不少人追求學問,正是為了虛榮:
Shun too great a desire for knowledge, for in it there is much fretting and delusion. Intellectuals like to appear learned and to be called wise. Yet there are many things the knowledge of which does little or no good to the soul, and he who concerns himself about other things than those which lead to salvation is very unwise (Ch. 2).

要制止過度的求知慾,因為在其中包含著許多煩憂和欺騙。讀書人每每喜歡向人炫耀他的博學,而且喜歡被人稱為有智慧。有許多事物,知道了對於靈性僅有很少、甚至毫無益處,所以不智的人總是注意其他的事情,卻少關心能拯救他們的靈魂的事 (第二章)。

所以那些真正得道的人,追求的其實是智慧:
There is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sdom of an enlightened and devout man and the learning of a well-read and brilliant scholar, for the knowledge which flows down from divine sources is much nobler than that laboriously acquired by human industry (Ch. 31).

虔誠而開悟的人的智慧和卓越學者的學問有很大的區別,從神聖源頭流下來的知識比人們辛苦獲得的知識高貴多了 (第三十一章)。

說回《效法基督》這本書,是一本靈修的指南,教導修道人一步一步地走向得道。跟佛教一樣,傳統羅馬天主教會二千年來亦記錄了修道時不同的果位、次第與境界。東正教亦有一本著名的指南,那便是若望.克利瑪古 (John Climacus) 的《神聖上升的天梯》(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都不是一般老生常談,而是實戰紀錄,有心人絕對值得一讀。

2012-11-15

Playwright (黃詠詩)

在藝術的領域裏,我特別對文字敏感。因此,聽歌我特別留意歌詞,看戲則特別留心劇本。曾經欣賞甚至崇拜過不少編劇,從唐滌生到杜國威,我都曾經在看劇後買劇本回來讀。當然,讀劇本少了很多戲劇的元素,諸如音樂、燈光與大部分人最留意的演技等等。不過,當讀劇本讀到一些精彩金句時,卻可玩味再三。

近年,我十分十分欣賞一位編劇,她就是黃詠詩。第一次看她的劇,是《破地獄與白菊花》,可以說笑中有淚之餘更深藏智慧。之後看了《賈寶玉》,簡直嘆為觀止。要在短短三小時內將整部《紅樓夢》裏的恩怨情愁、盛衰起落一一道來,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功力,二方面要對原著有著一份熱愛,三方面還要有毅力:不要說創作,我相信要把劇本謄寫一次都是一個大工程!

這幾天在書架裏找到之前買下的《香港式離婚》的劇本,看了整天,笑過不停!對於整個劇本的結構,更是極為佩服。這齣劇我一直想看,卻永遠買不到票,所以只好讀劇本。希望有天會重演啦。網友曾經摘錄過一些金句,可到那邊讀讀,在此不贅

2010-07-28

AntichrisT (失落伊甸園)

一向接受血腥變態的電影,會為《沉默的羔羊》或《恐懼鬥室》等有腦又有血的電影著迷;但卻從來沒看過比《失落伊甸園》(Antichrist;國:反基督;台:撒旦的情與慾) 更變態的、更有深度的、和更少影評的。我在網上看到不少電影人用「病態」、「震驚」等字眼來形容,大家都對其中自慰、虐待、自殘性器官等場面留下了很深的印像。然而,電影背後其實滿載著豐富的宗教與神話符號,只留待知識分子去破譯。

知識分子嘛,就是將簡單與顯而易見的東西,用最複雜的符號去加密,再讓其他知識分子去解密的一群無聊人罷。在這個定義上,我在這裏寫的東西都算十分無聊;不過論到真正的淵博和無聊,我跟朋友倉海君還是差一大截:在我還在搜集資料寫這影評的時候,原來他早已洋洋灑灑的寫了五千字的剖析!如果你真的想瞭解這套電影,我強烈推薦你去讀讀倉海君的大作,保證得益不少。

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對電影中那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星座很感興趣。電影中,它們分別叫「痛苦」(狐狸)「絕望」(烏雅)、與「悲傷」(鹿)。當然,這些星座並不真正存在。在維基的解釋裏,它們被連結到一則賽爾維亞與俄羅斯的童話,故事裏講述三立化身乞丐的天神,如何幫一個不幸的窮小子,取得一個不仁的富翁的財產,並娶得他的女兒為妻。這個故事怎看也與《失落伊甸園》無關。這樣說,古印度的童話《五卷書》(Panchatantra) 豈不更有可能?


另一個更有可能的來源是詩人葉慈 (W. B. Yeats) 一篇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詩篇,內容提到一位皇帝問三位老乞丐 (或流浪漢) 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

究竟慾望大的人得到最多,
還是慾望少的人得到最多?

Do men who least desire get most,
Or get the most who most desire?

殊不知「得到最多」本身就是「慾望」。那老乞丐也答得妙:

得到最多的人,
是人或魔鬼都無法令他疲倦的人;
只有慾望本身才能讓他們疲倦。

A beggar said, They get the most
Whom man or devil cannot tire,
And what could make their muscles taut
Unless desire had made them so?

結果皇帝用一千磅,刺激起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爭吵,最後累得三個都睡倒。葉慈的詩也好像不是電影裏「三個乞丐」的象徵意思。我很欣賞倉海君將鹿、狐狸和烏鴉詮釋成「新生」、「魔鬼」與「該隱」(Cain),特別是「該隱」;儘管讀過《古蘭經》,卻實在不會想起來。將他們當成「繁殖」、「犯罪」與「死亡」亦可。電影裏,它們亦有「夭折」、「自殘」與「永恆不死」的意思。代表「永恆不死」的烏鴉,最有可能的典故應是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的《渡雅》(The Raven)。

然而,為什麼三個完全無關係的圖騰會被安上一組叫「三個乞丐」的星座裏呢?

與其亂查,不如重想電影中片段:女主角在最後曾著魔一樣地說,當「三個乞丐」到來時便會有人死去;而她所進行的,正是阻止暴風雪 (Hailstorm) 到來的巫術。歷史上,的確有一宗「女巫審判案」(Salem Witch Trials, 1692),吊死了三位懷疑是女巫的乞丐和女僕。但我相信「三個乞丐」應與巫術裏的星相學有關。電影中那本古書,是《女巫之鎚》(Malleus Maleficarum),也就是兩位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 的審判官對巫術的記錄;女主角自慰的儀式,是崇拜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主張非理性與縱慾的邪教 (Dionysian Cult) 的儀式。因此,如果真有關於「三個乞丐」的典故,應該與這教派裏的星相學有關,可惜我才疏學淺,還沒找著。

要不要看這電影,我沒意見;看完後感到強烈不安,亦屬正常。電影一開拍便有「撒旦就是大自然」的主題,導演更拍到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可想而知有多變態。

2010-03-06

Oscar (奧斯卡電影)

二月是一個完全沒有目標的一個月,卻不知不覺間看了不少書和電影,那是因為我總是跟隨「訊息」(Message):誰突然向我推介,我便去看看。結果竟然看了大部份今年奧斯卡提名的電影

其中一套是《少女失落園》(An Education)。網上那麼多朋友寫影評,我就不寫了。事緣倒是有趣:老友一天致電,神秘兮兮地告訴我必定要看這齣戲。驟耳一聽片名,加上他的語氣,還以為是色情片。卻原來是為了裏面描述一位「Killer」(情場殺手) 怎樣欺騙無知少女的感情。

我和這位兄台由幼稚園時開始認識,卻一直到中學畢業才熟絡,原因是之前除讀書,並沒有共同興趣。到了預科時,我們因為開始一起研究如何追女仔,竟變成死黨。不用說,最初都是失敗收場。我知,相比現在小學便濫交吸毒,我們是比較遲熟。我們竟等到十八歲才相約一起看人生第一套三級片!結果,由於讀男校,我們的知識只能來自那些不成材的日本卡通男主角,就是那些等二十集都未敢示愛的垃圾教材。熬了很多年,我們才學懂《少女失落園》裏兩個小時教完你的秘技。與其說那是少女的「教育」(An Education),倒不如說是男生必讀。那當然不是叫你有老婆還四處胡搞,只是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簡言之,八個字:「欲擒先縱、欲拒還迎」。如果我有兒子,我一定不會讓他看什麼《橙路》、《相聚一刻》等垃圾,而讓他先看《少女失落園》!

不少朋友在看《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時都想起我。是的,那就是顧問的生活,也是我現已告別了的生活。其中,主角在機場幫那位新丁丟掉行李裏的雜物那一幕,我最深刻。當你要日以繼夜地出閘入閘,你自然會發展出一套高效率的習慣:零金屬、鞋易脫、少行李、不寄倉、電腦常待機等等。主角的看法是對的,亞洲人在這方面是最高效率的。

記得新年和表弟妹團拜時,大家問為什麼還要讀博士。我說想將來教書,離開商業社會,寧願嫌少點。這種想法,別人很難瞭解,以為是炫耀自己有錢、賺夠、甚至「嫌錢腥」。大家不明白,公司或客戶願意花這麼多錢請你,還讓你四處出差、住五星級酒店,他們一定要在其他地方賺回來。而無論我是做流程改造、IT 規劃、企業重組、積效管理、平台外判、抑或收購合併,最終的回報仍是來自精簡掉的人手。只不過,現實世界很少像電影一樣,那麼直接和血淋淋地面對被開除的員工而已。至於教書,則有點救贖的成份:彷彿可以帶來幫被裁掉的員工增值、讓他們重新找到工作的感覺。

其他的電影中,我是頗喜歡《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和《不敗雄心》(Invictus) 的。老實說,我是因為嘉芙蓮碧嘉露 (Kathryn Bigelow) 與占士金馬倫 (James Cameron) 之爭才看《拆彈雄心》的。同行的舊情人在與你同爭一個獎,不知是什麼滋味?當然,我知這種想法很幼稚。無論如何,電影初段我還怕是一套悶片,估不到後來還是越來越緊湊。我不懂電影,但純粹從娛樂性來說,是十分不俗了。

至於《不敗雄心》,那是由於朋友說摩根費曼 (Morgan Freeman) 跟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很像,我才看的。早就知到美國演員很專業,卻估不到摩根費曼連南非口音都學得那麼似!跟我以前的南非同事一樣難聽!當然了,電影的內容與訊息都是一流的。


談到訊息,最震撼和感人的,還是看了在公教進行社買回來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她完全服從神的意思,不畏懼、不憂慮,燃燒自己,然後安全交托。如果一件善事,遇著障礙,她會認為是衪心中的時機未到,而不會怨恨連善事都阻礙的政府、居民、甚至教會本身。如果缺乏錢,她也不擔心,因為需要的時候,祂自然會給予。亦因為這樣強大的信心,她十分不喜歡規劃、組織、制度和系統。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撞擊,因為我是一個會為生活過度規劃的人,而且還靠為大公司搞制度和系統為生。我忽然反思,我是否留下太小的空閒,讓祂的意旨承行呢?也許,祂就是想我像過去這個月那樣,學著即興點。


這又讓我想起,恐懼的人,無論是害怕失去工作、愛情、或財富的人,都是會變得越來越醜陋的。事事計劃,其實也是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時候添點信心了。

2010-01-20

Struggle (音樂人生)

若有人以能好好「做人 (Human Being)」為生活的夢想,你說他有多可悲?更何況他只是十多歲的男孩。

我一向對電影中心的冷門戲很有興趣,有時間都會冒著打足兩小時瞌睡的風險去看看。這些月來對一齣很少人看卻拒絕落畫的電影很有興趣,正想去看,便聽見關於它得獎的報導,於是更加強了去看的決心。不過,由於一天只有一場,結果等了整整一個月才終於看到。它就是《音樂人生 KJ》。KJ 是「家正」,也就是那位以做回一個人為目標的男孩的名字:王家正。

KJ 是一個音樂天才,七歲開始學琴,十一歲便到捷克音樂會獨奏表演,更會開始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好像做人的意義、世界的不完美、為什麼有人不快樂等等。讓人不禁懷疑是前世記憶的殘留。他的問題,正是佛祖當年問的問題,但他選擇了在音樂的完美裏找尋自己答案。之後他入讀名校,帶領校隊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各種音樂獎項,並賦予他卑睨眾生的權利。但他,一點都不快樂。

什麼人只是想好好做人?那是一個自小便被迫連續參與比賽,要把緊張磨鍊成麻木、要用獎牌換取父愛的小男孩;那是一個進了名校,鄙視所謂團隊精神的荒謬,卻又被迫偽裝成一分子的中學生;那是一個尊敬父親,卻又沒法原諒他有婚外情的小兒子。他是否天生偏執狂傲?還是環境做成?是天才的宿命?還是父母師長的錯?誰也說不準。不過,我雖不是天才,卻體驗過 KJ 部分的成長歷程;我也曾在名校中裝作熱愛學校,和應著一句一句無聊的口號。因此我知道,他的很多經歷,不易熬過來。然而,作為天才,比賽勝負的關鍵人物,應該還是容易一點。至少,他囂張得起。


KJ,願你有一天,能接觸到我們先哲在艱苦的砥礪中悟出的智慧,消除你心裏的沮喪,讓你在音樂以外,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快樂的根源。

2009-06-22

Food (毒食難肥)

很少寫電影影評,因為自問只是消費者,不是藝術家;加上網上好的影評恆河沙數,也輪不到我置喙。不過最近在電影中心看了《毒食難肥》(Food, Inc.),覺得很有意思,很想推介一下。

這並不是另一齣《不瘦降之謎》(Super Size Me),也不是 Michael Moore 那些諷刺性的電影,而是由宏觀經濟的角度去揭露為什麼你食的垃圾食物 (Junk Food),真的是垃圾 (如果不是毒藥)。很多年前,我曾經在泰國做個一間食品企業的流程改造,其中包括了優化與自動化他們的「殺雞流程」,所以我知道電影中所講的,不會與事實相差太遠。

如果你沒有機會看,我可以簡單地解釋一下。據說在美國,買一個菠菜的價錢可以買數個漢堡包,但卻有小孩因吃了有菌的漢堡包而暴斃。究其原因,乃是由政府補貼玉米開始。

政府補貼玉米,以至玉米過度便宜,養牛養雞的於是寧願餵玉米都不餵草。牛牛因為未能適應,排出大量糞便,胃裏生滿大腸杆菌。結果牛肉都要過幾次氯水 (阿摩尼亞) 去消毒。又由於美國在拉丁美洲傾銷便宜的玉米,以至大量農民失業,於是都跑來美國為這些屠房當黑工。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才可以一塊美金買一個漢堡包。這樣說,當然沒有在電影裏看著牛胃裏不斷湧出酸液那麼噁心與震撼。

電影不是消極的。它提倡大家做個精明的消費者,買有機的農作物,辨認尊重動物、工人與環境的公司。我最深印象的,是它說我們每花一塊錢,就等於投了一票。事實上,快餐店的牛肉的含菌量,比有機的牛肉高出幾十倍,難怪小孩會暴斃。其次,電影提到有些有機農場開始與大型超市合作,而不是杯葛它們。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做法。資本主義本身沒錯,問題出在消費者缺乏知識。只要民眾教育水平高,加上會拍《毒食難肥》的傳媒,資本主義就會像民主政制一樣,服膺於我們的訴求。

至少,我是這樣相信的。小弟服務的其中一個組織,叫「社會天使計劃」,亦是基於同一個理念:幫助有意義的社會企業去玩資本主義的遊戲,好能讓他們成功地「活」下來。

註:對食物安全有興趣知多些的朋友,可到他們的網站或買他們同名的著作。

2009-06-04

Sign (誰戴巾幗.誰當梟雄)

上星期正巧我不用離港,竟有機會「煲」劇集!

電視劇集是蠻趣的,你隨便看一集,便能推演整個故事的前文後理;不過一旦開始看,又會很想追。幸好上星期已是結局篇,否則這星期我來了北京,恐怕又要魂牽夢縈了。

有如此資深演員,難怪會受歡迎。我不禁想:演員自身性格與角式的配合,又是否有關呢?

看,最毒但又愛子女的大奶奶,由天蠍座來演。

最惡又霸道的二奶奶,則由獅子座來演。

最驚青但又堅毅不屈的三奶奶,則由水瓶座來演。

最溫柔但又反應快,仲要充滿人道精神的四奶奶,則由雙魚座來演。

至於固執、不修邊幅、但又豪邁講信義的男主角,則由金牛座來演。

是選角有意而為之,還是演員的性格人所熟知,因而性格決定了命運,得到如此安排?

人生如戲,我倒相信:性格決定了我們的角色。

也許只有金牛座,才會在二十二年間,拍了九十幾部劇集,平均每年拍四部多,再加每年兩套電影,真是勤力得可怕!也只有金牛座,才會寧願回家陪妻兒都不出去交際應酬和夜生活,這也解釋了一直都沒有紅的原因。一味靠實力,有時的確是事倍工半。

另一位金牛座的天王巨星,竟能在 1986 到 1988 三年間拍下三十部電影,平均每年十部!為什麼會拍那麼多戲呢?以牛度牛,我覺得金牛的特色是不放過任何機會,怕錯失了便追不回,所以任何老板的邀請都有殺錯無放過。說到底,他們都是出身「臨記」(臨時演員),樣子又不特別帥,難得有機會,當然特別珍惜,拚死去做。

他們跟同樣容易成為巨星的巨蟹座男藝員不同。好像梁朝偉,最多產的三年只拍下二十部電影;就算周星馳都未能在三年拍下三十部電影。非正職拍電影的張學友更不用說。他們是藝術家,會得獎,亦會發脾氣,會因為感覺不對勁而辭演。他們並不是會為了一家生計而刻苦耕田的牛牛。

不只男藝員,從導演中,亦會發現最勤力最堅忍最多產的,也是金牛大導,好像王晶、吴宇森、杜琪峰等。

從演技上比較,金牛座較市井與火爆,最厲害是用洪亮的聲線振奮人心;巨蟹座則較幽默與感性,最殺食的是憂鬱的眼神。中外亦然。只要將阿爾帕仙奴 (Al Pacino;金牛座) 與湯漢斯 (Tom Hanks;巨蟹座) 對比一下也會看得出來。

為什麼我會特別講這兩個星座呢?實情每個星座都有明星的,不過由於這兩個是我特別熟悉的星座,故一直有留意而已。

我對星座運程沒興趣,但總覺得星座與性格倒是有點關係的。我曾在這裏寫過與好友一起作的星座研究;後來接受過博士研究的訓練後,我曾想過用嚴謹的統計方式再證明一次星座與性格的關係,推翻 Barnum Effect,亦已從一位在 Faceback 開發心理測驗的人手上取得四萬多條不記名的數據,只是一直未有時間分析而已。

不過,我卻因此而在 Facebook 認識了一位在倫敦星相心理學院 (Academy of Astro-Psychology) 就讀碩士的愛爾蘭朋友。也許完成研究的那天,我們可以一起發表學術論文。還記得我曾問她:「星相心理學院」?難道就是哈利波特裏的「霍格沃茲魔法學校」(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2009-04-04

GoYeah.com

大家可能記得小弟曾經在娛樂圈一段時間,當時嘔心瀝血設計並四出集資,甚至邀請白賴仁兄出手,加上他的老朋友,一起花了大半年時間打做的,便是這個能讓大家免費看正版港產片的平台:


你可以直接在網上看,或用右上角「Player 下載」裏的播放器;它是一個點對點 (Peer-to-Peer) 的播放器,所以越多人看便越流暢。

如果你在四月七日晚九點到十一點上去看,還可能有戲票送,詳情請見「夠 Yeah 媽打」的網站。雖然我們已功成身退,但還是很高興見到這個平台投產。有空便多多支持吧!

從此大家便不用再 BT 港產片了。

2008-10-04

Beyond (再見理想與駒歌)

曾經因為想支持「好戲量」的意念,而一直有買票看他們的製作。還記得在《吉蒂與死人頭》的討論環節上,我問台上的楊秉基,為什麼整套劇都沒有配樂?他說他是故意的,是一種藝術。這某程度上突顯了楊先生比較自負固執與特立獨行的性格,而不太顧及大眾口味。可能亦因此,「好戲量」比較多新聞:《吉蒂與死人頭》惹上了侵權的官司、又和牛池灣文娛康樂中心結怨;最近又因在旺角阻街而觸發網上罵戰,私底下曾暗示大財團的《Beyond 再。見理想》是抄他們的《駒歌》。在我看來,這些「出位」的做作都實在犯不著,因為觀眾關心的,只是戲劇本身的質素。觀眾買票,是買兩小時的娛樂,所以娛樂性是不能忽略的。你不能說因為有理念或經費少,而忽略娛樂性。黃子華無配樂、無服裝、無經費,但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充滿娛樂性的內容。

我看了「好戲量」最近的《駒歌》,亦因為有公司票的關係,看了《Beyond 再。見理想》(更因為坐在杜汶澤夫婦與吳浩康前面,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在娛樂圈)。《再》的製作經費自然比《駒歌》多、舞台燈光俱佳、服裝華麗,台上亦多偶像派歌手,但他真正成功的,是一個用心的劇本與認真的編導。《再》的劇本,不單很自然地帶出了每首 Beyond 的名曲,不會突兀,且別出心裁地略去一些早被唱膩的或不適合故事發展的歌,好像《真的愛你》和《光輝歲月》等,而改成用主角的故事去交代。相反,《駒歌》不惜打斷故事的流暢性,而固執地唱盡每一首名曲,結果令劇場多次出現沉悶與冗長的感覺。試想,一個年青人的愛情故事,好地地點會出現《光輝歲月》中的「膚色界限」?《駒歌》勉強叫主角去做戰地記者,但又缺乏對其工作的描寫,結果流於空泛;大大不如《再》劇裏避重就輕的處理。

所以說,在擁有很多有心人的支持下,「好戲量」都失敗的話,請不要說是別人針對或遭大財團擠兌,亦不會是香港消費者無品味,而是劇本差。且看《家好月圓》的成功,固然與演員演技有關,但正如米雪所講,她復出前一直在等的,也是觀眾一直在等的,就是一個好劇本。港產片,就失敗在劇本。港產片的海報,總是明星行頭;回看香港各大話劇團,你會發覺海報上排最前的,一定是編劇。一直讓我最佩服的,亦是唐滌生、杜國威、至游乃海先生等才華洋溢的編劇。

講到編劇與配樂,讓我想起當年演戲家族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本地歌劇,名為《遇上 1941 的女孩》,當得起宣傳裏那句「觀眾評論」:「從今天起,我相信香港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劇!」(可在樂多日誌重聽林小寶那感人的《天國之邊》裏的歌聲)。音樂劇一般都是兩、三首樂曲由頭播到尾,只是配上不同的歌詞來說故事,《遇》也和其他百老匯著名音樂劇好像《歌星魅影》或《悲慘世界》一樣,是由鍾志榮先生的兩、三首旋律貫穿全劇;然而有趣的是,轉頭入影院,看杜 Sir (杜琪峰導演) 的幾套大作時,又聽到那幾首旋律!最近有幸和當年杜 Sir 的拍檔聊起,才知當年資金短缺,結果只好用鍾志榮的舊作頂上!無論如何,當年對藝術有執著但無錢的杜 Sir,依然拍出很多又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到了今天有財團的支持,杜 Sir 亦無有因而做出太多妥協。為了不修改他的作品,財團甚至放棄大陸市場 (因為在大陸有嚴格的電檢,《無間道》裏被迫改成「邪不勝正」的結局便是一例)

總之,資金多少不直接影響作品好壞,有財團撐腰亦不等於要妥協,最重要還是好的故事劇本、好的製作質量。

2008-06-11

Run (疾走羅拉)

多得一個新渠道 (不可說、不可說),有很多錯過了的電影都能重新找出來看。例如常常有人笑別人是「電車男」(包括吾友倉海君),於是便真的找《電車男》來看看 (當然了,片中電車男如此拙於言辭,與倉海君之滔滔不絕實在不能相提並論)。其中一套最近看過的電影,很想在這裏介紹。

《疾走羅拉》(1998;國:羅拉快跑、德:Lola Rennt、英:Run Lola Run) 是一套極之特別的電影。它揉合了分鏡、動畫、照片蒙太奇等各式各樣的電影手法,節奏明快而風格奇異,曾獲七項德國電影大獎,實在值得一看 (以下含內容)

影片講的是羅拉為了男朋友,要在二十分鐘內籌得十萬馬克,否則男朋友便要打劫超市。於是羅拉四處奔走,但最後籌錢失敗,結果羅拉參與了搶劫,命喪警察槍下。

就在羅拉彌留之際,她想起另一個可能性。於是畫面一轉,重回二十分鐘前。羅拉再跑,劫了自己父親的銀行,男朋友卻最後遭車禍而死。

又在男朋友彌留之際,他們進入第三個可能性,結果皆大歡喜。

聽來好像《蝴蝶效應》的倒帶再倒帶。然而,片中的深意並不止於生命的無限個可能,更涉及有情世界的你我、互為因果的龐大關係網;亦有網民提到片中男女懽平等的問題。

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片子一開始便說:遊戲只有九十分鐘,其餘的都只是理論

我十分同意。就算你將生命分析一千次,都不及真正去活一次。

我反倒被其中一句對白迷住:在頭兩次疾走,羅拉不斷在心中請求她的男朋友等她,她不斷說:「你等我」。但在最後一次疾走時,她忽然閉目說:「我等你」。這個「你」,是命運、是存在、是。轉句話說:她終於放棄了強求,選擇順從;正是人算不如天算嘛。

願我們在努力疾走時,都記得在心裏說:「我等你」。

2008-06-10

Sicko (病入膏肓)

據說有個國家,孩子發高燒了,焦急的母親立即電召了救護車送到醫院,醫院卻不管,要她轉送孩子到另外一家醫院,結果孩子死了。又據說,在這個國家,木匠不小心鋸斷了中指與無名指,醫院竟報了兩個價:接回中指,要約 47 萬港元,而無名指則要約 9 萬元,結果木匠只夠錢接回無名指。醫院還會定時將逾期未付費的病人用計程車送走,隨意丟在志願組織的門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膽敢退休,怕失掉醫療保險,做到一百歲都還是要做下去。有保險也不一定代有錢賠:若你不幸有了子宮癌,卻被發現你多年前有過最平常不過的陰道炎卻沒有申報,那你可能一個仙都收不都,就此病死。

這個國家,不在非洲,不在亞洲,卻是號稱最發達的西方國家:美國

這個制度,源自醫療保險計畫。簡單來說,政府不想用稅收來運作昂貴的全民醫療保健,於是叫人民買保險,即夾錢,等於以前標會。藥廠見橫豎不是病人付款,便收高昂的藥費,表面用來資助科研 (另一樣正常由政府資助的項目,所謂 Public Goods),實質謀取暴利。私立醫院亦加入這個搶錢的遊戲,以為不會傷害病人。

然而,保險公司有見及此,便高薪請來一大班醫生,去否決保金申請,理由是病情不在受保範圍,或受保前隱瞞各種病徵。最後受害的當然是病人。

人民若想改變這個情況,理應依靠民主制度投出來的議員。例如希拉莉.克林頓做第一夫人時,便曾提出過醫療改革。可惜在美國,政治捐獻是合法的;政客用這些錢大做宣傳,愚弄人民。藥廠、保險公司等當然不敢怠慢;結果在曾收醫療界捐款的政客裏,希拉莉排第二。而她提了那計畫一年後,七年的第一夫人生涯裏都沒有再提起過。

這個荒謬的情況終於由我十分敬愛的導演出手掀露出來。他就是與我同星座的 Michael Moore (曾拍《美國黐 Gun 檔案》與《華氏 911》)。他在最近上映的《美國清一 Sick 檔案》(Sicko) 裏,用最諷刺的方法 (香港人叫「串爆」),把美國醫療制度滅絕人性的一面表露無遺。

他除了道出上文的慘況外,更指出全世界的醫療都比美國好;在鄰國加拿大,入院到出院完全免費。Michael Moore 幾經辛苦才找到個收銀處 (Cashier),竟然是用來派錢的!那是病人領取交通費回家的地方!更別說生育嬰兒時,政府會派保姆到你家,照顧你起居飲食!還有六個月有薪假和另外六個月停薪留職。

Michael Moore 又發現,九一一裏的英雄,曾在廢墟中救人而患上長期呼吸疾病的消防員,因失業並失去醫療保險。在藥商的苛索下,他們要用一百二十美元去買一支支氣管擴充劑,好能暢通呼吸。

Michael Moore 最「串」的是,他帶這些英雄「偷渡」到共產陣營的古巴!在古巴,他們只是報上名字,便得到最好的醫療!能用 5 美仙買下那支氣管擴充劑!畫面上,那女病人竟哭了起來。這,無疑是賞給美國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

據說,當局看完這套戲後,關心的只是:Michael Moore 是否違反了對古巴的貿易禁運?

此片實在讓人深思:究竟香港的政府天天在想辦法省下醫療支出,又私有化又融資又長者醫藥費,最後有什麼後果?

片中一位英國受訪者說得好:民主,就是要讓窮人跟富人一樣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那當然包括了醫療。

註:片上畫時的放映時間實在難以遷就,現更己落畫,要看,只好等出碟了。

2008-05-01

Turandot (杜蘭朵)

承前文,Paul Potts 唱的,是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三大名劇之一、《杜蘭朵》(Turandot) 裏的名曲 Nessun Dorma,因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 (Luciano Pavarotti),曾在 1990 年的世界杯時獻唱過,所以很流行。

《杜蘭朵》講的是一位中國公主,用三個謎語來招親,結果有位來自外族的落難王子答對了,她卻不想嫁給他。王子只好說,如果公主估中他的名字,便任由她處置。公主於是要求全宮的人徹夜不眠去尋找王子的名字。王子知道後,便唱起這首 Nessun Dorma (None Shall Sleep;誰都不能睡):

Nessun dorma! Nessun dorma! Tu pure, o Principessa, nella tua fredda stanza,
guardi le stelle che tremano d'amore, e di speranza!
None shall sleep! None shall sleep! Even you, o Princess, in your cold bedroom,
watch the stars that tremble with love and with hope!
誰都不准睡!誰都不准睡!就算你,公主你,在你冰冷的睡房裏,
(都只能整晚) 看著夜星因著愛與希望而顫抖!

Ma il mio mistero è chiuso in me; il nome mio nessun saprà!
No, No! Sulla tua bocca lo dirò quando la luce splenderà!
But my secret is hidden within me; none will know my name!
No, no! On your mouth I will say it when the light shines!
但我的秘密深藏在我心中:沒有人會知道我的名字!
不,不!我只會在破曉的時候才在妳的唇上說出它。

Ed il mio bacio scioglierà il silenzio che ti fa mia!
And my kiss will dissolve the silence that makes you mine!
而我的吻將會溶化沈默,使你成為我的!

Il nome suo nessun saprà... E noi dovrem, ahimè, morir, morir!
No one will know his name... and we will have to, alas, die, die!
(宮女們唱道:) 沒有人會知道他的名字,而我們都將要,嘖嘖,死去!

Dilegua, o notte! Tramontate, stelle! Tramontate, stelle!
All'alba vincerò! Vincerò! Vincerò!
Vanish, o night! Set, stars! Set, stars!
At daybreak I shall win! I shall win! I shall win!
消失吧,黑夜!沉下吧,晚星!沉下吧,晚星!
曙光一出,我便會勝利!我將會勝利!我將會勝利!



至於王子的名字嘛,就是「愛」(Calàf)。

2008-03-22

Forgiveness (寬恕)

有位印度教徒去見甘地,說自己的獨生子給回教徒殺了;
問自己如何才能寬恕回教徒,重獲平靜?

甘地叫他去收養一個回教的孤兒。




在寬恕與善行內,才有救贖。

寬恕,並不代表你要接受別人的錯誤,而是接受人人都會犯錯的事實,包括自己。

寬恕的目的,不只是為別人拿走悔疚的枷鎖,也是為自己除下仇恨的枷鎖。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zabeth Kübler-Ross) 曾在《用心去活》(Life Lessons) 裏說過:

我們最需要寬恕的常常是自己。我們必須寬恕自己做過或未能做到某些事,寬恕自己犯了錯或沒有學會某些道理。」

另一位作者,大衛.凱思樂 (David Kessler) 接著寫到:

「寬恕並不是一生只做一次的功課,而是要不斷去做的,那是靈性修養的功課,能讓你心靈平靜,不遠離愛,你唯一要努力的就是再次打開你的心門。



知道《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會上映,便知道我要盡快看完手上的原著,以免讓電影先入為主。

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的《追風箏的孩子》,讓心如鉛一樣沉重,墜落到谷底。那份內疚、羞愧、以及將過錯埋藏心底的感覺,是如此真實,叫人透不過氣來。

書中講述的,是在阿富汗的兩個小孩。他們份屬主僕,卻情如兄弟,直到有一次僕人哈桑面對欺凌的時候,身為主人的阿米爾見死不救,懦弱地逃去。由於羞於再次面對哈桑,阿米爾竟陷害哈桑並把他趕走。阿米爾從此陷入無盡的自責之中。

然而,書中卻提出了出路。在阿米爾的長輩拉辛寫給他的信裏,有這麼一段 (p. 290-292;李繼宏譯本):

「你對自己太過苛刻…我希望你會意識到: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你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如果你可以的話,寬恕你父親。如果你願意的話,寬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寬恕你自己。

最後,阿米爾終於體會到:

寬恕…並非隨著神靈顯身的玄妙而來,而是痛苦在經過一番收拾之後,終於打點完畢,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p. 348;李繼宏譯本)

或:「那時候的我一直認為是否寬恕,並不是隨著虛浮誇張的神蹟顯現而誕生,卻是隨著痛苦整理,收拾起行囊,在半夜悄悄溜走而萌生。」(p. 356;李靜宜譯本)



相比起來,提名金像奬的《愛‧誘‧罪》(Atonement),主題是「贖罪」,但在電影裏,悔疚並沒有帶來救贖,而是只是一個虛構的安慰。看畢整套影片,我都沒有一丁點的感動。

話說回來,我雖酷愛電影,但提名金像奬的五套電影,我當時竟一套都未看過,要之後想辦法補看。看來,不是我實在太忙,便是我的口味已經過時了。

2008-03-04

Programme (電視節目)

這幾天在酒店看到一套北京衛視熱播的節目,叫《前清秘史》,由「旅美學者」李亞平撰稿與主講。李亞平是誰我不知道,但這個節竟然比 HBO 或 National Geographic 更吸引,讓我眼定定地看了兩個小時,廢寢忘餐!

關於這個節目,可以看聯合追星網的報導;但你也可以看李先生關於明朝的一篇訪問,推想他為何如此引人入勝。看不到衛視不要緊,因為書已經出版了!

這讓我想起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崛起》,同樣引人入勝,可以在其網站重看,也已經出版同名的書,將五萬字的電視劇本擴充了四十七倍,成二百三十五萬字的詳盡鉅著。

我想說的只是,為何祖國的電視真正能夠教育與娛樂並重,而香港的節目以及整個傳媒,卻總是如此不知所謂?我相信吾友倉海君絕對能像李亞平一樣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但我亦肯定在香港,他一點機會都沒有。如我舊老板所言,到頭來是消費者素質低。大家對藝人的恩怨與私隱,遠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女顏」的浪漫史有興趣。本地的電視台極其量將旅遊與美食特輯融入萬變不離其宗的電視劇中,便為之創新。內地的消費者,可能不懂得買票要先排隊,也不知道阿嬌與 Twins 的關係,但肯定知道吳三桂的老婆叫陳圓圓,所以李亞平等才有如此收視。

忽然很明白為什麼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的英文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港譯:二百萬奪命奇案;國譯:老無所依;台譯:險路勿近),意思其實是,這個社會再沒有適合老一輩生活的空間,全因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癲了。莫非,我也老了?

2008-02-20

Heroes (英雄)

看電視劇《英雄》或《超能英雄》(Heroes),一直是一個心願,可惜每次電視播的時間,我都要教書。最終決定趁農歷新年時租 DVD 來看。

《英雄》講述的,是一小撮進化了的新人類。他們有些能隔空取物,有些會讀心術,有些能像蜥蝪一樣再生,有些甚至能飛。其中兩位最強的,能吸收這些異能人的能力:他們分別是自然能吸收別人異能的 Peter 與要吃掉對方腦袋才能得到其異能的 Sylar (原名 Gabriel)。在第一季的最後,他們終於相遇。期待已久的一戰,卻竟在 Peter 踢了 Sylar 兩腳之後便結束了。

可想而知,《英雄》並不是《蝙蝠俠》或《蜘蛛俠》等傳統的英雄片。《英雄》裏的異能人,都是些平凡人。他們有養育兒女的責任、有面對著婚姻的危機、有正常的工作與學業。大部分異能人真正想的,是過著正常人的生活。然而,能力總伴隨著責任。其中最有趣的,是飾演中村廣 (Hiro Nakamura) 的日裔岡・マシ (Masi Oka);他因為發現自己能穿越時空,所以總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世界 (Save The World),但同時他亦強調異能人不是神,不能隨便滿足私慾。其他的異能人,卻總是在逃避這個責任:有些因為想滿足自己的野心,有的想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有的無法控制自己的能力。但大部分都是來自對改變而產生的恐懼,以及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我們常常忘記,才能是天賜的。就如《英雄》裏的異能標誌,是漢字「才与」(God Send; HerosWiki, 2008) 合成的,意指我們的才能都是上天賜與的。我們就算不懂得感恩,也應學會欣賞,並找出伴隨這些才能的任務。這就像耶穌所說的「塔冷通的比喻」(瑪/太/Mt. 25:14-30),神要我們善用自己的才能 (作為古代貨幣單位的「塔冷通」,英文就是 Talent,即才華);很多新紀元思想亦想信,我們輪迴之前便已選擇了自己今生要學的課程,而天賜的才能,是最好的提示,告訴我們當初選擇了要做什麼學什麼。但無論如何,你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你信,要行走水上也可以 (瑪/太/Mt. 24:31)。因為,每個人,都是英雄。



至於第二季,更因為美國編劇工會罷工而被迫腰斬,只有十集,但總算有頭有尾。碟舖的大哥說原定要拍五季,故請大家拭目以待。最近看到新聞 (張晴,2008):
「經過長達三個月的罷工潮後,美國編劇工會 (WGA) 與代表資方的影視製片人聯盟 (AMPTP),就爭取更高分紅的談判,終於露出曙光,上周末雙方已達成初步共識,可望本周內簽署新約。」
所以可望今年年尾會有第三季吧。

Reference:
HerosWiki.com (2008-02-02).The Symbol.載於http://heroeswiki.com/Symbol

張晴 (2008-02-06).奧斯卡如期舉行.編劇罷工潮本周內解決.載於《明報 OL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