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Pope Francis (教宗方濟各)

邪教教主如此有魅力,那正教教主又如何呢?當年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固然魅力四射,今天的教宗方濟各也是極為淵博與慈悲的領袖。

教宗方濟各是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本名喬治·馬里奧·伯格里奧,是首位出身於拉丁美洲、南半球與耶穌會的教宗。也許因為與上文的奧修同是愛好自由的人馬座,所以是一位思想比較開明的教宗,但當然不至離經叛道。譬如針對同性戀,他便說過:「如果有人是同性戀,而能懷善心追尋天主,我有何資格論斷?」

然而,要瞭解一位教主的思想,最好是看他的著作。大多教宗自己都曾出版不少書籍,但作為教宗,會有三種特別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有關教會法典的《教會憲章》(Apostolic Constitution),其次是《宗座通諭》(Encyclical),最後是《宗座勸諭》(Apostolic Exhortation)。我最近就讀了教宗的勸諭《你們要歡喜踴躍》(Gaudete et Exsultate),實在十分欣賞。

原文一開首便號召大家以「成聖」為生命的目標:「讓成聖的召叫再次迴盪,並儘量因應當代環境來闡明這召叫,並述明其中的危機、挑戰和機遇。這是因為上主已經揀選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弗1:4) 。」(2)然而,這不是要大家成為殉道者或到不毛之地傳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成聖:「懷著深摯的愛養育子女的父母,為支持家庭生計而努力工作的男男女女,還有總是保持微笑的病人和年長修道者。從他們日復一日地堅毅前進,我看到戰鬥的教會所展示的聖德。這往往就是『鄰家』的聖德。」(7)。

正教與邪教也許在教義、在誡律、甚至在靈修上相似,但對人生的使命與目標有著不同的看法。天主教會不叫人靜心開悟,也不叫人離苦得樂,而是要大家在今生以及每一刻過完滿的生活,像阮文順樞機被監禁時說的:「活在當下,讓此時此刻滿溢愛情」(17)。「這是向我們全體發出的強烈召叫。你也應當將整個生命看作一個使命。」(23)

估不到教宗接著就跳進神學裏,說玄識論(Gnosticism,即靈智派)與白拉奇論(Pelagianism)是成聖的障礙。這些理論我以前已寫過,但教宗並不是真的要進行神學辯論,而是藉此評擊只搞玄學神學而沒有踏實地生活的學者,同時亦評擊驕傲地相信能靠自己努力與意志便能成聖的所謂精英(即自力與他力之辯)。因此,無論是隱居深山還是天天暝想等開悟,都是教宗所反對的生活方式。

接著,教宗就以「真福八端」(瑪5:3-12)作為基督徒生活與成聖的依據。此部分教宗展示了作為一教之主的功架,整部聖經旁徵博引,又與生活息息相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訓導。之後教宗提到:

「成聖並非進入神魂超拔的狀態……我們要在窮人和受苦者身上看見基督……

「當我遇到在風雨交加之下露宿在寒夜街頭的人,我可以視他為突然碰到的負擔、游手好閒的罪犯、擋著去路的障礙、良心上的一根刺、執政者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弄髒公眾地方的垃圾。或者我可以懷著信德和愛德作出回應,看到他是與我享有同樣尊嚴的人,是天父以無限的愛垂顧的受造物、天主的肖像、獲基督救贖的弟兄姊妹。這才是基督徒的態度!要是未能真正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還可能明瞭聖德嗎?……

「我們提出的聖德理想不能無視世界的不義,任由某些人狂歡作樂、瘋狂消費,只為最新推出的商品生活,而其他人只能從遠處觀看,困苦度日。

「享樂型消費主義……最終使我們變成渴望擁有一切和嘗試一切,但無法感到滿足的窮人。同樣,膚淺的資訊、各種即時和虛擬的通訊方式可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使我們對兄弟姊妹的痛苦無動於衷。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深淵之中,福音依然一再迴盪,為我們指出另一種生活,更健康幸福的生活。」(96、98、101、108)

教宗在最後的部分裏,要求大家堅忍、耐心、溫良:「當我們自命清高,而成為無情的法官,認為人家低劣不堪,總是想教訓他們,這並不妥當,而是一種潛藏的暴力……如要抱持這種態度,內心必須首先享有基督的平安,並擺脫因自視過高所產生的爭勝之心」(117、121)

誠如電影《教廷白煙》(The Two Popes)裏描寫的一樣,教宗方濟各喜歡快樂而不是嚴肅:「聖人有能力使其生活充滿喜樂和幽默感。聖人滿懷希望,照亮別人,同時不會脫離現實。」(122)

儘管教宗不忘鼓勵大家獨處與祈禱,但仍是要這樣提醒一下:「但願我們不會以靜默祈禱逃避現實,拒絕我們周圍的世界。」(152)處處叫大家不是坐枯木禪般默觀,也不要做象牙塔裏的神學家,而要慈悲入世。套用一句佛家的話:這才算是「悲智雙運」。

整篇勸諭有五十頁、177節,恕我無意為全篇做一份摘要。我倒是邀請大家,無論是否教徒,都讀一讀原文,然後再決定這位教主是否說得有道理。從以上節錄,可以想見教宗是一位對人類對社會對信仰都是充滿熱情的人,他的教導亦比不少邪教甚至主流教主完滿多了。我自己讀的時候,亦有不少反省,對於以前的一些想法亦不免汗顏。我相信,無論如何表達,真理是不變的,而你的理性絕對有能力分辨出來。

2023-08-24

Cult (邪教教主)

有一種工作,讓你擁有錢財萬貫、後宮三千、以及無上權力,而每天卻只需要出來演說一下,比做皇帝更輕鬆,你會否有興趣呢?不錯,那就是當個邪教教主。論宗教學歷與演說經驗,我倒自覺能滿足最低要求,所以最近在Netflix看了《邪教教主速成指南》(How to Become a Cult Leader),看看這一行是否有機會。


這部紀錄片剖析了六大邪教的成功(與失敗)的地方,它們的教主分別是:憑《人性的弱點》而成功的查爾斯曼森、行假奇蹟的吉姆瓊斯、切斷外界連繫的海米高梅茲、相信外星有永恆生命的馬歇爾阿普爾懷特、用毒氣發動聖戰的麻原彰晃和配對婚姻對象的文鮮明等。內容雖然不算很深入,但也頗為有趣。

其實邪教的英文「Cult」並沒有正邪的批判。我曾在大學教授世界宗教科,那時總會向學生解釋邪教的三個特徵:一位魅力領袖、一套偏離主流的教義、一群忠心並積極傳教的信徒。若用這個社會學的定義,世上最成功的「邪教教主」,不就是耶穌、佛陀等人嗎?耶穌憑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上萬的信徒跟隨他東奔西跑,流落荒野;他的對手正是主流的猶太教經師與長老;而他的信徒亦以傳教為己任。同樣,佛陀憑自己的魅力連當時的國王都尊他為師;他反對主流的婆羅門教(印度教),也反對修苦行的瑜珈士;他的弟子亦把佛學傳遍世界,四處叫人皈依。

我年輕時曾經非常仰慕奧修(Osho)大師,他的書能入手的,我幾乎都看過。雖然他號稱不是來建立一個宗教,但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追隨者,甚至在美國嚐試建立自己的市鎮,不少人認為他是邪教教主。奧修原名Candra Mohana Jaina,後來成了教主後自稱Bhagavan Shrī Rajanīsha(吉祥尊者夜之主),離世前一年改名Osho(和尚),本是一位哲學教授。說到魅力,他是那種帶著靈性氛圍的得道者;說到追隨者,一次靜心活動便能吸引七千人;說到教義,他能如數家珍地調用佛教禪宗、回教蘇非、印度譚崔、中國道家、新舊約聖經、甚至德俄哲學、煉金術、以及各種神秘主義來支持他的主張。簡單來說,他是新紀元運動的一個典型,亦即把舊酒換上新瓶,把傳統裏有關存在與愛的教義重新用今天的個人與自由主義來詮釋。

奧修與傳統修道人最大的分別在於他並不棄絕現世,相反,他叫大家盡情地擁抱一切物質生活與聲色犬馬。他的基金會有千萬資產,他自己有幾十部勞斯萊斯房車。他不支持禁慾,教導信徒釋放而不是抑壓性慾,甚至建立營地讓信徒濫交。外人看來,這些都是邪教的標記。然而,他有一套思想在背後。有關物質,他這樣說:「我不是一個崇拜貧窮的人。那些勞斯萊斯就是用來證明這一點的。我尊重財富。在我之前沒有人敢這麼說。雖然羅馬教皇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但他不敢說自己尊重財富。」(《奧修傳》8:20)

有關性:「我在此所作的一切努力,是要使你對性感到厭倦。因為只有在你對性感到厭倦時,你才會對上帝發生興趣,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受壓抑的人會一直對性感興趣,執迷不悟的追求性,所以我說,把握所有可以發生性關係的機會,不久你就會覺得受夠了!你覺得受夠了的時候,性就完全失去意義,那將是你生命中偉大的一天,偉大的一刻。」(《無拘束的愛》)從另一個角度看,儘管傳統教會都會叫大家節制,大家亦虛偽地滿口道德,但不少人卻偷偷地通姦,最終導致婚姻破裂。既然如此,那倒不如讓自己對性放任,直至產生厭倦,才能徹底地消除這誘惑。這就像我們不再玩小時候心愛的玩具一樣。奧修的靜心方法也有著相同的概念:若你靜不下來,先動吧!先跳舞、狂呼、直至聲嘶力竭,那時便只能靜下來了。

你可能會說,搞個雜交派對也不算犯法,但向人下毒算了吧?Netflix有另一套紀錄片叫《夢想荒原鄉(台:異狂國度)》(Wild Wild Country),內容提到奧修的秘書與私人助理瑪·阿南德·席拉在美國俄勒岡州沃斯科縣建立羅傑尼希社區的故事。席拉為了透過選舉取得社區的控制權,不惜在八間餐館噴灑沙門氏菌,讓原居民無法投票。除此之外,在席拉管理的美國社區裏,也有性虐待兒童、意圖製造愛滋病疫情等報告。對於這些指控,雖然席拉說是奧修教唆的,但奧修公開否認:「我靜默了三年半。掌權的人利用了我的靜默。因為我沒有和門徒聯繫,我不知道他們被這樣對待……席拉和她的團夥……做了許多事情……這不是一個靜心社區,他們已經把它變成了一個法西斯集中營……他們試圖謀害三個人,這三個人和我很親近:我的醫生,我的牙醫和我的護理員。因為除了席拉以外,只有這三個人有機會見到我……我一輩子都在教導我的人不要和政治沾邊,但在三年半裏,席拉的行為就像個政客,像個三流政客……他們甚至對我說謊,因為今天我查了一下,結果發現我們有5500萬元的債務。他們大約浪費了300萬美元製造不必要的敵意,進行了一些醜陋的宣傳。」(《奧修傳》8:25)

我傾向相信奧修,因為他在全球都有社區,實在犯不著為了一個美國的分部而犯罪。不過他住在那裏閉關,對手下幾年間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也有他的責任。事實上,政教合一也是耶穌擔心的:「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若18:36)任何精神領袖要建立一個地上的烏托邦,最後都會被激進分子騎劫。

排除對美國社區的指控,奧修建立的究竟算不算一個邪教?若用一開始的定義,即魅力領袖、反對主流、積極傳教等,奧修絕對是一個邪教領袖。然而,他沒有禁錮教徒、沒有性侵教徒、沒有叫人殺人或自殺、沒有宣稱要建立教會或自稱為神(只說自己是佛陀轉生,和其他活佛一樣)、沒有攻擊其他傳統教會(反而宣揚他們)、沒有發動聖戰、亦沒有拜邪神、通靈、祭祀活物等等。他只是反對各式各樣窒礙人類天性的規條,反對偽善的人與行為(明明喜歡物質享受又要裝清高扮神貧),反對一切產生罪疚感的主張,反對不平等與不自由的關係等等。要講道理,一個普通人是不可能講贏一個哲學教授的。奧修是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加上充滿熱情的演說與博聞強記的知識,要看出他論據的破綻並不容易。

就以性為例。基督教神學以自然哲學作基礎,認為神造性器官的目的是用來繁殖下一代的,而婚前或婚外性行為既然不能保障嬰孩的健康成長,便是不道德。這也是為什麼教會不反對同性相愛但反對同性性行為的原因。這種神學忽略了身體的需求。然而,不斷濫交是否就真的會有一天覺得受夠了而厭倦呢?雙方是否真能完全沒有佔欲有與妒忌心呢?我真的不知道,但這正是理論與實踐的分別。無論如何,到了今天,我仍是非常欣賞奧修,仍有在讀他的書。也許,有一天,我也會考慮搞個邪教……

2023-08-19

Journey to Ixtlan (巫士唐望的世界)

年輕的時候讀過很多很有意思的書,但當時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去體會,徒然鸚鵡學舌,增加自己的虛榮感。最近身邊朋友紛紛移民,讓我想起其中一本讀過的書,很想與大家分享。那是本六、七十年代的著作,書的簡介我就不贅了,書名叫《巫士唐望的世界》(Journey to Ixtlan: The Lessons of Don Juan)。以下是不同章節的節錄。

抹掉個人歷史

「最好抹掉一切個人歷史,免得我們受別人思想的牽絆……你要一點點地在自己周圍創造一層雲霧;必須把周圍一切抹掉,直到沒有一樣事情是理所當然的,是確定的或真實的。你現在的問題是你太真實——你的努力太真實,你的情緒太真實。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理所當然。你必須開始抹掉自己……在他們一旦知道你,你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從那一刻開始,你就沒有辦法打破他們思想的束縛。我個人很喜歡那種不為人知的終極自由。」 

 「我們只有兩條路;或者把一切都當成確定的、真實的:或者不這麼做。如果走第一條路,最後會對自己以及世界感到厭倦至死。如果走第二條路,抹去個人歷史,我們就在自己周圍製造出一層霧,那是一種讓人刺激而且神祕的狀態,沒有人知道兔子會從哪裡冒出來,甚至連自己也不知道。」

按:要斷離過去,得到終極的自由,談何容易?我們有不同的角色,身邊有不同的親友,還有日復日的生活慣性,讓我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厭倦。有什麼比起移民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更適合釋放自己的生命呢?如果移民後還不斷營營役役地去經營以前的網絡,便浪費了一個珍貴的機會。

失去自我重要感

「在你心裡,你把你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一定要改!你是如此該死的重要,使你覺得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每件事惱火。你是如此該死的重要,所以事情只要不如你的意,你可以掉頭就走。你大概以為那樣表示你有個性。胡扯!你是又軟弱,又自命不凡!……只要你還是感覺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就不能真正欣賞周圍的世界,就好像一匹戴著眼罩的馬只能看到一個遠離一切事物的自己。」

按:嗔怒來自自我,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放下自我,才能欣賞身邊的美好。

死亡的忠告

死亡是我們永恆的伴侶,」唐望以最嚴肅的語氣說,「它永遠在我們的左邊,一臂之遙。在你監視白鷹時,它也在監視你,它在你耳邊低語……如果我們知道死亡正在潛獵我們,又怎能感覺自己如此重要呢?」

按:透過死亡,提醒自己要活在當下,也算是老生常談。讓每天都成為新的歷險吧。

對自己負責

「當一個人決定去做某件事時,就必須貫徹始終、全力以赴,」他說,「但是他也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不論做什麼,首先他必須知道為什麼做這件事,然後必須勇往直前,不加懷疑,也不反悔……你一輩子都在抱怨,因為你沒有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按:不少朋友決定在移民後,都有懊惱與後悔的時候,放不下失去的東西。這時候就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別讓日子在抱怨中白過。

使自己不被得到

「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你躲了起來,躲藏就失去意義了……在我生命中有段時間就像你一樣,一次又一次暴露自己,使自己變得唾手可得,直到最後我一無所有,只剩下哭泣而已,這就是我的過去,像你一樣……」

「你總是在她伸手可及之處,你的生活很乏味……」

收斂自己,意味著你刻意避免去耗盡自己和別人……」

「獵人知道他會一次又一次地把獵物引進陷阱裡,因此他不憂慮。他憂慮的話,就會被得到,不知不覺地被得到。一旦你開始憂慮,你就會因為絕望而抓住任何東西;一旦你抓住東西不放,就會為之耗盡你的力量,或耗盡你所抓住的人或東西。」

按:這裏說的是共依存的關係,亦即我們太過依賴身邊的人。移民到新的地方,舉目無親,依賴身邊的人是絕對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無法盡快堅強起來,最終就會耗掉相互的關係。

世上最後一戰

「不論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很可能就是你在世界上做的最後一件事,也可能是你的最後一戰,沒有任何力量能保證你能活到下一分鐘……行動具有力量,尤其是當行動的人知道那些行動是他的最後一戰時。行動時若能充分覺察,不論正在做的是什麼事,都可能是一個人在世上的最後一戰,自然會有奇妙的快樂充盈其中。我建議你重新檢討你的生活,以期達到這種境界……集中心思去想,你已經沒有時間了,然後讓你的行動自然發生,讓你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你在世上的最後一戰。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行動才有正當的力量。否則,你窮盡一生所為,也不過是個膽怯的人而已……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引導人的那股力量是可怕、無法預知的,但是它十分壯麗,值得去見識。」

按:讓我們每一天都充滿覺察地進行最後一戰,跟從一直指引我們的力量,這才能見識世界的壯麗與生命的奧妙。

戰士的心境

「世上最艱難的事,莫過於擁有戰士的心境,相信別人總是在為你做些什麼,然後感覺自己應該悲傷、哀嘆,是一點用也沒有的。事實上,沒有人在對任何人做任何事,對一個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力量的步法

捕捉力量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我們無法事先計劃。這也是它如此刺激的原因……祕訣不在於你對自己做了什麼,而在於你自己不做什麼……你一直在遷就每一個人,當然,那使你覺得高高在上。但你自己知道這樣做不行。你只是一個人,而你的生命何其短暫,無法涵蓋這美麗世界中的所有奧妙、所有恐怖。因此,你的遷就是不明智的,只會把你貶成一個小角色。」

停頓世界

「甲蟲和我是平等的,我們之中任何一個都不比另一個好。我們的死亡使我們平等了……當身體明白它能『看見』時,才是真實的。只有在那時候,人才能明白我們每天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一種描述。

按:我們和世界是一體的,來自同一個存在,但這並不是理性的結論,不能用肉眼看見,只能等待心眼有一天張開,才會看見,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開悟」。

前往伊斯特蘭的旅程

「你的感覺與你的渴望,都是其他人的感覺及渴望。這就是為什麼他說在他前往伊斯特蘭的路上所遇見的過客都是幻影。」

按:既然要放下的都是幻影,那又有什麼放不下呢。

以下是大師奧修(Osho)的評語。關於奧修,我會在下一篇介紹。

「如果有人像唐望那樣,他就是開悟的,他就像一個佛或者一個老子——但是沒有人像唐望那樣。卡洛斯·卡斯特內德的書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虛構——很美,很藝術,但都是虛構……但我說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虛構。那裏還有百分之一的真實,偶爾躲在字裏行間;你必須找到它。即使把它當做小說來讀也是好的……它可以幫助你成長——它可以引發一個成長的欲望。所以我說它很美,但是它也可以阻礙成長,如果你只抓住它的表面價值。」

2023-08-09

Saint Joseph(大聖若瑟)

分享一下兩位教宗說過而我覺得很感人的說話。我特別喜歡「若瑟的做法」這詞。以前沒有想過,整部聖經竟沒有一句若瑟說的話!可謂典型的宅男。原文還有很多感人部分,有空可以讀讀。



雖然瑪利亞的生命是帶動在領報時所說出「承行」的完滿,但在若瑟自己「領報」的時刻,他沒有說話,他僅僅「遵照上主的天使囑咐他的去做了」(瑪1:24)。這首次的「照辦」是「若瑟的做法」的開始。 福音沒有記載若瑟這種做法的任何一句話。但是若瑟的沉默有其特別的動人之處。 (a, 17) 福音書只提到若瑟「做」過什麼。仍然,讓我們在他的「行動」中——盡管這些行動為靜默所掩蓋——發現深度默觀的氣息。(a, 25)

父親並非天生的,而是要被塑造的。一個男人成為父親,不僅由於他把孩子帶到世界上,更是因為他要肩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作父親的,意味著要引導孩子進入生活體驗和現實。不壓抑他們,不束縛他們,不占有他們,而是使他們有作出選擇、享有自由和探索新機遇的能力……為父者拒絕決定子女生活的誘惑,嶄新的,以及不可意想的遠景就會展開。 每個孩子總是帶著一個謎,一些聞所未聞的東西,只有在一個尊重他自由的父親的幫助下才能顯露出來。就是一位父親覺得他已經完成了他的教育行動,並完全地活出了父職時,只有當他成為「不必要」時,當他看到他的兒子變得獨立自主並獨自踏上生命之途時,當他置身於若瑟的處境時,像他常常知道那位嬰孩不是他的,僅是委託給他照顧而已。(b, 7)

他是木匠。這簡單的一句話總括了若瑟的一生 (a, 22),聖若瑟的特點之一就是他與工作的關係……聖若瑟是一位木匠,他正直地工作以養家糊口,享用由自己勞動所賺取得來的食糧,耶穌就從他身上學會這價值、尊嚴和喜樂 (b, 6),他證明為了成為基督的良好的和真實的跟隨者,不需要做大事情——有平凡,單純和人性的品德就夠了。(a, 24)

福音沒有告訴我們瑪利亞、若瑟和嬰孩留在埃及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需要食糧以及尋找住所和工作。我們不用想像也可以填補福音所沒有交代的部分。像其他所有家庭一樣,聖家必須面對具體的問題,就好像我們眾多的新移民弟兄姊妹,他們今天還冒著生命危險去對抗災禍和饑餓。在這意義上,為那些因著戰爭、仇恨、迫害和不幸而被迫離開家園的人,我相信聖若瑟確實是他們特選的一位主保。(b,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