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4

Decision (抉擇)

為什麼性格決定命運?因為性格會不斷影響你一生中大大小小的決定,而這些決定便形成了你的命運。所以星座命相也許不能算出你的運程,也許我們還是有自由意志,但它們若能推出你的性格,那要推出大運也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轉眼間又面臨事業的分叉路。經過了十年多的旅程,來到這一刻,已經作出了很多很多的決定。在神的眷顧下,總算在順流逆流中整體向上。然而早些時和我老朋友行山,卻驟覺我們現在已是「高不成低不就」:要不豁出去博一舖,犧牲生活、家人、與健康;要不退出戰場,營營役役但平平穩穩地終此一生。我知道他早已豁了出去,卻給政治變數擠了下來。近日白兄亦豁了出去,準備自己打江山。我卻性格使然,一直下不了決心。企業分拆又分拆,我的兩位老板反反覆覆遊說我破釜沈舟,似乎抉擇的限期已是近在眉睫了。算吧,「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太 6:34),還是活在當下吧!

昨晚回到飯店,看著掛在衣櫥裏的戰衣,忽然覺得它也是有生命的;它所代表的野心、世故、與虛假,也是我的一部分,而且似有要進佔我理智與心靈的能力:真可怕。

來台北無數次,多到在過關的時候,給海關罵:「來那麼多次了,還是漏填簽證號碼!」所以夜晚也沒什麼地方想去,只好不斷放縱我的食慾。我不喜歡到夜市吃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倒越來越喜歡那些連鎖餐廳,好像「加州風洋食館」或「知多家」等,認真抵食夾大件!一個有湯有沙拉有飯有甜品有咖啡的套餐,才三百多四百元新台幣,即港幣不到一百元,還可以另外加餐酒,白酒一杯才港幣二十到三十元一杯!飽到撐,仍和開公數的上限有一大段距離。

街上亦越來越多咖啡屋,亦越來越浪漫漂亮,可見台灣的愛情劇集一點不比日韓遜色,是有原因的;相對地,香港一點都不似是談情的地方,難怪只出產警匪片與笑片!

一直很喜愛飯店樓下的一「球」藝術品,是從一大紮樹幹中雕塑出來的;讓我想起米開蘭基羅說過的:大衛像一早便在石頭裏了,他只是「將禁錮在石頭中的生命解放出來」。也許,這個「球」一早便在這紮樹木裏了,彷如「命運」一樣

2007-12-11

Marathon (馬拉松)

經理人 M. Chui 跑了馬拉松多年,剛與丈夫從新加坡的渣打馬拉松賽事回來。一問才知她丈夫跑的是「全馬」,即四十二公里的馬拉松;除非你經過艱苦訓練,正常人最少要跑四小時。我跟她說,那不是給人跑的,只有四條腿的動物才能跑完「全馬」;神做人,只有兩條腿,所以只能跑廿一公里的「半馬」!

事實上,港大的梁達強導師 (Kenneth Liang) 在上週末一個四小時多的講座裏,曾提過「半馬」與「全馬」的一個很大的分別。人體在跑長跑時,會先消耗血醣和肝醣,大約可以維持兩小時;之後便會開始燃燒脂肪。然而,由於我們身體不習慣迅速燃燒脂肪,所以要連續燃燒脂肪兩小時,事前需要大量練習,每星期最少要跑六十至八十公里,才能達到「全馬」的要求。

曾經妄想過「人一世、物一世」,點都要跑一次「全馬」;聽完個講座後立即鬥志全消:我那有脂肪拿來燃燒?

除此之外,我一直不明白為何長跑會令膝蓋疼痛;曾聽 M. Chui 說,要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胺」,即俗稱「維固力」的補充劑,但好像沒有特效。梁導師說了一句說話,我便知是重點:他說所有膝蓋痛的跑手,大腿後那根腿筋 (Hamstring) 一定很緊;再加上整天在辦公室坐的人,臀部肌肉萎縮,導致所有工作與壓力都由膝蓋關節一力承擔,當然會痛。解決方法是好好鍛鍊臀部肌肉和拉鬆腿筋。

其次是痙攣或俗稱「抽筋」的原因,乃是因為我們著重鍛鍊小腿後面的肌肉,卻沒有鍛鍊前面的肌肉。他說大家有空,如等升降機時,便應背靠著牆,反覆將腳趾向上挑,好好鍛鍊小腿前面的肌肉。

再者,要練氣,則要背靠著牆,將雙臂貼牆向上伸展,以鍛鍊肋骨邊呼吸用的肌肉。又由於長跑不同其他劇烈運動,所以之後的伸展 (Cool-Down) 比之前的熱身 (Warm-Up) 更重要。

他還做了一個實驗,叫我們不用手腕力,盡力將食指打在桌上,證明:無論你如何鍛鍊,食指的力都很有限。直至我們反其道而行,將手指向後拗,再任由其反彈,則力量大了很多。他說,身體很多機能都是如此。所以,要跑長跑,要鍛鍊的肌肉都有點意想不到。

其他提點還有:上斜要低頭小步走,落斜要昂首慢慢落。飲水不要在最前和別人爭,並在紙杯邊摺個啄,用嘴角慢慢啜飲,但求心理上有個解了渴的感覺。跑的時候要微笑,讓下顎與肩頭的肌肉放鬆。

關於鞋,大家交流的結果是:鞋頭要有空間,太緊易起水泡;鞋頭跟則不能不包緊腳跟,否則很易扭傷。至於什麼鞋最好?好的鞋在腳趾後較柔軟,到腳中心則要較硬;以 M 字牌最好,N 字牌最差。跑的時候最好袋有紙巾,能在磨損或起水泡時勉強包紮;並記緊在跑前剪腳甲,我的二腳趾便試過被三趾的腳甲磨到流血。

最後,他強調能否完成,純看你相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他甚至用「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來解釋。世間萬般事物,可謂殊途同歸!

談到如何練習,他參考了一份科學論文,提出了最事半功倍的方法。我建議認真想跑的你看一看:事半功倍的五公里長跑訓練 (Paavolainen, Häkkinen, Hämäläinen, Nummela, & Rusko, 1999)

其他的資源都能在港大馬拉松隊業餘田徑總會裏找到。祝你好運!

還有一招絕技,是按摩的時候師父教的:若肌肉太疼痛,可以用熱水淋,再用熱風筒吹。試過果然有效!

Reference:
Paavolainen, L., Häkkinen, K., Hämäläinen, I., Nummela, A., & Rusko, H. (1999). 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6, 1527-1533. Retrieved from http://jap.physiology.org/cgi/content/full/86/5/1527

2007-12-06

Links (點滴)

表弟的網誌看到這個,真的令人感動:



Orangutan 的網誌連結到《樂高聖經》(Brick Testament),差點笑到淚流滿面!你估下佢做緊乜:


Source: Rape, Treachery, and Slaughter

答案是……在行「割損禮」!即割包皮!還有這個有性愛場面的亂倫故事,認真抵死!

2007-11-23

Global Warming (全球暖化)

一向十分支持環保,亦偏愛有數據支持的論點。因為看到網上流傳的一篇文章還未有中文譯本,決定花半小時翻譯出來,給人家傳閱。

全球暖化的三十三個事實 (The 33 Facts About Global Warming)
維特.米古路.邦斯 (Victor Miguel Ponce).2007-02-10

維特.米古路.邦斯乃是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教授,專門研究水文、環境、以及持續發展科學。
  1. 地球生於四十五億五千萬年前。
  2. 當時大氣層的氧氣很少,少於 1%。
  3. 早期植物的生長開始於二十億年前,約有二十七億。
  4. 由於光合作用,植物將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質與氧氣。
  5. 經過很長時間,成為現在含 21% 氧氣的大氣層。
  6. 又經過很長時間,有機物質在岩層裏形成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7. 早期動物生於六億年前。
  8. 牠們與植物相反,吸取氧氣,燃燒有機物質作食物,並放出二氧化碳。
  9. 早期人類生於四百一十萬年前。
  10. 在過去的一百萬年裏,涼快的氣候讓他們進化成智慧人種。
  11. 智慧人種出現於四十萬年前。
  12. 各式智慧人種,即今天人類的祖先,始於十三萬至十九萬五千年前。
  13. 在二萬一千年前的上一個冰河期時,二氧化碳含量為百萬分之 190 (parts per million, ppm)。
  14. 上一個冰河期於一萬年前消退。
  15. 一萬年前亦開始了農業革命,人類開始將森林與牧場轉化成農場。
  16. 農業革命減少了赤道帶的植物,讓二氧化碳的消耗輕微地減緩。
  17. 於是,二氧化碳含量由百萬分之 190 升到 1900 年的 290,平均每年增加百萬分之 0.00478
  18. 在 240 年前的英國 (1767 年),工業革命開始時,人類製造了機器,成為令一種燃燒有機物質並放出二氧化碳的人做生物。
  19. 於 1999 年的 10 月,全球人口達六十億,是 1959 年或四十年前的一倍。
  20. 人口仍以每年八千萬的速度增長,增長率約 1.2%。
  21. 時至 2007 年 11 月,人口達六十六億三千二百萬。
  22. 於 2006 年,全球有汽車八億三千萬輛。
  23. 每年全球汽車增長率達一千六百萬輛。
  24. 汽車,包括轎車、貨車、公車、機車等,消耗了 80% 和交通有關的燃料。
  25. 二氧化碳含量由 1900 年的百萬分之 290,升到 1959年的百萬分之 316,平均每年增加百萬分之 0.44
  26. 到 2004 年時,二氧化碳含量達百萬分之 378,每年增加百萬分之 1.38
  27. 過去的二十年,二氧化碳含量平均每年增加百萬分之 1.8
  28.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在 1997 年到 1998 年到達百萬分之 2.87,成為歷史新高
  29. 1998 年亦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之後 2002 年、2003 年、到 2004 年分別成為第二、三、和四最熱的年分。2005 年的氣溫又再上升至 1998 年的最高水平。
  30. 約 75% 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燃燒化石燃料。
  31. 餘下的 25% 歸因於人為的土地用途變更,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回收。
  32. 這些變更主要是將森林改成牧場、農田,最後由農田改成城市。
  33. 其他的土地變更,如森林砍伐、過度放牧、過度耕作、沙漠化、及鹽化等,都簡接地減少二氧化碳的回收,令全球溫度輕微地升高。
原文:Ponce, V. M. (2007, Feb 10). The 33 Facts About Global Warming. Retrieved from http://globalwarming.sdsu.edu/

2007-11-21

Julian Opie (路人)

在首爾的時候,竟於別人公司的大堂看到 Julian Opie 的作品,名叫《Sara, Walking, Bra and Pants》:



Julian Opie 是英國一位十分著名的電腦藝術家,專長用發光二極管 (LED) 創作動畫。他的作品遍佈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

蘇黎世的 Jack


紐約的 Sara 與 Bruce


但我還是最喜歡在布拉格的 Vltava 河上徐徐而行的 Suzanne 與 Bruce:

Food Court (心曠體胖)

由於價廉物美選擇多,最近多了在 Food Court 吃晚飯,漸漸留意到一些很特別的消費行為。忽然心血來潮,做起統計來。

大部分顧客,分成三種:單身男人,二至四位女士,以及「無飯」夫妻。

單身男士約佔 50%,女士們佔 40%,穿著亮麗套裝、剛剛放工的「無飯」夫妻約 8%。

餘下的極少數,包括單身女士、有朋友一起的男士、一家大細 (有時整晚才兩戶)、父子 (明顯地母親不在家)、退休夫婦 (才見過一對)、放學不歸家的學生、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人等。

在那佔了一半的單身男士中,約 80% 是很瘦的;而那些女士則略胖,「無飯」夫妻則中等身材。

這讓我發展了幾個假說 (Hypothesis)。
  1. 女性較男性不喜歡單獨吃飯;
  2. 到 Food Court 吃晚飯無所謂健康不健康,關鍵應該是開不開心,心曠體胖嘛;
  3. 就算現今夫妻大都無時間煮飯,但亦會為子女健康而想辦法在家吃飯 (可能用家務助理或返婆家吃)。
我的兩位好兄弟,早些時相繼結婚;婚後胖了幾個碼,與大學時的照片簡直判若兩人!

然而,有一個謎我一直未解決,便是單身女子會選擇吃什麼呢?

今晚,我坐近了收錢員,終於明白了箇中奧妙:原來單身女子大都買外賣。那也合理,誰會想和我們這班麻甩佬一起食飯?

註:右圖是我很懷念的老巴剎 (Lau Pa Sat) Food Court。

Synergy (明天會更好)

真想不到,一首歌,背後有那麼多故事,真令人感動:


作詞:羅大佑、張大春、許乃勝、李壽全、邱復生、張艾嘉、詹宏志
作曲:羅大佑
編曲:陳志遠

(蔡 琴)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余 天)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蘇 芮)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潘越雲)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乾了

(甄 妮)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牠的影跡
(李建復)帶來遠處的飢荒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林慧萍)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王芷蕾)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黃鶯鶯)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洪榮宏)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陳淑樺)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 拋開記憶中的童年
(金智娟)誰能忍心看他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王夢麟)青春不解紅塵 胭脂沾染了灰
(李佩菁)讓久違不見的淚水 滋潤了你的面容
(費玉清)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齊 豫)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鄭 怡)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江 蕙)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楊 林)讓和風拂出的音響 譜成生命的樂章

(合 唱)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蘇 芮)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齊秦和聲)

(余 天)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蘇芮和聲)

(合 唱)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2007-11-19

License (準婚)

老板千叮萬囑,叫我看在航班上看羅賓威廉斯 (Robert Williams) 的《准婚人玩謝準婚人》(License To Wed;台譯:結婚糾察隊、國譯:結婚證書;應該不日放映,但也有可能已放映而我錯過了)。
內容是說,羅賓威廉斯是一位主婚神父;為了要減低離婚率,他要求每對準新人都必須先通過他的測試才能到教堂行禮。其中一些測試包括了要女主角矇住眼駕駛,由男主角給口頭指示,考驗大家相互的信任;又要求他們帶兩個假的 (但不斷尖叫和大小便的) 機械嬰兒去商場購物,看看大家合作照顧下一代的能力;甚至輔導他們說出彼此的性幻想。當然,有羅賓威廉斯的電影都是幽默的,不會很嚴肅。

最深刻的,是羅賓威廉斯叫對準新人示範如何吵架,他們立即說:「我們不會吵架的。」這句說話,才真的是愛情的墳墓。有多少人不斷將不滿遏抑下去,直至最後變得疏離?又有多少怨恨用冷嘲熱諷、甚至冷戰來表達?「溝通」最難的,總是如何平心靜氣、對事不對人地表達不滿吧。電影到最後,準新郎總算明白了這道理,在他的一封很特別的情信裏,他第一條承諾便是:「承諾跟妳吵架」(Promise To Fight)。

我相信緣份,也相信有天生一對、心靈相通的另一半,但我更相信努力。無謂尋找一生最適合的人,倒不如找一個願意一生努力維繫和滋潤一段感情的人。年輕時的我,迷上星座,常常用星座判斷一對情人相配的程度。事實證明,如魚得水的,一樣會分開;火星撞地球的,一樣可以白頭。我老板自己正準備著和太太的銀婚紀念,然而他的性情和太太卻可謂大相逕庭。我父母更是火性星座對水性星座,結果不問可知;但我總記得小時候,老豆常說他們不是在吵架,是在「激烈地溝通」。就是這個「溝通」,而不是沈默、冷漠、嘲諷,讓夫妻拖著他們的十架走到盡頭。

我亦很喜歡 Dora 推介的《此情.此生》(Evening;Minot, 1999)。電影裏有這樣的一句:「錯是美麗的,親愛的,犯錯也是人生樂趣的一部分」("Mistakes are beautiful, baby... Mistakes are part of the fun")。Dora 認為那「錯」是人生曾經犯的過錯;我卻有點覺得,彌留中的女主角在想的,是有沒有選錯,因而錯過了最適合自己的人。所以說,人生每一個選擇,都不會錯。神安排的,便是最好的,要好好珍惜,努力地學要學的課;千萬不要將整個過程浪費在對過去的憤怒悔咎與對未來的焦慮恐懼裏,那才是活在當下

很多人認為,像《此情.此生》這種電影,只適合女性看。也許吧。我卻總是覺得感動。到現在,我每次看《忘了‧忘不了》(The Notebook;台譯:手札情緣、國譯:戀戀筆記本),也會流淚。我想,再硬的心,也會慢慢被肩膀上的淚水滲透而變得柔軟吧。

2007-11-18

Sufism (蘇菲與魯米)

每個宗教,都會孕育一批神秘主義者 (Mystics)。神秘主義,簡單點說,便是不經由教會、祭師、儀式、律法等建制,而直接與神接觸及融合為一,講求親身經驗的主張。基督教裏有靈智主義 (Gnosticism)、猶太教裏有卡巴拉 (Kabbalah)、佛教裏有禪 (Zen);至於回教裏則有蘇菲主義 (Sufism)。

既然是神秘主義,便要大家自己親身經驗;長篇大論的便一定不是神秘主義,所以禪的道統有「不立文字」之說。不同的神秘主義亦不值得比較,因為殊途同歸。大家用的方法有吟唱、唸咒、結手印身印、瑜伽、跳舞、靜坐等等。而來自沙漠游牧民族的蘇菲派,自然主張吟唱詩歌與跳舞。蘇菲派裏有一位生於八百年前、十分著名的詩人,叫魯米 (Rumi,全名 Mawlānā Jalāl-ad-Dīn Muhammad Rūmī),以六冊長篇詩歌《瑪斯納維》(Masnaví-i Ma'naví) 聞名於世。更曾有人向聯合國建議,將今年定為「魯米年」,紀念他逝世八百週年。

《瑪斯納維》裏有這樣一首詩,敘述一位年輕人想向一智慧長者問道,但由於長者有點玩世不恭,年輕人於是便半開玩笑地說他在找老婆,並問那裏有漂亮的女子?智者答他: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women in the world;
Two are griefs, and one is a treasure to the soul.
The first, when you marry her, is all yours;
The second is half-yours, and the third,
Is not yours at all.
世間有三種女子
前兩種是愁苦,後一種是靈魂之寶
第一種,你要是娶了她,她就全部屬于你
第二種,只有一半是你的,而第三種
壓根兒不屬于你

年輕人不明白,再請那長者解釋。長者於是說:

The virgin of your first love is all yours,
She will make you feel happy and free.
A childless widow is the second.
She will be half-yours.
The third, who is nothing to you,
is a married woman with a child.
By her first husband she had a child,
and all her love goes into that child.
She will have no connection with you.
第一種是處女,她全部都屬你
能讓你自由與快樂
沒有子女的寡婦是第二種
她只有一半屬你
第三種,有等於無的
便是已有丈夫與子女的婦人
她已和第一位丈夫有了孩子
她的所有愛都給了那孩子
她與你將毫無瓜葛

Source: The Verse Marauder;Christopher Theofanidis 曾將它寫成流行曲《此時此地》(The Here And Now)

作為一篇談論男女感情的故事,這已是很有智慧,就是說愛不是佔有,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特別的是,什麼是「自由」?和一個死心塌地粘著自己的女子一起,魯米反而說會有「自由」,指的應該是沒有「過去」的包袱、沒有悔疚、舊創、恐懼等壓力吧。

然而,魯米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追求神、追求道、追求大愛的態度,就是不應追求。愛慕,但是不應追求。你就是祂,祂又如何屬你?

Last night, I saw Goodness getting drunk.
He growled and said,
I am a nuisance, a nuisance.
A hundred souls cried out, but
we are yours, we are yours, we are yours.
You are the light
that spoke to Moses and said
I am God, I am God, I am God.
I said Shams-e-Tabrīzī,
who are you?
He said, I am you, I am you, I am you.
昨晚,我看見至善喝醉了
祂咆哮著說:
「我是煩惱、我是煩惱!」
上百靈魂立即大叫:但我們
都屬祢、都屬祢、都屬祢!
祢是那光,
曾跟梅瑟 (摩西) 說,
我是神、我是神、我是神!」
我於是問,沙姆士大不里士,
祢是誰?
祂說,我就是你,我就是你,我就是你!

沙姆士大不里士 (Shams-e-Tabrīzī) 是魯米的上師、師傅。當年沙姆士遇上魯米時,魯米正在一大堆書裏埋頭苦讀;沙姆士問他,你在幹嗎?魯米答:你不會明白的。沙姆士於是將他的書都拋到水裏。魯米當然立即飛身搶救。怎料那些書一點都沒有沾濕。魯米於是問:你幹了什麼?沙姆士答:你不會明白的。

後來有關知識和智慧的分別,魯米寫到:

Knowledge that is acquired is not like this.
Those who have it worry
if audiences like it or not.
It's a bait for popularity.
學回來的知識並不是這樣的
擁有這些知識的人總擔心
聽眾喜不喜歡聽
這些知識只是虛榮的誘餌
Disputational knowing wants customers.
It has no soul.
Robust and energetic
before a responsive crowd,
it slumps when no one is there.
The only real customer is God.
思辯回來的知識很需要聽眾 (顧客)
但卻沒有靈魂
牢不可破又充滿力量
但當沒有人在聽時
便分崩離析
因為 (智慧的) 唯一真正對象只有神

簡單點說,如小弟這個網站,寫的東西並無智慧,只是賣弄而已,實在離正道越來越遠!

由於知識是如此沒用,魯米的信徒開始用迴旋舞來進行祭禮,最近香港亦有迴旋舞的表演。我相信原理應很接近林孝宗教授提倡的「自發功」(詳見:維基百科、或《自發功》一書),源於人體螺旋脈自然的氣動;奧修也曾提提倡不斷跳躍旋轉,直至累倒,以達至靜心的境界。

Blackjack (廿一點長勝法)

隨著澳門賭業的興旺,越來越多人研究賭術;然而,在偌大的賭場裏,只有一種賭博是賭客有機會長勝的,那就是廿一點 (Blackjack)。

廿一點的規則對賭場最不利,皆因它規定了莊家未夠十六點時一時要要牌、夠十七點後又不能再要,以至莊家的反應都在預計之內。賭客只要有心用或然率計算形勢,便能長勝。

坊間及網上都有很多書與網站,列舉一個叫人強記的表,叫「基本策略」(Basic Strategy;例:About.comHitOrStand.netVIDPoker.comBlackjack-StrategyCard.com、以及最詳盡的 VegasClick.com;或見附表)。美中不足的是,沒有人解釋為什麼那策略會長勝。

其實原理很簡單,並不用強記。那個表分三部分:硬總和 (Hard Total)、軟總和 (Soft Total;即有 Ace)、及一對 (Pair)。

先要知道,一副牌裏,「十」分的牌比其他多,有:十、J、Q、K,即十三分之四,差不多三分一。

於是,籠統地說,如果莊家牌面是六或以下,底牌好有可能是十 (包括 J、Q、K),於是莊家一定要再要牌,結果又好有可能是十分牌,跟著便爆掉 (Busted)。所以當莊家牌面是六或以下,而你有十二或以上,那就不應要牌,應等莊家爆掉。

同樣道理,如果莊家牌面有七或以上,那就假設它有十七,於是只要你少於十七,都應該要牌。

當然如果你有九、十、或十一分,那你再要牌後變成十九 (甚至得 Ace 成二十)、二十 (甚至廿一)、或廿一的機會便很高,所以要加碼 (Double)。

如是觀之,莊家牌面有五或六時,爆的機會甚高:底牌或被迫再要的牌是十的機會是三分一,再加另一隻牌是七或以上的機會多於一半。所以如果你有 Ace 及二至七,都應該加碼,待莊家爆掉。

至於莊家牌面有四時,你有 Ace 和四的話,你再要牌,三分一機會成為十五,而莊家三分一機會是十四,還一定要再要牌,所以也應該加碼;如此類推。當然,如果有 Ace 及七、八、九,那贏面已很大,可以收手了。

同樣的邏輯,可以應用在應不應該分拆一對牌上。讀者大可自行想想。

跟隨這個基本策略,開始時你手上應有每局注碼的五百倍本金。你一小時裏約有千分之三的回報率 (0.3%;各家說法不同,亦視乎賭場規則),所以若你要一小時贏三十元,便要有一萬元本。而且,世事難料,你仍是會有二十分之一機會輸光那一萬元。不要改變每局注碼,除非你有數牌。

所以職業賭徒都會數牌。

數牌原理很簡單,難在計算要求的速度。由於我們有一半時間都在等莊家爆掉,所以只要有小牌見光 (少於七),即有更大比例的大牌未派,便是對賭客有利。記著派了大牌與小牌的差,再除有多少副牌的一倍 (一般賭場用四副牌,所以除八),便能調整策略與注碼。用這進階策略,高手能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回報。所以職業賭徒都愛在廿一點桌上「工作」。

我在韓國和老朋友吃飯時,解釋了「基本策略」給他聽;他一雙眼竟放起光來,還搶了我銀包內的策略表,據為己有!

若你因此而發達,記得請我食飯;但若你輸了身家,小弟恕不負責。

註:附表裏的 Hit,即要牌、Stand 是不要牌、Double 是加碼、sPlit 則是分拆。上排是莊家牌面,左邊則是你手上的牌的總和或牌形。

2007-11-17

Seoul (世事難料)

我國有謂「黃河清而聖人生」(李康.《運命論》)。這幾天在首爾,常常跟朋友談起十二月的大選。其中一位候選人李明博 (詳見:國際線上Yahoo!),三十六歲時已是現代 (Hyundai) 集團 (相當於韓國的和黃,業務包括汽車、地產、金融等) 的總裁 (CEO),其才智可想而知;後來當了首爾的市長,他花了近八億 (港元下同),完成了一件為人津津樂道的政績,就是將埋在地底的清溪川重新挖掘出來,並打做成鬧市中一個十分美麗的綠州,就像香港的尖沙咀海傍一樣。姑勿論是否物有所值,這位市長肯定已成功買了人心。

韓國人其實十分捨得花錢在藝術品上。我們的伙伴公司樓下,便有一件做價過千萬的藝術品,用魚絲逐塊逐塊木炭吊起來,形成一條彷如樓梯的模型,十分有特色。注意,這是辦公大樓而非藝術館!




跟他們的首席資訊主任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CIO],即電腦部阿頭) 聊天,才知道他們只有五天年假,十天公眾假期,且沒有人夠膽放足五天。他自己去年就只放了三天!真辛苦。然而他說,他還是隨時會被迫辭職,事關他年已五十,已屆隨時要引退的年齡 (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若他收到總裁通知要走,只會有三十分鐘收拾,所以他的辦公室可謂什麼都沒有。他還笑說,西遊記裏的沙悟淨,在韓語裏與「四五停」同音,而「停年」就是退休,所以大家都要「四、五十歲便退休」。事實上,現在畢業大學生的失業率高達十多個巴仙,故此僱主的權力越來越大。

其實我老板也是和他一樣,在政治鬥爭中敗下來,眾叛親離,身邊只有我留下,所以早已鬥志全消,每天看佛道經籍、打打太極便一天。最近他開始每到一個國家,便和當地的老員工 (大都是他親手提拔的),拍拍照、懷緬一下過去,不禁覺得很唏噓。鳥盡弓藏,千萬別將事業看得太重呢。

由於時差,我開會開了一半便呵欠連連,本想整杯咖啡提提神,怎料主人家竟叫秘書沖了杯熱酸梅湯給我;果然滋潤提神!



午餐時我們去了吃河豚 (即「雞泡魚」) 火鍋,由於這裏的河豚廚師都要受嚴格訓練、考有牌照才能開業,故儘管河豚有毒也不用怕。還記得有水上人一家幾口吃了河豚煲的粥而全家中毒身亡;所以我們小時候跟父輩釣魚,釣到河豚時父親便會一腳踏下去;河豚受驚漲起,老父便一腳將它像足球一樣踢回海中,大家都不會用手碰,怕刺傷中毒。怎料我現在竟會在餐館吃我們以前棄如敝屣的魚鮮。



飄泊的生活,總讓人覺得,世事難料。過度適應時差的我,在酒店裏呆望著晨星淡去、旭日初升,忽悟:是變的時候了。

2007-10-31

Quality Time (優質時間)

我都知,心理學裏有所謂最有創意的寫作時間與最入腦的讀書時間;我亦發現自己有些時間能一小時寫十頁論文,有時卻發足一小時呆。然而,我那知道幾時是那些「優質時間」!所以這兩個星期唯有閉關苦研,希望趕得起季尾這兩份論文。

這令我想起,曾有人提倡與伴侶和兒女要有「優質時間」,即和他們一起的時間不用多,只要「優質」,其間不能惦記工作,要全心全意地溝通。於是大家只記得「時間不用多」,但不記得要「優質」。其實,根本沒有可能一個星期都不好好聊聊,卻在週末傍晚的一、兩個小時裏忽然變得親密起來,推心置腹。

所以無論寫洋洋萬字的論文,還是陪伴家人,若想要有「優質時間」,只有一招:「磨」!諸位親愛的讀者,請耐心靜候小弟出關吧!

2007-10-25

StarBasic (巨集轉換)

OpenOffice represented a major cost saving opportunity for the business world, especially for large corporations who spent millions of dollars on Microsoft Office licenses. However, the adoption of OpenOffice has been slow, mainly due to a technical challenge: the lack of macro (VBA) portability.

Since its introduction, spreadsheets, notably Lotus 1-2-3 and Microsoft Excel, have become the most vital tool for any accounting and finance professionals. In the last decade or two, user-friendly programming languages were bundled with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 and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 (VBA), developed by Microsoft. Introducing VBA in Excel has resulted in a proliferation of user-developed programs, which significantly boast productivity.

These user-developed programs were never managed centrally, and scattered in millions of spreadsheet files managed by users themselves. When OpenOffice was introduced, its spreadsheet application was called Calc, and came with Calc a language named StarBasic (rooted in the original name of OpenOffice: StarOffice). OpenOffice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by Sun Microsystems, hence its architecture was inevitably based on Java components. Fortunately, with the huge number of VBA programs developed, Sun had made some effort to bridge the two languages.

Most of my consulting colleagues know that I am obsessed with VBA programming. I developed VBA for games like Sudoku, and even a whole suite of applications that could almost replace ERWIN. Recently I have finally started to learn StarBasic, and converted an old Excel/VBA module to Calc/StarBasic. The reference I found highly useful was: http://documentation.openoffice.org/HOW_TO/various_topics/VbaStarBasicXref.pdf, and let me give you some examples here:
Visual BasicStarBasic
ActiveWorkbookThisComponent
Dim ws as Worksheet
set ws = ActiveWorksheet
Dim oSheet as Object
oSheet = ThisComponent.CurrentController.ActiveSheet
Worksheets("Sheet1").ActivateDim oSheet as Object
oSheet = ThisComponent.Sheets.getByName("Sheet1")
ThisComponent.CurrentController.setActiveSheet(oSheet)
MyNumber = Range("A1").ValueMyNumber = ThisComponent.CurrentController.ActiveSheet.
getCellRangeByName("A1").Value
(or oSheet.getCellRangeByName("A1").Value, if oSheet has been defined)

Most of the differences are about the referencing of the objects, and the rest of the programming syntax (like IF...THEN...ELSE, FOR...NEXT, etc.) remains pretty much the same. You should be able to look up all major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documentation. There are few other things you will need to know:
  • You will need to put "Option VBASupport 1" at the top of your module.
  • You will need to explicitly put "Global" or "Static" for variables which values you need to retain across executions.
  • You will need to differentiate whether the value of a cell is a number (use oSheet.getCellRangeByName("A1").Value) or a text (use oSheet.getCellRangeByName("A1").String), meaning there is no implicit variable type casting.
Lastly, do not waste time looking for Immediate Window or inserting Debug.Print, as they are not supported by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DE) of Calc yet.

Alright, now you must be wondering why I am so free. I was actually developing a macro that could generate a consistently winning strategy in Blackjack, so that when I am fired (very soon), I can make a living in Sands or Venetian...

2007-10-24

Counselor (朋友輔導)

林一峰有首歌叫《說說自己的故事》,內有:「說說自己的故事,療傷的好法子」。正是這樣,才誕生了心理輔導 (Counseling)。

然而,不止一次聽到,大家因為家庭或感情遇上問題,用盡了自己的朋友網絡 (哈,姑且稱為 Network Exhaustion)。意思是,已經再沒有朋友或親人可以談了,不是對方聽膩了,就是對方說的話不中聽,再者就是對方不尊重你的私隱。於是唯有不斷找其他新的朋友傾訴,直至再沒有朋友了,便找陌生人;有位朋友便曾找過上百個陌生人說自己的故事的。

歸根究底,朋友或親人,始終不能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從事心理輔導的,有嚴格的守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02) 的要求,心理輔導員要誓死保衛客戶私隱 (Privacy; Standard 4.01),不惜與法庭對抗 (Bersoff, 2003);其次是要尊重客戶為一獨立成熟的個體,要讓他們行使自由意志 (Self-Determination; Principle E),不能強加任何指引或價值觀,並在進行任何治療前要先得到對方書面同意。

為了尊重別人的私隱與對自己的信任,有很多輔導員在交際場合和客戶連點點頭都不會,免得其他人知道那個客戶有見心理輔導;輔導員要避免和客戶在療程以外有任何社交接觸,以及避免有雙重或多重關係 (Multiple Relationship; Standard 3.05; APA, 2002)。試想想,當客戶將自己最陰暗的一面揭露給輔導員看過後,若客戶成為了輔導員的同事或員工,就算他在工作時沒有犯錯,輔導員都很難對他沒有偏見 (Bias; Fisher, 2003)。舉例,明知自己的下屬有焦慮症,你還會否讓他升職?任何明示暗示,出賣了客戶私隱,便令輔導員信譽掃地。

其次,輔導員不能強加意見。探訪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最大的禁忌便是很有「同理心」地說「我明白你的感受」、「我都知你多痛苦」、「折哀順變」等。難道你死過返生?你如何「明白」?夫婦來輔導,不能因為你覺得他們實在太不適合對方而叫他們離婚,也不能因為你信基督教而說服他們一起;你的角色只是幫他們去做自己的決定。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為自己的決定以及生命負責。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客戶有機會傷害自己或別人時,輔導員才能給意見,也僅止於給意見 (Bersoff, 2003)。

現在再想想,有多少親友會顧及這些?當一個人軟弱,其他人便覺得自己更有智慧與經驗,還未知道發生什麼事,便開始大談自己的過去,然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甚至催逼對方做某些改變或決定。就算他們很有智慧,他們本身卻又一定代表多重關係,可能在不同的圈子有交往,完全不會想到私隱的問題。所以,訴苦最忌找同事,大大影響了工作上專業的關係與評估,導致公私不分,任由偏見走進工作裏;也忌跟母親與妻子說對方的不是,令結構上本已有衝突的關係雪上加霜。

我很幸運,有一位由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是同學的死黨,甚至在大學宿舍斷背同居。雖然大家都忙,各有各飛,且性格有異,但我們不會因為對方為同一個困擾早已講了一萬次而生厭。只有我們知道,對方的一句「我明白你感受」,是真的。除此之外,我有位能推心置腹的老板;他以他廿五年的美滿婚姻與事業上的成功,教曉了我很多東西。當然,千萬不要胡亂找老板談私事,除非大家早已不再 (或將會很快並且肯定至死) 不再共事。至於其他所有關心我的人,我都心存感激;特別是母親,最是緊張我們。只是作為親人和朋友,還是不要加上「心理輔導」的關係較好。

看到心理輔導收四至六百元一小時,有時會想,值得,但不如找神父懺悔更為化算。朋友,你還是考慮入教吧。倒不知道最近那個「啟發課程」能否為你帶來「啟發」?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thics/code2002.html

Bersoff, D. (Ed.). (2003). Ethical conflicts in psychology. (3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isher, C. B. (2003). Decoding the ethics cod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7-10-19

Nihilism (虛無)

經常獨自走在東南亞的大街小巷之中,看到污煙瘴氣的唐人區,總想起「投奔怒海」的畫面,覺得當時離鄉背井、走難來的華人真的辛苦。時至今時今日,馬來西亞的政府還是十分排華。所有政策都是利土著、損華人的。想到今天中國人終於又再有一個值得自己驕傲的祖國,有時很感慨;情況可能和猶太人一樣吧。



在 KLCC 二樓的 Food Court 裏,遇上了 Laksa Shack。它是一間「喇沙」專門店。我生平嚐辣,兩天之中嚐盡六種不同的 Laksa:Assam (酸辣)、Curry (咖哩)、Johor (地名)、Sawarak (地名)、Nyongya (即「娘惹」、中馬混血兒)、及最辣的 Tom Yam (冬陰) Laksa。好像 Assam 與 Sawarak 味道最好。至於之後花了多少時間在廁所就別問了。



看見別人的數據中心很先進,有最新的 IBM Z890 和 IBM P575,還有無數雪櫃般大的 Tape Library、SAN Storage、Mirror Server、Jukebox 等等,又新又靚,口水都流埋,結果偷偷地拍了一幅照,卻立即給人逮住!差點給遞解出境。

講開又講,每次來吉隆坡,都好像是回教新年 (Hari Raya) 暨齋戒月 (Ramadan),個個回教同事都不吃午飯。難道我與老穆有緣?



常常不期然想,如果我在這些地方,給那些瘋狂的電單車撞死了,恐怕要一個月後香港才有人發現我消失了。家人早已習慣我四處公幹,親兄弟半年都沒碰上;所謂老朋友幾個月都見不到一面,約一約排期兩、三個月;同事大都 Home Office;老板有兩個,總以為我在忙對方的東西。所有人找不到我,都會習以為常,自有解釋。也許這便是存在的虛無感。返港後,應該申請返個「救命鐘」了。

2007-10-12

Underdress (人到無求)

八時三十五分,衝進會議室,遲了五分鐘,竟面對著早已就座的四十多位西裝骨骨的行政人員;總裁先生已經站在大家面前發表他的策略,而唯一一個進場的門口就在他身後。

想不到大家那麼準時,於是樣衰衰地繞過眾人,走到會議室長枱的另一端;竟發現已沒有座位,唯有罰站了兩個半小時。更樣衰的,是我只是打了領帶,並沒有穿全套西裝;白色的襯衣,在黑壓壓的西裝友之中,可謂觸目耀眼。

做了那麼多年美國公司,實在太習慣比較輕鬆的文化;一旦與傳統金融企業交手,總是顧此失彼。

然而,認識我的人,總是說我穿得太隨便。我做顧問時的大老板,對我很好,卻常說我:Overwork、Under-dress (工作太努力,穿得太隨便)。以前在上海,短褲拖鞋,便走到他的豪宅食鵝肝飲紅酒,他總不忘笑著詛咒我兩句。

家人見到我,總是問我是否不用上班,可能亦擔心我其實早已失業,我唯有說,要管理全亞洲,就是這樣穿的。從事投資銀行的老朋友更常說我是「隱形富翁」,雖然我一點都不富,但相對我的職位,我又真的穿得街坊了點。

話說我有件 T-Shirt,是舊公司當年想上市時製的,印有公司草擬的新名字,然而上市的計劃在談了半年後告吹。五年後,我還是穿著它上飛機,竟遇上那公司的高層,劈頭便被人問:「嘩,呢件衫,好舊囉!」

有位 MBA 時的老友,說舊同學們曾遇上我,一眼便認得我,因為我穿的,仍是七年前一起玩外展時穿的 T-Shirt。

說回那次會議,其實我從來不介懷是否「樣衰」。然而,我一直在等待的機會,就取決於那位總裁先生的決定,累我要顧及形象,不能再那麼瀟灑。

正是「人到無求品自高」;一有求,有執著,竟失去了自我。若要世上爭浮名,葉太都會改髮型!

2007-10-08

Reincarnation (輪迴)

我自小便是羅馬天主教徒,但我對「輪迴」深信不疑。先說一個笑話,我向學生解釋東西文化差異時,常常說西方人講求效率,東方人卻慢條斯理,乃是源於他們的信仰。說到底,西方人只有一次短短幾十年的機會,一死便會跳到大審判;東方人卻每個都活了幾千年,還有幾千萬年要活,急什麼?

多年前讀過 Raymond A. Moody 醫生的《來生 (Life After Life)》(1975),記錄了無數的瀕死經驗 (Near-Death Experience),讓我打破了基督教簡單的善惡二元觀,對死後的不朽充滿了希望。

之後除了印度教與佛教,我發現在猶太教 (參考)、靈智基督教 (參考)、回教 (參考《古蘭經》2:28、3.37、71:17-18) 等各大宗教裏,都能找到對輪迴的描述。說到底,打遊戲機都有三次機會;如果玩第一次時失敗了,便要受永火之苦,那如何相信這個神是「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出 34:6) 的呢?

然而,到我讀到 Brian Weiss 醫生的書之後,我才真的深信不疑。


Dr. Weiss 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亦即是受過正統醫學訓練,並再受臨床心理學訓練的科學家。他為病人進行的,原是傳統的洞見治療 (Insight Therapy)。所以,當他第一次在催眠病人,聽到病人提到前生時,他完全無法相信 (節錄)。不過,當他後來查出病人說的,是不可能會說的方言,甚至能在遙遠的非洲小村落中,找到和病人前世記憶吻合的記錄後,Dr. Weiss 便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他足足等了八年,搜集了無數個案,才敢冒著失去其專業的風險,出書公佈他的發現。然而,看他的手稿,你還是能看到一個臨床心理學家的思維。他很小心不讓自己先入為主 (Confirmation Bias),總假設病人的故事可能是「投射 (Projection)」或甚至是幻覺。他常說,就算全是幻覺,至少病人相信並痊癒,那便足夠了。(那是心理治療裏的 Utilitarian 看法。)

無論如何,他催眠病人的記錄,包含著無可比擬的珍貴洞見。有很多難於解答的人生問題,好像:人生有何意義?靈魂是否不朽?誰是靈魂伴侶 (Soul Mate)?因果與業的法則如何運作?

舉例,一般人相信的因果,是我今生虐待我兒子,下世他會成為我父親把我虐待。那是低等的以牙還牙的因果關係。

在 Dr. Weiss 的記錄裏,我今生虐待我兒子,其實下世我兒子還是會被我虐待,因為他的「功課」是要學會寬恕,消除內心的怨恨;若他學不會,我們還是會再來,來演這兩個角色,直至他學會了。好像 Dave Pelzer 學會寬恕虐待他的母親一樣。

就如希臘神話裏,不斷要將大石推上山,之後又要眼睜睜看著大石滾回山腳的薛西佛斯 (Sisyphus),或如猶太秘典說的:
As long as a person is unsuccessful in his purpose in this world, the Holy One, blessed be He, uproots him and replants him over and over again. (Zohar I 186b)
若然一個人無法在這世界成功完成他的任務,那神便會帶走他,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重回這世界。
在永恆的長河裏,我們有很多「功課」要學習。而相愛的靈魂會一起生生世世地來角色扮演,直到大家都畢業。真正要重要的課,是「愛」。

在轉生的過程中,會遇上已經畢業的靈魂,Dr. Weiss 稱為「大師」,相似佛教的菩薩,告訴你「功課」的成績,以及下世應如何改進。

看到其中一個故事,我讀時,竟有種彷如電擊的震撼感覺:
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因長年受背痛的折磨,藥石罔效,痛得頭髮都全白了,最後參加了 Dr. Weiss 的集體催眠治療。她和其他學員一起接受催眠時,竟回到二千年前的前生。她發現自己是一個猶太農民,卻被當時的統治著以色列的羅馬士兵打斷了脊骨,並殺了妻兒,而背部的傷處正是今生的痛處。

之後她 (或他,指那農民) 聽說有位很有名的祭司到耶路撒冷宣道,於是她去了聽,當場感覺到一種無窮無底的慈悲,由那祭司發出來。她當時只知他叫名「雅許」。當她再遇上他的時候,他已是待罪之身,正背負十架上山,身體因流血過多而脫水。她很想拿水給他沾沾唇,但實在太多人圍著他了,她只好目送他上路,而他竟彷如感覺到似地,回望了她一眼。

就在那祭司被釘死時,這位農民的的脊椎如中電擊,竟忽然痊癒了……

而就在二千年後的今天,這位女士竟亦同時痊癒了!她當場在其他學員面前跳起舞來,連頭髮都變黑了!
當然,「雅許」的希臘文,就是耶穌。

書裏還有很多細節,是 Dr. Weiss 嚐試分辨究竟那是幻覺、投射、還是真有其事。然而,對在看書的我來說,那都不重要了。因為我,感覺到

我一向是多默 (Thomas),要親眼看到才相信 (Jn 20:24-29),所以一直瘋狂地閱讀不同的有關耶穌書,甚至有想過當年釘死的,會否如《古蘭經》所說,真的不是耶穌。但那一刻,我的心深受感動;我知道,這是真的。我彷彿感覺到那「無底的慈悲」。我就是知道。

這本書,是神要我看的。我很久很久沒有逛書局買書了 (舊書一般在圖書館借,不想浪費樹木,新的則在網上訂)。然而,就在我最需要的時刻,祂迫我放下一大堆合約文件、博士論文、試卷教材,迫我遇上這本書,並迫我好好地讀。

當你有了對永恆的明悟時,所有的放不下、恐懼,都煙消雲散。命裏註定了的各式各樣的機遇、關係、與愛,總會遇上,若果不是今生,也會在來世。在永恆的長河裏,今生何其短暫;凡事要有耐性,要想出學習的目的。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 (Henry Ford) 曾說:
Work is futile if we cannot utilise the experience we collect in one life in the next... When I discovered Reincarnation... Time was no longer limited... The discovery of Reincarnation put my mind at ease.
如果沒有來生,所有努力和經驗的累積都白費了……當我發現有輪迴後……時間不再是限制……令我重新得到平安。
除了平安,我還學懂了另外一樣東西:同情心 (Compassion),不等於同理心 (Empathy)。同情心是用心的,是感覺到別人痛苦 (Passio) 的能力;同理心則是用腦的,是能為對方選擇最好的的智慧。真正的愛,是要兩者兼備,而為別人付出,未必就是愛別人。

書裏還提到很多新時代的思想,例如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曾用水晶治病並醫治轉生的愛滋病人、有亞特蘭特斯的科學家轉生談當時思想的力量能如何影響物質世界、亦有催眠至來生並描述人類不同的未來的故事。書中最主要的思想是,我們的來生,取決於我們今生的選擇,還是有很多可能性的。這說法跟量子物理學家的「多重世界」(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的假設暗合。

這幾本書,講的,是「愛的功課」,是你一生必讀;它們已經幫助了很多我身邊的人,希望也幫到你。

Reference:
Moody, Raymond A. (1975/2001). Life after Life: 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 - 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來生). San Francisco: Harp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EAN=9780062517395

Weiss, Brian L. (1988).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 Simon & Schust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EAN=9780671657864

Weiss, Brian L. (2005). Same Soul, Many Bodies: Discover the Healing Power of Future Lives through Progression Therapy (前世今生來生緣). Simon & Schust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EAN=9780743264341

Weiss, Brian L. & Moody, Raymond A. (1993). 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生命輪迴). Simon & Schust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EAN=9780671867867

2007-10-05

Deception (謊言慌然)

修訂註:想不到寥寥兩句牢騷,竟引來各方關注,只好謝謝大家關心,並請大家放心,兼重新刪改此篇,回復成本網誌一向的風格。
《說文解字》曰:謊,夢言也。原來每天說的寫的,大多都只是夢囈。於是,我決心研究謊言。謊言有很多種,有善意的、有惡意的,有利己的、有利他的,亦有損人害己的,有靠隱瞞的、有靠誤導的。

馬克吐溫曾說謊言是必須的:
None of us could live with a habitual truth teller;
but, thank Goodness, none of us has to.
沒有人能忍受別人只說真話,幸好亦沒有人只說真話。
然而,無論是什麼謊言,說謊者的懲罰,就是從此墮入自己編織的網中,不能自拔:
Oh,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when first we practice to deceive! (Scott, 1808)

自我們第一次編謊話之後,我們織了怎樣一張糾結不清的網呀!
在一次心理學實驗中,發現普通人平均每日都說一至兩個謊話 (DePaulo, Kashy, & Kirkendol, 1996)。那究竟我們為什麼要說謊呢?

話說有隻學懂了過千手語的猩猩 Koko,在破壞家具後,竟會謊稱是貓做的;而正常的小孩子,約在四歲半時便懂得說謊來避免懲罰贏取關愛,被稱為 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 (馬基維利智力)。所以說謊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可是,謊言卻是親密關係的致命毒藥,受傷最深的,最後還是說謊的 (DePaulo & Kashy, 1998)。所以要真正擁有愛,一定要搞清楚為何會說謊,尤其是說毫無原因或利益的謊。

在另一次研究之中,發現說謊的人,比較少同性朋友,和比較緊張別人怎看自己 (Kashy & DePaulo, 1996)。這些,似乎是對一個寂寞的人的描述。也許,「荒」是荒蕪與孤獨,「慌」是對孤獨的恐懼,而「謊」則是恐懼下的產物。

近代的研究發現,非惡意的謊言,很可能屬於「道德虛偽」(Moral Hypocrisy)。很多人會覺得,說謊者是道德水平低 (Superego Weakness),想損人利己,亦有人相信是無法控制自己一時衝動的幼稚行為 (Impulsive),以及妄顧他人感受而只愛自己的自戀狂 (Narcissistic)。我們因此覺得,說謊者只愛自己。然而,三種說法都被研究推翻了 (Naso, 2006)。

實際上,說謊者要騙的,是自己。存心害人的人,不會說謊。譬如,刻薄寡恩的老板,常驕傲地誇耀自己搾取員工精力的能力;心存仁愛,但又壓迫員工的,才會謊稱為勢所迫。說謊的,是心裏有更高道德標準,但實際生活中的行為令自己太失望,才會說謊;好讓自己也相信,心裏才能好過一點。Naso (2006) 寫下了:
Hypocrisy represents a mode of perception in which contradictory moral imperatives coexist without conflict. Authentic engagement and empathy with patients is facilitated by a nonjudgmental appreciation of the human capacity for moral disengagement.
意即,對病人 (說謊者) 的同理心,建基於非批判性地對其內心信念的支持,並接受人性都有軟弱,目的是鼓勵病人重過自己相信的道德生活。批判,只會讓病人說更多自衛性的謊言。

原來是這樣。說了半天,原來是 Cognitive Dissonance (思想與行為不一致,引至壓力,結果只好改變其中一樣;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而且,原來是,是「夢言症」。我想,是應該實實在在好好地生活了。正是:

「你們的話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 5:37)

Reference:
DePaulo, B. M., & Kashy, D. A. (1998). Everyday lies in close and casu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63-79. Retrieved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DePaulo, B. M., Kashy, D. A., & Kirkendol, S. E. (1996). Lying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 979-995. Retrieved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203-210. Retrieved from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Festinger/index.htm

Kashy, D. A., & DePaulo, B. M. (1996). Who l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 1037-1051. Retrieved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Naso, R. C. (2006). Immoral actions in otherwise moral individuals: Interrogating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oral hypocrisy.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23(3), 475-489. Retrieved from the PsycARTICLES database.

Scott, W. (1808). Marmion: A Tale of Flodden Field. London: Edinburgh.

2007-10-03

Kid (小孩子)

你如何看待生小孩子?

有人認為,孩子是聰明可愛善良的,愛得不得了。

有人說,這是天職;想也不用想,只是趕著在高齡之前結婚生產。亦有人要傳宗接代。

有人想,如果幾千萬年以來,這是大部分人類的選擇,那總不會錯。

有人說,養兒防老,不是怕沒錢,是怕寂寞。

有人說,生育過,減少生癌的機會。

有人說,自己小時讀書,捱得很辛苦;現在社會、環境、食住各樣都差,為什麼要讓小孩子出來受苦?也許收養比較好,橫豎那孩子已被生出來。

有人說,自由最可貴,兒女最困身。

有人說,四百萬一個,我負擔不起。

有人說,養兒防老沒保障,所以沒有兒女不要緊,只要朋友伴終身。

學心理輔導的,很清楚父母的問題禍延三代,故此常常對生育很猶豫,總覺自己未夠好,甚至想絕育以打破那惡性循環。例如小時被虐待的,大了亦有虐兒的傾向;始終我們大都是從自己父母那裏學習人生的功課。

催眠了的人說,自己的兒女,是一些來幫自己成長的靈魂;就算夭折了的,都是有原因的 (Weiss, 1988)。

心理學家說,八成多的父母,沒有後悔生兒育女;然而,有兒女與沒有的,同樣的快樂。

當女人很愛她的男人時,會想有他的孩子;當男人很愛他的女人時,會捨不得她受那些苦。

在《此情.此生》裏,生兒育女讓女主角生活得一頭煙。但她彌留時,還是覺得,嬰兒是最奇妙的創造 (Wonderful Thing);生它出來,完全不用猶豫。

我每天在家讀書工作,最怕吵;偏偏窗外便是學校操場,那些小朋友不知為何總是那麼精力充沛、聲如洪鐘。

然而,當我前天開電視時,剛巧播《十四歲的媽媽》。女主角第一次探望自己不顧一切誕下的女兒,讓她的小手捉著自己的手指,然後淚流滿面地說了一句:「原來我來這個世界,是為著遇見你。

我覺得,很感動。

Reference:
Weiss, Brian L. (1988). 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 Simon & Schuster.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EAN=9780671657864.

2007-09-27

Cruelty (殘酷練習)

我跟我們 Marketing 的一姐,認識了很多年,可能因大家都是金牛座,一直很投契。前些時她問我,覺得公司裏,誰是「壞人」?

Standard Prison Experiment我跟她說,這個世界,沒有壞人。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做過一個很出名的實驗,發現只要讓街上的普通人,披上獄卒的衣服,放進模擬的監獄內,他們便會忽然變成一個面目猙獰的殘忍之徒,渾然忘掉本性。Zimbardo 稱這為 Lucifer Effect (墮落天使效應)。詳見史丹佛監獄實驗的日誌。

所以,犯不著恨任何人。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個大型監獄,大家只是在不同的誘因和影響下作出有意或甚至無意識的反應。入了監獄,還記得自己本性的,便是得道者,便是宗教的精髓。

在世行者寫下了:「救贖的關鍵不是在於知識,而是在於唯心的悟性,這樣沒有接受過教育及沒有聽過『信主得救』之福音的人們亦有可能悟出重返那光之道」(詳見新春秋),我最欣賞。研究宗教,不等於活在道中。我有幸與在世行者有一面之緣,心中暗讚:學道之人,該當如此,應有如此謙厚平安的氣質。

所以,耶穌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Mt 5:13-14),就是要我們殺菌防腐、引導迷途。與其傳播某一個宗教的教條,倒不如傳播「正能量」,也就是積極、樂觀、平安、仁慈等等。我很相信,人的氣場 (或所謂 Aura) 是會像漣漪一般擴散開去。故此很多修道者都說,在大師的身邊,會有種祥和的感覺。

一直秉持這個信念生活,卻漸漸覺得自己的「正能量」越來越少,「惡念」越來越多。貪嗔癡毒總是縈繞不去,把身心折磨得死去活來。忽然,神用一個很奇妙的方法,提示我曾學過的「修練」:就是 Paulo Coelho 在《Pilgrimage (朝聖)》裏的十一個小練習。當時覺得很小兒科,這些日子卻驟覺很有用。

現在心中每升起了一絲頹喪感,我便立即進行「殘酷練習」(Cruelty Exercise:將食指指甲掐進拇指的肉裏),直至很痛很痛。

其他的練習有:專心聆聽並仔細分辨身邊每一個聲源 (Listening Exercise)、躺下來幻想自己已死掉並被埋葬 (Buried Alive Exercise)、以平日一半的速度步行並留意身邊景象的細節 (Speed Exercise)、曲踡在地並幻想自己為正要發芽的種子 (Seed Exercise)、甚至召喚自己的守護天使現身 (Messenger Ritual) 等等。

這些,無非是要你覺醒,別再沈溺在監獄的場景之中。願這些,如幫了我一般,幫到你,並能繼續將「正能量」傳出去。

Reference:
Paulo, C. (1995). Pilgrimage.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booksearch/isbninquiry.asp?ISBN=006251279X

2007-09-20

Wine Also Can (餐酒入罐)

早些時,我經理人從新加坡回來,買了樣手信給我,竟是一罐罐裝飲品。送那麼「重」的禮,認真不辭勞苦。我一邊想那是什麼珍貴的飲料,一邊拿起來看:噢,竟然是一罐有氣白酒

Barokes Convenient Wines
恕我孤陋寡聞,游走亞洲那麼多年,從未見過餐酒入罐。再看清楚,寫著「專利審核中 (Patent Pending)」;那豈不是新發明?

一嚐之下,十分香甜有果味,值得推介。小弟雖然喜歡四處飲飲食食,但不是食家,不能如藏酒家曲非大廚道士那樣給你一個專業的品評。我想,從罐裏倒出來,香氣可能算是差了點吧?味道卻比一般白酒甜,我挺喜歡。

創辦人據說是受日本人的啟發,相信什麼都可以入罐並放在自動販賣機售賣,所以花了十年開發了有關技術。

根據他們 2004 年 7 月的新聞發佈,惠康超級市場是應該有得買的,雖然我在網上網下都沒有看見。若你碰巧在外地,大可以到當地超級市場看看。

不得不說返句 Singlish:餐酒入 Can?Also Can Lah!

Reference:
Barokes. (2007). Premium Australia Wine In A Ca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ineinacan.com/

2007-09-07

Baptist (若翰洗者)



為耶穌施洗 (行浸禮) 的聖若翰 (約翰) 洗者,相信教徒們都認識。若翰為耶穌施洗時,父、子、聖神 (聖靈) 同時出現,成為神三位一體的標記;他後來又因批評黑洛德王 (希律王) 的婚事,而被斬首。這些,都發生在約二千年前了。他的門徒,有跟隨了耶穌的;據說亦有些繼續奉行若翰的神秘主義,成立了自己的靈智教派 (Gnostism),以蘇菲女神 (Sophia) 代表他們所追求的智慧,以至後來共濟會亦以若翰洗者為主保。(當然,這裏有很多斟酌的餘地,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在世行者兄的網誌繼續研究。)

說起這些,是因為早些時在公司樓下,遇上林培鈞醫生的絲綢之路攝影展,忽然很震撼地看見若翰洗者被斬的頭骨,與他為耶穌施洗的右手 (雖然未知他是否左撇子),連皮帶骨!更厲害的,是有座大型教堂專門獻給蘇菲女神。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我以前真的不知道這些靈智教派能如此明目張膽地建教堂 (亦不符合他們的信仰)。事實上,宗教裁判所便曾因為懷疑聖堂武士軍 (Knights Templar) 崇拜若翰洗者的頭骨而迫害他們。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不止一間教堂聲稱擁有若翰洗者的頭骨。


無論如何,有一天,我一定要到伊斯坦堡親眼看看!

Reference:
World Wander. Turkey: Istanbul. Retrieved from http://www.worldwander.com/go/to/TurkeyIstanb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