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1

Hyperion (海柏利昂)

當物質不斷收縮,體積少於臨界點時,所產生的引力會大到把自己的表面吸到核心,成為一個沒有體積、密度無限大、把附近的東西都吸進去的「奇點」(Singularity)。眾所周知的「黑洞」,就是一個奇點。

如果有看《星空奇遇記》(Star Trek),裏面那桶紅色的液體,那一小滴便可以毀滅一個星球的,便是奇點。科幻小說家現已將這個天文現象變成一種武器。

據說,二百年後,人類便會因為在地球上便用這種武器,結果把地球毀掉。人類於是要向宇宙移民。對奇點的操控,讓我們能穿過時空中的隧道,到遙遠的星球殖民,創造了新的帝國,叫「霸聯」(Hegemony)。

現在先想想,如果有兩幅你書房的照片,拍的時間相隔兩星期,一張較為整齊一張較為凌亂,那麼,哪張照片拍得較遲呢?一般來說,由整變亂,是時間流逝的象徵。我們由出生逐漸接近老死,也可以從身體的衰敗中看出來。物理學家用一個叫「熵」(Entropy) 的單位來量度「混亂程度」。因此,在沒有其他原因下,熵會一直增加,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下次有人問你為什麼房間或枱頭越來越亂,你可以答那是「熱力學第二定律」。

回到星空的深處、在帝國的邊緣,有個星球卻一直未能殖民:它就是「海柏利昂(Hyperion)。它的名字,來自濟慈一篇未完成的、有關泰坦諸神衰亡的史詩。在這個星球上,有一個「時塚」(Time Tombs),其熵值一直在減少,亦即是說,它是逆時間流從未來回到現在。那裏,有一個神祇,在宇宙裏擁有無數信徒與教會,成為了一個很大、組織很嚴密的秘教。這位神祇叫「荊魔神」(Shrike)。

距今七百年之後的帝國,在強敵「驅逐者」(Ousters) 日漸迫近下,決定在末日來臨前,聽從電腦的分析,派出了七位朝聖者到時塚,希望掌握致勝的關鍵。

這七位的職業,有神父、領使、戰士、詩人、偵探、學者與艦長。但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的信仰。在那個七百年後的星際社會,人們信仰著新舊不同的宗教:古老的羅馬天主教、伊斯蘭共產主義、禪宗靈智派等;猶太人繼續星際流亡,聖堂武士軍繼續保護朝聖者,回教社群到重力更高的星球,被鍛鍊成更厲害的戰鬥工具。星際旅行成真後,又會因為愛因斯坦相對論裏的「雙胞胎詭論」所提到的「時債」,而產生出淒美的愛情故事。「反熵」的時塚更令成年人變回嬰兒。如此豐富的相像力與背景知識,在科幻小說中算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作者寫作的手法雖仿傚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集》,但不同的故事其實互相關連,背後框架龐大。然而,這本書並不暢銷,因為它不易看。有讀者的評語是「看爆頭」。我是同意的。我看的是英文版,書中有無數的文史典故與物理原理,絕對是作者「炫技」之作。據說中譯本對那些典故有詳細的註釋,可能好一點。不過,有時讀這種「炫技」的作品,就像跟作者比拼學問一樣,別有一番趣味。

註:關於「熵」,在我正在看的《項塔蘭(Shantaram) 裏,竟被用來作為宇宙「善」與「惡」的標準:凡是趨向「更複雜」的,便是善,反之為惡。太陽燃燒,雖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但它讓地上眾生物發展出更複雜的形式,是為善。謀殺,將一個複雜的生命分解為簡單的有機物,是為惡。故此所謂「神」,便是終極的複雜 (Ultimate Complexity)。所有東西亦因此逐漸趨近「神」。我越想越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天才的概念!有關《項塔蘭》(Shantaram),下篇再談。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博主,你可否考虑开设一个不需翻墙就能看的blog,我每日上来刷屏,这是20多天内唯一一次能快速打开并能留言的,知道有更新却看不了实在是件痛苦的事——violet woo

paulsin 說...

謝謝你如此辛苦仍來到訪!請問有什麼好提議?若方便,可發個電郵給我嗎?

khsin@technologi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