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3

Sickness (病)

最近一口氣讀完家母推介的三本書,可以再介紹給有緣人看,卻苦思不出一個主題。

今天忽然發現,那共通點就是「病」。

先談李子玉女士的《憂鬱病,就是這樣:一個憂鬱病患者的自白》。在心理學裏,有說憂鬱病 (或抑鬱症) 是遺傳的;也有說,它是由母親對子女又愛又恨的矛盾態度做成的。在這個都市化的壓力社會裏,憂鬱病被認為是心理上的感冒,人人都會染上;但若它週期性發作 (Chronic Depression),則甚為棘手。李女士便在十年內四次自殺,卻可能因為命不該絕,身體竟然抵受得住那些毒藥。看《憂》最大的得著,是理解憂鬱病是一個病,因此不應該指責或嫌棄病者,而應像照顧病人一樣照顧他們;但亦因為它是一個病,所以是有藥有方法醫的。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絕症,所以總有痊癒的一天的,家人不要放棄。

趙少寧醫生的《永不放棄》,正是他照顧精神病患者多年的總結。《永不放棄》是仿薩克斯醫生 (Oliver Sacks) 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and Other Clinical Tales),因此內容充滿娛樂性。其中有一篇留下很深印象的,名《生與死的抉擇》,講述一位舌癌症病人,選擇不做手術;作為精神科醫生,趙醫生要診斷病人是否在情緒穩定下作這個決定。趙醫生發現,病人不單情緒穩定,實際上極為達觀。他不做手術,是因為他了無牽掛,不想為延長生命而放棄生活的質素與尊嚴,特別是吃好東西的享受。他認為自己既以收稅為業,活了這麼一把,已是賺了。如此豁達,連趙醫生都為之動容。

同樣是得到癌症,單國璽主教第一個反應是「怎麼會是我?」但經過禱告後,他開始反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單國璽是第五位獲得樞機主教榮銜的華人,在天主教會內有權選教宗;單主教一直履行耶穌會教育青少年的任務,亦一直推動若望保祿二世的合一運動,與各大宗教領袖進行對話,求同存異。看他的《生命告別之旅》,一方面欣賞到他作為儒家君子的謙遜,一方面感受到他釋家一般慈悲的胸懷;但最深刻的,仍是他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為原則的信仰。在神的愛內,他寫下了
在得了絕症後,我便把「肺腺癌」交給醫師,將調養交給自己,將末期肺腺癌交給安寧療護,把遺體交還大地,將財寶留給心愛的朋友,將靈魂交給天主。

也許,絕症也是神的恩賜,為叫我們有時間預備和道別;只有懂得面對死亡的人,才懂得好好生活,共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