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2013 (盛世)

讀罷《開羅三步曲》,需要休息一下,結果從偶爾聽到的訊息中得到啟示,一口氣讀了三部主旨幾乎一樣、形式大相逕庭的作品。這三部作品,中心思想都是源自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1949) 的政治諷刺小說《1984》,諷刺的對象是極權主義 (並不是共產主義;歐威爾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

首先想寫的,是將《1984》混入王力雄的《黃禍》,成了新世紀中國政治經濟預言小說:陳冠中先生的《盛世:中國 2013 年》。陳冠中在香港長大,於 1976 年創辦著名的《號外》雜誌,在台灣待過六年,再用了十年的時間居住北京,才寫出了《盛世》。他曾說:「要住在內地十年,才敢寫中國的事情。」因此,《盛世》的材料非常紮實,但構想卻天馬行空,極之荒誕有趣。還記得王力雄在《黃禍》裏,曾預言中國會在台灣投放核彈,因為聯合國並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在台灣投放核彈跟在內蒙古試爆性質一樣,聯合國亦無可奈何。當然,這不竟是太誇張。陳冠中的《盛世》正是有著這種誇張,特別是最後謎底揭開時,幾乎讓人啞然失笑!

《盛世》裏最精彩的,是談到人民對混亂的恐懼,本身已足以讓他們忘掉甚至歡迎極權的政府。到最後,原來政府做的,就是等待恐懼發生,再撥亂反正,隱瞞少許真相,加上一個很搞笑的陰謀,人民便早已對政府感動流涕、夾道歡迎了。《盛世》算不上是對現今中國社會很詳實的分析,但它的娛樂性以及發人深省的能力,加上陳冠中說故事的深厚功力,足以成為你今年不能不讀的書之一。讀罷全書,除了主旨外,齒頰留下甘甘的,是中、港、台各自文化相互交錯而產生的特別味道。

要用漫畫表達人民如果因為對混亂的恐懼,以致大家一起歡迎極權政府,那最成功的一定是浦澤直樹的《20 世紀少年》。曾經看過電影第一集,覺得不知所云。最近因故看了漫畫,才明白它為什麼是「神作」!果然是充滿張力、極有電影感的漫畫。碰巧它的故事竟又和《盛世》相類,也是談預言、恐懼與極權社會。只是這次的舞台不是金融風暴後的中國,而是細菌肆虐後的日本。

最後一套書是我本來無計畫看的《1Q84》。只是有天想起張敏儀小姐將《盛世》與《1Q84》一起推介,不知是什麼原因,便在圖書館網上先預約了。都知道要排長龍,也不急。怎料竟成為這套新書的第二批讀者。於是也就在這個月底還書期前一併讀完。「Q」與日文「九」發音相同,就是說《1Q84》是對《1984》的致敬。村上春樹的小說雖然比喻極華麗、故事超現實,但背後一直有反暴力、反戰爭、反極權、反制裁的思想,支持每個人的自由、尊嚴與愛。他曾說,若弱者起來反抗壓迫者,將像把雞蛋擲向石牆一樣毫無勝算,他還是要站在雞蛋那邊。所以他要搞一本超現實的《1984》,作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他還說,寫這本書,是被奧姆真理教的法庭審判所啟發。在現今這社會,善惡難辨,特別是在宗教的領域裏,如果設定普世認同的善,已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關於《1Q84》,以村上春樹的吸引力,網上早已亦繼續會有無數的討論與評析,我也就不再多說。且讓你欣賞一下什麼叫「華麗的比喻」(以下是書中一處對酒店大堂的描述,幾乎與故事無關的隨便一段)
大倉飯店本館闊大廳的天棚挑得很高,有點昏暗,令人聯想到巨大而高尚洞窟。坐在沙發上談著什麼的人們,聲音聽來就像五臟六腑被掏空的生物的嘆息般空洞地響著。地毯厚厚軟軟的,令人聯想到極北海島上的太古青苔。那把人們的腳步聲,吸進蓄積的時間之中。往來於大廳的男女彷彿一群被詛咒過的幽靈,從久遠以前就被束縛在這裏,重複扮演著被賦予的角色。身上彷彿包著鎧甲般穿著毫無瑕疵上班西裝的男人們。為了趕赴某大廳所舉辦的盛會而穿著時髦黑色洋裝的年輕苗條女孩子們。她們身上所配戴的昂貴小巧飾品,彷彿嗜血的吸血鳥般,希求著反射的微弱光源。一對身材高大的外國夫婦則像盛年已過的老王和王后般疲倦地在一角的寶座上休息著。

聽說今年夏天便會有第三部,大家拭目以待吧。

2010-03-29

Secret (秘密)

最近,有朋友在席間提起「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雖然知道那是來自一本很暢銷的書,但由於對流行心理學有點厭倦,所以從沒有拿起來讀。不過,既然它已經成為日常閒談的一個詞彙,便也就撥出個多小時讀讀。它就是包裝得十分吸引的《秘密》(The Secret)

事實上,《秘密》中那「吸引力法則」的道理,早就在不同的書裏提到過,不外乎是「心想事成」的道理,詳見《心如工畫師》。不少人對這很有懷疑,最常聽到的,是如果這是真的,那我一直想發達,為何還不發達?

就此,我想在這裏分享一下。心想而事不成,主要因為:
  • 心想的東西太多。事業、財富、理想、家庭等,不少事情有潛在的沖突。以前談星相時提過,好的星星就只有那幾顆,放了在財帛宫便不能再放在夫妻宫、放在夫妻宫便壞了疾厄宫。要心想事成,還是佛祖那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心想的東西不存在。「發達」是最好的例子。什麼是「發達」?朝思暮想要一疊樓的人,遲早都會成功;朝思暮想要餐餐魚翅撈飯的,一定有得食。但是「發達」?不少人累積了我認為很多財富,還是覺得不夠。「發達」是手段,不是目標。你要定目標,而由你相信的神或由宇宙意識去決定手段。德蘭修女從不慕捐,卻有資源建痲瘋病院;因為她要的,不是錢,是痲瘋病院。
  • 心想的東西只是恐懼。若你朝朝暮暮想著不要患上癌症,保證你會因而生癌。不少作者提過,你要不生病、不遲到、不潦倒等,神或宇宙就是聽不到開頭那個「不」字。那並不是「不」字的問題,而是你對生病的恐懼,產生了很大的負能量,滋養了癌細胞。恐懼威力之大,影響了整個社會。對失去工作的恐懼,讓同事們勾心鬥角,降低實際產出,最後導致大家都失去工作;對失去伴侶的恐懼,讓夫妻倆互相猜疑,破壞親密信任,最終大家還是要分手收場。恐懼是一位很狡猾的朋友,一不留神,你心裏彷彿很積極正面的想法,其實也可能是恐懼。例如讓子女學不同的東西,背後有著很大的恐懼;不少人連生兒育女都是源於恐懼:對老來無依的恐懼。又好像許願有拖拍的人,一定要想:是害怕寂寞還是想分享快樂?
  • 心想的東西出現時抓不緊。就算過年時祝願了一千次,這個世界並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意志的吸引力只能吸來機會,但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如果你很想要一樣東西,那自會有訊息告訴你該怎辦。若你視若無睹,不去行動,那還是一無所有。多年的觀察所得,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分別不在頭腦,卻在執行時的堅忍與毅力。
我經常跟別人分享「心如工畫師」的道理,因為在過去這許多年裏,我用它完成了不少的目標,而它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時至今天,問題已不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力量,也不是如何去召喚它,因為已經有太多書講過了;我覺得,問題已經變成,如果你真的有阿拉丁神燈,你會用它來做什麼?做什麼才有價值?怎樣才不會好心做壞事、打破平衡、或者在這短暫虛幻的世界裏最終變得毫無價值?

2010-03-14

Mahfouz (馬哈福茲)

在鳳凰衛視製作的《千禧之旅》裏,許戈輝曾在埃及介紹過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一位阿拉伯世界得此殊榮的作家納吉布.馬哈福茲 (Naguib Mahfouz) 常到的咖啡室,亦提到了馬哈福茲最重要的作品《開羅三部曲》(Cairo Trilogy):《兩宮間》(Palace Walk, 1956)、《思慕宮》(Palace of Desire, 1957) 與《怡心園》(Sugar Street, 1957),也就是我過去這兩個月在看的千頁鉅著。



《開羅三部曲》描述的,是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 (El-Sayyid Ahmad Abdel Gawad) 一家三代,經歷了埃及由 1917 獨立到 1944 二戰結束為止的故事。要瞭解《開羅三部曲》的背景,便要對埃及的近代史有認識。有趣的是,關於文明古國,我們一般只認識它們古老的部分,好像金字塔和法老王、泰姬陵和孔雀王或兵馬俑和秦始皇等,而對近代的歷史一無所知。其實早於公元前五百多年,即佛陀的年代,波斯帝國著名的大流士一世 (Darius I) 便統治了埃及,結束了法老王長達二千五百年的皇朝。題外話,若不是大流士進攻希臘敗北,我們今天也不會有馬拉松賽。

波斯統治了埃及二百年後,便被另一位人兄取代了:他就是來自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可惜他英年早逝,埃及便因而被封了給他的將領托勒密 (Ptolemaeus),並興建了亞歷山大港作為首都。托勒密時期維持了三百年,期間以希臘文取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外加七個新字母,成為了後來的科普特文 (Coptic)。多得科普特文,早期基督教以及靈智派的古卷才能流傳至今,亦成為我們破解象形文字的橋樑。托勒密時期最後傳到了克莉奧特拉七世 (Cleopatra VII),亦即埃及艷后。留意她是希臘人,不是非洲人,所以是位膚色白晢的歐洲美女;今天埃及仍有很多金髮藍眼的希臘後裔。她色誘了凱撒與他的大將,結果還是阻止不了埃及在耶穌出生前三十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做就了耶穌一家可以不帶護照仍能逃到埃及過童年。

羅馬統治埃及六百年後,便又輪到打敗拜占廷的阿拉伯帝國,直到中世紀完結。期間,埃及由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變成了什葉派的一個分支:法蒂瑪王朝。法蒂瑪王朝又被一位遜尼派的大臣推翻了。他就是屢敗十字軍、打跑獅心王理查的薩拉丁。他的阿尤布王朝維持了一百年,卻又敗在名震天下的蒙古兵鐵蹄之下。蒙古兵撤走後,土耳其人僱用的奴隸兵馬木留克 (Mameluke) 統治了埃及,埃及成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的一部分,直到三百年後拿破崙在金字塔戰役裏把馬木留克軍隊打敗為止。法兵撤走後,土耳其派了一位「帕夏」(Pasha, 即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到埃及維持秩序。穆罕默德.阿里屠殺了剩餘的馬木留克領袖,建立了現代化的埃及,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取到自治,甚至能挑戰奧斯曼帝國。

就這樣,差不多見盡西方歷史上、傳說中的英雄好漢,才終於見到今天的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死後不到一百年,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主要因為埃及有蘇伊士運河,方便英國與東方搞貿易做生意,結果引來英國的覬覦。為了獨立,埃及民族主義者組成華夫特黨 (Wafd Party),推翻英國統治,並主張君主立憲。由於憲法損害國王的利益,於是國王便和英國靠攏,鎮壓人民。這便是《開羅三部曲》的開端。


《兩宮間》講述的,正是在二十世紀初,住在「兩宮間」,專制傳統的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如何以暴君的姿態統治著他的大家庭,長期軟禁著自己的妻子,禁止自由戀愛,表面飾演虔誠的穆斯林,晚上卻夜夜笙歌的情況。他雖然是位商人,但他的朋友卻有傳統的回教「謝赫」(Shaikh,即教長)、土耳其的帕夏、著名的歌后等等,從而復原了一百年前埃及的世界與生活。老實說,一邊讀,一邊覺得埃及文化和價值觀與中國文化真的十分十分相像。故事裏,艾哈邁德的一位兒卻偷偷地去支持獨立運動,另一位兒子卻和英軍交起朋友來。民族主義,可謂貫徹全書。

《思慕宮》則寫到艾哈邁德的子女們長大了,開始結婚生子,並對權威作出反抗。當中主角們遇到的問題,包括在學校裏選科、在職場找工作、在書本裏找真理、在愛情裏找幸福等,跟我們的實在沒兩樣。有些父子間的爭辯,好像讀法律還是讀師範,相信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感到陌生。有趣的是作者把初戀的煩惱、婆媳的爭執、嫖妓的細節等都詳細地寫下來,可謂包羅萬象。在這部書裏,讓人清楚見到埃及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社會階級產生的問題,以及埃及人對政治的失望與不滿,架起了最後一部曲的舞台。

《怡心園》開始時,已是艾哈邁德的孫子的天下了。當時的執政的華夫特黨開始有腐敗的情況,加上二戰爆發,艾哈邁德的孫子分別加入了不同的陣營,包括了開始分裂的華夫特黨、信奉原教旨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 (Muslim Brotherhood)、進行階級鬥爭的共產黨等等,加上主角們的朋友裏,有家道中落的帕夏後人、有科普特 (Coptic) 人、有出國到伊拉克賺快錢的、有住在猶太區貧民中的、有想嫁有錢人的等等,形形式式,琳瑯滿目。透過他們的對話,讀者能瞭解到當時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政局的看法。我認為,當中不少辯論,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

作為人民的,為的不外乎能三餐溫飽、養妻活兒,誰有空去管那麼多不同的意識形態!然而,為了追尋幸福,作者亦質疑信仰與婚姻這兩條途徑。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和營營役役的夫妻生活,他一方面羨慕那些不去思想便全心去幹的人,一方面卻又忍不住懷疑是否真的能帶來幸福。作者將他內心的掙扎,全都寫在書裏,亦順便解釋了為什麼自己等到 43 歲才決心結婚。

在書中充滿矛盾的爭論後,作者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
「生活就是工作、結緍和履行普通人的責任……人總的責任是永遠革命,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去實現生活的目的,使生活向著最高的目標發展。……人要有信仰,不管是什麼信仰,不管信仰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生活,相信人類,我只要堅信人們的理想是真理 (按:包括婚姻與幸福),我就會去追求,退避畏縮是臨陣脫逃的懦夫行為;同樣,我如果認定人們崇拜的是荒誕的東西,我也會去革那些東西的命,望而却步則意味著背叛,這就是永遠革命的含義!」(《怡心園》.286 頁.上海譯文)
作者馬哈福茲自己是抱著一種人道主義去評論當時的埃及社會的。他認為,文要載道。所以,當他寫元千多頁的《開羅三部曲》後,埃及正巧真正獨立了,並廢除了國王而共和了,他竟再三考慮還要不要出版這套書。他怕社會已不再需要內裏的訊息。幸好他還是出版了,我們才能看得到這套鉅著。作者三番四次強調,他的作品裏可以不寫愛情、不寫任何主題,但一定會寫政治。他亦透過書中主角解釋:
「鑒於我國的政治狀況,寫文章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文章有目共睹、直截針眨時弊,所以是很危險的,尤其是上邊有許多雙眼睛盯著我們。而小說則有無數的表達方法,它是一種狡猾的藝術,當今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在不久的將來,將奪取文學界的首要位置。你難道沒發現,許多文學泰斗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創作--哪怕是一部小說來確立自己在這個領域裏的地位的嗎?」(《怡心園》.179 頁.上海譯文)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亦成功了。然而,終其一生,馬哈福茲都是一位富有人文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無黨派,反對激進極端的手法,評擊穆斯林兄弟會的原教旨主義者。就算他對社會主義充滿同情,他一生都沒有參加過共產黨。他只想利用藝術作出貢獻:
「藝術就是要表現人類世界,為此,文學家用自己的藝術在世界輿論戰中作出貢獻,藝術由他的手變成了世界鬥爭中的武器,藝術不可能是一項沒有用處的活動。」(《怡心園》.129 頁.上海譯文)
書中透過一家人來述說歷史的方法,很像電影《悲情城市》的手法,特別是鎮壓遊行的片段。對埃及上世紀生活的細節描寫,也讓我想起《歲月神偷》背後的精神。由於原著是阿拉伯文,橫豎看不懂,我決定看圖書館裏的中文譯本。原則上都算良好的閱讀經驗,只是讓那些超長的阿拉伯名字搞到頭昏腦脹!阿拉伯人的名字是由自己的名字,拼上父親的名字,再拼上祖父的名字而成。所以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就是阿卜杜.嘉瓦德的兒子,阿卜杜.嘉瓦德又是嘉瓦德的兒子。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的兒子變成凱馬勒.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然而,孫子為了紀念爺爺,又取他的名字,結果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名字,A.B.C 跟 C.A.B 談天,A.C.B 又跟 B.A.C 逛街,往往看到一章的一半才記得誰是誰!不過,這也無損一個中國人去理解一個埃及人的世界,因為,我們的世界實在太相似了。

2010-03-10

Strange (奇特的一生)

我認為,最長的信就是那些推薦你看一本書的信。因為那意味著你要看完整本書才明白對方的意思,並作出回應。最近朋友就推了一本百多頁的書,結果我總算在書和書之間讀畢。那確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卻只在國內有發行,連英譯本也沒有。那是因為它本是俄文,而國內能翻譯俄文的譯者明顯比全世界都多。

那就是《奇特的一生》(This is Strange Life),乃是格拉寧 (D. A. Granin) 為俄國昆蟲學家柳比歇夫 (Aleksandr Aleksandrovich Lyubishchev, 1890-1972) 寫的傳記。柳比歇夫奇特之處並不在於他對昆蟲的研究,而在於他的博學與他一生完成了的工作。說「完成了的工作」,並不等於「成就」。比如說,他在 1967 年內便寫了 1,500 頁論文,沖曬了 420 張照片,讀完俄文書 50 本、英文書 2 本、法文書 3 本、德文書 2 本。為什麼我們會知道得那麼清楚呢?因為他一生都忠實地使用「時間統計法」,也就是不斷記錄自己如何使用著每分每秒,並每月每年總結一次,分析什麼值得做什麼不值得做,還為來年作出預算,務求將我們最寶貴的「時間」全都用在最有意義的地方。

無疑,這做法讓柳比歇夫有著驚人的生產力 (Productivity),那為什麼他名不經傳呢?那是因為他的學術工作主要是批判主流的思想,好聽點是學術界的良心,難聽點便是跟主流唱反調、自命清高、不合時宜的怪人。舉例,他其中一樣反駁的,竟是連教會都接受了的「進化論」。難怪他寫了那麼多,但能刊出的又那麼少。他亦不惜得罪權貴,指出農產欠收跟害蟲無關,而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腐敗。結果他終其一生都只能成為一位外省小教員,還數次差點被逐出研究所。

朋友讓我讀這本書,也許是看得起我,以為我像柳比歇夫一樣規劃和珍惜時間,才能同時做那麼多無聊的東西。事實上,我的生活並沒有時間表。除了跑步,我甚至不戴手表。再者,我又怎敢和柳比歇夫相提並論。我是一個絕對入世、識時務的俗人,對學術更是得過且過、人云亦云。如果他朝有人肯刊登我的論文,要我寫什麼垃圾都成!和柳比歇夫的清高相比嘛,當然是俗不所耐。

如果「時間統計法」是柳比歇夫的秘密,那我的秘密就在《佛遺教經》:「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一直不相信學校一天上七、八種不同課堂的教育法。讀書時,已喜歡不管老師在講什麼,也不管考試的範圍,自己一科一科、廢寢忘餐地讀完一整本一整本的書。還記得自己蹲在屋村公園讀那千多頁的有機化學,每晚蹲到凌晨,每晚讓警察懷疑是失蹤少年並查身份證,一直蹲到讀完為止。後來工作也是這樣,為了做一份標書,一坐五、六小時,不食不喝不動不大小便:那當然是十分不健康,更因為不斷用滑鼠畫設計圖,導致手臂神經劇痛。然而,「制心一處」,絕對能讓你完成比別人多的工作。

再說,讀完這本書,更覺世間的真人真事,往往比奇幻小說更有趣、更感人。難怪奧斯卡提名電影裏,不少都是真人真事改編,好像《不敗雄心》(Invictus)、《守護有心人》(The Blind Side)、《少女失樂園》(An Education) 等等。

2010-03-07

Marriage (紀伯倫論婚姻)

我最近在讀著一套阿拉伯世界的千頁鉅著,遲些會介紹。無獨有偶,朋友跟我分享了另一位阿拉伯世界的大師的一篇精彩作品,那就是紀伯倫 (Kahlil Gibran) 的《論婚姻》。我決定公諸同好。

You were born together,
and together you shall be forevermore.
You shall be together when the white wings of death scatter your days.
Ay, you shall be together even in the silent memory of God.
But let there be spaces in your togetherness,
And let the winds of the heavens dance between you.
你們一塊兒出世,也要永遠合一。
在死的白翼隔絕你們的歲月的時候,你們也要合一。
噫,連在靜默的憶想上帝之時,你們也要合一。
不過在你們合一之中,要有間隙。
讓天風在你們中間舞蕩。
Love one another,
but make not a bond of love:
Let it rather be a moving sea between the shores of your souls.
Fill each other's cup
but drink not from one cup.
Give one another of your bread
but eat not from the same loaf
Sing and dance together and be joyous,
but let each one of you be alone,
Even as the strings of a lute are alone though they quiver with the same music.
彼此相愛,卻不要做成愛的系鏈:
只讓他在你們靈魂的沙岸中間,做一個流動的海。
彼此斟滿了杯,卻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
彼此遞贈著麵包,卻不要在同一塊上取食。
快樂地在一處舞唱,卻仍讓彼此靜獨,
連琴上的那些弦也是單獨的,雖然他們在同一的音調中顫動。
Give your hearts,
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For only the hand of Life can contain your hearts.
And stand together yet not too near together:
For the pillars of the temple stand apart,
And the oak tree and the cypress grow 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
彼此贈獻你們的心,卻不要互相保留。
因為只有「生命」的手,才能把持你們的心。
要站在一處,卻不要太密邇:
因為殿裡的柱子,也是分立在兩旁,
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蔭中生長。

2010-03-06

Oscar (奧斯卡電影)

二月是一個完全沒有目標的一個月,卻不知不覺間看了不少書和電影,那是因為我總是跟隨「訊息」(Message):誰突然向我推介,我便去看看。結果竟然看了大部份今年奧斯卡提名的電影

其中一套是《少女失落園》(An Education)。網上那麼多朋友寫影評,我就不寫了。事緣倒是有趣:老友一天致電,神秘兮兮地告訴我必定要看這齣戲。驟耳一聽片名,加上他的語氣,還以為是色情片。卻原來是為了裏面描述一位「Killer」(情場殺手) 怎樣欺騙無知少女的感情。

我和這位兄台由幼稚園時開始認識,卻一直到中學畢業才熟絡,原因是之前除讀書,並沒有共同興趣。到了預科時,我們因為開始一起研究如何追女仔,竟變成死黨。不用說,最初都是失敗收場。我知,相比現在小學便濫交吸毒,我們是比較遲熟。我們竟等到十八歲才相約一起看人生第一套三級片!結果,由於讀男校,我們的知識只能來自那些不成材的日本卡通男主角,就是那些等二十集都未敢示愛的垃圾教材。熬了很多年,我們才學懂《少女失落園》裏兩個小時教完你的秘技。與其說那是少女的「教育」(An Education),倒不如說是男生必讀。那當然不是叫你有老婆還四處胡搞,只是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簡言之,八個字:「欲擒先縱、欲拒還迎」。如果我有兒子,我一定不會讓他看什麼《橙路》、《相聚一刻》等垃圾,而讓他先看《少女失落園》!

不少朋友在看《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 時都想起我。是的,那就是顧問的生活,也是我現已告別了的生活。其中,主角在機場幫那位新丁丟掉行李裏的雜物那一幕,我最深刻。當你要日以繼夜地出閘入閘,你自然會發展出一套高效率的習慣:零金屬、鞋易脫、少行李、不寄倉、電腦常待機等等。主角的看法是對的,亞洲人在這方面是最高效率的。

記得新年和表弟妹團拜時,大家問為什麼還要讀博士。我說想將來教書,離開商業社會,寧願嫌少點。這種想法,別人很難瞭解,以為是炫耀自己有錢、賺夠、甚至「嫌錢腥」。大家不明白,公司或客戶願意花這麼多錢請你,還讓你四處出差、住五星級酒店,他們一定要在其他地方賺回來。而無論我是做流程改造、IT 規劃、企業重組、積效管理、平台外判、抑或收購合併,最終的回報仍是來自精簡掉的人手。只不過,現實世界很少像電影一樣,那麼直接和血淋淋地面對被開除的員工而已。至於教書,則有點救贖的成份:彷彿可以帶來幫被裁掉的員工增值、讓他們重新找到工作的感覺。

其他的電影中,我是頗喜歡《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和《不敗雄心》(Invictus) 的。老實說,我是因為嘉芙蓮碧嘉露 (Kathryn Bigelow) 與占士金馬倫 (James Cameron) 之爭才看《拆彈雄心》的。同行的舊情人在與你同爭一個獎,不知是什麼滋味?當然,我知這種想法很幼稚。無論如何,電影初段我還怕是一套悶片,估不到後來還是越來越緊湊。我不懂電影,但純粹從娛樂性來說,是十分不俗了。

至於《不敗雄心》,那是由於朋友說摩根費曼 (Morgan Freeman) 跟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很像,我才看的。早就知到美國演員很專業,卻估不到摩根費曼連南非口音都學得那麼似!跟我以前的南非同事一樣難聽!當然了,電影的內容與訊息都是一流的。


談到訊息,最震撼和感人的,還是看了在公教進行社買回來的《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她完全服從神的意思,不畏懼、不憂慮,燃燒自己,然後安全交托。如果一件善事,遇著障礙,她會認為是衪心中的時機未到,而不會怨恨連善事都阻礙的政府、居民、甚至教會本身。如果缺乏錢,她也不擔心,因為需要的時候,祂自然會給予。亦因為這樣強大的信心,她十分不喜歡規劃、組織、制度和系統。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撞擊,因為我是一個會為生活過度規劃的人,而且還靠為大公司搞制度和系統為生。我忽然反思,我是否留下太小的空閒,讓祂的意旨承行呢?也許,祂就是想我像過去這個月那樣,學著即興點。


這又讓我想起,恐懼的人,無論是害怕失去工作、愛情、或財富的人,都是會變得越來越醜陋的。事事計劃,其實也是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時候添點信心了。

2010-03-01

Marathon (又一馬)

眨眼間二月又過去了。也許因為假期、天氣、老化,總之好像沒做過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提不起勁寫東西。不過,為了感覺自己的存在,即管簡單地記一記,先由昨天寫起吧。

所謂物以類聚,以前都不覺得有那麼多朋友跑步。自從自己開始跑馬拉松後,竟發現不少朋友有跑,在此希望昨天有跑的朋友都平安完成,成績理想。至於我,則違背了上年對自己的承諾,又發神經報了全馬 (麻煩來年找人阻止我)。結果在有史以來最濕熱的比賽天,在未起跑便已汗流浹背的清早,我便開始詛咒自己的決定。賽道經過了香港最貴的橋:昂船洲、青馬、汀九和長青,又經過無數條隧道,包括一滴風都無的南灣隧道、見到都反胃的西隧和充滿廢氣的畢打隧道等。吸收了上兩次的教訓,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亂吃東西、不要飲電解液、不要停下步行、不要排隊小便、不要聽抒情歌曲、不要理會身邊加速或停下的朋友、不要胡思亂想神遊太虛等等。由於香港馬拉松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每十公里左右都有時限,超時便「出局」,被迫乘「回收巴士」返回終點;所以我出發前先將每個點的時限抄在手心,並訂下了一個卑微的願望,希望可以五小時內完成。

結果到五小時才完成了四十公里,還剩下兩公里要跑;但總算快過「回收巴士」,走畢全程。其中大部分都是走的,主要因為跑了三十公里後,行痛過跑,只好繼續跑,實在我都好想行 (或爬)。真的痛得不成時,便在路邊做瑜伽:什麼拜日式、蝴蝶式、貓式都做齊。我一邊在拜日,工作人員則在一邊提醒你,前面二十分鐘後關閘解封,請跑快兩步,壓力認真大!

一星期前我才在六度低溫下跑山頂,穿著風褸跑畢全程都沒流一滴汗,還要不斷擤鼻 (還讓大會拍下);真估不到,一星期後我竟要在廿幾度高溫下跑!不知道如果天氣好一點我能否如願五小時內完成。最記得在三號幹線回程時,太陽竟一度在烏雲背後現身;我當時心想:完了,立即又神遊太虛 (心理防衛機制)。幸好在我魂魄回來時已到了西隧入口,否則我現在也可能躺在醫院。不久又到了前年讓我爆粗的馬師道天橋。今年我早有心理準備,只是跟身旁的跑手苦笑了一下;但我們後面卻立即傳來一遍「普通粗」,因為緊跟著的是國內的隊伍,面對這條橋都忍不住爆出一連串普通話的咒罵聲。

沿途也有一些趣事:今年由於有練習 (明顯還是不夠),竟能跟著「鯊魚」跑,以「鯊魚」做領跑員 (Pacer)!當然,也因為今年太熱,穿著鯊魚套裝實在不能跑太快,我才跟得上。我又和「猴子」一起跑了一段時間,看見「猴子食香蕉」的奇景,還因此被引誘,破戒食了兩口香蕉!

不過也就只是兩口香蕉而已。結果回到家附近的茶餐廳,一口氣食了七十幾元下午茶:又叉雞飯又餐蛋麵,好像餓了幾天一樣。然後兩條腿才記得痛,一直痛到現在。

關於昨天,大概便是這些了。

2010-02-08

Desire (失去的欲望)

那天我到旺角逛街,逛那條水洩不通的街。

滿街的電子產品,曾經是我的最愛。現在,深感一部能上網的 NetBook 便已足夠。事實上,我已很久沒有寫程式自娛、沒有玩網上遊戲、沒有聽流行曲、甚至沒有登入聊天的工具。曾經不能一天不上網的日子,竟在不經不覺間過去了。

信步爬上二樓的書店,看看有什麼吸引的新書。推開門見到的,是一堆堆今期的暢銷小說。我隨手翻翻,自問不會再對可歌可泣的愛情或是神秘懸疑的追尋產生興趣,也沒法提起精神讀讀新的政治和經濟立論。想起在酒樓晚飯時,曾在電視上看到張敏儀小姐介紹村上春樹的新作,於是拿起《1Q84》翻翻,卻又感覺不到一個中產知識份子才有的虛無感,無法再生起讀他舊作時的共鳴。這有兩個可能:一是自己不再中產,或是自己沒有知識。既然托賴豐衣足食,我只好相信是後者。

碰上心理學的書架,想起讀了無數個年頭交了幾副身家學費卻還未畢業的博士學位,簡直徒添傷悲。快快轉向旁邊的哲學宗教類;這些也曾經是我的最愛。可是我想我的悟性越來越低,幾句佛偈便解讀了一個月,還要讓佛祖罵:「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簡直羞愧無地,只好急步離開。到了語言書架,想起很多很多語言想自學,特別是古老的語言,但最終都只是背了字母表,從來沒有突破頭四十頁便放下,只好安慰自己日常太忙,總有一天閒下來,便能專心點……

瞥見前方有旅遊書架,心中燃起了一點火花。我想,我還是有很多地方想去未去的。古老的國度,好像埃及、馬雅的馬丘比丘、約旦佩特拉、鄂圖曼的土耳其、甚至聖城耶路撒冷都未去過,很想計畫計畫。心底卻忽然浮起一個想法:以前去過那麼多地方,究竟為我的生命添加了什麼?實在有很多經歷都早已忘掉了,如果不重讀遊記,日常亦不會想起。那為什麼那麼執著要去?莫非只是虛榮心?

這時,相約了一起晚飯的老朋友終於到步,於是破天荒地兩手空空離開書店。尋找美食、不斷嚐新,也算是我很大的快樂。然而,和老朋友一起想了想,大家都覺得,也沒有什麼東西特別想吃了,隨便找家有啤酒白飯的便成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今天會變成這樣?這刻才驚覺,好像對以往最喜愛的東西都失去了興趣和熱情。難道是天氣灰暗所至?還是提高到了更年期?

席間我不期然對朋友說:「既然已沒有什麼未了心願,若果明天不能再睡醒,今生也算是無憾了……」

朋友淡淡地說:「你嘛,還未結婚生子耶。」

我恍然:「怪不得未死……」

2010-01-21

Travel (遊記)

我很少看遊記,只喜歡看旅遊指南,然後揹起背包就走。旅途越艱辛越折墮我越興奮。我知,我是有點自虐傾向。

雖然不看遊記,但我會預半年時間讀讀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學、宗教、神話、甚至語言才起程。那國家越古老,需要的時間就越長。當年為了去印度就讀了不少書。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林達」夫婦的著作。我正是在西班牙遊蕩的時候讀他們的《西班牙像一本書》,主要因為它快速惡補了我對西班牙歷史的不足,但也因為它觸發我們對不同政治體態,好像法西斯與獨裁的優劣,作出反思。因此,雖然我曾到過巴黎,我還是再看他們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作為解放革命裏敖出來的一代,林達借法國三番四次的革命、復辟、批鬥、共和、立憲、再革命、再共和等等的歷史,對血流成河的革命是否歷史的必然提出了沉痛的質問。

余秋雨老師的《千年一嘆》,應該是我看的第三本遊記罷。雖說遊記,余老師又怎會介紹名勝美食。他是想借思考各大古老文明的盛衰的原因,來設法保存中華文明的美好。我開始時被吸引的,卻是因為他旳行程表。余老師跟隨鳳凰衛視,由西方哲學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克開始,經過四大文明古國之埃及、三教聖地以色列耶路撒冷、佩特拉城 (Petra) 所在地約旦、文明源頭米索不達美亞亦被稱為新月沃土的伊拉克、古波斯帝國所在伊朗、另一個古文明座落印度河谷的巴基斯坦、兩大宗教的聖地印度的瓦拉那西 (Varanasi) 與菩提伽耶 (Bodhgaya)、再經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峽谷回到中國的長城。由埃及開始到中國的四萬多公里,全是坐在吉普車上一里一里地跑出來的。很多時全隊整天捱饑抵餓,擔驚受怕,還要面對各國海關毫無效率的留難,卻最終能在一百天之後,千禧年來臨的第一天,平安回到祖國。

一聽到這個行程的安排,我心裏只有羨慕的份兒!這就好像拿著世界通史跟著跑,還可以玩命,看看能否在疫症、恐怖份子、游擊隊、毒梟和腐敗軍人的手指縫之間撿回小命!可惜我們未能跟著走,那只好讀讀余老師的日記了。

余老師的《千年一嘆》,充滿了他一貫的中國文人悲天憫人的情懷。有些地方,直看得眼泛淚光。以下是其中一段,與大家分享:
當我們走進巴格達一家據稱最好的小學的教室……在門口見到兩個男孩推著很大的平板車經過……哥哥……眼神腼腆而又成熟,一看就知道已經承受了很重的生活擔子。問他為什麼不讀書,他平靜地說,父親死於戰爭,家裏還有母親和妹妹……我從口袋裏摸出兩支圓珠筆,塞在兄弟倆的手上,想說句什麼,終於沒有開口。是的,孩子,你們可能都不識字,用不著圓珠筆,但你們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在你們拉車空閑時,哪怕像祖先刻寫楔形文字一般畫幾筆吧,這番心意,來自你們東方那個發明了甲骨文的民族。(余秋雨,2000,230-231 頁)

至於如何延續中華文化,使其不至湮滅,仍是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2010-01-20

Struggle (音樂人生)

若有人以能好好「做人 (Human Being)」為生活的夢想,你說他有多可悲?更何況他只是十多歲的男孩。

我一向對電影中心的冷門戲很有興趣,有時間都會冒著打足兩小時瞌睡的風險去看看。這些月來對一齣很少人看卻拒絕落畫的電影很有興趣,正想去看,便聽見關於它得獎的報導,於是更加強了去看的決心。不過,由於一天只有一場,結果等了整整一個月才終於看到。它就是《音樂人生 KJ》。KJ 是「家正」,也就是那位以做回一個人為目標的男孩的名字:王家正。

KJ 是一個音樂天才,七歲開始學琴,十一歲便到捷克音樂會獨奏表演,更會開始思考一些人生哲理,好像做人的意義、世界的不完美、為什麼有人不快樂等等。讓人不禁懷疑是前世記憶的殘留。他的問題,正是佛祖當年問的問題,但他選擇了在音樂的完美裏找尋自己答案。之後他入讀名校,帶領校隊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各種音樂獎項,並賦予他卑睨眾生的權利。但他,一點都不快樂。

什麼人只是想好好做人?那是一個自小便被迫連續參與比賽,要把緊張磨鍊成麻木、要用獎牌換取父愛的小男孩;那是一個進了名校,鄙視所謂團隊精神的荒謬,卻又被迫偽裝成一分子的中學生;那是一個尊敬父親,卻又沒法原諒他有婚外情的小兒子。他是否天生偏執狂傲?還是環境做成?是天才的宿命?還是父母師長的錯?誰也說不準。不過,我雖不是天才,卻體驗過 KJ 部分的成長歷程;我也曾在名校中裝作熱愛學校,和應著一句一句無聊的口號。因此我知道,他的很多經歷,不易熬過來。然而,作為天才,比賽勝負的關鍵人物,應該還是容易一點。至少,他囂張得起。


KJ,願你有一天,能接觸到我們先哲在艱苦的砥礪中悟出的智慧,消除你心裏的沮喪,讓你在音樂以外,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快樂的根源。

2010-01-07

Armchair Economist (反常理思考)

不時有人問,銀行幹嗎要開那麼多分行?既然開一間蝕一間,為何仍是開得比米舖還多?

個中道理,就和好像 Prada、GAP 等名店,為什麼往往在城市最貴租的地區開店一樣。有人會說那是賣廣告造品牌。但是要打造品牌也有很多更便宜的方法,好像在市中心大賣廣告,犯不著每個月蝕幾十萬。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作為消費者,每天都接觸很多新公司新產品。但產品的品質和耐用性高不高,只有生產商知道,消費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不過我們知道,假以時日,便會淘汰掉那些低品質的公司。因此,只有當廠商相信自己的產品很優越,能在市場長時間生存下去時,才會如此花錢裝潢門面。

同樣道理,若一間銀行只想盡快汲取存款,然後挾帶私逃,那它一定不會大量擴充分行網。換言之,開分行,是一種「訊號」(Signaling),就是我們準備好持久戰;而持久戰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服務、最高的誠信和一直玩下去的決心。

這些,都是由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引申出來的道理。此中高手,就是史帝文‧藍思博教授 (Steven Landsburg)。藍思博敎授的《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 24 問》(The Armchair Economist: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可謂活用經濟學的經典。

藍思博敎授利用經濟學,為我們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例如他解釋,其實拍賣勝出者只是「贏了不幸」,因為除他以外,沒有人覺得那東西值那個價。但更重要的,是無論你用什麼拍賣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還是一樣。即是說,同一樣東西,在 eBay (英式拍賣) 和 Priceline (反向拍賣) 賣出的價錢將會是相同的。他又解釋,其實政府赤字有多大,根本沒關係,因為政府借不借錢,花掉錢都是一樣的,分別只是今天抽稅還是明天抽;若不借貸,那政府便只好今天抽稅去付款,結果市民損失了這些稅款能賺取的利息,也就是「機會成本」。那代價與將來政府才連本帶利地抽稅,是一樣的。

然而,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關於「一夫一妻制」的討論。藍思博敎授認為,一夫一妻制全是男人們為著自己的好處而發明的制度。乍聽之下似乎沒道理,但若沒有一夫一妻制,強壯富有的男人便會得到大量的女人,剩下大量的男人沒伴侶。因此,男人才組成如卡特爾 (Cartel) 一般的聯盟,亦即以壟斷手法,消除市場上的競爭。不過但凡有卡特爾,就有人違規,因此才出現婚外情、包二奶等情況。這些,藍思博教授都極其有趣地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過來。

看藍思博教授的書,你完全不用對經濟學有任何認識,也不需瞭解那些複雜的圖表。看完他有趣的故事後,你自然會明白背後的道理。我覺得這個,正是偉大的教育家所共有的特質,亦是十分難得的。

2009-12-22

Return (八還辨見)

一天,丈夫痛改前非,希望得到妻子幫助,對美女不再生起色心。妻子於是帶他到酒吧,問:「讓你起色心的美女在哪?

丈夫答:「就在面前吧枱旁。」

妻子奇道:「我只看到一位普通女子,一點都不覺得美,但你卻看見美女。那,讓你起色心的美女在哪?」

丈夫想了想:「對,美女只在我眼裏,不在你眼裏。」

妻子又問:「那若你閉上眼時,還看見美女嘛?」

丈夫閉上眼睛,答道:「美女不見了,只見黑暗。」

妻子再問:「那美女在不在眼?」

丈夫答:「不在。否則無論我看那裏,都應看到美女。」

妻子鍥而不捨地問:「讓你起色心的美女在哪?」

丈夫答:「在眼睛遇上美女時所產生的視覺裏。」

妻子問:「那視覺就在『眼睛』和『美女』相遇的『邊界』上?那『邊界』在那裏?若視覺在這邊界之前,則應看到眼睛內部,屬於眼睛;若視覺在這邊界之後,則應屬於美女。」

丈夫恍然:「實在是沒有邊界。莫非美女本身不存在?」

妻子應道:「若沒有那女子,你會否忽然起色心?」

丈夫奇道:「不會吧。有因才有果,美女不會憑空出現。剛才閉上眼便只見黑暗了。那不想起色心,是否就要避開美女?」

妻子答道:「但剛才我們根本找不到美女在哪,那又如何避開?」

丈夫嘆道:「那美女不是緣於看見,又不是來憑空出現。那如何不起色心呢?」

妻子安慰說:「曾經有位和尚,說了以下一番說話:
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
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袝還塵、清明還霽。

「就是說,將美貌還給吧枱旁的美女,黑暗還給閉上的雙目。能起色心的心卻是不能還的。」

妻子繼續道:「把通風的感覺,還給窗戶;隱蔽的感覺,還給牆壁。所以坐在酒吧任何一個角落,也是一樣。和尚又解釋:
美與醜,是分別心的作用,沒有客觀標準,完全出於主觀,所以不能說看見美女便會生起色心,而是當『你』看見美女,才在『你心』裏生起色心。若你將美女與色心之間的因果,還給美與醜的主觀分別心,甚至將閉目看不到美女時的虛無黑暗,都還給沒有感受的狀態,那剩下的便是真正的『你』。

丈夫有點明白道:「所以也可以將迷濛還給漫天的塵埃、清新還給雨後的鮮明。內心的感受跟身體的狀態、感官的刺激與四周的環境都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只美女與色心沒有關係,工作與沮喪沒有關係,衣著與形象沒有關係,財富與享受沒有關係,成就與自信沒有關係,疾病與痛苦沒有關係,甚至生死與存在都沒有關係。」

妻子點頭道:「在故事裏,神父曾經感歎說:
耶穌曾經叫漁夫與牧人相信有永生,但未能證明給他們看,當他私下和門徒解釋後,門徒仍是不明白;甚至當他顯現他真正的相貌時,門徒還是不明白。沒辦法,他的門徒都是些沒受過教育的漁夫與牧人。當你被摑了一記耳光時,耶穌叫你讓別人也摑另一邊,但他並沒有解釋,其實你被摑的面頰、感到痛的皮膚,都不是真正的『你』。

然而佛陀的聽眾是受過高深教育的皇親國戚或祭師階級,天天要和他用邏輯辯論,所以他要求傳教的人要有五種能力,即是能以多種語言講道、以邏輯辯論、以工藝和醫學去幫人醫人、以及以智慧去斷一切煩惱痛苦。佛陀最厲害的,不單是發現了真正永生的樣子,他要證明給你看、教你自己去看。

佛陀會問,若你的雙腿潰爛,要鋸掉,否則會『死』,你鋸不鋸?一定鋸。所以雙腿不等於『你』。同樣,雙手也不等於『你』;五官都不等於『你』,所以可以挖掉會犯罪的眼睛、可以任人摑耳光、可以割肉餵鷹、斷臂求法。這不是說肉體不重要,而是說,那不是能永生的『你』。

我們真正永生的部分,明顯沒有我們軀殼所賦予的功能。失去了軀殼,就失去了四肢五官,那又如何『看見』美女、生起色心呢?失去了軀殼,便嗅不到美女的香味,聽不到甜美的聲線,摸不到溫暖的肌膚等等。若你能將這些全部歸還給會腐朽的軀殼,剩下的,那能覺察到自己在看在聽在嗅在嚐在想的,才是那會永生的存在、是真正的『你』

丈夫奇道:「那沒有軀殼的所謂『永生』,豈不失去所有人生的享受與樂趣?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和被困在黑暗的密室裏有什麼分別?那樣的永生,不要也罷!」

妻子笑道:「佛陀那十大弟子中,有稱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他曾在聽法的時候打瞌睡,結果被佛陀罵。阿那律羞愧之下立下不再睡覺的大願,結果把雙目瞪瞎了。但卻因而得到天眼通。佛陀就是要證明給你看,那永生的你,比你現有的軀殼厲害多了。若你的軀殼不是遮蔽了你真正的存在,你可以行的奇蹟就大了。

丈夫感歎道:「果然就是:
人為了天主的國捨棄了……沒有不在今世獲得多倍,而在來世獲得永生的。(Lk 18:29)

「所以現世的歸還現世,感官的歸還感官,幻想的歸還幻想,行善作惡以及無心的行為,全歸還身體,所有回憶理解憂慮計算,也就歸還會腐朽的腦袋。」

妻子點頭道:「如果之後什麼都沒剩下,只剩下那彷如被困在密室裏的黑暗,那把黑暗都一併歸還虛空。總之,全都歸還原處或出處,但不要想著要消滅或壓抑它們。到時你便只剩下你,那將真正永生的你。因著你歸還而捨棄的,到時反而獲得多倍、獲得永生。」

註:原文請見《大佛頂首楞嚴經譯解》卷二

又註:讀書時曾經以《碎維》(Fractal) 為題,在「聯校科學展覽」中得過獎;料想不到竟有人以此與佛法為題寫論文,實在歎服。

2009-12-13

Craziness (超人婚禮)

十多年前,我在泰國工作時,聘請了一位很有性格的朋友。面試時,我隨便找了些技術性問題問他:「你知道怎樣在 MS Access 的程式裏開發數據保安程序嘛?」他只答了我一句:「得啦,總之你交個項目給我,我自會給你辦妥:你.別.理.我.怎樣.做!」我當時受他的強大自信感染,竟在他完全無答過我問題的情況下,請了他。結果他差不多將半個信用卡系統砌入了 MS Access、一個本來只能用來儲私人電話簿的低等數據庫!

這位近乎瘋瘋癲癲的朋友,暱稱「仔」,結果成了我的好兄弟。他會帶結他回辦公室,當我是他「情人」,然後對著我勁唱情歌!還教會我翻譯歌詞。如果不是他,我也不會愛上 Bird、Mai 等歌手的情歌。他也教我講泰文粗口、買翻版碟等等。我最記得他教我講:「Mai Mee Kai Ding Dong Gap Jai」,即無人比「仔」更瘋狂 (Ding Dong,音像粵語「定擋」)!也許我本性也是瘋瘋癲癲,身邊特多瘋癲的朋友。

認識了那麼多年,昨天是他的大喜日子,他太太我也認識,我本是很想過去參加他的婚禮的;可惜最後因為時間未能遷就,只能遙遙寄上祝福。然而,看到他的結婚相,不禁讓我捧腹大笑。仔哥果然是仔哥,不改其 Ding Dong 本色,不會甘於千篇一律的結婚照。結果來了一個「超人結婚派對」,厲害厲害。只好祝他們越來越開心、越來越 Ding Dong!

2009-12-10

Heart (七處徵心)

一天,老和尚跟一位神父、一位道士、一位心理學家和一位電腦工程師講故事:
丈夫半夜歸來,難掩身上的香水味,結果被太太迫問。丈夫百口莫辯,唯有承認在酒吧邂逅美女,差點做錯事,幸好懸崖勒馬,才有面目回家。

太太為了永斷對丈夫的疑慮,沒有罵他,反而問他:「當初你為什麼娶我?」

丈夫坦白承認:「因為你很漂亮。」

太太問:「你愛我,因為你的眼看見我的美,你的心便跟著生起愛欲。他朝我年老色衰,你雙眼再看見其他美女,你的心亦會為其美貌吸引,做出對不住我的事。今天的事,罪魁禍首,就是你的眼與心。為了保證你不再犯,我要你將你看美女的眼與生起愛欲的心找出我,好能一起看管它們。」

神父說:「就是聖經裏的『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Mt 5:29) 嘛!」

老和尚一笑,繼續道:
丈夫奇道:「找眼和心出來?眼嘛,不就是生在面上的這一雙?」

太太問:「那誰是罪魁禍首?是眼是心?」丈夫答:「是心。」

太太問:「你心在哪?」丈夫答:「心嘛,你摸摸我胸口,不就是裏面撲通撲通地跳的那個嘛?」

太太笑問:「好,我先問你,你現在坐在家中,如何看得到窗外的園境?」

丈夫道:「我現在先看見你,繞過你便看到窗,從窗中再看出去便是園境嘍!」

太太立即答說:「所以說,你如果在屋內,會先看見屋內的東西,才看到窗外的東西,對嘛?」

丈夫道:「對!」

太太問:「那如果看見美女的心在身體裏,好像你坐在屋內能看見屋內的東西一樣,你的心能不能看見體內的五臟六腑呢?」

丈夫道:「當然不能。我們只能看見身體外的東西。」

神父說:「有趣有趣。這就是說,如果人的本體是靈魂,行善犯罪都是靈魂,而靈魂就住在心裏,彷如一位司機,在駕駛一輛名為『肉體』的車子。那靈魂便應看得見體內的東西,如司機可以查看車廂一樣吧!」

老和尚又繼續:
太太問:「那莫非你的心在身體之外?若我摑你一記耳光,痛是只在身上痛,還是心裏都感覺到?」

丈夫道:「當然裏都感覺到!」

太太問:「所以心在身內嘍。那被美女引誘的心是否就在眼睛裏?被摑的時候,心就在面頰上?難道心就在感官裏?那把眼睛挖出便不會再犯嘍?」

丈夫道:「那當然不是。若感覺東西的心在眼睛裏,那心應能看見眼睛本身,好像戴眼鏡的人會看見眼鏡一樣。」

太太點頭說:「正是。」

心理學家忍不住道:「這個有道理。其實在神經認知心理學 (Neurocognitive Psychology) 裏,意識就是一大堆神經線,傳遞著刺激物 (Stimulus) 所帶來的訊息。而會思考的腦袋則是神經的中樞,本身也是一大束神經線。」

電腦工程師回應:「對對,我們也用同一個原理,利用人造的神經網絡 (Neural Network),製作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老和尚彷彿無聽見,又繼續:
丈夫道:「也許我們的心是一個獨立於身體的存在。我們看不見身體內部,是因為我們身體裏沒有光;若有光,可能也能看到哩!」

太太笑道:「那除非你能反白眼向內看?據說有修練『內觀』的法門,但閉起眼睛而看到的黑暗,其實也是用眼睛看到的影像,跟著看見的臟腑,都是想像出來的幻象。亦有人修練靈魂出竅,回看自己的法門。但就算靈魂出竅,也只能看到自己的面貌與外表,看不到自己有覺知的心,因為那個『心』一定要跟隨那個能出竅的『靈魂』,才能看東西嘛。」

道士終於感興趣,答道:「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元神嘛。修『內觀』或『元神出竅』都是把元神和肉體分離,而只有把會枯槁的肉體丟掉,我們才能真的長生不老!」

電腦工程師答道:「若是真的,那你的元神又有否如那太太所言,看見過『自己』?我倒覺得這個太太是挺科學的,講究邏輯與經驗證據。」
丈夫開始有點明白,問太太說:「你在說的『心』,就是看見美女時讓的『心動』的『心』吧?有說『情人眼裏出西施』,也許美女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我的心投射在現實世界的一個投影。也許我一生中看見的東西都是假的,好像看了一場戲一樣。如果是這樣,我的心只因那投影而存在,就如觀眾因電影而存在一樣。當『戲』幕落下,『觀眾』便不存在了。」

電腦工程師答道:「哈,就好像我們其實是在玩電腦角色扮演遊戲 (Role Playing Game) 一樣!又如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的世界一樣。」
太太認真地答:「說得好。但若你眼睛看見的東西,構成一場戲,你的心只是對應這場戲的觀眾,那你耳朵聽到的,也是一場音樂會,也有一位觀眾。加上味覺、嗅覺和觸覺,你豈不有五個心?當你擁著令一位美女,嗅著她散發的香氣,你動的是一個心還是兩個心?若你閉上眼,沉醉在她的香氣中,又會否動了一個心?」

丈夫皺眉道:「那當然不會。我動的心只有一個,並不會因為五官的感覺而改變。既然如此,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感官,又不是內外都在的靈魂,或是在看戲的主觀存在,難道心是外來刺激物與感官相遇時產生的意識?就如我看見美女才會動心,沒有美女便無心可動啦!因此,心就在刺激物與感官的中間!」

心理學家感歎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認知 (Cognition)。一個刺激物 (Stimulus) 所產生的感覺 (Sensation) 需經過我們的腦袋去體會理解 (Interpret),才成為我們的感知 (Perception)。然而腦袋無時無刻在同時接受五官所傳送過來的感覺訊息。就算你正專注看東西,忽略身旁別人對話的聲音,在你意識裏還是留有那些對話的依稀記憶。加上你腦裏回憶或幻想的感覺,你的腦袋經常需要決定專注在六個訊息管道的哪一段訊息上。這個就是大腦額葉 (Frontal Lobe)、即所謂第三眼的位置所擔當的角色。這丈夫說的一大堆,不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腦袋的作用嘛?」

和尚等他說罷,又繼續起來:
太太道:「那你的心便一定要有刺激物才存在。沒有刺激物時,它又在哪?它是否本身也是一個感官?若不是,那它是否在你看見時,附在眼睛上,嗅東西時,又轉附在鼻子上?還是有很多個心,隨時附在數個感官上?死人的眼睛又會不會還附著一個能知覺的『心』呢?」

丈夫攤手道:「我投降了。既然四處都找不到,那只好說我會因美女而『動』的心,根本不存在。」

太太道:「但你明明是存在,否則是誰在為美女動心呢?不存在的意思就好像龜的毛、兔的角一樣,連名字都沒有。但你確確實實是一個會感覺會思考的生命,不能說你像龜毛兔角一樣,從來都未曾存在過。否則,我又嫁了給誰呢?」

這時,老和尚竟然說故事已講完。大家茫然問:「那真心在哪?」老和尚說:「就是那什麼都不是的。那不是你想出來的,才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的真心。因為:任何會變化的東西,就會衰敗;只有不變的東西,才能永存;永存的那個你,才是真正的你。」

註:原文參考號稱經王的《大佛頂首楞嚴經》

2009-11-28

Mantra (密咒)

但凡宗教,皆有顯密。好像友人 Zeke,便曾殫心竭慮,找出神的希伯來名字,全因神的名字,在猶太教裏,是一個秘密。秘密之所以是秘密,因為它力量太大,不能隨便讀出來。

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密法,一定要誠心相信,不能有半點懷疑。南師曾記,兒時在鄉下,有人以《大學》章節當咒語治病,一樣靈驗,全因一個「信」字,所謂「誠則靈」。如果你不信,念咒前沒有齋戒沐浴、誠心正意,我就算告訴你神的名字,你也發揮不了它的威力;相反,如果你辛苦求得咒語,真心相信,就算你發音不正確,它的力量仍是無窮的。二千年前的羅馬人,亦有用咒語治病的。

所以,其中一個千古秘密,就是人的說話,擁有龐大的力量。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Jn 1:1-2)

神造世界,也是靠說話;說「有光」,便有光 (Gn 1:3)。在靈智派 (Gnostics) 裏,咒語「Abrahadabra」也有「如我所言去成就」(I will create as I speak) 的意思 (背後亦有占數上的意義)。耶穌驅魔,也只是一句話;但祂的門徒卻未能成功,被耶穌罵為「無信」,並說:「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為你們沒有不可能的事。但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Mt 17:20-21)。

金剛藏菩薩在《圓覺經》裏問佛陀:「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留意最後一句「永斷疑悔」。就算為你開示「秘密藏」,你也要「永斷疑悔」才成。

現代所謂「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也是同一個道理。我亦多次在這裏解釋《心如工畫師》的道理。

眾生癡愚,太平凡簡單的東西,大家都不相信;反而神神秘秘、添油加醋的方法,大家特別相信。不少迷信的東西,好像堪輿、符咒、水晶、甚至佛像等,它們的確可能靈驗,但它們的力量全來自你自己,你內在的神性佛性。你相信它們的同時,亦把自己的力量投射了出去。

因此,佛經裏的咒語,全都是梵文音譯,法師都叮囑你不要問,只要全心持咒。好像《心經》裏,便有般若波羅蜜多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讀如: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可惜我冥頑不靈,忍不住去查證了它的意思。現在唯有想辦法把其意義忘掉!

寫了這許多,緣於我最近讀了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書,就是《藥師經》,全名應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它讓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密法,包括手印、咒語等。更重要的是,它開示了為何要修道、悟道。

讀不少了義經,好像《金剛經》、《圓覺經》等,都一味在「解空」。既然一切皆空,有時不禁要學普賢菩薩般問一句:「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即是在問,如果此世間所有東西都是虛幻的,那你怎能用這個虛幻的身體,去修虛幻的法門呢?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曾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亦既是說,連佛法都不是法。然而,撇開因明邏輯辯論,藥師卻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眾生正應利用人世間虛幻的苦,去修本性的慈悲。

藥師之所以稱藥師,全因他發願學佛時,完全是為了醫好「諸有情」、即大家身心上的疾病,而不為自己的福祉。琉璃光,乃是天空清淨無雲的天藍色。本願,乃是他成佛前立的十二大願,其中包括讓眾生一無所缺、遠離邪道、無諸疾苦、眾病悉除、轉女成男、脫出刑獄、飲食飽足、華鬘塗香、速證菩提等等。這些,才是一個人去修道應有的本願,而不是得到某些神通、到達某個境界、或脫出生死輪迴到達極樂,因為這些都是些自私的願望,而為著這些願望,是不會得道的。

在天主教裏,也有很多人唸玫瑰經。唸玫瑰經的,很多為了「大赦」。「大赦」的意思是能赦大罪,最終目的仍是讓自己死後上天堂。教徒不知道,唸玫瑰經等於持咒,聖母顯現時曾說,若能人人唸玫瑰經,力量可大至延遲、甚至阻止世界大戰發生。這才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推廣玫瑰經的原因。

話說回來,有別於西天的阿彌陀佛,東方的藥師佛是入世的、是濟世的,是燃燒自己以救眾生的。救的方法,就是在你有需要時,持《藥師經》裏的藥師咒:「那謨薄伽筏帝,裨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娑訶」。其羅馬拼音就是:Namo Bhagavate, Baisaijya Guru, Vaiturya Prabharajaya, Tathagataya Rhate Samyah Ksambuddhaya. Tadyatha: Om Bhaisaijye Bhaisaijye Bhaisaijya Samadgate Svaha

南師曾於西藏受灌頂,得傳密法。他在《藥師經的濟世觀》裏,再三叮囑,別要知其意思,此乃秘密。在西藏有高僧能持此咒,在空水樽裏練出神丹,治一切病苦。《藥師經》裏亦有燃燈續命之法,甚似諸葛亮當年用以續命的法壇。

南師更將不應外傳的手印傳出,讓大家修習。當然了,要練成神丹,或要用咒治病延壽,背後需要無窮的信心。有一念疑惑,便前功盡廢。很多朋友懂得結密宗手印,好像著名的「臨兵陣者皆位列在前」,但卻毫無效用,皆因大家鬧著玩。這與咒印無關。

南師最後竟將秘密中的秘密都說出來。原來經中十二藥叉的名字,俱為咒語,即:宮毘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和毘羯魔大將。念時不用「大將」,但最後要加:菩薩摩訶薩。全句為:Kumbhira, Vajra, Mekhala, Antala, Anila, Sanila, Indala, Vapila, Mahura, Cindala, Caudhula, Vikara, Bodhisattva Mahasattva

十二大將的名字,皆有意思。有研究佛經的,自然一看便知。好像「伐折羅」(Vajra),即是「金剛」。不過同樣不應問、不要知。《圓覺經》裏問問題的十二菩薩,亦代表著十二個學道的法門與步驟。例如我們現在讀經,正是「文殊」之意,因此不應將菩薩當偶像來拜。十二藥叉一樣有手印,不過我不敢肯定,所以不敢附圖,誤導大家。

其實,我這種為了學問不要修為的,咒語的意思還是全翻出來了。不過我不想壞你修行,也許我會遲些放在「回應」裏。

好,既然修道為濟世,那行醫、做義工等便成,為何要學道悟道呢、「以幻修幻」呢?我個人認為,悟道,是為了容易持戒與布施的方便,最終是方便慈悲濟世。譬如說,要食齋,食欲實在難忍;但若你能觀照一隻牛如何被宰殺,想像牠被水煮火烹之痛,要戒便容易多了。年輕時,正是「戒之在色」之時,我曾在《紅樓夢》裏學懂一個方法,就是幻想美女變成白骨的樣子。在《紅樓夢》的十二回,賈瑞愛上了王熙鳳而不能自拔,跛足道人於是送他一面「風月寶鑑」,在鏡的正面是王熙鳳的裸體,反面則是她變成白骨的樣子。可惜賈瑞最後只看正面,結果精盡人亡。不要小看這段小故事,我後來才知道,這種觀想法就是佛門裏的「白骨觀」。

除了持戒,便是布施。布施不單是金錢,也包括時間、精力等。一般而然,要布施不難,難在沒有《藥師經》裏的「見乞者來,其心不喜」,甚至「心生痛惜」。若知一切金錢時間精力,盡皆虛幻,那又何惜之有?譬如晚上決定入定,卻有朋友致電訴苦,當知「入定」以及「佛法」皆為假,慈悲待友才是真,便不會「其心不喜」了。

談到這裏,最後想勸勉各位已有家室的朋友。誠如上述,修道與仁愛,當知修道為假、仁愛為真。佛陀看破紅塵,卻還是刻盡孝道,結婚產子,為父送喪,完成人生所有應做的義務。迦葉尊者甚至與妻同修,結緍十二年雖未同床,卻不離不棄,後來在外覓得正道便立即派人回家相邀。印度不少大師亦遵照這個人生的歷程:先成家,再成道。這個,正是《藥師經》的真諦:佛教的出世,只希望讓你更能入世、濟世。出世是手段,入世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得道的人,本如凡夫,並無二致。所以說,若耶穌曾結婚產子,可能更為符合聖者的身份。

要證得多少地菩薩才算得道?借佛的說法:「如是分別,非為正問」,即問錯問題。我覺得,只要你的正知正覺正見,讓你歡心布施,輕鬆持戒,刻盡己職而不以為苦,生而為人而逍遙自在,那就是「具足」,就是「夠」。

順帶一提,讀《藥師經》,見其身發琉璃光,我便想起我很喜愛的「琉璃工房」。原來「琉璃工房」的創辦人為楊惠姍與她丈夫名導演張毅。楊惠姍的第一件作品就名為「第二大願」,正是《藥師經》中的: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燄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好奇查看「琉璃工房」有沒有塑造過「藥師琉璃光如來」,竟然真有,卻是金球限量二十件,早已沽清。現在拍賣價已不止二、三十萬港元。


漂亮是漂亮,但若執著於一尊佛像,要去爭去擁有,那還是有點未見道吧。據說「琉璃工房」於十二月一日在紐約有展覽,若你碰巧會去,可以為我拍些照片,飽飽眼福嘛?就此先行謝過!

Coach (廬山煙雨浙江潮)

早兩天無意中看到電視裏有套劇集,主角們是一家人,亦是一集團的高層。吸引我注意的,是這集團的名字叫「萬基」,英文為「Cosmobank」。因為以前任職的公司收購過一間台灣銀行的股份,小弟曾以半顧問形式,服務過這間名為「萬泰銀行」,英文為「Cosmos Bank」的公司,所以特別留意到電視上這個似曾相識的名字。

它又讓我想起我工作上的恩師,他在退休前最後一個崗位就是那銀行的「CIO」。CIO,即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亦即 IT 的頭、信息科技部的老板,是我們以前每一位投身 IT 界的小伙子奮鬥的目標。我記得剛剛大學畢業加入 GE 後,上班的第一天有個雞尾酒會。我在會場便捉住香港公司的 CIO,問他是如何成為 CIO 的?從此,成為 CIO 便變成我的魔咒、我執,甚至大大妨礙了心的清淨。

話說回來,我跟過的老板很多,真的很多,但會教我做人、養生、甚至為我花了三小時痛陳為何男人要結婚產子的,相信只有我這位老板。加入 GE 幾年後,我們原來的 CIO 便返回英國的老家,由他來接任。甫一上任,他便第一時間為每位下屬買一本《與成功有約》(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迫大家讀。我當時初生之犢不畏虎,大膽跟他說我早已看過;他於是改送《喚醒心中的巨人》(Awakening the Giant Within);結果其實我亦看過,他只好叫我自己選擇一本。這個便是我們近十年亦師亦友的關係的開始。後來我想到顧問公司工作,他竟然鼓勵我。又有多少老板會為員工的事業設想,支持他離職呢?他還跟我分享他自己在顧問公司工作時的經驗,給我參考。

若干年後,他升任為亞太區的 CIO,認為時機成熟,便招我回巢。我於是在他麾下做過不少亞太區的項目,特別是收購合併。整合兩間銀行的 IT 平台,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而且很多時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財務、法律以及人事的問題。他實在教了我們很多東西。當時,我們常戲稱大家似會計和律師多過以 IT 人。不過,我每年為自己訂下的事業目標,都依然寫上 CIO。可惜一直未有這個機會,只好一年又一年地等待。他當時一直問我,為什麼想做 CIO?不斷勸我:CIO 其實好悶的,在公司的價值經常被貶低,在董事會又面對很多制肘云云。他又經常提醒我,我的工作已比一間小銀行的 CIO 更有趣有挑戰性 (亦可能更高薪)。但我當時就是執著一個銜頭,總是心有不甘。我當時為了這三個字母,竟不惜申請到越南工作!

由於我們經常一起出差公幹,放假又一起行山,所以會講很多無聊話。最好笑的,是他總是把握每一個機會,向我推銷一些東西。不是因為他有佣金,純粹是他研究過覺得好,於是四處推介。他曾推銷的東西包括某部自製豆漿機、最有效的行李袋拖行方法、馬莎的可機洗西裝、比國泰儲分更快的某里數計畫、由 Windows 轉用 iMac 與 iPhone 等等、甚至推銷我移民澳洲!他不是說了便算,總是十分有毅力地不斷重提。當然了,推銷我去「成家立室」,可謂他最持久的努力,至今仍不放棄!

後來因為公司的改組與很多不可說的原故,他離開了母公司,到台灣那間控股公司裏當 CIO。他曾說他只會幹兩、三年,便會退休,叫我過去跟他,並等候接替他。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我還是離開了公司。現在他真的退下了,不過退而不休,還在玩音樂、練氣功、去尼泊爾攀雪山、學越野單車、活出他心目中的黃金歲月。他啟示了我們,做人不一定要等六十歲才退休的,亦不應該對財富貪得無厭,要知道什麼時候為之「夠」。他認為他已完成了所有作為丈夫與父親的責任,放下所有名利心,於是現在遊山玩水去了,彷彿古時得道的仙人一樣。

今天,我仍不是 CIO,因為我已不在 IT 部門,且已直接向總裁匯報。我最近把近況告訴了我這位恩師,他很替我高興;而我亦暗裏覺得,對他多年的栽培,總算有個交代。現在的我成長了,對 CIO 這個銜頭的執著,也漸漸放下了。事實上,CIO 的工作的確是挺悶的,他的最大目標不外乎「穩定系統」和「降低成本」,也不明白自己以前為何那麼堅持。我不少同門師兄弟早已轉到其他部門工作,好像風險管理、營運、採購、甚至前線營銷,很多都成為某些產品與部門的頭了。

最近讀到一首詩,十分十分的喜愛,亦正好應題。它便是蘇東坡的《廬山煙雨》,讀了便悟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Karma (沒喝湯的人)

如果你輪迴投胎前,沒在孟婆那裏飲迷魂湯,來生記得今生所種所受的業,你會做什麼?

報恩?報仇?彌補前生的遺憾?

這個十分有創意的故事,出現在《沒喝湯的人》裏。

書裏有不少很有創意的地方,例如投胎前神會給你一筆類似本金的數字,任由你分派於不同的地方:若你放多一點在親情,可能便少一點愛情;放多一點在愛情,可能便少一點事業。這個,其實就是紫微斗數的道理 (見《命》)。

書中的人亦會有一個「業」的數字,由精算師計算出來。當正數的「業」與負數的「業」互相抵消,變為零時,人便能擺脫輪迴了。這個嘛,是對佛教很有趣的詮釋。

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地方,讓我愛不釋卷,讀了一晝夜。有興趣便看看罷。不是那麼多本地創作能兼顧娛樂性與人生道理的。我同意作者說,還是不要記得太清楚的好。始終,今生有今生的課、有今生的業。

多謝祁佳仕親自贈書,才有幸讀到這本得獎作品。平生閱書無數,卻從未遇上作者,實在榮幸。希望你再接再厲,新書再得大獎!

2009-11-26

Leader (掌兵掌財)

《增廣賢文》有云:「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是:帶兵的軍令如山,不能有婦人之仁;從商的視財如命,不能好仗義疏財。

與銀行界與行銷業的各路將軍交朋友,發現功成之將,往往亦是不慈、不義。有時不禁生起遊戲人生便算了的想法。黃子華曾說:別當自己是主角,要當臨時演員,只要出席,便可出糧。

早些時翻讀《道德經》,講到老子「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心中忽有所感。這個嘛,才是最適合自己、處身大機構的生存之道。

對鞠躬盡瘁的團隊與下屬、對服務總是強差人意的供應商、甚至對飽受壓力失去常性的上司,如果能常常保持體諒與慈悲的心,你便能「勇」。能「勇」,因為無後顧之憂。不怕團隊心懷怨懟臨陣退縮,不怕上司出爾反爾棄車保帥,不怕其他部門與伙伴俟機坑害落井下石。勇者,瞻前而不顧後也。

領兵,如能常常慳儉節約,一定能得上級歡心。申請預算不要開天殺價才再落地還錢,要一開始便審慎。「儉」也是一種個人修為。當你身處高位時,能放棄坐大房高椅,而和自己團隊一起坐開放式辦公室嗎?能不坐公司車而乘地鐵嗎?當然,百般節約,不應節約下屬。「慈」比「儉」先。有「儉」,你得到的信任便大,別人知你不謀自己的利益與權力,你的影響力便會越來越「廣」。

「不敢為天下先」最易理解,卻是最難實行。在這個社會,要出位一定要主動出擊、要「賣」自己的能力與優點。「不敢為天下先」的後果,可能便是「執輸」。我默想的對象,是劉備。劉備武不及關羽張飛、智不及孔明公瑾。那他憑什麼稱霸呢?就是承認自己不及自己的團隊,並禮待他們。如果他恃著自己是劉皇室之後而頤指氣使,身邊的能人早便作鳥獸散。所以,「旗」,是要插要掌的;但不能自鳴得意,反要虛懷若谷,禮賢下士。

道家思想,是真正王者之道。南懷瑾老師多次提到中國帝皇成功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並引《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為證。

從另一個角度想,諸葛孔明就是不敢為天下先,所以有皇帝都不做。在你為他扼腕歎息之前,請先想想,讓你選,你會想怎樣過你的一生?是躲在深官搞權鬥,還是帶著千軍萬馬,與曹軍鬥智鬥力,成千古美名?孔明不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死得瀟灑、死得英雄!

不敢為天下先的好處是什麼?就是「成器長」、才能成大功業!岳飛打金兵不竟,就是太為天下先;曾國藩平天國,正是靠處處謙退。郭子儀三上三落,仍能富貴壽考;馮道歷四朝十一帝並三度為相,仍能以七十三歲高齡善終。這些才是老子的高徒呀!

現在我每天上班都「三省其身」,也是看著這三句:在上有慈乎?為下有儉乎?待人接物能不為天下先乎?

2009-11-06

Sculpture (哲人的秘密)

也許是《迷失的密碼》(The Lost Symbol) 的關係,我特別留意到每天上班時會經過的一間藝廊,因為它櫥窗裏放著一隻手--一件手的雕塑,名為「哲人的秘密」 (Le Secret des Philosophes)。

雕塑上的樹枝,代表植物,球體是天體,星星是知識,金石是物質,至於鎖匙,則是秘密。

雕塑者為 Richard Texier。他生於沼澤和海岸旁,鍾情神秘與超現實主義,一直自己畫自己的畫,直至三十歲時無錢買顏料,才開始賣自己的作品。也許是「單純曝光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每天看一眼,竟開始喜歡了他的雕塑。

終於有天,我忍不住西裝畢挺地走進這間著名的法國藝廊 Daum,詢問價錢。幸得小弟平日訓練有素,才沒在聽到答案時發出「嘩」一聲。

果然配合他們的宗旨:「藝術是終極的奢侈品」(Art is the Ultimate Luxury)。

幸好,瀏覽他們的網站仍是非常享受的,亦有 Richard Texier 的作品圖樣下載

2009-10-30

Astro-Personality (星座與性格)

摘要
自古以來人們相信出生時間與性格有著相關性,其中一門建基於其上的學問便是星相學 (Astrology)。透過 Facebook 的應用程式,是次研究收集了四萬多筆數據,提供了量化的證據,證明:風象星座的人較開放予新經驗和親和樂群、土象星座的人最勤勉審慎、陽性星座的人較外向、水象星座的人情緒較穩定;以及固定星座的人較勤勉審慎及較外向、變動星座的人較經驗開放和親和樂群、本位星座的人則外表上情緒較穩定。其次,是借助變異數分折與互動效果的測量,為 Forer (1949) 提供有力的支持。結論中亦討論到這種研究的限制、挑戰和遠景。

緣起
大概兩年前,有一位網上的朋友,名叫 David Stillwell,在 Facebook 推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心理測驗。那是一個二十條題目的簡短性格測驗,而它吸引我的,是它在最後會問你的生日與你是否相信星座,從而看看你的性格是否與你的星座所預計的相似。

我當時立即聯絡 David,交交朋友,再問他索取收集到的數據。估不到短短幾個月,他竟然取得四萬多個數據點 (Data Point)!那是一個寶庫耶!

可惜我一直公私兩忙,直至最近,才有暇整理一下這些數據,並載入 SPSS 分析。以下是我用最科學的統計方法,是量化星座與性格的關係。

文獻回顧
David 的測驗,背後用的是典型心理學裏「五大」(Big Five) 的分類:
  • 經驗開放 (Openness)
  • 勤勉審慎 (Conscientiousness)
  • 外向實踐 (Extrovert)
  • 親和樂群 (Agreeableness)
  • 情緒穩定 (Neuroticism)

心理學家用其字首簡稱為「OCEAN」(Tupes & Christal, 1961)。用通俗的說法,它們分別指你是否容易接受與嚐試新事物 (O)、是否有計劃與毅力地完成要做的事 (C)、是否享受和一大班朋友一起 (E)、是否容易放下自己的堅持而同情並跟隨別人的決定 (A)、以及是否能在壓力下保持平靜 (N)。測驗的結果便是這五個維度 (Dimension) 由一至九十九的一個分數。

在我的假設裏,影響這五個性格維度的,會是三個變數。第一,是參與者所屬星座的「元素」(Element),分別為「土 (Earth)、水 (Water)、火 (Fire)、風 (Air)」:
  • 火象:白羊座、獅子座、人馬 (射手) 座
  • 土象:金牛座、處女座、山羊 (摩羯) 座
  • 風象:雙子座、天秤座、水瓶座
  • 水象: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

我沒有再分陽性與陰性,因為土與水象是陰,火與風是陽,若不同元素有統計上的分別,自然引申成陽性與陰性有分別。

第二,則是所屬星座的「特質」(Quality),分別為「本位 (Cardinal)、固定 (Fixed)、變動 (Mutable)」:
  • 本位:白羊座、巨蟹座、天秤座、山羊 (摩羯) 座
  • 固定:金牛座、獅子座、天蠍座、水瓶座
  • 變動:雙子座、處女座、人馬 (射手) 座、雙魚座

第三,是參與者對星座性格的「信念」。我不止一次在這裏提到 Forer Effect (Forer, 1949),亦即「信則有、不信則無」,有點像「自我應驗預言」(Jussim & Harber, 2005) 的道理。在這裏,我假設性格分別不完全是因為 Forer Effect,但會因信念而加強。

第四,根據經驗,太接近兩個星座分界的人,性格很難歸類,需要比較精密與複雜的星圖才能定奪。因此我決定將邊界前後兩天的五千一百人抽起,分開分析。餘下了三萬五千六百人的樣本。

假設
這次分析將測試以下假設:
  1. 風象星座的人較開放予新經驗,特別是相信星座的。
  2. 土象星座的人最勤勉審慎,特別是相信星座的。
  3. 陽性 (火象與風象) 星座的人較外向,特別是相信星座的。
  4. 風象星座的人較親和樂群。
  5. 水象星座的人外表上情緒較穩定,不易衝動。

  6. 同樣地,變動星座的人較經驗開放。
  7. 固定星座的人較勤勉審慎。
  8. 變動星座的人較外向。
  9. 變動星座的人較親和樂群。
  10. 本位星座的人外表上情緒較穩定。

由於問卷是從行為上評定情緒穩定值,假設裏的情緒穩定便指向表面上行為是否衝動,不代表內心的情緒,因此假設水象與本位星座的人較穩定。

方法
關於 David Stillwell 的問卷,請參考他的網站Facebook。樣本大小為 40,732,除了出生月和日,並無收集其也數據,不過可以推斷為熟悉並有渠道上網的人口。

「變異數分折」(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會被用來分別測試「元素」與「特質」對五個性格維度的關係 (Main Effect),以及它們分別與「信念」的「互動效果」(Interaction Effect)。

如果要嚴緊一點,應該採用「多因子變異數分折」(Multivariate ANOVA),再以「計畫性對比」(Planned Contrast) 跟進。但為免太複雜,我們可以用邦弗朗尼修正法 (Bonferroni Correction),因應五個性格維度,將顯著水平 (Level of Significance) 由一般的 .05 調低到 .01,再進行事後檢定 (Post Hoc Test)。

結果
以下是統計數據的分析,如不喜歡數字,可跳到《結論》。

1. 風象星座的人較經驗開放
結果發現,元素與經驗開放是有關的 (F=8.245, df = 3, p < .001)。從下圖所見,風象星座較為經驗開放。事後檢定亦證明風象比其他三個元素更經驗開放,而其他三個元素之間並無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值得一提的,是 Forer (1949) Effect。上圖裏,對星座信念越強的,差異越大。統計上,可用其互動效果(Interaction Effect) 來測量,結果證實有顯著性差異 (F=2.246, df = 12, p < .01)。其次,可看出經驗開放跟相信星座是有相關的 (F=28.244, df = 4, p < .001)。不過,以上這些所謂顯著性差異,其效應值 (Effect Size) 是很小的。元素的影響只有 .001 (最高為一),反而信念的影響有 .003。所以說,星座雖然有影響,但很微,比 Forer (1949) Effect 更微。也許正因星座透過社會各渠道滲透到人們心中,構成了有效影響,好像催眠一樣,做成了自我應驗預言也不定。亦也許因此有很多大師,用近乎催眠的培訓方法,能有效改為大家的性格,激發大家的潛能。

再看下圖,是被分開分析的「邊緣人」。他們的生日太接近星座的邊緣,即俗稱「砸界」。可以見到,四條線揉成一團,並無太大分別;除了最相信星座的人外,風象星座的人竟比其他星座更保守!可見「邊緣人」是受 Forer (1949) Effect 影響才有分別,否則根據某些星相家解說,他們很有可能受相鄰的星座影響。這個現象在其餘的維度也重覆出現,所以不贅。


2. 土象星座的人最勤勉審慎
土象星座的人的確比其他星座勤勉審慎 (F=22.691, df = 3, p < .001),其效應值 (.002) 比信念的影響 (.001) 還強。換句話說,不管相不相信星座,土象的人總是比其他星座勤勉審慎的。其餘的三個元素則無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


3. 陽性星座的人較外向
陽性星座的人比陰性星座的人外向 (F=25.22, df = 3, p < .001),其效應值 (.002)。不過這次信念的影響 (.014) 很強。可以說,越外向的人,越相信星座,可能因為多機會從朋友那裏聽回來,亦因此加強了陽性星座和陰性星座的分別。


事後檢定明顯地將火象與風象跟水象與土象分開,詳見下表。證明陽性與陰性的分類在外向的維度上是較有效的。亦示範了為什麼不需特別測試陽性與陰性,只需要測試元素便成。


4. 風象星座的人較親和樂群
風象星座的人較其他星座親和樂群,土象則較其他固執己見,其餘兩個元素則無顯著性差異 (F=8.685, df = 3, p < .001),其效應值為 .001,和信念一樣。


雖然統計如此,但從圖中可看出,信念跟親和的關係是有點二次方的 (Quadratic),可以想見,最親和的人,是那些你問他信不信星座,他不置可否,是不堅信也不反對的人。對星座有強烈熱情或強烈反對的,是不會輕易信從別人的。

5. 水象星座的人外表上情緒較穩定
水象星座的人較其他星座不易衝動 (雖然內心可能在淌血!),其餘三個元素則無顯著性差異 (F=13.131, df = 3, p < .001),其效應值為 .001。可見水象星座之所以被稱為最溫柔敦厚的星座,是有道理的。你傷害了他們,他們也許還會祝福你。當然,若守護星是冥王則另計!信念的效應值則為 .009。


有趣的是,在這個維度,水象邊緣人的效應值更高,有 .003,在每一個信念的強度都打倒對手!所以說「大善若水」,力量最是強大!


6. 變動星座的人較經驗開放
變動星座的人較其他星座經驗開放,其餘二個特質則無顯著性差異 (F=8.439, df = 2, p < .001)。不過,其效應值非常低,少於 .001;信念則有 .003。如果看圖,可見這如果對方不信星座,根本沒有顯著性差異。


7. 固定星座的人較勤勉審慎
不錯,固定星座的人較變動星座勤勉審慎,但兩者與本位星座則無顯著性差異 (F=12.084, df = 2, p < .001),其效應值為 .001,和信念一樣。圖中又看到一個有趣現象:反對星座與不置可否的變動星座,其實都頗勤勉,只有那些相信星座、認命的,才頽廢起來。想起幾位雙子座與天秤座的朋友,他們在頽廢的時期和勤勉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


8. 變動星座的人較外向
錯了!原來固定星座的人才是最外向?雖然效應值非常低,少於 .001,但與其他星座比較時,竟有顯著性差異 (F=4.617, df = 2, p < .01);信念則有 .014。如果看圖,可見信念才是最大影響。話說回來,我也認識很多固定星座如水瓶、獅子、金牛等,的確十分健談,變動星座如雙子,反而不喜應酬,不時需要獨處。也許固定星座也是需要朋友,只是不喜歡一大班人瞎熱鬧。


9. 變動星座的人較親和樂群
結果發現,變動星座的人只是較固定星座親和樂群,跟本位星座並無顯著性差異 (F=7.142, df = 2, p < .001)。其效應值亦是非常低,少於 .001;信念有 .001。可以說,相信自己固執的人,就特別固執!


10. 本位星座的人外表上情緒較穩定
除了很相信星座,認為自己應能遷就別人的變動星座朋友外,情緒最穩定的是本位星座的人 (F=6.106, df = 2, p < .002)。不過他們也只是跟固定星座有顯著性差異 (t=3.432, p < .001),與變動星座則近乎沒有。其效應值有 .002,反而信念則很小,少於 .001。想起那些天砰、山羊 (魔羯) 的朋友,又真的是很少發脾氣。固定星座如天蠍、金牛,怒火升起時,又的確幾可怕。不過說到白羊嘛……似乎「本位」難敵「火象」了!



結論
似乎除了固定星座的人較變動星座的人外向之外,其他的假設基本上都成立,各類別有著顯著性差異,只是應效值太低,不登大雅之堂。若要認真發表,需要回頭改改那性格測驗的題目,以對星相學的瞭解,增強其「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其次,這些分析一致性地支持 Forer (1949) Effect,證明星相學的流行間接提高它的準確性,而它的準確性,又在提高星相學的流行,成了一個循環。

限制
首先,作為一套性格測試的工具,二十條問題未免太少。其次是在這樣龐大的樣本下,無論測試什麼都很容易有顯著性差異,當留意結論裏的效應值其實很小。其次是樣本主要是上網人口,可能成為「有偏樣本」(Biased Sample),例如參與者可能較年輕、富裕或對新事物較開放。

進一步的研究應先提升問卷的建構效度。正如結論裏提到,「五大」的分類太粗糙。要做到填一份問卷便能估到參與者的星座,不是全無可能,但需要努力提升其「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其次是針對多維度的性格測試,應該採用「多因子變異數分折」加上「計畫性對比」來分析。

在星相學裏,還有守護星 (Ruling Star)、月亮星座、上升星座等影響。這次研究只針對太陽星座,亦是一大限制。

結語
這次研究的重要性,在於證明「星座性格」這種古老的「偽科學」(Pseudo-Science) 亦可以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只是這種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Analysis) 只能證明變數之間的相關性 (Correlation),但不能發現其因果關係 (Causation),結果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過古今中外都將出生時間與性格,甚至命運拉上關係,總有些經驗主義 (Empirical) 的前因罷,其次是,這個研究見證了互聯網作為研究與實驗平台的強大,不過這種研究才剛開始,同志仍需努力!

參考
Forer, B. R. (1949).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18–123.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Jussim, L. & Harber, K. D. (2005).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Knows and unknowns, resolved and unresolved controvers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2), 131-155.

Tupes, E. C. & Christal, R. E. (1961). Recurrent personality 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 (ASD-TR-61-97). Lackland Airforce Base, TX: Aeronautical Systems Division, Personnel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