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4

Road (路上)

每次我由買方 (Buy Side) 轉做賣方 (Sell Side),都會遇上經濟衰退:不是科網股爆破便是九一一,今次更是歷來最猛烈的金融風暴,整定自己辛苦命。現在有客的市場只剩下要「保八」的中國和新興的東南亞,其他的金融中心包括新加坡和香港等都可謂水盡鵝飛。結果我又開始了奔奔波波的生活。誠如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所說:

那殺我們不死的,將使我們更強大。
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消失了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我被鎖在所謂的「War Room (戰情室)」裏。War Room 是行內語,指一間會議室專門用來做一個項目,有關人等日以繼夜地在裏面作困獸鬥,牆上貼滿進度、數據、流程、藍圖等等。且讓你欣賞一下小弟新創作的敦煌畫壁:


我便是在這間房裏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小時地搏鬥了十多天。

外地不比香港,一般商舖都很早關門;卻沒想到在吉隆坡也有那麼漂亮的不夜 Soho 區 (在 Mont Kiara),讓我收工時還有個好地方醫肚:


這裏還有比新加坡便宜多的「魚療」(Fish Therapy)。我在新加坡沒試過,這是我第一次試。初初的確很癢很噁心,但慢慢習慣後也挺舒服。可能經常走路和跑步,死皮多,我好像把整個魚池的魚都吸引了過來!無論如何,我再也想不到另一種要貼錢並犧牲自己去給別人餵寵物的活動:


偶爾都會被航空公司升級到商務客位,尤其你當是里數會員、無寄倉行李、又在最後一分鐘才到機場時。但今次卻是我第一次被升級到頭等客位!平生都未坐過頭等艙,現在才知那坐位大得可以。忍不住拍了兩照。本以為可以舒舒服服的看場電影,卻怎料空有個大屏幕,電影系統卻當掉了!只好等它重新啟動。從而更發現那個是 Linux 系統:


好運就只維持了一剎那,之後我又走進了另一個無底的深洞、另一間氣氛更熱熾的 War Room。離開辦公室,走在建國門內大街時,已是凌晨一點多了。在首都的寒風裏,回想昨天的自己還身處在暴雨與艷陽交替肆虐的南洋,又一次驟覺自己生活在夢中,卻遲遲未覺。

2009-02-12

Parent (父母與狗)

這兩星期看了三個故事:兩本書、一套電影;兩個關於狗的、一個關於人的;三個都是關於家庭的。

它們分別是《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我在雨中等你》(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以及《馬利與我》(Marley and Me)。

先講茱迪.皮考特 (Jodi Picoult) 的《姊姊的守護者》吧。皮考特已是位極暢銷的作家,其小說同時叫好又叫座。身為人母,她專寫家庭的矛盾與極富爭議性的話題。好像《事發的十九分鐘》(Nineteen Minutes),寫的是為什麼一位乖巧的高中生,來自一個表面幸福的家庭,卻帶槍血洗校園十九分鐘,讓人不禁問其父母究竟做錯了什麼?又好像剛出版了中譯本的《第十層地獄》,講的是一個女兒控告其男朋友強姦她;作父母的,你會有什麼反應?

這次我想推荐的,是《姊姊的守護者》。故事裏的父母,生了一個有急性白血病的女兒。於是他們利用基因工程,孕育了一個生理結構相同的女兒,並不斷將她的器官,由臍帶血到骨髓再到腎臟等,「捐」給她的姊姊。從今天的技術上來說,這是絕對可行的。然而,這樣做,當然忽略了人性的考慮。結果,妹妹十二歲時用僅有的積蓄去請律師,控告自己的父母。同時,她們還有個大哥,因為父母太專注二女兒的病,結果要四處放火,從而將其任職消防隊目的父親由醫院那邊搶過來。

一邊看這本小說,一邊讓你感受到其中身為父母的,彷彿活在無間地獄裏。他們只能無助地因著每天的危機作出反應,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與夢想,一切都以保存二女兒的生命為先,簡直讓人透不過氣來。皮考特的厲害之處,在於她能用優雅的修辭與機智的幽默,把那壓力沖淡。她之所以被《美聯社》譽為「說故事大師」,亦因為她營造高潮的能力。

金庸教曉我們,一個成功的故事,要有大高潮與次高潮,就像先有群雄二十八星宿大陣力抗金兵,再緊接華山論劍爭天下第一一樣,讓人看罷還覺著餘音裊裊。《姊姊的守護者》裏的高潮,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最後的法庭判決上,結果已是出人意表;但作者卻再補上一個「次高潮」,讓人拍案叫絕。不過就如電影《鬼眼》一樣,說穿了便不好看了。作者在後語裏寫到,其兒子在看過小說的結局後,竟哭至整天不睬她,其震撼可以想見!

因著我姨的一句說話,看了電影《馬利與我》。電影裏的男主角,因為不想有小孩子,於是買隻小狗給新婚妻子。怎料那小狗太頑皮,讓他們心力交瘁;而更「慘」的,是他們還是有了孩子。從電影裏,你可以看到為什麼要做父母,先要放棄自己的一切。雖然我未嚐過為人父母的滋味,但我大概明白為何真正的「大愛」常與「無我」一起出現。

當然,《馬利與我》中的父母並無《姊姊的守護者》中的父母那麼痛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後者的痛苦某程度上來自執著。無論你多愛一個人,你永遠不能擁有另一個獨立的生命,子女亦然。所以皮考特最後寫到:
We never have children, we receive them. (2004, p. 379, Hodder & Stoughton)
我們從來不曾擁有小孩,我們只是接受 (註:「收到」更貼切) 他們。(2006, p. 404, 台灣商務)

我們要學的,就是放下

講到這裏,是時候介紹最後一本書,賈斯.史坦 (Garth Stein) 的《我在雨中等你》。它的英文名字其實是「在雨中賽車的藝術」。因為在雨中賽車,車子容易失控,而成功的奧妙就是失控的時候,千萬別抓緊方向盤,而是任由車子滑行。書的主角,也是一頭狗。從它的眼中,我們看到它的主人怎樣在經歷生活裏的無數挫折與傷痛裏,一直堅持原則,但在完全失控時,活在當下,就像他賽車時在雨中轉急彎一樣。這是一本很感人的書,也是一本非常「新紀元」(New Age) 的書。書中融會貫通了不少當今哲學與宗教領袖常提到的生活智慧:
你的心,決定你所看見的……眼睛往哪裡看,車子就往哪裡去。賽車時,車子打滑,駕駛若一直盯著牆看,就會撞上那道牆。

你要相信車只是身體的延伸,賽道是車子的延伸,而雨是賽道的延伸。要相信你不是你;你是一切,而一切就是你。

第一段簡直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金句版,而第二段則是很「新紀元」的味道。博客來書籍館有更多的摘錄,不贅。

現在,你大概知道為什麼它們出現在小弟同一篇網誌裏。在上天的安排下,我竟在兩、三個星期裏看了這三個各不相同卻又隱隱相關的故事。我從來不相信巧合,所以只好一併記下,讓有緣到來的你去體會吧。

2009-02-08

Trail (從赤柱到太古)

這兩個星期都有人問我是否跑渣打馬拉松。雖然我每天仍在跑,但其實並沒有報名,只因沒想過十二月跑完全馬後能再走路!

殊不知跑完全馬後,反而狀態大勇,但報名限期已過,又見天氣好,只好重拾行山的興致。

我都知一個人行山危險,不過今時今日要找朋友晨早起身同你自虐半天實在不易:不是太忙便是返教會又或揍仔甚至怕老了跟不上,原因多多,總之就是不再少年時罷。

結果上週末我一口氣獨戰衛奕迅徑一、二段,還因為不懂去起點,結果由赤柱市集開始攀爬。沿途踏上據說有上千級的孖崗山、經紫羅蘭山、渣甸山,最後落到太古地鐵站。路上能俯瞰南丫島、舂坎角、赤柱半島、遠眺海洋公園,再到陽明山莊,又一次俯瞰維多利亞港,看著 IFC 與 ICC 遙遙相對,以及整個鯉魚門的兩岸,真是壯麗得可以。


一邊走,一邊想,如果一小時能跑完十公里,無理由兩小時行不完此兩段山徑。結果真的就如指示所說,行了四小時。路上遇上不少人等,其中在上斜時,有個小朋友不斷跟父親說:「其實……我都不是那麼想到山頂,不如回去吧!」

我走在山脊時想,難怪我們常將事業與人生比作行山:什麼高峰低谷等,實在是有點像。上山時,眼睛就望著一級級的階梯,沒時間心情去管沿途風景,只是想著山頂的風光。怎料在山頂的風光一瞬便過了。在你還未喘息完時便已在下坡了。然而,還是走下坡好,一則舒服,二則可以一路俯瞰美景。是覺著有點累,但很快便能完成了。

無論山頂的風景多壯麗,我其實還是喜歡山中的林蔭小路:每一段都讓我想起我以前在外地步行上班時的小徑與生活,還錯覺自己是走在「哲學之道」上的哲人。


儘管告示寫著「此段路艱險難行」,還是行了,且感覺很好。所以昨天又由薄扶林經淺水灣、香港仔行到灣仔峽。越來越覺得,其實自己有點自虐傾向。

2009-01-13

Ageless (長生不老)

我前篇提到一本很值得推荐的,是一本最近看過的「舊」書。所謂「舊」,是因為十多年前它已很有名。我舊老板當時便已很推崇。時至今日,我終於忍不住買了來看。

那是一本關於長生不老的書,一本嚐試將現代醫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印度瑜伽等炒埋一碟的「Fusion」菜。各位一聽我這樣說,就知是一本掛著「科學」頭、賣「新紀元」(New Age) 肉的讀物。無論如何,書中所講的,我深表贊同。

它就是《不老的身心:如何永保青春,長生不老》(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 The Quantum Alternative to Growing Old)。

未講如何長生不老之前,首先要講人為何會死。人之所以會死,皆因他們不想活。不信?你問問身邊的人:想不想知道如何能長壽,看他們怎答你。我聽的最多的,是「要那麼長壽幹嗎?」

我多次引用不同的作品,解釋語言的力量,以及自我應驗預言;本著同一個原因,如果你不想長壽,你就不會長壽。怕死的人 (包括經常很緊張吃了多少膽固醇的),等於向宇宙宣佈自己不會長壽,所以一樣短命;原理等於慳吝的人不會富有一樣。

只有真心相信自己會長壽的、想長壽的,才會長壽。

實際上,書中舉了很多科學實驗,證明其論點。首先,作者用生物學與量子物理學,解釋你的身體大部分都只是水與鹽,而其中的原子有 99.9% 是虛空;且在一年之內,你全身 98% 的粒子都會換過新的,所以從物理上說,你的身體總是全新的,根本不會老化 (p. 9)。

綜觀動物,大多有一定的壽命。好像所有老鼠都大概有三年命,所有狗都有十到十二年。只有人會有那麼大的變化範圍,撇開意外與病毒感染不算,有三十歲便死的,也有百多歲才死。人的壽命幾乎不能預測,而死亡亦無法從物理上預計。

心靈的力量
作者跟著解釋,我們全身的每一顆細胞,都是我們精神的伸延。一顆被抽起並放在七英里外的細胞,會因主人感到痛楚而忽然顫動 (這個亦可用量子物理學解釋),證明我們並非兩個不同的組織,身體亦不只是一部機器,它是我們的一部分。甚至有位患上情緒病的病人,在她減肥時,每減一磅,便釋放出有那個體重時的記憶與傷痛!這個跟村上春樹跑步時,覺得身心是一體的感覺一樣。

作者引用了一個實驗,是叫一班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到一個渡假營,營中所有的報紙、雜誌、音樂、裝飾、甚至話題,全都是二十年前的。結果那些老人家的生理狀況在一個星期內迅速回復年輕,要人照顧的都竟變得活力充沛 (p. 92)!可以想見心靈的力量:
Spirituality is not meant to be separate from the body. Sickness and aging represent the body's inability to reach its natural goal, which is to join the mind in perfection and fulfillment (p. 167).

靈性與肉體是不應分離的。疾病與老化代表了身體無法達到身體完美融合的目標。

Nature balanced mind, body, and spirit as co-creators of our personal reality (p. 167).

大自然平衡地用身、心、靈來構建我們的實相。

生活習慣的影響
作者之後便說,是壓力,以及恐懼焦慮擔憂悔咎等情緒,讓我們老化與死亡的。
In its true nature, life is comfortable, easy, unforced, and intuitively right... This means that the self-realized state is the most natural one; the accumulation of stress, along with the aging that it produces, indicates that strain and discomfort are still presents... life is a struggle. We are constantly trying to relieve old hurts, escape old fears, and impose control over the uncontrollable (p. 172).

生命本是輕鬆、容易、與正確的,人自然地會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然而,壓力產生了老化,暗示生活裏有不自然的掙扎,包括過去的傷痛、陳年的恐懼、以及嚐試控制根本不能控制的東西。

When a human being feels out of control, when for whatever reason there's a perception of stress, the body releases hormones identical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aging... We must recognize how our need for control gives rise to stress-producing interpretation of events, and we must instead embrace the wisdom of uncertainty and spontaneity (p. 156).

當我們覺得失控時,便覺著壓力,身體亦同時釋放會做成老化的荷爾蒙……我們要知道,壓力源自我們的控制欲,因此我們要有擁抱生命的無常與突發性的智慧。

有兩隻老鼠,其中一隻被綑在另一隻身上一起生活,縱然它們吃的玩的睡的都一樣,但由於被綑著的那隻喪失了自由,故此會因為沮喪與壓力而更早死去 (p. 155)。醫生也試過在芬蘭,一個最多心臟病的國家,找了一班行政人員,分成兩批,一批繼續其又煙又酒又暴飲又暴食的生活,一批則被迫過著極健康的生活,結果他們一樣地早死 (p. 204)。關鍵不在生活的方式或食譜,而在於生命的樂趣與意圖

作者再用了 18 個研究、覆蓋歐美日以國 65 萬人、證明高膽固醇與疾病或死亡是無關的 (p. 205;其實小弟一早便寫過)。

不過,作者提出了「不用則敗」的道理 (Use It Or Lose It)。所以一定要運動,身體與腦袋都要。但並不是要很多,只要持續每天跑十五分鐘就好,或做四十分鐘家務亦可,重點是要「持續」。他說隔太久才動一次,身體不習慣,會做成很大壓力;雖然跑長跑可以更長壽,但邊際成效會不斷下降,故跑步的時間太長,便得不償失了。亦因此,退而不休是很重要的;打麻雀等智力活動亦能預防老人癡呆。

統計了大量長壽的人的生活後,證明對壽數有幫助的習慣,只有以下幾點 (p. 133-134);言下之意,你在報章上看到的,很多都不是真的。有用的習慣是:
  • 睡足七、八小時
  • 每天吃早餐
  • 餐與餐之間不吃東西
  • 女人不比標準體重輕於 5%、男人則不重於 10-20%
  • 每天運動
  • 每天飲不超過兩杯酒
  • 不吸煙
他最後說: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ose who survived was not their income, physical condition, or genetic inheritance, but a handful of extremely simple lifestyle habits.

壽星們最大的分別不是入息、體質、或遺傳,而是幾個很簡單的生活習慣。

仁愛與長壽
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書上提到的一個實驗。實驗者統計一個人每日用了多少次第一人稱,即「我」或「我的」(I, me, mine),從而引申成「為自己活的人」(即自我中心的人) 比任何其他人都易患上冠心病等。震撼之處在於:這暗示我們可以利用語言的力量來訓練自己變得無私,方法就是留意並戒掉用「我」。

作者引述:
Counting the times a person said "I" was an ingenious way to quantify self-absorption... the less you open your heart to others, the more your heart suffers.

數算一個人用了多少次「我」真是一個量化自我中心的天才方法……你越是不開放自己的心胸,你的心越痛苦。

Listen with regard when others talk. Give your time and energy to others; let others have their way; do things for reasons other than furthering your own needs. (p. 71)

(所以) 多些用心聆聽別人的說話。奉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給別人;讓別人做想做的事;做一些不為自己而做的東西。

你到現在也許仍在問,幹嗎要那麼長命?作者答說 (p. 256):
  • 活著本質上是好的 (Primarily Good)
  • 過有創意的生活 (即不要刻板地生活,多嚐試不同的東西),自然會更想活下去
  • 長壽,才能達到上智的境界 (因為智慧是不能學的,要靠時間累積)
結語
如果你經常讀新紀元的著作,那這本書的內容對你便早已不陌生;不過作者的用心仍是良苦的。我自己還是從書中學了不少東西。

參考:
狄巴克‧喬布拉 (Deepak Chopra;1993).《不老的身心:如何永保青春,長生不老》(Ageless Body, Timeless Mind: The Quantum Alternative to Growing Old).呂麗蓉譯 (1995).遠流

2009-01-12

Running (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我以後都不用再寫關於跑步的文字了。原因是,他寫了,全寫了,寫得頂好。

他就是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他也是自三十三歲開始,跑了廿多次全馬 (42.195 km),跑過超級馬拉松 (100 km),也玩過三項鐵人的:村上春樹。

我才剛在早兩篇網誌寫下玩三項鐵人的想法,他卻已做了,原因差不多和我一樣:
如果和痛苦無關的話,到底有誰會特地來挑戰鐵人三項或全程馬拉松這種費時又費事的運動呢?正因為苦,正因為自己甘願通過那樣的苦,至少在那過程中,我們才能找到一些自己正活著的確實感觸。生活的品質,並不在於成績、數字和名次等固定的東西上,而是流動地包含在行為本身中。(p. 194)

他甚至描述了某次,因為賽前緊張,而忽然出現的膝蓋痛。跑手最怕膝痛,偏偏這種恐懼就是帶來膝痛的元兇。我都忘了提起,他卻生動地記下了。關於心靈與肉體的關係,所有跑手都清楚:
人的精神,可能是被肉體的特性所左右?或者說,精神特性對肉體的形成能發揮作用?……我只能說,人可能天生有一種類似「整體性傾向」,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都逃不了。(p. 99)

比賽時,誰都不想放棄的心情:
那時候能走都很勉強了。乾脆放棄,坐上收容巴士算了,腦子裡幾次閃過這樣的念頭。反正跑的成績很差不如放棄好了,這樣想。不過還是不想棄權。就算用爬的也要到達終點。(p. 66)

可以想見,我讀的時候有多共鳴。甚至連選擇跑步的原因都一樣:
至少跑步時我可以不必跟誰說話,也可以不必聽誰說話。只要望著周圍的風景,只要注視著自己就行了。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寶貴時間。(p. 26)

跑步有幾個優點。首先,不需要同伴或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道具和裝備。可以不必去到特別的場所。只要有適合跑步的鞋子,有馬馬虎虎的道路,想跑的時候就可以盡情地跑。(p. 45)

因為運動神經和反射神經都不是特別優異,因此不擅長短時間決戰型旳運動,至於長距離跑步和游泳,則合於我的天性。(p. 46)

除了「天性」,也因為長跑是很接近修行與冥想的 (奧修當年都每天長跑):
常常有人問起,我在跑步的時候,會不會想到什麼?問這種問題人,大多是沒有長時間跑步經驗的人……實際上認真的事情幾乎什麼也沒想過。我一面跑,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p. 26-27)

我靠著不斷在物理上繼續運動身體,有時不得不靠著把自己逼到極限,以療癒、和對抗身上所懷的孤絕感。(p. 30)

村上春樹的幽默感,有時真係好抵死:
每當我想到「今天不想跑」時,經常會這樣自問,你總算是以小說家身分在生活著,可以在喜歡的時間在自己家裡一個人工作,不必擠客滿的電車通勤,也不必出席無聊的會議。這是不是很幸運呢?(是)。跟那比起來,在附近跑一個小時,不是不算什麼嗎?我腦子裡一浮現擠客滿電車和開會的光景時,就會再一次鼓舞志氣,重新繫好鞋帶,可以比較不抗拒地輕鬆跑出去了。(p. 58)

還有還有,特別是常和自己身體聊聊的你,一定會喜歡這段:
身體各部分輪番交替,開始高聲喊痛。發出哀嚎,提出訴苦,緊急告狀,發出警告。對他們來說,跑 100 公里是未知的體驗,大家各有說詞。這我很了解。但不管怎麼樣,現在只能忍耐著默默跑完。就像法國大革命時丹頓和羅伯斯比爾逞辯舌說服滿懷激憤、想舉旗反抗的激進革命議會那樣,我也拼命說服身體的各部分,勉勵他們、求他們、哄他們、罵他們、鼓舞他們。……不過想一想--這我才想到--他們兩個人最後都上了斷頭台啊。(p. 128)

我本想先寫另一本剛看過的書,我覺得勁值得推荐的。不過同事知我跑,買了這本書後自己還未看便借了給我,我當然要優先處理。然而,村上談到的身心為一的概念,碰巧亦是下一本書主題。我已在整理節錄,請耐心等候。

看書的速度與快感都比寫網誌高得多,要堅持將好書在這裏推廣出去,真要帶著在長跑的心情!

參考:
村上春樹 (Haruki Murakami).2007.《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賴明珠譯 (2008)。載於:時報出版

2009-01-06

Thirteenth Tales (第十三個故事)

不知不覺間,在過去短短一個月內,到過新加坡、馬尼拉、胡志明市、和吉隆坡工作,簡直是東南亞大巡遊。計畫中,要在吉隆坡留四天的,卻在第二天接到急電要到北京,一天之間溫度驟降三十度,真要命。

每當驛馬犯命之時,可能因為太疲累的關係,總會不小心把書丟了。我就是這樣把一本看了大半的小說留落在機場的行李車中。由於故事懸疑、筆觸細膩、劇情又緊湊的關係,結果小弟急不及待地去重買一本。怎料在書局的「小說」類竟找不到。問問店員才知道它原來屬於「文學」類。

為什麼一本懸疑的現代小說,會被歸類為「文學」?一是因它有著向古典名著《簡愛》(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ë, 1847)《蝴蝶夢》(Rebecca; Daphne du Maurier, 1938) 等致敬的意思,二是因其寫作手法處處透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味道與哥德式的美感。閱讀時,我不只一次要停下來感受作者修辭之美。

我要介紹的,就是《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

既是向《簡愛》與《蝴蝶夢》致敬,故事自是發生在大莊園。內容講述一位著名女作家,一直以來身世成謎,卻因為自知命不久矣,決定請來另一位業餘的女傳記作家,為自己寫一本真實的傳記。

這本傳記開始時,是有關一對孖生姊妹的。她們在缺乏父母的關愛下,變得越來越古怪。結果她們的女管家與園丁決定請來一位女家教,想把她們訓練成有學問的淑女。

女家教發覺,若讓她們整天黏在一起,便永遠不會成長。於是便和鎮上的醫生合作,把她們強行分開來研究。結果,女家教遇上了「莊園的鬼魂」,最後逃之夭夭。

莊園後來又發生了一場大火,從此便再也沒有那對孖生姊妹的消息了。

那位女傳記作家,一邊聽,一邊半信半疑,於是亦一邊找尋佐證。真相卻是大大出乎她意料之外。

也出乎了我意料之外。

《第十三個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到了最後,作者有生命總會在愛裏延續下去的意思。

如可能,建議好好咀嚼英文原著,感受一下什麼叫「細膩」。以下是書中很平凡的一節,只不過是說園丁嚐試繼續與開始老人痴呆的女管家談話,卻很能代表作者的風格。小弟功力有限,實在譯不出一樣的韻味:
He continued to sit across the table in the kitchen, sharing his thoughts, his dreams, his worries with her. And when she answered - random, rambling drifts of words - he puzzle over her pronouncements, trying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r answer and his questions. But the labyrinth inside her head was too complex for him to navigate, and the thread that led her from one word to the next had slipped through her fingers in the darkness. (p. 237-238)

還有一些其他網上書迷的節錄,如有關愛書人的:
Do you know the feeling when you start reading a new book before the membrane of the last one has had time to close behind you?

你有否試過,在上一本書的薄膜還未合上時,便開始看一本新書?

有關傷痛的:
We all have our sorrows, and although the exact delineaments, weight and dimensions of grief are different for everyone, the color of grief is common to us all.

我們都有過去的傷痛,雖然其長闊、大小和輕重各有不同,但其色彩卻是一樣的。

有關家庭的:
Human lives are not pieces of string that can be separated out from a knot of others and laid out straight. Families are webs. Impossible to touch one part of it without setting the rest vibrating.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one part without having a sense of the whole.

人生並非一根可以從繩結中解出來並放直的繩。家族原是交織的網。不能觸碰它的一部分而不震動整個網。亦不能只去瞭解一部分而對整體毫無認識。

希望你會喜歡。

參考:
黛安.賽特菲爾德 (Diane Setterfield;2006).《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呂玉嬋譯 (2007).Simon & Schuster Adult

* * *

雖然奔奔波波,但我還是很享受每一個當下的小禮物,好像凌晨時分從停機坪觀賞破曉,或在黃昏回程前到貴賓室喝杯當地的啤酒。



在馬尼拉機場時,我還做了一件有趣的事:坐下讓別人幫我擦鞋。平生幫人「擦鞋」擦得多,僱人幫自己擦還是第一次。從小到大都不太習慣接受別人的服侍,唯一例外是長跑後去做按摩。這次實在奔波得太厲害,鞋面實在慘不忍睹,這裏物價又平,擦鞋只需港幣 $35 (我給了 $40,但我不知道在中環要多少錢),所以連我這樣不修邊幅的人都決定擦它一擦。看,多閃亮!

2009-01-04

Brida (女巫之環)

來這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誰是保羅.科爾賀 (Paulo Coelho)。他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或譯作《煉金術士》(The Alchemist) 的作者。有人把他歸類成新紀元 (New Age) 作者,他則叫自己為天主教神秘主義者。

小弟三年開始寫網誌,第二篇就已經提到他早期的兩本著作:《朝聖》(Pilgrimage)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緊接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後,寫了一個關於一位平凡女子為得到知識而成為女巫的故事,卻一直未有譯成英文。直至去年六月,足足塵封了十八年後,才被翻譯出來出版。以小弟所知,至今未有中文譯本。它就是《Brida》

科爾賀的小說,要看原文才能欣賞其優美的修辭。所以與其寫書評,不如再像上次介紹《波特貝羅女巫》(Bruxa) 那樣,節錄給大家自己欣賞。又由於未有專業的中譯,以下只是小弟試譯,聊作參考。

很多人滿有理想與渴望,卻因為焦慮與恐懼而浪費一生。以下是關於冒險的:
(She's) always starting things and then giving up... perhaps life would soon realise this and stop presenting her with the same opportunities over and over... Or perhaps, by always giving up when she had only started, she had exhausted all possible paths without even taking a single step. (p. 46)

她總是虎頭蛇尾,也許生命很快便發現並停止再給她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亦也許,她已用浪費了所有的機會,最終卻一步都沒有邁出過。
Jesus, sweating blood, was praying to God and asking Him to remove the cup from which he was being forced to drink. But why if he already knew he was the son of God? ...Because he only knew it with his heart. If he was absolutely sure, his mission would be meaningless, because he would not be entirely human. Being human means having doubts and yet still continuing on your path... He had taken a chance and plunged, as all men do, into the Dark Night, knowing that he would only find the answer at the end of his journey...

Lord, we're all in the world to run the risks of that Dark Night. I'm afraid of death, but even more afraid of wasting my life. I'm afraid of love, because it involves things that are beyond our understanding; it sheds such a brilliant light, but the shadow it casts frightens me. (p. 196-197)

為什麼耶穌明知自己是聖子,還會流著血祈求神免去他要喝的苦杯?因為祂只是心裏相信,但並不絕對地肯定,否則祂的任務便毫無意義,因為祂必須是有血有肉的人類。生而為人便代表著要在疑慮之下繼續勇往直前。祂抓著這機會,縱身跳進「黑夜」,就像所有人類一樣,並知道只有在旅程的終點才會有答案。

神啊,我們每個人都在世上冒著「黑夜」的風險。我怕死,但更怕浪費生命。我怕愛,因為它牽涉到我們不瞭解的東西;它發出的光是那樣明亮,但它的暗影實在可怕。
It was important that there were still people... who were not afraid of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 Each step, each act of faith, redeemed the whole human race anew. As long as there were people who knew that, in God's eyes, all of man's wisdom was madness, the world would continue along the path of light. (p. 225)

有人仍然不怕「靈魂的黑夜」,是很重要的。每一步、每一個純粹出於信念的行動,都會重新拯救全人類一次。只要有人知道,在神的雙眼中,人類的所謂明智都只是瘋狂,世界便能繼續在光明的道路上前進。

又有很多人準備好縱身一跳,卻找不到目標與方向。以下是關於人生的任務
We plunge into the Dark Night with faith, we fulfil what the ancient alchemists used to call our Personal Legend and we surrender ourselves fully to each moment, knowing that there is always a hand to guide us, and whether we accept it or not is entirely up to us. (p. 156-158)

我們要帶著信心一頭栽進「黑夜」,為著成就古時煉金術士所指的「個人傳奇」。我們只要完全交托給每一個當下,心裏清楚大能的手會指引我們;知道後接受與否亦並不全由得我們。
God placed in the hands of each and every person a Gift, the instrument He used to reveal Himself to the world and to help humanity. God chose human being to be His helpers on Earth. (p. 222)

神在我們每個人手中都留下了一份「禮物」(天賦)、一件祂要用來彰顯自己與幫助人類的工具。祂選擇了我們人類作為祂在地球上的助手。

有關愛情
The whole of man's life on the face of Earth can be summed up by that search for his Soulmate. He may pretend to be running after wisdom, money or power, but none of that matters. Whatever he achieves will be incomplete if he fails to find his Soulmate. (p. 57)

男人的一生可以歸納成尋找自己靈魂伴侶的旅程。他假裝追求智慧、金錢、或權力,但這些全都不重要。無論他成就了什麼,若缺少了靈魂伴侶,總是會覺得不完整。
There are no risks in Love, as you'll find out for yourself. People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and finding each oth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e might be wrong. There was always a risk, a single risk: that one person might meet with more than one Soulmate in the same incarnation, as had happened millennia before. (p. 103)

愛裏本應沒有風險的。大家都不過在生生世世裏尋找自己的靈魂伴侶;然而,他可能錯了,因為有一個他忘了的風險:就是在同一世裏你可能遇上不只一個靈魂伴侶,千秋如是。
People give flowers as presents because flowers contain the true meaning of Love. Anyone who tries to possess a flower will have to watch its beauty fading. But if you simply look at a flower in a field, you will keep it forever, because the flower is part of the evening and the sunset and the smell of damp earth and 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That is what the forest taught me. That you will never be mine, and that is why I will never lose you. (p. 240-241)

人們送花 (給情人),全因花朵代表了愛情的真諦。誰想擁有一朵花,都要看著它的美慢慢消逝。但若你只是觀賞田野間的花朵,你便永遠擁有它,因為這花屬於黃昏、日落、泥土氣味和天際雲霞的一部分。這就是森林教曉我的:這是你永遠不屬於我,而我亦永遠不會失去你。

有關智慧
That was the glory of man - to nurture and maintain knowledge. To women was given something far more subtle and fragile, but without which knowledge makes no sense at all, and that thing was transformation... When male knowledgde joins with female transformation, then the great magical union is created, and its name is Wisdom. Wisdom means both to know and to transform. (p. 57-58)

男性的光榮,在孕育與維護「知識」上;女性的任務則較為細膩,雖亦有賴於知識,但卻是在「轉化」上。當男性的知識與女性的轉化力量結合時,偉大的魔法結晶品便會誕生,它的名字叫「智慧」。智慧就是以所知去轉化生命。
No human being who has walked this planet was or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The great Teachers from the past had the same qualities and the same defects as all men, and that this in no way diminished their ability to search for God. Judging oneself to be inferior to other people was one of the worst acts of pride he knew, because it was the most destructive way of being different. (p. 95)

每位曾在這星球上生活過的人,其實都無分別,那些所謂大師,他們也有著和凡人一樣的優點缺點,但這無損他們尋找神的能力。判定自己比別人差,其實也是一種差勁的高傲,因為那不過是在說自己與眾不同而已。
Why are we here? ... We don't look for an answer, we accept, and then life becomes much more intense, much more brilliant, because we understand that each minute, each step that we take, has a meaning that goes far beyond us as individuals. We realise that somewhere in time and space this question does have an answer. We realise that there is a reason for us being here, and for us, that is enough.

為什麼我們要生於這世上?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應尋找,而是要接受,如此才能讓生命過得更深刻豐盛、更熱熾光亮。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明白每過一分鐘、每踏出一步,都有一個我們作為個體不能瞭解的意義。我們知道,在某個時空層次,這問題是有答案的;我們知道,我們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而為我們來說,有這個認知便足夠了。
(You) ought to spend more time reading the Bible, which contains all the true occult wisdom. (p. 113)

你應多讀聖經,因為內裏有齊所有真正的秘教智慧。

書中花了很多篇幅,為女性平反。女人為了事業犧牲兒女,被罵;女人為愛情主動求愛,又被罵。連男人有外遇,都是女人的錯;子女學壞,又是女人的錯;信仰太虔誠,也是女人的錯。結果大多數患抑鬱症的,都是女性。科爾賀疾呼,女人根本不該感內咎:
In her life, every woman can make use of the Four Rings of Revelation... the virgin, the saint, the martyr and the witch... They are four ways in which woman can commune with the Universe... The Virgin has the power of both man and woman. She is condemned to Solitude, but Solitude reveals its secrets. That is the price paid by the Virgin - to need no one, to wear herself out in her love for others, and through Solitude, to discover the wisdom of the world... the Martyr has the power of those who cannot be harmed by pain and suffering. She surrenders herself, suffers and, through Sacrifice,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the world... The Saint has the courage of those for whom giving is the only way of receiving. They are a bottomless well from which people can constantly draw water to drink. And if the well runs dry, the Saint offers her blood so that others need never go thirsty. Through surrender, the Saint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the world... With that ring (of Witch), the wisdom of the world was discovered through Pleasure. (p. 73-74)

女人在其一生中,可以選用四隻「啟示指環」:處女之環、聖女之環、烈女之環、與女巫之環。它們是四種讓女人與宇宙融合的方法。處女之環男女適用,選此途者將要獨對寂寞,由寂寞啟示宇宙的奧秘;那是處女的代價:獨善其生,愛至成傷,由靜生慧。烈女之環適用於不怕痛苦者;烈女交托自己,受盡痛苦而後犧牲,從而得到智慧。聖女適用於勇者,她們只能從施捨中獲得,她們是無底的井,讓人們永不覺渴;若一天井水乾涸,聖女將不惜流盡自己的血,繼續潤澤生靈。在犧牲中,聖女找到宇宙的智慧。至於女巫之環,則從快樂中得到智慧。
May the Virgin Mary free us from those marks and put an end for ever to our sense of guilt. We feel guilty when we go out to work because we're leaving our children in order to earn money to feed them. We feel guilty when we stay at home because it seems we're not making the most of our freedom. We feel guilty about everything, because we have always been kept far from decision-making and from power.

願童貞瑪利亞把我們 (女性) 從我們的社會標籤與罪咎感中釋放出來。我們不但工作時感內咎,因為我們要丟下自己的小孩去賺錢養育他們;我們在家時亦內咎,因為我們彷彿浪費了自己的自由。我們對什麼都感內咎,因為我們一直遠離決策與權力。
May the Virgin Mary remind us always that it was the women who stayed with Jesus when all the men fled and denied their faith. That it was the women who wept while he carried the cross and who waited at his feet at the hour of his death. That it was the women who visited the empty tomb, and that we have no reason to feel guilty. (p. 117-118)

願童貞瑪利亞不斷提醒我們,當耶穌受難時,男人都逃走了,留下陪伴祂的,都是女人。當祂背負著十架時,為祂流淚的是女人;當祂嚥氣在架上時,在祂腳下守候的也是女人;當祂復活時,亦是女人首先發現墳墓空了。所以女人完全不應為任何時感到罪咎。

來,釋放自己,一起投入「黑夜」吧!

2008-12-31

Medjugorje (默主哥耶)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在南斯拉夫中部一條名叫默主哥耶的山村中,有六名兒童報稱看見童貞聖母瑪利亞在山頭顯現。據說,自始以後,瑪利亞每天都回到此村跟這六名兒童見面。

聖母瑪利亞,亦被譯成「麥當娜」,是耶穌的母親,被天主教會奉為全人類的母親,曾在世界各地顯現無數次,由著名的葡萄牙花地瑪與法國露德,到日本都有紀錄。她四處傳達和平的訊息,並曾在每一次的世界大戰之前發出警告。

重點是……

聖母仍然在默主哥耶顯現,直至今天

聖母已經持續地把訊息傳遞給神視者達二十五年,你可以在網上下載全部訊息;你甚至可以觀看聖母顯現時一起出現的異像,如太陽變形

我知道這樣一說,你便會覺得這篇是天主教 (Catholic) 的東西;因為很多基督徒 (Protestant) 都以為天主教是「拜聖母」的。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謬誤。我亦無意在這裏詳加解釋,因為天主教會的徐錦堯神父基督教的吳健暉先生都從他們雙方的角度作過很嚴謹的分析。

然而,聖母亦可能有見於這個情況,所以決定選了一位基督徒,更準確地說,一位路德會的記者,作為她的信使。他就是韋寶榮 (Wayne Weible)。韋寶榮由一位多疑的記者,變成了一個宣揚默主哥耶訊息的中堅分子,全因他明白到教派劃分是如何無關重要,重要的是結出來的果實 (Mt 7:15-20)。
「我是基督教徒,這為我個人的悔改皈依更加添衝擊,我搖搖頭,知道自己已不再視自己為基督教徒,也不會把默主哥耶的異象看作是天主教的東西。我只是天主的孩子,生活在天國的邊境。」(韋寶榮,1995/2001,p. 100)

聖母亦選了一個最無可能成為宗教中心的貧窮共產國家--南斯拉夫--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作為她的道場,真的是建基在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上 (Ps 118:22)。

聖母在默主哥耶的訊息是是「和平、悔改、守齋、補贖、祈禱」,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平」。(P. 56)

我看完整部《默主哥耶訊息》(Medjugorje: The Message),印象最深刻的,是聖母有關宗教分歧所傳遞的訊息:
「麥當娜常常強調,只有一個天主,而人強製很多人為的分裂.假如有人不尊重別人的宗教,就不是真正相信天主,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p. 51)

「聖母前來是為了我們所有人類……瑪利亞的話是給全世界的,自始至終,她都呼喚我們該為所有宗教祈禱,因為我們知道,是我們自己讓宗教分隔我們,天主沒有分隔我們,衪沒有給我們戰爭……」(p. 271)

「麥當娜說世間劃分有不同的宗教,但她的聖子接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那是否說全人類都可進入天國?」「這要視乎他們是否值得進入天國。」(P. 58)

看今天加沙的情況,不難想像她有多痛心。除了要停止謀取別人的利益 (特別是石油) 外,我覺得我們至少要抱開放的心去瞭解不同的信仰,免得對未知的恐懼帶來更多的暴力。

其中還有個很重要的論點,就是世界和平來自每個人內心的平安,這與很多宗教領袖所提倡的無異:
「聖母說,祈禱的力量是那麼大,大得可以消弭戰爭。但我們有能力可以為世界和平祈禱之前,我們必須要自己心中平安,家庭和睦相處。」(p. 265)

因為,內心的平安,又建基於你和你的家人與鄰人的修好 (Mt 5:23-24)。

就基督徒有關聖母代禱的誤解,書中亦有提及:
「天主派遣她來的,我們求她……她便去求耶穌,而耶穌答允她,她才答應給我們……」 (P. 58)

整部書都強調祈禱,甚至對於外界的抨擊,答案都是一樣:
「外面有許多人說,默主哥耶整個事件是一個騙局--她要向這些人說甚麼呢?」「聖母曾說:『你可以為這些人祈禱。』」(p. 265)

無論你是甚麼宗教,也祝願你平安,還請你以你自己的方式為和平祈禱。

參考
韋寶榮 (Wayne Weible;1995).《默主哥耶訊息》(Medjugorje: The Message).譯:葉少玲 (2001).美國:Paraclete Press.香港:PC & Associates.

默主哥耶網.聖母的訊息 1984-2008 (Our Lady's Messages 1984-2008).載於:http://www.medjugorje.org/olmpage.htm

天主教公教網.默主哥耶聖母訊息大綱.載於:http://www.cncatholic.org/catholic/List/List_281.html

2008-12-13

Full Marathon (全馬)

開賽前,主持人在廣播裏說:跑全馬,完成賽事並不是奇蹟,報名才需要最大的勇氣。

當時凌晨五點,我心裏想:對,完成賽事並不是奇蹟,有人報名才是最大的奇蹟!

四十二點一九五千米,是一個怎樣的距離?據説是個報捷的希臘人跑到最後死掉的距離。

亦是由尖沙咀跑過青衣橋、汀九橋、和青馬橋,再從大嶼山經西隧跑回銅鑼灣的距離;也是繞著氹仔與澳門半島跑一圈的距離;今次則是從新加坡商業中心跑到東岸 (East Coast) 盡頭再回來的距離。

那什麼人會報名呢?我想,不外乎三種人:有妄想症的,以為自己好勁;有自殺傾向的,生無可戀;以及,純粹神經病的,以為自己是阿甘。也許,我三種原因都有些。

幾個月前,我經理人「M 吹」忽然跟我說,今天是新加坡馬拉松報名有折扣 (Early Bird) 的最後期限。我心想,哦,點解要到新加坡咁遠跑馬拉松?忽然又想,嗯,新加坡有個無人能及的優點:平!

平,指賽路平坦。當我跑過三號幹線加西隧,又或澳氹大橋的忽高忽低後,我曾對自己說過,不再跑馬拉松,因為膝蓋實在負擔大重。

但新加坡嘛,只會有平路。既然平,那就一不做二不休,我問「M 吹」,你有否跑過全馬?她說她少不更事時,即從未跑過馬拉松時,第一次報名的,便是全馬。她說她當時跑了廿公里,行了十公里,之後抽住筋「躝」(爬) 了十公里,最終都沒有被除名 (Disqualified)。之後亦沒有再跑過。

就憑她的話,我心想,最多跑完半馬,再「躝」半馬。以小弟行山的經驗,正常成年人可以行每小時五公里,即八個半小時行完全馬。小弟跑半馬,大概能跑每小時十公里,所以只要有一半是跑的,便有幾會在五個多小時內完成。

於是便把心一橫,本著人一世物一世的宗旨,報了全馬。

問題是,我根本無時間練。每次練習,只能跑個多小時;「M 吹」的先生亦跑全馬,據說一星期練六十多公里!

所以我對所有知道我跑的人說,我的目標只是跑贏「垃圾車」(Sweeper,大會用來載那些太慢或受傷的選手回會場的車)。

* * *

終於開跑了。

我很享受地跑了十公里到東岸,在水站見有一種好像寶礦力的電解質飲品,叫 100 Plus,便忍不住飲了杯。嘩,立即醒醒神!可是再跑多幾公里便知死,不知怎的,肚裏都是氣!點跑?

到了二十公里,好高興跑了整個半馬的距離都狀態很好,沒有停過,時間亦只是兩個小時。身邊竟走著個大會的「Pacer」,身上掛著「四小時」的牌子,意思是你只要跟著他跑,便能在四小時完成。看著日出破曉、聽著蟬鳴鳥語海浪聲、想像路上兩旁大樹給我宇宙的能量、心裏默默祈禱冥想,簡直懷疑身在天堂。

點知,我又為食,忍不住在二十一公里的水站試食了他們的能量補充劑 (Energy Gel),嘩,極濃的甜味,差點燒著喉頭。我立即飛奔去下一個水站,才發現大家都是等有水先食的。於是,離開東岸的整整十公里路,我都是在半反胃的狀態下完成。

其時我的意志還是很強,只是我兩條腿開始很痛了。好在大會除了有頂胃的 100 Plus 和反胃的補充劑外,不斷有 Heat Rub 薄荷膏沿途供應。工作人員會將 Heat Rub 塗在手上,你只要和他們 High Five (擊掌) 便可以取些塗腿,十分有效地舒緩痛楚。雖然初初塗上雙腿時,有被火燒著的幻覺。

由於我每次想抽筋時都拉筋,加上總想快些吃到三十公里水站供應的香蕉,於是順順利利地跑完三十公里。其時只是三個多小時,心裏還想挑戰五小時內完成全馬。

怎料,我竟然跑不動。

很多人說,完成馬拉松,是 Mental (意志) 的問題。那是跑半馬的人才這樣說。跑全馬,亟需體能。我跑了四分三,已不存在意志的問題,亦忍受了個多小時的酸痛,條氣亦很順,所以真不明白為何有力不從心的感覺。也許是雙腳積聚了太多乳酸。總之,我開始要行。

後來「M 吹」兩夫婦跟我說,那叫「Hit The Wall」(撞牆),很多跑手到三十公里時都會遇上。「M 吹」先生在最後十公里時亦覺特別辛苦;當然,他訓練有素,還是能在三個多小時便完成。

禍不單行,我走出了東岸大樹的庇蔭,立即便遇上新加坡特有的挑戰:熱!

當時已是八點幾九點,艷陽高照,溫度達攝氏三十一度。我在走過一個法拉利車場時,幾乎看見海市蜃樓!

於是我在頭暈眼花、邊走邊行的情況下,用了差不多兩小時才走完最後十二公里。這十二公里,簡直是瀕死經驗,彷如地獄,沿途頭袋一片空白;我後來甚至開始看不到路標,連尚差幾多公里都不清楚,結果在最後兩公里才發力跑回去。

幸好完成時還未夠六小時,亦贏了垃圾車幾條街,總算對自己有個交代!最諷刺的,是終點有個一次大戰陣亡的軍人紀念碑,上面寫著「Our Glorious Dead」(我們光榮的陣亡)!

不過今次真的是「空前絕後」,雖說 Never Say Never,我都頗肯定自己不會再報全馬。這種半死的感覺,一生人試一次便夠了;我倒不排除去試試三項鐵人……

* * *

後記,我的腿痛了整整一個星期,當日更要飛車到牛車水買虎標藥油勁擦,擦到雙腳被火燒一樣,半夜都把我「燒」醒!回港立即跑去做按摩,現在總算恢復正常,只是大腿骨和盤骨未和好如初,至今還是有些面左左。

2008-11-27

Merchant (胡雪巖)

所謂: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究竟為何、如何讀《胡雪巖》呢?

胡雪巖是晚清首富,分分鐘鐘比慈禧太后更有錢,中國當時一半的錢都操控在他手裏,真正富可敵國。手上有遍佈全國各省的阜康錢莊、以及典當、藥房、與絲綢。他出身寒微,卻白手興家,被後世稱為「亞商聖」(中國商聖為范蠡,亦即陶朱公)。

因為有官銜從商和應酬比較方便,所以捐了官 (即用錢買了個虛銜),卻因負責太平天國戰後的重建、左宗棠征新疆的軍需、以及後來成立的南洋水師,於朝廷有功,結果官升至二品,有紅色珊瑚頂帶,御賜黃馬掛,故亦稱「紅頂商人」。士農工商,商排末席,卻官至二品,進入紫禁城不需下馬,實在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指的是北京同仁堂和浙江胡慶餘堂,並稱南北兩大中藥「百年老號」,曾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胡慶餘堂便是胡雪巖的藥房。

由於極其富有,他有「胡財神」的稱號,單是杭州老家便有十二位老婆,每人房中有條內線,隨傳隨到。可能因為慶餘堂的壯陽藥真的厲害,他還有無數「行官」遍佈全國有業務往來的地方。

究竟胡雪巖是如何發跡的呢?

* 下節含故事內容,若不想先賭,可跳到書評 *

他由銀行開始,投資在「人」身上,借錢給人「捐官」,放長線釣大魚,等他們「放實缺」(即有實權) 時,再叫他們的部門在阜康開往來戶口,從而建立品牌與取得低息存款。他亦有讓高官入股他銀行,送錢給高官的家眷,甚至與黑幫首領結拜。為了增加「頭寸」(流動資金),他接受太平天國叛軍的賊贓,並為他們管理遺囑,亦有貯存贓物的保險箱服務。

他借助戰後重建與採購軍需之便,開辦自己的藥房賣藥給災民與軍隊,亦乘機借錢給政府。當政府無力再戰時,他利用左宗棠的權力,將海關的稅收按了給匯豐與渣打,借取外匯,自己從中收取作為軍火買辦的佣金與作為國際往來銀行的利息回扣。利用與黑幫的關係,他壟斷運河的使用權,從而壟斷絲綢出口,抬高開給怡和等洋行的價錢,謀取暴利。他亦派臥底到怡和與匯豐任職,以掌握商業機密,例如船期,從而增加談判的籌碼。

作為全中國第一位國際銀行家,他發展了很多銀行服務與產品,例如等於今天支票與信用狀的票據、外匯買賣與吸收其風險的利率 (像今天期貨的溢價)、以蠶蛹與洋商訂單作抵押的貸款 (有點像「應收帳融資」或 Factoring) 等等。

胡雪巖雖為民族企業家,一心團結中國官商兩界,鬥敗洋商,又強調「戒欺」,惠澤國民,但回心一想,他可謂犯盡所有今天從商所能犯的所有法律。他的發達,來自官商勾結、以權謀私、貪污行賄、壟斷及操控絲綢市場、為太平天國洗黑錢、自稱三合會成員等等。他的企業,有如日本的「系列」(Keiretsu) 和韓國的「財閥」(Chaebol),用集團的金融業務投錢到高風險的工商業,並非為股東謀求最大回報。他的銀行過度借貸,完全超出今天新巴塞爾資本協定 (Basel II)。

所以,說在中國「為商必讀《胡雪巖》」,實在是一種諷刺、一種倒退。據說,連老外現在都想學習這本書,真令人慚愧汗顏。

簡單來說,胡雪巖的王國構建了一個經濟泡沫。由於他發的主要是戰爭財,所以一直由主戰鷹派的左宗棠關照著;當左宗棠在政治上輸了給不惜喪權辱國都要主和的李鴻章後,泡沫的爆破便無可避免了。李鴻章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叫所有政府部門從阜康提取官款,阜康立即周轉不靈,再漏出風聲,做成擠提,時間正好選在胡雪巖與洋商談絲價的時候,錢都壓在絲上,於是胡雪巖一夜間便倒了。胡雪巖倒下,鷹派亦無力再戰了。

那究竟胡雪巖成功在哪呢?愚見認為,他最成功的是用人,手下雞鳴狗盜,無所不有,亦能充分從客戶、特別是政府的方度來想問題,找出雙贏的辦法,加上他有效地利用了當時制度的各種漏洞,成就了一代偉業。若當時有金管局、反貪局 (或 ICAC)、O 記等組織,胡雪巖再多十個頭都全鍘了。

* 書評 *

胡雪巖的生評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由於一介商人不載史冊,故有多資料來自民間傳說與野史,創作空間甚大。坊間最著名的作品,分別為高陽一套六冊的《胡雪巖系列》二月河、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巖》上下兩冊

說書人有兩種,一種是講故事的,一種是丟書包的。《三國演義》便是講故事的,無論群雄在荊州如何大戰連場,你都不會知道荊州的位置、歷史、與風土民情。《紅樓夢》則是丟書包的,內有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甚至山醫命相,總之一本《紅樓夢》便如清代的百科全書一樣。

二月河、薛家柱是說故事的,寫《胡雪巖》,是為了拍電視,注重劇情劇力,故能如他的《康》、《雍》、《乾》系列一樣,讓人廢寢忘餐。

高陽與胡雪巖是同鄉,故在寫這個故事時,有特別的感情,資料搜集特別多。加上他本身博學,所以要有六冊的篇幅才夠他「丟書包」。有些細節,好像胡雪巖曾因故在錢塘江設義渡等,必然是因為高陽先生幼時見過或聽過,才有的情節。以下便是節錄了高陽描述當時的銀行同業的中央結算系統,和今天實在差不多;若你瞭解今天的運作,再用當時字彙看這段,實在別有趣味:
票據交換,不能私下辦理,一定要送總會;凡是匯劃錢莊,到期的銀票,一律先送總會,分門別類理齊,派老司務送到各錢莊「照票」。如果不誤,這家錢莊便將銀票收了下來,另外打出一張收據,名為「公單」,規定以五百兩為基數,不足五百兩,或用現金找補,或者記帳另外再算。這些「公單」大概在下午三、四點鐘,都已集中到總會,算盤一打,立刻可以算出哪家該收多少、該付多少。

有關「同業拆息」:
缺頭寸的錢莊怎麼辦呢?不要緊,第二天上午可以到公會向有頭寸多的同行去拆進,利息以日計,稱為「銀拆」這種一兩天的同業借款,不必打收據,由公會記一筆帳就可以了。

有關固定與浮動息率 (等於你買樓用最優惠利率或香港同業拆息):
利息的計算,又分兩種,不打收據的拆借,稱為「活拆」,利息高低視銀根鬆緊而定。另外一種同業長期的拆借,稱為「呆拆」,要立票據,議定利息;在此期間,不受每天掛牌的「銀拆」的影響。

跟著,高陽便解釋了泡沫的成因
這種打「公單」的法子,就好像賭錢發籌碼,所不同的是,第一,賭場的籌碼,只有頭家可以管;公單只要是匯劃錢莊,家家可開。第二,賭場的籌碼,不能拿到外面去用,公單可以化成本號的銀票,到處可用。說實了,無非無中生有,憑空生出幾千萬銀子來;所以現銀不過一百萬,市面上的大生意照樣在做。這就是要匯劃的把戲。

時至今日,這個仍是製造泡沫的方法之一。看得懂高陽的《胡雪巖》,也就大概明白今天的經濟了。

可是,就因為高陽要放進這麼多資料,所以故事的發展便薄弱了,以至有時有點累贅與雜亂。尤其是高陽筆下的胡雪巖,實在太喜歡管閒事,又太愛面子,所以常常有些支節,引入了很多閒雜人等,佔了一整章,卻又不會再提起。二、薛的版本則節奏明快得多,又有伏筆,又有蒙太奇分鏡,是很好的娛樂。

* 結語 *

你問,加起來,足八大冊,要如何看起呢?雖然高陽寫得比二、薛早,但我會建議先看二、薛版,再看高陽版,就如先看《達文西密碼》,再看《破解達文西密碼》一樣。

祝大家開卷愉快!

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 (賣了法拉利的和尚)

有否試過,來到機場,面前是兩、三小時的沉悶旅程,又知道機上沒有電影,包裏的書昨晚已在酒店看完,手上的 Palm 或 Pocket PC 又剛好沒電?這個時候,我便會破例在機場書店隨便買本書。

我就是在這情況下,被一本名叫《賣了法拉利的和尚》(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 的書吸引了注意力。它是一本精巧的小書,有個有趣的名字。故事大概是說,有位很成功很富有的律師,忽然在法庭上心臟病發暈倒,在醫院醒來後便變賣一切 (當然包括他的法拉利跑車),去了喜瑪拉雅山尋道去,結果遇上了一個神秘社群,學了一套人生智慧,於是回來傳播這些訊息。

老實說,這些訊息都是一切老生常談,很多都是印度諺語、大眾心理學、或新紀元思想。然而,溫故而知新,「知」亦不等於記得「行」,所以有空一看亦無妨。以下是一些我覺得寫得挺好的節錄 (Sharma, 2006):

思想力量:
"So, if I want to have the inner strength to get up earlier, eat less, read more, worry less, be more patient or be more loving, all I have to do is exert my will to cleanse my thoughts?"

如果我想利用意志力,讓自己起床起早點、吃飯吃少點、讀書讀多點、憂心憂少點、耐性多一點、或愛心多一點,我只需要潔淨我的思想?

"When you control your thoughts, you control your mind. When you control your mind, you control your life. And once you reach the stage of being in total control of your life, you become the master of your destiny." (p. 151)

當你能控制你的思緒,你便能控制你的頭腦;當你能控制你的頭腦,你便能控制你的生活。當你能控制你的生活,你便能控制你的命運。

"You have the power to be more than your environment. Similarly, you have the capacity to be more than a prisoner of your past. To do this, you must become the master of your will." (p. 155)

你的力量比你身處的環境大,亦比困著你的過去大。要突破這囚牢,你先要成為你意志力的主人。

語言力量:
"Remember, words are great influencers. Words are the verbal embodiment of power. By filling your mind with words of kindness, you become kind. By filling your mind with words of courage, you become courageous. Words has power... This is the mantra I suggest you repeat at least thirty times a day: I am more than I appear to be, all the world's strength and power rests inside me." (p. 153)

記著,文字是極有影響力的,它們內有能量。如果你滿腦子仁慈的句子,你都會變仁慈;如果你滿腦子勇氣的句子,你都會變勇敢。文字是有力量的。我建議你每天頌念以下的「咒語」三十遍:我比我看起來更強大,全世界的力量都注滿我體內。

靈肉本質:
"We are not human beings having a spiritual experience, we are spiritual beings having a human experience." (p. 170)

我們並非有屬靈的體驗的人類,而是有著人類體驗的靈。

人生目標:
"...when we are born, we are crying while the world rejoices... we should live our lives in such a way that when we die, the world cries while we are rejoicing." (p. 176)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在哭而身邊的世界在歡騰;我們應該努力 (過服務別人的) 生活,希望自己離世時是身邊的世界在哭而我們自己在歡騰。

恆常感恩:
"Remember... life doesn't always give you what you ask for, but it always gives you what you need." (p. 189)

記著,生命 (神) 並不給你要的東西,而是給你你需要的東西。

註:以上全部譯文,包括中文書名,皆為小弟所譯;因我總覺得網上流傳的譯名有些偏差。

Reference:
Sharma, R. S. (1998/2006). The Monk Who Sold His Ferrari.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barnesandnoble.com/Monk-Who-Sold-His-Ferrari/Robin-S-Sharma/e/9780062515674/

2008-11-22

Islamic Banking (伊斯蘭銀行)

若你看過了之前兩篇關於金融的故事,你便大概能瞭解為什麼我們每十年經濟便爆破一次:那只是貪婪的累積達到了沸點的結果。資本主義國家太著重增長,資產的價值只有小部分建基於現在的回報率,大部分卻來自對未來增長的憧憬。

然而,一個經濟體系,又如何可以避免週期性的爆破?

小弟遊走亞太區金融市場,發現了一種銀行在風暴下是特別穩健的,就是聽從真主訓示的伊斯蘭銀行制度 (Islamic Banking)。著名的葛萊敏銀行 (Grameen Bank) 便是一所伊斯蘭銀行。

還記得第一次在吉隆坡接觸伊斯蘭銀行時,曾問身邊的兄弟,什麼是伊斯蘭銀行制度?他竟答說:不準賭博,所以不可投資。我即時流下一滴汗,心想:不投資的銀行算啥銀行?

卻原來,伊斯蘭銀行有很多很值得深思的特點。例如不收利息。《古蘭經》說:
吃利息的人,要象中了魔的人一樣,瘋瘋癲癲地站起來。這是因為他們說:「買賣恰象利息。」真主准許買賣,而禁止利息。奉到主的教訓後,就遵守禁令的,得已往不咎,他的事歸真主判決。再犯的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真主褫奪利息,增加賑物。真主不喜愛一切孤恩的罪人。信道的人們啊!如果你們真是信士,那末,你們當敬畏真主,當放棄餘欠的利息。如果債務者是窮迫的,那末,你們應當待他到寬裕的時候;你們若把他所欠的債施捨給他,那對於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知道。(巴格勒 2:275-276, 278, 280)

Those who swallow down usury cannot arise except as one whom Shaitan has prostrated by (his) touch does rise. That is because they say, trading is only like usury; and Allah has allowed trading and forbidden usury. To whomsoever then the admonition has come from his Lord, then he desists, he shall have what has already passed, and his affair is in the hands of Allah; and whoever returns (to it) -- these arc the inmates of the fire; they shall abide in it. Allah does not bless usury, and He causes charitable deeds to prosper, and Allah does not love any ungrateful sinner. O you who believe! Be careful of (your duty to) Allah and relinquish what remains (due) from usury, if you are believers. And if (the debtor) is in straitness, then let there be postponement until (he is in) ease; and that you remit (it) as alms is better for you, if you knew. (Al-Baqarah 2:275-276, 278, 280)

哈?不收利息的銀行?對,是不收利息。若你要買車,但不夠錢,銀行會代你先買,再以較高的價錢賣給你,但容許你分期付款。擁有權則一直屬於銀行,直到你還清車價。留意,由始至終,銀行只是作了一單買賣,並無收你利息。

伊斯蘭銀行的終極理想是 100% 資債相抵,不借出不擁有的錢,即不透支。銀行發利息給存戶亦不叫利息,而叫「禮物」(Hibah)。

那買樓怎辦呢?銀行會先與你成立一間合資公司 (Joint Venture,阿拉伯文叫「Musharakah」),你出三成資本,銀行出七成,然後以公司名義購入那單位,再放租給你。租金自然是按資金比例瓜分。如果是中小企,你可能以你自己的勞力作為合資的成本,與銀行開公司,再瓜分利潤。

伊斯蘭的經濟目標不是增長,而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某程度上有點似社會主義,但援助不是白給的,而是要用勞力換取的。在伊斯蘭的經濟裏,你不能投資一些你不擁有的東西,意思是,你要有份為一家公司出力才能買那家公司的股票。即是說,若你不是匯豐的老板或員工,你便不能買它的股票。換句話說,在伊斯蘭的制度內,只有合資企業,沒有股份公司,更遑論沽空買空。總之,你不能買賣你不擁有的東西。

由於銀行是富者,故伊斯蘭要求銀行分擔債務人的風險。若利潤下降,銀行與債務人的利潤亦一起下降,而不會弄到因經濟差以至債務人無力還債最後清盤的局面。

你亦不能借錢買東西,先賣給別人,再拿錢回來。今天有很多銀行都讓公司以未收的顧客「街數」作抵押來借貸 (即 Factoring),在伊斯蘭銀行裏是不應該存在的。

當然,貪婪是人類天性,你總能在某伊斯蘭銀行找到例外的情況。但若你將以上的原則套用在小摩小李的故事裏,你便發現它們有效阻止了經濟泡沫的產生。

若你有興趣,伊斯蘭制度還有其他特點,包括稅制與保險等,可參看 Khan (2008)Wikipedia

بسم الله الرحمن الرحيم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Reference:
Khan, A. (2008). There are alternatives to free market capit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alcafe.com/islam/articles/2008/freemarketcapitalism.html



最近幫我的智能電話安裝了 Pocket Islam,功能之強大簡直嘆為觀止:最重要是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能逐句點擊吟頌出來,不愧為神聖的語言,能洗滌心靈,讓小弟愛不擇手 (你亦可獨立下載其 MP3 檔案)。亦有月圓月缺日出日落的時間表、回教假期、以及麥加城的位置等。不過最令人愕然的是它凌晨時份忽然播 Athaan (一天五遍的叫拜禱文),就算你關機它都會自動開啟,絕不放鬆。開緊會又播,認真厲害。

講開 Pocket Islam,當然亦要介紹 Pocket e-Sword,讓我同時擁有七個版本的聖經互助對照,還有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和合本與思高版翻譯 (要先注冊,若有問題亦可聯絡我),且能點擊出 Strong 希伯來文字典。無論你信什麼神,實在要將榮譽歸於祂!

2008-11-13

Stone (瘋狂的石頭)

據說,小李在海灘找到一塊很漂亮的石頭。小張看到,也覺得很美,便以十塊錢跟小李買了。小陳又看中了那石,便以二十塊錢跟跟小張買下它。如此這般,到小王買下它時,它已值一百塊。忽然有位老者說,此石在後山俯拾即是,何必用錢買?於是小王的石便再也無人問津,白白花了一百塊錢,血本無歸。旁人都在問,那一百塊錢究竟去了那裏呢?小王哭著說,在小李小張小陳他們手上!老者卻含笑不語。

又據說,當小張跟小李買石時,是向開錢行的小趙借的十塊錢。小趙問:你要付給誰?小張答是小李。於是小趙跟小李和小張說,即然你們都有戶口在我這裏,不如我幫你做個轉賬,免卻你們又提錢又存錢那麼麻煩,還惹來賊人的覬覦。小李和小張都覺得對,便做了轉賬。小陳的戶口也在小趙的錢行裏,於是又做了轉賬。到小王時,他其實只有二十塊錢,於是便問小趙借。小趙見這塊石不斷轉手,將來起碼值百幾二百塊錢,於是便借了八十塊錢給小王,但要小王用石頭做抵押,並會收他一年五塊錢的利息。

結果,小王沒錢還給小趙,宣佈破產。小趙只好沒收了做抵押的石頭,但卻欠下小李小張小陳他們的戶口,每人十塊,還未計利息。很快,小李小張小陳便發現這個問題,去問小趙提現金,做成「擠提」,結果小趙只好宣佈破產。小李小張小陳於是哭著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又據說,當時小趙原來只有四十塊錢,不夠借給小王,於是叫小美入股他的銀行,以四十塊錢買下錢行四成股權,到小王還五塊錢的利息時,小美便可收到其中兩塊。小美想,有 5% 回報也挺不賴,於是便買下了小趙的錢行股票。之後她告訴莉莉,看小趙那麼聰明,下年一定不止賺兩塊利息,至少要賺四塊,到時起碼要八十塊才買到我手上的股票;不過如果你現在就買,我可以以三十塊賣一半給你。莉莉覺得小美言之有理,於是便用三十塊買了銀行的兩成股權。小白見小美竟以二十塊成本賺了十塊,於是便向用二十塊買下莉莉的一半股票,即一成股權。到了此時,小白已忘了為什麼小趙的一成股權會值二十塊,也不理會他的收入是什麼。直到小趙最後破產,小美莉莉小白的股票都變成廢紙,她們才哭著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現在小王輸了二十塊,小李小張小陳小美莉莉各輸了十塊,小白輸了二十塊,小趙欠了三十元債、弄到破產。大家都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老者拿著石頭說:「我觀察了在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
I have seen all the works that are done under the sun; and, behold, all is vanity and vexation of spirit (Ecc 1:14)



實在是太忙,沒寫網誌一段時間了。亦因太忙,這篇故事寫了很久,實在無精力再寫另一篇《帝國末日》。不過小弟總算一口氣看完了高陽的胡雪巖系列與二月河、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巖》;老實說,若你能看通高陽的胡雪巖,那你便大概能理解今天的金融海嘯了。剛好又看完 Paulo Coelho 的《Brida》,一貫地值得推介。不用心急,小弟搞定手頭上份論文便會為它們寫書評,等我。

2008-10-04

Beyond (再見理想與駒歌)

曾經因為想支持「好戲量」的意念,而一直有買票看他們的製作。還記得在《吉蒂與死人頭》的討論環節上,我問台上的楊秉基,為什麼整套劇都沒有配樂?他說他是故意的,是一種藝術。這某程度上突顯了楊先生比較自負固執與特立獨行的性格,而不太顧及大眾口味。可能亦因此,「好戲量」比較多新聞:《吉蒂與死人頭》惹上了侵權的官司、又和牛池灣文娛康樂中心結怨;最近又因在旺角阻街而觸發網上罵戰,私底下曾暗示大財團的《Beyond 再。見理想》是抄他們的《駒歌》。在我看來,這些「出位」的做作都實在犯不著,因為觀眾關心的,只是戲劇本身的質素。觀眾買票,是買兩小時的娛樂,所以娛樂性是不能忽略的。你不能說因為有理念或經費少,而忽略娛樂性。黃子華無配樂、無服裝、無經費,但成功,原因很簡單:因為有充滿娛樂性的內容。

我看了「好戲量」最近的《駒歌》,亦因為有公司票的關係,看了《Beyond 再。見理想》(更因為坐在杜汶澤夫婦與吳浩康前面,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在娛樂圈)。《再》的製作經費自然比《駒歌》多、舞台燈光俱佳、服裝華麗,台上亦多偶像派歌手,但他真正成功的,是一個用心的劇本與認真的編導。《再》的劇本,不單很自然地帶出了每首 Beyond 的名曲,不會突兀,且別出心裁地略去一些早被唱膩的或不適合故事發展的歌,好像《真的愛你》和《光輝歲月》等,而改成用主角的故事去交代。相反,《駒歌》不惜打斷故事的流暢性,而固執地唱盡每一首名曲,結果令劇場多次出現沉悶與冗長的感覺。試想,一個年青人的愛情故事,好地地點會出現《光輝歲月》中的「膚色界限」?《駒歌》勉強叫主角去做戰地記者,但又缺乏對其工作的描寫,結果流於空泛;大大不如《再》劇裏避重就輕的處理。

所以說,在擁有很多有心人的支持下,「好戲量」都失敗的話,請不要說是別人針對或遭大財團擠兌,亦不會是香港消費者無品味,而是劇本差。且看《家好月圓》的成功,固然與演員演技有關,但正如米雪所講,她復出前一直在等的,也是觀眾一直在等的,就是一個好劇本。港產片,就失敗在劇本。港產片的海報,總是明星行頭;回看香港各大話劇團,你會發覺海報上排最前的,一定是編劇。一直讓我最佩服的,亦是唐滌生、杜國威、至游乃海先生等才華洋溢的編劇。

講到編劇與配樂,讓我想起當年演戲家族一套令我印象深刻的本地歌劇,名為《遇上 1941 的女孩》,當得起宣傳裏那句「觀眾評論」:「從今天起,我相信香港有屬於自己的音樂劇!」(可在樂多日誌重聽林小寶那感人的《天國之邊》裏的歌聲)。音樂劇一般都是兩、三首樂曲由頭播到尾,只是配上不同的歌詞來說故事,《遇》也和其他百老匯著名音樂劇好像《歌星魅影》或《悲慘世界》一樣,是由鍾志榮先生的兩、三首旋律貫穿全劇;然而有趣的是,轉頭入影院,看杜 Sir (杜琪峰導演) 的幾套大作時,又聽到那幾首旋律!最近有幸和當年杜 Sir 的拍檔聊起,才知當年資金短缺,結果只好用鍾志榮的舊作頂上!無論如何,當年對藝術有執著但無錢的杜 Sir,依然拍出很多又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到了今天有財團的支持,杜 Sir 亦無有因而做出太多妥協。為了不修改他的作品,財團甚至放棄大陸市場 (因為在大陸有嚴格的電檢,《無間道》裏被迫改成「邪不勝正」的結局便是一例)

總之,資金多少不直接影響作品好壞,有財團撐腰亦不等於要妥協,最重要還是好的故事劇本、好的製作質量。

Entertainment (娛樂雜談)

掛名加入了娛樂圈一陣子,真正見識不少。好多人以為能列席高層會議,一定可以遇見很多名星名人。事實上,名星只有兩種:大牌到老板都唔得閒見的,與細粒到老板根本唔識的。所以高層只接觸經理人。加上我出名孤陋寡聞,曾經面對面遇上名導演都不知叫啥,見到時裝界鉅子又當「茄厘啡」,認真「唔襟撈」。

旁人以為做娛樂大亨會發達,實情做娛樂事業的多為「名」,不太為「利」。好多時都是貼錢做宣傳。真正賺大錢的是少數當紅藝人與名導,動輒佔去製作費的大半,結果背後還要有大量的廣告贊助才不至蝕大本。

由於目的是「名」,故排場最講究。公司會議室都放滿古董,對著無敵大海景;合約都在酸枝大圓桌上簽訂;公司更有能容納三十多人的私人影院、紅酒室、雪茄房等等,再有「御廚」每日為高層準備午飯,十分講究。

很多朋友好奇,為何小弟能進入娛樂圈「高層」。事實上,如果你瞭解娛樂集團的架構,讀讀年報,便會發現大部分高層都不是圈中人,而是有投資銀行背景的所謂「數佬」。高層的工作是「傾生意」,而不是製作電影和音樂。高層裏亦有很多有奇才異能的,如專責為老板抄股票的或處理祖傳遺產的,甚有春秋孟嘗之風,真是大開眼界。然而,沒有會「傾生意」、「搞宣傳」的高層,便沒有搞藝術的空間。

好多「藝術家」,強調自己不會隨波逐流,與商界妥協。Beyond 便曾經因為由另類路線走向大眾化,以至幾位創隊團員離開。事實證明家駒的策略是對的。若 Beyond 堅持要做 Post-Punk 的音樂,便永遠是一支無人問津的地下樂隊,沒法建立與大眾溝通的平台,最後便無法宣揚其他關於戰爭、膚色、農民等訊息出去了。

2008-09-27

Reclamation (滄海桑田)

早兩個星期練跑時,走過兒時經常經過的衙前圍村,忍不住為它的「餘有慶」牌匾拍張照。這些古色古香的街景,真是買少見少;好在市建局亦有意保留它們

「餘有慶」牌匾,讓我想起胡雪巖。胡雪巖曾於杭州開了間知名藥舖,即杭州胡餘慶堂,與武漢葉開泰中藥房北京同仁堂、及廣州陳李濟並稱中國四大葯店。可惜就如圍村一樣,只能留下其「牌匾」,實則已被上海實業醫藥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實醫藥,於上年年中收購了。

其實,每天從辦公室看著維港在縮水,亦未嘗沒有點心痛。那天正好白頼仁兄在旁,我便說:若現在不拍張照,到你兒子長大時,亦不會再知道什麼叫填海,因為其時已再無海可填了;也許只能從算是「內陸」的新填地街 (Reclamation Street) 去幻想那裏曾經是滄海了。

One Island East (港島東中心)

由於中環租金成本在短短幾年間上升達五倍,很多公司都搬到租金較低的商廈,而位於鰂魚涌太古坊、樓高七十層的港島東中心 (One Island East) 漸漸成了很多大企業的首選。

小弟終於上星期走過去看看,不禁讚嘆不已。大堂觸目的用料都是上等的木材與磨沙玻璃;最厲害是在上層的升降機大堂裏,你根本看不到升降機門;升降機到時只見牆身忽然變色,然後才施施然摺起牆身,實在酷爆!不信的話,有相為證 (右邊藍色的,是提示升降機將在那裏開門):

Downfall (帝國末日)

曾經雄霸全球金融界的投資銀行帝國,就此沒落了。

五大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以過去一年收入排名,分別為:
  • 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去年收入 880 億美金,過去三季盈利大跌 70%。
  •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即「大摩」,相對摩根大通而言),收入近 879 億美金,過去一年股價跌了 71%,正打算出售 49% 股權與中國投資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 [CIC])。
  • 美林 (Merrill Lynch),收入 642 億美金,正準備出售予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 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收入 590 億美金,已申請破產清盤,巴克萊 (Barclays) 剛得到批准購入其資產。其資產總值達 6 千億美金。回想 2002 年時史上最大宗的 WorldCom 清盤,資產值也只是雷曼兄弟的六分一。
  • 貝爾斯登 (Bear Stearns),收入 161 億美金,早已被聯署局促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 收購掉。
在這場世紀浩劫中,很多人說是「貪婪」(Greed) 讓他們沒落;這中間有點「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味道。是的,他們的確極富有。很多朋友還記得,高盛好景時,連掃地阿姐都派三十個月花紅;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動輒有二、三萬月薪,升到副總 (VP) 的單是花紅便夠買兩架保時捷跑車;低級職員桌上都有四台 Silicon Graphics 電腦 (台台過十萬元),高級商廈都留下最高的幾層免費租與他們:真正是財大氣粗。

結果我們這一代不少兄弟以加入投資銀行為榮,人人花三年考個 CFA (Certified Financial Analyst;註冊金融分析師),讀幾個金融與投資策略的碩士,希望有一天能入行而發達。

真的能入行又如何?那班投資銀行家,位位不可一世,經常把員工當狗一般罵,一怒之下便隨手將咖啡、花盆等怒擲向下屬。一星期七天、一日二十四小時,無休止地工作和應酬,到了休息時便相約過澳門或北上尋歡,每個省市都有情婦,結果大都妻離子散。這些,便是我們這一代對投資銀行界的記憶。我們現在不記下這些,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亦不會再知道或想像得到。

這些傳聞,大家都可能聽過,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其實是怎樣賺錢的呢?就讓小弟在這裏叫小摩簡單地說說自己的故事。

話說,小強想開茶餐廳,需要本錢三十萬。他有積蓄五萬,於是便找投資銀行家小摩夾錢。小摩跟他說,我沒有錢,但能幫你找客人入股你餐廳。這樣吧,我保證能給你五萬,加上你自己的五萬,你再去問銀行借二十萬,餐廳以後一人一半。

小強問:咦,小摩,你可來有五萬呢?小摩答,我會再找人集資,買你的股份。小強又問:那如果別人不肯用五萬元買我一半的股權呢?小摩豪氣地答:我包底,差多少,我貼多少!

於是小強去問銀行借二十萬,但銀行見他是自顧人士,不肯借,於是小強唯有刷信用卡買家當,付二十幾厘高息。

小摩袋裏其實真的一個仙都無,於是他向街市賣鴨蛋個呀七嬸,推銷小強的股票。他說,七嬸,你那百幾萬棺材本,放在錢行,得個一厘息不到,一年都無一千蚊收入,不如買小強既股票啦。茶餐廳一月賺八萬十萬,很平常。若你佔一半,一年至少分到五十萬!所以假設你能用一百萬買一半股權,回報有成 50%!七嬸一聽,心動起來,便提了一百萬給小摩;小摩回頭便跟小強說:我承諾給你集資的五萬元,現在由於市場反應很好!我給你十萬吧,其他的算是我的佣金 (即九十萬!)。但你記緊每賺一元都要分五毫給七嬸!小強拿多了五萬,當然滿心歡喜。於是他又跟小摩說:好彩得你,我才能找掉一些卡數,成二十幾厘息呢!

小摩立即驚呼:不是吧!好,讓我幫你做個債務重組。首先將那二十萬的其中十萬,以家當做抵押,借用私人貸款。再叫小強印制息率為十厘的十萬元借據,稱為「債券」,並由小摩去推銷給屠豬的六叔。小摩還是那句:錢放在錢行,哪有十厘息!這次債務重組,小摩首先收了小強服務費,再收了那些債券的 10%,即一萬元為回扣。

就這樣,小強的場面拉開來了。還未站穩陣腳,小摩便又慫恿他,不如收購全區所有的茶餐廳舖位,那生意才做得大!小強現在已是對小摩言計聽從,於是小摩便又拿那些茶餐廳的舖位去抵押,問錢行借錢去收購它們。可惜錢行覺得,小強茶餐廳的收入還是有限,那如何能清還如此大的債務?所以只肯做六成按揭。小強事實上真的拿不出四成首期,奈何每次向七嬸買蛋時,她都嘀咕股息太少、茶餐廳收入的增長太慢等等。小強結果下了決心要迅速做大市面,只好再和小摩商議。

小摩轉念一想,記得陳伯當年曾叫大家「標會」,即一起拿些錢出來,由他做保,讓街坊在危急或有需要時動用。奈何百物騰貴,上次黃師奶個 B 仔要做手術時,便已用了陳伯那基金的一半。小摩於是慫恿陳伯,將基金拿來做小強買舖的首期,利息當股息算,即小強賺多少,便分多少給陳伯。陳伯在小摩如簧之舌的進攻下,欣然答應了。

於是小強買不同舖位的資金,由小摩印債券來籌集。在小強之後,小明和小輝都找小摩如法泡製,發展成強記、明記、與輝煌茶餐廳飲食集團,茶餐廳舖位被他們炒到老高。結果小摩要印製了大量債券,籌集大量資金,才夠他們買舖。小摩後來索性開一間公司,名為「實在美」基金公司,以他們的債券做資產,以從他們收回來的利息作盈利,然後將公司上市,叫七嬸嗌埋三姑同六婆來買,保證分紅股息高過錢行利息。有了七嬸這個成功例子,三姑六婆都搶著買,但買的最多的,還是做保的陳伯。由於找陳伯「標會」的,發現自從陳伯買小摩的什麼券之後,竟漸漸不用供會,單靠紅利便已生活有保障,於是大力支持陳伯繼續買。小摩當然樂見其成,因為每當有人用一萬元買他的基金,他都會每年抽取五百元管理費;他亦從強記、明記、與輝煌集團那裏收取高昂的「撲水」顧問費與佣金。於是,不出一年,小摩便每天架著保時捷風馳電掣了。

好景不常,由於三間茶餐廳飲食集團分別開了六、七十間連鎖茶餐廳,而市場上根本沒有那麼多茶客,結果經營得十分困難。平均一間茶餐廳,每天只有三、四個茶客,一年到頭才賺幾萬元,卻要付利息給銀行、小摩的基金公司、陳伯、以及七嬸、三姑和六婆的分紅。結果他們相繼倒閉。倒閉後由於無人敢再做茶餐廳,茶餐廳的舖位無人問津,結果一文不值。銀行與小摩的基金公司雖然可以沒收這些抵押品,卻得物無所用,於是銀行變得週轉困難。至於小摩,倘若他沒有成立自己的基金、賣自己的債券,而只是收取上市股價差額、「撲水」顧問費、與交易佣金等,則本應是很有錢的。可惜因為基金公司所沒收的舖位再無價值,他的錢也就蝕光了。最慘是陳伯,B 仔現在傷風感冒都無錢看醫生。七嬸、三姑和六婆手上的股票和債券,不用說亦盡成廢紙,連棺材本都蝕掉了。

有人於是問,他們個個焦頭爛額,究竟誰才是贏家?答案這是當年高價將茶餐廳的舖位賣給三間連鎖茶餐廳的地產商。當然了,他們現在會很低調的。有人會問,為何小摩好地地賺了小強那麼多錢,卻又要成立什麼基金和債券?小摩心裏可能在想,做小強的生意雖然收入甚豐,但不穩定,不及定時收息那麼有安全感。他沒料到過度借貸會導致物價標升,結果抵押品便全都標價過高,最後成為垃圾。


故事講完,且只是一個故事,並不完全等於事實。有些地方為求清楚易明而簡化了不少,但大體上小摩賺錢的方法,即為客人用不同手法「撲水」,則是與各大投資銀行相似。最後的困局,亦解釋了為何一個樓宇按揭的問題,會連累銀行業、保險業、以及各大投資銀行。

由於很多這些金融機構現在是我的客戶 (對,小弟又轉了工),所以最近實在很忙。這個故事便足足寫了個多星期,期間又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各地政府正為七嬸的棺材本與 B 仔的醫藥費而考慮是否注資到這些機構。無論如何,市場的動盪至少要持續到下年頭一、兩季才有機會定下來了。物傷其類,就讓我們在此為曾經叱吒風雲的投資銀行業默哀一分鐘。

2008-09-12

Dust (黑暗元素、黑質三部曲)

就在二次大戰的前夕,托爾金 (J. R. R. Tolkien) 完成了一本很普通、甚至有點沉悶的童話書,講述一班小矮人大戰火龍,最後得到寶藏的故事;怎料托爾金的故事越寫越長、越寫越黑暗,最終成為跨物種大戰魔王的鉅著《魔戒》系列:《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魔戒同盟》(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雙塔記》(The Two Towers)、《國王歸來》(The Return of the King)、《精靈寶鑽》(The Silmarillion) 等,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二戰結束後,同樣在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 (Philip Pullman) 誕生,並在《魔戒》風行五十多年後,開始寫下另一部彷似童書,內容卻更為高深的《黑質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台譯:《黑暗元素》)。它們分別名為:
《黑質三部曲》中的「黑質」,是指我們至今都沒法偵測得到的物質,愛恩斯坦認為,純粹靠已被我們發現的物質的重力,是不能把宇宙維繫在一起的,所以他假設有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普曼在書裏叫它們做「塵埃」(Dust)。

** 以下含內容 **

在《黑質三部曲》裏,「塵埃」就是意識、就是智慧。在這個宇宙裏,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一樣,便是因為受過「塵埃」的洗禮。而我們一般稱為「神」的個體,則是第一位有「塵埃」的生物,不過「祂」已經很老了,並將統治權讓與了祂的「攝政者」。祂們統治著所有的「平行宇宙」。所謂「平行宇宙」,來自量子力學:每件事的所有可能結果,都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宇宙,並同時存在。舉個例,我今天可能早起,趕上了列車,上班沒有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導致我當了老板;但我今天亦可能貪睡,錯過了列車,結果遲到,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最終我失業。在「平行宇宙」的概念下,這兩個情況有相等的機會率,於是這兩個結果同時存在,但在不同的世界,成為「平行宇宙」。這兩個我亦同時存在,但並不認識。

《黑質三部曲》便是講一個來自另一個宇宙的女孩,與這個宇宙的男孩,聯合了不同世界的不同物種,包括吉普賽人、巫婆、披甲的北極熊、以及墮落天使等等,大多曾受教會的迫害的,一起去「殺神」,好讓「塵埃」或「智慧」不至於流失。驟耳聽來好像很褻瀆,但其實人類的歷史以及各種秘教的存在,正正就是「追求智慧」與「盲目迷信」的爭戰。由靈智 (Gnostics) 教派到共濟會,由巫師到煉金術士,由聖堂武士到薔薇十字軍,由《失落園》到《玫瑰的名字》,以及對傳統白色智慧女神的崇拜,留下了人們在教會的壓力底下對知識的追求的歷史;不少人甚至為此犧牲生命。

所以普曼反對的,並不是信仰或教會或神本身,而是抑制知識的權威團體。神在女孩的宇宙內,就叫「權威」。而蛇叫原祖父母食的,正是智慧樹的果子,好讓原祖父母得智慧。普曼更進一步暗示那包括性的知識,所以原祖父母才覺得羞愧。

托爾金寫下了全世界的物種聯合起來毀滅魔王的史詩,普曼卻寫下了各宇宙的物種聯合起來殺掉神的壯舉。

個人認為,普曼的《黑質三部曲》,是要將其畢生所學都融入這套鉅著裏,內容涉獵物理、生物、哲學、宗教、文學等等範疇,彷彿邀請讀者和他切磋砥礪,看看誰更博學一樣,實在是一種知性上的挑戰。如果你以為這是套童話書,對它的認識只留在其電影的階段,便錯過了一份寶藏;就像《巡者系列》不能看電影一樣。

看《黑質三部曲》亦像看《群》一樣,雖然厚,但看完是會學到不少新東西的。雖然一開始可能有點像童書般,有點沉悶,但如果你看過《魔戒》的前傳:《霍比特歷險記》(The Hobbit),你便知道,耐性是會有回報的。

2008-09-10

Education (教育)

在上一篇寫下了教育為民主不可少的前提,於是有朋友問香港不是已經有全民教育了嗎?政客賄賂選民有可不妥?不是已比剝削他們好嗎?

相信這位朋友其實瞭解我我意思,不過在看到這兩個問題前,碰巧和老朋友談過有關的問題,以及看了套有關的話劇,所以也在這裏寫寫。

前晚又跟老友食飯。席間講起中學時讀到「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純數 (Pure Mathematics),每天都總在證明左邊的一大堆符號等於右邊的一大堆符號,都不知有什麼用。老友說,那就像證明一個靚女等於另一個靚女,甚至要證明一個靚女比另一個靚。搞餐死,才能在我們嚴謹的老師手上的十分滿分裏,勉強拿走一分半。當然,我們知道那是為將來的科學家作準備,正如微積分是牛頓研究力學時所需要的工具,愛恩斯坦則需要偏微分去定義相對論,但試問有多少人將來想做下一個霍金?

在職場打滾了那麼多年,大家又都再讀了幾個學位,我們都一致認為中英語文能力至為重要。當然基礎的數學都要學好,否則像我教過的碩士學生,連「交差相乘」都忘掉,便有點過份。說回語文能力,自問中文真的差。早兩天要準備份履歷表給客戶,英文部分只花了一小時,但中文翻譯則足足耗了我六、七小時!

老友另外認為學生應被鼓勵去嘗試與發揮創意,好像在註釋古文時,不應有些少用字上的出入,便無分。我則認為學生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與學懂統計,是關無論是金融界所需的風險管理,或物流業的存貨控制,甚至市場推廣、醫藥測試、民意調查、博士研究,無一不是建基在統計學上。流行的「六西格瑪」(Six Sigma) 中的 Sigma,就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

最近終於看了好戲量《陰質教育》,一如他們其他的創作,有心有訊息,但劇本比較鬆散,亦太多冷笑話。我印象深刻的,是劇裏的校長,忽然提到什麼 SSS、AAS、RHS 等,那些用來證明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縮寫。當時就像聽到在前世生活過的部落裏用的土話一樣震撼。不禁想,讀了這些,究竟有什麼用?


至於獨立思考能力,必須從思辯中練習,而不是讀兩本李天命,學些邏輯符號便成。我以前讀歷史時,學校的要求是硬記每件事的因果或每個朝代施政的利弊,諸如利有五點弊有六點,每點五分,卻不是陳述背景再叫學生辯論。所以香港人是寫不出《萬歷十五年》的。當然了,現在可能已有不同,則等各方高賢指教了。

上文提到最低工資,問題在於大部人對經濟學一點認識都沒有,一心只想政府派糖。當這些人去抄股抄外匯,傷害的自己;讓這些人去制訂政策,傷害的則是整個社會,就像「八萬五」一樣。

至於政客派糖討好人民,有何不妥?那其實像一個窮母親將家用花在玩具上,而不讓小朋友讀書一樣。小朋友當然開心,但他們長大後便後悔莫及了。很多政客的提案,就是犧牲長遠利益去討好人民;可惜的是人民卻一樣短視,彷如幼兒:否則又怎會選一個不肯簽《京都條約》的總統布殊出來?結果大家眼睜睜看著大量廢氣繼續被排放。你不能說,買玩具的母親總好過拋棄子女的母親罷!

誠如吾友道士所言,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制度。我舊老板便曾很支持獨裁統治。看看佛朗哥、卡斯特羅與李光耀的成就,你不能說他沒道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藍領工人、弱勢社群,實在各有難處。但只要香港人繼續動不動就潑婦罵街,那他們能對話並找出折衷甚至雙贏的機會,便很渺茫了。

可能因為自己是半個教師,本只想回應留言,一下子竟忍不住寫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