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分別是《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我在雨中等你》(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以及《馬利與我》(Marley and Me)。

這次我想推荐的,是《姊姊的守護者》。故事裏的父母,生了一個有急性白血病的女兒。於是他們利用基因工程,孕育了一個生理結構相同的女兒,並不斷將她的器官,由臍帶血到骨髓再到腎臟等,「捐」給她的姊姊。從今天的技術上來說,這是絕對可行的。然而,這樣做,當然忽略了人性的考慮。結果,妹妹十二歲時用僅有的積蓄去請律師,控告自己的父母。同時,她們還有個大哥,因為父母太專注二女兒的病,結果要四處放火,從而將其任職消防隊目的父親由醫院那邊搶過來。

金庸教曉我們,一個成功的故事,要有大高潮與次高潮,就像先有群雄二十八星宿大陣力抗金兵,再緊接華山論劍爭天下第一一樣,讓人看罷還覺著餘音裊裊。《姊姊的守護者》裏的高潮,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最後的法庭判決上,結果已是出人意表;但作者卻再補上一個「次高潮」,讓人拍案叫絕。不過就如電影《鬼眼》一樣,說穿了便不好看了。作者在後語裏寫到,其兒子在看過小說的結局後,竟哭至整天不睬她,其震撼可以想見!

當然,《馬利與我》中的父母並無《姊姊的守護者》中的父母那麼痛苦。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後者的痛苦某程度上來自執著。無論你多愛一個人,你永遠不能擁有另一個獨立的生命,子女亦然。所以皮考特最後寫到:
We never have children, we receive them. (2004, p. 379, Hodder & Stoughton)
我們從來不曾擁有小孩,我們只是接受 (註:「收到」更貼切) 他們。(2006, p. 404, 台灣商務)
我們要學的,就是放下。

你的心,決定你所看見的……眼睛往哪裡看,車子就往哪裡去。賽車時,車子打滑,駕駛若一直盯著牆看,就會撞上那道牆。
你要相信車只是身體的延伸,賽道是車子的延伸,而雨是賽道的延伸。要相信你不是你;你是一切,而一切就是你。
第一段簡直就是「自我應驗預言」的金句版,而第二段則是很「新紀元」的味道。博客來書籍館有更多的摘錄,不贅。
現在,你大概知道為什麼它們出現在小弟同一篇網誌裏。在上天的安排下,我竟在兩、三個星期裏看了這三個各不相同卻又隱隱相關的故事。我從來不相信巧合,所以只好一併記下,讓有緣到來的你去體會吧。
2 則留言:
嗯 我又有目標了 :)
清水烈酒
I read the book Marley and Me and
also watched the movie, however i
enjoyed the book better. Now i want
to get the one you mentioned (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
Thanks
yeung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