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霍金 (Stephen Hawking) 已用「M 理論」(M-Theory) 證明了世界並沒有上帝。這種說法說明了大眾對「上帝」與「M 理論」的不瞭解,也辜負了霍金努力解釋的「模型先決唯實論」(Model-Dependent Realism)。
在霍金教授的新書《The Grand Design》裏,霍金並沒有說宇宙的出現不需要上帝,他要說的,是宇宙根本沒有出現的一點,也沒有創造出能讓人類生存的環境的必然性。他認為不需要上帝的,是宇宙的演進。因此,書裏並沒有報章指的「大爆炸是物理學規律不可避免的結果」的意味。
話說回來,霍金的確是衝著所謂「神的存在」這個古老的問題而來的。不過他挑戰的不是宗教上的神,而是哲學裏的神,亦即嚐試用理性推展出來的神。科學家與哲學家是不會跟你討論耶穌是人還是神的問題,抑或穆罕默德有沒有真的碰上天使吉卜立勒,他們關心的,是宇宙背後有沒有一個總設計師。
霍金的書一開始便從科學史入手,由古希臘旳哲學家談起,一直到廿一世紀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但他迴避了有關神是否存在的討論。其實早於柏拉圖 (Plato) 的時候,便有「神依照天上的藍圖創造世界」的說法,由於世界只是天國的複製品、是次貨,因此充滿缺憾。這個想法被早期教會的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of Hippo) 用來構建《上帝之城》(City of God) 的藍圖,成為早期基督徒對來世的冀望。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則較接近一個物理學家。他認為凡事的發生,有果必有因,物轉星移,起始時必定有推它們一把的力量,所謂「不動之動者」(Unmoved Mover),又名「第一因」(First Cause)。以後,這個世界便依著科學定律運作下去。這個想法則被中世紀的聖多瑪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 在《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裏化成「五路論證」的頭三路,一般稱為「宇宙論証」(Cosmological Argument)。
亞里斯多德亦認為,大自然裏存在著一套定律讓萬物跟隨著運作。這套定律的存在,指向了背後的總設計師的存在。這便成為了後來聖多瑪斯的第五路論証,名為「設計論証」。總工程師既然建造了一條前進的軌道,則祂一定也訂下了終點站,因此此論証亦名為「目的論証」(Teleological Argument)。不少哲學家神學家以此作為道德生活的基礎。他們認為過道德的生活就是走在神預訂的正確軌道上,最後才能到達神預設的目的地或人類本性的體現。
聖多瑪斯的第四路論証有點像聖安森 (St. Anselm) 的所謂「本體論証」(Ontological Argument),主要是從人類直觀裏先天存在的「真善美」觀念,體認出神的存在。舉例,若你看見桌上的鉛筆不是平行排列,你或會覺得「亂」而忍不住把它們排齊。這個傾向是沒有任何生物上的必要性的。不少藝術品出現黃金比例,原理也是一樣。哲學家與神學家便歸因於一位完美的神的存在。
這三大類論証,天主教會沿用到今天,亦是人類理性討論裏對「神」的定義。直至現代哲學,笛卡兒 (Descartes) 仍用「本體論証」來肯定神的存在。萊布尼茲 (Leibniz) 則認為笛卡兒只證明了完美的神是可能的,而他自己則論証了神不單可能,也必然真實存在。史賓諾莎 (Spinoza) 進一步認為一切都是神的體現,一切都是完美,因此只要這個世界在存在著,神就存在著,成為「分體論証」(Mereological Ontological Argument)。這種說法被指為泛神論 (Pantheism),甚至無神論:因為如黑格爾 (Hegel) 所言,當你將一個論証推到盡頭,便會與相反的結論無分別;在這裏,如果你推到萬物都是「神」,那「神」這個字便沒有意義,可有可無。
不過,自從洛克 (Locke) 寫下《人類理解論》後,英美出現了貝克萊 (Berkeley)、休謨 (Hume) 等經驗主義者,將這些「本體論証」全部推翻。洛克認為,神的存在,只可以靠倒推到「第一因」來論証。貝克萊則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換言之,當你閉上雙眼,你便不能再肯定太陽是否像剛才一樣繼續存在;因此,要這個世界穩定地存在,必須有一雙長期張開並俯瞰一切的眼睛,那便是神。休謨則更徹底。他連「因果關係」都懷疑,認為那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地把先後發生的事件連在一起的概念。舉例,每次閃電之後都會接著打雷,人類便會以為閃電「引起」打雷,實際上卻是放電作用同時產生電光與雷聲,但由於時間的差距才產生「因果」的錯覺。走到這一步,幾乎再沒可能論証神的存在,甚至連人類知識都變得沒可能。休謨坦言,「神」是個無用的概念。不過,休謨還是認為,也許沒有一位創世的源頭,但也許真有一位設計師在大自然背後。換言之,在「宇宙論証」與「本體論証」完全破產後,也許「設計論証」還能被理性接受,但也只是「也許」而已。
康德 (Kant) 受到休謨啟發,為現代哲學作了一個結論。他認為「知識」只是我們直觀地組合感觀經驗的後果,好像「因果關係」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組織知識的工具。我們的感知由於先天地受「時空」這個概念限制,無法想像出不用「時空」去組織知識的方法,因此才出現了手上的知識。試想像如果你是四度空間的生物,在一個沒有過去與未來的宇宙,時間並不直線向前,那你又怎會有「因果關係」這概念呢?因此,知識只是我們用來套在經驗上的工具,並沒有必然的真實性。言下之意,「神」也是人類意志 (Will) 的產物,用來解釋一些感觀經驗。舉例,你一方面可以認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想像太陽繞著地球轉。誰繞著誰轉,是相對的;「地心說」與「日心說」,只是一些「模型」(Model)。
因此,康德的哲學可以化成兩句說話:為知識劃界限,為信仰留空間。(原句大概是:All our knowledge falls within the bounds of possible experience... I have therefore found it necessary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這裏只是意譯。)
如果要論証神的不存在,到此已然完成,不用等到霍金。霍金的《The Grand Design》,其實承接了康德的思想,嚐試解釋我們其實可以用不同的「模型」去看同一個世界。只要這些「模型」不單能準確描述現在,更能準確預測未來,那便是「真實」。所以沒有所謂一套真實的「宇宙定律」。他在此推翻了「科學決定論」(Scientific Determinism)。什麼「大爆炸是物理學規律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科學決定論」的論調。
在《The Grand Design》裏,霍金先推翻「宇宙論証」。在霍金的幾本書裏,都用到一個比喻:如果宇宙的空間是二度的平面,那它就像氣球的表面一樣在膨脹,並沒有邊界,所以不能問空間以外是什麼。而如果將整個時空比喻成地球表面,則時間就像由南極走到北極,而在每一個緯度上的橫切面積就如宇宙空間的大小一樣,開始時膨脹,後來則收縮。問宇宙與時間的起始之前有什麼,就等於間一直向南走,到南極後再向南走有什麼一樣。霍金想說的其實是,宇宙無始無終,因此「宇宙論証」被徹底推翻。
霍金的真正挑戰,是推翻「設計論証」。科學越昌明,對大自然瞭解得越多,人類便越驚訝於宇宙定律的神奇。因此牛頓雖不信耶穌是神 (Arianism),但信神的存在;愛因斯坦亦相信史賓諾莎的神,即神以宇宙彰顯自己。連最激進的休謨,都未能完全推翻「設計論証」。在此,霍金先指出「M 理論」是一套好有機會以量子物理學的「模型」,同時整合電磁場、強力與弱力場 (原子內的引力)、以及重力場 (物質間的萬有引力),成為一套能組合一切對宇宙觀察而來的數據的工具。你可能會以為,如是者我們便能算出下一刻宇宙萬物的變化了!問題是,這套理論的基礎是量子物理學,而量子物理學裏有著名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因此,不止這個宇宙,連這個宇宙背後的定律,都沒有「必然性」,真的純粹是神擲骰子的結果!
霍金舉了個例子:教宗可以是任何國藉的人。根據量子物理學的思維方式,抽中中國人做教宗的機會率最高,因此教宗最有可能是中國人。只要你不去查現在教宗是什麼人,那教宗永遠都最有可能是中國人。一旦你去查,教宗便變成了德國人。教宗成了德國人後,便不可能是中國人,無論機率有多大。這便是我們的宇宙。宇宙可以以任何定律與常數開展,形成任何形式的宇宙,亦可以以任何「模型」去描述與解釋。我們身處的宇宙並不是唯一一個,亦不是最高機率的一個,因此可能還有其他的宇宙,我們並不知道。連在這個宇宙裏,出現了智慧生物這件事實,都是「碰巧」出現。不過,當我們去研究和測量這個宇宙時,就出現了「M 理論」裏的定律與常數,就好像發現教宗是德國人一樣。也許在其他宇宙裏,亦出現了完全不同形式的智慧,用想像不到的理論,描述著他們的宇宙。
我並不打算在這裏解釋《The Grand Design》,因為作為科普讀物,《The Grand Design》無疑已是非常的成功,很難想像能有再簡單的方法介紹當代的理論物理學,更別說如霍金一般地充滿幽默感。霍金的天才便在這裏。若要瞭解詳情,最好還是看《The Grand Design》。我想到的是,康德在九泉之下一定好高興,因為霍金正正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知識有界限、為什麼知識只是人類直觀地套在現實的工具。霍金亦相信自己已差不多看見知識的盡頭。其次是,宗教人士並無必要作那麼大的反應。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並不一定要建基在客觀理性上的神的存在。縱然沒有理性的原因要向著一個目的邁進,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人性與感情上的需要,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好像父母愛護子女,便不需要有神的存在作前題。我未至於像斯多葛派或康德那樣提倡為道德而道德,但我相信休謨所講的人性:因此為了感覺良好,我們還是好好生活罷。
2010-12-17
2010-12-06
Theology (神學)
多謝朋友們的問候。雖然這裏一直沒有更新,但我一直安好;亦正如朋友留言所指,已於八月時取得博士資格。有興趣的朋友,可在這裏點擊下載我論文答辯時用的演示,題目是《虛擬協作決策時的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 in Virtual Collaborative Decision-Making),簡單地為過去五年的工作做了個總結。
這之後,我為了一遂自己的心願,報讀了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的哲學課程,為將來讀神學碩士 (不叫 Master,叫 STL,即 Licentiate of Sacred Theology) 輔路,最終希望能任教修院。其實,我一直在大專院校教授世界宗教,卻沒有一個相關的學歷,這也是我來這裏的原因之一。
自少便很好奇,神父的訓練究竟包含了什麼內容呢?這裏面當然有聖經原文的研究,連帶希伯來文、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基礎;其餘的,就是有關基督與三位一體的理論、末世論、倫理學等哲學性的討論,以及教會歷史、靈修、禮儀、聖事、傳教等實務性的訓練。碩士課程探討的,包括了後梵二的神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對話。也有一些好像聖母學、歷史裏的耶穌、解放神學等等比較富爭議性與現代的題目。
綜括來說,神學院的訓練包含三大類課目:啟示性的聖經研究、神職工作的培訓與理性的哲學思辨。
讀了半個學年,坦白說,上課時學到的不多,始終修院神師的教學方法太教條、步伐亦太慢。讓我學懂最多的,反而是兩位較新的外來講師。但跟隨著課程的指引,我自己在幾個月內自修了一大堆的哲學鉅著,由希臘的哲學到近代歐陸與英美的哲學,由聖多瑪斯 (St. Thomas Aquinas) 《神學大全》裏的認知論 (Epistemology) 與倫理學 (Ethics),到康德 (Immanuel Kant) 的超驗主義與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 等等。基本上,修院裏教的,是由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士林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
所謂「士林哲學」,就是將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s) 與聖多瑪斯的形而上學,套用在聖經與教會的教義上,作為對教義的理性解釋。若果中間出現了無法用哲學解決的問題,當然仍以聖經與教義為準。因此修院裏人人都知道:「哲學是神學的婢女」(Philosophy is the Handmaid of Theology;原句來自 Peter Damian 的 Philosophia Ancilla Theologiae,後來因為聖多瑪斯的引用而著名)。
也許我信心不夠強、恩寵不夠多,越讀越覺得士林哲學有點難以接愛,以至整個信仰的根基都有點動搖。果然是「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 18:3)。如果撇除了信仰,單從哲學來說,我則完全被大衛.休謨 (David Hume) 俘虜了。
也許因為很多英美學派的哲學家,包括休謨 (David Hume)、約翰·密爾 (John Stuart Mill)、史賓莎 (Herbert Spencer)、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羅素 (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以及歐陸的康德 (Immanuel Kant)、齊克果 (Kierkegaard)、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馬克思 (Karl Marx) 等等都是金牛座,因此我的想法特別與他們接近。哈,你會說,引用星座的說法,不是迷信嗎?正是。星相學絕對是沒有經驗基礎的學說,箇中完全沒有可證明的因果關係;不過,同樣地,宗教神學、甚至科學裏的很多理論,都沒有堅實的經驗證據。因此,這批創造了經驗主義、批判主義、唯物主義等等的金牛座,大都認為教會的教條主義是不可取的,形而上學與星相學一樣是人們主觀意志旳產物。這麼一說,其實讀哲學本身都是多餘。如康德所言,我們都只不過在嚐試把一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套用到感官經驗上,讓生活中的經驗變得容易整理罷了。
追溯本源,這批哲學家其實很多都是受休謨啟發,甚至現代心理學也是源於休謨的《人性論》,經過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而被發揚光大。不少人因而認定休謨以及經驗主義者都是無神論者。不過我不同意。過去這幾個星期,我從休謨的經驗主義裏,自己重新發展出一套新的、適合自己的神學。這個之後再談。在讀完了幾千頁的哲學史與原著後,我亦開始明白到為什麼要有哲學。在今天科學昌明的世代,不少人認為宗教與哲學是過時以及無用的東西。我身邊就幾乎沒有同道。然而,哲學的真正價值,在於為我們的生命找出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知道宇宙如何從大爆炸中爆出來,父母如何透過基因將特徵傳給下一代,光波如何透過視網膜裏一層又一層的神經細胞傳到腦裏構成圖像與記憶。然而,在這些知識的背後,究竟這個世界的誕生以及人類匆匆的一生有沒有目的?如果有,那是什麼目的?如何生活才能達到這些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或任何意義,那我們為什麼不自殺?為什麼要結婚與生育?為什麼某些光頻的組合會比另一些賞心悅目?為什麼某些音頻會觸動感情、另一些卻只是噪音?如何分辨對錯?哲學家們便為了解答這些有關「真、善、美」的問題,窮一生的精力,寫下了無數極富創意論點,在「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鴻溝上,搖搖晃晃地搭建著不同的獨木橋。
經過這幾個月,我開始覺得,也許修院的教育未必適合我,但現在是時候將儲蓄多年的「知識」,想辦法轉化為「智慧」了。
這之後,我為了一遂自己的心願,報讀了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的哲學課程,為將來讀神學碩士 (不叫 Master,叫 STL,即 Licentiate of Sacred Theology) 輔路,最終希望能任教修院。其實,我一直在大專院校教授世界宗教,卻沒有一個相關的學歷,這也是我來這裏的原因之一。
自少便很好奇,神父的訓練究竟包含了什麼內容呢?這裏面當然有聖經原文的研究,連帶希伯來文、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基礎;其餘的,就是有關基督與三位一體的理論、末世論、倫理學等哲學性的討論,以及教會歷史、靈修、禮儀、聖事、傳教等實務性的訓練。碩士課程探討的,包括了後梵二的神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對話。也有一些好像聖母學、歷史裏的耶穌、解放神學等等比較富爭議性與現代的題目。
綜括來說,神學院的訓練包含三大類課目:啟示性的聖經研究、神職工作的培訓與理性的哲學思辨。
讀了半個學年,坦白說,上課時學到的不多,始終修院神師的教學方法太教條、步伐亦太慢。讓我學懂最多的,反而是兩位較新的外來講師。但跟隨著課程的指引,我自己在幾個月內自修了一大堆的哲學鉅著,由希臘的哲學到近代歐陸與英美的哲學,由聖多瑪斯 (St. Thomas Aquinas) 《神學大全》裏的認知論 (Epistemology) 與倫理學 (Ethics),到康德 (Immanuel Kant) 的超驗主義與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 等等。基本上,修院裏教的,是由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士林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
所謂「士林哲學」,就是將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s) 與聖多瑪斯的形而上學,套用在聖經與教會的教義上,作為對教義的理性解釋。若果中間出現了無法用哲學解決的問題,當然仍以聖經與教義為準。因此修院裏人人都知道:「哲學是神學的婢女」(Philosophy is the Handmaid of Theology;原句來自 Peter Damian 的 Philosophia Ancilla Theologiae,後來因為聖多瑪斯的引用而著名)。
也許我信心不夠強、恩寵不夠多,越讀越覺得士林哲學有點難以接愛,以至整個信仰的根基都有點動搖。果然是「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 18:3)。如果撇除了信仰,單從哲學來說,我則完全被大衛.休謨 (David Hume) 俘虜了。
也許因為很多英美學派的哲學家,包括休謨 (David Hume)、約翰·密爾 (John Stuart Mill)、史賓莎 (Herbert Spencer)、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羅素 (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以及歐陸的康德 (Immanuel Kant)、齊克果 (Kierkegaard)、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馬克思 (Karl Marx) 等等都是金牛座,因此我的想法特別與他們接近。哈,你會說,引用星座的說法,不是迷信嗎?正是。星相學絕對是沒有經驗基礎的學說,箇中完全沒有可證明的因果關係;不過,同樣地,宗教神學、甚至科學裏的很多理論,都沒有堅實的經驗證據。因此,這批創造了經驗主義、批判主義、唯物主義等等的金牛座,大都認為教會的教條主義是不可取的,形而上學與星相學一樣是人們主觀意志旳產物。這麼一說,其實讀哲學本身都是多餘。如康德所言,我們都只不過在嚐試把一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套用到感官經驗上,讓生活中的經驗變得容易整理罷了。
追溯本源,這批哲學家其實很多都是受休謨啟發,甚至現代心理學也是源於休謨的《人性論》,經過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而被發揚光大。不少人因而認定休謨以及經驗主義者都是無神論者。不過我不同意。過去這幾個星期,我從休謨的經驗主義裏,自己重新發展出一套新的、適合自己的神學。這個之後再談。在讀完了幾千頁的哲學史與原著後,我亦開始明白到為什麼要有哲學。在今天科學昌明的世代,不少人認為宗教與哲學是過時以及無用的東西。我身邊就幾乎沒有同道。然而,哲學的真正價值,在於為我們的生命找出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知道宇宙如何從大爆炸中爆出來,父母如何透過基因將特徵傳給下一代,光波如何透過視網膜裏一層又一層的神經細胞傳到腦裏構成圖像與記憶。然而,在這些知識的背後,究竟這個世界的誕生以及人類匆匆的一生有沒有目的?如果有,那是什麼目的?如何生活才能達到這些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或任何意義,那我們為什麼不自殺?為什麼要結婚與生育?為什麼某些光頻的組合會比另一些賞心悅目?為什麼某些音頻會觸動感情、另一些卻只是噪音?如何分辨對錯?哲學家們便為了解答這些有關「真、善、美」的問題,窮一生的精力,寫下了無數極富創意論點,在「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鴻溝上,搖搖晃晃地搭建著不同的獨木橋。
經過這幾個月,我開始覺得,也許修院的教育未必適合我,但現在是時候將儲蓄多年的「知識」,想辦法轉化為「智慧」了。
2010-09-01
Information (術數與信息系統)
「GIGO」在信息科技與系統理論裏,是一個很常用的概念,那就是「輸入垃圾、輸出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任何系統,都是由「輸入」(Input)、「處理」(或運算;Process) 與「輸出」(Output) 組成。就好像煮飯一樣,用料新鮮,自然餸菜美味,反之亦然。
最近無意中讀到易海書生以他自己十多年來搜集到的鐵版神數口訣與算法寫成的十五篇網誌,讓我一方面欣賞他的無私、一方面感慨大家冤枉地花在這方面的時間與精力,真是何其的多!
我不敢說《鐵版神數》完全是騙局 (之前倉海君已有專文討論),既然有人窮一生精力寫下一萬二千條條文,當然不會純粹為了開玩笑。綜觀公開了的所有口訣與方法,無論是「八卦加則」、「納甲加則」、「太玄數」、「日柱加則」、「元堂取卦」、「八卦滾法」、「先後天卦象加則」、「干支和數法」、「元會運世法」、「干支和數法」、「大運流年取數法」、「卦中取數法」、「互卦運算法」、「四門變」等等,我都學過,都不外乎是「數化卦、卦化數」兩個步驟。
好像最簡單的「八卦加則」,只不過是將「四柱」中 (出生的年、月、日、時),每一柱的干支,對應先天與後天卦數 (如甲為乾卦、子為坎卦等),疊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再看看有多少陽爻與陰爻,分別代入 15n(n+1) 中的 n,然後相加,再將上卦的卦數放在千位、下卦的卦數放在個位,便成了條文數。(具體例子可參看易海書生的介紹。)其他方法的分別大都在轉換干支與卦數的方法上。由於共有四柱,所以會有四條條文。
這種算法,有什麼問題呢?如果從宏觀角度,即是說所有與你同年出生的人,第一條條文都相同、同月的則第二條條文相同、每一出生年便有六日的人日柱條文一樣。如果那些條文很空泛,好像西洋星座一樣,只是說你是否固執呀、外向呀等等,則可能沒問題;但用來推你父母生肖、兄弟數目、生卒時間等如此精細的預測,則肯定沒可能。
《鐵版神數》裏有教用年柱考刻,即用年柱「數化卦、卦化數」,看看算出來的生肖與你父母的生肖是否一樣,若不一樣,則「向前推三十條」再看:那跟亂猜有什麼分別?不可能同年的人父母的生肖都一樣吧?有人於是提議用算命的時間來調整,那不如直接起個卦算算來人六親生肖便算了罷,為什麼要用《鐵版神數》那麼麻煩?
在此,我覺得大家可以用一個方法去判斷不同的術數有沒有道理。年柱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所以有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配對六十四卦,因此至少有四個卦是不會被用到的;這些卦又轉換回條文數,都只會有六十個可能。再看父母生肖,各有十二個可能,結果有 144 個組合,因此用年柱是不能算出父母雙方的生肖的。如果有個方法說,用年柱可算到父或母親其中一位的生肖,可行性便高些,但你仍要想想,有沒有可能同年的人父或母都有同一個生肖?就算你懂得用「八卦滾法」,「滾」八個卦出來,再前前後後搞 48 條條文,你的結果仍是受制於你輸入的「集」(Set) 有多大 (Input),即有多少可能輸出的變化 (Output)。千萬不要被五花八門的運算 (Process) 蒙蔽。
天下術數都可以這樣去看。曾讀過王亭文先生用這個方法駁斥一些紫微斗數格局「太容易出現」,因此是假局:總不成滿街的人都大富大貴吧?好像有些古本斗數會說那人死於「傷使夾限」、「小限入羅網」,回心一想,任何人到六、七十歲,就一定到「傷使夾限」,每六年就會「小限入羅網」,但不見得人人都是那些時候死。所以這些東西只可用來「裝專家」時說。
那是否所有術數都是假的呢?也不見得。只要你先有個基本概念便能分辨。單單用出生年,是不能算父母的,要同時有出生日。年代表父母,日代表自己。籠統地說,不會所有屬水的子女 (日) 都克父母的,只有父母同時是屬火 (年) 的時候才會。當然還要看很多東西,好像年支與日支、其他五行的多少、生旺等。
因此,如果有《鐵版神數》在算父母的時候,同時用年柱與日柱來「數化卦、卦化數」,即從 3600 個干支組合裏配對到 360 個卦,再配對到 144 個生肖組合,那算得出父母生肖便變得可能。年日組合同時可用來算上司與下屬,配合流年流月流日等,便有可能算出每天上班時與上司的交往。始終年與日有 3600 個組合,這個「集」可以包含很多東西。「月日」和「時日」等組合則可以用來算夫妻子女下屬錢財等,總之不能不考慮出生日。曾聽說真正秘傳的《鐵版神數》會橫向起卦 (即用不同的四柱),再用考刻的結果調整;那聽上來便像樣了。
你可能會問,身為「五大神數之首」的《紫微斗數》裏,有不少年系或時系星,單靠年或時便安盤,豈不是假?那未必。雖然有些星,好像四化星,安星盤時只用了出生年,但因為解盤時要相對命宮位置,而命宮位置又經過了年柱納甲、順數月逆數時等繁複的計算,因此早已將四柱都考慮了。算四柱八字的,原則上是直接用剛才的方法,不過中間牽涉了一個頗難掌握的步驟,就是決定那個天干為「用神」,這比較主觀,要有經驗。我們常常說「捉錯用神」,便是來自命相之術。其實紫微斗數解盤都很主觀:你可以說一個宮有凶星,但又可以說對宮有「空星」破解,又可以看「三方四正」的組合,又要看廟旺落陷,究竟相互之間的總影響如何?結果又要靠主觀的經驗。
又看看天下最古的「三式」之一《奇門遁甲》,雖然超級複雜,排盤排盡天地人神,又星又宮又門又干支,但其「輸入」其實是事情發生時的四柱 (陰曆) 與節氣 (陽曆),原因是它本以軍事佈置為最初目標,因此沒有考慮個人的四柱八字 (一隊士兵,什麼八字都有啦)。我們能不能說,所有人在這個時辰向東走都會發財?我認為還是要看這些人的四柱八字。一隊士兵向東走,也許可以預測勝敗,但未必能保證所有人都生還。
所以到了今天,當我碰到有人公開什麼命理秘術的時候,都不會很興奮或好奇。很多秘術一聽便知是假。但我不排除有些人能算得很準,其中牽涉到天份 (Gift):始終,預測學裏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否則電腦早已取代看命的了。說到底,一切唯心造:找贖少了一塊又是「破財」,生意失敗傾家蕩產又是「破財」,就看你的善業惡業與福報有多大了。
最近無意中讀到易海書生以他自己十多年來搜集到的鐵版神數口訣與算法寫成的十五篇網誌,讓我一方面欣賞他的無私、一方面感慨大家冤枉地花在這方面的時間與精力,真是何其的多!
我不敢說《鐵版神數》完全是騙局 (之前倉海君已有專文討論),既然有人窮一生精力寫下一萬二千條條文,當然不會純粹為了開玩笑。綜觀公開了的所有口訣與方法,無論是「八卦加則」、「納甲加則」、「太玄數」、「日柱加則」、「元堂取卦」、「八卦滾法」、「先後天卦象加則」、「干支和數法」、「元會運世法」、「干支和數法」、「大運流年取數法」、「卦中取數法」、「互卦運算法」、「四門變」等等,我都學過,都不外乎是「數化卦、卦化數」兩個步驟。
好像最簡單的「八卦加則」,只不過是將「四柱」中 (出生的年、月、日、時),每一柱的干支,對應先天與後天卦數 (如甲為乾卦、子為坎卦等),疊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再看看有多少陽爻與陰爻,分別代入 15n(n+1) 中的 n,然後相加,再將上卦的卦數放在千位、下卦的卦數放在個位,便成了條文數。(具體例子可參看易海書生的介紹。)其他方法的分別大都在轉換干支與卦數的方法上。由於共有四柱,所以會有四條條文。
這種算法,有什麼問題呢?如果從宏觀角度,即是說所有與你同年出生的人,第一條條文都相同、同月的則第二條條文相同、每一出生年便有六日的人日柱條文一樣。如果那些條文很空泛,好像西洋星座一樣,只是說你是否固執呀、外向呀等等,則可能沒問題;但用來推你父母生肖、兄弟數目、生卒時間等如此精細的預測,則肯定沒可能。
《鐵版神數》裏有教用年柱考刻,即用年柱「數化卦、卦化數」,看看算出來的生肖與你父母的生肖是否一樣,若不一樣,則「向前推三十條」再看:那跟亂猜有什麼分別?不可能同年的人父母的生肖都一樣吧?有人於是提議用算命的時間來調整,那不如直接起個卦算算來人六親生肖便算了罷,為什麼要用《鐵版神數》那麼麻煩?
在此,我覺得大家可以用一個方法去判斷不同的術數有沒有道理。年柱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所以有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配對六十四卦,因此至少有四個卦是不會被用到的;這些卦又轉換回條文數,都只會有六十個可能。再看父母生肖,各有十二個可能,結果有 144 個組合,因此用年柱是不能算出父母雙方的生肖的。如果有個方法說,用年柱可算到父或母親其中一位的生肖,可行性便高些,但你仍要想想,有沒有可能同年的人父或母都有同一個生肖?就算你懂得用「八卦滾法」,「滾」八個卦出來,再前前後後搞 48 條條文,你的結果仍是受制於你輸入的「集」(Set) 有多大 (Input),即有多少可能輸出的變化 (Output)。千萬不要被五花八門的運算 (Process) 蒙蔽。
天下術數都可以這樣去看。曾讀過王亭文先生用這個方法駁斥一些紫微斗數格局「太容易出現」,因此是假局:總不成滿街的人都大富大貴吧?好像有些古本斗數會說那人死於「傷使夾限」、「小限入羅網」,回心一想,任何人到六、七十歲,就一定到「傷使夾限」,每六年就會「小限入羅網」,但不見得人人都是那些時候死。所以這些東西只可用來「裝專家」時說。
那是否所有術數都是假的呢?也不見得。只要你先有個基本概念便能分辨。單單用出生年,是不能算父母的,要同時有出生日。年代表父母,日代表自己。籠統地說,不會所有屬水的子女 (日) 都克父母的,只有父母同時是屬火 (年) 的時候才會。當然還要看很多東西,好像年支與日支、其他五行的多少、生旺等。
因此,如果有《鐵版神數》在算父母的時候,同時用年柱與日柱來「數化卦、卦化數」,即從 3600 個干支組合裏配對到 360 個卦,再配對到 144 個生肖組合,那算得出父母生肖便變得可能。年日組合同時可用來算上司與下屬,配合流年流月流日等,便有可能算出每天上班時與上司的交往。始終年與日有 3600 個組合,這個「集」可以包含很多東西。「月日」和「時日」等組合則可以用來算夫妻子女下屬錢財等,總之不能不考慮出生日。曾聽說真正秘傳的《鐵版神數》會橫向起卦 (即用不同的四柱),再用考刻的結果調整;那聽上來便像樣了。
你可能會問,身為「五大神數之首」的《紫微斗數》裏,有不少年系或時系星,單靠年或時便安盤,豈不是假?那未必。雖然有些星,好像四化星,安星盤時只用了出生年,但因為解盤時要相對命宮位置,而命宮位置又經過了年柱納甲、順數月逆數時等繁複的計算,因此早已將四柱都考慮了。算四柱八字的,原則上是直接用剛才的方法,不過中間牽涉了一個頗難掌握的步驟,就是決定那個天干為「用神」,這比較主觀,要有經驗。我們常常說「捉錯用神」,便是來自命相之術。其實紫微斗數解盤都很主觀:你可以說一個宮有凶星,但又可以說對宮有「空星」破解,又可以看「三方四正」的組合,又要看廟旺落陷,究竟相互之間的總影響如何?結果又要靠主觀的經驗。
又看看天下最古的「三式」之一《奇門遁甲》,雖然超級複雜,排盤排盡天地人神,又星又宮又門又干支,但其「輸入」其實是事情發生時的四柱 (陰曆) 與節氣 (陽曆),原因是它本以軍事佈置為最初目標,因此沒有考慮個人的四柱八字 (一隊士兵,什麼八字都有啦)。我們能不能說,所有人在這個時辰向東走都會發財?我認為還是要看這些人的四柱八字。一隊士兵向東走,也許可以預測勝敗,但未必能保證所有人都生還。
所以到了今天,當我碰到有人公開什麼命理秘術的時候,都不會很興奮或好奇。很多秘術一聽便知是假。但我不排除有些人能算得很準,其中牽涉到天份 (Gift):始終,預測學裏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否則電腦早已取代看命的了。說到底,一切唯心造:找贖少了一塊又是「破財」,生意失敗傾家蕩產又是「破財」,就看你的善業惡業與福報有多大了。
2010-08-28
Taoism (旁門左道)
朋友高學歷、居要職,因愛上科儀,成為了一位道教徒。這本來也沒什麼,我對各大宗教一樣尊重。但有天朋友跟我聊起,竟說道家哲學來自道教,不過如果不將道教裏的齋醮符籙抽起,則世人會較難接受,所以才有老莊等哲學思想,好讓世人認識道教云云。
我當時什麼都沒說,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從歷史的角度,道家思想開始於春秋戰國,而道教則大抵由東漢五斗米道開始。你當然可能說黃帝時期的廣成子等神仙都算道教徒,但作為有齋醮科儀符籙的宗教,則不會早過漢代。
也有認識全真教修道人,修房中術,如行房時忍精返還等。我不知道最終目的是什麼,若果是教規,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就像麻原彰晃叫教徒一天手淫六次但不淮射精一樣;但若果是修仙、修內丹、修長生不老,這條路一定走錯了。
呂純陽曾說:「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作為道教弟子,至少都要讀讀被奉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裏便特別有一篇《明辨邪正章》,駁斥這些旁門左道:
「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就是指科儀;「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便是所謂採陰補陽的房中術。其他服氣辟穀、內觀導引、吐納不睡、神打養鬼等等,最終只會「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自以為能延遲死期卻「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
當然,想讀《周易參同契》去學正統道術,也不是容易。年少時基礎不夠,一點都看不明。後來學過中國曆法、天象、易卦、中醫、命數等等一大堆,才只是明白了字面的意思,卻仍是無法憑書修練,只知若要成道,必須種下很大的善因,再等那善果以上師的形式出現,惟有繼續好好做人。
最近讀過南懷瑾老師的《我說參同契》,讓我想起奧修 (Osho)。坦白說,現在讀南師的書,不會有新的得著,因為無論他在論道還是說佛,中心思想都是一樣,修道的功夫也沒有分別,甚至笑話都不時重覆。這就和奧修一樣,可謂將所有古老的文字拿來認證他們的觀點與方法。雖然如此,我並沒有說那些觀點與方法有錯:我相信它們都對。因為真理應該只得一個,古今中外的神秘主義者所經歷的境界亦不會有分別。套用南師的說法,這叫「共法」。學習不同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出「共法」,也就是所謂的真理。
那究竟「共法」是什麼?就是靜心,讓妄念沈澱,等天地的氣由虛空中出來注滿身體,最終脫胎換骨,返老還童等等。但去除妄念要徹底,連「靜心」這一念或「修道」這一念都要去除,更不能「想像」這裏有氣流,那裏有感應等等,要真正無念。根據南師的解說,書中提到的「離」也好、「火」也好、「心」呀「太陽」呀「金氣」呀「鉛」呀等等,都是「元神」或「思想」,失去控制的「神」就是妄念。那些「坎」呀「汞」呀「月亮」呀「腎」呀「天一生子水」呀等等,都是「元精」或「內分泌」,但不是「精液」。當男人因女人而有反應時,「元精」或「內分泌」便已用了來做「精液」,之後忍不忍都早已沒了,道書裏則說是「濁」了,所以不能有欲念,更不應修房中術。總之南師講了上中下足足三冊,加起來還是「正念」兩個字。
到此我又想,為了長生而修道,早已「著相」,著的是《金剛經》裏的「壽者相」,那又何必修道?除非你發了大願,要普渡眾生,但又不夠時間,才需要長生不老;否則還是老老實實做人吧。
我當時什麼都沒說,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從歷史的角度,道家思想開始於春秋戰國,而道教則大抵由東漢五斗米道開始。你當然可能說黃帝時期的廣成子等神仙都算道教徒,但作為有齋醮科儀符籙的宗教,則不會早過漢代。
也有認識全真教修道人,修房中術,如行房時忍精返還等。我不知道最終目的是什麼,若果是教規,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就像麻原彰晃叫教徒一天手淫六次但不淮射精一樣;但若果是修仙、修內丹、修長生不老,這條路一定走錯了。
呂純陽曾說:「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作為道教弟子,至少都要讀讀被奉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裏便特別有一篇《明辨邪正章》,駁斥這些旁門左道:
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就是指科儀;「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便是所謂採陰補陽的房中術。其他服氣辟穀、內觀導引、吐納不睡、神打養鬼等等,最終只會「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自以為能延遲死期卻「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
當然,想讀《周易參同契》去學正統道術,也不是容易。年少時基礎不夠,一點都看不明。後來學過中國曆法、天象、易卦、中醫、命數等等一大堆,才只是明白了字面的意思,卻仍是無法憑書修練,只知若要成道,必須種下很大的善因,再等那善果以上師的形式出現,惟有繼續好好做人。
最近讀過南懷瑾老師的《我說參同契》,讓我想起奧修 (Osho)。坦白說,現在讀南師的書,不會有新的得著,因為無論他在論道還是說佛,中心思想都是一樣,修道的功夫也沒有分別,甚至笑話都不時重覆。這就和奧修一樣,可謂將所有古老的文字拿來認證他們的觀點與方法。雖然如此,我並沒有說那些觀點與方法有錯:我相信它們都對。因為真理應該只得一個,古今中外的神秘主義者所經歷的境界亦不會有分別。套用南師的說法,這叫「共法」。學習不同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出「共法」,也就是所謂的真理。
那究竟「共法」是什麼?就是靜心,讓妄念沈澱,等天地的氣由虛空中出來注滿身體,最終脫胎換骨,返老還童等等。但去除妄念要徹底,連「靜心」這一念或「修道」這一念都要去除,更不能「想像」這裏有氣流,那裏有感應等等,要真正無念。根據南師的解說,書中提到的「離」也好、「火」也好、「心」呀「太陽」呀「金氣」呀「鉛」呀等等,都是「元神」或「思想」,失去控制的「神」就是妄念。那些「坎」呀「汞」呀「月亮」呀「腎」呀「天一生子水」呀等等,都是「元精」或「內分泌」,但不是「精液」。當男人因女人而有反應時,「元精」或「內分泌」便已用了來做「精液」,之後忍不忍都早已沒了,道書裏則說是「濁」了,所以不能有欲念,更不應修房中術。總之南師講了上中下足足三冊,加起來還是「正念」兩個字。
到此我又想,為了長生而修道,早已「著相」,著的是《金剛經》裏的「壽者相」,那又何必修道?除非你發了大願,要普渡眾生,但又不夠時間,才需要長生不老;否則還是老老實實做人吧。
註:我亦有理由相信南師的《我說參同契》未必全對,至少有不少地方有其他解釋。好像「九還七返,八歸六居」,似乎是指如何將後天的《洛書》變回先天的《河圖》,象徵由後天回復先天的目標與過程。又例如文中多次提到「三五歸一」、「三五不交」等,「三五」應為《河圖》中代表水的「一」與代表金的「四」相加的「五」、代表火的「二」與代表木的「三」相加的「五」、和代表土本身的「五」,三對「五」相交。至於這些五行又比喻著五臟與內藏的精、氣、神、魂、魄等生命的元素。南師對這些都沒有解釋;我也未必就對,只是在這裏拋磚引玉罷。
2010-08-17
Constellation (三垣二十八星宿)
年少時曾經沉迷兵法,特別喜歡佈陣;然而,若要從三韜六略、河圖洛書中悟出八陣圖,甚至小說中的二十八星宿大陣,未免妄想。不過古之兵家都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十八星宿大陣,明顯是效法天上的星宿。因此,要學佈陣,便先要學中國古天文學。
若你翻開《史記.天官書》,便會發現中國早已將天空中的星星全記錄下來,並與地上國家的治亂興衰拉上關係:「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等等。可見中國的天文學,是以預測未來為目標的。譬如說,作為北半球天空的中心點,北極星被稱為「帝星」,受全天星宿朝拱。帝星若失輝,便預示著皇帝有危險了。
帝星也就是道教裏的紫微星,圍繞帝星的星,形成一個圈,就叫「紫微垣」,是皇帝內宮。那個圈,主要是由天龍座 (Draco;紫微左垣) 與鹿豹座 (Camelopardalis;紫微右垣) 所組成。地上的紫禁城,便是效法紫微垣而興建的。除了紫微垣,還有代表政府「太微垣」,由一眾將相朝拱著「太子」,以及平民居住的「天市垣」,合稱「三垣」,亦分別被稱為中垣、上垣、下垣。
三垣以外,就是有名的二十八星宿,分別為:
那時候,就算印有天宮圖的古籍,都只有右圖,實在難以按圖索驥。時至今天,在網絡上找到的,一般都是中西星座的對照表,要靠自己逐顆逐顆的把星星圈起來。偶爾間找到一本古天文書籍,那些星圖則中西名稱混集,極難讀出所指的是何星,更遑論星座的形狀為何肖龍肖虎。再者,如果只用肉眼,在香港這個又污染又充滿光害的城市,要看到星星已是十分困難,不要說分辨星座了。
其實現在星名的翻譯,早已參考了中國古名。好像「天蠍座 σ」中文名為「心宿一」,就是因為它屬於東宮蒼龍的心宿。不過西方星名是跟亮度排次序 (α、β 等),不像中國那樣跟形狀順數,所以不容易把其他星圈出來。因此,我一至想把四宮星圖畫下來,卻苦於工程浩大,遲遲沒有實行。
結果,終於等到我發現了免費軟件 Stellarium 我的想法才被實現。其實 Stellarium 也不是很新的東西,不過我一直沒時間試玩。最近我卻發現原來它不只有西洋星座,還有中國星圖!雖然有些錯漏 (好像「壁宿」便畫錯了),但大體上能讓你看到四宮四象的圖案,還可以加速時間的飛逝,觀看星空的變化,甚至追蹤某一星球的軌跡。
於是,我就在 Stellarium 的基礎上,完成了三垣二十八宿的中西配對。先看看三垣 (要點擊放大):
你可以在上圖的天市旁看見牛郎 (河鼓) 與織女在遙望。在上圖中,我亦加上了紫微垣中北斗七星的星名。你會發現,北斗一星名為「天樞」,但又跟著「貪狼」。學過紫微斗數的朋友就知道,「貪狼為北斗第一星,為解厄之神,禍福之主」。貪狼,其實是掌管天樞的星君,亦即道教的神祉;其他的星與星君亦已同列於上圖。實際上,北斗七星,掌管「死」;南斗六星,掌管「壽」。因此民間有很多人拜北斗的。如果你記得紫微斗數排盤的方法,你會發現紫微與天府永遠在命盤中相對,原因是紫微代表北極星、天府則是南斗之首;前者在北邊的天空轉,後者在南邊的天空轉:
南斗就是北宮玄武之首,斗宿。以下就是我嘔心瀝血完成的四宮二十八星宿圖,相信是現時網絡上最清晰的 (必須放大至 1:1,再切割;歡迎轉載,轉載只需連結到這網址便成;你亦可向我索取個別檔案):
星宿的意思,其實是月亮每晚住的地方。如果你追蹤月亮,你會發現它會順序經過二十八星宿。前天晚上月亮就住在「角宿」:
如果有人正好在這晚出生,西方就叫這個為「月亮星座」。由於「角宿」相對應的星座是「室女座」,所以這晚出生的人的「月亮星座」就是星相裏的「處女座」。
任何人談到中國天文學,都會提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參」就是「參宿」,「商」則是「心宿」。西宮的虎面與東宮的龍心當然不會相見,要隱藏地平線才有機會看到它們在一起:
由於「昴宿」是一組星群,也就是「七姊妹星團」,要放大才能分別配對:
至於學《易》的, 會發現至此「六神」中已有勾陳與四獸,卻沒有「螣蛇」。由於 Stellarium 裏沒有這星座,我自己畫了一幅。《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你看像不像?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在香港能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兩岸呢?
若你翻開《史記.天官書》,便會發現中國早已將天空中的星星全記錄下來,並與地上國家的治亂興衰拉上關係:「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等等。可見中國的天文學,是以預測未來為目標的。譬如說,作為北半球天空的中心點,北極星被稱為「帝星」,受全天星宿朝拱。帝星若失輝,便預示著皇帝有危險了。
帝星也就是道教裏的紫微星,圍繞帝星的星,形成一個圈,就叫「紫微垣」,是皇帝內宮。那個圈,主要是由天龍座 (Draco;紫微左垣) 與鹿豹座 (Camelopardalis;紫微右垣) 所組成。地上的紫禁城,便是效法紫微垣而興建的。除了紫微垣,還有代表政府「太微垣」,由一眾將相朝拱著「太子」,以及平民居住的「天市垣」,合稱「三垣」,亦分別被稱為中垣、上垣、下垣。
三垣以外,就是有名的二十八星宿,分別為:
- 東宮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南宮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 西宮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 北宮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那時候,就算印有天宮圖的古籍,都只有右圖,實在難以按圖索驥。時至今天,在網絡上找到的,一般都是中西星座的對照表,要靠自己逐顆逐顆的把星星圈起來。偶爾間找到一本古天文書籍,那些星圖則中西名稱混集,極難讀出所指的是何星,更遑論星座的形狀為何肖龍肖虎。再者,如果只用肉眼,在香港這個又污染又充滿光害的城市,要看到星星已是十分困難,不要說分辨星座了。
其實現在星名的翻譯,早已參考了中國古名。好像「天蠍座 σ」中文名為「心宿一」,就是因為它屬於東宮蒼龍的心宿。不過西方星名是跟亮度排次序 (α、β 等),不像中國那樣跟形狀順數,所以不容易把其他星圈出來。因此,我一至想把四宮星圖畫下來,卻苦於工程浩大,遲遲沒有實行。
結果,終於等到我發現了免費軟件 Stellarium 我的想法才被實現。其實 Stellarium 也不是很新的東西,不過我一直沒時間試玩。最近我卻發現原來它不只有西洋星座,還有中國星圖!雖然有些錯漏 (好像「壁宿」便畫錯了),但大體上能讓你看到四宮四象的圖案,還可以加速時間的飛逝,觀看星空的變化,甚至追蹤某一星球的軌跡。
於是,我就在 Stellarium 的基礎上,完成了三垣二十八宿的中西配對。先看看三垣 (要點擊放大):
你可以在上圖的天市旁看見牛郎 (河鼓) 與織女在遙望。在上圖中,我亦加上了紫微垣中北斗七星的星名。你會發現,北斗一星名為「天樞」,但又跟著「貪狼」。學過紫微斗數的朋友就知道,「貪狼為北斗第一星,為解厄之神,禍福之主」。貪狼,其實是掌管天樞的星君,亦即道教的神祉;其他的星與星君亦已同列於上圖。實際上,北斗七星,掌管「死」;南斗六星,掌管「壽」。因此民間有很多人拜北斗的。如果你記得紫微斗數排盤的方法,你會發現紫微與天府永遠在命盤中相對,原因是紫微代表北極星、天府則是南斗之首;前者在北邊的天空轉,後者在南邊的天空轉:
南斗就是北宮玄武之首,斗宿。以下就是我嘔心瀝血完成的四宮二十八星宿圖,相信是現時網絡上最清晰的 (必須放大至 1:1,再切割;歡迎轉載,轉載只需連結到這網址便成;你亦可向我索取個別檔案):
星宿的意思,其實是月亮每晚住的地方。如果你追蹤月亮,你會發現它會順序經過二十八星宿。前天晚上月亮就住在「角宿」:
如果有人正好在這晚出生,西方就叫這個為「月亮星座」。由於「角宿」相對應的星座是「室女座」,所以這晚出生的人的「月亮星座」就是星相裏的「處女座」。
任何人談到中國天文學,都會提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參」就是「參宿」,「商」則是「心宿」。西宮的虎面與東宮的龍心當然不會相見,要隱藏地平線才有機會看到它們在一起:
由於「昴宿」是一組星群,也就是「七姊妹星團」,要放大才能分別配對:
至於學《易》的, 會發現至此「六神」中已有勾陳與四獸,卻沒有「螣蛇」。由於 Stellarium 裏沒有這星座,我自己畫了一幅。《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你看像不像?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在香港能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兩岸呢?
2010-08-04
Millennium (千禧年系列)
瑞典,一個位於北歐的國度,寒冷、遙遠、陌生。
從來沒有聽說過那裏的人怎樣生活,亦很少接觸他們的文化。早些時,無意中看了一套電影,叫《血色童話》(Let the Right One in),才終於對這個冰冷的地方形成了第一印象。這套電影也許沒有其他吸血鬼小說或電影般浪漫刺激,但卻成功地描繪了北歐的灰濛死寂與北歐人的豪爽性格。
《千禧年系列》(Millennium Trilogy),才總算對這個國家多些理解。《千禧年系列》是瑞典作家兼新聞記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的作品。這位作者畢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法西斯的組織,而《千禧年系列》則是他第一套完成的小說,但很可惜,他自己就在 2004 年小說付梓之時去世,沒法見到這書引起的轟動。《千禧年系列》一套三冊,分別是《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玩火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和《直搗蜂窩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出版後迅即在四十四個國家發行,並於 2009 年打敗丹‧布朗,成為歐洲最暢銷作家,賣出了二千六百多萬本!
能做出如此震撼成績的作品,我又怎會放過:結果我不單一口氣啃掉整套小說,還看了同名的三套電影。整體來說,這三套小說是要順序來讀,但性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龍紋身的女孩》是一個所謂「密室殺人」的偵探故事,故事開始時人物眾多,彷如在讀《紅樓夢》,但到後來不同的角色與線索便越來越分明,讀者不難自己推出來龍去脈。所以結局時作者安排了一些荷里活式的緊張情節,務求大家追讀到最後。作者亦有心在這套小說裏帶出對家庭的暴力與女性的虐待、對財經記者質量的低落、以及對納粹主義多年研究後的一些看法。
《玩火的女孩》則是「哈姆雷特」或「王子復仇記」的現代版。在這套小說裏,作者亦乘機鞭撻瑞典 (也許全世界) 的記者是如何輕易地被騙被操控,以及精神病患者、同性戀者、甚至女性等弱勢社群在社會裏受到的歧視。當讀者開始體會作者寫這套小說的苦心時,亦也許會開始對不斷出現的枝節產生厭煩的感覺。不知道是作者故意擾亂視線,還是開始駕馭不了故事中不斷冒出的意念,以至可能會感到不耐。我有位一起在讀這小說的導師同事便直言開始覺得悶。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抵抗它的吸引力而繼續追看下去。
《直搗蜂窩的女孩》則是作者對瑞典整個執法與司法制度的質問,甚至提出政制的漏洞可能做成的憲法危機與對人權的可能侵害。它本身像套湯姆.克蘭西著 (Tom Clancy) 的間諜小說,緊湊的情節一直維持到結局與尾聲,讓人愛不釋卷。然而,無數的枝節,好像女總編被挖角與被色情電郵騷擾等,再一次對讀者的耐性做成挑戰。這個問題,在電影版裏被解決掉。
電影版的《千禧年系列》,由於時間關係,刪掉不少可有可無的情節。而第一齣《龍紋身的女孩》,更由於能成功將書中不少相片裏的線索呈現在觀眾面前,令故事的可讀性與娛樂性提升了不少。不過亦由於刪減了作者苦心加插的訊息,結果令這套電影變成一系列平凡而無訊息的電影。亦也許由於時間的關係,由第二套電影開始便連營造懸疑的時間也沒有,很快進入了追殺、逃亡等情節。我後來才知道第二與第三齣電影是由另一位導演拍的,因而給人一個頗不同的感覺。我見網上不少讀者觀眾都對第二與第三齣電影頗不滿,可見要將這套情節太豐富的小說轉變成訊息與娛樂性並重的電影,是頗困難的。聽說曾拍《七宗罪》與《搏擊會》的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將會拍荷里活版的《千禧年系列》,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從來沒有聽說過那裏的人怎樣生活,亦很少接觸他們的文化。早些時,無意中看了一套電影,叫《血色童話》(Let the Right One in),才終於對這個冰冷的地方形成了第一印象。這套電影也許沒有其他吸血鬼小說或電影般浪漫刺激,但卻成功地描繪了北歐的灰濛死寂與北歐人的豪爽性格。
《千禧年系列》(Millennium Trilogy),才總算對這個國家多些理解。《千禧年系列》是瑞典作家兼新聞記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的作品。這位作者畢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法西斯的組織,而《千禧年系列》則是他第一套完成的小說,但很可惜,他自己就在 2004 年小說付梓之時去世,沒法見到這書引起的轟動。《千禧年系列》一套三冊,分別是《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玩火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和《直搗蜂窩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出版後迅即在四十四個國家發行,並於 2009 年打敗丹‧布朗,成為歐洲最暢銷作家,賣出了二千六百多萬本!
能做出如此震撼成績的作品,我又怎會放過:結果我不單一口氣啃掉整套小說,還看了同名的三套電影。整體來說,這三套小說是要順序來讀,但性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龍紋身的女孩》是一個所謂「密室殺人」的偵探故事,故事開始時人物眾多,彷如在讀《紅樓夢》,但到後來不同的角色與線索便越來越分明,讀者不難自己推出來龍去脈。所以結局時作者安排了一些荷里活式的緊張情節,務求大家追讀到最後。作者亦有心在這套小說裏帶出對家庭的暴力與女性的虐待、對財經記者質量的低落、以及對納粹主義多年研究後的一些看法。
《玩火的女孩》則是「哈姆雷特」或「王子復仇記」的現代版。在這套小說裏,作者亦乘機鞭撻瑞典 (也許全世界) 的記者是如何輕易地被騙被操控,以及精神病患者、同性戀者、甚至女性等弱勢社群在社會裏受到的歧視。當讀者開始體會作者寫這套小說的苦心時,亦也許會開始對不斷出現的枝節產生厭煩的感覺。不知道是作者故意擾亂視線,還是開始駕馭不了故事中不斷冒出的意念,以至可能會感到不耐。我有位一起在讀這小說的導師同事便直言開始覺得悶。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抵抗它的吸引力而繼續追看下去。
《直搗蜂窩的女孩》則是作者對瑞典整個執法與司法制度的質問,甚至提出政制的漏洞可能做成的憲法危機與對人權的可能侵害。它本身像套湯姆.克蘭西著 (Tom Clancy) 的間諜小說,緊湊的情節一直維持到結局與尾聲,讓人愛不釋卷。然而,無數的枝節,好像女總編被挖角與被色情電郵騷擾等,再一次對讀者的耐性做成挑戰。這個問題,在電影版裏被解決掉。
電影版的《千禧年系列》,由於時間關係,刪掉不少可有可無的情節。而第一齣《龍紋身的女孩》,更由於能成功將書中不少相片裏的線索呈現在觀眾面前,令故事的可讀性與娛樂性提升了不少。不過亦由於刪減了作者苦心加插的訊息,結果令這套電影變成一系列平凡而無訊息的電影。亦也許由於時間的關係,由第二套電影開始便連營造懸疑的時間也沒有,很快進入了追殺、逃亡等情節。我後來才知道第二與第三齣電影是由另一位導演拍的,因而給人一個頗不同的感覺。我見網上不少讀者觀眾都對第二與第三齣電影頗不滿,可見要將這套情節太豐富的小說轉變成訊息與娛樂性並重的電影,是頗困難的。聽說曾拍《七宗罪》與《搏擊會》的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將會拍荷里活版的《千禧年系列》,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2010-07-28
AntichrisT (失落伊甸園)
一向接受血腥變態的電影,會為《沉默的羔羊》或《恐懼鬥室》等有腦又有血的電影著迷;但卻從來沒看過比《失落伊甸園》(Antichrist;國:反基督;台:撒旦的情與慾) 更變態的、更有深度的、和更少影評的。我在網上看到不少電影人用「病態」、「震驚」等字眼來形容,大家都對其中自慰、虐待、自殘性器官等場面留下了很深的印像。然而,電影背後其實滿載著豐富的宗教與神話符號,只留待知識分子去破譯。
知識分子嘛,就是將簡單與顯而易見的東西,用最複雜的符號去加密,再讓其他知識分子去解密的一群無聊人罷。在這個定義上,我在這裏寫的東西都算十分無聊;不過論到真正的淵博和無聊,我跟朋友倉海君還是差一大截:在我還在搜集資料寫這影評的時候,原來他早已洋洋灑灑的寫了五千字的剖析!如果你真的想瞭解這套電影,我強烈推薦你去讀讀倉海君的大作,保證得益不少。
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對電影中那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星座很感興趣。電影中,它們分別叫「痛苦」(狐狸)、「絕望」(烏雅)、與「悲傷」(鹿)。當然,這些星座並不真正存在。在維基的解釋裏,它們被連結到一則賽爾維亞與俄羅斯的童話,故事裏講述三立化身乞丐的天神,如何幫一個不幸的窮小子,取得一個不仁的富翁的財產,並娶得他的女兒為妻。這個故事怎看也與《失落伊甸園》無關。這樣說,古印度的童話《五卷書》(Panchatantra) 豈不更有可能?
另一個更有可能的來源是詩人葉慈 (W. B. Yeats) 一篇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詩篇,內容提到一位皇帝問三位老乞丐 (或流浪漢) 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
殊不知「得到最多」本身就是「慾望」。那老乞丐也答得妙:
結果皇帝用一千磅,刺激起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爭吵,最後累得三個都睡倒。葉慈的詩也好像不是電影裏「三個乞丐」的象徵意思。我很欣賞倉海君將鹿、狐狸和烏鴉詮釋成「新生」、「魔鬼」與「該隱」(Cain),特別是「該隱」;儘管讀過《古蘭經》,卻實在不會想起來。將他們當成「繁殖」、「犯罪」與「死亡」亦可。電影裏,它們亦有「夭折」、「自殘」與「永恆不死」的意思。代表「永恆不死」的烏鴉,最有可能的典故應是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的《渡雅》(The Raven)。
然而,為什麼三個完全無關係的圖騰會被安上一組叫「三個乞丐」的星座裏呢?
與其亂查,不如重想電影中片段:女主角在最後曾著魔一樣地說,當「三個乞丐」到來時便會有人死去;而她所進行的,正是阻止暴風雪 (Hailstorm) 到來的巫術。歷史上,的確有一宗「女巫審判案」(Salem Witch Trials, 1692),吊死了三位懷疑是女巫的乞丐和女僕。但我相信「三個乞丐」應與巫術裏的星相學有關。電影中那本古書,是《女巫之鎚》(Malleus Maleficarum),也就是兩位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 的審判官對巫術的記錄;女主角自慰的儀式,是崇拜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主張非理性與縱慾的邪教 (Dionysian Cult) 的儀式。因此,如果真有關於「三個乞丐」的典故,應該與這教派裏的星相學有關,可惜我才疏學淺,還沒找著。
要不要看這電影,我沒意見;看完後感到強烈不安,亦屬正常。電影一開拍便有「撒旦就是大自然」的主題,導演更拍到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可想而知有多變態。
知識分子嘛,就是將簡單與顯而易見的東西,用最複雜的符號去加密,再讓其他知識分子去解密的一群無聊人罷。在這個定義上,我在這裏寫的東西都算十分無聊;不過論到真正的淵博和無聊,我跟朋友倉海君還是差一大截:在我還在搜集資料寫這影評的時候,原來他早已洋洋灑灑的寫了五千字的剖析!如果你真的想瞭解這套電影,我強烈推薦你去讀讀倉海君的大作,保證得益不少。
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對電影中那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星座很感興趣。電影中,它們分別叫「痛苦」(狐狸)、「絕望」(烏雅)、與「悲傷」(鹿)。當然,這些星座並不真正存在。在維基的解釋裏,它們被連結到一則賽爾維亞與俄羅斯的童話,故事裏講述三立化身乞丐的天神,如何幫一個不幸的窮小子,取得一個不仁的富翁的財產,並娶得他的女兒為妻。這個故事怎看也與《失落伊甸園》無關。這樣說,古印度的童話《五卷書》(Panchatantra) 豈不更有可能?
另一個更有可能的來源是詩人葉慈 (W. B. Yeats) 一篇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詩篇,內容提到一位皇帝問三位老乞丐 (或流浪漢) 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
究竟慾望大的人得到最多,
還是慾望少的人得到最多?
Do men who least desire get most,
Or get the most who most desire?
殊不知「得到最多」本身就是「慾望」。那老乞丐也答得妙:
得到最多的人,
是人或魔鬼都無法令他疲倦的人;
只有慾望本身才能讓他們疲倦。
A beggar said, They get the most
Whom man or devil cannot tire,
And what could make their muscles taut
Unless desire had made them so?
結果皇帝用一千磅,刺激起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爭吵,最後累得三個都睡倒。葉慈的詩也好像不是電影裏「三個乞丐」的象徵意思。我很欣賞倉海君將鹿、狐狸和烏鴉詮釋成「新生」、「魔鬼」與「該隱」(Cain),特別是「該隱」;儘管讀過《古蘭經》,卻實在不會想起來。將他們當成「繁殖」、「犯罪」與「死亡」亦可。電影裏,它們亦有「夭折」、「自殘」與「永恆不死」的意思。代表「永恆不死」的烏鴉,最有可能的典故應是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的《渡雅》(The Raven)。
然而,為什麼三個完全無關係的圖騰會被安上一組叫「三個乞丐」的星座裏呢?
與其亂查,不如重想電影中片段:女主角在最後曾著魔一樣地說,當「三個乞丐」到來時便會有人死去;而她所進行的,正是阻止暴風雪 (Hailstorm) 到來的巫術。歷史上,的確有一宗「女巫審判案」(Salem Witch Trials, 1692),吊死了三位懷疑是女巫的乞丐和女僕。但我相信「三個乞丐」應與巫術裏的星相學有關。電影中那本古書,是《女巫之鎚》(Malleus Maleficarum),也就是兩位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 的審判官對巫術的記錄;女主角自慰的儀式,是崇拜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主張非理性與縱慾的邪教 (Dionysian Cult) 的儀式。因此,如果真有關於「三個乞丐」的典故,應該與這教派裏的星相學有關,可惜我才疏學淺,還沒找著。
要不要看這電影,我沒意見;看完後感到強烈不安,亦屬正常。電影一開拍便有「撒旦就是大自然」的主題,導演更拍到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可想而知有多變態。
2010-07-26
Calendar (曆法)
曆法,是記錄時間的方法。
古人發現,地球的氣候,與地球的公轉有關。因此,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周,期間春耕秋收,叫一「年」。由地球的潮汐漲退,到生物的生理週期,又與月亮的盈虧有關。因此,月亮盈虧一次的時間,叫一「月」。日出日落,又為之一「日」。為了方便溝通,又將一日早晚分為均等的十二個「時」,時又可以再均等分為「刻」與「分」。
古人接著記下:一年有大概十二個月,每個月大概又有三十日。因此,一年大概有三百六十日。從此,三百六十變成西方古文明的單位,好像一個圓便有三百六十度。
至於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用的,是十二與三十的最少公倍數:六十。它能被三十除盡,又能被十二除盡,天體的變化因此每六十個週期便重疊一次。
為免造六十個符號作單位,中國人發明了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最少公倍數正是六十;它們分別是:
數的時候,就從甲子、乙丑、丙寅等,一直數到癸亥。留意單數干 (甲、丙、戊等) 是不會與雙數支 (丑、卯、巳等) 相配。因此單數排位的干支為「陽」,雙數的為「陰」。
中國的曆法,就是以甲子年、乙丑年等一年一年地數下去,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又以甲子月、乙丑月等一月一月的數;由於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每逢一月便是寅月。日也是一樣,由甲子日、乙丑日等開始數,每六十日完成循環。時辰也是一樣,每天由晚上十一時開始,每兩小時一個時辰,由甲子時開始,五日後便又回到甲子時。一個時辰再分為八刻,一刻有十五分。
到了宋代邵雍,即著名的邵康節,更推而廣之,創下以「元會運世」為單位的宇宙曆。簡而言之,世界由始到終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又有三十「年」。也就是說,一元有 129,600 年。自然地,十二會以地支為編號、三十運則以干支配合來數。他的曆法,由堯帝登基時五星連環的那一刻開始。
由始推出一個結論:在六十年裏任何一個時辰,都可以用四組干支,或八個中文字代表:這就是所謂「八字」;它們分別構成年柱、月柱、日柱、時柱等「四柱」。之後就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直至永遠。
可以說,算年干是最容易的。起月柱亦不難。既然一年有十二個月,每逢農曆一月便是寅月。至於月干,由於有十個,每六十個月便會循環一次,亦即每五年就會有一次甲寅月,逢甲或己年,正月便一定是丙寅月。古人於是設計了一首「五虎遁月」歌:
為什麼叫「五虎」?因為「寅」代表虎,寅年就是虎年。同樣道理,一日有十二時辰,每五日便會遇上一次甲子時。子又代表鼠,故有「五鼠遁日」歌:
即每逢甲日或己日,就由甲子時數起。乙日庚日,就由丙子時數起。
到此,你會問我究竟想做什麼?原來自古中國曆法有一難題,就是起日柱。如果每個月都是三十日,就很簡單:兩個月便循環一次;問題出在每一個月的日數不一樣,又無算式可跟。舉例,正月初一是定在冬至後的第二次新月、大寒後的第一次新月、或最近立春的新月。月,顧名思義,是根據月亮盈虧來定的;但「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則是由公轉、亦即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來釐定的。冬至正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一般落在子月 (即十一月)。子是開始,由子月冬至開始,日照便越來越長,所謂「陽火之始」、「冬至一陽生」,所以「做冬大過年」。子月更曾經是周代的歲首,即新年。寅月為歲首,是夏朝留下來的傳統。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則為一「節」,一年於是有十二個氣、十二個節,為二十四節氣。
在人類的曆法上,以羅馬代表的西方文明,是用以太陽為主的數學曆 (Arithmetical Calendar);以阿拉伯世界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是用以月亮為主的陰曆;只有中國人用日月兼備的天體曆 (Astronomical Calendar),應該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Aslaksen, 2009)。我們用「年」和「節氣」來標誌太陽的週期,再用「月曆」來標誌月亮的盈虧,以至沒有萬年曆,根本推算不出每一天的日柱。
用數學曆的公曆,能輕易地讓你算出兩個日期之間相隔多少日,因為閏月閏年都是有公式計算的。但是你也許沒留意,中國農曆並不是每隔一年便有閏月。有時是隔一年,有時是隔兩年,要看日月位置!每個月亦不是一定有三十日,也不是一月大二月小這樣數。二、三、四、五、六、八等月都有可能有閏月!這樣做,有個公曆做不到的效果:就是每逢初一都是新月、每逢十五都是滿月。
因此,所有算命的師父,手邊都有萬年曆,否則無法憑簡單的出生年月日推算出八字。為什麼要算八字?因為中國人相信,我們一生的命運、健康、財富、官職等,以及每年的吉凶,都是註定的,並能由代表出生時間的四柱八字推算出來。不過,不同的派別在用不同的曆法。批八字的,用陽曆,以立春為一年之始,以出生日與節氣的距離除三為起大運的歲數;批紫微的,用陰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以逆數月順數時等方法安身立命算大限。算鐵版的,集大成,陰陽曆皆用,還要考刻:要知道你出生在那時辰的那一刻。若你不清楚,他們便問你父母生肖等資料,以確定你的刻數。由於要求這樣精確,推出的條文亦更細緻。以我所知,只有鐵版才會直接談到你壽元有多長,死於何時,身邊有幾多子女送終!
那麼,盲人師父讀不到萬年曆,豈不吃虧?這就要提到據說千金難求的「大小金鉗訣」。盲人師父憑訣便能起八字。「大小金鉗」是我遇過最高度加密的口訣;它記下了由 1930 年到 1990 年 71 年間每個正月初一的日柱、整年的大小月分佈、和立春的時間,但你若在什麼仙洞裏看到它,肯定不知它在說什麼。讓我分享開首兩句,你便明白:
第一句「白龍隨井六戌飛」的「白龍」,指的是 1930 年 (庚午) 的正月初一是「庚辰」日。「龍」是第五個生肖,故代表「辰」;「白」是金的顏色 (見《起卦》裏的五行圖),而天干中「庚、辛」都屬金。不過「辰」是陽支,不會配「辛」這陰干,故「白龍」只會是「庚辰」。「隨、井」嘛,是兩個卦象的名字!「澤雷隨」與「水風井」,或「澤雷水風」,由上往下數,陽爻為大月 (30 日),陰爻為小月 (29 日),便是「小大大小小大、小大小大大小」。「六戌」,是指立春在初六戌時。那是十二月初六還是正月初六呢?那就看「戌」在「六」之前還是之後。現在是在後,所以是正月,否則就是新年前,即十二月。同樣地,1931 年的正月初一是癸卯日,立春在十二月十八丑時。
有了這七個字,就能為全年每一個時辰算出四柱八字,而無需萬年曆。我最欣賞的,是這口訣壓縮字數的加密法,真是少點基礎都看不明白。至於全套大小金鉗訣,已有高人在網上發佈,我就不再轉載了。另有一套叫「銀盤子」的口訣,讓人快速背出每年氣節交替的日子與時辰,亦已有高人發表,不贅。
可是,大家記住的出生日期,大都是公曆的,很少人記住自己的農曆生辰。這樣做成了另一個挑戰,就是要先將公曆轉農曆。認識我的朋友,到此可能已估到我想做什麼:我其實是想用 Excel 的函數,把公曆轉換成農曆,再起四柱八字。你也不用找了:網上無數的萬年曆,背後大都是一個表,記住了農曆每個月初一的公曆日子,再每次查出來相減;所以全部都有一個輸入年份的有效範圍。就算楊河理與熊曉東先生最近的論文 (Yang & Xiong, 2006),也沒有離開「大小金鉗訣」的模式,只是用二進制數字來代替卦名罷。
由於公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要轉換農曆便十分因難,中間要對天體運作有很深的認識;特別是起月柱的時候,要先知道月圓月缺的時間。但是,由公曆起日柱卻竟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四柱八字其實是一個數學曆,純粹一個以六十為單位的循環,故此有條件造成方程式。只要你找一個甲子日為基準,再與你查的日子相減,再為中間公曆農曆的閏年閏月做調整,便能得出任一日的日柱。
正當我雄心壯志,想訂出這個由公曆算日柱的方法時,卻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那就是張雲鶴先生的《張氏日柱公式》(Zhang, 2008)。張氏的公式,需要知道那一年是否公曆閏年,可用這個 Excel 公式來決定 ([年] 是 Excel 裏輸入了年份的位置):
張氏的基數:
[基數] 除 10 的餘數就是日干 (0 = 甲)、除 12 的餘數是日支 (1 = 子)。
現在你也可以用 Excel 做萬年曆。如果有朋友記得自己的公曆與農曆生日,你可以不用萬年曆便能為他起四柱八字。你亦可以以它為基礎,配合 VBA 來排紫微斗數命盤。自己有自己的程序,便能將解盤的心得都寫進程序,不用金睛火眼的在三方四正數星星,又不用靠想像將大限流年的盤轉來轉去。你甚至可以自動為四柱起卦納甲排六親,再在網上下載鐵版神數的一萬二千條條文,排出一生命書。簡直可謂:
這是有點誇張。始終解盤、考刻等工作還是要人工處理。想算命的人亦是想傾訴多於想知道未來。越扯越遠,我還是在未完全離題之前,就此打住吧。
Reference:
Aslaksen, H. (2009).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th.nus.edu.sg/aslaksen/calendar/chinese.shtml
Yang, H. & Xiong, X. (2006).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n the Electronic Perpetual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10479
Zhang, Y. (2008). Zhangyunhe Rizhu Formula: Mathematical Formula to Convert a Certain Day from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to the Heavenly Stems and the Earthly Branches. 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1(2), Retrieved fro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cgxyxb200802004.aspx
古人發現,地球的氣候,與地球的公轉有關。因此,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周,期間春耕秋收,叫一「年」。由地球的潮汐漲退,到生物的生理週期,又與月亮的盈虧有關。因此,月亮盈虧一次的時間,叫一「月」。日出日落,又為之一「日」。為了方便溝通,又將一日早晚分為均等的十二個「時」,時又可以再均等分為「刻」與「分」。
古人接著記下:一年有大概十二個月,每個月大概又有三十日。因此,一年大概有三百六十日。從此,三百六十變成西方古文明的單位,好像一個圓便有三百六十度。
至於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用的,是十二與三十的最少公倍數:六十。它能被三十除盡,又能被十二除盡,天體的變化因此每六十個週期便重疊一次。
為免造六十個符號作單位,中國人發明了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最少公倍數正是六十;它們分別是: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數的時候,就從甲子、乙丑、丙寅等,一直數到癸亥。留意單數干 (甲、丙、戊等) 是不會與雙數支 (丑、卯、巳等) 相配。因此單數排位的干支為「陽」,雙數的為「陰」。
中國的曆法,就是以甲子年、乙丑年等一年一年地數下去,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又以甲子月、乙丑月等一月一月的數;由於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每逢一月便是寅月。日也是一樣,由甲子日、乙丑日等開始數,每六十日完成循環。時辰也是一樣,每天由晚上十一時開始,每兩小時一個時辰,由甲子時開始,五日後便又回到甲子時。一個時辰再分為八刻,一刻有十五分。
到了宋代邵雍,即著名的邵康節,更推而廣之,創下以「元會運世」為單位的宇宙曆。簡而言之,世界由始到終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又有三十「年」。也就是說,一元有 129,600 年。自然地,十二會以地支為編號、三十運則以干支配合來數。他的曆法,由堯帝登基時五星連環的那一刻開始。
由始推出一個結論:在六十年裏任何一個時辰,都可以用四組干支,或八個中文字代表:這就是所謂「八字」;它們分別構成年柱、月柱、日柱、時柱等「四柱」。之後就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直至永遠。
在這裏,我同時想介紹如何用 Excel 計算任何一個時刻的四柱。由於 1984 年是「甲子」年,只要算出今年與 1984 的差,再除六十後的餘數,便可以知道今年的干支。算餘數的函數為 MOD。假如你將今年年分輸入 A1 的格內,又設定甲子是 0,乙丑是 1,丙寅是 2 等,那:
便會得出除 60 的餘數。要化為年干,只要除 10 得餘數,0 為甲、1 為乙等;化年支則除 12,0 為子、1 為丑。當然,你也可以加 1,讓結果變成 1 為甲、為子。
=MOD(A1-1984, 60)
便會得出除 60 的餘數。要化為年干,只要除 10 得餘數,0 為甲、1 為乙等;化年支則除 12,0 為子、1 為丑。當然,你也可以加 1,讓結果變成 1 為甲、為子。
可以說,算年干是最容易的。起月柱亦不難。既然一年有十二個月,每逢農曆一月便是寅月。至於月干,由於有十個,每六十個月便會循環一次,亦即每五年就會有一次甲寅月,逢甲或己年,正月便一定是丙寅月。古人於是設計了一首「五虎遁月」歌: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為什麼叫「五虎」?因為「寅」代表虎,寅年就是虎年。同樣道理,一日有十二時辰,每五日便會遇上一次甲子時。子又代表鼠,故有「五鼠遁日」歌: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法,當從壬子求。
即每逢甲日或己日,就由甲子時數起。乙日庚日,就由丙子時數起。
到此,你會問我究竟想做什麼?原來自古中國曆法有一難題,就是起日柱。如果每個月都是三十日,就很簡單:兩個月便循環一次;問題出在每一個月的日數不一樣,又無算式可跟。舉例,正月初一是定在冬至後的第二次新月、大寒後的第一次新月、或最近立春的新月。月,顧名思義,是根據月亮盈虧來定的;但「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則是由公轉、亦即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來釐定的。冬至正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一般落在子月 (即十一月)。子是開始,由子月冬至開始,日照便越來越長,所謂「陽火之始」、「冬至一陽生」,所以「做冬大過年」。子月更曾經是周代的歲首,即新年。寅月為歲首,是夏朝留下來的傳統。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則為一「節」,一年於是有十二個氣、十二個節,為二十四節氣。
在人類的曆法上,以羅馬代表的西方文明,是用以太陽為主的數學曆 (Arithmetical Calendar);以阿拉伯世界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是用以月亮為主的陰曆;只有中國人用日月兼備的天體曆 (Astronomical Calendar),應該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Aslaksen, 2009)。我們用「年」和「節氣」來標誌太陽的週期,再用「月曆」來標誌月亮的盈虧,以至沒有萬年曆,根本推算不出每一天的日柱。
用數學曆的公曆,能輕易地讓你算出兩個日期之間相隔多少日,因為閏月閏年都是有公式計算的。但是你也許沒留意,中國農曆並不是每隔一年便有閏月。有時是隔一年,有時是隔兩年,要看日月位置!每個月亦不是一定有三十日,也不是一月大二月小這樣數。二、三、四、五、六、八等月都有可能有閏月!這樣做,有個公曆做不到的效果:就是每逢初一都是新月、每逢十五都是滿月。
因此,所有算命的師父,手邊都有萬年曆,否則無法憑簡單的出生年月日推算出八字。為什麼要算八字?因為中國人相信,我們一生的命運、健康、財富、官職等,以及每年的吉凶,都是註定的,並能由代表出生時間的四柱八字推算出來。不過,不同的派別在用不同的曆法。批八字的,用陽曆,以立春為一年之始,以出生日與節氣的距離除三為起大運的歲數;批紫微的,用陰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以逆數月順數時等方法安身立命算大限。算鐵版的,集大成,陰陽曆皆用,還要考刻:要知道你出生在那時辰的那一刻。若你不清楚,他們便問你父母生肖等資料,以確定你的刻數。由於要求這樣精確,推出的條文亦更細緻。以我所知,只有鐵版才會直接談到你壽元有多長,死於何時,身邊有幾多子女送終!
那麼,盲人師父讀不到萬年曆,豈不吃虧?這就要提到據說千金難求的「大小金鉗訣」。盲人師父憑訣便能起八字。「大小金鉗」是我遇過最高度加密的口訣;它記下了由 1930 年到 1990 年 71 年間每個正月初一的日柱、整年的大小月分佈、和立春的時間,但你若在什麼仙洞裏看到它,肯定不知它在說什麼。讓我分享開首兩句,你便明白:
白龍隨井六戌飛,黑兔家解丑十八。……
第一句「白龍隨井六戌飛」的「白龍」,指的是 1930 年 (庚午) 的正月初一是「庚辰」日。「龍」是第五個生肖,故代表「辰」;「白」是金的顏色 (見《起卦》裏的五行圖),而天干中「庚、辛」都屬金。不過「辰」是陽支,不會配「辛」這陰干,故「白龍」只會是「庚辰」。「隨、井」嘛,是兩個卦象的名字!「澤雷隨」與「水風井」,或「澤雷水風」,由上往下數,陽爻為大月 (30 日),陰爻為小月 (29 日),便是「小大大小小大、小大小大大小」。「六戌」,是指立春在初六戌時。那是十二月初六還是正月初六呢?那就看「戌」在「六」之前還是之後。現在是在後,所以是正月,否則就是新年前,即十二月。同樣地,1931 年的正月初一是癸卯日,立春在十二月十八丑時。
有了這七個字,就能為全年每一個時辰算出四柱八字,而無需萬年曆。我最欣賞的,是這口訣壓縮字數的加密法,真是少點基礎都看不明白。至於全套大小金鉗訣,已有高人在網上發佈,我就不再轉載了。另有一套叫「銀盤子」的口訣,讓人快速背出每年氣節交替的日子與時辰,亦已有高人發表,不贅。
可是,大家記住的出生日期,大都是公曆的,很少人記住自己的農曆生辰。這樣做成了另一個挑戰,就是要先將公曆轉農曆。認識我的朋友,到此可能已估到我想做什麼:我其實是想用 Excel 的函數,把公曆轉換成農曆,再起四柱八字。你也不用找了:網上無數的萬年曆,背後大都是一個表,記住了農曆每個月初一的公曆日子,再每次查出來相減;所以全部都有一個輸入年份的有效範圍。就算楊河理與熊曉東先生最近的論文 (Yang & Xiong, 2006),也沒有離開「大小金鉗訣」的模式,只是用二進制數字來代替卦名罷。
由於公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要轉換農曆便十分因難,中間要對天體運作有很深的認識;特別是起月柱的時候,要先知道月圓月缺的時間。但是,由公曆起日柱卻竟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四柱八字其實是一個數學曆,純粹一個以六十為單位的循環,故此有條件造成方程式。只要你找一個甲子日為基準,再與你查的日子相減,再為中間公曆農曆的閏年閏月做調整,便能得出任一日的日柱。
正當我雄心壯志,想訂出這個由公曆算日柱的方法時,卻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那就是張雲鶴先生的《張氏日柱公式》(Zhang, 2008)。張氏的公式,需要知道那一年是否公曆閏年,可用這個 Excel 公式來決定 ([年] 是 Excel 裏輸入了年份的位置):
[閏}:=IF(OR(AND(MOD([年],4)=0,MOD([年],100)<>0),MOD([年],400)=0),1,0)
張氏的基數:
[基數]:=5*[年]-60*FLOOR([年]/12,1)+FLOOR([年]/4,1)-FLOOR([年]/100,1)+FLOOR([年]/400,1)+[月]*30-59*FLOOR([月]/2,1)+FLOOR([月]/9,1)-FLOOR([月]/10,1)+FLOOR([月]/11,1)-FLOOR([月]/12,1)+FLOOR(2/[月],1)+[日]+38+IF(AND([月]=1,[閏]<>0),-1,0)+IF(AND([月]=2,[閏]=0),1,0)
[基數] 除 10 的餘數就是日干 (0 = 甲)、除 12 的餘數是日支 (1 = 子)。
現在你也可以用 Excel 做萬年曆。如果有朋友記得自己的公曆與農曆生日,你可以不用萬年曆便能為他起四柱八字。你亦可以以它為基礎,配合 VBA 來排紫微斗數命盤。自己有自己的程序,便能將解盤的心得都寫進程序,不用金睛火眼的在三方四正數星星,又不用靠想像將大限流年的盤轉來轉去。你甚至可以自動為四柱起卦納甲排六親,再在網上下載鐵版神數的一萬二千條條文,排出一生命書。簡直可謂:
算命不求人,只需按 Button!
這是有點誇張。始終解盤、考刻等工作還是要人工處理。想算命的人亦是想傾訴多於想知道未來。越扯越遠,我還是在未完全離題之前,就此打住吧。
Reference:
Aslaksen, H. (2009).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th.nus.edu.sg/aslaksen/calendar/chinese.shtml
Yang, H. & Xiong, X. (2006).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n the Electronic Perpetual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10479
Zhang, Y. (2008). Zhangyunhe Rizhu Formula: Mathematical Formula to Convert a Certain Day from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to the Heavenly Stems and the Earthly Branches. 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1(2), Retrieved fro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cgxyxb200802004.aspx
2010-07-15
Musician (樂器與壽命)
剛寫下學拳為什麼可以延壽,再告訴你學什麼樂器會更長命。
幾年前考過 (不是學,也不是玩) 鋼琴,又認真考過薩克斯風 (Saxophone),感覺玩管樂會長命些:一來管樂在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個音,不像鋼琴要同時讀一大堆音符,又同時按一堆相對應的琴鍵,手指又要不斷在感覺一樣的琴鍵上走位,極傷腦筋;二來管樂迫你用丹田呼吸,暗合氣功原理。不過,如果我就這樣隨口說說便算,那實在對不起我個博士學位。因此我在維基百科抄下了 392 位已逝世的樂手的生卒年份、主要樂器與音樂類型,決定做過統計上的分析。由於時間關係,我只選了鋼琴與小提琴來代表弦樂、薩克斯風與單簧管代表管樂。若有高人有時間來個「通殺」,記得告訴我結果。
在討論樂手壽命之前,大家先要理解,壽命受很多因素影響,好像遺傳、性別、疾病、戰爭、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又受國家有多富裕、不同年代的醫學有多發達、食物有多充足等等。舉例,根據世衛的報告,1900 年時我們平均壽命只有 31 歲,到 1950 年上升至 48 歲,2005 年則到達 65.6 歲。這樣看,生於 1756 年的莫札特死於 35 歲,已算是長壽。不過,在我的數據裏,無論十八、十九、抑或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平均壽命都超過 63,大大高於平均壽命,更有兩位有百歲高壽。可以說,玩音樂的,會較長命。
當然,這是個有偏頗的樣本:能在維基百科出現的,都比較有名,亦因而較富有。其實家裏有條件學音樂的,便已較富有。較富裕的環境,自然有較衛生的居所、較有營養的食物、較高機會享有醫療等等。不過,玩音樂的亦特別多吸毒的癮君子。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玩搖滾的都比較短命,平均只有 55.09 歲:
不過這個研究純屬無聊搞笑,大家就不必那麼認真;要認真的話,就要去找兩班人,一半玩音樂、一半不准玩,再等他們全死去,我們才能下判斷。
好,言歸正傳。結果發現,玩弦樂的 (M = 65.42) 竟然比玩管樂的 (M = 61.49) 長壽一點點 (t = 2.254, p = .025)!再仔細分析 (Tukey HSD),原來小提琴手特別長命 (M = 68.54),而鋼琴手、薩克斯風手和單簧管手則沒有顯著的分別。
無論如何,數據似乎支持弦樂手會長命些,特別是小提琴。無怪乎熱愛小提琴的愛因斯坦有 76 歲命!也許不斷狂用腦才是長壽的關鍵。看來,我這種可以懶就懶的業餘管樂手,無論如何氣運丹田都不會太長命的了。
幾年前考過 (不是學,也不是玩) 鋼琴,又認真考過薩克斯風 (Saxophone),感覺玩管樂會長命些:一來管樂在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個音,不像鋼琴要同時讀一大堆音符,又同時按一堆相對應的琴鍵,手指又要不斷在感覺一樣的琴鍵上走位,極傷腦筋;二來管樂迫你用丹田呼吸,暗合氣功原理。不過,如果我就這樣隨口說說便算,那實在對不起我個博士學位。因此我在維基百科抄下了 392 位已逝世的樂手的生卒年份、主要樂器與音樂類型,決定做過統計上的分析。由於時間關係,我只選了鋼琴與小提琴來代表弦樂、薩克斯風與單簧管代表管樂。若有高人有時間來個「通殺」,記得告訴我結果。
在討論樂手壽命之前,大家先要理解,壽命受很多因素影響,好像遺傳、性別、疾病、戰爭、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又受國家有多富裕、不同年代的醫學有多發達、食物有多充足等等。舉例,根據世衛的報告,1900 年時我們平均壽命只有 31 歲,到 1950 年上升至 48 歲,2005 年則到達 65.6 歲。這樣看,生於 1756 年的莫札特死於 35 歲,已算是長壽。不過,在我的數據裏,無論十八、十九、抑或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平均壽命都超過 63,大大高於平均壽命,更有兩位有百歲高壽。可以說,玩音樂的,會較長命。
當然,這是個有偏頗的樣本:能在維基百科出現的,都比較有名,亦因而較富有。其實家裏有條件學音樂的,便已較富有。較富裕的環境,自然有較衛生的居所、較有營養的食物、較高機會享有醫療等等。不過,玩音樂的亦特別多吸毒的癮君子。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玩搖滾的都比較短命,平均只有 55.09 歲:
玩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家的壽命:F(7, 384) = 3.101, p = .003
不過這個研究純屬無聊搞笑,大家就不必那麼認真;要認真的話,就要去找兩班人,一半玩音樂、一半不准玩,再等他們全死去,我們才能下判斷。
好,言歸正傳。結果發現,玩弦樂的 (M = 65.42) 竟然比玩管樂的 (M = 61.49) 長壽一點點 (t = 2.254, p = .025)!再仔細分析 (Tukey HSD),原來小提琴手特別長命 (M = 68.54),而鋼琴手、薩克斯風手和單簧管手則沒有顯著的分別。
玩不同樂器的音樂家的壽命:F(3, 388) = 4.685, p = .003
無論如何,數據似乎支持弦樂手會長命些,特別是小提琴。無怪乎熱愛小提琴的愛因斯坦有 76 歲命!也許不斷狂用腦才是長壽的關鍵。看來,我這種可以懶就懶的業餘管樂手,無論如何氣運丹田都不會太長命的了。
2010-07-01
Martial Art (武術)
從不諱言自己的國學知識,最先都是來自武俠小說;可以說,金庸是我啟蒙老師,黃藥師則是我年少時的偶像。當然,長輩的藏書贈書、以及遇上倉海君等朋友亦很大影響,但最早仍是武俠小說真正引起了我對這些的興趣。我最初讀《易》、研究奇門遁甲,亦只因看完《三國演義》與《神鵰俠侶》,想排出「八陣圖」和「二十八星宿大陣」而矣。還記得當年會考試場外,人人都拿著課本作最後衝刺時,我卻捧著梁羽生讀得津津有味!
因此,我以前書櫃裏最多的,除了各種旁門左道以外,便是「武功秘笈」!可能有點難以置信,但我收藏的「秘笈」種類極多,由少林七十二絕技、武當劍譜、洗髓易筋五禽戲、輕功點穴暗器童子功、各大門派的氣功練法、醉拳形意拳八卦掌、甚至奧運的拳腳套路、十八般武器的耍法等等,幾乎齊全過嵩山藏經閣!
不過,這絕不代表我懂得武功。不少武術都十分難練。例如武當劍譜,其實是一堆堆的圓圈 (劍花圖譜),實際動作要自己想像;又例如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拈花指」,一開始便聲明要用左手練,免得你一時衝動用右手殺死人!驟聽上來好像好吸引,卻原來叫你用三隻手指,日日夜夜捏著粒豆子磨。到你能磨碎一顆豆時,就改磨小沙小石,如此練下去,三年小乘、七年大乘云云。其他的絕技都大同小異,起碼重覆做一個動作三五七年。亦有不少武功要三歲開始練,好像輕功童子功,有些甚至嬰兒時便要浸藥酒。可恨我早已超齡,否則馬拉松比賽裏幾時輪到非洲人跑贏我……
結果,我真正有練的,有三種。第一是氣功。正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以意引氣,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先跑任督二脈小周天、再跑大周天,幾乎所有門派都一樣。不過,練氣功往往到了一個地步時,便需要一位師傅「護法」,以致我這種自閉練武的「電車武俠」不敢再練下去,免得走火入魔。
第二,是我花了最多時間研究的「楊式太極拳」。我當時只有十多歲,硬拉著住在鄰座的同學一起晨早到球場練,正是「子午常練功」嘛。當身邊的公公婆婆在模仿師傅的動作時,我們則不斷翻閱那本兩寸厚的《太極拳全書》,揣摩楊澄甫先生當年的英姿。我不單學套路,亦念口訣:事關趙半山教胡斐太極時,也只是傳了他口訣 (見《飛狐外傳》)。記得那時並沒有互聯網,好辛苦才在舊書局裏找到成套口訣。後來又買了另一堆書,瞭解為什麼慢吞吞的套路可以用來格鬥 (還打敗了白鶴派,成了誕生香港武俠小說的契機;雖然現在重看那短片,一點不像大師比武)。我一直練到中學畢業、能熟練地打出八十五式全套的楊式太極拳為止。之後便又漸漸遺忘了。(右圖是從當年在大學裏與兩位兄弟以武術為題的多媒體功課裏抽出來的圖片。)
相信你已發現,由於我年少氣盛、囂張自大,加上銀根短缺,所以到此都沒有正式跟過師傅。一直到我工作了數年後,我才真正拜師學第三套武術:詠春。
也許奇怪的人總會遇上奇怪的人,我跟過的兩位師傅都很特別。先談談我尋師的經過。其實香港不少有名的詠春師傅,但都有點拖鐘騙財之嫌。一式三套的詠春拳,每套才兩、三分鐘,卻教足三年。經過一番調查,最後決定拜訪葉問親傳的徐尚田師傅。可惜徐尚田師傅年事已高,被他婉拒了。於是我再四處尋訪,找到另一位李師傅。李師傅的主要事業是跌打,教拳只是副業。因此他教曉我「小念頭」後,便不斷鼓勵我自己打木人摏和與其他師兄過招,好讓他專心看症。結果我每星期兩次上拳館,主要的練習是「被打」。一個只學了「小念頭」的新手,是無可能和一位學過「尋橋」馬步的師兄過招的;結果只有不斷被來自不同方向的「寸勁」彈埋牆、臉上被掌摑了無數次、又中掌又中拳搞到差點吐血。
別誤會,其實李師傅教了我不少東西。他雖然在看症,但每次我們過手犯錯時,例如「飛踭」,他都會出言指定。他亦多次示範如何只用「小念頭」的入門招數,在自己不用力、純粹借力打力的情況下,化解各式各樣的攻擊。很難想像,身材短小的他,能在一眨眼間將六尺高的師兄彈開三米!他還錄下掌斷雲石的示範放上網!時至今日,我仍然很享受能和別人純憑感覺過手的快感。那種速度、那種讓你心裏一念不生的空靈感覺,很難在其他運動裏感受得到。這些都是李師傅教的。不過,他一直沒時間教我「尋橋」,我亦後來搬了屋,找到第二位師傅。
第二位師傅不單是跌打醫師,在文革前更是留學俄國的腦科醫生,曾當武術隊的軍醫,亦是一位茅山師傅,幫人驅鬼捉妖……找到他,純粹是因為路過,或者是物以類聚吧!鄭師傅不單學過葉問傳下來的詠春,亦學過佛山傳下的少林永春拳。看他精神奕奕,出手又快又狠又重,很難相信他已經七十多歲!他教的詠春拳,可謂雜綿套路。在教「小念頭」時,摻合了「尋橋」的「挖手」、「拋拳」;教「尋橋」又加入了「標指」的「毒蛇出洞」(他最喜歡的叫法)。不出幾個月,你已經學完整套拳而自己都不知道!那邊廂,他又忽然間耍起棍掄起刀來。
最後,正宗的葉問詠春拳,我還是在 YouTube 裏的徐師傅偷學的!慚愧慚愧。鄭師傅曾說,以前偷師學拳,會爬上鄰座的天台,遠觀拳館裏的師生。現在你只需要在網上逐格重播便成。不過,對完全無學過的朋友,就算能因此將「小念頭」、「尋橋」、「標指」練到滾瓜爛熟,都不能用來黐手過招;但對我這種半桶水的電車武俠,這不啻是大大的驚喜。你可能問,為什麼不買拳譜自閉練功?卻原來坊間的拳譜很多都不全,或寫得不清楚。YouTube 卻是非常清晰!
為何在芸芸武術裏,我會選氣功、太極與詠春呢?主要是因為學這些拳術的師傅,大多很長壽:楊澄甫雖然不幸在奔波中染病去世,但其祖父與父親都過七十歲;在兩個世紀前可是「七十古來稀」呀。葉問曾沉迷鴉片,卻仍七十多歲才逝世;徐尚田師傅生於三三年,至今仍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我兩位師傅的外表至少比真實年齡年輕十多廿年,鄭師傅還要煙不離手!究其原因,這些拳術都屬於「內家拳」,由意引氣,意在拳先,打通一身經脈,絕對能強身健體。
舉例,「標指」一開始有一招很奇怪的,用腕力把手掌縱向橫向各揮動三次。武術家可能可以舉出很多摶擊上的用途,但從中醫學上,手腕那裏有一系列的原穴,元氣從指尖的井穴出發,在這裏儲存能量,再向體內射出,提供臟腑所需的原動力。雙手手腕有肺經的「太淵」、心經的「神門」、心包的「大陵」、小腸的「腕骨」、大腸的「合谷」、三焦的「陽池」。這和現在流行的「拍手功」原理相同。又例如,每一下扭腰上馬「膀手」或「批踭」,都會牽動腋下平常不會碰到的陽蹻脈、帶脈等奇經,進而把營衛之氣迫入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陽明等主要經脈。因此,你不要小看詠春這種小架式的武術,背後可隱藏著嚴密的養生基礎。
屬於大架式的太極拳更不用說,十三勢裏第一句「虛靈頂勁」,就已打通了最難打通的督脈!第一式「起式」,便打通小週天,並氣貫手掌勞宮穴與各井穴。不信?有人就在八十五式裏單單抽出「起式」,創立「無極氣功」,成為一個氣功派別!據說,楊澄甫當年揮掌,其氣感能牽動十呎以外的燭光。燭光是鈉、鉀等離子,帶電,被生物電所產生的磁場影響,不是不可能;但元氣能運用到這個距離這個地步,則應能百病不侵了。
至於氣功,則更是捨末逐本,直指源頭。那些花拳綉腿,又那堪灌滿真氣的一下掌擊?話說當年無極氣功的創辦人蔡松芳師傅,曾在九龍公園與門生佈氣站樁,大家都不敢站在蔡師傅的正前方,否則隨時會被彈開!也許在將來,我應該謙虛下來,又再登門拜師去也!
在此聲明,這些東西,並非用來作學術研究的,我也沒時間翻查各典故出處,只是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罷。
因此,我以前書櫃裏最多的,除了各種旁門左道以外,便是「武功秘笈」!可能有點難以置信,但我收藏的「秘笈」種類極多,由少林七十二絕技、武當劍譜、洗髓易筋五禽戲、輕功點穴暗器童子功、各大門派的氣功練法、醉拳形意拳八卦掌、甚至奧運的拳腳套路、十八般武器的耍法等等,幾乎齊全過嵩山藏經閣!
不過,這絕不代表我懂得武功。不少武術都十分難練。例如武當劍譜,其實是一堆堆的圓圈 (劍花圖譜),實際動作要自己想像;又例如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拈花指」,一開始便聲明要用左手練,免得你一時衝動用右手殺死人!驟聽上來好像好吸引,卻原來叫你用三隻手指,日日夜夜捏著粒豆子磨。到你能磨碎一顆豆時,就改磨小沙小石,如此練下去,三年小乘、七年大乘云云。其他的絕技都大同小異,起碼重覆做一個動作三五七年。亦有不少武功要三歲開始練,好像輕功童子功,有些甚至嬰兒時便要浸藥酒。可恨我早已超齡,否則馬拉松比賽裏幾時輪到非洲人跑贏我……
結果,我真正有練的,有三種。第一是氣功。正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以意引氣,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先跑任督二脈小周天、再跑大周天,幾乎所有門派都一樣。不過,練氣功往往到了一個地步時,便需要一位師傅「護法」,以致我這種自閉練武的「電車武俠」不敢再練下去,免得走火入魔。
第二,是我花了最多時間研究的「楊式太極拳」。我當時只有十多歲,硬拉著住在鄰座的同學一起晨早到球場練,正是「子午常練功」嘛。當身邊的公公婆婆在模仿師傅的動作時,我們則不斷翻閱那本兩寸厚的《太極拳全書》,揣摩楊澄甫先生當年的英姿。我不單學套路,亦念口訣:事關趙半山教胡斐太極時,也只是傳了他口訣 (見《飛狐外傳》)。記得那時並沒有互聯網,好辛苦才在舊書局裏找到成套口訣。後來又買了另一堆書,瞭解為什麼慢吞吞的套路可以用來格鬥 (還打敗了白鶴派,成了誕生香港武俠小說的契機;雖然現在重看那短片,一點不像大師比武)。我一直練到中學畢業、能熟練地打出八十五式全套的楊式太極拳為止。之後便又漸漸遺忘了。(右圖是從當年在大學裏與兩位兄弟以武術為題的多媒體功課裏抽出來的圖片。)
相信你已發現,由於我年少氣盛、囂張自大,加上銀根短缺,所以到此都沒有正式跟過師傅。一直到我工作了數年後,我才真正拜師學第三套武術:詠春。
也許奇怪的人總會遇上奇怪的人,我跟過的兩位師傅都很特別。先談談我尋師的經過。其實香港不少有名的詠春師傅,但都有點拖鐘騙財之嫌。一式三套的詠春拳,每套才兩、三分鐘,卻教足三年。經過一番調查,最後決定拜訪葉問親傳的徐尚田師傅。可惜徐尚田師傅年事已高,被他婉拒了。於是我再四處尋訪,找到另一位李師傅。李師傅的主要事業是跌打,教拳只是副業。因此他教曉我「小念頭」後,便不斷鼓勵我自己打木人摏和與其他師兄過招,好讓他專心看症。結果我每星期兩次上拳館,主要的練習是「被打」。一個只學了「小念頭」的新手,是無可能和一位學過「尋橋」馬步的師兄過招的;結果只有不斷被來自不同方向的「寸勁」彈埋牆、臉上被掌摑了無數次、又中掌又中拳搞到差點吐血。
別誤會,其實李師傅教了我不少東西。他雖然在看症,但每次我們過手犯錯時,例如「飛踭」,他都會出言指定。他亦多次示範如何只用「小念頭」的入門招數,在自己不用力、純粹借力打力的情況下,化解各式各樣的攻擊。很難想像,身材短小的他,能在一眨眼間將六尺高的師兄彈開三米!他還錄下掌斷雲石的示範放上網!時至今日,我仍然很享受能和別人純憑感覺過手的快感。那種速度、那種讓你心裏一念不生的空靈感覺,很難在其他運動裏感受得到。這些都是李師傅教的。不過,他一直沒時間教我「尋橋」,我亦後來搬了屋,找到第二位師傅。
第二位師傅不單是跌打醫師,在文革前更是留學俄國的腦科醫生,曾當武術隊的軍醫,亦是一位茅山師傅,幫人驅鬼捉妖……找到他,純粹是因為路過,或者是物以類聚吧!鄭師傅不單學過葉問傳下來的詠春,亦學過佛山傳下的少林永春拳。看他精神奕奕,出手又快又狠又重,很難相信他已經七十多歲!他教的詠春拳,可謂雜綿套路。在教「小念頭」時,摻合了「尋橋」的「挖手」、「拋拳」;教「尋橋」又加入了「標指」的「毒蛇出洞」(他最喜歡的叫法)。不出幾個月,你已經學完整套拳而自己都不知道!那邊廂,他又忽然間耍起棍掄起刀來。
最後,正宗的葉問詠春拳,我還是在 YouTube 裏的徐師傅偷學的!慚愧慚愧。鄭師傅曾說,以前偷師學拳,會爬上鄰座的天台,遠觀拳館裏的師生。現在你只需要在網上逐格重播便成。不過,對完全無學過的朋友,就算能因此將「小念頭」、「尋橋」、「標指」練到滾瓜爛熟,都不能用來黐手過招;但對我這種半桶水的電車武俠,這不啻是大大的驚喜。你可能問,為什麼不買拳譜自閉練功?卻原來坊間的拳譜很多都不全,或寫得不清楚。YouTube 卻是非常清晰!
為何在芸芸武術裏,我會選氣功、太極與詠春呢?主要是因為學這些拳術的師傅,大多很長壽:楊澄甫雖然不幸在奔波中染病去世,但其祖父與父親都過七十歲;在兩個世紀前可是「七十古來稀」呀。葉問曾沉迷鴉片,卻仍七十多歲才逝世;徐尚田師傅生於三三年,至今仍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我兩位師傅的外表至少比真實年齡年輕十多廿年,鄭師傅還要煙不離手!究其原因,這些拳術都屬於「內家拳」,由意引氣,意在拳先,打通一身經脈,絕對能強身健體。
舉例,「標指」一開始有一招很奇怪的,用腕力把手掌縱向橫向各揮動三次。武術家可能可以舉出很多摶擊上的用途,但從中醫學上,手腕那裏有一系列的原穴,元氣從指尖的井穴出發,在這裏儲存能量,再向體內射出,提供臟腑所需的原動力。雙手手腕有肺經的「太淵」、心經的「神門」、心包的「大陵」、小腸的「腕骨」、大腸的「合谷」、三焦的「陽池」。這和現在流行的「拍手功」原理相同。又例如,每一下扭腰上馬「膀手」或「批踭」,都會牽動腋下平常不會碰到的陽蹻脈、帶脈等奇經,進而把營衛之氣迫入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陽明等主要經脈。因此,你不要小看詠春這種小架式的武術,背後可隱藏著嚴密的養生基礎。
屬於大架式的太極拳更不用說,十三勢裏第一句「虛靈頂勁」,就已打通了最難打通的督脈!第一式「起式」,便打通小週天,並氣貫手掌勞宮穴與各井穴。不信?有人就在八十五式裏單單抽出「起式」,創立「無極氣功」,成為一個氣功派別!據說,楊澄甫當年揮掌,其氣感能牽動十呎以外的燭光。燭光是鈉、鉀等離子,帶電,被生物電所產生的磁場影響,不是不可能;但元氣能運用到這個距離這個地步,則應能百病不侵了。
至於氣功,則更是捨末逐本,直指源頭。那些花拳綉腿,又那堪灌滿真氣的一下掌擊?話說當年無極氣功的創辦人蔡松芳師傅,曾在九龍公園與門生佈氣站樁,大家都不敢站在蔡師傅的正前方,否則隨時會被彈開!也許在將來,我應該謙虛下來,又再登門拜師去也!
在此聲明,這些東西,並非用來作學術研究的,我也沒時間翻查各典故出處,只是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罷。
2010-06-26
Forecast (起卦)
很多朋友覺得《易經》好深,起卦解卦好難。而不少坊間的讀本都流於《易》的應用,好像用於人生的哲學、用於商場的詭道、用於養生的氣功等等,卻忽略了其最初的本意:預測未來。
若有朋友聊起這些,我都會忍不住說:「給我五分鐘,我便能告訴如何進行易卜。」
最近又有網友問起,我決定在這裏寫下最簡單的占卜方法:金錢卦。這是為初學者而寫的,高級易卜就當然不是五分鐘或一篇網誌可以解釋了。
閒話休提,由殷商時開始,古人便用五十根蓍草分分合合幾十次來起卦的,所謂「三演十八變」,很麻煩。金錢卦是後來鬼谷子 (或說唐代) 的發明。你只需要三個銅錢 (傳說用康雍乾的古銅錢最好,但我認為心誠則靈),並排放在手心的頭腦線與感情線之間,合上雙掌在掌心中搖動,再撒在桌上 (當然,如果你用百年龜殼來搖便又厲害些)。
如果出現:
這與《易》裏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有關。「字」是「陽」,初起是「少」,太多便「老」,準備變成「陰」。
如此擲六次,得出六爻:由底到頂,少陽老陽的,畫一橫劃,為「連」;少陰老陰的,畫兩個短的橫劃,為「斷」。再在老陽或老陰右邊打上「X」,為之「動爻」。如果你整個卦象只有一、兩支動爻,那事情的發展已經清楚明瞭;如果沒有動爻,則事情將會維持原狀;而如果有太多動爻,表明你還沒想作出決定,正在搖擺不定。正所謂天從人願、心如工畫師,易卜告訴你的,只是你內心的想法反映在現實的漣漪而已。如果你沒想法,它也沒啥好說。
到此,你面前已出現了一個卦,為本卦,代表事情的現況,分為上、下卦,各有三爻。然後,請將所有動爻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畫下另一個卦,叫變卦,代表事情的結果 (前提是你的心意不改變的話)。這時,你手上只要有《周易大傳今註》,便可以翻查本卦與變卦的卦辭,以及變爻的爻辭。若卦辭與你的問題有關,代表你成功與天地「感通」。
例如要問感情事,你順序擲出「一字二背」、「一字二背」、「三背」、「一字二背」、「一背二字」和「一背二字」,那就是「雷澤歸妹」卦,傳統上與婚嫁有關,亦代表感情用事、一時衝動。卦辭說「征凶」,即象徵凶。為什麼呢?看看動爻。動爻是第三爻,爻辭說要嫁給別人做小老婆,那當然凶。可能你鍾情的對象其實是有婦之夫?再看變卦,將第三爻轉成陽爻,即「雷天大壯」卦,是正大光明之象、卦辭「利貞」、象云「非禮弗履」,所以是好東西,但要建基在「積極主動」地「守禮」之上。因此總體來說,是叫你盡快「慧劍斬情絲」,別再感情用事,則大吉大利矣。
要簡單,易卜可以就這麼簡單。當然,一本《易經》,有成千上萬的專書論述;一個卦象,還可以代表數字、天氣、人物、動物、臟腑、方向、時間等等。若有興趣,可讀宋代邵康節的《梅花易數》。因此,要討論一個卦象,可以搞上幾個小時。
若你手上沒有《易經》,卻又要占個吉凶,那怎辦?可以很簡單的用五行看卦象。首先,將六爻分為上下兩卦,無動爻的為「體」,有動爻的為「用」。「體」代表你自己,「用」則代表事情、對方或敵人。上下卦都有動爻,分不清體用,則是你心太亂,要靜心再起卦。然後,每個卦都有其五行屬性:
而五行又有其生尅關係:
因此,你只需要記得體與用的屬性,便能斷吉凶。大體來說,若用生體,則吉,主獲得;用尅體,則凶;體生用,則損;體尅用,則勝。若體用一樣屬性,則「必和」,萬事大吉,無需擔心
用剛才的卦象「歸妹」,上卦無變,是體,下卦有變,是用。「雷澤」,分屬「木」與「金」;金尅木,故用尅體,凶。變卦「雷天大壯」,依然是「用尅體」,說明這段感情不會有好結果。「用尅體」,亦預示了對方或這段情會傷害你,而不是「體生用」那種一廂情願、白白付出那麼輕微。
這個方法,在《梅花易數》裏有介紹。事實上,邵康節已到了摘葉飛花、皆可起卦的地步。他可從一位少年 (少年為艮卦,故上卦為艮,其數為七) 由南方來 (南方為離卦,故下卦為離,其數為三),得「山火賁」卦;又因為當時是中午,為第七個時辰,加上代表三與七的卦數,總和為十七,除六後餘數是五,故第五爻為動爻,得變卦「風火家人」。全個過程完全無須道具!
倉海君和我當年亦曾學邵康節憑蟬鳴鳥啼的次數來起卦。還記得當時我因而得出八日後東南方會有大地震,結果真的就在八日後,菲律賓有個島發生八級地震,幾乎橫向震斷了整個島。信不信由你!
易卜越演越複雜。漢代《京房易》開始引進時間的因素,考慮月圓月缺的影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則記載了六爻算法,加入了四時六親世應飛象伏神等等一大堆概念。六親為父母、兄弟、妻財、子孫、官鬼與自己,單憑名稱就知道可以問的事情多了很多,直迫紫微斗數。那時,倉海君和我因為找到還是線裝版的《火珠林》,開心了半天;今天,兩分鐘便能在網上尋到全文,還有 iPhone 版本!時代真的變了。不過,若你是初學,最好還是先讀邵偉華先生的《周易預測學》;雖然不少人批評他,但我覺得他的書是寫得不錯的。
易卜,主要用來斷事,無宿命的成分,因此是我最早研究的術數。在古時,將軍帶兵,一定懂易數。前面有岔路,先想著要走左路,起卦;若吉,便前走,若凶,即有伏兵,所以走右路。因此,你不能心裏亂成一團時「望天打卦」,而要心中有方向,才能測得這個方向的終點。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到了今天,我早已沒有占卦。很多事情,在你心裏一動念時,便早已同時產生了結果;是吉是凶,存乎一心,根本不用算。如果你心無掛礙,到了佛陀的地步,那過去未來千千萬萬的劫都能一目瞭然了,完全不用這些雕蟲小技。
若有朋友聊起這些,我都會忍不住說:「給我五分鐘,我便能告訴如何進行易卜。」
最近又有網友問起,我決定在這裏寫下最簡單的占卜方法:金錢卦。這是為初學者而寫的,高級易卜就當然不是五分鐘或一篇網誌可以解釋了。
閒話休提,由殷商時開始,古人便用五十根蓍草分分合合幾十次來起卦的,所謂「三演十八變」,很麻煩。金錢卦是後來鬼谷子 (或說唐代) 的發明。你只需要三個銅錢 (傳說用康雍乾的古銅錢最好,但我認為心誠則靈),並排放在手心的頭腦線與感情線之間,合上雙掌在掌心中搖動,再撒在桌上 (當然,如果你用百年龜殼來搖便又厲害些)。
如果出現:
三個字 | 老陽 |
一字兩背 | 少陽 |
三個背 | 老陰 |
一背兩字 | 少陰 |
這與《易》裏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有關。「字」是「陽」,初起是「少」,太多便「老」,準備變成「陰」。
如此擲六次,得出六爻:由底到頂,少陽老陽的,畫一橫劃,為「連」;少陰老陰的,畫兩個短的橫劃,為「斷」。再在老陽或老陰右邊打上「X」,為之「動爻」。如果你整個卦象只有一、兩支動爻,那事情的發展已經清楚明瞭;如果沒有動爻,則事情將會維持原狀;而如果有太多動爻,表明你還沒想作出決定,正在搖擺不定。正所謂天從人願、心如工畫師,易卜告訴你的,只是你內心的想法反映在現實的漣漪而已。如果你沒想法,它也沒啥好說。
到此,你面前已出現了一個卦,為本卦,代表事情的現況,分為上、下卦,各有三爻。然後,請將所有動爻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畫下另一個卦,叫變卦,代表事情的結果 (前提是你的心意不改變的話)。這時,你手上只要有《周易大傳今註》,便可以翻查本卦與變卦的卦辭,以及變爻的爻辭。若卦辭與你的問題有關,代表你成功與天地「感通」。
例如要問感情事,你順序擲出「一字二背」、「一字二背」、「三背」、「一字二背」、「一背二字」和「一背二字」,那就是「雷澤歸妹」卦,傳統上與婚嫁有關,亦代表感情用事、一時衝動。卦辭說「征凶」,即象徵凶。為什麼呢?看看動爻。動爻是第三爻,爻辭說要嫁給別人做小老婆,那當然凶。可能你鍾情的對象其實是有婦之夫?再看變卦,將第三爻轉成陽爻,即「雷天大壯」卦,是正大光明之象、卦辭「利貞」、象云「非禮弗履」,所以是好東西,但要建基在「積極主動」地「守禮」之上。因此總體來說,是叫你盡快「慧劍斬情絲」,別再感情用事,則大吉大利矣。
要簡單,易卜可以就這麼簡單。當然,一本《易經》,有成千上萬的專書論述;一個卦象,還可以代表數字、天氣、人物、動物、臟腑、方向、時間等等。若有興趣,可讀宋代邵康節的《梅花易數》。因此,要討論一個卦象,可以搞上幾個小時。
若你手上沒有《易經》,卻又要占個吉凶,那怎辦?可以很簡單的用五行看卦象。首先,將六爻分為上下兩卦,無動爻的為「體」,有動爻的為「用」。「體」代表你自己,「用」則代表事情、對方或敵人。上下卦都有動爻,分不清體用,則是你心太亂,要靜心再起卦。然後,每個卦都有其五行屬性:
而五行又有其生尅關係:
因此,你只需要記得體與用的屬性,便能斷吉凶。大體來說,若用生體,則吉,主獲得;用尅體,則凶;體生用,則損;體尅用,則勝。若體用一樣屬性,則「必和」,萬事大吉,無需擔心
用剛才的卦象「歸妹」,上卦無變,是體,下卦有變,是用。「雷澤」,分屬「木」與「金」;金尅木,故用尅體,凶。變卦「雷天大壯」,依然是「用尅體」,說明這段感情不會有好結果。「用尅體」,亦預示了對方或這段情會傷害你,而不是「體生用」那種一廂情願、白白付出那麼輕微。
這個方法,在《梅花易數》裏有介紹。事實上,邵康節已到了摘葉飛花、皆可起卦的地步。他可從一位少年 (少年為艮卦,故上卦為艮,其數為七) 由南方來 (南方為離卦,故下卦為離,其數為三),得「山火賁」卦;又因為當時是中午,為第七個時辰,加上代表三與七的卦數,總和為十七,除六後餘數是五,故第五爻為動爻,得變卦「風火家人」。全個過程完全無須道具!
倉海君和我當年亦曾學邵康節憑蟬鳴鳥啼的次數來起卦。還記得當時我因而得出八日後東南方會有大地震,結果真的就在八日後,菲律賓有個島發生八級地震,幾乎橫向震斷了整個島。信不信由你!
易卜越演越複雜。漢代《京房易》開始引進時間的因素,考慮月圓月缺的影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則記載了六爻算法,加入了四時六親世應飛象伏神等等一大堆概念。六親為父母、兄弟、妻財、子孫、官鬼與自己,單憑名稱就知道可以問的事情多了很多,直迫紫微斗數。那時,倉海君和我因為找到還是線裝版的《火珠林》,開心了半天;今天,兩分鐘便能在網上尋到全文,還有 iPhone 版本!時代真的變了。不過,若你是初學,最好還是先讀邵偉華先生的《周易預測學》;雖然不少人批評他,但我覺得他的書是寫得不錯的。
易卜,主要用來斷事,無宿命的成分,因此是我最早研究的術數。在古時,將軍帶兵,一定懂易數。前面有岔路,先想著要走左路,起卦;若吉,便前走,若凶,即有伏兵,所以走右路。因此,你不能心裏亂成一團時「望天打卦」,而要心中有方向,才能測得這個方向的終點。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到了今天,我早已沒有占卦。很多事情,在你心裏一動念時,便早已同時產生了結果;是吉是凶,存乎一心,根本不用算。如果你心無掛礙,到了佛陀的地步,那過去未來千千萬萬的劫都能一目瞭然了,完全不用這些雕蟲小技。
2010-06-14
Circadian Rhythm (生理時鐘)
據說,如果沒有陽光的影響,生理上的一天其實有二十五小時。因此,如果你每晚準時睡覺,每朝又準時起床,你會發現晚上總是睡不著,早上又醒不過來。大家是否甚有同感呢?簡直一大解脫啦:從此不再為自己懶床而覺內疚,因為這是天然的!
這個結論來半世紀前的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將人困在密室中生活,隔絕陽光與鐘錶的影響,再分析大家的作息時間。結果每天的循環大概是二十五小時 (Aschoff & Wever, 1962)。因此,甚至有人向加拿大政府要求每天拉長一小時,讓大家可以晚一小時起床。
事實呢?早於十年前,哈佛的專家便已推翻了這個說法,並證明人類內分泌系統所掌控的時鐘為一天 24.18 小時 (Czeisler et al., 1999),與地球自轉完美吻合。之前的實驗忽略了室內電燈的影響:簡單點說,是電燈令我們不斷推遲睡眠時間。
好,一場歡喜一場空。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在《黃帝內經:靈樞》裏,讀到這一段:
一舍,指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衛氣可以理解成保衛身體表層的氣,與營養身體內部的營氣為維持身體健康的二氣。人的衛氣巡行全身,與太陽走過黃道二十八星宿是相對應的。人的衛氣會由眼角 (晴明穴) 走到腳底中心的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叫「陽行」,再回到眼角,叫「陰行」,為之一個循環。外星人岐伯在這裏的意思是,當太陽走過一個星宿時,衛氣走了 1.8 周。太陽走了一半,即 14 星宿後,衛氣完成「陽行」,花了 1.8 x 14 = 25.2 周。太陽完成一周天時,衛氣便亦完成「陰行」,共用 1.8 x 28 = 50.4 周。但是衛氣一晝夜只能跑 50 周,因此剩了「奇分」的 0.4 周。用現在的算法,衛氣完成一次陽行陰行的循環,需要 24 x 50.4 / 50 = 24.19 小時,與 Czeisler 博士在十年前幾經辛苦才得出的 24.18 小時,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岐伯跟著還要很沒所謂地說:「因此大家每朝起床的時間都會有點分別,無非是因為那剩餘的點數罷。」好像如此簡單,難道你竟不知道的樣子!
上一篇我已說岐伯是外星人,你可能不信,但我終於找到了證明。劉澄中教授 (2003) 曾刊登了一幅1958 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歧伯占脈行醫圖」:
看到了吧,歧伯竟是上半人身下半鳥身的怪物!估計其實他是一位坐在飛行器上的外星人,或至少是神與人的後裔:
Reference:
Aschoff, J. & Wever, R. (1962). Spontanperiodik des Menschen bei Ausschluss Aller Zeitgeber. Naturwissenschaften, 49(15), 337−342.
Czeisler, C. A., Duffy, J. F., Shanahan, T. F., Brown, E. N., Mitchell, J. F., & Rimmer, D. W. (1999).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Science, 284(5423), 2177-2181.
劉澄中、張永賢,〈經脈醫學與經絡攀登〉,《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3):5-18。
這個結論來半世紀前的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將人困在密室中生活,隔絕陽光與鐘錶的影響,再分析大家的作息時間。結果每天的循環大概是二十五小時 (Aschoff & Wever, 1962)。因此,甚至有人向加拿大政府要求每天拉長一小時,讓大家可以晚一小時起床。
事實呢?早於十年前,哈佛的專家便已推翻了這個說法,並證明人類內分泌系統所掌控的時鐘為一天 24.18 小時 (Czeisler et al., 1999),與地球自轉完美吻合。之前的實驗忽略了室內電燈的影響:簡單點說,是電燈令我們不斷推遲睡眠時間。
好,一場歡喜一場空。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在《黃帝內經:靈樞》裏,讀到這一段:
陽氣出於目……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一舍,指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衛氣可以理解成保衛身體表層的氣,與營養身體內部的營氣為維持身體健康的二氣。人的衛氣巡行全身,與太陽走過黃道二十八星宿是相對應的。人的衛氣會由眼角 (晴明穴) 走到腳底中心的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叫「陽行」,再回到眼角,叫「陰行」,為之一個循環。外星人岐伯在這裏的意思是,當太陽走過一個星宿時,衛氣走了 1.8 周。太陽走了一半,即 14 星宿後,衛氣完成「陽行」,花了 1.8 x 14 = 25.2 周。太陽完成一周天時,衛氣便亦完成「陰行」,共用 1.8 x 28 = 50.4 周。但是衛氣一晝夜只能跑 50 周,因此剩了「奇分」的 0.4 周。用現在的算法,衛氣完成一次陽行陰行的循環,需要 24 x 50.4 / 50 = 24.19 小時,與 Czeisler 博士在十年前幾經辛苦才得出的 24.18 小時,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岐伯跟著還要很沒所謂地說:「因此大家每朝起床的時間都會有點分別,無非是因為那剩餘的點數罷。」好像如此簡單,難道你竟不知道的樣子!
上一篇我已說岐伯是外星人,你可能不信,但我終於找到了證明。劉澄中教授 (2003) 曾刊登了一幅1958 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歧伯占脈行醫圖」:
看到了吧,歧伯竟是上半人身下半鳥身的怪物!估計其實他是一位坐在飛行器上的外星人,或至少是神與人的後裔:
當天主的兒子與人的兒女結合生子時,在地上已有一些巨人,他們就是古代的英雄,著名的人物。(創 6:4)
Reference:
Aschoff, J. & Wever, R. (1962). Spontanperiodik des Menschen bei Ausschluss Aller Zeitgeber. Naturwissenschaften, 49(15), 337−342.
Czeisler, C. A., Duffy, J. F., Shanahan, T. F., Brown, E. N., Mitchell, J. F., & Rimmer, D. W. (1999).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Science, 284(5423), 2177-2181.
劉澄中、張永賢,〈經脈醫學與經絡攀登〉,《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3):5-18。
2010-06-10
Symbol (失落的上古易數)
古老的民族,都有一套神聖的語言,只有祭司才明白。所以就算耶穌與佛陀,講道時都不用希伯來文或梵文,皆因這些都不是凡夫俗子用的語言,而是神用來與人溝通的語言。至於古代中國的天啟,則是用一組符號來標記的。這些符號就是「卦象」。凡人都只可依靠聖人傳下來的說明書才能理解這些卦象:這種書就是「易」。
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文明裏,卦象是真正的包羅萬象,比現在的卦象多很多。後來因為古人不想盡洩天機,故此去掉了一大部分,只留下《周易》那六十四卦,讓後人揣摩那些曖昧不明的訊息。最早的易書,叫《連山》,屬於夏代,故又稱《夏易》,以代表山的「艮」卦開始,故稱《連山》,足有八萬字之長;《歸藏》則屬於商代,又稱《商易》,以代表地的「坤」卦開始,故稱《歸藏》,被刪減至四千三百字 (見《太平御覽》卷 608)。至於《周易》,從考古出土的版本看來,差點刪到只剩下二千多字;不過由於當時《歸藏》仍有流傳,才補成現在的四千餘字。
無論如何,《連山》易數的秘密,至此可謂失傳。小說《鬼吹燈》曾描述古代先天易數有「十六字」,比現傳的八卦多一倍,就是因為不想洩露天機而被毀掉一半。當然,那是小說家言,但是上古的確似有更厲害的易法。不過,如果真有更完善的易數,並不會只是由八卦變成十六卦。八卦變十六卦,只需在三爻以上加多一爻:23 = 8;24 = 16。這樣說,伏羲早就將八卦化成六十四卦:26 = 64,比十六卦多得多了。那失落的上古易數,究竟是怎樣的呢?
真正的上古易數,似是一爻有三種變化,三爻就有:33 = 27 種變化;六爻就有 729 種變化。如此要用八萬字說明,就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說一爻有三種變化呢?那要從起卦說起。
爻,就是卦象上的一劃;每爻都可以是陽或是陰:乾卦就由三支陽爻組成,坤卦就由三支陰爻組成。如果這樣簡單,那我用一個銅錢就可以起卦:擲到「字」,就是「陽」,「背」就是「陰」;擲三次就有八卦,擲六次就有六十四卦。然而,那就失去了「易」的真諦:「易」同時有「恆常不易」與「恆常變易」的意思。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因此,要同時測出事情「本卦」與「變卦」。
熟悉易卜的人,都知道占卦要有三個銅錢,占卜結果有四個:一個字是「少陽」、三個字是「老陽」、一個背是「少陰」、三個背是「老陰」。「少陽」就是陽氣初生,「老陽」或「太陽」則是陽氣太盛,很快會變陰的意思;「少陰」與「老陰」則相反。因此,若你占出「少陽」、「少陽」、「老陽」,代表「本卦」是三支陽爻的「乾」卦,「變卦」則是「陽陽陰」的「兌」卦,象徵事情由「乾」變成「兌」。查閱《周易》時便看「乾」的卦辭,代表事情本身,再看三爻那變爻的爻辭,代表變化的關鍵,最後看「兌」卦的卦辭,乃變化後的結果。六爻六十四卦的占卦方法也是一樣,不過會有體用之分,又有官鬼等考慮,詳情可參看邵偉華先生的《周易與預測學》。
換言之,《周易》的基礎是兩陰兩陽。我現在大膽假設,失落的上古易數《連山》的基礎,是三陰三陽,分別是:「少陰」、「太陰」、「陰厥」、「少陽」、「太陽」與「陽明」。由此推斷,有五個銅錢,就能起《連山》之卦。
沒錯,給我這個構想的,是由上古流傳下來的《黃帝內經》。《內經.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在《內經》裏,十二經脈分別是手三陰手三陽與足三陰足三陽,分別配對著五臟六腑與三焦,並且互為表裏,極有可能脫胎自《連山》。如果《連山》也是以六爻為基礎,每爻有三變,則卦數的一半就正是全身體表的穴道總數。再看看穴道的名字,內藏不少淵海丘谷山澤等名字,越看越似卦名,與《連山》以山為始的精神相互呼應。餘下的一半卦名,則可能是體內的穴道名字。
再說遠點,《連山》可能來自「山中升仙」的年代,《歸藏》則屬於「大地之母」的時期,而《周易》便進化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是說,若能掌握《連山》,人類便不再敬天父拜地母,而是直接升格成神;只是歷代皇室一直守衛這個秘密,直至失傳……
在你開始要反駁、甚至撕裂衣服罵我褻瀆之前,我只想說:這些都是我無聊亂侃而已,大家不必當真。我只不過覺得,這些似乎能被寫成一部頗有趣的小說或劇本吧?
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文明裏,卦象是真正的包羅萬象,比現在的卦象多很多。後來因為古人不想盡洩天機,故此去掉了一大部分,只留下《周易》那六十四卦,讓後人揣摩那些曖昧不明的訊息。最早的易書,叫《連山》,屬於夏代,故又稱《夏易》,以代表山的「艮」卦開始,故稱《連山》,足有八萬字之長;《歸藏》則屬於商代,又稱《商易》,以代表地的「坤」卦開始,故稱《歸藏》,被刪減至四千三百字 (見《太平御覽》卷 608)。至於《周易》,從考古出土的版本看來,差點刪到只剩下二千多字;不過由於當時《歸藏》仍有流傳,才補成現在的四千餘字。
無論如何,《連山》易數的秘密,至此可謂失傳。小說《鬼吹燈》曾描述古代先天易數有「十六字」,比現傳的八卦多一倍,就是因為不想洩露天機而被毀掉一半。當然,那是小說家言,但是上古的確似有更厲害的易法。不過,如果真有更完善的易數,並不會只是由八卦變成十六卦。八卦變十六卦,只需在三爻以上加多一爻:23 = 8;24 = 16。這樣說,伏羲早就將八卦化成六十四卦:26 = 64,比十六卦多得多了。那失落的上古易數,究竟是怎樣的呢?
真正的上古易數,似是一爻有三種變化,三爻就有:33 = 27 種變化;六爻就有 729 種變化。如此要用八萬字說明,就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說一爻有三種變化呢?那要從起卦說起。
爻,就是卦象上的一劃;每爻都可以是陽或是陰:乾卦就由三支陽爻組成,坤卦就由三支陰爻組成。如果這樣簡單,那我用一個銅錢就可以起卦:擲到「字」,就是「陽」,「背」就是「陰」;擲三次就有八卦,擲六次就有六十四卦。然而,那就失去了「易」的真諦:「易」同時有「恆常不易」與「恆常變易」的意思。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因此,要同時測出事情「本卦」與「變卦」。
熟悉易卜的人,都知道占卦要有三個銅錢,占卜結果有四個:一個字是「少陽」、三個字是「老陽」、一個背是「少陰」、三個背是「老陰」。「少陽」就是陽氣初生,「老陽」或「太陽」則是陽氣太盛,很快會變陰的意思;「少陰」與「老陰」則相反。因此,若你占出「少陽」、「少陽」、「老陽」,代表「本卦」是三支陽爻的「乾」卦,「變卦」則是「陽陽陰」的「兌」卦,象徵事情由「乾」變成「兌」。查閱《周易》時便看「乾」的卦辭,代表事情本身,再看三爻那變爻的爻辭,代表變化的關鍵,最後看「兌」卦的卦辭,乃變化後的結果。六爻六十四卦的占卦方法也是一樣,不過會有體用之分,又有官鬼等考慮,詳情可參看邵偉華先生的《周易與預測學》。
換言之,《周易》的基礎是兩陰兩陽。我現在大膽假設,失落的上古易數《連山》的基礎,是三陰三陽,分別是:「少陰」、「太陰」、「陰厥」、「少陽」、「太陽」與「陽明」。由此推斷,有五個銅錢,就能起《連山》之卦。
沒錯,給我這個構想的,是由上古流傳下來的《黃帝內經》。《內經.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在《內經》裏,十二經脈分別是手三陰手三陽與足三陰足三陽,分別配對著五臟六腑與三焦,並且互為表裏,極有可能脫胎自《連山》。如果《連山》也是以六爻為基礎,每爻有三變,則卦數的一半就正是全身體表的穴道總數。再看看穴道的名字,內藏不少淵海丘谷山澤等名字,越看越似卦名,與《連山》以山為始的精神相互呼應。餘下的一半卦名,則可能是體內的穴道名字。
再說遠點,《連山》可能來自「山中升仙」的年代,《歸藏》則屬於「大地之母」的時期,而《周易》便進化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是說,若能掌握《連山》,人類便不再敬天父拜地母,而是直接升格成神;只是歷代皇室一直守衛這個秘密,直至失傳……
在你開始要反駁、甚至撕裂衣服罵我褻瀆之前,我只想說:這些都是我無聊亂侃而已,大家不必當真。我只不過覺得,這些似乎能被寫成一部頗有趣的小說或劇本吧?
2010-06-01
Epidemic (五運六氣)
1918 | 世界性流感,死亡人數二千萬。 |
1997 | 發現禽流感,香港殺雞 130 萬隻。 |
2003 | 非典型肺炎 (SARS) 於三月至五月疫情最為嚴重,中港確診人數七千多,六百多人死亡。 |
2009 | 豬流感肆虐,中國確診人數十二萬,六百多人死亡。 |
如果我告訴你,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便早已預言了這些疫症,是否有點難以置信?
讀《素問》讀到了最後的三分之一,出現了非常艱澀的七篇:由《天元紀大論》到《至真要大論》,內容是預言每年氣候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疾病,統稱「五氣六運」學說。有說傳說中的《黃帝外經》,就是這七篇。我苦研了整整一星期,總算有點眉目,並以近年疫症引證過,果然厲害。不過,就如易經一樣,起卦容易解卦難。查出每一年每一氣節的五運六氣,也未必估中實際的氣候與病變,其中更牽涉到大量的五行陰陽學與中醫醫理。
舉例,1997 與 2003 年,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適逢「歲會」,主「病徐而持」。《內經》說這兩年會:「濕氣下臨……胸中不利」,會於「第二氣」,即西曆三月春分到五月小滿之間,發生呼吸系統的疫病:「大火正……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又由於 1997 年是「木不及」之年,因此未能生火,以至屬於「羽蟲」的雞禽類病倒;至於 2003 年則「火運傷肺」,出現肺病。醫治的方法是用苦味藥發汗袪濕,食用黃色、黑色的谷類,不時不食,只食當令的農產品。再者,2009 年「土不及」,土為「裸蟲」,即豬與人等沒有毛的生物容易染病,加上是「太一天符」之年,主「病暴而死」,故蔓延得比禽流感快。
有沒有發現,1997 年、2003 年與 2009 年相隔都是六年?那是因為總共有六種司天之氣,每六年便循環一次。至於五運,是基於「年干」。譬如今年是「庚寅」年,「庚」在五運中屬「金」(不同命相裏的五行),而「寅」則是「少陽相火」,屬六氣中的「暑」氣。所以今年、特別是中原地區,會很炎熱,直至大暑過後便「涼乃至」。我們甚至可以預言 2015 年又會有像 SARS 一樣的流感。由於 2015 年「金不及」,今次問題可能出自海產,然而,司天的「濕土」有可能會生「金」來補充,亦因此能維持「平氣之年」。但是春天時,即由春分到小滿時,間氣為「少陰君火」,火尅金,便會釀成疫症。
為了方便大家推演,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試算表,你只需在黃色的那格 (C2) 填上年份,便會自動產生一頁的報告,顯示那年的「運氣」:點擊下載;你亦可以發電郵向我索取。當然,坊間也有要付費的,比我的試算表精確與複習得多。好像我的節氣日期,只是大概的日期,可能有一、兩天的偏差。而且,你要有一點基礎才能理解這報告。不過,在報告的最底部,有一段用白話寫成的「養生」提示,你跟著辦便成。
對,我們經常提到的「運氣」,其實就是「五運六氣」。黃帝之所以向歧伯學,是想進行疫病預防,實是愛民之策。北宋便曾真的實行,每個月都由中央發出天氣預報,並建議大家要吃些什麼防些什麼。只是外族入侵後便再沒有這調兒了。
你可能會覺得,靠天干地支算「運氣」,像算命一樣,是很迷信的事。然而,如果大暑那天真的很熱、或冬至那天日照最短,你會否覺得很邪?不會吧!因為那是從曆法上推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角度而得來的結論。古人未必完全知道原因,但他們的統計一點都不馬虎。那天干每十年的循環又是什麼一回事呢?最有可能就是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太陽黑子有一個持續十年的活動模式,每十年循環一次;而太陽黑子的活動又直接影響地球的磁場與氣候。因此若說古人用天干作符號來起下這些變化,亦不是一件太難以置信的事吧。
2010-05-25
Question (素問)
朋友猜對了,我正在讀《黃帝內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醫書。我倒從未想過要學醫。由於色弱的關係,我很辛苦才捱過中學的化學實驗,更遑論讀醫。當年我是靠化學品的氣味,去估它們是什麼,再靠年輕時的無敵記憶力,熟讀千多頁的化學參考書,推算出合成品的顏色,才總算過關。若真的讀醫,先別說分辨萬多種藥材,就是看看氣色都有難度,恐怕是畢業無望。
不過,我做事一向聽從「訊息」。話說我平時喜歡一邊練長跑,一邊聽收音機。有一天,港台正好播出古天農與李仁傑訪問年屆五十的舞蹈家梅卓燕。當時梅卓燕談到自己年屆五十,正是女人生命衰竭之後的第一年,並解釋了《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段:
《內經》認為,女人的生長,每七年一個階段。「七七」即第七個階段,四十九歲,「天癸」似乎就是「荷爾蒙」。
等一下,你不是說在「黃帝」的時候,中國人便有「荷爾蒙」的概念吧?
幾個月後,我深圳看到有圖解的黃帝內經,一讀之下,簡直啞口無言。不少西醫近百年才有的東西,幾千年前便寫進了《內經》。好像我們十八世紀時才知道肝能解毒,《內經》卻早說明:「肝者,將軍之官」,專門作戰。亦有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強調肝膽乃是「表裏」的關係。這勾起了我讀生物學時的記憶:肝的功用包括製作不同的酵素,膽卻決定何時將這些酵素注入食道內。《內經》亦提出肝與眼相通,所以肝病能從眼睛看出來;又多次將腎臟連上「恐懼」,好像早知道有腎上腺一樣。究竟古人如何能知道這些呢?這可是解剖也解不出來的知識。
西醫之所以知道肝能解毒,是靠先喂動物服毒,然後在其尿液找出與毒物結合的酵素,再在臟腑裏找這些酵素。我不相信二千多年前能做這種實驗。當時更有可能的,是先找個囚犯,割了他的肝,再看他如何死去。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非常先進的醫學知識。
《內經》亦有提到食得太好,會有糖尿病:「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又指「甘傷脾」,即與「胰」有關係。說起「胰」,應該就等於中醫的「脾」。所謂脾胃脾胃,互為表裏,都與消化有關。今天西醫的「脾」,是用來儲存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傳說當年誤將西醫的「脾」配對了中醫的「脾」,結果無法再找一個臟腑來配對「胰」,於是創造「胰」這個字,以示只有「夷人」才有這個內臟。無論如何,若「脾」就是「胰」,那《內經》對胰臟的功能實在十分瞭解。
最神奇的,是全書花了很多時間談經絡穴道與針灸方法。由漢代王莽做活體解剖、嘗試找出經脈,到今天醫學如此發達,卻還是沒有人能肯定地解釋經脈的物理基礎。不過經脈的存在,卻是不容置疑。穴道按摩時,按摩師總是能說出你身體的問題;有經驗的中醫師,把把脈便能在你什麼都沒說之前,說出你的病徵。書中更多次提到如何憑不同的脈象,推算出精確的死亡日期與時辰,十分恐怖!
當然了,要掌握這門學問,一點都不簡單。單是針就有九種,脈象有三十三種,穴位有三百六十五個,不同的病又有不同的剌法,瀉邪補虛,選時擇日,有一點偏差都不成,剌錯了就只能看著病人於指定時間內死去!
講到醫治,不得不提《內經》對身心關係的透徹瞭解。《內經》認為飲食、環境、情緒與房事是疾病的成因,特別強調情緒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與今天的心理學家的看法完全一樣。不禁想起很多人考試前無胃口、食「十三么」後心臟病發等例子。《內經》甚至利用暗示的方法,例如嚇病人將要「深剌」,讓真氣隨著肌肉緊張而凝聚到穴位:「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真氣乃相得。」
《黃帝內經》雖然未必是黃帝時代所作,真正成書應在戰國時期,距今仍起碼有二千二百年歷史。全書分成《素問》與《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並稱中醫四大經典。成立北京國醫學院的孔伯華醫師,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在汪精衛時期與西醫「打擂」,之後又為毛主席治病。他認為,要修煉成名醫,便要從這四大經典入手。就算今天你到大學讀中醫,課程裏都有這四本,缺一不可。
當然,我雖然對《內經》的內容十分讚嘆,但就如中國其他學問一樣,中國人只在乎實用性,而不重視研究學問的方法。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病理,《內經》就全推到陰陽五行之上,又或是風寒之邪與營衛之氣長期爭戰的結果。結果《內經》之後,除了出了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外,在病理上便再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多醫書都是藥方與病案。
講起《素問》,之所以叫「問」,是因為其內容為黃帝閒時請教他的幕僚歧伯的記錄。那些超越時代的知識,都是由歧伯口中吐出的。黃帝稱歧伯為「天師」,經常在聽完後「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更多次強調要好好收藏:「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緊張過國家機密;拿出來讀時還要齋戒沐浴:「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我一邊讀,一邊不禁想:為什麼皇帝會如此紓尊降貴呢?最有可能的是……
當然,這些都是小弟胡扯而已;亦有說黃帝是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那外星人和黃帝可能是親戚,所以才教他。後來有幾篇更讓我確認這個想法:話說黃帝跟歧伯學了很多東西後,又向自己的大臣鬼臾區請教天文氣象學。鬼臾區號稱祖上十代都是研究天文的,於是侃侃而談,令黃帝嘆服。但畢竟鬼臾區是人類,黃帝聽完後便找歧伯印證一下。歧伯只好指出這些原始人的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當黃帝以為天在上地在下時,歧伯口快快地指出:「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即地球是懸浮在太空之中!黃帝當然很驚訝,便問那地球是憑什麼懸浮的?歧伯自知失言,又知如果解釋萬有引力或廣義相對論,恐怕黃帝窮一生的智力都搞不明白,於是只好敷衍地答:「大氣舉之也」。
言歸正傳,《內經》雖是醫書,但正如前述,《內經》相信人本來就有百歲之壽,因此「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書中重點是「養生」。《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說明上古之人:
即是話,你無病無痛好地地,起碼有一百歲命,甚至「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即繼續生育!南懷瑾老師亦經常提到這點,叫我們別讓酒色將百歲壽命消耗掉。
朋友問我讀完後有什麼養生心得、如何可以終天年,我提到了:
結果說了半天,大家只記得「醉以入房」就會「半百而衰」。
不過,我做事一向聽從「訊息」。話說我平時喜歡一邊練長跑,一邊聽收音機。有一天,港台正好播出古天農與李仁傑訪問年屆五十的舞蹈家梅卓燕。當時梅卓燕談到自己年屆五十,正是女人生命衰竭之後的第一年,並解釋了《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一段: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內經》認為,女人的生長,每七年一個階段。「七七」即第七個階段,四十九歲,「天癸」似乎就是「荷爾蒙」。
等一下,你不是說在「黃帝」的時候,中國人便有「荷爾蒙」的概念吧?
幾個月後,我深圳看到有圖解的黃帝內經,一讀之下,簡直啞口無言。不少西醫近百年才有的東西,幾千年前便寫進了《內經》。好像我們十八世紀時才知道肝能解毒,《內經》卻早說明:「肝者,將軍之官」,專門作戰。亦有說「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強調肝膽乃是「表裏」的關係。這勾起了我讀生物學時的記憶:肝的功用包括製作不同的酵素,膽卻決定何時將這些酵素注入食道內。《內經》亦提出肝與眼相通,所以肝病能從眼睛看出來;又多次將腎臟連上「恐懼」,好像早知道有腎上腺一樣。究竟古人如何能知道這些呢?這可是解剖也解不出來的知識。
西醫之所以知道肝能解毒,是靠先喂動物服毒,然後在其尿液找出與毒物結合的酵素,再在臟腑裏找這些酵素。我不相信二千多年前能做這種實驗。當時更有可能的,是先找個囚犯,割了他的肝,再看他如何死去。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非常先進的醫學知識。
《內經》亦有提到食得太好,會有糖尿病:「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又指「甘傷脾」,即與「胰」有關係。說起「胰」,應該就等於中醫的「脾」。所謂脾胃脾胃,互為表裏,都與消化有關。今天西醫的「脾」,是用來儲存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傳說當年誤將西醫的「脾」配對了中醫的「脾」,結果無法再找一個臟腑來配對「胰」,於是創造「胰」這個字,以示只有「夷人」才有這個內臟。無論如何,若「脾」就是「胰」,那《內經》對胰臟的功能實在十分瞭解。
最神奇的,是全書花了很多時間談經絡穴道與針灸方法。由漢代王莽做活體解剖、嘗試找出經脈,到今天醫學如此發達,卻還是沒有人能肯定地解釋經脈的物理基礎。不過經脈的存在,卻是不容置疑。穴道按摩時,按摩師總是能說出你身體的問題;有經驗的中醫師,把把脈便能在你什麼都沒說之前,說出你的病徵。書中更多次提到如何憑不同的脈象,推算出精確的死亡日期與時辰,十分恐怖!
當然了,要掌握這門學問,一點都不簡單。單是針就有九種,脈象有三十三種,穴位有三百六十五個,不同的病又有不同的剌法,瀉邪補虛,選時擇日,有一點偏差都不成,剌錯了就只能看著病人於指定時間內死去!
講到醫治,不得不提《內經》對身心關係的透徹瞭解。《內經》認為飲食、環境、情緒與房事是疾病的成因,特別強調情緒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與今天的心理學家的看法完全一樣。不禁想起很多人考試前無胃口、食「十三么」後心臟病發等例子。《內經》甚至利用暗示的方法,例如嚇病人將要「深剌」,讓真氣隨著肌肉緊張而凝聚到穴位:「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真氣乃相得。」
《黃帝內經》雖然未必是黃帝時代所作,真正成書應在戰國時期,距今仍起碼有二千二百年歷史。全書分成《素問》與《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與《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並稱中醫四大經典。成立北京國醫學院的孔伯華醫師,是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曾在汪精衛時期與西醫「打擂」,之後又為毛主席治病。他認為,要修煉成名醫,便要從這四大經典入手。就算今天你到大學讀中醫,課程裏都有這四本,缺一不可。
當然,我雖然對《內經》的內容十分讚嘆,但就如中國其他學問一樣,中國人只在乎實用性,而不重視研究學問的方法。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病理,《內經》就全推到陰陽五行之上,又或是風寒之邪與營衛之氣長期爭戰的結果。結果《內經》之後,除了出了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外,在病理上便再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多醫書都是藥方與病案。
講起《素問》,之所以叫「問」,是因為其內容為黃帝閒時請教他的幕僚歧伯的記錄。那些超越時代的知識,都是由歧伯口中吐出的。黃帝稱歧伯為「天師」,經常在聽完後「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更多次強調要好好收藏:「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緊張過國家機密;拿出來讀時還要齋戒沐浴:「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我一邊讀,一邊不禁想:為什麼皇帝會如此紓尊降貴呢?最有可能的是……
幾千年前,一位帶領原始農民的酋長,崇拜龍神;他在戰勝了其他崇拜牛神的牧民後,遇上了很長壽的外星人。為免酋長問長問短,外星人自稱「仙人」,還跟酋長說他亦能和自己一般長壽。後來外星人就派出他自己的晚輩歧伯去教這個原始人一些基礎的生物學與醫學。這位酋長大喜,從此天天向歧伯問長問短,並聽課聽得一愣一愣的,幾乎忘了自己是酋長。最後這酋長活了一百二十一歲,當了一百年酋長,生了二十五位子女,再乘搭彩雲 (UFO) 離開。後世於是用「歧伯」與這酋長的外號「黃帝」,稱這套學問為「歧黃之術」。
當然,這些都是小弟胡扯而已;亦有說黃帝是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那外星人和黃帝可能是親戚,所以才教他。後來有幾篇更讓我確認這個想法:話說黃帝跟歧伯學了很多東西後,又向自己的大臣鬼臾區請教天文氣象學。鬼臾區號稱祖上十代都是研究天文的,於是侃侃而談,令黃帝嘆服。但畢竟鬼臾區是人類,黃帝聽完後便找歧伯印證一下。歧伯只好指出這些原始人的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當黃帝以為天在上地在下時,歧伯口快快地指出:「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即地球是懸浮在太空之中!黃帝當然很驚訝,便問那地球是憑什麼懸浮的?歧伯自知失言,又知如果解釋萬有引力或廣義相對論,恐怕黃帝窮一生的智力都搞不明白,於是只好敷衍地答:「大氣舉之也」。
言歸正傳,《內經》雖是醫書,但正如前述,《內經》相信人本來就有百歲之壽,因此「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書中重點是「養生」。《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說明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即是話,你無病無痛好地地,起碼有一百歲命,甚至「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即繼續生育!南懷瑾老師亦經常提到這點,叫我們別讓酒色將百歲壽命消耗掉。
朋友問我讀完後有什麼養生心得、如何可以終天年,我提到了: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結果說了半天,大家只記得「醉以入房」就會「半百而衰」。
2010-05-03
Tomb (鬼吹燈)
每次我看外國那些集懸疑、歷史、冒險與神話於一身的小說時,我便會想,為什麼我們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卻寫不出這種暢銷的小說,而要翻譯丹.布朗 (Dan Brown) 那些?論野史、秘術、版圖,我國都比外國多得多大得多,總不會比別人反反覆覆地寫的共濟會和生命樹遜色吧?為什麼我們暢銷書榜只有武俠和愛情小說?
卻原來是我孤陋寡聞,別人幾年前便已寫出了極火紅的幾大套書,只是題材並未吸引到我注意而已。那就是現時很流行的「盜墓小說」,其中佼佼者就是《鬼吹燈》。
所謂「鬼吹燈」,指的是盜墓者要先在墓中的東南角點支蠟燭,才可以取東西;若蠟燭忽然熄滅,便是有鬼吹燈,盜墓者要立即棄寶離場。用現代科學解釋,那可能是一個保證氧氣含量的方法。然而,這書精采的地方,在於裏面虛虛實實的一大堆資料,處處突顯出作者豐富的雜學基礎:由風水易理、邊陲地理、各地風俗、神話傳說、野外求生、深海潛水、考古野史、盜墓工具、黑道切口、古董鑑定、到生物學物理學、文革時的插隊生涯,樣樣都說上兩句,實在厲害。在這之前,只有金庸的小說能留下如此博學的印象。再加上《奪寶奇兵》一般的刺激、《達文西密碼》一般的懸疑、《生化危機》一般的恐怖,實在極富娛樂性!所以雖然不是新書,亦早已有網友們介紹過,我還是想再推薦。
不可不提,以上那些資料雖然被描繪得細緻寫實,但並不全是真的。不少是作者隨便創作的資料,或是改寫一些趣聞逸事而成,讀者不能太認真。當我看到有讀者老遠到天津找作者鑑定古董、甚至跟著書中描述的流程去盜墓時,真是哭笑不得!
我本想早點在這裏寫,不過當我看完第一套首四集,開始看第二套的第一集時,我忍不住搜尋一下作者的身世。由於小說的開始實在太似傳記,竟由祖父那代說起,加上繼第一句「盜墓不是請客食飯」以後,便處處引用毛選 (原句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再結合其他章節的內容,作者似是一位當過紅衛兵、打過越戰、改革開放時正值壯年,現在已是五十多歲的人。很多細緻的描述,實在不是沒有經歷的人寫得出的。好像在《黃皮子墳》裏描述內蒙生活的一段,便有點《狼圖騰》的味道。
殊不知一查之下,卻發現外號「天下霸唱」的作者張牧野寫此書時只有三十歲不到,正職金融業,而不喜歡讀書;寫小說只是胡扯玩玩,哄哄女友而已。作者只用兩隻手指打字,便在網上連載了整套小說;寫了幾十萬字、名成利就以後,亦無想過要出書。這樣的介紹,很難不讓讀者生疑。不少人都認為作者抄襲了另一位名為王閱枚老師的初稿。更有不少人認為,第二套《鬼吹燈》是張牧野仿作,所以沒有第一套好看;其中引用毛選的對話,亦顯得生硬造作,沒有第一套那麼自然。
自從查出了這些後,我在看第二套書時,便留多了一份心。從語調上看,第二套跟第一套是很相似的。我甚至選看了一些張牧野的早期作品,好像《鬼打牆》,發現寫作方法亦是類似。再說,如果張牧野真的是抄襲,那他現在便真的麻煩了,事關他還簽了那麼多書約與電影劇本,要再去那裏抄?由些觀之,《鬼吹燈》似乎是張牧野自己的手筆。至於內裏的故事,張牧野都說大都是聽朋友說的。我覺得這個也很有可能。我想,張牧野自少跟著搞地質的父母遊走中國邊陲,碰上很多不同的人,加上喜交朋友的水瓶座性格及生於馬年的敏感 (一笑),於是將不同的傳說拼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打遊戲機的流程和荷里活電影的方程式,炮製了這套富有娛樂性卻又不著邊際的小說。
讀者們無法相信那是三十歲的張牧野所作,那是因為大家以為他寫的都是真實資料。其實當中不少是胡謅,可謂七分虛三分實,大家別要太認真。舉個例,根本沒有「粽子」、「黑凶白凶」這些詞兒,都是作者杜撰的;作者幾次提到用黑驢的蹄子作鎮屍之物,但所謂「黑驢蹄子」最有可能是糯米製成品,只不過形狀像蹄子而已;再說,考古出來的墓,大都填滿了土,根本不會有殿堂般的空間讓主角們大戰殭屍或生化怪獸!
也可能因為我的朋友們在三十歲時,個個都雜學根基深厚,天南地北都能胡謅半天,但很多內容都似是而非、言不及義,純粹打發時間,所以我又不至於太驚訝,接受不了《鬼吹燈》是三十歲的張牧野所寫。我唯一的疑惑,是為何他要將人物設定成文革紅衛兵出身,寫下那麼多插隊大東北或行軍西陲的生活體驗。對於一個沒有真正經歷這些的作者來說,這是頗具挑戰性的。
無論如何,究竟誰是作者,我並不真正關心。如果作者另有其人,卻又不挺身而出,那我們亦無謂為他白焦急。我想說的,也是很多網民幾年前便寫了的,就是:看得大呼過癮!很久沒有看書看得那麼痛快了!也因此整整一個月沒有時間寫網誌書評,還望各位原諒則過!本想再看看《盜墓筆記》,比較比較,才寫這篇;但我現在又有另一套書想研究,盜墓事業要暫停一下了。
給點提示:我現在看的那本,是古籍,內容十分像原始人跟外星人的問答紀錄。
卻原來是我孤陋寡聞,別人幾年前便已寫出了極火紅的幾大套書,只是題材並未吸引到我注意而已。那就是現時很流行的「盜墓小說」,其中佼佼者就是《鬼吹燈》。
所謂「鬼吹燈」,指的是盜墓者要先在墓中的東南角點支蠟燭,才可以取東西;若蠟燭忽然熄滅,便是有鬼吹燈,盜墓者要立即棄寶離場。用現代科學解釋,那可能是一個保證氧氣含量的方法。然而,這書精采的地方,在於裏面虛虛實實的一大堆資料,處處突顯出作者豐富的雜學基礎:由風水易理、邊陲地理、各地風俗、神話傳說、野外求生、深海潛水、考古野史、盜墓工具、黑道切口、古董鑑定、到生物學物理學、文革時的插隊生涯,樣樣都說上兩句,實在厲害。在這之前,只有金庸的小說能留下如此博學的印象。再加上《奪寶奇兵》一般的刺激、《達文西密碼》一般的懸疑、《生化危機》一般的恐怖,實在極富娛樂性!所以雖然不是新書,亦早已有網友們介紹過,我還是想再推薦。
不可不提,以上那些資料雖然被描繪得細緻寫實,但並不全是真的。不少是作者隨便創作的資料,或是改寫一些趣聞逸事而成,讀者不能太認真。當我看到有讀者老遠到天津找作者鑑定古董、甚至跟著書中描述的流程去盜墓時,真是哭笑不得!
我本想早點在這裏寫,不過當我看完第一套首四集,開始看第二套的第一集時,我忍不住搜尋一下作者的身世。由於小說的開始實在太似傳記,竟由祖父那代說起,加上繼第一句「盜墓不是請客食飯」以後,便處處引用毛選 (原句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再結合其他章節的內容,作者似是一位當過紅衛兵、打過越戰、改革開放時正值壯年,現在已是五十多歲的人。很多細緻的描述,實在不是沒有經歷的人寫得出的。好像在《黃皮子墳》裏描述內蒙生活的一段,便有點《狼圖騰》的味道。
殊不知一查之下,卻發現外號「天下霸唱」的作者張牧野寫此書時只有三十歲不到,正職金融業,而不喜歡讀書;寫小說只是胡扯玩玩,哄哄女友而已。作者只用兩隻手指打字,便在網上連載了整套小說;寫了幾十萬字、名成利就以後,亦無想過要出書。這樣的介紹,很難不讓讀者生疑。不少人都認為作者抄襲了另一位名為王閱枚老師的初稿。更有不少人認為,第二套《鬼吹燈》是張牧野仿作,所以沒有第一套好看;其中引用毛選的對話,亦顯得生硬造作,沒有第一套那麼自然。
自從查出了這些後,我在看第二套書時,便留多了一份心。從語調上看,第二套跟第一套是很相似的。我甚至選看了一些張牧野的早期作品,好像《鬼打牆》,發現寫作方法亦是類似。再說,如果張牧野真的是抄襲,那他現在便真的麻煩了,事關他還簽了那麼多書約與電影劇本,要再去那裏抄?由些觀之,《鬼吹燈》似乎是張牧野自己的手筆。至於內裏的故事,張牧野都說大都是聽朋友說的。我覺得這個也很有可能。我想,張牧野自少跟著搞地質的父母遊走中國邊陲,碰上很多不同的人,加上喜交朋友的水瓶座性格及生於馬年的敏感 (一笑),於是將不同的傳說拼在一起,再加上自己打遊戲機的流程和荷里活電影的方程式,炮製了這套富有娛樂性卻又不著邊際的小說。
讀者們無法相信那是三十歲的張牧野所作,那是因為大家以為他寫的都是真實資料。其實當中不少是胡謅,可謂七分虛三分實,大家別要太認真。舉個例,根本沒有「粽子」、「黑凶白凶」這些詞兒,都是作者杜撰的;作者幾次提到用黑驢的蹄子作鎮屍之物,但所謂「黑驢蹄子」最有可能是糯米製成品,只不過形狀像蹄子而已;再說,考古出來的墓,大都填滿了土,根本不會有殿堂般的空間讓主角們大戰殭屍或生化怪獸!
也可能因為我的朋友們在三十歲時,個個都雜學根基深厚,天南地北都能胡謅半天,但很多內容都似是而非、言不及義,純粹打發時間,所以我又不至於太驚訝,接受不了《鬼吹燈》是三十歲的張牧野所寫。我唯一的疑惑,是為何他要將人物設定成文革紅衛兵出身,寫下那麼多插隊大東北或行軍西陲的生活體驗。對於一個沒有真正經歷這些的作者來說,這是頗具挑戰性的。
無論如何,究竟誰是作者,我並不真正關心。如果作者另有其人,卻又不挺身而出,那我們亦無謂為他白焦急。我想說的,也是很多網民幾年前便寫了的,就是:看得大呼過癮!很久沒有看書看得那麼痛快了!也因此整整一個月沒有時間寫網誌書評,還望各位原諒則過!本想再看看《盜墓筆記》,比較比較,才寫這篇;但我現在又有另一套書想研究,盜墓事業要暫停一下了。
給點提示:我現在看的那本,是古籍,內容十分像原始人跟外星人的問答紀錄。
2010-03-30
2013 (盛世)
讀罷《開羅三步曲》,需要休息一下,結果從偶爾聽到的訊息中得到啟示,一口氣讀了三部主旨幾乎一樣、形式大相逕庭的作品。這三部作品,中心思想都是源自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1949) 的政治諷刺小說《1984》,諷刺的對象是極權主義 (並不是共產主義;歐威爾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
首先想寫的,是將《1984》混入王力雄的《黃禍》,成了新世紀中國政治經濟預言小說:陳冠中先生的《盛世:中國 2013 年》。陳冠中在香港長大,於 1976 年創辦著名的《號外》雜誌,在台灣待過六年,再用了十年的時間居住北京,才寫出了《盛世》。他曾說:「要住在內地十年,才敢寫中國的事情。」因此,《盛世》的材料非常紮實,但構想卻天馬行空,極之荒誕有趣。還記得王力雄在《黃禍》裏,曾預言中國會在台灣投放核彈,因為聯合國並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在台灣投放核彈跟在內蒙古試爆性質一樣,聯合國亦無可奈何。當然,這不竟是太誇張。陳冠中的《盛世》正是有著這種誇張,特別是最後謎底揭開時,幾乎讓人啞然失笑!
《盛世》裏最精彩的,是談到人民對混亂的恐懼,本身已足以讓他們忘掉甚至歡迎極權的政府。到最後,原來政府做的,就是等待恐懼發生,再撥亂反正,隱瞞少許真相,加上一個很搞笑的陰謀,人民便早已對政府感動流涕、夾道歡迎了。《盛世》算不上是對現今中國社會很詳實的分析,但它的娛樂性以及發人深省的能力,加上陳冠中說故事的深厚功力,足以成為你今年不能不讀的書之一。讀罷全書,除了主旨外,齒頰留下甘甘的,是中、港、台各自文化相互交錯而產生的特別味道。
要用漫畫表達人民如果因為對混亂的恐懼,以致大家一起歡迎極權政府,那最成功的一定是浦澤直樹的《20 世紀少年》。曾經看過電影第一集,覺得不知所云。最近因故看了漫畫,才明白它為什麼是「神作」!果然是充滿張力、極有電影感的漫畫。碰巧它的故事竟又和《盛世》相類,也是談預言、恐懼與極權社會。只是這次的舞台不是金融風暴後的中國,而是細菌肆虐後的日本。
最後一套書是我本來無計畫看的《1Q84》。只是有天想起張敏儀小姐將《盛世》與《1Q84》一起推介,不知是什麼原因,便在圖書館網上先預約了。都知道要排長龍,也不急。怎料竟成為這套新書的第二批讀者。於是也就在這個月底還書期前一併讀完。「Q」與日文「九」發音相同,就是說《1Q84》是對《1984》的致敬。村上春樹的小說雖然比喻極華麗、故事超現實,但背後一直有反暴力、反戰爭、反極權、反制裁的思想,支持每個人的自由、尊嚴與愛。他曾說,若弱者起來反抗壓迫者,將像把雞蛋擲向石牆一樣毫無勝算,他還是要站在雞蛋那邊。所以他要搞一本超現實的《1984》,作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他還說,寫這本書,是被奧姆真理教的法庭審判所啟發。在現今這社會,善惡難辨,特別是在宗教的領域裏,如果設定普世認同的善,已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關於《1Q84》,以村上春樹的吸引力,網上早已亦繼續會有無數的討論與評析,我也就不再多說。且讓你欣賞一下什麼叫「華麗的比喻」(以下是書中一處對酒店大堂的描述,幾乎與故事無關的隨便一段):
聽說今年夏天便會有第三部,大家拭目以待吧。
首先想寫的,是將《1984》混入王力雄的《黃禍》,成了新世紀中國政治經濟預言小說:陳冠中先生的《盛世:中國 2013 年》。陳冠中在香港長大,於 1976 年創辦著名的《號外》雜誌,在台灣待過六年,再用了十年的時間居住北京,才寫出了《盛世》。他曾說:「要住在內地十年,才敢寫中國的事情。」因此,《盛世》的材料非常紮實,但構想卻天馬行空,極之荒誕有趣。還記得王力雄在《黃禍》裏,曾預言中國會在台灣投放核彈,因為聯合國並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在台灣投放核彈跟在內蒙古試爆性質一樣,聯合國亦無可奈何。當然,這不竟是太誇張。陳冠中的《盛世》正是有著這種誇張,特別是最後謎底揭開時,幾乎讓人啞然失笑!
《盛世》裏最精彩的,是談到人民對混亂的恐懼,本身已足以讓他們忘掉甚至歡迎極權的政府。到最後,原來政府做的,就是等待恐懼發生,再撥亂反正,隱瞞少許真相,加上一個很搞笑的陰謀,人民便早已對政府感動流涕、夾道歡迎了。《盛世》算不上是對現今中國社會很詳實的分析,但它的娛樂性以及發人深省的能力,加上陳冠中說故事的深厚功力,足以成為你今年不能不讀的書之一。讀罷全書,除了主旨外,齒頰留下甘甘的,是中、港、台各自文化相互交錯而產生的特別味道。
要用漫畫表達人民如果因為對混亂的恐懼,以致大家一起歡迎極權政府,那最成功的一定是浦澤直樹的《20 世紀少年》。曾經看過電影第一集,覺得不知所云。最近因故看了漫畫,才明白它為什麼是「神作」!果然是充滿張力、極有電影感的漫畫。碰巧它的故事竟又和《盛世》相類,也是談預言、恐懼與極權社會。只是這次的舞台不是金融風暴後的中國,而是細菌肆虐後的日本。
最後一套書是我本來無計畫看的《1Q84》。只是有天想起張敏儀小姐將《盛世》與《1Q84》一起推介,不知是什麼原因,便在圖書館網上先預約了。都知道要排長龍,也不急。怎料竟成為這套新書的第二批讀者。於是也就在這個月底還書期前一併讀完。「Q」與日文「九」發音相同,就是說《1Q84》是對《1984》的致敬。村上春樹的小說雖然比喻極華麗、故事超現實,但背後一直有反暴力、反戰爭、反極權、反制裁的思想,支持每個人的自由、尊嚴與愛。他曾說,若弱者起來反抗壓迫者,將像把雞蛋擲向石牆一樣毫無勝算,他還是要站在雞蛋那邊。所以他要搞一本超現實的《1984》,作為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他還說,寫這本書,是被奧姆真理教的法庭審判所啟發。在現今這社會,善惡難辨,特別是在宗教的領域裏,如果設定普世認同的善,已變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關於《1Q84》,以村上春樹的吸引力,網上早已亦繼續會有無數的討論與評析,我也就不再多說。且讓你欣賞一下什麼叫「華麗的比喻」(以下是書中一處對酒店大堂的描述,幾乎與故事無關的隨便一段):
大倉飯店本館闊大廳的天棚挑得很高,有點昏暗,令人聯想到巨大而高尚洞窟。坐在沙發上談著什麼的人們,聲音聽來就像五臟六腑被掏空的生物的嘆息般空洞地響著。地毯厚厚軟軟的,令人聯想到極北海島上的太古青苔。那把人們的腳步聲,吸進蓄積的時間之中。往來於大廳的男女彷彿一群被詛咒過的幽靈,從久遠以前就被束縛在這裏,重複扮演著被賦予的角色。身上彷彿包著鎧甲般穿著毫無瑕疵上班西裝的男人們。為了趕赴某大廳所舉辦的盛會而穿著時髦黑色洋裝的年輕苗條女孩子們。她們身上所配戴的昂貴小巧飾品,彷彿嗜血的吸血鳥般,希求著反射的微弱光源。一對身材高大的外國夫婦則像盛年已過的老王和王后般疲倦地在一角的寶座上休息著。
聽說今年夏天便會有第三部,大家拭目以待吧。
2010-03-29
Secret (秘密)
最近,有朋友在席間提起「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雖然知道那是來自一本很暢銷的書,但由於對流行心理學有點厭倦,所以從沒有拿起來讀。不過,既然它已經成為日常閒談的一個詞彙,便也就撥出個多小時讀讀。它就是包裝得十分吸引的《秘密》(The Secret)。
事實上,《秘密》中那「吸引力法則」的道理,早就在不同的書裏提到過,不外乎是「心想事成」的道理,詳見《心如工畫師》。不少人對這很有懷疑,最常聽到的,是如果這是真的,那我一直想發達,為何還不發達?
就此,我想在這裏分享一下。心想而事不成,主要因為:
時至今天,問題已不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力量,也不是如何去召喚它,因為已經有太多書講過了;我覺得,問題已經變成,如果你真的有阿拉丁神燈,你會用它來做什麼?做什麼才有價值?怎樣才不會好心做壞事、打破平衡、或者在這短暫虛幻的世界裏最終變得毫無價值?
事實上,《秘密》中那「吸引力法則」的道理,早就在不同的書裏提到過,不外乎是「心想事成」的道理,詳見《心如工畫師》。不少人對這很有懷疑,最常聽到的,是如果這是真的,那我一直想發達,為何還不發達?
就此,我想在這裏分享一下。心想而事不成,主要因為:
- 心想的東西太多。事業、財富、理想、家庭等,不少事情有潛在的沖突。以前談星相時提過,好的星星就只有那幾顆,放了在財帛宫便不能再放在夫妻宫、放在夫妻宫便壞了疾厄宫。要心想事成,還是佛祖那句:「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心想的東西不存在。「發達」是最好的例子。什麼是「發達」?朝思暮想要一疊樓的人,遲早都會成功;朝思暮想要餐餐魚翅撈飯的,一定有得食。但是「發達」?不少人累積了我認為很多財富,還是覺得不夠。「發達」是手段,不是目標。你要定目標,而由你相信的神或由宇宙意識去決定手段。德蘭修女從不慕捐,卻有資源建痲瘋病院;因為她要的,不是錢,是痲瘋病院。
- 心想的東西只是恐懼。若你朝朝暮暮想著不要患上癌症,保證你會因而生癌。不少作者提過,你要不生病、不遲到、不潦倒等,神或宇宙就是聽不到開頭那個「不」字。那並不是「不」字的問題,而是你對生病的恐懼,產生了很大的負能量,滋養了癌細胞。恐懼威力之大,影響了整個社會。對失去工作的恐懼,讓同事們勾心鬥角,降低實際產出,最後導致大家都失去工作;對失去伴侶的恐懼,讓夫妻倆互相猜疑,破壞親密信任,最終大家還是要分手收場。恐懼是一位很狡猾的朋友,一不留神,你心裏彷彿很積極正面的想法,其實也可能是恐懼。例如讓子女學不同的東西,背後有著很大的恐懼;不少人連生兒育女都是源於恐懼:對老來無依的恐懼。又好像許願有拖拍的人,一定要想:是害怕寂寞還是想分享快樂?
- 心想的東西出現時抓不緊。就算過年時祝願了一千次,這個世界並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意志的吸引力只能吸來機會,但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如果你很想要一樣東西,那自會有訊息告訴你該怎辦。若你視若無睹,不去行動,那還是一無所有。多年的觀察所得,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分別不在頭腦,卻在執行時的堅忍與毅力。
時至今天,問題已不再是我們有沒有這種力量,也不是如何去召喚它,因為已經有太多書講過了;我覺得,問題已經變成,如果你真的有阿拉丁神燈,你會用它來做什麼?做什麼才有價值?怎樣才不會好心做壞事、打破平衡、或者在這短暫虛幻的世界裏最終變得毫無價值?
2010-03-14
Mahfouz (馬哈福茲)
在鳳凰衛視製作的《千禧之旅》裏,許戈輝曾在埃及介紹過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第一位阿拉伯世界得此殊榮的作家納吉布.馬哈福茲 (Naguib Mahfouz) 常到的咖啡室,亦提到了馬哈福茲最重要的作品《開羅三部曲》(Cairo Trilogy):《兩宮間》(Palace Walk, 1956)、《思慕宮》(Palace of Desire, 1957) 與《怡心園》(Sugar Street, 1957),也就是我過去這兩個月在看的千頁鉅著。
《開羅三部曲》描述的,是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 (El-Sayyid Ahmad Abdel Gawad) 一家三代,經歷了埃及由 1917 獨立到 1944 二戰結束為止的故事。要瞭解《開羅三部曲》的背景,便要對埃及的近代史有認識。有趣的是,關於文明古國,我們一般只認識它們古老的部分,好像金字塔和法老王、泰姬陵和孔雀王或兵馬俑和秦始皇等,而對近代的歷史一無所知。其實早於公元前五百多年,即佛陀的年代,波斯帝國著名的大流士一世 (Darius I) 便統治了埃及,結束了法老王長達二千五百年的皇朝。題外話,若不是大流士進攻希臘敗北,我們今天也不會有馬拉松賽。
波斯統治了埃及二百年後,便被另一位人兄取代了:他就是來自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可惜他英年早逝,埃及便因而被封了給他的將領托勒密 (Ptolemaeus),並興建了亞歷山大港作為首都。托勒密時期維持了三百年,期間以希臘文取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外加七個新字母,成為了後來的科普特文 (Coptic)。多得科普特文,早期基督教以及靈智派的古卷才能流傳至今,亦成為我們破解象形文字的橋樑。托勒密時期最後傳到了克莉奧特拉七世 (Cleopatra VII),亦即埃及艷后。留意她是希臘人,不是非洲人,所以是位膚色白晢的歐洲美女;今天埃及仍有很多金髮藍眼的希臘後裔。她色誘了凱撒與他的大將,結果還是阻止不了埃及在耶穌出生前三十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做就了耶穌一家可以不帶護照仍能逃到埃及過童年。
羅馬統治埃及六百年後,便又輪到打敗拜占廷的阿拉伯帝國,直到中世紀完結。期間,埃及由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變成了什葉派的一個分支:法蒂瑪王朝。法蒂瑪王朝又被一位遜尼派的大臣推翻了。他就是屢敗十字軍、打跑獅心王理查的薩拉丁。他的阿尤布王朝維持了一百年,卻又敗在名震天下的蒙古兵鐵蹄之下。蒙古兵撤走後,土耳其人僱用的奴隸兵馬木留克 (Mameluke) 統治了埃及,埃及成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的一部分,直到三百年後拿破崙在金字塔戰役裏把馬木留克軍隊打敗為止。法兵撤走後,土耳其派了一位「帕夏」(Pasha, 即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到埃及維持秩序。穆罕默德.阿里屠殺了剩餘的馬木留克領袖,建立了現代化的埃及,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取到自治,甚至能挑戰奧斯曼帝國。
就這樣,差不多見盡西方歷史上、傳說中的英雄好漢,才終於見到今天的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死後不到一百年,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主要因為埃及有蘇伊士運河,方便英國與東方搞貿易做生意,結果引來英國的覬覦。為了獨立,埃及民族主義者組成華夫特黨 (Wafd Party),推翻英國統治,並主張君主立憲。由於憲法損害國王的利益,於是國王便和英國靠攏,鎮壓人民。這便是《開羅三部曲》的開端。
《兩宮間》講述的,正是在二十世紀初,住在「兩宮間」,專制傳統的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如何以暴君的姿態統治著他的大家庭,長期軟禁著自己的妻子,禁止自由戀愛,表面飾演虔誠的穆斯林,晚上卻夜夜笙歌的情況。他雖然是位商人,但他的朋友卻有傳統的回教「謝赫」(Shaikh,即教長)、土耳其的帕夏、著名的歌后等等,從而復原了一百年前埃及的世界與生活。老實說,一邊讀,一邊覺得埃及文化和價值觀與中國文化真的十分十分相像。故事裏,艾哈邁德的一位兒卻偷偷地去支持獨立運動,另一位兒子卻和英軍交起朋友來。民族主義,可謂貫徹全書。
《思慕宮》則寫到艾哈邁德的子女們長大了,開始結婚生子,並對權威作出反抗。當中主角們遇到的問題,包括在學校裏選科、在職場找工作、在書本裏找真理、在愛情裏找幸福等,跟我們的實在沒兩樣。有些父子間的爭辯,好像讀法律還是讀師範,相信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感到陌生。有趣的是作者把初戀的煩惱、婆媳的爭執、嫖妓的細節等都詳細地寫下來,可謂包羅萬象。在這部書裏,讓人清楚見到埃及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社會階級產生的問題,以及埃及人對政治的失望與不滿,架起了最後一部曲的舞台。
《怡心園》開始時,已是艾哈邁德的孫子的天下了。當時的執政的華夫特黨開始有腐敗的情況,加上二戰爆發,艾哈邁德的孫子分別加入了不同的陣營,包括了開始分裂的華夫特黨、信奉原教旨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 (Muslim Brotherhood)、進行階級鬥爭的共產黨等等,加上主角們的朋友裏,有家道中落的帕夏後人、有科普特 (Coptic) 人、有出國到伊拉克賺快錢的、有住在猶太區貧民中的、有想嫁有錢人的等等,形形式式,琳瑯滿目。透過他們的對話,讀者能瞭解到當時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政局的看法。我認為,當中不少辯論,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
作為人民的,為的不外乎能三餐溫飽、養妻活兒,誰有空去管那麼多不同的意識形態!然而,為了追尋幸福,作者亦質疑信仰與婚姻這兩條途徑。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和營營役役的夫妻生活,他一方面羨慕那些不去思想便全心去幹的人,一方面卻又忍不住懷疑是否真的能帶來幸福。作者將他內心的掙扎,全都寫在書裏,亦順便解釋了為什麼自己等到 43 歲才決心結婚。
在書中充滿矛盾的爭論後,作者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亦成功了。然而,終其一生,馬哈福茲都是一位富有人文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無黨派,反對激進極端的手法,評擊穆斯林兄弟會的原教旨主義者。就算他對社會主義充滿同情,他一生都沒有參加過共產黨。他只想利用藝術作出貢獻:
《開羅三部曲》描述的,是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 (El-Sayyid Ahmad Abdel Gawad) 一家三代,經歷了埃及由 1917 獨立到 1944 二戰結束為止的故事。要瞭解《開羅三部曲》的背景,便要對埃及的近代史有認識。有趣的是,關於文明古國,我們一般只認識它們古老的部分,好像金字塔和法老王、泰姬陵和孔雀王或兵馬俑和秦始皇等,而對近代的歷史一無所知。其實早於公元前五百多年,即佛陀的年代,波斯帝國著名的大流士一世 (Darius I) 便統治了埃及,結束了法老王長達二千五百年的皇朝。題外話,若不是大流士進攻希臘敗北,我們今天也不會有馬拉松賽。
波斯統治了埃及二百年後,便被另一位人兄取代了:他就是來自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可惜他英年早逝,埃及便因而被封了給他的將領托勒密 (Ptolemaeus),並興建了亞歷山大港作為首都。托勒密時期維持了三百年,期間以希臘文取代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外加七個新字母,成為了後來的科普特文 (Coptic)。多得科普特文,早期基督教以及靈智派的古卷才能流傳至今,亦成為我們破解象形文字的橋樑。托勒密時期最後傳到了克莉奧特拉七世 (Cleopatra VII),亦即埃及艷后。留意她是希臘人,不是非洲人,所以是位膚色白晢的歐洲美女;今天埃及仍有很多金髮藍眼的希臘後裔。她色誘了凱撒與他的大將,結果還是阻止不了埃及在耶穌出生前三十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做就了耶穌一家可以不帶護照仍能逃到埃及過童年。
羅馬統治埃及六百年後,便又輪到打敗拜占廷的阿拉伯帝國,直到中世紀完結。期間,埃及由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變成了什葉派的一個分支:法蒂瑪王朝。法蒂瑪王朝又被一位遜尼派的大臣推翻了。他就是屢敗十字軍、打跑獅心王理查的薩拉丁。他的阿尤布王朝維持了一百年,卻又敗在名震天下的蒙古兵鐵蹄之下。蒙古兵撤走後,土耳其人僱用的奴隸兵馬木留克 (Mameluke) 統治了埃及,埃及成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 (Ottoman Empire) 的一部分,直到三百年後拿破崙在金字塔戰役裏把馬木留克軍隊打敗為止。法兵撤走後,土耳其派了一位「帕夏」(Pasha, 即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到埃及維持秩序。穆罕默德.阿里屠殺了剩餘的馬木留克領袖,建立了現代化的埃及,並從奧斯曼帝國手中爭取到自治,甚至能挑戰奧斯曼帝國。
就這樣,差不多見盡西方歷史上、傳說中的英雄好漢,才終於見到今天的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死後不到一百年,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主要因為埃及有蘇伊士運河,方便英國與東方搞貿易做生意,結果引來英國的覬覦。為了獨立,埃及民族主義者組成華夫特黨 (Wafd Party),推翻英國統治,並主張君主立憲。由於憲法損害國王的利益,於是國王便和英國靠攏,鎮壓人民。這便是《開羅三部曲》的開端。
《兩宮間》講述的,正是在二十世紀初,住在「兩宮間」,專制傳統的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如何以暴君的姿態統治著他的大家庭,長期軟禁著自己的妻子,禁止自由戀愛,表面飾演虔誠的穆斯林,晚上卻夜夜笙歌的情況。他雖然是位商人,但他的朋友卻有傳統的回教「謝赫」(Shaikh,即教長)、土耳其的帕夏、著名的歌后等等,從而復原了一百年前埃及的世界與生活。老實說,一邊讀,一邊覺得埃及文化和價值觀與中國文化真的十分十分相像。故事裏,艾哈邁德的一位兒卻偷偷地去支持獨立運動,另一位兒子卻和英軍交起朋友來。民族主義,可謂貫徹全書。
《思慕宮》則寫到艾哈邁德的子女們長大了,開始結婚生子,並對權威作出反抗。當中主角們遇到的問題,包括在學校裏選科、在職場找工作、在書本裏找真理、在愛情裏找幸福等,跟我們的實在沒兩樣。有些父子間的爭辯,好像讀法律還是讀師範,相信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感到陌生。有趣的是作者把初戀的煩惱、婆媳的爭執、嫖妓的細節等都詳細地寫下來,可謂包羅萬象。在這部書裏,讓人清楚見到埃及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社會階級產生的問題,以及埃及人對政治的失望與不滿,架起了最後一部曲的舞台。
《怡心園》開始時,已是艾哈邁德的孫子的天下了。當時的執政的華夫特黨開始有腐敗的情況,加上二戰爆發,艾哈邁德的孫子分別加入了不同的陣營,包括了開始分裂的華夫特黨、信奉原教旨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 (Muslim Brotherhood)、進行階級鬥爭的共產黨等等,加上主角們的朋友裏,有家道中落的帕夏後人、有科普特 (Coptic) 人、有出國到伊拉克賺快錢的、有住在猶太區貧民中的、有想嫁有錢人的等等,形形式式,琳瑯滿目。透過他們的對話,讀者能瞭解到當時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政局的看法。我認為,當中不少辯論,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
作為人民的,為的不外乎能三餐溫飽、養妻活兒,誰有空去管那麼多不同的意識形態!然而,為了追尋幸福,作者亦質疑信仰與婚姻這兩條途徑。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和營營役役的夫妻生活,他一方面羨慕那些不去思想便全心去幹的人,一方面卻又忍不住懷疑是否真的能帶來幸福。作者將他內心的掙扎,全都寫在書裏,亦順便解釋了為什麼自己等到 43 歲才決心結婚。
在書中充滿矛盾的爭論後,作者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
「生活就是工作、結緍和履行普通人的責任……人總的責任是永遠革命,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去實現生活的目的,使生活向著最高的目標發展。……人要有信仰,不管是什麼信仰,不管信仰的目的是什麼。……我相信生活,相信人類,我只要堅信人們的理想是真理 (按:包括婚姻與幸福),我就會去追求,退避畏縮是臨陣脫逃的懦夫行為;同樣,我如果認定人們崇拜的是荒誕的東西,我也會去革那些東西的命,望而却步則意味著背叛,這就是永遠革命的含義!」(《怡心園》.286 頁.上海譯文)作者馬哈福茲自己是抱著一種人道主義去評論當時的埃及社會的。他認為,文要載道。所以,當他寫元千多頁的《開羅三部曲》後,埃及正巧真正獨立了,並廢除了國王而共和了,他竟再三考慮還要不要出版這套書。他怕社會已不再需要內裏的訊息。幸好他還是出版了,我們才能看得到這套鉅著。作者三番四次強調,他的作品裏可以不寫愛情、不寫任何主題,但一定會寫政治。他亦透過書中主角解釋:
「鑒於我國的政治狀況,寫文章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文章有目共睹、直截針眨時弊,所以是很危險的,尤其是上邊有許多雙眼睛盯著我們。而小說則有無數的表達方法,它是一種狡猾的藝術,當今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在不久的將來,將奪取文學界的首要位置。你難道沒發現,許多文學泰斗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創作--哪怕是一部小說來確立自己在這個領域裏的地位的嗎?」(《怡心園》.179 頁.上海譯文)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亦成功了。然而,終其一生,馬哈福茲都是一位富有人文主義精神的作家。他無黨派,反對激進極端的手法,評擊穆斯林兄弟會的原教旨主義者。就算他對社會主義充滿同情,他一生都沒有參加過共產黨。他只想利用藝術作出貢獻:
「藝術就是要表現人類世界,為此,文學家用自己的藝術在世界輿論戰中作出貢獻,藝術由他的手變成了世界鬥爭中的武器,藝術不可能是一項沒有用處的活動。」(《怡心園》.129 頁.上海譯文)書中透過一家人來述說歷史的方法,很像電影《悲情城市》的手法,特別是鎮壓遊行的片段。對埃及上世紀生活的細節描寫,也讓我想起《歲月神偷》背後的精神。由於原著是阿拉伯文,橫豎看不懂,我決定看圖書館裏的中文譯本。原則上都算良好的閱讀經驗,只是讓那些超長的阿拉伯名字搞到頭昏腦脹!阿拉伯人的名字是由自己的名字,拼上父親的名字,再拼上祖父的名字而成。所以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就是阿卜杜.嘉瓦德的兒子,阿卜杜.嘉瓦德又是嘉瓦德的兒子。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的兒子變成凱馬勒.艾哈邁德.阿卜杜.嘉瓦德。然而,孫子為了紀念爺爺,又取他的名字,結果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名字,A.B.C 跟 C.A.B 談天,A.C.B 又跟 B.A.C 逛街,往往看到一章的一半才記得誰是誰!不過,這也無損一個中國人去理解一個埃及人的世界,因為,我們的世界實在太相似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