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7

Mantra (千年咒語:有獎競猜)

最近有朋友想把道教的咒語翻譯成羅馬拼音,據倉海君的朋友說,雖然很多咒語都是以梵文為基礎,但夾雜了不少其他的東西,不容易完全翻譯。我研究了一下,有些東西還可以,好像奏斗科儀裏有「嚩日哆」,應該便是一般佛教或密教譯出的「縛直囉」、「跋折羅」、「瓦指拉」、「邊雜」等等,即是代表不可破壞、寶中之寶的「金剛」(Vajra);但有很多其他的字,好像「夷敕」等,想是中文,混在其中。

話說回來,小弟一直秘藏了一篇咒語,曾經被古人傳頌了千年,直到約四百年前才開始逐漸被遺忘。它的來源甚為神聖,由當時一個地下教會的教主親自授予其入室弟子。諸位看官,誰知道這是什麼咒語,無論你身處世界何方,我願意連運費贈上好書一本;手上有讀完的南懷謹的《老子他說.續集》和薛慶的《悄無聲息》,任擇。嗯,以一個月為限、名額兩名吧!即說咒曰:
波諦羅娑諦 拘耶尸印墀利悉
三堤伐墀嚧 奴摩都
阿縛呢阿 咧呢唵馱
伐阿塔 縛奴怛悉馱 悉拘印墀樓耶印堤羅

波南奴悉陀吽 伽提喋唵奴 達那比悉吽
耶 帝藐堤那鼻悉 提鼻他那悉他
悉拘印那悉 帝藐堤穆悉
提鼻馱利菩悉 那悉堤悉
耶尼那悉 印兔卡醯 印蹬怛醯唵南
舍利跋羅那悉阿嘛奴

2011-03-23

Love Languages (愛之語)

感情是否一定會丟淡,以至分手收場?子女是否一定會反叛,以至離巢不歸?傷痕是否永遠會流血,以至無法痊癒?

多年以前,便已讀了無數有關家庭與兩性關係的書籍:由大家都讀過的《男女大不同》(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到《熱鍋上的家庭》(The Family Crucible)、《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 等等,以至專門的心理學書籍,好像《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他們總只是指出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又或兩性間的不同;因而大家學到的主要是「理解」,只能明白到問題產生的原因,由此希望學會「諒解」與「堅持」。對於真正的抓住幸福的方法卻欠奉。然而最近,家裏的朋友陳修女送了一本書給我。收到別人送的書,我一定讀,卻因此讓我第一次看見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厲害的是,它很簡單,又似乎很有效。它就是「愛之語」。

巧門博士在他的《愛之語》(The Five Love Languages: How to Express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中,提出了「五種愛之語」: 
  • 肯定的言詞 (Words of Affirmation) 
  • 精心的時刻 (Quality Time) 
  • 接受禮物 (Receiving Gifts) 
  • 服務的行動 (Acts of Service) 
  • 身體的接觸 (Physical Touch) 
他認為,不論男女老幼,都有自己主要的「愛之語」;因此,無論你如何愛對方,如果你用的方法不是對方最能接收的,那也只是徒勞。舉例,你太太喜歡「服務的行動」,那你送多大的鑽戒,她也會覺得你不愛她;只有幫她倒垃圾或洗碗碟,她才會感到你的愛。同樣道理,大部分女人認為男人最需要性,但我認識的男人們大都需要「肯定的言詞」,即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與感謝。讚他洗碗洗得乾淨,他也許會開心到再幫你抹地。相反,若說錯了「愛之語」,感情慢慢就丟淡了,最後便可能會讓第三者有機可乘。

書後來也把這一套應用到兒女身上。原來孩子六、七歲時便會透露自己的「愛之語」:當父親回家時,有些孩子會跳上爸爸身上抱抱,作「身體的接觸」,有些則會拖爸爸入房看自己今天的勞作,以得到「精心的時刻」。因此,用錯誤的語言,如「禮物」,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最後便選擇在朋輩間尋找「愛」,甚至年齡輕輕便濫交等。

讀這本書,最感動的,是那些實例。有丈夫已經有第三者,並經過痛苦的掙扎後,選擇離開妻子兒女;但最後因為妻子用了合適的「愛之語」,竟能避免家庭破碎的悲劇,讓丈夫回到身邊。在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朋友都會勸作妻子的放棄,並讉責作丈夫的;結果就算能挽回一個家,亦無法在創傷下重燃愛情。不過,奇蹟就這樣發生了。書中甚至有瀕臨離婚的夫婦之後再去重渡蜜月!

書中亦有妻子,到了用「憎恨」來形容對丈夫的感覺的地步,但本著基督的精神,她願意花幾個月,試用合適的「愛之語」去愛她視作仇敵的丈夫。初開始時她丈夫還在奚落她,認為她正在作無謂的努力;然而,數個月之後,她丈夫竟積極回應,並跟妻子一起學習對方的「愛之語」!

我們在大部分情況下,都真心想愛身邊的人;走進一段關係,都想長久,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更加是一生一世的。可惜,大家卻因為用錯方法,白白讓愛在關係中死掉了。我不敢說這個世界就只有這五種「愛之語」,但我相信大家可以從對方喜歡怎樣表達對自己的愛,來猜出對方希望怎樣被愛

下次當你想對朋友說「分手罷啦」之前 ,也許可以考慮先送這本書給他或她讀讀,順便積積功德。

2011-03-14

Funeral (喪禮的任務)

上星期六為贐明會講了一個講座,內容有關喪禮與殯儀在哀傷治療上的價值。由於題目冷門,加上來聽講的都花了百元買票,我結果用了比平常多幾倍的時間備課,並為此翻閱了過去十年八十多份的學術期刊,才夠膽開壇說法。我亦同時被邀在他們三月份的會訊裏以同一題目撰文,以下便是原文。由於字數所限,當然沒有幾小時的講座裏涵蓋的那麼多內容,不過綱領還是一樣的,即管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一下。贐明會將會開新一期的義工訓練班,有興趣參與善終服務的,請到他們的網站或直接與職員贐明會的職員聯絡啦。

* * *

喪禮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共同經驗,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文化傳統與不同的宗教信仰,衍生出不同的喪葬儀式。要剛剛不幸喪親的朋友,在悲痛之中還要處理如此多的繁文縟節,又或在頓失經濟支柱下還要花費大量金錢,大家不禁會問:究竟為了什麼晏子便曾說過,既然人都死了,「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1,因為死者到時都不會知道,亦不會想管了。

那麼,喪禮其實是如何開始的呢?原來早於距今五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尼安德特人 (Neanderthal) 便已開始有用花陪葬的喪禮。不過,他們的動機不是懷念死去的同胞,也不是要安慰未亡人,而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2。當時的喪禮,可謂一個驅逐死神的儀式。在周口店出土的古屍,不少雙腳被綁,也是因為怕疆屍。時至今天,我們的道教喪禮仍是吵吵鬧鬧的,目的也是驅趕邪靈,好保佑闔家平安;甚至披麻帶孝等裝束,亦是希望死神看不見認不得家人的樣子,放大家一馬。

時至醫學昌明的今天,我們已明白導致死亡的是細菌或病毒,而不是死神或屍體。喪禮的意義亦由出於恐懼,變成出於關懷。傳統上,我們的儀式主要關懷亡魂的歸宿。基督教的神職人員一心要赦免亡者的罪,讓他們得享天國的福樂;佛教的法師又念咒又梵唱,無非想超渡亡魂,好讓他們住進淨土。至於有六成人採用的傳統道教儀式,則把中國不同流派對生死的思想都融入了儀式裏,目的還是離不開讓死者往生,不用留在地獄受苦。故此,傳統的喪禮關心的,是死者的亡靈。

然而,隨著人類的生命不斷被延長、個人主義不斷蓋過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及宗教信仰在現代的生活裏不斷褪色3喪禮的意義便由關懷死者變成幫助喪親者4。在日趨世俗化的社會裏,有近四成人認為喪禮最主要的目的在於給喪親者一個宣泄悲傷的機會,兩成人認為喪禮是為了讓親友給予喪親者支持與慰問而辦的,只有一成多的人認為這與宗教或亡靈的往生有關5。簡單來說,現代的喪禮是為在生的人舉行的。因此,我們關心是,是怎麼的喪禮才能滿足喪親者的需要。

失去摯愛的傷痛,有機會演變成長期的心靈創傷。當喪親者沈溺在悲傷中不能自拔,甚至無法進行日常的生活時,這種悲傷便叫「複雜性悲傷」(Complicated Grief)。「複雜性悲傷」包括了慢性的 (Chronic)、延遲的 (Delayed)、誇大的 (Exaggerated) 與偽裝的 (Masked) 四種,引申出的徵狀包括長時間的哀痛、在不相關的事情上失聲痛哭、開始依賴酒精與藥物、或身體無端出現嚴重的病徵等情況6要避免「複雜性悲傷」,喪親者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四個主要的「哀悼任務」(Grief Work)7,它們分別是:
  • 接受喪親的事實
  • 處理及疏導喪親帶來的哀傷與痛苦
  • 適應一個死者已不再存在的環境
  • 重新為死者在日常生活中定位,並繼續好好生活
喪禮在完成這四個「哀悼任務」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喪禮上瞻仰遺容,正是一個有效地讓喪親者接受喪親事實的方法,特別是在那些因意外而突然喪親的情況下,喪親者很。喪禮同時提供了一個能讓喪親者安全地宣泄情緒的環境,並讓親友適時地給予安慰與支持。回顧亡者的生平與頌唱聖詩或歌詠,都能幫助喪親者表達對亡者的懷念與不捨。在喪禮的進行中,喪親者亦能在親友中試著適應沒有死者的社交方式,以及在言談與懷念之中為死者重新定位。

總括而言,喪禮對喪親者能否盡快疏導哀傷、恢復正常生活的目標上,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作為陪伴喪親者的朋友,特別是殯儀支援的義工們,你們的工作是非常地有意義。同時,大家亦要留意在喪禮的準備與進行上,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喪親者完成必須完成的「哀悼任務」。

Reference:
  1. 《列子.楊朱篇》
  2. Nazaretyan, A. P. (2005). Fear of the dead as a factor in social self-organization.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35, 155-169.
  3. Walter, T. (2005). Three ways to arrange a funeral: Mortuary variation in the modern West. Mortality, 10(3), 173–192.
  4. Cook, G. & Walter, T. (2005). Rewritten rites: language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funerals. Discourse & Society, 16(3), 365-391.
  5. Emke, I. (2002). Why the sad face? Secular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function of funerals in Newfoundland. Mortality, 7(3), 269-284.
  6. Horowitz, M. J., Wilner, N., Marmar, C., & Krupnick, J. (1980). Pathological grief and the activation of latent self imag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 1157-1162.
  7. Worden, W. J. (2005). 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 New York: Springer.

2011-03-09

Energy (列子.天瑞)

《老子》、《莊子》與《列子》並稱「道家三經」,又因唐玄宗的封號而分別被稱為《道德經》、《南華經》與《沖虛經》。傳說老子 (李耳、字聃) 出關時傳道與關尹子 (尹喜),關尹子傳給壺丘子 (壺丘林),壺丘子傳給列子 (列禦寇),列子再如何傳到莊子 (莊周),又或者是經過文子 (辛鈃) 傳給范蠡再一直傳到莊子,則不得而知。總之在學說上,他們三位有傳承關係。然而,後人都喜歡研究老莊,而很少談到《列子》,以至玄學裏的「三玄」也只包括《易》、《老》、《莊》三書。究其原因,可能與《老子》裏含有權術、《莊子》裏則滿是寓言,因而比較有市場;《列子》卻從討論形而上的《天瑞》開始,讓人不禁敬而遠之。

講開又講,一直以來,誰是莊子的老師是一個謎。肯定的是,老子不是莊子的老師,因為老子死後一百年莊子才出生。有人因《齊物論》等篇章而推斷是南郭子綦;康有為則認為是田子方,田子方是子夏的弟子,孔子的徒孫 (《孔子改制考》)。這也不出奇,孔子也曾向老子問道嘛。道教認為扁鵲的老師長桑君 (《真誥.稽神樞》) 便是莊子的老師,長桑君則是太微天帝君的弟子 (《雲笈七籤》),太微天帝君卻是玄圃仙伯的弟子 (《金陽素經》),玄圃仙伯嘛,可能就是軒轅黃帝。不過「玄圃」其實是西天王母的仙境,因此也很難說誰是仙伯。至今我未見一個肯定的說法。

話說回來,最近讀了南懷瑾老師的《列子臆說》,發現他很明智地由尾講起,將首篇《天瑞》留待最後才教。我想這是有需要的,否則第二堂便無同學來上課了;但這也大大違背了南師的作風。南師授課,一直注重古書舖排的次序,好像《論語別裁》與《莊子諵譁》便是。他能夠解出《論語》裏看似東拉西扯的片言隻語背後的邏輯,曾讓我大為嘆服。所以將《天瑞》放到最後,可能也有點無奈罷。

《天瑞》之所以難,因為講的是「宇宙論」(Cosmogony),也這是世界起源的問題。又岔開講,早幾天叔叔和我們吃飯,席間就是問這個問題,還不斷敦促我更新這裏,我只好就著這個問題又寫兩句。未提出小弟的見解前,不如先讀讀原文,看看有多玄:
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眎之,猶眾庶也。國不足,將嫁于衛。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吾側聞之,試以告女。

這是解釋列子傳道的因緣,跟著是正文: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

讀到這裏,大部人腦海裏會出現四個字:「生化危機」,亦是時候放棄了吧?南師處理的方法,是援引佛教的宇宙論,加上當時寒假將至,時間緊迫,所以也不是解釋的很詳細。因此我就大膽越庖代俎,用現代的科學試解。

有什麼東西「有生不生,有化不化」?就是說,有個東西,創造出其他東西,但自己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它也在轉化東西,但自己的本質卻不被轉化。在林林總總的概念裏,「能量」(Energy) 最像。科學裏有兩條定律:「能量守恆」(Conservation of Energy)「物質守恆」(Conservation of Mass)。不過,愛因斯坦已經證明了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因此宇宙裏只有一個數不變:總能量。

所謂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並不是像別人說的,一杯水可以炸掉一個城市;而是說,當一個網球分裂成兩個乒乓球時,本來總重量 (質量) 應該是一樣,但事實上卻輕了。少掉的重量變成了能量,以輻射的形式散發了出去,這叫核裂變,也就是 E = mc2 的意思。反之亦然,用大量能量便可以將兩個重一克的兩個乒乓球變成一個重二克多一點的網球,這叫核聚變

太初的能量,因為分佈不平均,形成了簡單的粒子;它們再吸收大量能量,融合成更大粒的粒子,最後變成新的物質。新的物質互相碰撞,用少少能量黏在一起,成為有機物。因此,制造新物質用的,是大量的能量,像將氫氣變成氦氣便是;更改物質的組合時用到的,是少少能量,像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加水變成碳水化合物便是。前者是「生」,屬於物理學,後者是「化」,屬於化學。兩者用的,都是那觸不到摸不著的「能量」。兩種能量本質一樣,因此我們才能用核電廠發電,又可以燒煤油去引發核聚變,產生新物質。

這個「能量」,不生不滅。太陽的輻射能經過光合作用,成為農作物裏的碳水化合物。當人吃下農作物時,碳水化合物又變回二氧化碳和水,被排出體外,亦同時釋放出化學能。人用這個能量,將東西由低處提升到高處,就將化學能轉成位能。東西跌下來,把位能變成動能。觸地的一刻停下來,把動能轉成砰的一聲,即聲能。在整個過程裏,總能量是不變的,只是不斷在轉化。

能量是不能停下來的,因為能量的作用產生了我們對時間的觀念。若整個世界都停下來,包括你自己都定了格,那你便不會察覺到時間的流逝。亞里斯多德便說過,時間就是運動,是星體的運動。現代科學則用熱力學,亦既當熱的東西變冷、整齊的東西變亂的時候,我們便能察知時間的流逝。「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熱的東西不能不變冷、整齊的東西不能不變亂 (你可以跟你媽或伴侶引用這一條定律),總之能量必然流動,但是能量本身不會變化,變的只是外物。

「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讓人想起古希臘哲學的辯論:究竟宇宙是「一」還是「變」呢?有興趣的可讀《通向哲學的後樓梯》裏的《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一對相反的孿生子》。從「能量」的角度來說,整個世界的物質與現象,背後都是「一個能量」在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壺子叫這個「能量」為「疑獨」:「疑」是觸不到摸不著,「獨」則是一個東西、一個能量。研究「疑獨」,就是物理學,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假設,是量子物理的 M 理論。物質與現象的不斷轉化,二氧化碳和水跟碳水化合物的互換,熱的東西不得不變冷等等,就是「往復」,就是「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的生化作用。

接著《皇帝書》那一段,講的是能量會積聚,為之「息」;到了臨界點爆發出來,然後慢慢衰退,為之「消」,就像地面版塊每天在移動,做成壓力,到了一個地步便爆發成地震,之後有餘震,平靜後又再重新積聚壓力。

列子接著講的,初看有點像柏拉圖的理型論。他將宇宙創生分成四個階段: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到太初,是能量的開始,也許是由零能量變成正能量與負能量兩個宇宙的開始,也就是太極分成兩儀的時候。太初到太始,能量的不同形式出現了,包括質子中子電子間的強弱力場、原子間的金屬鍵離子鍵共價鍵、以及剛才提到的動能位能電磁能等等。太始到太素則是能量變成質量,既產生物質的時候。「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似乎就是大爆炸前的狀態了。

「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是開始,「九」是終極的意思,易經以「九」為陽極,盛極則衰,否極泰來,復變為「一」。「七」大概是元素的意思。在丹道裏,甚至在西方煉金術裏,元素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種元素,化生成你身體的五臟六腑,以及宇宙萬物。因此,「一變而為七」就是核聚變,產生物質的階段,就是太始到太素的時候。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那一大段,就是說,宇宙是一個進程。在任何系統裏,分佈得不平均的能量都會一步步地邁向均衡狀態 (Equilibrium),但過程中會有生滅往復。譬如說,你將一顆珠丟到一個盤子裏,最終的均衡狀態是停在盤底最低點,但它一開始會向下滾,衝過盤底,憑著慣性再向上滾一小段,然後又滾回來,直至把當初的位能都消耗掉 (在磨擦時的熱能與聲能上),才會停在盤底。何時才「全」?「全」就是「完」。完全完全,一切歸於寂寥,也正是涅槃的意思。

我們又如何感知能量呢? 能量會透過光,刺激我們的視覺;聲波,刺激我們的聽覺;化學能,制造出嗅覺味覺;熱,產生觸感 (壓力也是熱力學裏熵的體現);甚至腦裏的思想,都是靠生物電能來進行 (一個人的電功率大概等於一顆四十瓦特的燈泡)

到此,列子講完了形而上的東西,之後也不會再講。他接著談的,是萬物因緣際會,互相化生,以至於人的身體,也是能量與物質的交會,最終仍是會化成別的東西。不過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我們化生的身體,而是背後的「精神」。這個「精神」,亦即死後能走來走去的「鬼」,其實也是「能量」的一種,因此也是無形的。身體只是聽從精神而活動,只是影子。

之後連續四段, 包括榮啟期、林類和子貢等對話,都是說人死後有靈魂,也許能活得比現在更好。所謂「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回家又有什麼可怕呢?

既然生死不足懼,也不能逃避,兼且我們正在一天天地變老,那我們應該怎樣生活呢?首先,我們不該憂慮老死。這就是「杞人憂天」那故事的意思,也是鬻熊那段的意思。然後列子指出有兩種操縱「能量」的方法。如果真正的生命不是肉體而是精神,而精神的本質就是能量,那能操縱能量的,就能操縱生命。那兩個方法就是:「省」與「偷」。

「省」就是節約能源。不應該費心的,不去費心;時機未成熟的事情,不去幹。這就是為什麼道家人物都精於術數,因為不想浪費氣力做一些沒結果的事情。「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就是「省」。「偷」就是吸取日月精華、修鍊金丹等等,偷盜天地的能量為己用。這就是最後那個「齊之國氏」裏的意思。

在《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The World's Religions) 裏,休斯頓.史密士 (Huston Smith) 精要地指出道教的三個面向:省電、偷電、借電。「借電」就是借用鬼神符咒的力量,即後來的齋醮科儀。此書我第二次在這裏介紹,也是我在理大教授宗教的參考書,絕對是本好書。關於道教,我至今還未讀過解釋得比休斯頓.史密士更精準的。說回道家,你看諸葛亮早年不仕,因為想「省電」,後來又借箭又借東風甚至想借壽元,背後的哲學都是道家的。

在社會學裏,宗教必定有三個組件:宇宙的創生 (Cosmogony),苦的原因 (Theodicy) 與離苦得樂的方法 (Ethics)。一篇《天瑞》就包含了這三個部分:宇宙就是由能量不斷生化而成,人類痛苦來自不瞭解生化的必然性,妄圖抗拒無常,而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修道。慧根淺的,讀《老子》,學省電的方法;慧根深的,讀《參同契》,學偷電的方法。

既然至道無言,我嘛, 本已決定封筆,「省省電」,卻又寫了這許多,正是「吹者不能不吹」也。

2011-03-08

Running (跑道)

一個人跑長跑,是一種出世的修行。最初那幾公里,雜念紛擾,胡思亂想;十數公里後,思想開始沈澱,濁水漸變成清水。跑到廿多公里,開始忘我,身體不再感到痛苦。到三、四十公里,開始體會死亡。

兩個人跑長跑,是一種入世的修行。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夥伴的關係,要互相遷就,就必須放棄自我中心的目標時間。放棄無意義的目標,才能留意沿途的風光,好好珍惜容易忽略的親情、友情、愛情。個多小時裏,無言或聊聊,總會想著,原來身邊的人健康快樂,是最大的福氣。

最後,還是一個人跑長跑,不為人、不為己、不修道,完全不為什麼。沿途遇上的,認識不認識,都是夥伴、都是朋友、都打招呼,都不執著。旁觀的、打氣的、拍照的,處處告訴你人間有情,讓你暖暖的。跑著跑著,發現自己仍是一個人在跑,不徐、不疾、逍遙、自在。

註:右圖乃是老爸與小弟牽著高舉的雙手衝線的英姿。老爸退休好幾年,今年第一次處女跑,老當益壯,壯志凌霄,佩服佩服。

2010-12-17

The Grand Design (神的存在)

有人說,霍金 (Stephen Hawking) 已用「M 理論」(M-Theory) 證明了世界並沒有上帝。這種說法說明了大眾對「上帝」與「M 理論」的不瞭解,也辜負了霍金努力解釋的「模型先決唯實論」(Model-Dependent Realism)。

在霍金教授的新書《The Grand Design》裏,霍金並沒有說宇宙的出現不需要上帝,他要說的,是宇宙根本沒有出現的一點,也沒有創造出能讓人類生存的環境的必然性。他認為不需要上帝的,是宇宙的演進。因此,書裏並沒有報章指的「大爆炸是物理學規律不可避免的結果」的意味。

話說回來,霍金的確是衝著所謂「神的存在」這個古老的問題而來的。不過他挑戰的不是宗教上的神,而是哲學裏的神,亦即嚐試用理性推展出來的神。科學家與哲學家是不會跟你討論耶穌是人還是神的問題,抑或穆罕默德有沒有真的碰上天使吉卜立勒,他們關心的,是宇宙背後有沒有一個總設計師。

霍金的書一開始便從科學史入手,由古希臘旳哲學家談起,一直到廿一世紀量子物理學的發展,但他迴避了有關神是否存在的討論。其實早於柏拉圖 (Plato) 的時候,便有「神依照天上的藍圖創造世界」的說法,由於世界只是天國的複製品、是次貨,因此充滿缺憾。這個想法被早期教會的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of Hippo) 用來構建《上帝之城》(City of God) 的藍圖,成為早期基督徒對來世的冀望。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則較接近一個物理學家。他認為凡事的發生,有果必有因,物轉星移,起始時必定有推它們一把的力量,所謂「不動之動者」(Unmoved Mover),又名「第一因」(First Cause)。以後,這個世界便依著科學定律運作下去。這個想法則被中世紀的聖多瑪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 在《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裏化成「五路論證」的頭三路,一般稱為「宇宙論証」(Cosmological Argument)

亞里斯多德亦認為,大自然裏存在著一套定律讓萬物跟隨著運作。這套定律的存在,指向了背後的總設計師的存在。這便成為了後來聖多瑪斯的第五路論証,名為「設計論証」。總工程師既然建造了一條前進的軌道,則祂一定也訂下了終點站,因此此論証亦名為「目的論証」(Teleological Argument)。不少哲學家神學家以此作為道德生活的基礎。他們認為過道德的生活就是走在神預訂的正確軌道上,最後才能到達神預設的目的地或人類本性的體現。

聖多瑪斯的第四路論証有點像聖安森 (St. Anselm) 的所謂「本體論証」(Ontological Argument),主要是從人類直觀裏先天存在的「真善美」觀念,體認出神的存在。舉例,若你看見桌上的鉛筆不是平行排列,你或會覺得「亂」而忍不住把它們排齊。這個傾向是沒有任何生物上的必要性的。不少藝術品出現黃金比例,原理也是一樣。哲學家與神學家便歸因於一位完美的神的存在。

這三大類論証,天主教會沿用到今天,亦是人類理性討論裏對「神」的定義。直至現代哲學,笛卡兒 (Descartes) 仍用「本體論証」來肯定神的存在。萊布尼茲 (Leibniz) 則認為笛卡兒只證明了完美的神是可能的,而他自己則論証了神不單可能,也必然真實存在。史賓諾莎 (Spinoza) 進一步認為一切都是神的體現,一切都是完美,因此只要這個世界在存在著,神就存在著,成為「分體論証」(Mereological Ontological Argument)。這種說法被指為泛神論 (Pantheism),甚至無神論:因為如黑格爾 (Hegel) 所言,當你將一個論証推到盡頭,便會與相反的結論無分別;在這裏,如果你推到萬物都是「神」,那「神」這個字便沒有意義,可有可無。

不過,自從洛克 (Locke) 寫下《人類理解論》後,英美出現了貝克萊 (Berkeley)休謨 (Hume) 等經驗主義者,將這些「本體論証」全部推翻。洛克認為,神的存在,只可以靠倒推到「第一因」來論証。貝克萊則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換言之,當你閉上雙眼,你便不能再肯定太陽是否像剛才一樣繼續存在;因此,要這個世界穩定地存在,必須有一雙長期張開並俯瞰一切的眼睛,那便是神。休謨則更徹底。他連「因果關係」都懷疑,認為那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地把先後發生的事件連在一起的概念。舉例,每次閃電之後都會接著打雷,人類便會以為閃電「引起」打雷,實際上卻是放電作用同時產生電光與雷聲,但由於時間的差距才產生「因果」的錯覺。走到這一步,幾乎再沒可能論証神的存在,甚至連人類知識都變得沒可能。休謨坦言,「神」是個無用的概念。不過,休謨還是認為,也許沒有一位創世的源頭,但也許真有一位設計師在大自然背後。換言之,在「宇宙論証」與「本體論証」完全破產後,也許「設計論証」還能被理性接受,但也只是「也許」而已。

康德 (Kant) 受到休謨啟發,為現代哲學作了一個結論。他認為「知識」只是我們直觀地組合感觀經驗的後果,好像「因果關係」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組織知識的工具。我們的感知由於先天地受「時空」這個概念限制,無法想像出不用「時空」去組織知識的方法,因此才出現了手上的知識。試想像如果你是四度空間的生物,在一個沒有過去與未來的宇宙,時間並不直線向前,那你又怎會有「因果關係」這概念呢?因此,知識只是我們用來套在經驗上的工具,並沒有必然的真實性。言下之意,「神」也是人類意志 (Will) 的產物,用來解釋一些感觀經驗。舉例,你一方面可以認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想像太陽繞著地球轉。誰繞著誰轉,是相對的;「地心說」與「日心說」,只是一些「模型」(Model)。

因此,康德的哲學可以化成兩句說話:為知識劃界限,為信仰留空間(原句大概是:All our knowledge falls within the bounds of possible experience... I have therefore found it necessary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這裏只是意譯。)

如果要論証神的不存在,到此已然完成,不用等到霍金。霍金的《The Grand Design》,其實承接了康德的思想,嚐試解釋我們其實可以用不同的「模型」去看同一個世界。只要這些「模型」不單能準確描述現在,更能準確預測未來,那便是「真實」。所以沒有所謂一套真實的「宇宙定律」。他在此推翻了「科學決定論」(Scientific Determinism)。什麼「大爆炸是物理學規律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科學決定論」的論調。

在《The Grand Design》裏,霍金先推翻「宇宙論証」。在霍金的幾本書裏,都用到一個比喻:如果宇宙的空間是二度的平面,那它就像氣球的表面一樣在膨脹,並沒有邊界,所以不能問空間以外是什麼。而如果將整個時空比喻成地球表面,則時間就像由南極走到北極,而在每一個緯度上的橫切面積就如宇宙空間的大小一樣,開始時膨脹,後來則收縮。問宇宙與時間的起始之前有什麼,就等於間一直向南走,到南極後再向南走有什麼一樣。霍金想說的其實是,宇宙無始無終,因此「宇宙論証」被徹底推翻

霍金的真正挑戰,是推翻「設計論証」。科學越昌明,對大自然瞭解得越多,人類便越驚訝於宇宙定律的神奇。因此牛頓雖不信耶穌是神 (Arianism),但信神的存在;愛因斯坦亦相信史賓諾莎的神,即神以宇宙彰顯自己。連最激進的休謨,都未能完全推翻「設計論証」。在此,霍金先指出「M 理論」是一套好有機會以量子物理學的「模型」,同時整合電磁場、強力與弱力場 (原子內的引力)、以及重力場 (物質間的萬有引力),成為一套能組合一切對宇宙觀察而來的數據的工具。你可能會以為,如是者我們便能算出下一刻宇宙萬物的變化了!問題是,這套理論的基礎是量子物理學,而量子物理學裏有著名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因此,不止這個宇宙,連這個宇宙背後的定律,都沒有「必然性」,真的純粹是神擲骰子的結果!

霍金舉了個例子:教宗可以是任何國藉的人。根據量子物理學的思維方式,抽中中國人做教宗的機會率最高,因此教宗最有可能是中國人。只要你不去查現在教宗是什麼人,那教宗永遠都最有可能是中國人。一旦你去查,教宗便變成了德國人。教宗成了德國人後,便不可能是中國人,無論機率有多大。這便是我們的宇宙。宇宙可以以任何定律與常數開展,形成任何形式的宇宙,亦可以以任何「模型」去描述與解釋。我們身處的宇宙並不是唯一一個,亦不是最高機率的一個,因此可能還有其他的宇宙,我們並不知道。連在這個宇宙裏,出現了智慧生物這件事實,都是「碰巧」出現。不過,當我們去研究和測量這個宇宙時,就出現了「M 理論」裏的定律與常數,就好像發現教宗是德國人一樣。也許在其他宇宙裏,亦出現了完全不同形式的智慧,用想像不到的理論,描述著他們的宇宙。

我並不打算在這裏解釋《The Grand Design》,因為作為科普讀物,《The Grand Design》無疑已是非常的成功,很難想像能有再簡單的方法介紹當代的理論物理學,更別說如霍金一般地充滿幽默感。霍金的天才便在這裏。若要瞭解詳情,最好還是看《The Grand Design》。我想到的是,康德在九泉之下一定好高興,因為霍金正正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知識有界限、為什麼知識只是人類直觀地套在現實的工具。霍金亦相信自己已差不多看見知識的盡頭。其次是,宗教人士並無必要作那麼大的反應。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並不一定要建基在客觀理性上的神的存在。縱然沒有理性的原因要向著一個目的邁進,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人性與感情上的需要,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好像父母愛護子女,便不需要有神的存在作前題。我未至於像斯多葛派或康德那樣提倡為道德而道德,但我相信休謨所講的人性:因此為了感覺良好,我們還是好好生活罷

2010-12-06

Theology (神學)

多謝朋友們的問候。雖然這裏一直沒有更新,但我一直安好;亦正如朋友留言所指,已於八月時取得博士資格。有興趣的朋友,可在這裏點擊下載我論文答辯時用的演示,題目是《虛擬協作決策時的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 in Virtual Collaborative Decision-Making),簡單地為過去五年的工作做了個總結。

這之後,我為了一遂自己的心願,報讀了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of Theology and Philosophy) 的哲學課程,為將來讀神學碩士 (不叫 Master,叫 STL,即 Licentiate of Sacred Theology) 輔路,最終希望能任教修院。其實,我一直在大專院校教授世界宗教,卻沒有一個相關的學歷,這也是我來這裏的原因之一。

自少便很好奇,神父的訓練究竟包含了什麼內容呢?這裏面當然有聖經原文的研究,連帶希伯來文、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基礎;其餘的,就是有關基督與三位一體的理論、末世論、倫理學等哲學性的討論,以及教會歷史、靈修、禮儀、聖事、傳教等實務性的訓練。碩士課程探討的,包括了後梵二的神學、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以及與其他宗教的對話。也有一些好像聖母學、歷史裏的耶穌、解放神學等等比較富爭議性與現代的題目。

綜括來說,神學院的訓練包含三大類課目:啟示性的聖經研究、神職工作的培訓與理性的哲學思辨。

讀了半個學年,坦白說,上課時學到的不多,始終修院神師的教學方法太教條、步伐亦太慢。讓我學懂最多的,反而是兩位較新的外來講師。但跟隨著課程的指引,我自己在幾個月內自修了一大堆的哲學鉅著,由希臘的哲學到近代歐陸與英美的哲學,由聖多瑪斯 (St. Thomas Aquinas) 《神學大全》裏的認知論 (Epistemology) 與倫理學 (Ethics),到康德 (Immanuel Kant) 的超驗主義與胡塞爾 (Edmund Husserl) 的現象學 (Phenomenology) 等等。基本上,修院裏教的,是由中世紀傳承下來的「士林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

所謂「士林哲學」,就是將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s) 與聖多瑪斯的形而上學,套用在聖經與教會的教義上,作為對教義的理性解釋。若果中間出現了無法用哲學解決的問題,當然仍以聖經與教義為準。因此修院裏人人都知道:「哲學是神學的婢女」(Philosophy is the Handmaid of Theology;原句來自 Peter Damian 的 Philosophia Ancilla Theologiae,後來因為聖多瑪斯的引用而著名)。

也許我信心不夠強、恩寵不夠多,越讀越覺得士林哲學有點難以接愛,以至整個信仰的根基都有點動搖。果然是「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天國。」(瑪 18:3)。如果撇除了信仰,單從哲學來說,我則完全被大衛.休謨 (David Hume) 俘虜了。

也許因為很多英美學派的哲學家,包括休謨 (David Hume)、約翰·密爾 (John Stuart Mill)、史賓莎 (Herbert Spencer)、赫胥黎 (Thomas Henry Huxley)、羅素 (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以及歐陸的康德 (Immanuel Kant)、齊克果 (Kierkegaard)、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馬克思 (Karl Marx) 等等都是金牛座,因此我的想法特別與他們接近。哈,你會說,引用星座的說法,不是迷信嗎?正是。星相學絕對是沒有經驗基礎的學說,箇中完全沒有可證明的因果關係;不過,同樣地,宗教神學、甚至科學裏的很多理論,都沒有堅實的經驗證據。因此,這批創造了經驗主義、批判主義、唯物主義等等的金牛座,大都認為教會的教條主義是不可取的,形而上學與星相學一樣是人們主觀意志旳產物。這麼一說,其實讀哲學本身都是多餘。如康德所言,我們都只不過在嚐試把一些一廂情願的想法套用到感官經驗上,讓生活中的經驗變得容易整理罷了。

追溯本源,這批哲學家其實很多都是受休謨啟發,甚至現代心理學也是源於休謨的《人性論》,經過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而被發揚光大。不少人因而認定休謨以及經驗主義者都是無神論者。不過我不同意。過去這幾個星期,我從休謨的經驗主義裏,自己重新發展出一套新的、適合自己的神學。這個之後再談。在讀完了幾千頁的哲學史與原著後,我亦開始明白到為什麼要有哲學。在今天科學昌明的世代,不少人認為宗教與哲學是過時以及無用的東西。我身邊就幾乎沒有同道。然而,哲學的真正價值,在於為我們的生命找出意義

今天我們可以知道宇宙如何從大爆炸中爆出來,父母如何透過基因將特徵傳給下一代,光波如何透過視網膜裏一層又一層的神經細胞傳到腦裏構成圖像與記憶。然而,在這些知識的背後,究竟這個世界的誕生以及人類匆匆的一生有沒有目的?如果有,那是什麼目的?如何生活才能達到這些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或任何意義,那我們為什麼不自殺?為什麼要結婚與生育?為什麼某些光頻的組合會比另一些賞心悅目?為什麼某些音頻會觸動感情、另一些卻只是噪音?如何分辨對錯?哲學家們便為了解答這些有關「真、善、美」的問題,窮一生的精力,寫下了無數極富創意論點,在「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鴻溝上,搖搖晃晃地搭建著不同的獨木橋。

經過這幾個月,我開始覺得,也許修院的教育未必適合我,但現在是時候將儲蓄多年的「知識」,想辦法轉化為「智慧」了。

2010-09-01

Information (術數與信息系統)

「GIGO」在信息科技與系統理論裏,是一個很常用的概念,那就是「輸入垃圾、輸出垃圾」(Garbage In Garbage Out)。任何系統,都是由「輸入」(Input)、「處理」(或運算;Process) 與「輸出」(Output) 組成。就好像煮飯一樣,用料新鮮,自然餸菜美味,反之亦然。

最近無意中讀到易海書生以他自己十多年來搜集到的鐵版神數口訣與算法寫成的十五篇網誌,讓我一方面欣賞他的無私、一方面感慨大家冤枉地花在這方面的時間與精力,真是何其的多!

我不敢說《鐵版神數》完全是騙局 (之前倉海君已有專文討論),既然有人窮一生精力寫下一萬二千條條文,當然不會純粹為了開玩笑。綜觀公開了的所有口訣與方法,無論是「八卦加則」、「納甲加則」、「太玄數」、「日柱加則」、「元堂取卦」、「八卦滾法」、「先後天卦象加則」、「干支和數法」、「元會運世法」、「干支和數法」、「大運流年取數法」、「卦中取數法」、「互卦運算法」、「四門變」等等,我都學過,都不外乎是「數化卦、卦化數」兩個步驟。

好像最簡單的「八卦加則」,只不過是將「四柱」中 (出生的年、月、日、時),每一柱的干支,對應先天與後天卦數 (如甲為乾卦、子為坎卦等),疊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再看看有多少陽爻與陰爻,分別代入 15n(n+1) 中的 n,然後相加,再將上卦的卦數放在千位、下卦的卦數放在個位,便成了條文數。(具體例子可參看易海書生的介紹。)其他方法的分別大都在轉換干支與卦數的方法上。由於共有四柱,所以會有四條條文。

這種算法,有什麼問題呢?如果從宏觀角度,即是說所有與你同年出生的人,第一條條文都相同、同月的則第二條條文相同、每一出生年便有六日的人日柱條文一樣。如果那些條文很空泛,好像西洋星座一樣,只是說你是否固執呀、外向呀等等,則可能沒問題;但用來推你父母生肖、兄弟數目、生卒時間等如此精細的預測,則肯定沒可能。

《鐵版神數》裏有教用年柱考刻,即用年柱「數化卦、卦化數」,看看算出來的生肖與你父母的生肖是否一樣,若不一樣,則「向前推三十條」再看:那跟亂猜有什麼分別?不可能同年的人父母的生肖都一樣吧?有人於是提議用算命的時間來調整,那不如直接起個卦算算來人六親生肖便算了罷,為什麼要用《鐵版神數》那麼麻煩?

在此,我覺得大家可以用一個方法去判斷不同的術數有沒有道理。年柱由天干地支組合而成,所以有六十個組合。這六十個組合,配對六十四卦,因此至少有四個卦是不會被用到的;這些卦又轉換回條文數,都只會有六十個可能。再看父母生肖,各有十二個可能,結果有 144 個組合,因此用年柱是不能算出父母雙方的生肖的。如果有個方法說,用年柱可算到父或母親其中一位的生肖,可行性便高些,但你仍要想想,有沒有可能同年的人父或母都有同一個生肖?就算你懂得用「八卦滾法」,「滾」八個卦出來,再前前後後搞 48 條條文,你的結果仍是受制於你輸入的「集」(Set) 有多大 (Input),即有多少可能輸出的變化 (Output)。千萬不要被五花八門的運算 (Process) 蒙蔽。

天下術數都可以這樣去看。曾讀過王亭文先生用這個方法駁斥一些紫微斗數格局「太容易出現」,因此是假局:總不成滿街的人都大富大貴吧?好像有些古本斗數會說那人死於「傷使夾限」、「小限入羅網」,回心一想,任何人到六、七十歲,就一定到「傷使夾限」,每六年就會「小限入羅網」,但不見得人人都是那些時候死。所以這些東西只可用來「裝專家」時說。

那是否所有術數都是假的呢?也不見得。只要你先有個基本概念便能分辨。單單用出生年,是不能算父母的,要同時有出生日。年代表父母,日代表自己。籠統地說,不會所有屬水的子女 (日) 都克父母的,只有父母同時是屬火 (年) 的時候才會。當然還要看很多東西,好像年支與日支、其他五行的多少、生旺等。

因此,如果有《鐵版神數》在算父母的時候,同時用年柱與日柱來「數化卦、卦化數」,即從 3600 個干支組合裏配對到 360 個卦,再配對到 144 個生肖組合,那算得出父母生肖便變得可能。年日組合同時可用來算上司與下屬,配合流年流月流日等,便有可能算出每天上班時與上司的交往。始終年與日有 3600 個組合,這個「集」可以包含很多東西。「月日」和「時日」等組合則可以用來算夫妻子女下屬錢財等,總之不能不考慮出生日。曾聽說真正秘傳的《鐵版神數》會橫向起卦 (即用不同的四柱),再用考刻的結果調整;那聽上來便像樣了。

你可能會問,身為「五大神數之首」的《紫微斗數》裏,有不少年系或時系星,單靠年或時便安盤,豈不是假?那未必。雖然有些星,好像四化星,安星盤時只用了出生年,但因為解盤時要相對命宮位置,而命宮位置又經過了年柱納甲、順數月逆數時等繁複的計算,因此早已將四柱都考慮了。算四柱八字的,原則上是直接用剛才的方法,不過中間牽涉了一個頗難掌握的步驟,就是決定那個天干為「用神」,這比較主觀,要有經驗。我們常常說「捉錯用神」,便是來自命相之術。其實紫微斗數解盤都很主觀:你可以說一個宮有凶星,但又可以說對宮有「空星」破解,又可以看「三方四正」的組合,又要看廟旺落陷,究竟相互之間的總影響如何?結果又要靠主觀的經驗

又看看天下最古的「三式」之一《奇門遁甲》,雖然超級複雜,排盤排盡天地人神,又星又宮又門又干支,但其「輸入」其實是事情發生時的四柱 (陰曆) 與節氣 (陽曆),原因是它本以軍事佈置為最初目標,因此沒有考慮個人的四柱八字 (一隊士兵,什麼八字都有啦)。我們能不能說,所有人在這個時辰向東走都會發財?我認為還是要看這些人的四柱八字。一隊士兵向東走,也許可以預測勝敗,但未必能保證所有人都生還。

所以到了今天,當我碰到有人公開什麼命理秘術的時候,都不會很興奮或好奇。很多秘術一聽便知是假。但我不排除有些人能算得很準,其中牽涉到天份 (Gift):始終,預測學裏有很多唯心的成份,否則電腦早已取代看命的了。說到底,一切唯心造:找贖少了一塊又是「破財」,生意失敗傾家蕩產又是「破財」,就看你的善業惡業與福報有多大了。

2010-08-28

Taoism (旁門左道)

朋友高學歷、居要職,因愛上科儀,成為了一位道教徒。這本來也沒什麼,我對各大宗教一樣尊重。但有天朋友跟我聊起,竟說道家哲學來自道教,不過如果不將道教裏的齋醮符籙抽起,則世人會較難接受,所以才有老莊等哲學思想,好讓世人認識道教云云。

我當時什麼都沒說,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從歷史的角度,道家思想開始於春秋戰國,而道教則大抵由東漢五斗米道開始。你當然可能說黃帝時期的廣成子等神仙都算道教徒,但作為有齋醮科儀符籙的宗教,則不會早過漢代。

也有認識全真教修道人,修房中術,如行房時忍精返還等。我不知道最終目的是什麼,若果是教規,那我也沒什麼好說的,就像麻原彰晃叫教徒一天手淫六次但不淮射精一樣;但若果是修仙、修內丹、修長生不老,這條路一定走錯了。

呂純陽曾說:「由來富貴原是夢,未有神仙不讀書」。作為道教弟子,至少都要讀讀被奉為「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裏便特別有一篇《明辨邪正章》,駁斥這些旁門左道:
是非歷臟法,內觀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壇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見形象,夢寐感慨之。心歡意喜悅,自謂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諸術甚眾多,千條有萬餘,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履行步斗宿,六甲次日辰」就是指科儀;「陰道厭九一,濁亂弄元胞」便是所謂採陰補陽的房中術。其他服氣辟穀、內觀導引、吐納不睡、神打養鬼等等,最終只會「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癡。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自以為能延遲死期卻「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

當然,想讀《周易參同契》去學正統道術,也不是容易。年少時基礎不夠,一點都看不明。後來學過中國曆法、天象、易卦、中醫、命數等等一大堆,才只是明白了字面的意思,卻仍是無法憑書修練,只知若要成道,必須種下很大的善因,再等那善果以上師的形式出現,惟有繼續好好做人。

最近讀過南懷瑾老師的《我說參同契》,讓我想起奧修 (Osho)。坦白說,現在讀南師的書,不會有新的得著,因為無論他在論道還是說佛,中心思想都是一樣,修道的功夫也沒有分別,甚至笑話都不時重覆。這就和奧修一樣,可謂將所有古老的文字拿來認證他們的觀點與方法。雖然如此,我並沒有說那些觀點與方法有錯:我相信它們都對。因為真理應該只得一個,古今中外的神秘主義者所經歷的境界亦不會有分別。套用南師的說法,這叫「共法」。學習不同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出「共法」,也就是所謂的真理。

那究竟「共法」是什麼?就是靜心,讓妄念沈澱,等天地的氣由虛空中出來注滿身體,最終脫胎換骨,返老還童等等。但去除妄念要徹底,連「靜心」這一念或「修道」這一念都要去除,更不能「想像」這裏有氣流,那裏有感應等等,要真正無念。根據南師的解說,書中提到的「離」也好、「火」也好、「心」呀「太陽」呀「金氣」呀「鉛」呀等等,都是「元神」或「思想」,失去控制的「神」就是妄念。那些「坎」呀「汞」呀「月亮」呀「腎」呀「天一生子水」呀等等,都是「元精」或「內分泌」,但不是「精液」。當男人因女人而有反應時,「元精」或「內分泌」便已用了來做「精液」,之後忍不忍都早已沒了,道書裏則說是「濁」了,所以不能有欲念,更不應修房中術。總之南師講了上中下足足三冊,加起來還是「正念」兩個字。

到此我又想,為了長生而修道,早已「著相」,著的是《金剛經》裏的「壽者相」,那又何必修道?除非你發了大願,要普渡眾生,但又不夠時間,才需要長生不老;否則還是老老實實做人吧。

註:我亦有理由相信南師的《我說參同契》未必全對,至少有不少地方有其他解釋。好像「九還七返,八歸六居」,似乎是指如何將後天的《洛書》變回先天的《河圖》,象徵由後天回復先天的目標與過程。又例如文中多次提到「三五歸一」、「三五不交」等,「三五」應為《河圖》中代表水的「一」與代表金的「四」相加的「五」、代表火的「二」與代表木的「三」相加的「五」、和代表土本身的「五」,三對「五」相交。至於這些五行又比喻著五臟與內藏的精、氣、神、魂、魄等生命的元素。南師對這些都沒有解釋;我也未必就對,只是在這裏拋磚引玉罷。

2010-08-17

Constellation (三垣二十八星宿)

年少時曾經沉迷兵法,特別喜歡佈陣;然而,若要從三韜六略、河圖洛書中悟出八陣圖,甚至小說中的二十八星宿大陣,未免妄想。不過古之兵家都號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二十八星宿大陣,明顯是效法天上的星宿。因此,要學佈陣,便先要學中國古天文學。

若你翻開《史記.天官書》,便會發現中國早已將天空中的星星全記錄下來,並與地上國家的治亂興衰拉上關係:「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并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等等。可見中國的天文學,是以預測未來為目標的。譬如說,作為北半球天空的中心點,北極星被稱為「帝星」,受全天星宿朝拱。帝星若失輝,便預示著皇帝有危險了。

帝星也就是道教裏的紫微星,圍繞帝星的星,形成一個圈,就叫「紫微垣」,是皇帝內宮。那個圈,主要是由天龍座 (Draco;紫微左垣) 與鹿豹座 (Camelopardalis;紫微右垣) 所組成。地上的紫禁城,便是效法紫微垣而興建的。除了紫微垣,還有代表政府「太微垣」,由一眾將相朝拱著「太子」,以及平民居住的「天市垣」,合稱「三垣」,亦分別被稱為中垣、上垣、下垣。

三垣以外,就是有名的二十八星宿,分別為:
  • 東宮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南宮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 西宮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 北宮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好了,到此為止都是很多人早已聽過的基礎知識。問題是,這些星宿其實是天空中那些星星?是否真有龍或虎的形狀?如果真的要佈陣,那是個怎麼樣的陣?

那時候,就算印有天宮圖的古籍,都只有右圖,實在難以按圖索驥。時至今天,在網絡上找到的,一般都是中西星座的對照表,要靠自己逐顆逐顆的把星星圈起來。偶爾間找到一本古天文書籍,那些星圖則中西名稱混集,極難讀出所指的是何星,更遑論星座的形狀為何肖龍肖虎。再者,如果只用肉眼,在香港這個又污染又充滿光害的城市,要看到星星已是十分困難,不要說分辨星座了。

其實現在星名的翻譯,早已參考了中國古名。好像「天蠍座 σ」中文名為「心宿一」,就是因為它屬於東宮蒼龍的心宿。不過西方星名是跟亮度排次序 (α、β 等),不像中國那樣跟形狀順數,所以不容易把其他星圈出來。因此,我一至想把四宮星圖畫下來,卻苦於工程浩大,遲遲沒有實行。

結果,終於等到我發現了免費軟件 Stellarium 我的想法才被實現。其實 Stellarium 也不是很新的東西,不過我一直沒時間試玩。最近我卻發現原來它不只有西洋星座,還有中國星圖!雖然有些錯漏 (好像「壁宿」便畫錯了),但大體上能讓你看到四宮四象的圖案,還可以加速時間的飛逝,觀看星空的變化,甚至追蹤某一星球的軌跡。

於是,我就在 Stellarium 的基礎上,完成了三垣二十八宿的中西配對。先看看三垣 (要點擊放大)


你可以在上圖的天市旁看見牛郎 (河鼓)織女在遙望。在上圖中,我亦加上了紫微垣北斗七星的星名。你會發現,北斗一星名為「天樞」,但又跟著「貪狼」。學過紫微斗數的朋友就知道,「貪狼為北斗第一星,為解厄之神,禍福之主」貪狼,其實是掌管天樞的星君,亦即道教的神祉;其他的星與星君亦已同列於上圖。實際上,北斗七星,掌管「死」;南斗六星,掌管「壽」。因此民間有很多人拜北斗的。如果你記得紫微斗數排盤的方法,你會發現紫微天府永遠在命盤中相對,原因是紫微代表北極星、天府則是南斗之首;前者在北邊的天空轉,後者在南邊的天空轉:


南斗就是北宮玄武之首,斗宿。以下就是我嘔心瀝血完成的四宮二十八星宿圖,相信是現時網絡上最清晰的 (必須放大至 1:1,再切割;歡迎轉載,轉載只需連結到這網址便成;你亦可向我索取個別檔案)


星宿的意思,其實是月亮每晚住的地方。如果你追蹤月亮,你會發現它會順序經過二十八星宿。前天晚上月亮就住在「角宿」:


如果有人正好在這晚出生,西方就叫這個為「月亮星座」。由於「角宿」相對應的星座是「室女座」,所以這晚出生的人的「月亮星座」就是星相裏的「處女座」。

任何人談到中國天文學,都會提到「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參」就是「參宿」,「商」則是「心宿」。西宮的虎面與東宮的龍心當然不會相見,要隱藏地平線才有機會看到它們在一起:


由於「昴宿」是一組星群,也就是「七姊妹星團」,要放大才能分別配對:


至於學《易》的, 會發現至此「六神」中已有勾陳與四獸,卻沒有「螣蛇」。由於 Stellarium 裏沒有這星座,我自己畫了一幅。《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你看像不像?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在香港能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在銀河兩岸呢?

2010-08-04

Millennium (千禧年系列)

Let The Right One In瑞典,一個位於北歐的國度,寒冷、遙遠、陌生。

從來沒有聽說過那裏的人怎樣生活,亦很少接觸他們的文化。早些時,無意中看了一套電影,叫《血色童話》(Let the Right One in),才終於對這個冰冷的地方形成了第一印象。這套電影也許沒有其他吸血鬼小說或電影般浪漫刺激,但卻成功地描繪了北歐的灰濛死寂與北歐人的豪爽性格。

《千禧年系列》(Millennium Trilogy),才總算對這個國家多些理解。《千禧年系列》是瑞典作家兼新聞記者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的作品。這位作者畢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法西斯的組織,而《千禧年系列》則是他第一套完成的小說,但很可惜,他自己就在 2004 年小說付梓之時去世,沒法見到這書引起的轟動。《千禧年系列》一套三冊,分別是《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玩火的女孩》(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 和《直搗蜂窩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出版後迅即在四十四個國家發行,並於 2009 年打敗丹‧布朗,成為歐洲最暢銷作家,賣出了二千六百多萬本!

能做出如此震撼成績的作品,我又怎會放過:結果我不單一口氣啃掉整套小說,還看了同名的三套電影。整體來說,這三套小說是要順序來讀,但性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龍紋身的女孩》是一個所謂「密室殺人」的偵探故事,故事開始時人物眾多,彷如在讀《紅樓夢》,但到後來不同的角色與線索便越來越分明,讀者不難自己推出來龍去脈。所以結局時作者安排了一些荷里活式的緊張情節,務求大家追讀到最後。作者亦有心在這套小說裏帶出對家庭的暴力女性的虐待、對財經記者質量的低落、以及對納粹主義多年研究後的一些看法。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玩火的女孩》則是「哈姆雷特」或「王子復仇記」的現代版。在這套小說裏,作者亦乘機鞭撻瑞典 (也許全世界)記者是如何輕易地被騙被操控,以及精神病患者、同性戀者、甚至女性等弱勢社群在社會裏受到的歧視。當讀者開始體會作者寫這套小說的苦心時,亦也許會開始對不斷出現的枝節產生厭煩的感覺。不知道是作者故意擾亂視線,還是開始駕馭不了故事中不斷冒出的意念,以至可能會感到不耐。我有位一起在讀這小說的導師同事便直言開始覺得悶。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無法抵抗它的吸引力而繼續追看下去。

《直搗蜂窩的女孩》則是作者對瑞典整個執法與司法制度的質問,甚至提出政制的漏洞可能做成的憲法危機與對人權的可能侵害。它本身像套湯姆.克蘭西著 (Tom Clancy) 的間諜小說,緊湊的情節一直維持到結局與尾聲,讓人愛不釋卷。然而,無數的枝節,好像女總編被挖角與被色情電郵騷擾等,再一次對讀者的耐性做成挑戰。這個問題,在電影版裏被解決掉。

電影版的《千禧年系列》,由於時間關係,刪掉不少可有可無的情節。而第一齣《龍紋身的女孩》,更由於能成功將書中不少相片裏的線索呈現在觀眾面前,令故事的可讀性與娛樂性提升了不少。不過亦由於刪減了作者苦心加插的訊息,結果令這套電影變成一系列平凡而無訊息的電影。亦也許由於時間的關係,由第二套電影開始便連營造懸疑的時間也沒有,很快進入了追殺、逃亡等情節。我後來才知道第二與第三齣電影是由另一位導演拍的,因而給人一個頗不同的感覺。我見網上不少讀者觀眾都對第二與第三齣電影頗不滿,可見要將這套情節太豐富的小說轉變成訊息與娛樂性並重的電影,是頗困難的。聽說曾拍《七宗罪》與《搏擊會》的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將會拍荷里活版的《千禧年系列》,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2010-07-28

AntichrisT (失落伊甸園)

一向接受血腥變態的電影,會為《沉默的羔羊》或《恐懼鬥室》等有腦又有血的電影著迷;但卻從來沒看過比《失落伊甸園》(Antichrist;國:反基督;台:撒旦的情與慾) 更變態的、更有深度的、和更少影評的。我在網上看到不少電影人用「病態」、「震驚」等字眼來形容,大家都對其中自慰、虐待、自殘性器官等場面留下了很深的印像。然而,電影背後其實滿載著豐富的宗教與神話符號,只留待知識分子去破譯。

知識分子嘛,就是將簡單與顯而易見的東西,用最複雜的符號去加密,再讓其他知識分子去解密的一群無聊人罷。在這個定義上,我在這裏寫的東西都算十分無聊;不過論到真正的淵博和無聊,我跟朋友倉海君還是差一大截:在我還在搜集資料寫這影評的時候,原來他早已洋洋灑灑的寫了五千字的剖析!如果你真的想瞭解這套電影,我強烈推薦你去讀讀倉海君的大作,保證得益不少。

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對電影中那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星座很感興趣。電影中,它們分別叫「痛苦」(狐狸)「絕望」(烏雅)、與「悲傷」(鹿)。當然,這些星座並不真正存在。在維基的解釋裏,它們被連結到一則賽爾維亞與俄羅斯的童話,故事裏講述三立化身乞丐的天神,如何幫一個不幸的窮小子,取得一個不仁的富翁的財產,並娶得他的女兒為妻。這個故事怎看也與《失落伊甸園》無關。這樣說,古印度的童話《五卷書》(Panchatantra) 豈不更有可能?


另一個更有可能的來源是詩人葉慈 (W. B. Yeats) 一篇叫「三個乞丐」(The Three Beggars) 的詩篇,內容提到一位皇帝問三位老乞丐 (或流浪漢) 一個很有智慧的問題:

究竟慾望大的人得到最多,
還是慾望少的人得到最多?

Do men who least desire get most,
Or get the most who most desire?

殊不知「得到最多」本身就是「慾望」。那老乞丐也答得妙:

得到最多的人,
是人或魔鬼都無法令他疲倦的人;
只有慾望本身才能讓他們疲倦。

A beggar said, They get the most
Whom man or devil cannot tire,
And what could make their muscles taut
Unless desire had made them so?

結果皇帝用一千磅,刺激起他們的慾望,讓他們爭吵,最後累得三個都睡倒。葉慈的詩也好像不是電影裏「三個乞丐」的象徵意思。我很欣賞倉海君將鹿、狐狸和烏鴉詮釋成「新生」、「魔鬼」與「該隱」(Cain),特別是「該隱」;儘管讀過《古蘭經》,卻實在不會想起來。將他們當成「繁殖」、「犯罪」與「死亡」亦可。電影裏,它們亦有「夭折」、「自殘」與「永恆不死」的意思。代表「永恆不死」的烏鴉,最有可能的典故應是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的《渡雅》(The Raven)。

然而,為什麼三個完全無關係的圖騰會被安上一組叫「三個乞丐」的星座裏呢?

與其亂查,不如重想電影中片段:女主角在最後曾著魔一樣地說,當「三個乞丐」到來時便會有人死去;而她所進行的,正是阻止暴風雪 (Hailstorm) 到來的巫術。歷史上,的確有一宗「女巫審判案」(Salem Witch Trials, 1692),吊死了三位懷疑是女巫的乞丐和女僕。但我相信「三個乞丐」應與巫術裏的星相學有關。電影中那本古書,是《女巫之鎚》(Malleus Maleficarum),也就是兩位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 的審判官對巫術的記錄;女主角自慰的儀式,是崇拜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us)、主張非理性與縱慾的邪教 (Dionysian Cult) 的儀式。因此,如果真有關於「三個乞丐」的典故,應該與這教派裏的星相學有關,可惜我才疏學淺,還沒找著。

要不要看這電影,我沒意見;看完後感到強烈不安,亦屬正常。電影一開拍便有「撒旦就是大自然」的主題,導演更拍到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可想而知有多變態。

2010-07-26

Calendar (曆法)

曆法,是記錄時間的方法。

古人發現,地球的氣候,與地球的公轉有關。因此,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周,期間春耕秋收,叫一「年」。由地球的潮汐漲退,到生物的生理週期,又與月亮的盈虧有關。因此,月亮盈虧一次的時間,叫一「月」。日出日落,又為之一「日」。為了方便溝通,又將一日早晚分為均等的十二個「時」,時又可以再均等分為「刻」與「分」。

古人接著記下:一年有大概十二個月,每個月大概又有三十日。因此,一年大概有三百六十日。從此,三百六十變成西方古文明的單位,好像一個圓便有三百六十度。

至於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用的,是十二與三十的最少公倍數:六十。它能被三十除盡,又能被十二除盡,天體的變化因此每六十個週期便重疊一次。

為免造六十個符號作單位,中國人發明了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最少公倍數正是六十;它們分別是: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史書《世本》記載了「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二皆黃帝之臣」、「甲乙之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之名月,謂之支」;換言之,根據傳說,早於黃帝時期便有干支曆法。第一個甲子年,正是黃帝於公元前 2697 年時登基的那一年;古人稱黃帝元年。

數的時候,就從甲子、乙丑、丙寅等,一直數到癸亥。留意單數干 (甲、丙、戊等) 是不會與雙數支 (丑、卯、巳等) 相配。因此單數排位的干支為「陽」,雙數的為「陰」。

中國的曆法,就是以甲子年、乙丑年等一年一年地數下去,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又以甲子月、乙丑月等一月一月的數;由於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每逢一月便是寅月。日也是一樣,由甲子日、乙丑日等開始數,每六十日完成循環。時辰也是一樣,每天由晚上十一時開始,每兩小時一個時辰,由甲子時開始,五日後便又回到甲子時。一個時辰再分為八刻,一刻有十五分。

到了宋代邵雍,即著名的邵康節,更推而廣之,創下以「元會運世」為單位的宇宙曆。簡而言之,世界由始到終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又有三十「年」。也就是說,一元有 129,600 年。自然地,十二會以地支為編號、三十運則以干支配合來數。他的曆法,由堯帝登基時五星連環的那一刻開始。

由始推出一個結論:在六十年裏任何一個時辰,都可以用四組干支,或八個中文字代表:這就是所謂「八字」;它們分別構成年柱、月柱、日柱、時柱等「四柱」。之後就每六十年循環一次,直至永遠。

在這裏,我同時想介紹如何用 Excel 計算任何一個時刻的四柱。由於 1984 年是「甲子」年,只要算出今年與 1984 的差,再除六十後的餘數,便可以知道今年的干支。算餘數的函數為 MOD。假如你將今年年分輸入 A1 的格內,又設定甲子是 0,乙丑是 1,丙寅是 2 等,那:

=MOD(A1-1984, 60)

便會得出除 60 的餘數。要化為年干,只要除 10 得餘數,0 為甲、1 為乙等;化年支則除 12,0 為子、1 為丑。當然,你也可以加 1,讓結果變成 1 為甲、為子。

可以說,算年干是最容易的。起月柱亦不難。既然一年有十二個月,每逢農曆一月便是寅月。至於月干,由於有十個,每六十個月便會循環一次,亦即每五年就會有一次甲寅月,逢甲或己年,正月便一定是丙寅月。古人於是設計了一首「五虎遁月」歌: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為什麼叫「五虎」?因為「寅」代表虎,寅年就是虎年。同樣道理,一日有十二時辰,每五日便會遇上一次甲子時。子又代表鼠,故有「五鼠遁日」歌: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法,當從壬子求。

即每逢甲日或己日,就由甲子時數起。乙日庚日,就由丙子時數起。

到此,你會問我究竟想做什麼?原來自古中國曆法有一難題,就是起日柱。如果每個月都是三十日,就很簡單:兩個月便循環一次;問題出在每一個月的日數不一樣,又無算式可跟。舉例,正月初一是定在冬至後的第二次新月、大寒後的第一次新月、或最近立春的新月。月,顧名思義,是根據月亮盈虧來定的;但「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則是由公轉、亦即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來釐定的。冬至正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一般落在子月 (即十一月)子是開始,由子月冬至開始,日照便越來越長,所謂「陽火之始」、「冬至一陽生」,所以「做冬大過年」。子月更曾經是周代的歲首,即新年。寅月為歲首,是夏朝留下來的傳統。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候則為一「節」,一年於是有十二個氣、十二個節,為二十四節氣。

在人類的曆法上,以羅馬代表的西方文明,是用以太陽為主的數學曆 (Arithmetical Calendar);以阿拉伯世界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是用以月亮為主的陰曆;只有中國人用日月兼備的天體曆 (Astronomical Calendar),應該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Aslaksen, 2009)。我們用「年」和「節氣」來標誌太陽的週期,再用「月曆」來標誌月亮的盈虧,以至沒有萬年曆,根本推算不出每一天的日柱。

用數學曆的公曆,能輕易地讓你算出兩個日期之間相隔多少日,因為閏月閏年都是有公式計算的。但是你也許沒留意,中國農曆並不是每隔一年便有閏月。有時是隔一年,有時是隔兩年,要看日月位置!每個月亦不是一定有三十日,也不是一月大二月小這樣數。二、三、四、五、六、八等月都有可能有閏月!這樣做,有個公曆做不到的效果:就是每逢初一都是新月、每逢十五都是滿月。

因此,所有算命的師父,手邊都有萬年曆,否則無法憑簡單的出生年月日推算出八字。為什麼要算八字?因為中國人相信,我們一生的命運、健康、財富、官職等,以及每年的吉凶,都是註定的,並能由代表出生時間的四柱八字推算出來。不過,不同的派別在用不同的曆法。批八字的,用陽曆,以立春為一年之始,以出生日與節氣的距離除三為起大運的歲數;批紫微的,用陰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以逆數月順數時等方法安身立命算大限。算鐵版的,集大成,陰陽曆皆用,還要考刻:要知道你出生在那時辰的那一刻。若你不清楚,他們便問你父母生肖等資料,以確定你的刻數。由於要求這樣精確,推出的條文亦更細緻。以我所知,只有鐵版才會直接談到你壽元有多長,死於何時,身邊有幾多子女送終!

那麼,盲人師父讀不到萬年曆,豈不吃虧?這就要提到據說千金難求的「大小金鉗訣」。盲人師父憑訣便能起八字。「大小金鉗」是我遇過最高度加密的口訣;它記下了由 1930 年到 1990 年 71 年間每個正月初一的日柱、整年的大小月分佈、和立春的時間,但你若在什麼仙洞裏看到它,肯定不知它在說什麼。讓我分享開首兩句,你便明白:

白龍隨井六戌飛,黑兔家解丑十八。……

第一句「白龍隨井六戌飛」的「白龍」,指的是 1930 年 (庚午) 的正月初一是「庚辰」日。「龍」是第五個生肖,故代表「辰」;「白」是金的顏色 (見《起卦》裏的五行圖),而天干中「庚、辛」都屬金。不過「辰」是陽支,不會配「辛」這陰干,故「白龍」只會是「庚辰」。「隨、井」嘛,是兩個卦象的名字!「澤雷隨」與「水風井」,或「澤雷水風」,由上往下數,陽爻為大月 (30 日),陰爻為小月 (29 日),便是「小大大小小大、小大小大大小」。「六戌」,是指立春在初六戌時。那是十二月初六還是正月初六呢?那就看「戌」在「六」之前還是之後。現在是在後,所以是正月,否則就是新年前,即十二月。同樣地,1931 年的正月初一是癸卯日,立春在十二月十八丑時。

有了這七個字,就能為全年每一個時辰算出四柱八字,而無需萬年曆。我最欣賞的,是這口訣壓縮字數的加密法,真是少點基礎都看不明白。至於全套大小金鉗訣,已有高人在網上發佈,我就不再轉載了。另有一套叫「銀盤子」的口訣,讓人快速背出每年氣節交替的日子與時辰,亦已有高人發表,不贅。

可是,大家記住的出生日期,大都是公曆的,很少人記住自己的農曆生辰。這樣做成了另一個挑戰,就是要先將公曆轉農曆。認識我的朋友,到此可能已估到我想做什麼:我其實是想用 Excel 的函數,把公曆轉換成農曆,再起四柱八字。你也不用找了:網上無數的萬年曆,背後大都是一個表,記住了農曆每個月初一的公曆日子,再每次查出來相減;所以全部都有一個輸入年份的有效範圍。就算楊河理與熊曉東先生最近的論文 (Yang & Xiong, 2006),也沒有離開「大小金鉗訣」的模式,只是用二進制數字來代替卦名罷。

由於公曆是以數學為基礎的,要轉換農曆便十分因難,中間要對天體運作有很深的認識;特別是起月柱的時候,要先知道月圓月缺的時間。但是,由公曆起日柱卻竟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四柱八字其實是一個數學曆,純粹一個以六十為單位的循環,故此有條件造成方程式。只要你找一個甲子日為基準,再與你查的日子相減,再為中間公曆農曆的閏年閏月做調整,便能得出任一日的日柱。

正當我雄心壯志,想訂出這個由公曆算日柱的方法時,卻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那就是張雲鶴先生的《張氏日柱公式》(Zhang, 2008)。張氏的公式,需要知道那一年是否公曆閏年,可用這個 Excel 公式來決定 ([年] 是 Excel 裏輸入了年份的位置):

[閏}:=IF(OR(AND(MOD([年],4)=0,MOD([年],100)<>0),MOD([年],400)=0),1,0)

張氏的基數:

[基數]:=5*[年]-60*FLOOR([年]/12,1)+FLOOR([年]/4,1)-FLOOR([年]/100,1)+FLOOR([年]/400,1)+[月]*30-59*FLOOR([月]/2,1)+FLOOR([月]/9,1)-FLOOR([月]/10,1)+FLOOR([月]/11,1)-FLOOR([月]/12,1)+FLOOR(2/[月],1)+[日]+38+IF(AND([月]=1,[閏]<>0),-1,0)+IF(AND([月]=2,[閏]=0),1,0)

[基數] 除 10 的餘數就是日干 (0 = 甲)、除 12 的餘數是日支 (1 = 子)。

現在你也可以用 Excel 做萬年曆。如果有朋友記得自己的公曆與農曆生日,你可以不用萬年曆便能為他起四柱八字。你亦可以以它為基礎,配合 VBA 來排紫微斗數命盤。自己有自己的程序,便能將解盤的心得都寫進程序,不用金睛火眼的在三方四正數星星,又不用靠想像將大限流年的盤轉來轉去。你甚至可以自動為四柱起卦納甲排六親,再在網上下載鐵版神數的一萬二千條條文,排出一生命書。簡直可謂:

算命不求人,只需按 Button!

這是有點誇張。始終解盤、考刻等工作還是要人工處理。想算命的人亦是想傾訴多於想知道未來。越扯越遠,我還是在未完全離題之前,就此打住吧。

Reference:
Aslaksen, H. (2009).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th.nus.edu.sg/aslaksen/calendar/chinese.shtml

Yang, H. & Xiong, X. (2006).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n the Electronic Perpetual Calendar. Retrieved from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10479

Zhang, Y. (2008). Zhangyunhe Rizhu Formula: Mathematical Formula to Convert a Certain Day from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to the Heavenly Stems and the Earthly Branches. Journal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1(2), Retrieved from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cgxyxb200802004.aspx

2010-07-15

Musician (樂器與壽命)

剛寫下學拳為什麼可以延壽,再告訴你學什麼樂器會更長命。

幾年前考過 (不是學,也不是玩) 鋼琴,又認真考過薩克斯風 (Saxophone),感覺玩管樂會長命些:一來管樂在同一時間只會有一個音,不像鋼琴要同時讀一大堆音符,又同時按一堆相對應的琴鍵,手指又要不斷在感覺一樣的琴鍵上走位,極傷腦筋;二來管樂迫你用丹田呼吸,暗合氣功原理。不過,如果我就這樣隨口說說便算,那實在對不起我個博士學位。因此我在維基百科抄下了 392 位已逝世的樂手的生卒年份、主要樂器與音樂類型,決定做過統計上的分析。由於時間關係,我只選了鋼琴小提琴來代表弦樂薩克斯風單簧管代表管樂若有高人有時間來個「通殺」,記得告訴我結果。

在討論樂手壽命之前,大家先要理解,壽命受很多因素影響,好像遺傳、性別、疾病、戰爭、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又受國家有多富裕、不同年代的醫學有多發達、食物有多充足等等。舉例,根據世衛的報告,1900 年時我們平均壽命只有 31 歲,到 1950 年上升至 48 歲,2005 年則到達 65.6 歲。這樣看,生於 1756 年的莫札特死於 35 歲,已算是長壽。不過,在我的數據裏,無論十八、十九、抑或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平均壽命都超過 63,大大高於平均壽命,更有兩位有百歲高壽。可以說,玩音樂的,會較長命

當然,這是個有偏頗的樣本:能在維基百科出現的,都比較有名,亦因而較富有。其實家裏有條件學音樂的,便已較富有。較富裕的環境,自然有較衛生的居所、較有營養的食物、較高機會享有醫療等等。不過,玩音樂的亦特別多吸毒的癮君子。亦可能因為這個原因,玩搖滾的都比較短命,平均只有 55.09 歲:

玩不同音樂類型的音樂家的壽命:F(7, 384) = 3.101, p = .003




不過這個研究純屬無聊搞笑,大家就不必那麼認真;要認真的話,就要去找兩班人,一半玩音樂、一半不准玩,再等他們全死去,我們才能下判斷。

好,言歸正傳。結果發現,玩弦樂的 (M = 65.42) 竟然比玩管樂的 (M = 61.49) 長壽一點點 (t = 2.254, p = .025)!再仔細分析 (Tukey HSD),原來小提琴手特別長命 (M = 68.54),而鋼琴手、薩克斯風手和單簧管手則沒有顯著的分別。

玩不同樂器的音樂家的壽命:F(3, 388) = 4.685, p = .003



 無論如何,數據似乎支持弦樂手會長命些,特別是小提琴。無怪乎熱愛小提琴的愛因斯坦有 76 歲命!也許不斷狂用腦才是長壽的關鍵。看來,我這種可以懶就懶的業餘管樂手,無論如何氣運丹田都不會太長命的了。

2010-07-01

Martial Art (武術)

從不諱言自己的國學知識,最先都是來自武俠小說;可以說,金庸是我啟蒙老師,黃藥師則是我年少時的偶像。當然,長輩的藏書贈書、以及遇上倉海君等朋友亦很大影響,但最早仍是武俠小說真正引起了我對這些的興趣。我最初讀《易》、研究奇門遁甲,亦只因看完《三國演義》與《神鵰俠侶》,想排出「八陣圖」和「二十八星宿大陣」而矣。還記得當年會考試場外,人人都拿著課本作最後衝刺時,我卻捧著梁羽生讀得津津有味!

因此,我以前書櫃裏最多的,除了各種旁門左道以外,便是「武功秘笈」!可能有點難以置信,但我收藏的「秘笈」種類極多,由少林七十二絕技、武當劍譜、洗髓易筋五禽戲、輕功點穴暗器童子功、各大門派的氣功練法、醉拳形意拳八卦掌、甚至奧運的拳腳套路、十八般武器的耍法等等,幾乎齊全過嵩山藏經閣!

不過,這絕不代表我懂得武功。不少武術都十分難練。例如武當劍譜,其實是一堆堆的圓圈 (劍花圖譜),實際動作要自己想像;又例如少林七十二絕技中的「拈花指」,一開始便聲明要用左手練,免得你一時衝動用右手殺死人!驟聽上來好像好吸引,卻原來叫你用三隻手指,日日夜夜捏著粒豆子磨。到你能磨碎一顆豆時,就改磨小沙小石,如此練下去,三年小乘、七年大乘云云。其他的絕技都大同小異,起碼重覆做一個動作三五七年。亦有不少武功要三歲開始練,好像輕功童子功,有些甚至嬰兒時便要浸藥酒。可恨我早已超齡,否則馬拉松比賽裏幾時輪到非洲人跑贏我……

結果,我真正有練的,有三種。第一是氣功。正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以意引氣,再「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先跑任督二脈小周天、再跑大周天,幾乎所有門派都一樣。不過,練氣功往往到了一個地步時,便需要一位師傅「護法」,以致我這種自閉練武的「電車武俠」不敢再練下去,免得走火入魔。

第二,是我花了最多時間研究的「楊式太極拳」。我當時只有十多歲,硬拉著住在鄰座的同學一起晨早到球場練,正是「子午常練功」嘛。當身邊的公公婆婆在模仿師傅的動作時,我們則不斷翻閱那本兩寸厚的《太極拳全書》,揣摩楊澄甫先生當年的英姿。我不單學套路,亦念口訣:事關趙半山教胡斐太極時,也只是傳了他口訣 (見《飛狐外傳》)。記得那時並沒有互聯網,好辛苦才在舊書局裏找到成套口訣。後來又買了另一堆書,瞭解為什麼慢吞吞的套路可以用來格鬥 (還打敗了白鶴派,成了誕生香港武俠小說的契機;雖然現在重看那短片,一點不像大師比武)。我一直練到中學畢業、能熟練地打出八十五式全套的楊式太極拳為止。之後便又漸漸遺忘了。(右圖是從當年在大學裏與兩位兄弟以武術為題的多媒體功課裏抽出來的圖片。)

相信你已發現,由於我年少氣盛、囂張自大,加上銀根短缺,所以到此都沒有正式跟過師傅。一直到我工作了數年後,我才真正拜師學第三套武術:詠春。

也許奇怪的人總會遇上奇怪的人,我跟過的兩位師傅都很特別。先談談我尋師的經過。其實香港不少有名的詠春師傅,但都有點拖鐘騙財之嫌。一式三套的詠春拳,每套才兩、三分鐘,卻教足三年。經過一番調查,最後決定拜訪葉問親傳的徐尚田師傅。可惜徐尚田師傅年事已高,被他婉拒了。於是我再四處尋訪,找到另一位李師傅。李師傅的主要事業是跌打,教拳只是副業。因此他教曉我「小念頭」後,便不斷鼓勵我自己打木人摏和與其他師兄過招,好讓他專心看症。結果我每星期兩次上拳館,主要的練習是「被打」。一個只學了「小念頭」的新手,是無可能和一位學過「尋橋」馬步的師兄過招的;結果只有不斷被來自不同方向的「寸勁」彈埋牆、臉上被掌摑了無數次、又中掌又中拳搞到差點吐血。



別誤會,其實李師傅教了我不少東西。他雖然在看症,但每次我們過手犯錯時,例如「飛踭」,他都會出言指定。他亦多次示範如何只用「小念頭」的入門招數,在自己不用力、純粹借力打力的情況下,化解各式各樣的攻擊。很難想像,身材短小的他,能在一眨眼間將六尺高的師兄彈開三米!他還錄下掌斷雲石的示範放上網!時至今日,我仍然很享受能和別人純憑感覺過手的快感。那種速度、那種讓你心裏一念不生的空靈感覺,很難在其他運動裏感受得到。這些都是李師傅教的。不過,他一直沒時間教我「尋橋」,我亦後來搬了屋,找到第二位師傅。

第二位師傅不單是跌打醫師,在文革前更是留學俄國的腦科醫生,曾當武術隊的軍醫,亦是一位茅山師傅,幫人驅鬼捉妖……找到他,純粹是因為路過,或者是物以類聚吧!鄭師傅不單學過葉問傳下來的詠春,亦學過佛山傳下的少林永春拳。看他精神奕奕,出手又快又狠又重,很難相信他已經七十多歲!他教的詠春拳,可謂雜綿套路。在教「小念頭」時,摻合了「尋橋」的「挖手」、「拋拳」;教「尋橋」又加入了「標指」的「毒蛇出洞」(他最喜歡的叫法)。不出幾個月,你已經學完整套拳而自己都不知道!那邊廂,他又忽然間耍起棍掄起刀來。

最後,正宗的葉問詠春拳,我還是在 YouTube 裏的徐師傅偷學的!慚愧慚愧。鄭師傅曾說,以前偷師學拳,會爬上鄰座的天台,遠觀拳館裏的師生。現在你只需要在網上逐格重播便成。不過,對完全無學過的朋友,就算能因此將「小念頭」、「尋橋」、「標指」練到滾瓜爛熟,都不能用來黐手過招;但對我這種半桶水的電車武俠,這不啻是大大的驚喜。你可能問,為什麼不買拳譜自閉練功?卻原來坊間的拳譜很多都不全,或寫得不清楚。YouTube 卻是非常清晰!



為何在芸芸武術裏,我會選氣功、太極與詠春呢?主要是因為學這些拳術的師傅,大多很長壽:楊澄甫雖然不幸在奔波中染病去世,但其祖父與父親都過七十歲;在兩個世紀前可是「七十古來稀」呀。葉問曾沉迷鴉片,卻仍七十多歲才逝世;徐尚田師傅生於三三年,至今仍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我兩位師傅的外表至少比真實年齡年輕十多廿年,鄭師傅還要煙不離手!究其原因,這些拳術都屬於「內家拳」,由意引氣,意在拳先,打通一身經脈,絕對能強身健體。

舉例,「標指」一開始有一招很奇怪的,用腕力把手掌縱向橫向各揮動三次。武術家可能可以舉出很多摶擊上的用途,但從中醫學上,手腕那裏有一系列的原穴,元氣從指尖的井穴出發,在這裏儲存能量,再向體內射出,提供臟腑所需的原動力。雙手手腕有肺經的「太淵」、心經的「神門」、心包的「大陵」、小腸的「腕骨」、大腸的「合谷」、三焦的「陽池」。這和現在流行的「拍手功」原理相同。又例如,每一下扭腰上馬「膀手」或「批踭」,都會牽動腋下平常不會碰到的陽蹻脈、帶脈等奇經,進而把營衛之氣迫入足太陽、足少陽、手太陽、手陽明等主要經脈。因此,你不要小看詠春這種小架式的武術,背後可隱藏著嚴密的養生基礎。

屬於大架式的太極拳更不用說,十三勢裏第一句「虛靈頂勁」,就已打通了最難打通的督脈!第一式「起式」,便打通小週天,並氣貫手掌勞宮穴與各井穴。不信?有人就在八十五式裏單單抽出「起式」,創立「無極氣功」,成為一個氣功派別!據說,楊澄甫當年揮掌,其氣感能牽動十呎以外的燭光。燭光是鈉、鉀等離子,帶電,被生物電所產生的磁場影響,不是不可能;但元氣能運用到這個距離這個地步,則應能百病不侵了。

至於氣功,則更是捨末逐本,直指源頭。那些花拳綉腿,又那堪灌滿真氣的一下掌擊?話說當年無極氣功的創辦人蔡松芳師傅,曾在九龍公園與門生佈氣站樁,大家都不敢站在蔡師傅的正前方,否則隨時會被彈開!也許在將來,我應該謙虛下來,又再登門拜師去也!

在此聲明,這些東西,並非用來作學術研究的,我也沒時間翻查各典故出處,只是姑妄言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罷。

2010-06-26

Forecast (起卦)

很多朋友覺得《易經》好深,起卦解卦好難。而不少坊間的讀本都流於《易》的應用,好像用於人生的哲學、用於商場的詭道、用於養生的氣功等等,卻忽略了其最初的本意:預測未來。

若有朋友聊起這些,我都會忍不住說:「給我五分鐘,我便能告訴如何進行易卜。」

最近又有網友問起,我決定在這裏寫下最簡單的占卜方法:金錢卦。這是為初學者而寫的,高級易卜就當然不是五分鐘或一篇網誌可以解釋了。

閒話休提,由殷商時開始,古人便用五十根蓍草分分合合幾十次來起卦的,所謂「三演十八變」,很麻煩。金錢卦是後來鬼谷子 (或說唐代) 的發明。你只需要三個銅錢 (傳說用康雍乾的古銅錢最好,但我認為心誠則靈),並排放在手心的頭腦線與感情線之間,合上雙掌在掌心中搖動,再撒在桌上 (當然,如果你用百年龜殼來搖便又厲害些)

如果出現:

三個字老陽
一字兩背少陽
三個背老陰
一背兩字少陰

這與《易》裏的「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有關。「字」是「陽」,初起是「少」,太多便「老」,準備變成「陰」。

如此擲六次,得出六爻:由底到頂,少陽老陽的,畫一橫劃,為「連」;少陰老陰的,畫兩個短的橫劃,為「斷」。再在老陽或老陰右邊打上「X」,為之「動爻」。如果你整個卦象只有一、兩支動爻,那事情的發展已經清楚明瞭;如果沒有動爻,則事情將會維持原狀;而如果有太多動爻,表明你還沒想作出決定,正在搖擺不定。正所謂天從人願、心如工畫師,易卜告訴你的,只是你內心的想法反映在現實的漣漪而已。如果你沒想法,它也沒啥好說。

到此,你面前已出現了一個卦,為本卦,代表事情的現況,分為上、下卦,各有三爻。然後,請將所有動爻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畫下另一個卦,叫變卦,代表事情的結果 (前提是你的心意不改變的話)。這時,你手上只要有《周易大傳今註》,便可以翻查本卦與變卦的卦辭,以及變爻的爻辭。若卦辭與你的問題有關,代表你成功與天地「感通」。

例如要問感情事,你順序擲出「一字二背」、「一字二背」、「三背」、「一字二背」、「一背二字」和「一背二字」,那就是「雷澤歸妹」卦,傳統上與婚嫁有關,亦代表感情用事、一時衝動。卦辭說「征凶」,即象徵凶。為什麼呢?看看動爻。動爻是第三爻,爻辭說要嫁給別人做小老婆,那當然凶。可能你鍾情的對象其實是有婦之夫?再看變卦,將第三爻轉成陽爻,即「雷天大壯」卦,是正大光明之象、卦辭「利貞」、象云「非禮弗履」,所以是好東西,但要建基在「積極主動」地「守禮」之上。因此總體來說,是叫你盡快「慧劍斬情絲」,別再感情用事,則大吉大利矣。


要簡單,易卜可以就這麼簡單。當然,一本《易經》,有成千上萬的專書論述;一個卦象,還可以代表數字、天氣、人物、動物、臟腑、方向、時間等等。若有興趣,可讀宋代邵康節的《梅花易數》。因此,要討論一個卦象,可以搞上幾個小時。

若你手上沒有《易經》,卻又要占個吉凶,那怎辦?可以很簡單的用五行看卦象。首先,將六爻分為上下兩卦,無動爻的為「體」,有動爻的為「用」。「體」代表你自己,「用」則代表事情、對方或敵人。上下卦都有動爻,分不清體用,則是你心太亂,要靜心再起卦。然後,每個卦都有其五行屬性:


而五行又有其生尅關係:


因此,你只需要記得體與用的屬性,便能斷吉凶。大體來說,若用生體,則吉,主獲得;用尅體,則凶;體生用,則損;體尅用,則勝。若體用一樣屬性,則「必和」,萬事大吉,無需擔心

用剛才的卦象「歸妹」,上卦無變,是體,下卦有變,是用。「雷澤」,分屬「木」與「金」;金尅木,故用尅體,凶。變卦「雷天大壯」,依然是「用尅體」,說明這段感情不會有好結果。「用尅體」,亦預示了對方或這段情會傷害你,而不是「體生用」那種一廂情願、白白付出那麼輕微。

這個方法,在《梅花易數》裏有介紹。事實上,邵康節已到了摘葉飛花、皆可起卦的地步。他可從一位少年 (少年為艮卦,故上卦為艮,其數為七) 由南方來 (南方為離卦,故下卦為離,其數為三),得「山火賁」卦;又因為當時是中午,為第七個時辰,加上代表三與七的卦數,總和為十七,除六後餘數是五,故第五爻為動爻,得變卦「風火家人」。全個過程完全無須道具!



倉海君和我當年亦曾學邵康節憑蟬鳴鳥啼的次數來起卦。還記得當時我因而得出八日後東南方會有大地震,結果真的就在八日後,菲律賓有個島發生八級地震,幾乎橫向震斷了整個島。信不信由你!

易卜越演越複雜。漢代《京房易》開始引進時間的因素,考慮月圓月缺的影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則記載了六爻算法,加入了四時六親世應飛象伏神等等一大堆概念。六親為父母、兄弟、妻財、子孫、官鬼與自己,單憑名稱就知道可以問的事情多了很多,直迫紫微斗數。那時,倉海君和我因為找到還是線裝版的《火珠林》,開心了半天;今天,兩分鐘便能在網上尋到全文,還有 iPhone 版本!時代真的變了。不過,若你是初學,最好還是先讀邵偉華先生的《周易預測學》;雖然不少人批評他,但我覺得他的書是寫得不錯的。

易卜,主要用來斷事,無宿命的成分,因此是我最早研究的術數。在古時,將軍帶兵,一定懂易數。前面有岔路,先想著要走左路,起卦;若吉,便前走,若凶,即有伏兵,所以走右路。因此,你不能心裏亂成一團時「望天打卦」,而要心中有方向,才能測得這個方向的終點。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到了今天,我早已沒有占卦。很多事情,在你心裏一動念時,便早已同時產生了結果;是吉是凶,存乎一心,根本不用算。如果你心無掛礙,到了佛陀的地步,那過去未來千千萬萬的劫都能一目瞭然了,完全不用這些雕蟲小技。

2010-06-14

Circadian Rhythm (生理時鐘)

據說,如果沒有陽光的影響,生理上的一天其實有二十五小時。因此,如果你每晚準時睡覺,每朝又準時起床,你會發現晚上總是睡不著,早上又醒不過來。大家是否甚有同感呢?簡直一大解脫啦:從此不再為自己懶床而覺內疚,因為這是天然的!

這個結論來半世紀前的一個研究,方法就是將人困在密室中生活,隔絕陽光與鐘錶的影響,再分析大家的作息時間。結果每天的循環大概是二十五小時 (Aschoff & Wever, 1962)。因此,甚至有人向加拿大政府要求每天拉長一小時,讓大家可以晚一小時起床。

事實呢?早於十年前,哈佛的專家便已推翻了這個說法,並證明人類內分泌系統所掌控的時鐘為一天 24.18 小時 (Czeisler et al., 1999),與地球自轉完美吻合。之前的實驗忽略了室內電燈的影響:簡單點說,是電燈令我們不斷推遲睡眠時間。

好,一場歡喜一場空。那我為什麼還在這裏寫呢?那是因為我在《黃帝內經:靈樞》裏,讀到這一段:

陽氣出於目……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一舍,指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衛氣可以理解成保衛身體表層的氣,與營養身體內部的營氣為維持身體健康的二氣。人的衛氣巡行全身,與太陽走過黃道二十八星宿是相對應的。人的衛氣會由眼角 (晴明穴) 走到腳底中心的足少陰經的湧泉穴,叫「陽行」,再回到眼角,叫「陰行」,為之一個循環。外星人岐伯在這裏的意思是,當太陽走過一個星宿時,衛氣走了 1.8 周。太陽走了一半,即 14 星宿後,衛氣完成「陽行」,花了 1.8 x 14 = 25.2 周。太陽完成一周天時,衛氣便亦完成「陰行」,共用 1.8 x 28 = 50.4 周。但是衛氣一晝夜只能跑 50 周,因此剩了「奇分」的 0.4 周。用現在的算法,衛氣完成一次陽行陰行的循環,需要 24 x 50.4 / 50 = 24.19 小時,與 Czeisler 博士在十年前幾經辛苦才得出的 24.18 小時,誤差只有萬分之五!

岐伯跟著還要很沒所謂地說:「因此大家每朝起床的時間都會有點分別,無非是因為那剩餘的點數罷。」好像如此簡單,難道你竟不知道的樣子!

上一篇我已說岐伯是外星人,你可能不信,但我終於找到了證明。劉澄中教授 (2003) 曾刊登了一幅1958 年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有「歧伯占脈行醫圖」:


看到了吧,歧伯竟是上半人身下半鳥身的怪物!估計其實他是一位坐在飛行器上的外星人,或至少是神與人的後裔:

當天主的兒子與人的兒女結合生子時,在地上已有一些巨人,他們就是古代的英雄,著名的人物。(創 6:4)


Reference:
Aschoff, J. & Wever, R. (1962). Spontanperiodik des Menschen bei Ausschluss Aller Zeitgeber. Naturwissenschaften, 49(15), 337−342.

Czeisler, C. A., Duffy, J. F., Shanahan, T. F., Brown, E. N., Mitchell, J. F., & Rimmer, D. W. (1999). Stability, Precision, and Near-24-Hour Period of the Human Circadian Pacemaker. Science, 284(5423), 2177-2181.

劉澄中、張永賢,〈經脈醫學與經絡攀登〉,《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2003):5-18。

2010-06-10

Symbol (失落的上古易數)

古老的民族,都有一套神聖的語言,只有祭司才明白。所以就算耶穌與佛陀,講道時都不用希伯來文或梵文,皆因這些都不是凡夫俗子用的語言,而是神用來與人溝通的語言。至於古代中國的天啟,則是用一組符號來標記的。這些符號就是「卦象」。凡人都只可依靠聖人傳下來的說明書才能理解這些卦象:這種書就是「易」。

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文明裏,卦象是真正的包羅萬象,比現在的卦象多很多。後來因為古人不想盡洩天機,故此去掉了一大部分,只留下《周易》那六十四卦,讓後人揣摩那些曖昧不明的訊息。最早的易書,叫《連山》,屬於夏代,故又稱《夏易》,以代表山的「艮」卦開始,故稱《連山》,足有八萬字之長;《歸藏》則屬於商代,又稱《商易》,以代表地的「坤」卦開始,故稱《歸藏》,被刪減至四千三百字 (見《太平御覽》卷 608)。至於《周易》,從考古出土的版本看來,差點刪到只剩下二千多字;不過由於當時《歸藏》仍有流傳,才補成現在的四千餘字。

無論如何,《連山》易數的秘密,至此可謂失傳。小說《鬼吹燈》曾描述古代先天易數有「十六字」,比現傳的八卦多一倍,就是因為不想洩露天機而被毀掉一半。當然,那是小說家言,但是上古的確似有更厲害的易法。不過,如果真有更完善的易數,並不會只是由八卦變成十六卦。八卦變十六卦,只需在三爻以上加多一爻:23 = 8;24 = 16。這樣說,伏羲早就將八卦化成六十四卦:26 = 64,比十六卦多得多了。那失落的上古易數,究竟是怎樣的呢?

真正的上古易數,似是一爻有三種變化,三爻就有:33 = 27 種變化;六爻就有 729 種變化。如此要用八萬字說明,就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說一爻有三種變化呢?那要從起卦說起。

爻,就是卦象上的一劃;每爻都可以是陽或是陰:乾卦就由三支陽爻組成,坤卦就由三支陰爻組成。如果這樣簡單,那我用一個銅錢就可以起卦:擲到「字」,就是「陽」,「背」就是「陰」;擲三次就有八卦,擲六次就有六十四卦。然而,那就失去了「易」的真諦:「易」同時有「恆常不易」與「恆常變易」的意思。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因此,要同時測出事情「本卦」與「變卦」。

熟悉易卜的人,都知道占卦要有三個銅錢,占卜結果有四個:一個字是「少陽」、三個字是「老陽」、一個背是「少陰」、三個背是「老陰」。「少陽」就是陽氣初生,「老陽」或「太陽」則是陽氣太盛,很快會變陰的意思;「少陰」與「老陰」則相反。因此,若你占出「少陽」、「少陽」、「老陽」,代表「本卦」是三支陽爻的「乾」卦,「變卦」則是「陽陽陰」的「兌」卦,象徵事情由「乾」變成「兌」。查閱《周易》時便看「乾」的卦辭,代表事情本身,再看三爻那變爻的爻辭,代表變化的關鍵,最後看「兌」卦的卦辭,乃變化後的結果。六爻六十四卦的占卦方法也是一樣,不過會有體用之分,又有官鬼等考慮,詳情可參看邵偉華先生的《周易與預測學》

換言之,《周易》的基礎是兩陰兩陽。我現在大膽假設,失落的上古易數《連山》的基礎,是三陰三陽,分別是:「少陰」、「太陰」、「陰厥」、「少陽」、「太陽」與「陽明」。由此推斷,有五個銅錢,就能起《連山》之卦。

沒錯,給我這個構想的,是由上古流傳下來的《黃帝內經》。《內經.陰陽離合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在《內經》裏,十二經脈分別是手三陰手三陽與足三陰足三陽,分別配對著五臟六腑與三焦,並且互為表裏,極有可能脫胎自《連山》。如果《連山》也是以六爻為基礎,每爻有三變,則卦數的一半就正是全身體表的穴道總數。再看看穴道的名字,內藏不少淵海丘谷山澤等名字,越看越似卦名,與《連山》以山為始的精神相互呼應。餘下的一半卦名,則可能是體內的穴道名字。


再說遠點,《連山》可能來自「山中升仙」的年代,《歸藏》則屬於「大地之母」的時期,而《周易》便進化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是說,若能掌握《連山》,人類便不再敬天父拜地母,而是直接升格成神;只是歷代皇室一直守衛這個秘密,直至失傳……

在你開始要反駁、甚至撕裂衣服罵我褻瀆之前,我只想說:這些都是我無聊亂侃而已,大家不必當真。我只不過覺得,這些似乎能被寫成一部頗有趣的小說或劇本吧?

2010-06-01

Epidemic (五運六氣)

1918世界性流感,死亡人數二千萬。
1997發現禽流感,香港殺雞 130 萬隻。
2003非典型肺炎 (SARS) 於三月至五月疫情最為嚴重,中港確診人數七千多,六百多人死亡。
2009豬流感肆虐,中國確診人數十二萬,六百多人死亡。

如果我告訴你,我們的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便早已預言了這些疫症,是否有點難以置信?


讀《素問》讀到了最後的三分之一,出現了非常艱澀的七篇:由《天元紀大論》到《至真要大論》,內容是預言每年氣候的變化與所引起的疾病,統稱「五氣六運」學說。有說傳說中的《黃帝外經》,就是這七篇。我苦研了整整一星期,總算有點眉目,並以近年疫症引證過,果然厲害。不過,就如易經一樣,起卦容易解卦難。查出每一年每一氣節的五運六氣,也未必估中實際的氣候與病變,其中更牽涉到大量的五行陰陽學與中醫醫理。

舉例,1997 與 2003 年,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適逢「歲會」,主「病徐而持」。《內經》說這兩年會:「濕氣下臨……胸中不利」,會於「第二氣」,即西曆三月春分到五月小滿之間,發生呼吸系統的疫病:「大火正……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乃時降」。又由於 1997 年是「木不及」之年,因此未能生火,以至屬於「羽蟲」的雞禽類病倒;至於 2003 年則「火運傷肺」,出現肺病。醫治的方法是用苦味藥發汗袪濕,食用黃色、黑色的谷類,不時不食,只食當令的農產品。再者,2009 年「土不及」,土為「裸蟲」,即豬與人等沒有毛的生物容易染病,加上是「太一天符」之年,主「病暴而死」,故蔓延得比禽流感快。

有沒有發現,1997 年、2003 年與 2009 年相隔都是六年?那是因為總共有六種司天之氣,每六年便循環一次。至於五運,是基於「年干」。譬如今年是「庚寅」年,「庚」在五運中屬「金」(不同命相裏的五行),而「寅」則是「少陽相火」,屬六氣中的「暑」氣。所以今年、特別是中原地區,會很炎熱,直至大暑過後便「涼乃至」。我們甚至可以預言 2015 年又會有像 SARS 一樣的流感。由於 2015 年「金不及」,今次問題可能出自海產,然而,司天的「濕土」有可能會生「金」來補充,亦因此能維持「平氣之年」。但是春天時,即由春分到小滿時,間氣為「少陰君火」,火尅金,便會釀成疫症。


為了方便大家推演,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試算表,你只需在黃色的那格 (C2) 填上年份,便會自動產生一頁的報告,顯示那年的「運氣」:點擊下載;你亦可以發電郵向我索取。當然,坊間也有要付費的,比我的試算表精確與複習得多。好像我的節氣日期,只是大概的日期,可能有一、兩天的偏差。而且,你要有一點基礎才能理解這報告。不過,在報告的最底部,有一段用白話寫成的「養生」提示,你跟著辦便成。

對,我們經常提到的「運氣」,其實就是「五運六氣」。黃帝之所以向歧伯學,是想進行疫病預防,實是愛民之策。北宋便曾真的實行,每個月都由中央發出天氣預報,並建議大家要吃些什麼防些什麼。只是外族入侵後便再沒有這調兒了。

你可能會覺得,靠天干地支算「運氣」,像算命一樣,是很迷信的事。然而,如果大暑那天真的很熱、或冬至那天日照最短,你會否覺得很邪?不會吧!因為那是從曆法上推算出太陽與地球的角度而得來的結論。古人未必完全知道原因,但他們的統計一點都不馬虎。那天干每十年的循環又是什麼一回事呢?最有可能就是太陽黑子的活動週期。太陽黑子有一個持續十年的活動模式,每十年循環一次;而太陽黑子的活動又直接影響地球的磁場與氣候。因此若說古人用天干作符號來起下這些變化,亦不是一件太難以置信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