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Momentariness (剎那生滅)

任何思想一旦走向極端,便離開真理,因為真理總在「中」。

佛陀說,生命是因緣和合而出現的現象,像種子加上適量的陽光、空氣、泥土與水等,而成為一棵樹一樣。因此,生命並不是一個自有永有的固定實體,而是能透過你每一刻的所思所想,不斷產成變化的動人過程,內裏蘊含著無限的可能

一旦想像生命背後有個固定的靈魂,便再沒有成長與解脫的可能。試想,如果你擁有「種子」的靈魂,你便不是「樹」,永遠都無法長成一棵樹。這叫「常見」。

相反,你不能說今天的你與明天的你完全無關係。今天你多吸一支煙,明天你的健康便差一點;今天你努力耕耘,明天你便能有收獲。說今天的你與明天的你無關,或說今生與下世無關,便等於說種子與樹無關一樣不符合經驗。這叫「斷見」。

之前的討論,集中在瓦解「常見」,即永恆存在的靈魂觀。現在,讓我們看看另一個走向「斷見」的極端:剎那生滅

在討論「因果」時,曾提到當種子變成樹的當下,「種子」不能消失,亦不能和「樹」同時出現。這個矛盾是源於我們把「種子」和「樹」當成實質存在,忘了它們只是我們內心概念化出來的妄想。

不過,有人卻提出「種子」的確消失了,因為「諸法無常」。但「種子」在消失時生起了「芽」,「芽」消失時又生起了「葉」,「葉」又生了「技」,諸如此類,最終成為「樹」。所以,儘管「種子」消失了,樹的出亦非無「因」。他們認為這便完滿解決了「諸法無常」與「因緣和合」之間的矛盾。

這個方案的問題在於:雖然「種子」與「樹」的連繫被解決,但卻衍生了「種子」與「芽」中間的關係。於是,同樣的邏輯再次套用,「種子」與「芽」之間再加入千千萬萬個階段,直至每一剎那的「種子--樹」混合體都和下一剎那的不一樣,但都是「因果」關係。前一剎那較近「種子」,下一剎那則較近「樹」。結果,每一階段都被切至無限小,每一剎那都被縮至無限短,以至那一剎那的存在再也不能被感知,變成「剎那生滅」,亦被稱為「相續」(santāna)。於是,我們看見像是真實不虛的大樹,卻原來是不斷在消失後又再閃現的假象,像電影底片的一格,只出現了二十四分之一秒,卻予人連續不斷的錯覺。這就是將「無常」推向極端的結論。

這個理論在「生」與「滅」之間的時間被縮短到零的時候便崩潰了。首先,那等於說「生」與「滅」之間並沒有東西存在。仔細一想,「存在」包含了佔用了「時間」與「空間」兩個條件。體積無限小,或時間無限短,便等於不存在。無論把多少個「零」加在一起,都不能變成「一」。而「生」與「滅」這兩個現象,是針對「存在」來說的。如果沒有「存在」,「生」與「滅」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其次,當「生」與「滅」之間再沒有時間分隔,那等於說「生」與「滅」在同時進行。正如一個人不能一邊生一邊死,「生」與「滅」亦不可能同時出現。

提出「剎那生滅」的人不明白,問題不在於存生本身,問題在於我們把那存在定義成「種子」、「芽」、「樹」等概念,然後搔著頭問「種子」跑哪了?「樹」怎麼忽然出現了?真相是,「種子」、「芽」、「樹」等等從來沒有真正出現過,它們只出現在我們的心裏。那個東西一直就是那個東西,你可以在不同的時候叫它不同的名字,「種子」也好「樹」也好,但它就是它,英文叫「Suchness」,梵文叫「Tathātā」,中譯叫「真如」,粵語叫「咁」:「咁,咪就係咁」。

既然「種子」、「芽」、「樹」等等都只是心中妄想,自然沒有真正「生滅」。他們的「生滅」只出現在我們的眼裏、在我們的心中。生死輪迴,亦復如是。

若謂以眼見 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中論.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3 則留言:

Unknown 說...

頓生 法喜!

grook 說...

無限多個零相加仍然是零,但是無限多個無窮小量(不嚴格表述)相加卻是可以有確定值的。微積分完美解決。感謝柯西給無窮小量精確定義。

grook 說...

無限多個零相加仍然是零,但是無限多個無窮小量相加(不嚴格表述)卻是可以有確定值的。微積分完美解決。感謝柯西給無窮小量精確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