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業力」時談到,「罪名」與「刑罰」都不是實質存在,都是「空性」,最後暗示了「輪迴」亦不過是一個概念,於是相對於輪迴而存在的「涅槃」也就是另一個妄想。
常人的想法是人一旦死亡,「靈魂」便會離開肉體,掉進輪迴之中,在某一形態下再投胎。如果不想再投胎做人,甚至墮落畜生餓鬼地獄等惡道,便需要修行,直至解脫,到達如天堂一般的境界,叫「涅槃」。
這個講法,並不是真正的佛法。在這個講法裏,我們幻想了一個不死的生命存在方式,叫「靈魂」,又幻想了一個不存在於世界裏的地方,叫「涅槃」。於是,俗人執著於「愛」、「恨」、「名」、「利」這些妄想中,修道人卻執著於「天國」、「涅槃」、「大羅天」、「淨土」、「罪」、「業」、「功德」等等沒有實質存在的妄想中,然後再發明了「大赦」、「迴向」、「輪迴」等等系統與手段。
重用「森林」的比喻,如果我們不把花草鳥獸概念化成「森林」,我們便不會說:春天時森林甦醒了,冬天時森林死亡了。森林從來沒有出現也沒有消失。就算所有動植物都死了,只要仍有種子在泥土裏,森林還是會隨著各種條件的成熟而重現。如果「森林」是一個實體,如古人相信的「森林之神」,那它便有被殺死的機會。然而,當「森林」的本質被認清後,「森林」便又是永遠存在,又是不存在。你可以反過來說,由始至終,都沒有「森林」,因此它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錯,錯在把一堆動植物概念化成「森林」。當我們的思想停止把現象與經驗概念化,那言語便會一起停止。屆時,現象與經驗便如流水般來去,心中卻不會動一念,現象世界的一切便從此不生不滅,而這才是佛陀所說「涅槃」的意思。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
生命也是如此:它像「森林」一樣,又存在又不存在。一年又一年的春天,森林從冬天的死寂裏復甦,不能說是同一個森林,也不能說不是同一個森林。這才是「輪迴」的本質。除了生命,世間一切現象都是這樣。
一盤水,甲說它熱,乙說它冷,丙說它又冷又熱,丁說它不冷不熱,那「冷」與「熱」便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只是一個在比較兩個物件的溫度時出現的方便說法。更準確的說法是水的溫度,但那也依賴對零度的定義,其實也不過是與水的冰點、鹽水的冰點或絕對零度等標準的比較而已。須留意的是,水是真實存在;對甲來說它真的是熱,而對乙來說又真的是冷。故此,雖然「冷」與「熱」是概念,你不能說讓甲與乙跳出水面的水是幻覺。
現象世界能被經驗的一切,都像「冷」與「熱」一樣,又真實又不真實。我們的煩惱,來自對「冷」與「熱」等摡念的追求、執著和厭惡,懵然不知「冷」與「熱」是隨著與其他環境因素比較而來的。
舉例,有人有份穩定的工作,每天三餐不缺,也有安居之所。某天,他碰到一位舊同學,比他多賺幾千塊錢,正計劃去渡假。相比之下,這人立即有「窮」的感覺,覺得不足。「窮」與「富」正是一個相對的、不真實的概念。然而,它卻在在影響了這人的心情,打擾了他內心的平安。同樣,我們會把現狀與過去比較,特別是遭遇破產、離婚、喪親等情況。我們忘了在一切發生之前,即在未富有時、孑然一身時,我們本來是生活的快樂無憂的。現在卻忽然覺得自己窮了、孤獨了,可見「窮」與「孤獨」等都是不真實的概念。當我們一口一口地咀嚼飯菜的時候,如果能好好感受飯菜的味道,感受這一刻的滿足,明白貧富並無實質區別,那便是平安喜樂,也就是「寂滅」的意思。
當然,這不是說人不需要吃飯。肚餓的感覺是真實的。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是因為真實的感覺而痛苦,而是因為概念化出來的種種妄想。
把妄想概念化得最厲害的,是修道人與各派的宗教人士。我們把智行悲願四種品質變成四個菩薩、把六道變成六種顏色的光、把七宗罪的補贖變成煉獄、把天體變成「密特拉」與「阿波羅」、把毫無實質的天空變成「荷魯斯」等等。修道人要時刻留意,別把作為生命本質的各種經驗,妄想成各式各樣的抽象概念,然後對這些妄想產成執著與迷信。
1 則留言:
想起了有位前輩教我,唯識的終點是什麼,他說就是放下遍計所執後,看見什麼,就是什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