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6

Red Indian #3 (紅番之開卷)

「紅番,唉,日忙夜忙,如何可以早點放工、週末不上班呢?」

「去看看《與成功有約》吧。」

「真想可以自由自在地追尋自己的夢想呢!」

「看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吧。」

「其實商業社會和我的信仰有很多衝突,真不知如何才能在工作上活出基督的精神。」

「看看《耶穌談領導》吧。」

「喂,家陣開藥咩。和朋友傾偈,無非傾下呻下;你句句都是圖書推介,我倒不如跟圖書館交朋友!」

「對呀,其實和圖書館交朋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呀。」

「哈,你明顯地是吝嗇時間啦!一點都不投資在朋友身上!」

「哈,那也是,但從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的角度來說,你自己看,一來是主動學習,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ayer, Moreno, Boire, & Vagge, 1999);二來每個人有不同的認知負荷 (Cognitive Load),於是你每次只看你吸收到的,便會停下休息,不會勉強 (Brunken, Steinbacher, Plass, & Leutner, 2002)。所以自己看,好過我將資訊硬塞進你腦子吧。」

「但是我看書看得很慢呢。」

「那是因為你看不慣。看電視電影,只會寵壞了你的腦袋,因為多媒體會同時用你的視覺記憶與聽覺記憶 (Dual-Processing),所以要求的整體認知負荷便很少。看書時,你卻要在腦裏將視訊變成音訊,無聲地讀,再整合成記憶。這是需要練習的,就像用器械操練肌肉一樣 (Tindall-Ford, Chandler, & Sweller, 1997)。一旦你開始熟悉那個範疇的字彙 (Schematic Knowledge),便不難整合同類書籍的資料了 (Strategic Knowledge; Plass, Chun, Mayer, & Leutner, 1998)。」

「噢,那為什麼我們不學那些會速讀的人,一目十行,心裏不讀出每句句子呢?」

「因為這樣雖然讀得快,但很難記住你讀了的東西,所以只適合一些好像報紙的即食資訊。在心裏讀一遍的話,你記下的資訊可以用視覺線索 (Visual Cue) 或聽覺線索 (Verbal Cue) 去翻查提取,記起旳機會高很多 (Dual-Coding; Mayer & Sims, 1994)。」

「好,停!問你生活的問題,你就不斷叫我看書;問你看書的問題,你就不斷給我研究論文。難道你不能正正常常地跟人聊聊天天?」

「你看不到我在改?我如果不是在改,你估你現在可以跟我聊天?你估你和我還會存在?」

Reference:
Brunken, R., Steinbacher, S., Plass, J. L., & Leutner, D. (2002).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multimedia learning using dual-task methodolog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9(2), 109-119.

Mayer, R. E., Moreno, R., Boire, M., & Vagge, S. (1999). Maximiz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from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by minimizing cognitive loa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4), 638-643.

Mayer, R. E., & Sims, V. K. (1994). For whom is 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Extensions of a dual-coding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3), 389-401.

Plass, J. L., Chun, D. M., Mayer, R. E., & Leutner, D. (1998). Supporting visual and verbal learning preferences in a second-language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25-36.

Tindall-Ford, S., Chandler, P., & Sweller, J. (1997). When two sensory modes are better than o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3(4), 257-287.

4 則留言:

道士 說...

Stephen Covey 7th Habit 好賣﹐跟著現在售8th Habit, 看來他最清楚的﹐還是中產階層的購買 Habit﹐將來的9th, 10th habit of effective, successful, rich & glamourous people﹐ 看來也會有傻子上釣 。

牧羊少年的旅程奇幻嘛? 我倒常和 Don Quoxote 一起大戰風車﹐和Baron Munchausen 反反狼﹐又和 Guilliver﹐Darwin 約好在2010 去 A country of strangers 打牌﹐現在三缺一﹐有興趣? 打不死的才是英雄﹐那些七十二列士﹐一零八好漢﹐誰記得起是誰? 好像 The Perfect Storm, 沒有生還者﹐卻有故事﹐可真希奇﹐可能在現實中早已斃命﹐哪有英雄?

耶穌如果是這麼成功的CEO, 就不用製造經濟泡沫﹐ Matthew 14:13-21﹐收資不平衡卻報導不能經常性重複的一次性收支給公眾﹐只是瞞騙一時的技倆﹐而且中國也有領導者令天雨粟,鬼夜哭﹐不是更動魄警心? 如果耶穌引導猶大是成功的﹐猶大就不會出賣他﹐他卻因此成不了救世主。相反說﹐猶大為了這麼少的錢就可以出賣他﹐他的教導卻大有問題。據考古以當時社會的經濟﹐三十片銀大概是一個普通工人三個月的工資﹐老套講句﹐值得你用萬八蚊港紙就出賣既人﹐偉大極是有限的。再說﹐猶大和耶穌夾好這場舞台劇去救世﹐這可不得了﹐不是欺瞞觀眾﹐制造偉大嗎?領什麼導﹐還不如王詡詭道之流乎。

「你句句都是圖書推介,我倒不如跟圖書館交朋友!」和朋友談話﹐很多時是希望有個身邊的慰藉﹐多於聽到解決辦法。就好似有個人話你知他犯了法﹐你不斷告訴他如何自首﹐如何坐牢﹐如何重新做人﹐難道別人不懂這些嗎?在那一刻﹐作朋友的﹐無聲的支持﹐可比知道"正確"是怎樣更重要。否則不單是黔騾獻技﹐看來自己也不清楚自己這麼所謂‘珍貴’的資料是怎麼用。

「哈,你明顯地是吝嗇時間啦!一點都不投資在朋友身上!」友直﹐友諒﹐友忠信﹐萬望勿懷。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你看不到我在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善哉!善哉!

倉海君 說...

五倫之中,最虛幻的就是朋友,因此我也覺得最可貴。至親死掉,我會很難過,可能寢食不安;朋友死掉,我大概只會寫篇悼文貼上blog,然後繼續看書飲茶。越需要朋友的人,真正的朋友往往越少,理由很簡單:需要朋友,表示你無法獨處,無法獨處,即是你面對自己也覺得悶,連自己也覺得自己悶的人,交友豈不是既虐人又自虐?因為寂寞而交友,必然飢不擇食,不問好醜,正如飢餓時連屎也覺得好吃。相反,不需要朋友而竟然還有朋友,這些朋友必有極高的內在價值,好比人人需要的空氣和食水不值錢,而可有可無的鑽石或名牌卻價錢高昂。所以只有將朋友變成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才是對朋友至大的尊重。

paulsin 說...

說得好。我想,這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東西上。最後,只有無欲無求的人,才會好好珍惜身邊的一切吧。

道士 說...

哈哈﹐說得真好﹐真好!!那麼倉兄﹑狂兄﹐你想﹐你是我的空氣和食水﹐還是我的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