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問我的學生,銀行是怎樣賺錢的?
很多學生,原來想都沒想過。他們從來不奇怪,為何有人幫你保存你的積蓄,還要給你利息。
好一點的學生,會答貸款利息收入 (Interest Income)。以前,這是對的。
銀行,就是用一個很低的利率,跟存戶借他們的血汗錢,然後用高息貸出去,賺中間的息差。
然而,要接受存款,一點都不容易,因為那牽涉民生。首先,政府不能讓你倒閉,因為你賠掉人民的血汗錢,政府最終便要出動納稅人的錢來救濟小存戶。因此,政府對這些銀行有很多監管。其次,銀行接受存款,便要提供整套配套服務,包括提款機、支票兌現、客戶服務熱線等等,缺一不可。這些樣樣都是錢。
還記得,匯豐當日想為存摺服務收費,便立即引來社會輿論;無他,因為那影響民生。
所以,很多小銀行選擇領「有限制牌照」(Restricted Licence),不接受散戶存款,而直接到大行拿錢。它們變相是「零售商」,賺取供應商 (即大行) 利息和消費者借貸利息之間的差價。大行提供貸款給其他小銀行的利率,就是所謂「同業拆息」(Hong Kong Inter-Bank Offer Rate,即 HIBOR)。為免這些零售商割價來惡性競爭,銀行公會除了定下「同業拆息」,亦商討零售給消費者時的最低利率,即所謂「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俗稱 P)。
原意是,當借貸人沒有任何風險,即一定能還錢時,銀行最低就是收取最優惠利率,並賺這個利率和同業拆息之間的差價。以今天來算,一年同業拆息大概要 2.56%,而最優惠利率大概有 5.5%,於是小銀行能賺回 2%。如果顧客風險較高,例如是自僱人士又無抵押品,銀行提供的私人貸款能收回 8% 至 10% 年息,利潤達 8%。至於大銀行,現在的存款利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如果不計高昂的營運成本,那 10% 差不多是淨賺。
問題是,現在的貸款割價戰已到了 P 減 2.5%、甚至 P 減 3% 的地步。只要拿著同業拆息,屈指一算,銀行其實無錢賺。那它們靠什麼開飯呢?
就是服務費用收入 (Fee Income)。
讓我給你一個例子。
如果你在大行做個 1,000 英鎊定期,每月連本帶利地滾下去,三個月後你會有大概 8.5 鎊利息。若你一個不留神,沒有在提款前先叫停,那怕是遲了一天,銀行便收 6 鎊提前取消定期的費用。又由於每天最多只能取 500 鎊,如果你一次拿出 1,000,他們又再收 2 鎊作大額提款的服務費,結果三個月的千鎊存款只為你賺了五毛錢,銀行則收下了 8 鎊。
這當然是個約數,銀行的真正服務費收入來自工商交易,好像信用狀 (Letter of Credit) 等產品,而不是這些婆仔數。
聽說以前外公做生意,問匯豐借錢,死纏爛打都不成;現在銀行職員反而要在街上拉客,實在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小弟畢業的年代,入匯豐做 Banker 要過五關斬六將,是很大的榮耀。現在我認識的匯豐 Banker 們,不是去了投資銀行便是去了顧問公司。其中一位還大嘆:當年大行員工買樓一律四厘息,相比街外十多厘,實在值得做過世;怎料不出三年,街外息口比員工優惠利率還要低,而自己則變了負資產!
如果你有世侄想入行,還是三思罷!
4 則留言:
銀行業如果有那么簡單 就好了
我們不知的有很多
呀,當然不是這麼簡單,這只是聊聊天而已。
銀行就像其他專業一樣,有很多行內獨有的知識。譬如說,我有很多行家,到了今時今日,都未能完全暸解 Reducing Balance 與 IRR 的關係 (反而要 Programmer 從電腦裏找出原來的程序跟他解釋),更不用說 Basel II 呀、Capital Adequacy 等等五花八門的例。我自己一樣每天在學呢。
I'm very like to see your blog.
Candy, I'm happy that you like here... Thanks for the commen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