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5

Mercy (印度之慈悲)

在印度,慈悲是奢侈的。善心是脆弱的。因為窮人實在太多太多。你太清楚你幫不了所有人,幫得到的,亦只是一餐半餐的週濟,而無法助他從此脫貧。加上印度窮人特凶,問你乞討還像是應份的,彷彿是他的社會責任。除了乞討,便是敲詐。一個沒有人清潔的廁所,卻會有人在門外收錢;一個要你脫掉鞋子才可參觀的寺廟,又有人問你收鞋子的看護費;更貴重的相機要看管就更不用說。神聖的寺廟,並不應該讓人拍照,但如果你付了香油錢,讓你拍拍又如何。乘自動三輪車,車伕開天殺價、半途勒索,又或迫你購物,已是司空見慣。有一回,車伕游說我們「順路」去看看一間商店,還說那店主是他已亡好友的遺孀,照顧她是他的承諾:這就是「同情有價」。最厲害的是一個明明免費的博物館,卻有人關了燈,並聲言要五盧比 (即約港幣一元) 才開燈,真是創意市場學。在我們為了這裏一元那裏半塊的收費而極度煩厭時,這亦不啻是一個令人開懷的笑話。

當我的軟心腸已被鍛鍊成鋼鐵時,上天卻讓我遇上了一個台灣女尼釋正言師傅。她在佛祖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徘徊,給我們遇上了。她誠懇地說她想幫那裏的窮人,一個聽來很像典型敲詐的理由。我見她態度誠懇,本打算給她一、二百盧比便離去。怎料她不肯收錢,還找出她持修的戒律來說明。商討多時,我才明白她是想我們陪她去買米和水果,再四處分派。幸好我們不是跟團,有的是時間,於是便和她折騰了大半個小時,派了三千克的米和幾千克的橘子。這事表面上看是杯水車薪,但卻讓我想起《心靈雞湯》裏拯救海星的故事:縱然苦海無邊,卻救得一隻便一隻。我佩服她,但她卻感動不了我;「理性」令我心硬,「愛」總令我慚愧。

2 則留言:

倉海君 說...

出一招點石成金,把免費變成收費,本來就是現代文明的指導思想--「博物館的燈」和今日已成顯學的知識產權是何其相似。

我剛從澳門回來,發現那兒的住宅多有陽台,因而想起香港以前連公屋也是設有陽台的,現在為什麼只有豪宅才有呢? 理所當然的東西,都忽然成了價值連城的寶物,什麼時候空氣也要收費呢?

想問: 中國的窮人(包括賊)兇/狡猾?還是印度?

paulsin 說...

好問題!我覺得,還是中國的窮人較兇與狡猾。印度人要搞詐,總是擺明車馬,還先談妥價錢,並不像中國人那樣裝作好人。所以還是中國人兇險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