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2

ETF (指數基金)

在商業社會,大家大都透過午飯來交際;飯局少不免會談及投資心得,於是一大堆連主要業務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冧巴」(股票交易編號) 便在餐桌上橫飛。

息口如此低,用投資來對沖通漲原是無可厚非。但是連別人年報都未看過便投資,實在與賭博無異。席上亦時有太過繁忙而沒時間投資的老板們,大談那間基金公司有眼光、回報高。那是否明智呢?

尚記得,小弟讀商管碩士時,有科「企業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我最愛。那些厚厚的、過千頁紙的參考書,一條條的微積分公式,我讀到滾瓜爛熟。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除非你天生有偏財命,否則便應該買「指數基金」(Index Fund),特別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當年有位人兄,名字已忘了,寫了篇論文,用統計證明在過去二十多年,沒有一位基金經理能真正跑贏大市。你試想,他們年薪過千萬,讀破萬卷書,腰帶下的學位和證書多得能壓死你,加上二十四小時留意環球經濟動向,卻只是和大市打個平手;你又憑什麼比他們優勝?

至於將錢交給他們管理,即買各大行的基金,未賺便先賠 5%,用來贊助基金經理們那過千萬的年薪,那為什麼個別股民不自己買?

原因是在過去,個別股民資金不足,不足以每隻股票都買一手來分攤風險;加上大都沒有投資海外市場的入場費:大概要有五萬美元才能開個海外戶口,還要交稅。現在有了指數基金,只要三百元便可以上車,真是為小股民來說最偉大的發明!

有了指數基金,股民自動分攤了投資風險,股票質量有保證,不用花時間研究個公司,只需瞭解每個國家宏觀經濟與貨幣的走勢;買賣方便,賣價是即時的,而非兩日後交易的賣價,更免卻追蹤個別股分的各種費用;又不用擔心資產流動性 (Liquidity) 不足的問題,不像炒仙股炒紅籌或炒樓。比起投資外匯,回報較高,亦較少受突發性政策的影響。

然而,大家一是不知道有這種產品,二是過度自信,認為自己獨具慧眼。如果你是前者,讓我在這裏列一出香港交易所有買賣的指數基金給你參考。它們甚至讓你參與投資「金磚四角」(BRIC: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即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的經濟。


按圖放大

註:領先 (Lyxor) 其實是法興 (Société Générale) 的;i 股 (iShares) 則是巴克萊 (Barclays) 管理的。標智滬深 (CSI China) 則是中銀與保誠管理的;最為人熟悉的盈富嘛,便要多謝曾特首與索羅斯了。

現在香港人還不是十分熱衷李明博當選了,領先韓國還是交投淡靜。此時不買,更待可時?

當然了,投資有賺有賠,賠了別找我算帳!

伸延閱讀:
現可於香港交易所買賣的 ETF
ETF 買賣方便.交易費較廉宜
本港 ETF 市場有待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