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變態心理學」裏「變態」的英文是「Abnormal」,技術上即遠離了「常態曲線」(Normal Curve) 中心的平均值 (Mean);用正常人的說法,即和大部分人不一樣。因此,好像「同性戀」便曾出現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二版裏 (DSM-II)。「同性戀」不是病,但亦不是社會主流的性傾向,所以是「Abnormal」。當然在第四版 (DSM-IV) 裏已被剔除。
既然每個人基本是都有其獨特性,那每個人都不是「正常」(Normal),每個人都有「病」。
在心理學的研究裏,一般會將「正常」定在 95% (Alpha Level = 5%)。於是,智商 (IQ) 高於 120 的便成為天才,低於 80 的便是弱智。如果將「正常」定在 99%,那所謂正常的智力便會在 74 到 126 之間。

「質化研究」不再關心搜羅幾百人做統計分析,而是針對數個或十多個個案,進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內容包括訪談、觀察、日誌分析等。例如,港大社會科學院對特首施政滿意度的調查報告,屬於「量化研究」;港台節目《鏗鏘集》則是「質化研究」。
現今的研究方法,從實用主義 (Pragmatism) 那「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的精神上,發展出第三波的「混合研究」(Mixed Methods)。既然一邊要有量化的智商值,一邊又要包含多種智商,那唯有先用「質化研究」羅列出智商的類別,再用「量化研究」來定出 IQ、EQ、LQ、AQ 等等琳瑯滿目的量度標準。
個人認為,大部分人都有病:把快樂留在過去的人,便是「抑鬱症」;把快樂寄託在將來的人,以至總是患得患失、充滿恐懼,便是「焦慮症」。乾脆逃避快樂、背棄社會、抽離自己、熱衷宗教、或以為自己能成仙成佛,便是「精神分裂」。順帶一提,很多人誤以為「精神分裂」即「多重性格」,其實兩者完全不同:前者常產生妄想或感到受迫害,後者則是部分記憶被壓抑以至分裂的後果。九龍皇帝曾灶財便算是患有「精神分裂」。
所以很多人提倡「活在當下」。快樂,當在當下尋;只是也不能不顧及將來。

真正的「更快樂」,他卻認為,來自能持續的快樂:即能由現在延續到將來的快樂。例如,今天不上班,是享樂主義者的「快樂」,但不能持續;找一份快樂又有意義的工作,一方面讓你今天上班上得快樂,一方面讓自己將來回想時亦覺得快樂,才是持續的快樂。這裏一方面針對享樂主義者對短暫快樂的追求,另一方面更是提醒那些想著「四十歲前賺夠二千萬去退休」的朋友,別要為了將來的安逸,犧牲現在的健康、家人等等。其中一個他叫大家想的,是什麼是一份工作 (Job),什麼是你的事業 (Career),又什麼是你生命裏的召喚 (Call)。
祝各位「變態」的朋友,生活得「更快樂」。
2 則留言:
唔知我有無機會繼續深造呢家嘢呢... 攪緊架... :)
哈哈,你覺得有趣咩?咁祝你好運,並預祝你早日成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