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4

Counselor (朋友輔導)

林一峰有首歌叫《說說自己的故事》,內有:「說說自己的故事,療傷的好法子」。正是這樣,才誕生了心理輔導 (Counseling)。

然而,不止一次聽到,大家因為家庭或感情遇上問題,用盡了自己的朋友網絡 (哈,姑且稱為 Network Exhaustion)。意思是,已經再沒有朋友或親人可以談了,不是對方聽膩了,就是對方說的話不中聽,再者就是對方不尊重你的私隱。於是唯有不斷找其他新的朋友傾訴,直至再沒有朋友了,便找陌生人;有位朋友便曾找過上百個陌生人說自己的故事的。

歸根究底,朋友或親人,始終不能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

從事心理輔導的,有嚴格的守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02) 的要求,心理輔導員要誓死保衛客戶私隱 (Privacy; Standard 4.01),不惜與法庭對抗 (Bersoff, 2003);其次是要尊重客戶為一獨立成熟的個體,要讓他們行使自由意志 (Self-Determination; Principle E),不能強加任何指引或價值觀,並在進行任何治療前要先得到對方書面同意。

為了尊重別人的私隱與對自己的信任,有很多輔導員在交際場合和客戶連點點頭都不會,免得其他人知道那個客戶有見心理輔導;輔導員要避免和客戶在療程以外有任何社交接觸,以及避免有雙重或多重關係 (Multiple Relationship; Standard 3.05; APA, 2002)。試想想,當客戶將自己最陰暗的一面揭露給輔導員看過後,若客戶成為了輔導員的同事或員工,就算他在工作時沒有犯錯,輔導員都很難對他沒有偏見 (Bias; Fisher, 2003)。舉例,明知自己的下屬有焦慮症,你還會否讓他升職?任何明示暗示,出賣了客戶私隱,便令輔導員信譽掃地。

其次,輔導員不能強加意見。探訪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最大的禁忌便是很有「同理心」地說「我明白你的感受」、「我都知你多痛苦」、「折哀順變」等。難道你死過返生?你如何「明白」?夫婦來輔導,不能因為你覺得他們實在太不適合對方而叫他們離婚,也不能因為你信基督教而說服他們一起;你的角色只是幫他們去做自己的決定。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為自己的決定以及生命負責。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客戶有機會傷害自己或別人時,輔導員才能給意見,也僅止於給意見 (Bersoff, 2003)。

現在再想想,有多少親友會顧及這些?當一個人軟弱,其他人便覺得自己更有智慧與經驗,還未知道發生什麼事,便開始大談自己的過去,然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甚至催逼對方做某些改變或決定。就算他們很有智慧,他們本身卻又一定代表多重關係,可能在不同的圈子有交往,完全不會想到私隱的問題。所以,訴苦最忌找同事,大大影響了工作上專業的關係與評估,導致公私不分,任由偏見走進工作裏;也忌跟母親與妻子說對方的不是,令結構上本已有衝突的關係雪上加霜。

我很幸運,有一位由幼稚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都是同學的死黨,甚至在大學宿舍斷背同居。雖然大家都忙,各有各飛,且性格有異,但我們不會因為對方為同一個困擾早已講了一萬次而生厭。只有我們知道,對方的一句「我明白你感受」,是真的。除此之外,我有位能推心置腹的老板;他以他廿五年的美滿婚姻與事業上的成功,教曉了我很多東西。當然,千萬不要胡亂找老板談私事,除非大家早已不再 (或將會很快並且肯定至死) 不再共事。至於其他所有關心我的人,我都心存感激;特別是母親,最是緊張我們。只是作為親人和朋友,還是不要加上「心理輔導」的關係較好。

看到心理輔導收四至六百元一小時,有時會想,值得,但不如找神父懺悔更為化算。朋友,你還是考慮入教吧。倒不知道最近那個「啟發課程」能否為你帶來「啟發」?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ethics/code2002.html

Bersoff, D. (Ed.). (2003). Ethical conflicts in psychology. (3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isher, C. B. (2003). Decoding the ethics code: A practical guide for psychologist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5 則留言:

Orangutan 說...

「心理輔導」這苦差,還是留給最能推心置腹的兩三個朋友 ,盡量不要打擾其他朋友親戚同事。其實寫blog也是不錯的方法。寫一遍,便隨時有數百人聽你的故事;機會成本比找神父懺悔少,但回報更大。

.bwd. 說...

但, 心理輔導跟懺悔的本質, 好像是有分別的?

懺悔, 原因只有一個: 自己做了自己認為是錯的事, 籍懺悔希冀得到原諒及救贖 (對這點我個人是持反對的態度)。

我不清楚心理輔導是甚麼, 就我十分粗疏的經驗及理解, 心理輔導是許多時是因為自己有心結解不開而希望他人能幫助。而這個心結, 很多時, 都跟"別人/世界(whatever)欠了我"有關。之於"至愛離世"/"壓力太大"這些較為"熱門"的被輔導題目, 其實潛藏的訊息是, 我擁有的東西(愛/生活/etc.)被命運/工作/etc. "褫奪"了, 為什麼? 為什麼是我?

所以, 一個是"我欠了(別人/世界)", 另一個是"(別人/世界)欠了我"。

paulsin 說...

Orangutan:

那視乎什麼是「回報」:)

BilDub:

很有趣的看法 :)

也許不是誰欠了誰,討個公道的問題,很多人純粹只是想說說而已。

狂人字

.bwd. 說...

"很多人純粹只是想說說而已" -- 這就跟寫blog相似。Blog許多時被定位為網上日誌(雖然也有很多人不是這樣想), 既是"日誌"又何用他人閱讀? 不知道這在心理學範疇中有沒有專門的討論?

匿名 說...

「當一個人軟弱,□□便覺得自己更有智慧與經驗,還未知道發生什麼事,便開始大談自己的過去,然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甚至催逼對方做某些改變或決定。」

□□令我想起我那個失敗到貼地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