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4

Satori (悟)

如果你跟我說,有本小說,記述了一位三十出頭的美國女子,因為太悶,毅然離婚,一個人去遠方旅行,尋找快樂。那我會花時間讀這本小說的機會,很微。

你再跟我說,這本小說,長踞暢銷書榜,亦被拍成電影。但我還是不會有興趣花時間讀,電影也不會去看。暢銷書,太多;拍成電影而又好看的,也不算少;我嘛,則時間太少。

好了,你知道我都算是個尋道者,於是告訴我書中主角曾去了印度的道場 (Ashram) 修道。但美國嬉皮士到印度修道的和吸食迷幻藥的一樣多,我也許還是興趣缺缺。

直至有天,有學生問書中主角修的,是否我所講的印度教瑜伽修煉?結果,我只好先讀讀。

花了兩星期讀罷,我只能說,好看!我一向喜歡有幽默感的作者,而這本書不止一次讓我在車上發出笑聲。當然,最吸引我的,是主角在印度修道的體驗。

對,它就是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所作,有無數譯名的《Eat.Pray.Love》(台: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國:美食、祈禱和戀愛;港:再單身遊記)。

主角在印度修的,是「悉達瑜伽」(Siddha Yoga),的確是「能量瑜伽」(Shakti Yoga) 的一種,目的是像密宗一樣,喚醒「拙火」(Kundalini)。在書中,主角成功了。

但最厲害的,是主角在短短幾個月之間,「見性悟道」(Kensho Godo),亦即進入與宇宙合一的神秘體驗。若果作者所描述的都是她真實的經驗,那她到達的,是每位修道者夢寐以求的覺悟經驗。

在此,我想引用《禪門三柱》(The Three Pillars of Zen) 裏提到的修道次第。我覺得禪宗在各宗派的方法之中,是最古樸簡拙的,也因此在修的時候比較需要耐性與毅力,但也少掉了很多像密宗那些繁複的儀軌與有點詭異的觀想。話說回來,坐禪的階段大致可以分成:「乘力」(Joriki)、「見性悟道」(Kensho Godo) 與「無上道之體現」(Mujodo no Taigen)。

無論你在冥想打坐、觀想本尊、跳回旋舞、爬生命樹等等,你必須先把腦袋完全靜止,集中注意力在丹田,然後「知止,而後有定」,你便能進入所謂「入定」的狀態,亦是最容易產生「拙火覺醒」的時候,身體會出現特殊的氣感。中國人叫這做打通「任督二脈」、打通「小周天」,禪宗叫做這能量為「乘力」(Joriki),並一直運用在空手道、柔道、劍道、弓道等等。到此,武者出手時並不用眼與腦,也是靠直覺。詠春師父曾經說,套路,是用手臂記的,不是用腦記的。

不過,不少宗教與方術都停留在「乘力」(Joriki) 的階段。佛陀的成就在於再向前一步,洞見個體與宇宙整體為一,進入水滴回到大海的感覺。佛陀叫這個「一」作「佛性」,所謂「衆生本来仏なり」(Shujo Honrai Hotoke Nari;即:眾生本來都是佛)。這個經驗叫「見性悟道」(Kensho Godo),也是臨濟宗追求的「大乘」(Daijo) 禪旳目標。當水滴回到了大海,便超越了生死。「見性」是一剎那的事,但要「見」得清楚,則是漸進的。頓悟後的漸修,把見性的體會化成生活裏對眾生的慈悲,為曹洞宗所謂的「最上乘」(Saijojo) 禪。

在《Eat.Pray.Love》之中,作者把「乘力」與「見性悟道」的經驗,用十分現代與平實的方法表達了出來。她叫那個宇宙的「一」為「Void」(空虛),而她則是與它同體的旁觀者。這正是初初悟道的體驗。我還沒看過電影,不知這些神秘經驗如何能被搬上大銀幕。不過我卻同意,這本小說可以說是一本很好的宗教入門與教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