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Dialogue (你的耶穌,我的佛陀)

完成《智慧珍寶的奧義》後,終於有時間再讀讀堆積如山的待讀書。剛完成了陳世賢先生的《你的耶穌,我的佛陀:深刻的宗教交談》。書中結構雖然並不嚴謹,但當中有不少很感人的情節。內容大概講述一位法裔的天主教神父到台灣推動跨宗教對話,認識了信佛的作者,一起經歷了人生中種種悲歡離合。
 
記得我曾經也是香港跨信仰對話(Interfaith Dialogue)組織的一員,參觀過香港不同的寺廟、會堂、教堂等等,一起進行猶太教、印度教、道教等儀式,眼界大開,獲益良多,很慶幸自己生於一個對宗教如此寬容的地方。我在大學教世界宗教時,目標亦是透過理解達至寬容(Tolerance)

其中,「理解」可謂知易行難,因為大家都不免會帶著自己信仰的眼鏡去看事物。天主教不同意基督新教的唯獨信心、基督新教不同意天主教尊崇聖母、東正教不同意聖神為聖父聖子所共發、伊斯蘭教徒又不同意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些教派又不同意印度教滿天神佛、印度教又不滿佛教徒不敬神不盡責、佛教徒又不同意種姓制度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爭辯,還未提不同教派在歷史長河中累積的血海深仇,要平心靜氣地去「理解」對方,著實不易。

你會問,那我們是否能求同存異?那就視乎那個「同」是什麼。我經常聽到人說,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問題是,大家對「善」是否有相同的定義?事實上,不少邪教教主都在宣揚「善」。如果拜魔鬼可以立即名成利就,算不算「善」?

我個人認為,不同宗教的底蘊,確實有相同的地方。第一,大家都相信全宇宙背後有一個「存在」,祂有無數的名字:神、雅威、耶和華、安拉、梵天、如來、道、「一」、「不動動者」等等,但大家都相信,祂是「無中生有」的第一因;第二,由於萬物之所以存在是來自祂,萬物都充滿「神性」;第三,人是最接近或相似「神」的受造物,並能透過某種方法,與「神」融合,由「多」回歸「一」,從此能在萬物中看見神,就像尼奧在《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裏看見世界背後的源碼一樣。

對於第三點,不同宗教又有不同的稱呼:修道、默想、靈修、止觀、煉丹、瑜伽、禪定、祈禱、退省、齋戒等等,達到神婚、開悟、狂喜、飛升、神魂超拔等等狀態。一旦我們體會到人類甚至萬物為一體時,要愛人如己、要無量慈悲、要至慈至恕等等,便是十分自然的事。

各宗教在這三方面的論述,我相信是相同的。就算古今中外名字再多,所指的盡皆相同。如果宗教對話能從這三方面開始,特別是在第三點上多交流,我覺得會較容易有果實。如果硬是要在神學甚至神話上辯論,又要互挖對方在歷史裏的瘡疤,那宗教對話與寬容則永不可能實現。真希望有一天,各教派都能和平地到耶路撒冷聖殿山朝個聖。

3 則留言:

信者 說...

看到「寬容」兩字特別有感,每次知道民族為各自的神而戰爭,生靈塗炭,真的很心痛。這也令人聯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對不順心的人和事要有更多的寬容,謝謝版主指導啟發。

匿名 說...

想起往昔,曾追尋神聖,查看聖經,「愛是恆久忍耐...」

Trust the Process 說...

I completely agree!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thoughts! I find that either reading the Bible or various scriptures from other religions brings me peace and joy, which I believe is their core purpose. It’s so important that these texts are approached with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With this openness, individuals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others and, in turn, work toward becoming their best selves. This is such a valuabl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