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7

Vision (大願)

一直以來,讀書就為了升班,工作就為了升職,修道嘛,也就為了升仙。

在紀錄片《無涯:杜琪峰的電影世界》裏,杜 Sir 初初的目標也是在想四年後升副導演、兩年後升導演等等。然而,他在電影裏漸漸有一種追求:追求創新、追求意義、追求愉悅。拍電影,已經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享受,一個任務,是生命的意義。

反觀我從事的行業,再進取的程式員,一直升級,也不過升到 CIO;再上進些的,也就做到 IT 公司的總裁,不過是賺多個錢餬口與養家而已。現在開公司的,第一個問題,不是要做出一些什麼對人類有貢獻的東西,而是問市場的需求在哪?怎樣能把自己的產品包裝成「雲」、「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等?哪裏能找到二千萬收入來上市?上市後如何可以把殼賣掉換兩個億退休?

為什麼總想著退休?因為工作與生活對立,那天要上班,那天便要犧牲生活。工作,從未能整合成生命的一部分。萬一不幸在未退休之前死了,那就一生都沒有真正活過。

不少父母孜孜不倦地培育兒女,說是把孩子擠進最好的學校 (讓自己在朋輩間驕傲)、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自己的負累)。至於將來能否反哺雙親,則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而已。又有多少父母生養的時候,希望孩子將來能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再看修道的,大都無非希望脫離生死,求過永生與平安。直至我讀了佛陀的五百大願,才驚覺不少想開悟成佛的人 (包括我自己),是多麼的膚淺。修道成佛的,如種子一樣,早埋在泥土裏死去 (若 12:24),他們滿腦子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眾生的福祉。世界各地有不少隱修士,耗掉一生的時間默默祈禱,為的,也不過是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而已。

「無我」並不是一個神學家哲學家掛在口邊的字眼。它代表把小我殺掉,孕育大我。我們又下得了手嗎?捨不得,結果我們只是流於唸唸經打打坐而已。

說來說去,就是三個字:無大志。我們對每一個被賦予的角色,都只是「盡做」。它們都沒有被整合,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也就沒有更崇高的理想。

也許我們要像行菩薩道一樣,在開始每一個工作或擔起每一個角色之前,先發幾個宏願,然後窮盡生生世世的努力去追求,才能活得更有意思,才能真正享受生命這份禮物。

2 則留言:

y 說...

抵死又唏噓!
工作與工作之間追求點點舌尖上的滿足,對自己聊表謝意,吃了又能排出,也算薄有小福吧!

匿名 說...

介紹你一位大成就者, 留意衪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