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Classics (十三經)

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讀過《十三經》的一些篇章,諸如《禮運.大同》或《詩經.關雎》等等。就算沒有認真去讀,都會念幾句《論語》、《孟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後來又讀了不少南懷瑾老師有關儒、釋、道的著作,卻從沒有認真把《十三經》拿起來讀。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十三經》好好認真地讀一遍,讀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經譯注》。此中,對我最大影響的,是我父親與三姨。二十年前我曾在此介紹《倉海君》(馮睎乾 ),提到他們是我的國學啟蒙老師,終於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把這源由寫下來。


小時候我們一家住公屋,房子不算大,但家中卻有一個大書櫃。父親在裏面放了幾本書,我至今依然記得很清楚:《和合本聖經》、《厚黑學大全》、《四書白話句解》。這幾本書明顯不適合小朋友,一本又黃又暴力,一本面厚心又黑,一本佶屈又聱牙。但由於沒有什麼其他書可讀,於是我把那三本書都拿來反覆閱讀。雖然看得不太明白,但記得那時候我挺喜歡《孟子》。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四書》。也許這三本書預示了我今生對宗教、心理以及國學的濃厚興趣。 後來有一個小學的暑假,我去了三姨的家留宿。三姨就是我母親的三妹妹,在大學讀文史哲,年輕時候是位老師。她家中也有個大書櫃,內有一整套的《十三經注疏》與《二十四史》。當時我年紀還小,看見這套書,簡直目瞪口呆。我隨意翻翻這本、翻翻那本,自問沒有能力看得懂,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個攀山運動員應承了自己,將來一定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後來我由中文小學升讀英文中學,中間那個暑假也是三姨為我補習。是她叫我先為英文教科書中的生字查了字典,我才能勉強跟上,至今我仍心存感激。 於是我開始重讀《十三經》 ,已經讀完了《易經》、《尚書》和《孟子》。這次讀《孟子》,我有了更深的體會。孟子生於亂世,卻不減他的堅持與傲氣,已是十分讓人感佩。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修行。在《公孫丑上》裏,公孫丑問寫下有關「浩氣」的著名篇章(以下譯文為金良年先生的譯注):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它作為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直來培養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盈於天地之間。它作為氣,與義和道相匹配,沒有它們,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行為使內心感到愧疚,它就沒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說告子未曾瞭解義,就是因為他把義看作外在的東西。去做一件事情必須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記這件事,不要用外力幫助它成長。


聽起來,有點像氣功。成語「揠苗助長」就是指培養這「浩然之氣」時不能強求或催逼,因為它是你本來已有的東西,只需要心無掛礙,便能積累。看過詠春師傅徐尚田生前的一個視頻。他說在最後的十多年教學裏,不斷想找到方法讓徒弟們能快一點有「氣」。他不斷說,那是一個「念頭」。修道或練功的人應該一聽便明白他們在講什麼。孟子心中坦蕩蕩,專心致志,行仁仗義,與天地產生感通,無時無刻都保持那「念頭」,於是養出了浩然之氣」,成為了天地存在的一部分。

在《盡心上》裏,孟子進一步把自己天人合一的哲學闡述。也許我先入為主,覺得這些說法與各大宗教的修行,特別是神秘主義者的說法並無二致,證明真理真的只有一個,亦說出得道來自恩寵,是一份禮物,並不是努力便能得到的,但沒有努力當然就更得不到了: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說:「竭盡了人的本心就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了人的本性就知曉了上天。保持人的本心,養育人的本性,以此來事奉上天。短命長壽都不三心二意,修飭自身來等候上天的安排,以此來安身立命。」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說:「求索就獲得,捨棄就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東西;求索雖有途徑,獲得卻有命運,這種求索無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以外的東西。」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都為我所具備。通過自身實踐而覺得它們的正確,快樂沒有比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如果苦瓜是「半生瓜」,那經典便是「半生書」,真的是早一點讀都讀不出真意。年輕時背誦
經典,只是囫圇吞棗,為的更多是虛榮。現在讀經典,屢屢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卻又不禁覺得:反正未瞭解時讀了也無法瞭解,瞭解後再讀亦不外印證一下,那辛苦讀來幹嗎呢?也許,讀書仍只是用來遮眼睛,消磨時間罷了。

2025-04-22

Therese of Lisieux (靈心小史)

我曾多次介紹天主教靈修的顛峰,來自兩位加爾默羅會,即俗稱「聖衣會」的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和聖大德蘭修女(Teresa of Ávila)。也許他們的星座恰巧與我父母相同,我十分喜愛他們的書。因此,當溫偉耀教授在《愛裏聯合》裏介紹他們時,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然而,溫教授特意在最後也介紹了聖女小德蘭,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在溫教授的書中,他提到聖女小德蘭的回憶錄,即《靈心小史》(Story of a Soul)、《一朵小白花》或《聖女小德蘭回憶錄》是一本並不易看的書,因為開首九章都是些日常瑣事,所以他建議由第十章開始讀。於是我決定讀一讀《靈心小史》。我沒有聽從溫教授的提議,而是從頭開始,結果並不覺得很難讀,反而從眾多瑣事中,我讀到一個滿載聖寵但毫不自我的聖人的「真」。但我明白,溫教授原是量子力學碩士,又是神哲學博士,有著非常理性的腦袋,一下子要從聖十字若望那些有系統的靈修框架跳去日常瑣事,衝擊一定不少。然而,我們都是凡人,要做到聖十字若望和聖大德蘭修女的成就著實不易,但要在生常生活中用聖女小德蘭的態度去活,去成聖,似乎更有望成功。難怪聖女小德蘭那麼受世人歡迎了。

聖女小德蘭全名聖嬰耶穌與耶穌聖容德蘭(Therese of the Child Jesus and the Holy Face;法:Thérèse de l’Enfant-Jésus et de la Sainte-Face),是一位非常受愛戴的聖人。在法國,除露德聖母外,第二個最多人朝聖的地方便是法國里修的聖德蘭聖殿(Basilica of Saint Therese of Lisieux)。聖女小德蘭自少便有聖召,很少的時候便瞭解塵世的快樂最終都只會帶來痛苦:

「天堂之外,從來沒有毫無陰霾的歡樂。」(5)

「日光之下,盡是虛空。只有全心愛主,為神而放棄屬世的財富,生命才有價值。」(11)

但由於她的年齡,也由於她的謙卑,她一直把聖召交託給主。在書中,「卑微」這詞出現了三十一次,「微不足道」則出現了十二次:

「我長年來始終懷著成聖的心志。我並不仰賴自身的行為,因為我的行為毫無可誇之處,我只是仰賴他,因為他就是道,就是聖潔。他所要求我的,就是我微不足道的努力。」(10)

而她在初領聖餐的時候便已體會到與神共融的喜樂與甜蜜:

「儘管我如此卑微,但當我們在默然中四目相望之時,我們便已心靈相通,相知相愛了。而如今,這種愛更加深沉而甜蜜,已經不僅僅是無言相望了。最後的障礙也消融於無形之中,我,德蘭已經消失不見,我已經融於他之中,宛如涓滴之水融入海洋。」(12)

但在修道人的生活裏,甜蜜的時候少,受苦的時候多。聖女小德蘭不只主動尋找受苦的機會與方法,並愛上了「苦」:

「是的,我受過苦,但沒有愛過苦,現在,我真正感覺到苦深深吸引著我。」(12)

聖女小德蘭家境富裕,父母從事鐘錶手飾行業,有很多與上流社會宴會的機會,但她一直都覺得那些浮華都是「偽裝後的痛苦」:

「迷失靈魂原是極易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沿著俗世那條開滿櫻花的道路迷失下去,就往往會難以回頭。但如果你能超脫於俗世之上,自然就能明白:世俗帶給人的歡樂不過是偽裝後的痛苦,這時,你就再也不會滿足於過眼雲煙的虛譽。」(14)

她把快樂都建築在對主的愛上:

「我並非不渴望天堂,但愛本身就是我渴望的天堂。」(18)

到了她十三歲時,便決心入修院。但由於年齡太輕,院長不肯破例收她,於是她央父親帶她去求主教。當主教也拒絕她時,她又央父親帶她去羅馬求教宗。在羅馬,她遇上不少達官貴人,但這更堅固了她遁世的心志:

「那些榮華富貴或權勢官銜,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而已。我們遙望之時,也許會心生企慕,但走近細看之時,才知道,發光的未必都是真金。」(19)

結果她如願在十五歲便進入了修院。在修院中,她除了沉浸在主的愛裏,亦開始在團體中實踐愛德。然而,她亦遇上「神枯」的情況,即聖十字若望所說的「心靈黑夜」,但她的想法很值得修道者學習:

「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覺得天主暫時不再照料著我。他再度在船上睡著了,有幾人能夠體恤他,不去驚動他的睡眠呢?他不能總是應答人們的要求,為他們忙這忙那呀。我寧願他不受驚擾,靜靜地睡去。」(26)

她喜歡讀會祖聖十字若望的書,但卻發現沒有什麼用處:

「我雖然覺得靈脩書籍並無多大益處,不論讀多少本,我屬靈的生命依舊枯竭,但我仍然很喜歡讀。」(29)

反而,如聖施禮華所言,在進行日常工作中,神自會臨在:

「我深知,他住在我的心中,引導著我的言行舉止。當我最需要指引之時,光明便照進我的心中。但這並不是發生在我祈禱的時候,不論我祈禱得多麼熱切,始終都沒有光明閃耀,然而當我做著日常工作之時,那光輝便會蒞臨我心。」(29)

在修會的日常中,她對對愛有很深的領會:

「如果教會是由許多肢體組成的,它最重要的肢體的就莫過於心,而這顆心必須得燃燒著愛之火焰啊。」(30)

她的回憶錄寫到三十章便告一段落。她之後當了新修女的導師,接著開始生病,並在二十四歲便離世。她認為能在二十四歲離世,是一個恩寵,因為如果她是男生,便應在這個年紀成為神父。她臨終前,在院長亦是她親姐姐要求下,再寫下了最後的章節:

「完全的愛,就是容忍別人的短處,體諒他們的軟弱,同時,即便只在他們心中發現涓滴之善,也會大感欣慰。」(34)

有關身外物:

「如果我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東西,自然應該將它找回來,但態度要謙和沉靜。但如果萬一找不到,你就得像乞丐似的,伸出你的手向人索求。如果你索求時被人拒絕,也不要在意,因為你原本就沒有向他索取的權利。」(35)

有關祈禱:

「我的祈禱詞毫無文采,也毫不動聽,但居然都被他垂聽了!我覺得祈禱就是向天主敞開心扉,專心仰望天主,不論是在歡樂還是痛苦之中,都滿懷著愛意向他感恩,這樣,我們就和耶穌結合得更加密切。」(37)

 

諸如此類的勸勉和教導還有很多,但都是圍繞著愛:

「當初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槓桿和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他並沒有得到這個支點,然而,那些聖徒卻獲得了這個支點。天主賜予的這個支點就是天主自身,也僅僅是他自身,而槓桿就是祈禱,是燃燒著愛焰的心靈所做的祈禱。聖徒們曾經用這種方法撬動了世界,改變了萬民的心靈,,現在和將來的主的兒女,還會繼續用這種方法來改變世界,直到天地最終廢去為止。」(40)

聖女小德蘭逝世後,她的回憶錄一紙風行,並在短短二十七年後便被封聖。除了早夭的兩名子女,她的父母讓所有女兒都進修院,並把她們養育成聖人,因此亦被封聖。聖女小德蘭那平凡卻充滿熱熾的愛的生活方式,被她稱為「小道」,亦成了無數人追隨的成聖之路:

「天主不會要求我做不到的事情,因此無論我有多渺小,我還是能成為聖人的;我既然不可能長得高大,那麼我就按著自己的樣子,接受現狀,即便我有數不清的過失;但是,我要尋覓一條直達天庭的『小道』,那是一條既短且直的道路,是一條全新的『小路』。」

2025-04-12

Sanctuary (一個人的聖殿)

剛剛讀完了《一個人的聖殿》(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Abbot Christopher Jamison)是英國薩塞克斯郡聖本篤會渥斯隱修院的院長。這本書的緣起是因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攝製了一套名為《修院生活》(The Monastery)的紀錄片,內容有關五個都市人到渥斯隱修院隱修四十天的故事,其中一個還是色情製作人。然而,傑米森院長並沒有渲染這個故事,而是淡淡地把聖本篤會靈修的方法介紹給讀者,並解釋了不少會規的意義。


書中開首便指出我們作為都市人的忙碌生活,已經完全破壞了我們的平安。我們的忙碌來自慾望和不安全感,以致需要不斷尋找消費、旅遊、冥想等放鬆的方法,結果卻又成了另一種慾望。放棄這些慾望,並過有德行的生活,是進入「聖殿」的門口。

靜默」是靈修的第一步。抑壓說話的衝動,包括在腦袋裏自言自語,就算每天只有五分鐘,也將為你帶來平安。第二步,則是「默想」,主要是誦經默禱,甚至只是慢讀經書,也能協助抵抗塵世的噪音。書中提到默想與默觀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我們主動,後者則是神做主動。

第三步就是「服從」。生活中最弔詭的是,越想自由,越被束縛。因為所謂自由,只是讓慾望做主人,把自己變成慾望的奴隸。只有完全的服從,才能真正的自由。能聆聽別人的需要,並用理性去決定該做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也不是社會期望你去做的什麼,那便是服從的自由。

第四步是「謙遜」。謙遜的敵人是自我。聖本篤便訓導大家要「藉著自我貶抑而上升」。萬一真的無法去除驕傲,那便嚐試走近神。在無限面前,自我是如此微不足道。第五步是「共融」。只有在去除自我後,才能與團體共融,成為一體。就算是獨自修行,也得要先在團體內生活,否則便無法體現「愛」。不少宗教哲學大師都說,神之所以造人,也是為了體現「愛」。如果謙遜是堅固聖殿的牆,那共融就是透光的窗。

我最近讀完了《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書中有一句說話觸動了我,大意是自由的代價就是孤獨。事實上,那並不是自由的代價,而是自我中心的代價。

書中的第六步是我最為欣賞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是「靈修」的市場,「顧客」可以「購買」禪修、蘇非回旋舞、大黑天超覺靜坐等等靈修方法,而潛台詞是靈修與信仰無關,是屬於個人的一種神秘經驗。老實說,我有好一大段時間也是這樣想的,因此從來修不出什麼來。新紀元運動的核心就是相信自己是神(存在),因此心中所想的就是神的意思。然而,院長在書中引用了這會規來描述這個想法:「他們的私慾偏情就是他們的法律。凡是他們腦裡所想的,或願意做的,他們就自認為是神聖的,若是他們所討厭的,就認為是不許可的。」(《聖本篤會規》1:8b-9)這個,正是原祖父母被趕離樂園的原因——想變成神。皈依傳統信仰,並找尋一個適合自己的靈修方式,堅毅地走下去,才是真正的修道。

至於第七步,是「希望」。我曾經在自己佛學碩士的論文裏做了一個結論:信神的人對死亡的焦慮最低。這不難理解。如果你信輪迴,那你的死亡便是考試放榜日;如果你信人死如燈滅,那你的死亡便是終結。因此,基督宗教與其他所有宗教最大的分別,就是「希望」。有希望的人,不僅在面對死亡時,也在面對生活的種種逆境時,心懷平安,甚至充滿喜樂。

傑米森院長最後用浪子回頭的默想勸慰我們:修道,就是不斷地失敗,再重來,再失敗的過程,但別氣餒,因為等著我們的,是無限的憐憫。


2025-03-02

Canticle (造物讚與奧義書)

《造物讚》,即《太陽歌》,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聖方濟.亞西西在雙目幾乎完全失明時,透過與大自然的感通而產生對神的讚美。第二部分是在政教出現衝突和修會出現紛爭之時寫的,至於第三部分則是在他臨終前寫的。聖方濟從自然、人際和死亡中感受到神,實與二千七百年前古印度先賢的體會是一樣的。這不是說聖方濟是泛神論者,只是在靈修的體驗上,我相信古今中外的差別是不大的,始終真理只有一個。



造物讚 奧義書
至高、全能、仁善之主,
讚頌、光榮、尊敬,
及一切稱揚,
皆應歸屬於你!

至高者,只有歸屬於你是適當的,
誰也不配
呼號你的聖名。
我主,願你因著你造生的萬物,
特別因著太陽兄弟而受讚頌,
因為你藉太陽造成白晝而照耀我們。

太陽是美妙的,它發射巨大光輝,
至高者,它是你的象徵。
它在太陽中,而有別於太陽。
太陽不知道它。太陽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9)
我主,為月亮妹妹和星辰
願你受讚頌!
你曾願造化它們於天上,
它們光明、珍貴而美麗。
它在月亮和星星中,
而有別于月亮和星星。
月亮和星星不知道它。
月亮和星星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11)
我主,為了風兄弟
又為了空氣和白雲,
晴朗和各種氣候,
願你受讚頌!
因為藉著它們,
你使你的受造物得到撫慰。
它在中,而有別於風。
風不知道它。風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7)
我主,為了水妹妹,願你受讚頌!
它非常有用而謙虛,
珍貴而貞潔。
它在中,而有別于水。
水不知道它。水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4)
我主,為了火兄弟,願你受讚頌,
你用它光照黑夜,
它英俊而愉快,
勁健而有力。
它在中,而有別於火。
火不知道它。火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5)
我主,為了我們慈母般的地姊姊
願你受讚頌!
它載負我們並照顧我們,
生產不同的果實,
色彩繽紛的花卉和草木。
它在中,而有別於地。
地不知道它。地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3)
那些為了你,
忍受不公平和痛苦,
寬恕別人的人,
我主,願你因著他們而受讚頌。
作為天國之聲的雷鳴迴響著:
「Da!Da!Da!」
也就是「你們要自制(dāmyata)
你們要施捨(datta)
你們要仁慈(dayadhvam)!」
(大森林,5:2:3)
堅持和平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他們將由你,至高者
獲得榮冕。
唵!那圓滿(指「梵」,即神)
這圓滿,
圓滿出自圓滿,
從圓滿獲得圓滿,
始終保持圓滿。
唵!和平!和平!和平!
(自在,1)
死亡妹妹
是任何活人
不能逃避的,
我主,願你因它而受讚頌。
伽吉耶說道:
「那是影子構成的那個人,
我崇拜他為梵。」
阿闍世回答說:
「你別與我討論他。
我只是崇拜他為死亡。」
(大森林,2:1:12)
唯有死於大罪中的人,
是有禍的!

承行你至聖旨意的人,
是有福的,
因為第二死亡,不能損害他們。
確實,這位神粉碎了眾天神的罪惡,
也就是粉碎了死亡。
然後,他帶他們超越死亡。
(大森林,1:3:11)
請你們讚頌、稱揚我主!
請以極大的謙遜,
感謝、事奉他!
「酬謝立足於什麼?」
「信仰。因為人們懷有信仰而酬謝。
酬謝確實立足於信仰。」
「信仰立足於什麼?」
他回答說:「心。因為人們依靠心,
懷有信仰。信仰確實立足於心。」
(大森林,3:9:21)

2025-02-24

Upanishad (奧義書)

古時人類崇拜不同的神祇,諸如雷神、河神、太陽神等等,都是大自然不同的力量,目的也不外乎讓一家溫飽和平安。從這些崇拜中,人類發現出一整套儀式、經文、咒語等等,並衍生了祭師階級,世世代代熟讀這些儀軌。猶太人有肋未(利未),中國人有儒道,而印度人則有婆羅門(Brahmin)。婆羅門用的經書,叫《吠陀》(Veda)


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有思想的人開始質疑這些儀軌的效益、大家所崇拜的神的本質以及人生在世的意義。大家都熟識挑戰神諭的蘇格拉底、挑戰婆羅門的佛陀、挑戰司祭與經師的耶穌等一代宗師與教主。他們提出了人的尊貴,指出我們不只是眾神的玩物或芻狗,而是有能力脫離生死的生命,甚至是神所鍾愛的兒女。不過,早在這些偉大教主出現之前,印度便出現了一系列的文獻,統稱《奧義書》(Upanishad)


《奧義書》的意思,是「坐在(師傳)身旁」,亦即「祕傳」的意思。《奧義書》是吠檀多派(Vedanta)的經典,「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或終極。吠檀多派的另一經典則為以前介紹過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就如其他神祕主義經典,《奧義書》只傳兒子與入室弟子,因為其內容挑戰了當時主流的祭師與當權的階級。那麼《奧義書》究竟說什麼呢?


一句總結,《奧義書》是最早的「泛神論」著作,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七世紀。所謂「泛神論」,即萬物皆神,而這也包括你與我。我們既是神的一部分,死後自然也歸於神,屬於永恆的一部分。這個神,在《奧義書》中被稱為「梵」(Brahman),而我們的愚痴,在於以為自己與梵是對立的,有自己的「自我」(Atman),並傻傻地去四處尋找神,而神卻「不是這個,不是那個」(neti neti;《大森林奧義書》2:3:6),就在我們心中。


我們今生要做的,便是理解「自我」就是「梵」就個真理,就像耶穌所說的:「我在父內,父在我內」(若14:11)一樣。基督宗教的聖體聖事叫「Communion」就是與耶穌共融,耶穌是頭,信徒是身體;修和聖事中補贖叫「Atonement」,即「At-One-ment」,也就是與神重新結合為一。保祿宗徒有這麼幾句,幾乎與《奧義書》所寫的意思一樣:

「這一切原是未來事物的陰影,至於實體乃是基督。不可讓那甘願自卑而敬拜天使的人,奪去你們的獎品,這種人只探究所見的幻象,因自己的血肉之見,妄自尊大,而不與頭相連接;其實由於頭,全身纔能賴關節和脈絡獲得滋養而互相連結。」(哥2:17-19)


因此,我們可以憑著默觀「自我」,到達神那裏:「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大森林奧義書》2:1:20)。能體會到「梵我合一」就能得解脫:「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歌者奧義書》8:3:4)讀畢《奧義書》,會有找到世間一切神祕主義的源頭的感覺,無論是後來的佛教、基督教、甚至新紀元運動等內容,都能在《奧義書》中找到雛型。


譬如「不可目睹,不可言說,不可執取,無特徵,不可思議,不可名狀,以確信唯一自我為本質,滅寂戲論,平靜,吉祥,不二。」(《蛙氏奧義書》7),是不是很像龍樹《中論》的皈敬偈?不過,佛教雖然承繼了奧義書中業報、輪迴和解脫等觀念,但並沒有接受「梵」和「自我」或「梵我合一」等思想,以「涅槃」作為解脫的終點。至於如何修至「梵我合一」,《奧義書》提出的方法也是後世瑜伽的雛型,好像《彌勒奧義書》便描述了六支坐法:「調息、制感、沉思、專注、思辨和入定。」(6.18)


知道自己來自神,最終會再與神合一,是莫大的安慰,從此便無畏生死。所以哲學家叔本華才會說: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

“It is the most rewarding and the most elevating reading which there can possibly be in the world.  It has been the solace of my life and will be of my death.” – Arthur Schopenhauer, Parerga, 2, 185.


2025-02-16

Poverty (貧窮的根源)

最近特朗普當選,美股大旺,不少人狠狠撈了一筆,喜氣洋洋。我不少朋友都是特朗普與馬斯克的支持者,所以對於現在的發展,我一般不會置喙。然而,特朗普的政策,我覺得太過傾斜往資本家,即特朗普與馬斯克之輩。先不說退出人權或環保等組織,單是加關稅,表面上增加美國企業的銷售,提升工薪與稅收等,但無可避免地會導致通貨膨脹,百物騰貴,最終小市民仍是窮了,只有大老闆們像特朗普與馬斯克等能「殘民以自肥」。到這個通貨膨脹出現時,就不是加一點息口便能解決的了。


有朋友說,加關稅至少讓各國元首願意找美國談判,這我是同意的。不過,透過自身的富強去欺壓別的國家,再加上退出在人權或環保等議題上的合作與支持,在在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長遠來說,就是把世界秩序的領袖地位拱手讓人,如中國。這在《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有詳細的討論。作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回顧過去七十幾年來,美國外交的得失,從意向、手段和結果三方面來評分,並指出特朗普這種民粹主義者赤裸裸地聚焦在美國(甚至自身)的利益,對美國的長遠的傷害有多大。


近年,由於哲學的訓練,我多讀了政治和經濟的著作,其目的是想理解貧窮的成因與解決方法。疫情時候,我讀了威廉.福爾曼(William T. Vollmann)的《窮人》(Poor People),並把這本書放在書架的當眼處,提醒自己讀書除了正心修身,也得要經世利民。要做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許不易,但要避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應該不難吧?我們有那麼多的政府補貼、國際援助、慈善組織等等,為什麼貧窮一直持續下去,甚至代代相傳?


對此,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在他們的《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裏,解釋了窮人每天的日活與所面對的選擇。不少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幫助,根本於事無補。譬如說,提供免費疫苗,家長們卻拒絕為孩子接種;提供免費避孕,家長們卻堅持超生等等。要解決貧窮,必先找出它的根源。至於我一直透過金融科技來推動的微貸與微保險產品,書中亦指出了不少實際落地的問題,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歸根究底,就是我從沒有和窮人一起生活過,所以對他們心裏的想法或迷思(甚至是迷信)並不瞭解。書中最後提到了政治制度的問題,介紹了另一本書,作者認為太悲觀,我卻覺得很有意思。

那就是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書中引用了全球幾十個國家、幾百年來由貧到富又由富到貧的歷史進程,從而字字鏗鏘地推翻了眾多對貧窮成因的解釋,諸如資源不足、文化保守、領導無知等等。作者指出,貧窮的成因只有一個:「汲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而國家繁榮則來自「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簡單來說,「汲取性制度」就是有一群菁英份子(像南非的白人)或寡頭政治家(即獨裁者),不斷剝削人民的權利、財產、甚至性命,真正殘民以自肥。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因著科技的進步而威脅到他們的權力。由印刷術、蒸汽機、互聯網、社交媒體到今天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都是「創造性的破壞」。一個「包容性制度」有著人民各階層的代表,自然會接受甚至推動創新。但一個「汲取性制度」卻不希望這些創新製造出能挑戰自己地位的新菁英階級。後者對人民財產的不尊重,諸如公然霸占人民土地、國營的獨市貿易局、央行大量印鈔等等,最後亦削弱了激勵人民生產的動力。這些手法雖有不同,結果都是把人民財富換移到當權者手上。



不少朋友相當支持獨裁政府,認為它們更高效,經濟發展亦更迅速。《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裏亦舉出了蘇聯早期的成就作參考。事實上,蘇聯的確比美國更早讓人飛出太空,而一定的中央集權也是必需的,否則國家會陷入無政府狀態,無法保護人民財產,人民只會更悲慘。然而,這種所謂「威權增長」(Authoritarian Growth)只是短暫的,只見於遠遠落後他國的國家,只能快速「趕上」(Catch Up)而不能持續。這些國家沒有「包容性制度」,沒有監督權力的傳媒,沒有穩定的財產權,也就沒有鼓勵與保護「創造性破壞」的能力。書的最後亦從宏觀角度解釋了國際援助的不可能,以及透過現代化理論去「設計繁榮」(Prosperity Engineering)的虛勞無功。書的最後一節是「授權」(Empowerment),也就是讓更多的階層有參與發聲與決策的機會。要轉變,除了法國大革命般血流成河的方式外,也有循序漸進的變革,如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人權運動以至近代巴西總統盧拉(Lula)的改革,都讓人非常振奮。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進程,不少國家亦用了幾百年才能成功轉形。我亦衷心希望祖國能向這個方向邁進。


有幸生於富裕的社會,趕上經濟起飛、教育普及、科技爆發的年代,每當看見其他族群的不幸,都不禁想起耶穌的一句話:

「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路6:24)

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在暖衣飽食外,也能帶著四無量心,找到一些方法去回饋社會吧。

2025-01-27

Lovers (三位情人)

我有三位情人,第一位(圖左)本來是我老師的。對,我愛上了我的師母,是一場不倫之戀。但這不怪我,是我老師首先移情別戀的。他喜歡年紀比較大的,貪她們有歷史、有𩐳味,聲線又比較磁性。既然老師已經變心,那我就不再需要抑壓自己的慾望,從老師手上把她搶過來。


當然,每個人都有初戀情人,我亦有一位,都是年輕少不更事時開始的。一旦開始後,學懂了如何和情人相處,便明白雙方的限制,最後因了解而分開。師母不一樣,她是法國名門望族,只不過因為被老師拋棄,身價才有所貶損,竟讓我冷手執了個熱煎堆。我們已經相處了很多年,依然是情投意合,並對她身體的每一吋肌膚都非常清楚。雖然已沒有當初的激情,但是彼此非常了解,是細水長流的感情。


我的第二位情人(圖中),當初欺騙我是唱高音的,腔調卻原來低得很。她性格比較深沉,而且身材比較豐滿,算得上是虎背熊腰,看起來並不是很好相與的類型。剛相識的時候,我以為是一個錯誤,我不覺得會有好結果。不過,他是我長輩介紹的。長輩認為,與其待在深閨嫁不出,不如許配給我作二房太太,連聘禮都不用我付。因此,她剛過門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理會她,甚至把她打了入冷宮。後來我搬家,才又看見了她。數年不見,她依然風華正茂。我忍不住親近了她一下,想不到她仍然拒人於千里之外,一聲不哼。她的冷傲,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勝心,結果我日夜糾纏著她,直至把她的冰山融化。到現在我仍不能說和她如膠似漆,相處上還是有很多棱角,但至少每天都能有說有笑,我亦甚為滿意了。


我最後納的妾侍(圖右),是我年輕時的夢中情人。不過我知道她雖然看起來活潑可愛,卻是一位極難駕馭的少女。任何人如果初戀遇上她,都很難修成正果。所以我一直等到人到中年時,才決定追求她。迎娶她回家的第一天,心情當然很雀躍,急不及待地試著實現我年輕時的幻想。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只能達到我一半的期望,另一半還是需要很多時間和努力去磨合。畢竟要夫唱婦隨,必須由心底產生共鳴,不能純粹建基於肉體上的操作。


有趣的是,經過兩位新情人的挑戰後,我和第一位情人的感情反而變得更加好。以前我不明白她的地方,現在都豁然開朗。我和她相處的經驗,亦讓我在學習和其他妻妾相處時,事半功倍。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你如果問我單身好還是三妻四妾好,我實在也說不上來。單身當然省下不少時間和金錢,但是三妻四妾卻也帶來不少歡樂。反正人生就是一天一天地過,沒有她們,那些時間又如何消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