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of Insanity (狂人日記)
讀書,是為了遮眼睛。
2025-09-30
Analects (孔曰成仁)
2025-08-17
Classics (十三經)
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讀過《十三經》的一些篇章,諸如《禮運.大同》或《詩經.關雎》等等。就算沒有認真去讀,都會念幾句《論語》、《孟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後來又讀了不少南懷瑾老師有關儒、釋、道的著作,卻從沒有認真把《十三經》拿起來讀。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十三經》好好認真地讀一遍,讀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經譯注》。此中,對我最大影響的,是我父親與三姨。二十年前我曾在此介紹《倉海君》(馮睎乾 ),提到他們是我的國學啟蒙老師,終於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把這源由寫下來。
小時候我們一家住公屋,房子不算大,但家中卻有一個大書櫃。父親在裏面放了幾本書,我至今依然記得很清楚:《和合本聖經》、《厚黑學大全》、《四書白話句解》。這幾本書明顯不適合小朋友,一本又黃又暴力,一本面厚心又黑,一本佶屈又聱牙。但由於沒有什麼其他書可讀,於是我把那三本書都拿來反覆閱讀。雖然看得不太明白,但記得那時候我挺喜歡《孟子》。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四書》。也許這三本書預示了我今生對宗教、心理以及國學的濃厚興趣。 後來有一個小學的暑假,我去了三姨的家留宿。三姨就是我母親的三妹妹,在大學讀文史哲,年輕時候是位老師。她家中也有個大書櫃,內有一整套的《十三經注疏》與《二十四史》。當時我年紀還小,看見這套書,簡直目瞪口呆。我隨意翻翻這本、翻翻那本,自問沒有能力看得懂,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個攀山運動員應承了自己,將來一定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後來我由中文小學升讀英文中學,中間那個暑假也是三姨為我補習。是她叫我先為英文教科書中的生字查了字典,我才能勉強跟上,至今我仍心存感激。 於是我開始重讀《十三經》 ,已經讀完了《易經》、《尚書》和《孟子》。這次讀《孟子》,我有了更深的體會。孟子生於亂世,卻不減他的堅持與傲氣,已是十分讓人感佩。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修行。在《公孫丑上》裏,公孫丑問寫下有關「浩氣」的著名篇章(以下譯文為金良年先生的譯注):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它作為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直來培養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盈於天地之間。它作為氣,與義和道相匹配,沒有它們,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行為使內心感到愧疚,它就沒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說告子未曾瞭解義,就是因為他把義看作外在的東西。去做一件事情必須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記這件事,不要用外力幫助它成長。
聽起來,有點像氣功。成語「揠苗助長」就是指培養這「浩然之氣」時不能強求或催逼,因為它是你本來已有的東西,只需要心無掛礙,便能積累。看過詠春師傅徐尚田生前的一個視頻。他說在他最後的十多年教學裏,不斷想找到方法讓徒弟們能快一點有「氣」。他不斷說,那是一個「念頭」。修道或練功的人應該一聽便明白他們在講什麼。孟子心中坦蕩蕩,專心致志,行仁仗義,與天地產生感通,無時無刻都保持那「念頭」,於是養出了「浩然之氣」,成為了天地存在的一部分。
在《盡心上》裏,孟子進一步把自己天人合一的哲學闡述。也許我先入為主,覺得這些說法與各大宗教的修行,特別是神秘主義者的說法並無二致,證明真理真的只有一個,亦說出得道來自恩寵,是一份禮物,並不是努力便能得到的,但沒有努力當然就更得不到了: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說:「竭盡了人的本心就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了人的本性就知曉了上天。保持人的本心,養育人的本性,以此來事奉上天。短命長壽都不三心二意,修飭自身來等候上天的安排,以此來安身立命。」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說:「求索就獲得,捨棄就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東西;求索雖有途徑,獲得卻有命運,這種求索無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以外的東西。」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都為我所具備。通過自身實踐而覺得它們的正確,快樂沒有比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2025-04-22
Therese of Lisieux (靈心小史)
「天堂之外,從來沒有毫無陰霾的歡樂。」(5)「日光之下,盡是虛空。只有全心愛主,為神而放棄屬世的財富,生命才有價值。」(11)
「我長年來始終懷著成聖的心志。我並不仰賴自身的行為,因為我的行為毫無可誇之處,我只是仰賴他,因為他就是道,就是聖潔。他所要求我的,就是我微不足道的努力。」(10)
「儘管我如此卑微,但當我們在默然中四目相望之時,我們便已心靈相通,相知相愛了。而如今,這種愛更加深沉而甜蜜,已經不僅僅是無言相望了。最後的障礙也消融於無形之中,我,德蘭已經消失不見,我已經融於他之中,宛如涓滴之水融入海洋。」(12)
「是的,我受過苦,但沒有愛過苦,現在,我真正感覺到苦深深吸引著我。」(12)
「迷失靈魂原是極易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沿著俗世那條開滿櫻花的道路迷失下去,就往往會難以回頭。但如果你能超脫於俗世之上,自然就能明白:世俗帶給人的歡樂不過是偽裝後的痛苦,這時,你就再也不會滿足於過眼雲煙的虛譽。」(14)
「我並非不渴望天堂,但愛本身就是我渴望的天堂。」(18)
「那些榮華富貴或權勢官銜,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而已。我們遙望之時,也許會心生企慕,但走近細看之時,才知道,發光的未必都是真金。」(19)
「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覺得天主暫時不再照料著我。他再度在船上睡著了,有幾人能夠體恤他,不去驚動他的睡眠呢?他不能總是應答人們的要求,為他們忙這忙那呀。我寧願他不受驚擾,靜靜地睡去。」(26)
「我雖然覺得靈脩書籍並無多大益處,不論讀多少本,我屬靈的生命依舊枯竭,但我仍然很喜歡讀。」(29)
「我深知,他住在我的心中,引導著我的言行舉止。當我最需要指引之時,光明便照進我的心中。但這並不是發生在我祈禱的時候,不論我祈禱得多麼熱切,始終都沒有光明閃耀,然而當我做著日常工作之時,那光輝便會蒞臨我心。」(29)
「如果教會是由許多肢體組成的,它最重要的肢體的就莫過於心,而這顆心必須得燃燒著愛之火焰啊。」(30)
「完全的愛,就是容忍別人的短處,體諒他們的軟弱,同時,即便只在他們心中發現涓滴之善,也會大感欣慰。」(34)
「如果我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東西,自然應該將它找回來,但態度要謙和沉靜。但如果萬一找不到,你就得像乞丐似的,伸出你的手向人索求。如果你索求時被人拒絕,也不要在意,因為你原本就沒有向他索取的權利。」(35)
「我的祈禱詞毫無文采,也毫不動聽,但居然都被他垂聽了!我覺得祈禱就是向天主敞開心扉,專心仰望天主,不論是在歡樂還是痛苦之中,都滿懷著愛意向他感恩,這樣,我們就和耶穌結合得更加密切。」(37)
「當初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槓桿和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他並沒有得到這個支點,然而,那些聖徒卻獲得了這個支點。天主賜予的這個支點就是天主自身,也僅僅是他自身,而槓桿就是祈禱,是燃燒著愛焰的心靈所做的祈禱。聖徒們曾經用這種方法撬動了世界,改變了萬民的心靈,,現在和將來的主的兒女,還會繼續用這種方法來改變世界,直到天地最終廢去為止。」(40)
「天主不會要求我做不到的事情,因此無論我有多渺小,我還是能成為聖人的;我既然不可能長得高大,那麼我就按著自己的樣子,接受現狀,即便我有數不清的過失;但是,我要尋覓一條直達天庭的『小道』,那是一條既短且直的道路,是一條全新的『小路』。」
伸延閱讀:聖師德蘭(St.Therese)
2025-04-12
Sanctuary (一個人的聖殿)
2025-03-02
Canticle (造物讚與奧義書)
造物讚 | 奧義書 |
至高、全能、仁善之主, 讚頌、光榮、尊敬, 及一切稱揚, 皆應歸屬於你! 至高者,只有歸屬於你是適當的, 誰也不配 呼號你的聖名。 | |
我主,願你因著你造生的萬物, 特別因著太陽兄弟而受讚頌, 因為你藉太陽造成白晝而照耀我們。 太陽是美妙的,它發射巨大光輝, 至高者,它是你的象徵。 |
它在太陽中,而有別於太陽。 太陽不知道它。太陽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9) |
我主,為月亮妹妹和星辰, 願你受讚頌! 你曾願造化它們於天上, 它們光明、珍貴而美麗。 |
它在月亮和星星中, 而有別于月亮和星星。 月亮和星星不知道它。 月亮和星星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11) |
我主,為了風兄弟, 又為了空氣和白雲, 晴朗和各種氣候, 願你受讚頌! 因為藉著它們, 你使你的受造物得到撫慰。 |
它在風中,而有別於風。 風不知道它。風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7) |
我主,為了水妹妹,願你受讚頌! 它非常有用而謙虛, 珍貴而貞潔。 |
它在水中,而有別于水。 水不知道它。水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4) |
我主,為了火兄弟,願你受讚頌, 你用它光照黑夜, 它英俊而愉快, 勁健而有力。 |
它在火中,而有別於火。 火不知道它。火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5) |
我主,為了我們慈母般的地姊姊, 願你受讚頌! 它載負我們並照顧我們, 生產不同的果實, 色彩繽紛的花卉和草木。 |
它在地中,而有別於地。 地不知道它。地是它的身體。 它就是你的自我,內在控制者,永生者。 (大森林,3:7:3) |
那些為了愛你, 而忍受不公平和痛苦, 並寬恕別人的人, 我主,願你因著他們而受讚頌。 |
作為天國之聲的雷鳴迴響著: 「Da!Da!Da!」 也就是「你們要自制(dāmyata)! 你們要施捨(datta)! 你們要仁慈(dayadhvam)!」 (大森林,5:2:3) |
堅持和平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他們將由你,至高者 獲得榮冕。 |
唵!那圓滿(指「梵」,即神), 這圓滿, 圓滿出自圓滿, 從圓滿獲得圓滿, 始終保持圓滿。 唵!和平!和平!和平! (自在,1) |
死亡妹妹, 是任何活人 不能逃避的, 我主,願你因它而受讚頌。 |
伽吉耶說道: 「那是影子構成的那個人, 我崇拜他為梵。」 阿闍世回答說: 「你別與我討論他。 我只是崇拜他為死亡。」 (大森林,2:1:12) |
唯有死於大罪中的人, 是有禍的! 承行你至聖旨意的人, 是有福的, 因為第二死亡,不能損害他們。 |
確實,這位神粉碎了眾天神的罪惡, 也就是粉碎了死亡。 然後,他帶他們超越死亡。 (大森林,1:3:11) |
請你們讚頌、稱揚我主! 請以極大的謙遜, 感謝、事奉他! |
「酬謝立足於什麼?」 「信仰。因為人們懷有信仰而酬謝。 酬謝確實立足於信仰。」 「信仰立足於什麼?」 他回答說:「心。因為人們依靠心, 懷有信仰。信仰確實立足於心。」 (大森林,3:9:21) |
2025-02-24
Upanishad (奧義書)
古時人類崇拜不同的神祇,諸如雷神、河神、太陽神等等,都是大自然不同的力量,目的也不外乎讓一家溫飽和平安。從這些崇拜中,人類發現出一整套儀式、經文、咒語等等,並衍生了祭師階級,世世代代熟讀這些儀軌。猶太人有肋未(利未),中國人有儒道,而印度人則有婆羅門(Brahmin)。婆羅門用的經書,叫《吠陀》(Veda)。
《奧義書》的意思,是「坐在(師傳)身旁」,亦即「祕傳」的意思。《奧義書》是吠檀多派(Vedanta)的經典,「吠檀多」即吠陀的終結或終極。吠檀多派的另一經典則為以前介紹過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就如其他神祕主義經典,《奧義書》只傳兒子與入室弟子,因為其內容挑戰了當時主流的祭師與當權的階級。那麼《奧義書》究竟說什麼呢?
我們今生要做的,便是理解「自我」就是「梵」就個真理,就像耶穌所說的:「我在父內,父在我內」(若14:11)一樣。基督宗教的聖體聖事叫「Communion」就是與耶穌共融,耶穌是頭,信徒是身體;修和聖事中補贖叫「Atonement」,即「At-One-ment」,也就是與神重新結合為一。保祿宗徒有這麼幾句,幾乎與《奧義書》所寫的意思一樣:
「這一切原是未來事物的陰影,至於實體乃是基督。不可讓那甘願自卑而敬拜天使的人,奪去你們的獎品,這種人只探究所見的幻象,因自己的血肉之見,妄自尊大,而不與頭相連接;其實由於頭,全身纔能賴關節和脈絡獲得滋養而互相連結。」(哥2:17-19)
因此,我們可以憑著默觀「自我」,到達神那裏:「正像蜘蛛沿著蛛絲向上移動,正像火花從火中向上飛濺,確實,一切氣息,一切世界,一切天神,一切眾生,都從這自我中出現。」(《大森林奧義書》2:1:20)。能體會到「梵我合一」就能得解脫:「這是自我。它不死,無畏,它是梵。這個梵,名為真實。」(《歌者奧義書》8:3:4)讀畢《奧義書》,會有找到世間一切神祕主義的源頭的感覺,無論是後來的佛教、基督教、甚至新紀元運動等內容,都能在《奧義書》中找到雛型。
譬如「不可目睹,不可言說,不可執取,無特徵,不可思議,不可名狀,以確信唯一自我為本質,滅寂戲論,平靜,吉祥,不二。」(《蛙氏奧義書》7),是不是很像龍樹《中論》的皈敬偈?不過,佛教雖然承繼了奧義書中業報、輪迴和解脫等觀念,但並沒有接受「梵」和「自我」或「梵我合一」等思想,以「涅槃」作為解脫的終點。至於如何修至「梵我合一」,《奧義書》提出的方法也是後世瑜伽的雛型,好像《彌勒奧義書》便描述了六支坐法:「調息、制感、沉思、專注、思辨和入定。」(6.18)
知道自己來自神,最終會再與神合一,是莫大的安慰,從此便無畏生死。所以哲學家叔本華才會說:
「在世界上,沒有比研讀『奧義書』更令人受益和振奮的了。它是我生之慰藉,也將是我死之慰藉。」
“It is the most rewarding and the most elevating reading which there can possibly be in the world. It has been the solace of my life and will be of my death.” – Arthur Schopenhauer, Parerga, 2, 185.
2025-02-16
Poverty (貧窮的根源)
最近特朗普當選,美股大旺,不少人狠狠撈了一筆,喜氣洋洋。我不少朋友都是特朗普與馬斯克的支持者,所以對於現在的發展,我一般不會置喙。然而,特朗普的政策,我覺得太過傾斜往資本家,即特朗普與馬斯克之輩。先不說退出人權或環保等組織,單是加關稅,表面上增加美國企業的銷售,提升工薪與稅收等,但無可避免地會導致通貨膨脹,百物騰貴,最終小市民仍是窮了,只有大老闆們像特朗普與馬斯克等能「殘民以自肥」。到這個通貨膨脹出現時,就不是加一點息口便能解決的了。
那就是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書中引用了全球幾十個國家、幾百年來由貧到富又由富到貧的歷史進程,從而字字鏗鏘地推翻了眾多對貧窮成因的解釋,諸如資源不足、文化保守、領導無知等等。作者指出,貧窮的成因只有一個:「汲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而國家繁榮則來自「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簡單來說,「汲取性制度」就是有一群菁英份子(像南非的白人)或寡頭政治家(即獨裁者),不斷剝削人民的權利、財產、甚至性命,真正殘民以自肥。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因著科技的進步而威脅到他們的權力。由印刷術、蒸汽機、互聯網、社交媒體到今天的人工智慧,基本上都是「創造性的破壞」。一個「包容性制度」有著人民各階層的代表,自然會接受甚至推動創新。但一個「汲取性制度」卻不希望這些創新製造出能挑戰自己地位的新菁英階級。後者對人民財產的不尊重,諸如公然霸占人民土地、國營的獨市貿易局、央行大量印鈔等等,最後亦削弱了激勵人民生產的動力。這些手法雖有不同,結果都是把人民財富換移到當權者手上。
不少朋友相當支持獨裁政府,認為它們更高效,經濟發展亦更迅速。《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裏亦舉出了蘇聯早期的成就作參考。事實上,蘇聯的確比美國更早讓人飛出太空,而一定的中央集權也是必需的,否則國家會陷入無政府狀態,無法保護人民財產,人民只會更悲慘。然而,這種所謂「威權增長」(Authoritarian Growth)只是短暫的,只見於遠遠落後他國的國家,只能快速「趕上」(Catch Up)而不能持續。這些國家沒有「包容性制度」,沒有監督權力的傳媒,沒有穩定的財產權,也就沒有鼓勵與保護「創造性破壞」的能力。書的最後亦從宏觀角度解釋了國際援助的不可能,以及透過現代化理論去「設計繁榮」(Prosperity Engineering)的虛勞無功。書的最後一節是「授權」(Empowerment),也就是讓更多的階層有參與發聲與決策的機會。要轉變,除了法國大革命般血流成河的方式外,也有循序漸進的變革,如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人權運動以至近代巴西總統盧拉(Lula)的改革,都讓人非常振奮。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進程,不少國家亦用了幾百年才能成功轉形。我亦衷心希望祖國能向這個方向邁進。
有幸生於富裕的社會,趕上經濟起飛、教育普及、科技爆發的年代,每當看見其他族群的不幸,都不禁想起耶穌的一句話:
「你們富有的是有禍的,因為你們已經獲得了你們的安慰。」(路6:24)
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在暖衣飽食外,也能帶著四無量心,找到一些方法去回饋社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