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Controversies (齊物哲學)

 讀哲學碩士的好朋友把她老師陶國璋教授親筆簽名的《會通佛家、康德、海德格爾的齊物論》(《齊》)送給我,讓我在讀《儀禮》的頭痛欲裂中,遇上甘露,洗滌了心靈。


多年前曾為贐明會講了一些生死教育的講座,當時甚至有人戲稱小弟「死亡博士」;然而那時候的我,什麼也不懂,真正會講生死教育的,是陶教授。陶教授不只是牟宗三老師的高足,精通中西印哲學,更曾患上重病,與死亡擦肩而過,因此他的生死觀不單是理論的,也是實戰的。《齊》正是當年陶教授進行大手術之前,面對生死未卜的境遇,竭力把他從牟老師那裏學得的智慧寫下的成果。顧名思義,此書主要就是解釋莊子《齊物論》的內容,並與佛學與西方哲學相對照。


為什麼選《齊物論》呢?在莊子內七篇中,這一篇最具有哲學思辨的意味,對象可能就是他精於思辨的朋友惠施。書中一開始藉著討論什麼是地籟、人籟與天籟,指出我們每天在進行的各種討論與談話,無論是高深的還是八卦的,都只是浪費精神,把我們推向死亡。因為我們說的,不外乎兩件事:我們喜歡什麼與不喜歡什麼(好惡),以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是非)。然而,你喜歡的並不一定是我喜歡的,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分別在於「成心」,亦即佛家所謂的「分別心」。至於是非則本是一體,若沒有「是」便沒有「非」,它們是互相依賴對方而存在的,就像說彭祖長壽,那得要與一般人的壽命來作比較才成立,否則彭祖沒所謂長不長壽。至於存在與生命的本質,莊子認為「有」本是相對「無」才存在的概念,「生」亦是相對「死」才存在的,甚至「覺」也要有「夢」才能存在,因此這些概念本是一體,沒有獨立的存在,可以叫作「一」或「空性」。不過,一旦叫作「一」,便又有「非一」,所以根本不應討論這些問題。所以在書中,無論齧缺問什麼,王倪都說:「我又怎會知道呢?(吾惡乎知之?)」


若一切價值與知識的討論都是浪費生命的,連生死都能泯滅,那生命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齊物論》最後的故事,亦即著名的莊周夢蝶,便正是要解答這個問題。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是夢是覺,都是相對的,是自他的對立;只有當我們把自他融合,讓自我融入整個存在,即所謂「物化」,才能把自己的存在提升,從作為宇宙的一部分中找到存在的意義。而這也是存在主義哲學家馬田.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指出的,人的存在並不是獨立於天地以外的觀察者,而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並在平常中與天地產生關聯,才能獲得其「意義性」(Bedeutsamkeit)。獨立於天地的只會想到用「技術」去控制萬物;只有融入天地的才能用「藝術」的心去享受萬物。而這正是陶教授引用海德格(爾)來解釋莊子的原因。


用我朋友簡潔的講法作結:讀哲學為的,就是這「境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