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Everyday (日常)

七月時,前輩溫偉耀教授邀請我到他的新書發佈會,書名為《在地若天:靈性的根基和探索》,內容是歷代修道人靈修的記錄與發展,是溫教授「基督教靈修學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讀了一下,是一本對靈修深入淺出的介紹,非常值得推薦。更難得的,是溫教授是新教作家,但書中的的修道人大都是天主教的聖人。所以見面時我跟他說:「這本書,很『天主教』呢!」他笑著說:「第二本,將更『天主教』呢!」

很久不見,溫教授問我最近在讀什麼?我說我已沒有在翻譯了,正在讀《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博伽梵歌》是印度教的聖典,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一段,地位就像基督徒的聖經。溫教授很清楚我的興趣,所以一點都不奇怪,但你也許會很奇怪,為什麼一個天主教徒會讀印度教的聖典呢?印度教不是一個充滿邪神和偶像的宗教嗎?

其實《博伽梵歌》的哲學是非常接近基督宗教的。特別是由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創辦人帕布帕德(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所詮釋的《博伽梵歌原意》,內文用上了如「神首」(Godhead)之類的神學名詞,基督徒應該不難理解,並看出共通之處。在《博伽梵歌》裏,至高的神首「奎師那」(Krishna,即「黑天」)是無形無式又無處不在的,萬物都是祂的一部分。至於印度教裏那些所謂「邪神和偶像」,在《博伽梵歌》裏被稱為「半人神」(Deva,即神祇),被認為是「神首」的一部分;崇拜祂們的人,則被認為是利慾薰心:「那些心意被物質慾望分歧了的人向半人神臣服,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本性遵守崇拜特定教條和規則。」(7:20)。

當然,單是與基督教沒有衝突,並不足以叫大家去讀。《博伽梵歌》的價值,在於叫大家不用棄絕塵世、遁入深山去修道,而只需要繼續每天的日常工作,便已能修道,關鍵在於要把工作奉獻給神:「工作的遁棄,和在奉獻中工作,兩者對於超脫都是好的。但是在兩者中,奉獻性服務的工作,較工作的遁棄為佳。」(5:2)因此,我們只要耕耘時不問收獲,便可算是修道:「穩定奉獻的靈魂,因為他對『我』(神)供奉出所有活動的結果,而得到純真的平靜;至於一個不是與聖靈溝通的人,因為貪婪他工作的果實,而變得被綑縛着。」(5:12)

上班一族的痛苦,正是覺得收入與付出不相稱;不少為家庭付出的人,亦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謝意,而悲憤愁苦。這些人正是「因為貪婪他工作的果實,而變得被綑縛着」。相反,那些遁棄紅塵去搞冥想、觀照、瑜伽等等,如果追求神秘的經驗,也不過是在自欺欺人:「一個制止感覺官能於活動,但心意盤旋於感官對象的人,實在是欺騙自己而被稱為假裝者。」(3:6)。

這種寓修道於生活的建議,與主業團(Opus Dei)創辦人聖施禮華(Josemaría Escrivá)可謂不約而同。聖施禮華在《天主之友》(Friends of God)裏認為「成聖」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神的恩典下,我們只需要繼續做好本分,透過把工作奉獻給神,從而聖化工作,最終便能聖化自己:「天主要求你的聖德是要在日常工作、責任中實踐天主的愛德而達至的,而工作責任常常都是瑣細的事情。」(7)就像《博伽梵歌》強調的,你若無法老老實實做一個「工人」(Worker),成聖的事便免談:

如果能明白我們的工作都在祂的臨在裏完成,沒有什麼可以逃過祂的注視,那我們的反應就會截然不同,一定會小心翼翼的完成工作。這就是多年來我向你們講成聖的秘訣,天主召叫我們效法祂,所以即使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我們也可將基督放於一切人類活動之上。現在你會明白,如果你們之中有人不愛工作,無法專注於自己的職業裡,因而不能聖化它;又不知自己該投身那一個行業,那這人就根本不明白我所說有關聖化的事(Supernatural Substance),因他欠缺了聖化必備的條件:成為一個工人!(58)

正巧,帕布帕德在詮釋《博伽梵歌》時,引用了《聖典博伽瓦譚》(Srimad Bhagavatam)裏有關「奉愛瑜伽」(Bhakti Yoga,即奉獻)的說話:「完全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特別是那九種奉獻事項:聆聽、歌頌、回憶、崇拜、奉侍主的蓮花足下、作出禱告、執行主的命令、與祂為友、及將一切皈依祂。」(11:55)第八種不正就是「天主之友」的意思嘛。可見古今中外成聖的路並無二致。

基道文字事工出版及事工總監吳國雄先生幾天前找我寫篇文,我們也聊起了靈修這個問題。他完全同意靈修就是「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這概念,他稱這種修行為「日常靈修」(Everyday Spirituality)。James Hazelwood 在同名的書裏便提到呼吸、感恩、品嚐美味等日常活動都可以是靈修。正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在日常中修行,也是一樣的。

5 則留言:

naitree 說...

(不知您是否收到前一留言?我提交留言後 blogger 刷新了頁面,卻未提示是否提交成功。若您已收到前一留言,煩請忽略~)

您好,看到這篇文章,忍不住想問:

您說我們應該在神的恩典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

可在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工作是不道德,甚至是作惡的,不是嗎?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又該怎麼辦?現代社會中,很多工作並不直接作惡,卻是龐大的惡系統中的一環,即漢娜·鄂蘭所說「平庸之惡」。比如,工作是開發監控新疆維吾爾人的大數據系統的軟體工程師。我們是否不該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為惡,而是老老實實做好便是?這樣是把工作奉獻給了神,還是奉獻給了某些邪惡的勢力?

paulsin 說...

(噢,我並沒有收到之前的留言,怕要麻煩你再留一次。)

其實《博伽梵歌》一開始問的問題與你一樣:打仗殺人是否不道德?書中的答案是:端視乎你為什麼在戰場?你想要戰爭中可掠奪的財寶?要殺敵人復仇?還是在盡一個士兵的義務,而不計較得失,甚至失去生命?若是後者,那便是修行。至於背後有人把你的努力暗地裏導向邪惡的用途,罪在他們,不在你。不過,要察覺自己工作的動機,可能比察覺背後的人的動機更困難。若你認真審視自己的動機才承接工作,便不易被人利用了。

naitree 說...

(我第一條留言內容和上條一樣啦,怕沒有發出去所以重發一次,又怕造成重複才作此說明。)

謝謝您解答我的問題,對我理解該如何做事、該做什麼事都很有幫助。期待您的《神學大全》譯本,出版後定會買來研讀:)

雪人 說...

Paul sir你文中「穩定奉獻的靈魂,因為他對『我』(神)供奉出所有活動的結果,而得到純真的平靜...」
不期然想起佛家的「無我」。
一神的信仰中為「神」奉出所有,與無神的信念中為「世界」奉出所有,感覺類近,兩者均伴隨著「忘我」、「去我」。
對「我」的切入,看來無論是哲學或宗教,也是最易的入門手段,亦是最終的無門之門。

paulsin 說...

有類近,也有不類近。無我是普世智者的領悟,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然而,若無我,便自然會無為。信神的人雖無我,但為了神,仍有所為,只是不執著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