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種人,名為「超凡人」(Others)。受過訓練的超凡人,能進出「幽界」(Twilight、Gloom),並因此獲得超凡力量。他們包括了屬於光明 (Light) 的巫師、先知、變形人等,亦包括了屬於黑暗 (Dark) 的魔法師、吸血鬼、人狼等。他們自遠古便存在。
你在想,光明和黑暗的戰爭,老掉牙的故事。
事實是,光明和黑暗並沒有開戰,至少表面上沒有。光明的目標是全球人類的進步,而黑暗的目標是維護每個人的自由。還記得在《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 裏,派克 (Scott Peck) 醫生曾提到:如果東岸有尊「自由女神」,西岸便應有尊「責任女神」,而兩者應該共存;這個正好用來比喻光明和黑暗的關係。
如果光明和黑暗真的戰爭起來,結果一定是塗炭生靈,而且不是沒有試過,二十世紀便試過兩次。
所以,他們簽署了「大和約」(Grand Treaty)。每當光明的巫師用某級數的法力做了件善事,稱為「介入」,黑暗的巫師便有權用同級數的法力做件壞事。為了互相監督,光明的巫師組成「夜巡隊」,負責晚上看管黑暗一族;黑暗的巫師亦組成「日巡隊」在日間巡邏。當發生爭執時,由雙方組成的法庭 (Inquisition) 便會審理他們的案件。
為了雙方的目標,大家在表面的平衡下,各懷鬼胎。光明一方會為了大多數人的好而做壞事,例如他們會隨機抽出犧牲者,成為吸血鬼的食物,為的是控制吸血鬼獵食的次數。吸血鬼要事先領牌,才能被配給「食物」,事後還須殺掉受害人,以免製造更多的吸血鬼。於是,光明一方很容易給人「偽善」的感覺。
夜巡隊的安東 (Anton Gorodetsky),因而常常和首領蓋瑟 (Gesar,典故來自西藏史詩中的伏妖英雄格薩爾王) 辯論誰是誰非,甚至暗助日巡隊的老大薩武龍 (Zabulon;創 46:14,意為「充滿懷疑的」)。
在巡者的世界,彰顯了善惡的相對性:沒有黑暗,如何定義光明?
盧基揚年科 (Sergey Lukianenko) 是哈薩克人,自己的國家剛脫離蘇維埃集團獨立。從共產主義中那原本光明的理想,演變成後來國家多年的貧窮與黑暗,讓盧基揚年科對改革充滿懷疑,亦成為《巡者系列》中反思的主題。
書中人善惡間微妙的平衡與共生的關係,讓《巡者系列》風靡整個歐洲,長據俄國暢銷書榜七年,成就比《魔戒》與《哈利波特》更高一籌;同名電影更在俄國超越了《魔戒》與《哈利波特》的票房。
《魔戒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曾以磅礡的畫面與有趣的魔法吸引了我;但在《巡者系列》中,善惡模糊,尤如曖昧不明的幽界,更有深度、更肖似現實,更引人入勝。有人更以《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 與《無間道》來比擬。
我特別佩服盧基揚年科,能從第一身的角度描寫女性墮入愛河的過程,細膩感人,實屬罕見。男性大師如金庸,寫的女性不是任性便是惡毒;梁羽生的女子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雌;黃易的女子則總是嬌媚誘人。所以當一個男作家能將女人寫成一個普通女人,實在難得。
自己記性差,未能把小說情節記下,再隔一年才看續集。記憶中只有《哈利波特》與《末日迷蹤》(Left Behind) 系列,是在未有整套小說在手的情況下開始看的。
所以,很高興四部曲的最後一部:《終巡者》(Final Watch),終於在去年十一月底譯出 (原文為俄語),並於坊間出售;如果你喜歡科幻小說,便千萬不要錯過。
最近讓人期待的科幻小說,還有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atzing) 的《群》(The Swarm),在德國人氣極高。
以有崖隨無崖,胎矣!在《第十一號當舖》裏,李老板深愛的太太便曾概歎,最寶貴的,是時間呀!
4 則留言:
偶爾走過書局,都會看見這一套《巡者》小說。現在看罷你的介紹,我更加想快些看一看。
另外,我想請問這系列的電影版在香港有沒有英文版?
有!我已在本港的租碟舖見過,名叫「守夜神」和「守日神」。有趣的是,我是無意中看了「守夜神」的影碟,才找這本書看的。看完書後,才發現電影只拍了書中的三分之一,且失去了大量對陰謀詭計的解釋,所以總是有點不明所以。強調建議:讀原著!:)
看你文中的描述,覺得很吸引,甚至有衝動去把整套書找來看。
但看到上面的留言,才發現原來是《守夜神》的原著!
《守夜神》我在電影節看過,跟你所描述的書中情節感覺上真的很不同,我甚至不察覺兩者原來是同一個故事來的...看來電影版和小說版真的非常不同...
Slavsky,
對, 電影只是拍了第一冊的第一個故事, 完全未有碰到小說的精華所在 :)
狂人字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