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Dialogue (你的耶穌,我的佛陀)
2024-11-10
Bezel 4 (智慧珍寶之四)
傳統說洗者約翰(John)從來不苟言笑,並容易感到悲傷,眼淚流到臉上留下坑紋,反映了神由慈憫中生出的「威嚴」(jalāl)與「美麗」(jamāl)。然而,書中以約翰表達了神直接啟示的「威嚴」,讓神的旨意便得無容置疑。由於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老來得子,所以似乎有人懷疑約翰是否他親生,但神透過嬰兒約翰的口直接澄清,表示出神的「威嚴」。
撒迦利亞(Zakariah)作為洗者約翰的父親,之所以能老來得子,是因為他堅定不移地祈禱,最終得到神把大能灌注入他與他妻子身上(古蘭經,3:38-41),因此撒迦利亞代表了信仰的堅定,從而讓神的力量透過慈憫進入,並統治世界。撒迦利亞代表的智慧是「統治」。
以利亞(Elias)他是諾亞之前的先知。作為神的先知,他地位崇高。他在被激情統治著的狀態下,向神表達了親近祂的需要。神於是用屬靈的「火」把他五內的激情全燒掉,即去除所有感官慾望,讓他變成純理性生命。那時,他才知道神不只有遙不可及的「超越性」,也有親不可分的「內在性」。神不單滲透萬物,也存在於自己心裏。自此,以利亞的精神非常接近天使,他的肉體也很親近天國,這「親密」讓他不用經過死亡便被提升天,所以他代表「親密」的智慧。
有說智者魯克曼(Luqmān al-Hakeem)是先知時代的努比亞人,亦有說他早出現在遠古阿拉伯的傳說中。他不是使者也不是先知,而是一位老師,是智慧的象徵。有智慧便知萬物本質為一,自然會愛人如己;有智慧便知神內在於萬物,自然會時刻敬神;有智慧既然會敬神愛人,自然會有美德或「德性」,所以從魯克曼引申出「德性」。
領導地位可以來自神的直接委任,也可以來自神透過先知的間接委任。亞倫(Aaron)得到神的指派,又有摩西的委任,同時兼具兩種形式,因此是代表「領導」的智慧珍寶。然而,亞倫為什麼讓以色人在摩西不在的時候拜金牛呢?因為「崇拜」的本質就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信仰和宗教,再者神本就臨在萬物之中,只是萬物分有的神聖有著不同的品級。因此,神讓以物配主的人「迷誤」下去。人們明知他們崇拜的,是他們自己用石頭、木頭、金銀等做的偶像,那些偶像並不是真正的神,但他們仍然堅持崇拜它們,因為他們覺得那偶像幫助他們產生崇敬之情,讓他們更接近那看不見的神。事實上,神的確存在於一花一草之中,因此這實在無可厚非。人們之所以愚蠢,並不是想透過偶像來親近神,而是把偶像命名,忽略了神只有一位,亦即神的單一性。
至於摩西(Moses),他代表的是「顯赫」,即比別人優越的,因為神曾說過他「確是佔優勢的(顯赫的)」(古蘭經,20:68)。神曾親自顯現來召叫他,讓他擊敗法老,並為他寫下十誡,以至先知穆罕默德亦曾說過他比不上摩西,造就了他的顯赫。除此之外,他承載無數義人(嬰孩)的生命、擺脫了動物性、執行神的旨意、違背基德爾的要求、並且要求神親自以火的形式顯現給他看、跟他說話(古蘭經,20:10-13),好讓他不會懷疑自己的使命,可見他有多顯赫。
「自足」本有虛心求助的意思,是哈立德(Khalid)代表的智慧。那是因為他在世時並未能行使其先知職,論述死後的情況,於是需要求助於子孫,在他死後一年開棺來聽他有關死後世界的信息。無奈他的子孫阻止了這事的發生,但這不減他作為先知的努力,因此就算沒有聽到他信息的民眾,他仍能「自足」而成為先知,就如其他很多隱修士一樣。
穆罕默德(Muhammad)代表「獨一」的智慧,因為神是「多」背後的「一」,而穆罕默德則是「一」在世上具體的顯現。萬物以至使者、先知或聖人都是神某一個尊名的反映,但穆罕默德卻是「一」的反映。他不是一位先知,而是代表著眾先知的先知職,是眾先知的封印。因此,穆罕默德是「獨一」的。透過對香料、女人和祈禱三樣東西的喜愛,穆罕默德揭示了愛世界、愛人和愛神的精神。
Bezel 3 (智慧珍寶之三)
希伯(Hud)叫阿德人皈依,他們沒有聽從。神再派另一位先知到他們的後人賽莫德人那裏去傳教,那就是撒立哈(Salih)。賽莫德人的領袖要求撒立哈行奇蹟以證明他是神的使者,於是撒立哈從石中生出一頭母駝作為跡象(古蘭經,7:73-74),可惜賽莫德人最終也沒有皈依正道,結果被毀滅。「開啟」就是打開啟示的大門,呈現神的種種跡象。神若沒有「開啟」這門,揭示自己,受造物便永遠不知道有神的存在。
葉忒羅(Jethro)是摩西的岳父,在伊斯蘭教裏名叫舒阿卜(Shu'ayb),意思是「分支」,所以也象徵「心臟」。在《古蘭經》中他被派去引導米甸人和艾凱人,但不成功。不過,他被信奉一神的德魯茲教徒(Druze,中東的神秘主義者)尊為先知之首,被認為曾與神直接溝通,並把神的訊息傳達給摩西。因此,葉忒羅代表了能經歷精神覺醒的「心靈」的智慧。
所多瑪城的人民要求羅得(Lot)把兩位作客的使者(天使)交出來淫慾(古蘭經,11:77),羅得無法「掌控」他的民眾,因此求助於神,希望得到「力量」,結果神降下連續的陶石(古蘭經,11:82;或硫磺和火,見創19:24),把所多瑪與蛾摩拉兩城徹底摧毀(古蘭經,11:100;創19:25)。因此,羅得代表了「掌控」的智慧。伊本.阿拉比提到,掌控的力量,增加了我們的自由;不過,知識的增加,讓我們更瞭解神的旨意,因而不再需要這些力量與自由。
以斯拉(Ezra)是領導流亡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的先知,曾三次與天使對話並有四次神視。相傳他也是瑪拉基先知書的作者,預言了以利亞(耶穌)的來臨。預言的應驗,代表了要發生的事情神早已預定,無法改變。以斯拉代表的,是「預定」的智慧。但當以斯拉想瞭解預定的本質時,神要求他先放棄先知的身份,成為聖徒(修道者),否則他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耶穌(Jesus)是精神(加百列天使)與人(瑪利亞)所生,是神生命噓氣的載體,能起死回生。他也是個為罪人代禱,好讓罪人免受神懲罰和復仇的先知。神與他有區分但又融合一體,所以說與他「分離和支持」,代表了「先知」的智慧,因為他的預言是永恆的。在伊斯蘭教裏,使者與先知都是為神傳達訊息的人,但先知會留下律法,所以使者不一定是先知,先知一定也是使者。耶穌帶來了福音書,與同樣頒下律法的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和穆罕默德同為伊斯蘭教的五大先知。
《古蘭經》(27:30)記載,所羅門(Solomon)想吞併示巴王國,於是寫了封信給示巴女王,信中以「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而不是自己的名字開始,且在最後並沒有入侵和毀滅示巴王國,所以他代表的智慧是「慈憫」。在故事中,所羅門的大臣亞薩變了個法術,折服了示巴女王。伊本.阿拉比藉那法術,解釋了世界是剎那生滅的世界,神正不斷重造這世界。
某一件東西、某一個行為、某一條律法是否「存在」,全視乎神的意志。神若想某事物存在,那事物就存在;要它消失,它便消失。然而,祂任命了大衛(David)作為祂的「代理人」(khilāfa;Vicegerency),所以大衛也有立法與管治的權力,但某行為是否會存在,仍然是神的決定。大衛代表的智慧就是「存在」。
約拿(Jonah)逃避神的召叫,結果被大魚吞了(古蘭經,37:142)。他在魚腹向神呼號,象徵著我們的「氣息」(nafas;Breath),亦即「靈魂」,向神呼號,要回歸神一樣,而神最終亦釋放了(naffasa;Relieved)他。「氣息」正是約拿代表的智慧。
約伯(Job)受魔鬼的試煉,飽歷痛苦,但依然能忍受,最終神拯救他並賜給他眷屬(古蘭經,38:41-44)。他能如此堅忍是因為他與「幽玄」(Unseen,即近在咫尺但又看不見)的神有聯繫,知道無論祝福還是詛咒,就是來自看不見(幽玄)的神。在痛苦中,我們一旦記起神,瞭解祂的目的,並把一切託付給祂,神自會用清涼的水,解除我們的痛苦。約伯就是「幽玄」的智慧珍寶。
2024-11-09
Bezel 2 (智慧珍寶之二)
在塞特這一章裏還有一個有趣的結尾。由於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來自神的噓氣,當神停止噓氣,人類便不能再生育,那便會是末日的先兆。在伊本.阿拉比的神視中,最後一個人則會降生在中國,是一對孿生姐弟的弟弟。
2024-11-07
Bezel 1 (智慧珍寶之一)
在出版社的鞭策下,終於把《智慧珍寶》(Kitāb Fuṣūṣ al-Ḥikam;The Book of the Bezels of Wisdom)譯完。接著我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內容。
《智慧珍寶》是偉大的伊斯蘭教蘇菲主義哲學家伊本.阿拉比(Ibn al-'Arabī;西班牙文:Abenarabi;1165-1240)的重要作品。蘇菲主義是伊斯蘭教裏的神秘主義,類似基督教的靈知派、佛教的禪宗、印度教的瑜伽、猶太教的卡巴拉等,主張透過修行直接遇上神,跳過有組織的教會與祭司階級,因此無論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都不太歡迎他們。他們最有名的,就是「旋轉舞」和詩人魯米(Rumi)。前者是進入狂喜或開悟狀態的方法之一,後者則正是阿拉比的弟子。
阿拉比在一次神視中遇上神的先知(穆罕默德),並從他手中得到《智慧珍寶》這書。書中用了二十七位伊斯蘭教裏著名的先知來闡述蘇菲主義所理解的神以及祂與世界的關係。這些先知包括了亞當、摩西、耶穌以至穆罕默德等等,反映了神不同的智慧面向。《智慧珍寶》中「珍寶」的意思其實是手飾裏用來鑲嵌寶石的基座,而先知們作為這個基座,就是為了讓神的智慧在這個受造世界裏顯現出來。
第一位論及的先知是亞當(Adam),而他代表的智慧是神的「神性」。神之所以造亞當,是為了反映自己。想像你在一間密室裏,無論你自己有多完美,你也看不到,除有一面鏡。亞當就是這面鏡。為了要有這面鏡,神在造亞當之前,要先造一個世界。神的本質是「存在」,一個東西要無中生有,必先分有祂的「存在」,有點像要把想像中的泥偶造出來,必先有黏土。既然神就是「存在」本身,下一步就是構思要造什麼。神的設計圖樣叫「固定實體」,有點像柏拉圖的理型。神把萬物的藍圖或「固定實體」放在一個叫「真實中的真實」(ḥaqīqat al-ḥaqā'iq;Realty of Realities)的空間中,而這些「固定實體」反映了神不同的「尊名」,亦即祂的屬性。神有九十九個尊名,好像至高者、至善者、全能者等等。若神只獨自存在於虛空裏,沒有受造世界,這些尊名都沒有意義。同樣,沒有人的話,神就不會是至慈者、至恕者等等,亦即神不可能是愛。愛,至少要有兩個個體,一個關係。
神完成「真實中的真實」裏的設計後,便把自己的存在分給萬物,產生這個世界,這個過程叫「流溢」(fayḍ;Emanation),是阿拉比從新柏拉圖主義裏借過來的字。所產生的現實,則叫「具體存在」(wujūd 'aynī;Concrete Exisitence)。當中最神聖的流溢,就是祂的精神或「靈性的存在」,流進亞當的體內,成為神的肖像。以存在為本質的神,本身是「一」,但在創造了「固定實體」與「具體存在」,成為「多」,卻又透過把所有屬性統攝在亞當(亦泛指人類)身上,重新成為「一」。因此,我們不單是神在世上的代理人,也是反映神所有尊名的肖像,是神的鏡子。我們受造的目的,就是在世上把神的一切美善,如實地反映出來。這便是亞當為我們揭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