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內經》認為,女人的生長,每七年一個階段。「七七」即第七個階段,四十九歲,「天癸」似乎就是「荷爾蒙」。
等一下,你不是說在「黃帝」的時候,中國人便有「荷爾蒙」的概念吧?


《內經》亦有提到食得太好,會有糖尿病:「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又指「甘傷脾」,即與「胰」有關係。說起「胰」,應該就等於中醫的「脾」。所謂脾胃脾胃,互為表裏,都與消化有關。今天西醫的「脾」,是用來儲存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傳說當年誤將西醫的「脾」配對了中醫的「脾」,結果無法再找一個臟腑來配對「胰」,於是創造「胰」這個字,以示只有「夷人」才有這個內臟。無論如何,若「脾」就是「胰」,那《內經》對胰臟的功能實在十分瞭解。

當然了,要掌握這門學問,一點都不簡單。單是針就有九種,脈象有三十三種,穴位有三百六十五個,不同的病又有不同的剌法,瀉邪補虛,選時擇日,有一點偏差都不成,剌錯了就只能看著病人於指定時間內死去!
講到醫治,不得不提《內經》對身心關係的透徹瞭解。《內經》認為飲食、環境、情緒與房事是疾病的成因,特別強調情緒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與今天的心理學家的看法完全一樣。不禁想起很多人考試前無胃口、食「十三么」後心臟病發等例子。《內經》甚至利用暗示的方法,例如嚇病人將要「深剌」,讓真氣隨著肌肉緊張而凝聚到穴位:「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真氣乃相得。」

當然,我雖然對《內經》的內容十分讚嘆,但就如中國其他學問一樣,中國人只在乎實用性,而不重視研究學問的方法。大部分的技術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病理,《內經》就全推到陰陽五行之上,又或是風寒之邪與營衛之氣長期爭戰的結果。結果《內經》之後,除了出了東漢的醫聖張仲景外,在病理上便再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多醫書都是藥方與病案。

幾千年前,一位帶領原始農民的酋長,崇拜龍神;他在戰勝了其他崇拜牛神的牧民後,遇上了很長壽的外星人。為免酋長問長問短,外星人自稱「仙人」,還跟酋長說他亦能和自己一般長壽。後來外星人就派出他自己的晚輩歧伯去教這個原始人一些基礎的生物學與醫學。這位酋長大喜,從此天天向歧伯問長問短,並聽課聽得一愣一愣的,幾乎忘了自己是酋長。最後這酋長活了一百二十一歲,當了一百年酋長,生了二十五位子女,再乘搭彩雲 (UFO) 離開。後世於是用「歧伯」與這酋長的外號「黃帝」,稱這套學問為「歧黃之術」。
當然,這些都是小弟胡扯而已;亦有說黃帝是外星人與地球人的混血兒,那外星人和黃帝可能是親戚,所以才教他。後來有幾篇更讓我確認這個想法:話說黃帝跟歧伯學了很多東西後,又向自己的大臣鬼臾區請教天文氣象學。鬼臾區號稱祖上十代都是研究天文的,於是侃侃而談,令黃帝嘆服。但畢竟鬼臾區是人類,黃帝聽完後便找歧伯印證一下。歧伯只好指出這些原始人的無知:「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當黃帝以為天在上地在下時,歧伯口快快地指出:「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即地球是懸浮在太空之中!黃帝當然很驚訝,便問那地球是憑什麼懸浮的?歧伯自知失言,又知如果解釋萬有引力或廣義相對論,恐怕黃帝窮一生的智力都搞不明白,於是只好敷衍地答:「大氣舉之也」。
言歸正傳,《內經》雖是醫書,但正如前述,《內經》相信人本來就有百歲之壽,因此「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書中重點是「養生」。《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就說明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即是話,你無病無痛好地地,起碼有一百歲命,甚至「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即繼續生育!南懷瑾老師亦經常提到這點,叫我們別讓酒色將百歲壽命消耗掉。
朋友問我讀完後有什麼養生心得、如何可以終天年,我提到了: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結果說了半天,大家只記得「醉以入房」就會「半百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