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很多我工作過的地方,我都參與過彌撒;無論用什麼語言,儀式、禱詞、甚至讀那一篇經文,都是統一化的、規格化的。
天主教會,無疑是世上最大最有紀律的組織。
又,曾經在印度聖城瓦拉那西 (Varanasi) 過平安夜,翌日到教堂參觀,想看看在濕婆腳底下的教會如何慶祝聖誕。可惜我們來晚了,彌撒早已完成。

其實儀式上的分別不大,最特別的,是儀式充滿了大量的讚美與祝福,且大都以吟唱的方式出現,洋溢著印度特有的蒙兀兒遊牧音樂與印地語的呢喃,伴隨裊裊的檀香,彷彿置身於印度廟中!


這又讓我想起一位聖人,就是十三世紀葡萄牙的聖安多尼 (St. Anthony of Padua)。他亦是方濟會修士,極度謙卑,書閱萬卷卻甘願在廚房打雜;後來開始被教會發掘,結果每次講道都打動千萬人。傳說他死後三十年,把他的骸骨移返家鄉時,發現全身白骨中,化剩了舌頭,依然紅潤如生,真正「死剩把口」(Dal-Gal, 1907)!
小時候到聖堂,總在聽道時睡著;於是常常想,為何天主教會的神父講道那樣沉悶?還是等我長大後做神父,代替他們吧!像聖安多尼那樣講道講到能「死剩把口」,簡直是我偶像!後來中學時,試過有一次,神父忽然在讀經後,破天荒地問有沒有教友想上台分享;我竟如有「聖召」一樣走了出去,侃侃而談了十分鐘,還記得當時講的是「感恩」;神父在我講完後,立刻和我握手,並問了我一句讓我很心痛的問題:你是否來自那個基督教教會的?
現在,我並沒有做成神父,甚至離教會亦越來越遠;我想,不是因為我沒有閱書萬卷,也許是因為我不夠謙卑。始終,講道應來自聖神 (即聖靈),而不是人的口。亦也許,一日未死,一日未知祂的計畫吧。
信靠的心,無憂無慮;真知的心,毋須雄辯;感恩的心,充滿喜樂;仁慈的心,常得安慰。都做到了,才好意思再談信仰、講傳道罷。
Reference:
Dal-Gal, N. (1907). St. Anthony of Padua.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1.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Retrieved from 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1556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