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Mysticism (神秘主義)

 一天,多瑪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走進一個蘋果園,看見很多肥美的蘋果。多瑪斯摘了一個下來,推斷說:「要有這個蘋果,必然有蘋果樹的種子、肥沃的土地、陽光與雨水等等,更重要的是有個果農在管理這裏,所以我們有生之年必需透過蘋果園認識這位賜給我們一切美善的果農。」

走在旁邊的艾薩克.盧裏亞(Isaac Luria)卻說:「要有這個美麗的果園,必需蒐集很多蘋果的種子。阿奎那兄,你那個果農並不是這個美麗果園背後唯一的原因,他也需要我們幫他吃掉熟透的蘋果,再把那些種子散發開去。以前,整個山谷都是果樹,但果農為了讓出一個地區給我們摘蘋果、吃蘋果,才不來這邊管我們。我們在享用這些蘋果的同時,要用種子種滿這遍屬於我們的地區。」

阿奎那說:「難怪果農那麼厲害,這邊卻仍有害蟲。我以前一直搞不清,全知全能的果農為何容許這麼多的不幸、痛苦和缺陷存在。來來來,我們先開始除雜草吧。」

這時,伊本.阿拉比Ibn 'Arabī)正繞著園中心最大的果樹走圈,讚歎著果農的偉大。盧裏亞問他:「阿拉比兄,你又在想什麼?為什麼不過來幫忙?」阿拉比說:「儘管我知道這個果園背後有個偉大的果農,我是多麼想認識他、讚美他,卻又明知沒有辦法找到他。」這時,不遠處忽然出現了一聲嬌喘聲,聲線非常甜美。阿拉比循著聲音望過去,立即被一位美女的氣質迷得神魂顛倒,一時三刻說不出話來。」盧裏亞搖了他幾下,他才如夢初醒,並衝口而出:「這就是了!」

盧裏亞說:「不是吧?那女子只是一個工人,又怎會是偉大的果農。」

阿拉比說:「不是她,是她在我心內所激發的愛情!那全然純潔、不含感官慾望的愛情,就是能做出這遍美麗果園的果農。」

阿奎那聽到他們的談話,說:「若是那麼主觀,豈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果農?」

盧裏亞說:「阿奎那兄,你也說得是。記得寫《神曲》的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也是由一位女子啟發出對果農的認識。」

阿奎那感歎說:「那我花了半生寫的《神學大全》豈不是浪費時間?」

阿拉比說:「也不是的,理性與經驗同樣重要,否則你如何分辨那影像和訊息是果農的,還是盜賊的?至少,我的老師是這樣教我們的。」

2022-12-15

Summa Published (神學大全的奧義)

感激大家一直的支持與鼓勵,繼《龍樹中觀的世界》之後,《神學大全的奧義》終於面世。本來譯註了《神學大全》的首43題,名為《神學大全的世界》,但由於校對需時(由於出版社校對認真,花的時間跟我寫的時間差不多),成書後的頁數也將頗嚇人(500頁以上),所以我們最終決定分拆成《神學大全的奧義》(1-26題)與《三位一體的奧義》(27-43題)兩部。

有關這部書的背景之前在這裏已介紹過。在此特別再次鳴謝為我校對和出版的塔冷通心靈書舍,書在他們油麻地的門市有售;亦要感謝基道書樓提供倉存與幫忙分銷,他們的門巿與網上平台都已經有售,海外朋友也可在此訂購

譯註《神學大全》比《中論》多花了一倍的時間,還要在疫情中減少出差的情況下持續進行,卻仍是花了近五年,可見有多艱鉅。老實說,儘管做了不少研究,我也不敢說書中所有解釋都是正確的。《神學大全》成書後的幾百年,仍一直有很多神學家哲學家在辯論書中的問題,所以肯定有很多比我更有見地的詮釋。

無論如何,聖多瑪斯的《神學大全》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高峰與結束,那就是「哲學家的神」的時代。「哲學家的神」在中世紀取替了「部落的神」,把理性的光帶入了信仰,並走到了理性的盡頭,啟發了之後的神秘主義、啟蒙運動與宗教改革,終於無神論盛行的今天。

有關人類對神的理解與信仰演變的歷史,我十分推薦大家讀《神的歷史》。《神的歷史》的作者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年輕時曾在天主教修道院修行七年,卻沒有成為修女,而成了一位學者,在猶太教、基督教與回教裏都備受推崇。她的書是我讀過的一神宗教類書中最淵博、最有系統的。你也許沒想過,就《創世記》的第一與第二章之間,便已經代表著「神」在歷史演變中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即神與人為友與神高不可攀的兩個階段。

我一直認為,學習一門學問,最好先理解有關的歷史,別只顧栽進某一門派或某本經典。像佛教的部派五花八門,但只需要讀一讀平川彰(Akira Hirakawa)《印度佛教史》(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Sakyamuni to Early Mahayana)便清楚了然,然後才能明白龍樹的偉大。神學也是一樣,結合《神的歷史》來讀《神學大全》,便更能理解為什麼《神學大全》是一個高峰,亦能瞭解它在信仰歷史中的重要角色。

中世紀的神學或所謂「士林哲學」終於讓位予神秘主義,是因為我們的理性語言有其極限,很難確切表達有關神的真理,容易產生誤解;反而像詩一樣的譬喻與符號,配合靈修的方法,更能讓人接近神。著名的耶穌會會祖依聖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所著的《神操》(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裏便曾讚美聖多瑪斯能「將那些為得救不可少的事加以界定」(363),但卻緊接著叫我們「不該多談預選(預定)的問題」,因為這道理容易讓民眾「陷於誤解」(367),「對於恩寵也不該討論太多……以致產生否定自由意志的結果」等等,免得「使人的善工和自由意志,受到損害或喪失價值」(369)

因此,若我再啟動下一個項目,那將會是譯註一本神秘主義的經典,歡迎各位提議!

2022-11-16

Deity (眾神)

上一篇《循環》發布之後,不少人好奇我為何會無聊地計算日月循環?那是因為我剛讀完了一本很有趣的書,叫《白色女神》(The White Goddess)

年輕的時候,我就如很多朋友一樣,非常沉迷武俠小說,由大路的金庸、梁羽生,到民初的還珠樓主、平江不肖生,到新派的古龍、溫瑞安等等,我都有殺錯無放過,甚至在會考試場外,我也是在讀著梁羽生而不是教科書。可以說,我之所以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也是拜他們所賜。有一天,我在圖書館發現了一本新書,叫《月魔》,作者也是新的,叫黃易。我二話不說便借了回去,不用兩天便讀完了,其中卻有句說話揮之不去:

聖經中的天父,正是男性父親的太陽形象。名作家貴夫士(Robert Graves)在他奧晦難解的巨著《白色女神》(The White Goddess)便是述說在陽明文化底下暗流著的月亮文化,白色女神就是月能文明的象徵,在邪異的宗教中流行,在詩人中流行。

那時的我對信仰的認知只有主日學的程度,對世界宗教一無所知,看見有書談及邪教所信奉的月亮文化,立即十分好奇。要知道,當時像《傅科擺》、《達文西密碼》等這種書並不多。加上年少氣盛,心想再「奧晦難解」也不會難倒我,立即想挑戰一下。於是我拿了僅有的積蓄,跑到平日只看不買的辰衝書局,買下僅餘的《白色女神》。想不到我只讀了一、兩章,便墮進五里霧裏,完全不明所以,結果唯有把書束之高閣。

經過了廿年的積累,我決定再讀這書。它並沒有黃易所說的「邪異宗教」,而是上古對月神的崇拜。要明白這本書,先要明白「神」這個概念是有演變過程的。當一個國家佔領另一個國家後,文化交會,相同功能的神祇便會出現「綜攝」(Syncretism)或「可譯性」(Translatability),像在希臘代表雷電的宙斯(Zeus)便被羅馬的朱庇特(Jupiter)取替了,希臘的赫耳墨斯(Hermes)也成了羅馬的墨丘利(Mercury),上古眾神變成羅馬諸神的情況又叫「羅馬釋義」(Interpretatio Romana)。除了「綜攝」,神祇亦會出現「合併」(Amalgamation),像阿波羅(Apollo),他同時是音樂、詩人、射手、真理、預言、醫術、牧羊等等的守護神,而這些神不少都本是古時的女神。《白色女神》正正就是為湮沒了的女神們申訴,因為除著父系社會取替了母系社會,女神們亦被像男性的神(特別是太陽神)綜攝和合併了。

母系社會是人類早期的社會形態,因為那時我們還未知道新生命需要男人的貢獻,以為只有女人才掌握生命的秘密,於是大部份文明都像蜜蜂或螞蟻一樣,由皇后統治,即一后多皇。後來人類終於明白了男人在繁殖中的角色,父系社會抬頭,女神便被「綜攝」和「合併」成了如太陽神一般的男神,在上古的神話裏被封殺掉。然而,女神一直是詩人們的靈感來源,詩人們不敢忘本,於是在歷代不同的詩裏藏起了女神們的訊息。《白色女神》的作者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就是相信自己受到感召,決心把那些秘密重新釋放出來,才寫這本書的。

全書以凱爾特人(Celt)的古老詩歌《大樹之戰》(Cad Goddeu)開始。據某些歷史學家所說,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前,西歐和中歐大片的土地都是凱爾特人聚居的地方。他們信奉不同的女神,以在不同月份變茂盛的樹木作為她們的象徵,並將這些樹木配對不同的字母。由於古代的一年可以是十二個月,也可以是十三個月(閏月),字母的數量亦跟著改變,慢慢成了二十個輔音。之後,凱爾特人再加上五個響音,成為今天的英文字母前身。後來希臘與羅馬帝國相繼興起,凱爾特人慢慢被趕到威爾斯、愛爾蘭等地,被佔領,女神們亦被羅馬的神祇粗暴地被取替了。格雷夫斯認為寫作《大樹之戰》的中世記詩人塔利埃辛(Taliesin)正是為了保存女神文化而盡最後的努力。塔利埃辛的《大樹之戰》是一句接一句的謎語,謎面是不同的樹木在戰鬥,謎底正是記錄凱爾特人所信奉的女神們以及她們的字母被外來的男性神衹取替。那些響音並沒有加進去,格雷夫斯認為那是因為響音拼起來便正是至高的神的名字(即雅威、耶和華)。

由於原書是在雜誌連載的,格雷夫斯在解謎後繼續分析不同的神話。他認為不同民族的神話都有相類似的主題。書有還有其他不同的解謎嘗試,例如為何魔鬼的代號是666等等。其中,他談及四聖獸的部分我覺得挺有趣。四聖獸(或四聯像;Tetramorph)今天一般是指四福音的作者,即以人代表瑪竇(Matthew)、以獅代表馬爾谷(Mark)、以牛代表路加(Luke)、以鷹代表若望(John)。不少教堂的講經台都有用他們作裝飾。然而,他們原本並不是基督教的符號,而是巴比倫的神祇。其中,「人」本是有翼的蛇:「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若3:14),以至今天我們仍用這符號代表醫學。至於為什麼巴比倫會把這四種動物升格為神話中的神祇呢?那是因為他們代表著天上四個固定星座,即金牛、獅子、天蠍(鷹)和人(水瓶),是地、火、水和風的代表,更是春、夏、秋、冬的標記。由此可見,不少神話與古老的信仰都不外乎是對日月盈虧、四季交替的記錄與讚嘆。不少數字、符號和象徵等等,也只不過是天文知識的代代承傳而已。

2022-11-13

Collapse (FTX之死)

剛開始在德勤創立亞太區區塊鏈實驗室的時候,我已經堅持不做加密貨幣的業務,亦不斷在不同場合叫大家不要投資,甚至當內部的高層給我壓力時,我也是一步不讓。這是因為我認為匿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是罪犯洗黑錢的天堂,所以我一直只專注於企業區塊鏈的應用。

由於加密貨幣的交易是匿名的,所以很多網上的欺詐、勒索、甚至暗網上的買兇殺人,都以此作為支付方式,特別是比特幣和以太幣這些流動性較高的加密貨幣。罪犯犯罪後得到的比特幣,並不能用來吃飯,除非有投資者用現金去買他手上的比特幣。所以每一個買加密貨幣的人,其實就是在為犯罪者提供流動性。

到非同質代幣(NFT)這種數字資產出現的時候,我立即想起傳統用古玩洗黑錢的手法:罪犯的僱主可以用很低的價錢把古玩賣給罪犯,到罪犯完成任務後便用高價賣回給僱主。同樣的操作也可以用來走資,讓貪官把黑錢跨境送到海外。由於古玩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花入各眼,你用什麼價錢交易並無標準,於是便能輕易通過收入來源的審查(Source of Fund Proof)。NFT會讓這種洗黑錢方法變得更容易、更高速、更安全。所以當我為企業做這一類項目時,必須非常注意「瞭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的設計。投資者則必須清楚代幣背後資產的真實價值。就像你買了一首歌的代幣,是否便等於你擁有那首歌的版權?若有人把物業代幣化,說會把租金分給持幣人,你又如何肯定他真的擁有該物業的業權?若他收租後不把租金分給你,你能追討嗎?又有什麼方法在他用代幣集資後便把物業賣掉?若他要先集資才買物業,那這是否非法集資?如何保證集資後他不會捲款而逃?這些風險並不是構建一個網站,然後侃侃而談便能解除的。


可惜隨著經濟大環境變差,數字資產的交易成了支撐金融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支柱。今年香港金融科技週便邀請了FTX的創辦人SBF(Sam Bankman-Fried)作為主講嘉賓之一。但之後兩星期不到,FTX就破產了。FTX當初在香港成立,後來搬到巴哈馬,曾經是世上第二大的加密資產交易平台,排名僅次於幣安(Binance)。 為何FTX會破產呢?以下是網上公開的資訊加上我的一些估計。

一直以來,在區塊鏈上進行數字資產的交易,都要付很高的交易費(像在以太坊交易,需要用以太幣支付交易所需要的Gas),因此當交易所的客人要買賣數字資產時,像FTX這種交易所並不會真的幫客戶買賣,而是先在客戶之間配對買賣的交易,才再把淨倉位拿到市場上平倉。我們稱這些交易所為「造市商」(Market Maker),這樣交易費便能大大降低。FTX為此發行了一種加密貨幣,叫FTT,讓客戶在付交易費時用作支付的方式(等於讓客戶預購未來的交易費),費用便能打折。不過,對造市商來說,有一個很大的誘惑:就是完全不平倉,和客人對賭。若你認為加密貨幣會升,當客人要賣的時候,你會裝作已經賣掉,在賬面上讓客人看見現金,實際上卻依然持有大量的加密貨幣,即所謂「坐盤」。因此,傳統的造市商必須控制客人的資產與公司手上的資產之間的缺口,絕對不可以超過儲備所能支持的額度。

這次FTX的倒閉,導火線是對手幣安的突襲。幣安在FTX初創時,也有入股,因為他們關係很友好。後來當他們成了世上最大的兩個交易所時,一山不能藏二虎,幣安便決定退股。FTX沒有讓幣安拿回所有的錢,而是一些現金加上值廿億美金的FTT。到了十一月二日,加密貨幣資訊網CoinDesk上流出文件,懷疑SBF自己的對衝基金公司(Alameda Research)買入了大量的FTT,即是懷疑SBF用基金客戶的錢去托高自己另一間公司(FTX)的市值。

幣安於是宣稱要拋售手上這些FTT,造成市場恐慌。開始時大家以為SBF的對衝基金有能力托市,怎料那公司的資產真的含有大量FTT,在FTT價格大跌的情況下(一天蒸發了六十億美元),對衝基金資不抵債,隨時破產。幣安想著自己奸計得逞,應該可以輕鬆地把最大對手吞併,於是宣布收購FTX。就在幣安進行購併時,卻又發現FTX並沒有清楚地把客戶的資產與公司的資產分隔開來,那本是(坐盤)造市商慣常的做法。換句話說,FTX拿了客戶的錢去賭錢,輸太多了便無法填回資金的缺口。幣安看見這個無底深洞(八十億美元),立即取消收購,FTX唯有破產。作為有限公司,還要跑到巴哈馬註冊,相信SBF會毫髮無損,繼續享受富裕的生活(估計他會損失94%身家,卻仍餘下9億美金資產)。曾經用交易所洗黑錢的罪犯,亦早已拿著現金享受人生。真正損失的,就只有普通的投資者。大家不單止輸了錢,還間接地幫助了罪犯。所以我才一直這麼反對大家投資毫無監管的數字資產市場。

金融業有著諸多的監管要求,大家都覺得十分煩厭。然而,這些要求都是從過去百多年間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危機裏積累下來的教訓。數字資產從業員想把一切推倒重來,等於要重新交過學費,最終卻是由無知的投資者來買單。

2022-10-15

Cycle (循環)

地球自轉一次,為之一日。

月球繞著地球轉一次,為之一個月,大概 29.53059 日。

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次,為之一年,大概 365.2564 日,稱為「恆星年」(Sidereal Year)。

由於地球自軸傾斜,所產生的四季循環,則被稱為「回歸年」(Tropical Year),大概 365.2422 日,也是以農立國的中國所重視的曆法。

鑑於這許多尾數,古今中外的曆法都有閏月閏日,目的就是讓年月日循環的開始重新對齊在同一天裏。這些複雜的曆法引申出很多神聖的數字,那些數字又埋藏在不同的神話與宗教故事裏。

今天我忽發奇想,寫了個程式,可設定不同的誤差水平,找出回到原點所需要的時間。結果如下:

恆星年 誤差
2 25 7.7
3 37 3.1
19 235 0.2
160 1,979 0.02
1459 18,046 0.002
14,750 182,439 0.001


下圖是程式的詳細輸出:


是的,我也知道這個很無聊!

2022-09-22

Screwtape (魔鬼家書)

多年前開始了讀 C. S. 路易斯(C. S. Lewis)的《魔鬼家書: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中途卻不知怎的放下了,直至最近才記起,把它讀完。

《魔鬼家書》是路易斯在二次大戰時在聖公會週報《守望者報》上連載的三十一封書信,信的內容由一隻叫私酷鬼(Screwtape)的魔鬼寫給他侄兒瘟木鬼(Wormwood)有關如何從神那裏把靈魂搶過來的方法與教導。可以想見,路易斯是以諷刺的方式用反話去揭露時人的偽善與罪惡(以下引文為況志瓊女士的翻譯)

論魔鬼其實也太想我們相信它們存在,諷刺今天的人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

如果人類不相信我們(魔鬼)存在,我們會失去直接恐嚇帶來的可喜結果,也無法造就玄學巫術之士。另一方面,如果他們相信我們存在,我們就不能把他們變成物質至上主義者。(7)

論社會的分裂(和平與主戰)背後隱藏的罪:

在像當代那樣派系之爭此起彼伏的失衡年代,我們則要去激發他們的怒氣。由於某種利益被人憎惡或遭人忽視,人們會聯合在一起組成排外的小集團,所有這類小集團都傾向於在自己內部滋生出一種溫室裡的相互讚賞,對外部世界則滿懷驕傲和敵意。(7)

論靈修會遇到的枯燥(心靈黑夜)

恰恰就是在這樣的低潮期,它開始成長為那種祂想要它成為的那種被造物,這裡成長比在高潮期要多得多。因此,在乾枯狀態下所做的禱告是最討祂歡心的。(8)

論神本是想人得到快樂的,反而魔鬼無能為力:

祂(神)創造了各樣快樂:迄今為止,我們所有研究都無法使自己具備製造能力,連一個快樂也造不出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人類在仇敵所禁止的時間、以祂禁止的方式或程度來享受祂所創造的快樂。(9)

論真正的快樂:

難道你不知道書和散步給他帶來的喜悅是最危險的一種快樂?這種快樂會剝掉你在他感性上面漸漸結成的硬殼,並讓他有一種回到家裡、尋回自我的感覺,你連這個也不知道嗎?(13)

論當下即永恆:

祂希望他們主要專注於兩件事情,一是永恆本身,二是他們稱為現在的那個時間點。因為現在是時間觸及永恆的那一瞬間。人類對現在這一刻的感受,有些類似於我們仇敵(神)對整個真實的體會,也只有當下的感受能瞥見整體的真實;唯有在當下,他們才能得到自由和現實。(15)

論扭曲的審美標準(那仍是上世紀的四十年代)

那些穿著游泳衣或緊身衣的真人其實是被勒緊、支撐起來的,這能使她們看上去既苗條又有男孩子氣,而一個自然而然發育完全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瘦到那個地步。同時,我們卻教導現代人相信,這才是「率真」、「健康」、迴歸自然。結果,我們一步一步讓男人的慾望指向某種根本不存在的東西。(20)

論中年危機:

無論是得意或失意,中年時那種漫長、乏味、單調的歲月都是絕佳的作戰環境(誘惑人的時機)。(28)

由於文句非常幽默,所以一結集出版便大受歡迎,一年之間便加印了八次,且數十年來歷久不衰,不斷被引用和續寫,成為了不朽名著之一。然而,路易斯卻決心不會再寫下去,因為他覺得:「一點兒也不好玩,也不是一件適合長期去做的事情」:

當我透過私酷鬼說話的時候,得要把自己投射到一個塵礫遍地、渴欲滔天的世界中去。所有美麗、清新和友善的痕跡全都要被抹掉。這幾乎在成書之前就讓我窒息了。

甚至譯者都覺得精神分裂:

翻譯時要時刻提醒自己克服慣常思維的干擾,在中文選詞上逆轉褒貶。若不這樣做,就無法把魔鬼的口氣譯出,所以,翻譯這31封魔鬼書信也絕不是一種很享受的體驗。

也許,這種書連我們也不應讀太多。

2022-09-16

Faust (浮士德)

很多人都知道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寫的《浮士德》(Faust)是名著,但真正讀過原著的人相信並不多。一般人只知道故事中的浮士德把靈魂賣與魔鬼去換取榮華富貴或秘密知識,然而那只是故事本來的版本。歌德改編的浮士德早就通曉不少知識,包括哲學、法學、醫學、神學等等,他認為享受與知識都只是虛幻,所以早已覺得生無可戀,差點還自我了斷了。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並沒有為世間的任何東西賣掉靈魂。他只是與魔鬼打賭,若魔鬼能在這浮世間找到一樣東西是有意義的,可以叫浮士德留戀的,浮士德便把死後的靈魂獻給魔鬼:

如果我對某一瞬間說:
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那時就給我套上枷鎖,
那時我也情願毀滅!

那浮士德有沒有找到人世間真有意義、值得我們活下去的東西呢?在分成兩部的《浮士德》中,在第一部裏的答案是愛情:「感情最要緊」,而到了第二部,答案則變成了:「事業最要緊」。浮士德認為人生在世,應該要建立萬世流芳的功業。那他的理想是什麼呢?在書的最後,他因為幫助皇帝平定了叛亂,獲得了一個海灣。他於是填海造地,建立他理想的國度:

這是智慧的最後總結:
要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
才有享受兩者的權利。
因此在這裡,幼者壯者和老者
都在危險中度過有為的歲月。
我願看到這樣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結鄰!
那時,讓我對那一瞬間開口:
停一停吧,你真美麗!

讀書至此,你可能意識到,這本並不只是文學鉅著,也是一本反專制的政治著作。對的,事實上歌德並不只是詩人墨客,他在大學讀的是法律,並曾是德國當時一位大公(類似諸候)卡爾.奧古斯特(Karl August)的參贊與顧問,所管治的地區叫威瑪(Weimar)。雖然在歌德任期內改革的地方不多,但在奉行開明專制的卡爾.奧古斯特努力下,威瑪最終成為德意志第一個以自由主義作憲法的邦國,至少為人民保證了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

至於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精彩,在於把超越時空的一大堆神話與人物煮成一場豐盛的思想大餐,內容包括各式各樣的對立與爭論,像理性相對感性、古典主義相對浪漫主義、北歐神話相對希臘神話、甚至火成說相對水成說(自然科學的辯論)等等,就像曹雪芹在《紅樓夢》裏一樣,是歌德炫耀其淵博知識的大作。歌德的《浮士德》也因此代表了德國由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一段過渡時期,名為「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亦即由過度理性的作品(如《神學大全》)轉變成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如《悲慘世界》)的一段時期。

可惜,今天已很少讀者有古典文學與哲學的訓練,再加上大部分人不諳德語,無法欣賞原著像《長恨歌》般不斷押韻的修辭。幸好,自從郭沫若先生於民初翻出第一本中譯本後,已有十多位詩人譯者把《浮士德》譯成中文,其中以綠原與錢春琦先生的譯本最受推崇。綠的註釋最詳盡,但我較喜歡錢的譯本:一來因為錢的註釋較精簡,不會太影響閱讀;二來錢的譯本嚴格跟從原著的韻律,保留了原詩的特色。最讓我欽佩的,是錢春琦先生本是醫生,因為熱愛文學,竟棄醫從文,成為全職自由譯者。由於他沒有正式學德語,他自稱是「啞巴德語」,只能讀寫,不能說聽,卻竟能以詩體翻出《浮士德》、《尼伯龍根之歌》等鉅著。也許因為我自己也不是翻譯專業的,卻花了許多年在譯書,所以對錢先生特別有親切感,並誠意推薦錢的譯本給有興趣讀一讀歌德《浮士德》的漢語讀者。

2022-09-01

Star (斗數卷)

不知為何,在眾多學過的術數之中,我特別與「紫微斗數」有點緣份。記得小學時,不知何故,竟在舊書店買了一本《王亭之談星》。那時候的我連「紫微斗數」這名字都未聽過,買書的那一刻只能說是鬼迷心竅。到了中學,中文電腦方興未艾,在倚天、國喬等作業系統上,我便已開始安裝一些早期的排盤軟件,後來更直接編寫排盤的程序,並把解盤的心得也編進去,希望能自動解盤。然而,那時解盤用的資料,都是四處抄回來的,盡是有關妻財子祿、陽梁昌祿等材料,十分膚淺。我亦從來沒有拜師認真去學,所以慢慢就丟下了。事實上,畢業以後,我已很少為自己看命。書讀得多,自然能豁達地面對人生順逆。偶爾朋友聚會聊天時提起,才會幫朋友起盤看看。一般撿些特別的來說說,十件總會說中二、三件,但卻總覺是旁門小道,無甚意義。

直到最近,友人的專欄提到葉漢良先生(即填詞人卡龍、王亭之弟子之一)的大作《斗數卷》,十分稱許,再加上小舅托我買他的書,我才重拾這個題目。葉先生的《斗數卷》計劃要出九卷,現時出了前卷與首五卷,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現時最後的那卷,即《斗數卷.卷五:星象本紀》。然而,我仍建議讀者由第一本慢慢地開始讀,因為前四卷是基礎的東西,特別是初學者更加應該先清楚。

無奈,《斗數卷》的寫法比較鬆散,系統並不嚴謹,很多時候像是一位長者絮絮不休地諄諄告誡,諸如「學斗數先要學文(指中國文化、文學與歷史等)」,不要抱著妻財子祿、趨吉避凶等「口腔期」的識見等等。這些說話在整套書中不斷重覆,更拉雜了不少古今中外的通識內容。所以與其說這本是命數書,不如說是命數師的隨筆。當寫到了解盤實例時,葉先生又只點出一、兩個亮點,之後便語焉不詳,期待讀者自己舉一反三。因此,我估計能一本一本地讀到卷五的人不會太多。

我個人則讀得頗為津津有味,原因可能是我並不全是為了學斗數而讀,自己的學問也是拉雜而成,所以有點像跟老前輩聊天。其次,在葉先生的囉囉嗦嗦之間,我真的除掉了妻財子祿、趨吉避凶等等觀念,認真地把紫微斗數當成一套語言去學,並終於體會葉先生所謂的「成個盤是一個大命宮」、「星曜超越宮位」等意思。

不過,我最欣賞的,是《星象本紀》裏對四化的分析。首先,葉先生糾正了大家對「祿、權、科、忌」的成見,認為把它們解成「發達、上位、出名、噩運」是「口腔期」的見識。他認為四化分別代表「變多、集中(或執緊)、彰顯、變異」。由於四化基於天干,而天干則是四季循環,即屬木的甲乙代表春、屬火的丙丁代表夏、屬土的戊己代表長夏(或四季交替)、屬金的庚辛代表秋、屬水的壬癸代表冬。因此,隨著天干出現的四化也有同樣的意味,好像甲干的四化為「廉貞化祿、破軍化權、武曲化科、太陽化忌」,便是「創建規章制度、集中力量改革、彰顯執行過程、缺乏明確指引」的意思,亦即揭竿起義的初春;到了丙干「天同化祿、天機化權、文昌化科、廉貞化忌」則是「直率進取、機謀集中、言辭花巧、不按常規」的意思,亦即自立為王的初夏。之後便是窮兵黷武的長夏、盛極而衰的晚秋和力挽狂瀾的寒冬。這正與中國朝代更替的循環隱隱地互相呼應。

這套對四化整體並系統地分析,我是第一次讀到,竟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實在不枉我陪葉先生圍爐夜話,聊東聊西聊了千多頁紙,才來到此處。期待老前輩繼讀加油,最終能把九卷都寫出來吧。

2022-08-28

Walden (湖濱散記)

提到《博伽梵歌》,讓我想起對《博伽梵歌》以及印度哲學推崇備至的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他在《湖濱散記》(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或譯:《瓦爾登湖》)中《冬天的湖》那一篇裏有這麼一段:

In the morning I bathe my intellect in the stupendous and cosmogonal philosophy of the Bhagvat Geeta, since whose composition years of the gods have elapsed, and in comparison with which our modern world and its literature seem puny and trivial; and I doubt if that philosophy is not to be referred to a previous state of existence, so remote is its sublimity from our conceptions.

清晨,我把自己的智力沐浴在《博伽梵歌》這宏偉天穹的哲學中,自從完成了這部史詩般的書之後,寶貴的時光不知消逝了多少,和它相比較,我們現在的世界以及它的文學顯得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啊!我懷疑這類哲學是否源於先前的生活,它的崇高離我們的覼點是多麼遙遠啊。

相信今天仍在香港掙扎求存的年輕人若然拿起《湖濱散記》來讀,一定會有深深的共鳴。當中作者梭羅便十分質疑置業的必需與弄到負債累累的意義:

空中的鳥兒有窩,狐狸有洞,野蠻人有棚屋,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裏,居有其所的家庭卻不到一半。在大城鎮裏,尤其文明發達的大城鎮裏,擁有住處的人卻是居民總數之中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其餘的居民卻在為這件外面穿的大衣服支付一年一度的房租,冬天也好夏天也罷,房租一分都不能少,而這筆錢本可以買下一個村子的印第安人棚屋,年復一年的房租卻讓他們一輩子受窮,無法翻身……
野蠻人擁有自己的住所是因為它花費甚少,而文明人租房住通常是因為他的財力不足以購房……享有這些東西的人,通常總是文明而「貧」,而不擁有這些東西的野蠻人卻野蠻而富……這個居住區的普通房子造價也許是八百塊錢,償付這筆錢需要勞動者十到十五年的生命,還得沒有家室的拖累……因此一般說來他必須花費大半生的生命才掙得到「他的印第安人棚屋」。 
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奮鬥了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他們這樣拚命是期望能真正擁有他們的農場,通常這些農場是附帶了抵押權而傳給他們的遺產,或許是借了錢買下來的……通常他們一代一代總是還沒有付清那一筆借款。真的,那抵押權有時還超過了農場的原價,結果農場自身已成了一個巨大的負擔

近兩世紀前的作品,仍能反映出今天的社情,便是名著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社會運動時有句口號叫「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也是來自梭羅的論文。不過,大部分人只知道「抗命」,卻沒有仔細研讀梭羅的思想。梭羅其實是叫我們背離文明,重拾簡約自然的生活。今天都市人高床暖枕,指不沾水,目不離機,機不離手,很難想像能再過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了。可能也因為這個原因,梭羅的書並不特別流行,我也是因曾就讀以他的書命名的大學,才會讀他的書。

2022-08-15

Everyday (日常)

七月時,前輩溫偉耀教授邀請我到他的新書發佈會,書名為《在地若天:靈性的根基和探索》,內容是歷代修道人靈修的記錄與發展,是溫教授「基督教靈修學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我讀了一下,是一本對靈修深入淺出的介紹,非常值得推薦。更難得的,是溫教授是新教作家,但書中的的修道人大都是天主教的聖人。所以見面時我跟他說:「這本書,很『天主教』呢!」他笑著說:「第二本,將更『天主教』呢!」

很久不見,溫教授問我最近在讀什麼?我說我已沒有在翻譯了,正在讀《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博伽梵歌》是印度教的聖典,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一段,地位就像基督徒的聖經。溫教授很清楚我的興趣,所以一點都不奇怪,但你也許會很奇怪,為什麼一個天主教徒會讀印度教的聖典呢?印度教不是一個充滿邪神和偶像的宗教嗎?

其實《博伽梵歌》的哲學是非常接近基督宗教的。特別是由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創辦人帕布帕德(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所詮釋的《博伽梵歌原意》,內文用上了如「神首」(Godhead)之類的神學名詞,基督徒應該不難理解,並看出共通之處。在《博伽梵歌》裏,至高的神首「奎師那」(Krishna,即「黑天」)是無形無式又無處不在的,萬物都是祂的一部分。至於印度教裏那些所謂「邪神和偶像」,在《博伽梵歌》裏被稱為「半人神」(Deva,即神祇),被認為是「神首」的一部分;崇拜祂們的人,則被認為是利慾薰心:「那些心意被物質慾望分歧了的人向半人神臣服,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本性遵守崇拜特定教條和規則。」(7:20)。

當然,單是與基督教沒有衝突,並不足以叫大家去讀。《博伽梵歌》的價值,在於叫大家不用棄絕塵世、遁入深山去修道,而只需要繼續每天的日常工作,便已能修道,關鍵在於要把工作奉獻給神:「工作的遁棄,和在奉獻中工作,兩者對於超脫都是好的。但是在兩者中,奉獻性服務的工作,較工作的遁棄為佳。」(5:2)因此,我們只要耕耘時不問收獲,便可算是修道:「穩定奉獻的靈魂,因為他對『我』(神)供奉出所有活動的結果,而得到純真的平靜;至於一個不是與聖靈溝通的人,因為貪婪他工作的果實,而變得被綑縛着。」(5:12)

上班一族的痛苦,正是覺得收入與付出不相稱;不少為家庭付出的人,亦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謝意,而悲憤愁苦。這些人正是「因為貪婪他工作的果實,而變得被綑縛着」。相反,那些遁棄紅塵去搞冥想、觀照、瑜伽等等,如果追求神秘的經驗,也不過是在自欺欺人:「一個制止感覺官能於活動,但心意盤旋於感官對象的人,實在是欺騙自己而被稱為假裝者。」(3:6)。

這種寓修道於生活的建議,與主業團(Opus Dei)創辦人聖施禮華(Josemaría Escrivá)可謂不約而同。聖施禮華在《天主之友》(Friends of God)裏認為「成聖」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神的恩典下,我們只需要繼續做好本分,透過把工作奉獻給神,從而聖化工作,最終便能聖化自己:「天主要求你的聖德是要在日常工作、責任中實踐天主的愛德而達至的,而工作責任常常都是瑣細的事情。」(7)就像《博伽梵歌》強調的,你若無法老老實實做一個「工人」(Worker),成聖的事便免談:

如果能明白我們的工作都在祂的臨在裏完成,沒有什麼可以逃過祂的注視,那我們的反應就會截然不同,一定會小心翼翼的完成工作。這就是多年來我向你們講成聖的秘訣,天主召叫我們效法祂,所以即使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我們也可將基督放於一切人類活動之上。現在你會明白,如果你們之中有人不愛工作,無法專注於自己的職業裡,因而不能聖化它;又不知自己該投身那一個行業,那這人就根本不明白我所說有關聖化的事(Supernatural Substance),因他欠缺了聖化必備的條件:成為一個工人!(58)

正巧,帕布帕德在詮釋《博伽梵歌》時,引用了《聖典博伽瓦譚》(Srimad Bhagavatam)裏有關「奉愛瑜伽」(Bhakti Yoga,即奉獻)的說話:「完全地從事於奉獻性服務,特別是那九種奉獻事項:聆聽、歌頌、回憶、崇拜、奉侍主的蓮花足下、作出禱告、執行主的命令、與祂為友、及將一切皈依祂。」(11:55)第八種不正就是「天主之友」的意思嘛。可見古今中外成聖的路並無二致。

基道文字事工出版及事工總監吳國雄先生幾天前找我寫篇文,我們也聊起了靈修這個問題。他完全同意靈修就是「像普通人一樣在世界中生活」這概念,他稱這種修行為「日常靈修」(Everyday Spirituality)。James Hazelwood 在同名的書裏便提到呼吸、感恩、品嚐美味等日常活動都可以是靈修。正所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在日常中修行,也是一樣的。

2022-08-10

Poem (詩詞歌賦)

在中國的文、史、哲中,買得最多但又讀得最少的,應該便是文學。

年輕時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都用來買書,特別是一套一套包裝精美的叢書。其中,文光出版社的《唐詩三百首》、《唐宋詞三百首》、《千家詩》等等,應該是我最早購入的。之後又很興奮地買下三聯書店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歷代散文作家選集」,如《魏晋南北朝諸家散文選》等書。還有樂文書店放著一排金楓出版社的「經典」系列,像《博物志》、《幽夢影》等書,都讓我進貢了不少零用錢。一來因為它們製作漂亮、隱隱帶著書香;二來想到「凌波微步」、「黯然銷魂掌」等絕世武功都來書中的辭賦,自然不禁雀躍不已。書一到手,不期然便開始背起《長恨歌》、《酒德頌》等等著名作品來,好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我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我根本沒有能力好欣賞這些作品。當然,我也有像上中文課般讀原文、作者簡介、注釋、語譯甚至賞析等等,然而我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夠熟悉,對各種典故亦只知皮毛。更重要的是,那時的我只是中小學生,人生經驗不足,那些悲歡與無奈,那些生離與死別,那些不平與憤恨,我都只可以想像。結果它們不是被囫圇吞棗,便是被束之高閣。

最近我又忽然興起,重讀舊書堆裏的這些詩詞歌賦,讀後卻竟然心有戚戚焉。今天的我驟覺得它們的感染力並不比催淚的流行曲或連續劇遜色,且更為精煉。江淹說別、李白送友、元稹悼亡、商隱相思、工部憂民、樂天知命,位位文采風流,句句情意綿長。

聽說今天已再沒有青年人讀《昭明文選》或《唐詩三百首》這些沒有實用價值的書了,唯有留給我們這些過氣書獃子重拾來慢慢細味吧。

2022-05-04

Post-Pandemic (七不堪)

最近疫情放緩,大家又可以上班上學去,不用再在家工作和聽課了,實在可喜。疫情對社會和經濟都有很大的打擊,所以若大家仍能支薪上班,相信亦非常感恩。不過,我偏偏想起一位人兄,若生於今天,便肯定會很不爽,那就是:稽康。

稽康是魏國人,太太是曹操的曾孫女,因看不過眼司馬昭之心,決意退隱山林,與好友山濤一同成了「竹林七賢」之一。然而,山濤後來又再出仕,還舉薦了稽康。稽康於是憤而和山濤絕交,寫下了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書中談到出仕做官有「七不堪」,即難以忍受的七個地方。對幾個月來都在家工作,現在忽然要上班的人來說,不知會否有些共鳴?

魏晉版 後疫情版
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稽康喜歡睡至「自然醒」,在家工作時只要沒有會議,亦隨時可小睡片刻,現在便不成了。稽康說,自己不睡到爆膀胱都不起床的(「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
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 稽康是「行山銀行」的一份子,叫他每日打卡,實在為難。
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每天坐八、九小時坐到坐骨神經痛,還要三十幾度天時穿西裝,見客戶見上司,苦也。在家工作時,就算視像會議,稽康也不過上身一件襯衫。下身嘛,誰會管?
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 別看稽康一封絕交書都寫了一千七百幾字,其實他(自稱)從不喜歡寫信。現在公司卻有滿桌的文件等待著他。
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爲重,已爲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 疫情其間紅白二事都從簡,不算太熟的親友,在面書留個言便是。現在又再要奔走送禮了。禮送少了還要被人投訴。
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限聚令」對稽康這種(自命)清高的人來說,真是一大喜訊。除了不用在辦公室說是道非,還不用下班後諸多應酬。今俱往矣!
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七不堪也。 對稽康來說,做人最緊要簡簡單單,可惜一旦又再上班,便又紛紛擾擾無事忙了。

重新上班的稽康,可真是生不如死啊!

2022-04-28

Rite (現代驅魔師)

由於同名電影關係,我讀了《現代驅魔師》(The Rite: The Making of a Modern Exorcist),雖然沒有一般荷里活電影裏各種各樣的恐怖現象,我卻覺得更為精彩。

書中紀錄了一位被美國主教派到羅馬學習驅魔的神父,名叫蓋瑞.湯瑪斯。他起行的時候,對魔鬼是否真的存在卻心存疑問。事實上,今時今日不少神父都認為附魔是中世紀民智未開時的產物,現在已可歸類為癲癇、妄想或精神分裂等病症。然而,在蓋瑞神父跟著另一位資深驅魔神父進行了八十多次「祝福禮」(即驅魔)後,他對魔鬼的存在變得深信不疑。

真實的附魔現象沒有電影那般恐怖,卻有讓蓋瑞神父感到毛骨悚然的邪惡,並與流行的驅魔電影有著不少分別。首先,驅魔不是一次性的戰鬥,而是持久戰,不少驅魔的個案持續了很多年都未能成功驅走魔鬼。其次,知道魔鬼的名字並非必需。書中提到有神父於短時間內在不同人身上幾次碰到同一名字的魔鬼,但那魔鬼卻不認得他,所以神父們懷疑那名字可能不是個體的名字,而是軍團的名字。再者,魔鬼們明顯有階級,高級的會叫低級的犧牲,被神父驅走,讓神父以為驅魔成功。此外,若你看過驅魔電影,不少附魔的人都會嘔些不同的東西,如鐵釘、玻璃、昆蠱、青蛙等等。驅魔神父們解釋,那些東西是在口中成形的,所以不會割損內臟。至於魔鬼若要報仇,也不是用意外殺掉神父(因為神會阻止牠),而是用驅不走的慾望去引誘神父犯罪,特別是性慾。

讀了《神學大全》這些年,我亦很高興看見書中多處引用並印證了不少聖多瑪斯的理論。譬如說,魔鬼是靈體,沒有質料,因此不會有位置。意思是,當一個人附魔,魔鬼並不住在那人內,而是無處不在,只不過像操控木偶一樣操控那人,叫他說話、尖叫、浮起等等。所以,在驅魔時門突然關上等現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至於附魔的原因,有時並非那人犯了什麼罪,甚至修女也會附魔。很多時是因為祖輩信過邪教、參加過降靈會、或被下過咒等等。書中有個很棘手的個案,正是由於母親在女兒出生前就咀咒了胎中的女兒所導致的。

我覺得最發人深省的,是神父們諄諄告誡:不能和魔鬼說話,不能讓魔鬼成為我們知識的來源,因為牠是謊言之父。我們什麼時候會和魔鬼說話,問牠問題?「問米」、「碟仙」、「扶乩」等便是。若你讀完這書,你便明白,那顯現的先人或神仙,九成九是魔鬼。魔鬼本是天使,知道很多秘密,所以要裝作死去的人絕對無難度。坊間亦有不少「神婆」幫人算命,內容奇準,背後亦一定有邪靈。附魔的人也可能只是貪玩,如玩玩塔羅牌,便附魔了。我也開始覺得,所謂回溯催眠,也許也是魔鬼的傑作。那些被催眠的人,能說出前世死在遠方的部落,父母是誰,並能說當地土話等等,這些都本是魔鬼的能力。魔鬼正是能知不可能知道的知識、能說從來未學過的外語的靈體。

說到底,魔鬼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滿足信徒各種的欲望,而求知欲正是牠最常利用的。因此,不應該知道的(像未來會發生的事),我們還是不要太好奇,由夏娃到浮士德,都為了知識而中了魔鬼圈套。反正,根據聖多瑪斯,我們死後若得永福,自能默觀神那總建築師的理智,洞悉宇宙一切,所以千萬別心急。

2022-04-20

Red (小紅書)

從《神學大全》裏走出來,復活節已經過了,第五波也差不多過了,學校也復課了,影院亦重開了,感覺就像由元宇宙走出來,回到現實世界一樣。

最近,身邊不少人在玩「小紅書」,一個能一小時賺二億的網購平台,創辦人叫毛文超。我書櫃裏亦有一本小紅書,記錄了另一位毛主席的說話,據說在十多年間全球印了五十億本,很可能僅次於聖經,那就是《毛主席語錄》。很多年前買這本小紅書時,也是抱著好玩的心情,這幾天我卻忽然決定認真讀一讀。

這書的歷史我就不詳述了,網上資源多的是,廣大人民對毛主席的愛恨也不是我想談的。我亦不是要引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如「爲人民服務」、「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等等。在我這個半吊子哲學家來看,毛主席可算得上柏拉圖所謂的「哲學王」(Philosopher King)

毛主席在哲學上明顯進行過很多思考,亦透過國家與黨這個龐大的機器進行了大規模的驗證。《毛主席語錄》裏有一段是這樣的:「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爲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則要用氣力,它要根據客觀實際,並受客觀實際檢查,不用氣力就會滑到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方面去。」這不是一般政治家或軍事家會說的話,而是用心學過哲學的人才理解的。

毛主席在另一處這樣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雖然曾經被人譏爲『狹隘經驗論』的,我卻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有許多人,『下車伊始』,就哇喇哇喇地發議論,提意見,這也批評,那也指責,其實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因爲這種議論或批評,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我們黨吃所謂『欽差大臣』的虧,是不可勝數的。」我覺得不止讀哲學的,甚至所有領導都要有這個情操,特別是讀得書太多的,不能太自以為是。

說到領導,這一段我也很認同,不少企業的變革者都會碰上這兩種「主義」:「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義是錯誤的,因爲它超過羣衆的覺悟程度,違反了羣衆的自願原則,害了急性病。我們的同志不要以爲自己瞭解了的東西,廣大羣衆也和自己一樣都瞭解了。羣衆是否已經瞭解並且是否願意行動起來,要到羣衆中去考察才會知道。如果我們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命令主義。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爲它落後於羣衆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羣衆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我們的同志不要以爲自己還不瞭解的東西,羣衆也一概不瞭解。許多時候,廣大羣衆跑到我們的前頭去了,迫切地需要前進一步了,我們的同志不能做廣大羣衆的領導者,卻反映了一部分落後分子的意見,並且將這種落後分子的意見誤認爲廣大羣衆的意見,做了落後分子的尾巴。」

在文革時間,有所謂「破四舊」,即「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然而毛主席在語錄中卻不時會引古書,如《詩經》、《論語》、《孫子兵法》、司馬遷、魏徵、蘇洵、朱熹等,甚至由頭到尾講了一次《愚公移山》的故事。若真要破四舊,這小紅書便先要自我審查一番了。

我不是歷史學者,歷史的功過不輪到我來說。但純粹以書論書,這本小紅書記錄了一位熱情洋溢的領導真心想進行的改革。不在其位,很難想像他在不同時候說那些話時的背景與困難,但他不止一次提到:「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現在還很窮,要使中國富起來,需要幾十年時間」、「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並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等等。結果經過了不少的錯誤與糾正,國家今天做到九千九百萬人脫貧,真的就是幾十年間的時,出現了一小時賺二億的「小紅書」,絕對值得驕傲,而毛主席亦完成了他在中國歷史中的使命。

最後,書中有「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於廣大羣衆,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一貫的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呵!」讀到這句,想起不少歷史與人物,實在不無感概。

2022-04-12

Summa (神學大全)

我曾花了三年譯註了《神學大全》的《一神論》,即第一到廿六題,在兩年前交了給出版社,至今仍在校對中。過去這兩年,我仍繼續翻譯,終於在昨夜四旬期的尾聲,以做補贖的心情,把第廿七到四十三題的《聖三一論》譯完。兩部加起來五百多頁,三十八萬字,譯了五年,涵蓋了最深的「三位一體」的奧義。不少人問我為什麼去譯這種沒有人會讀的書,且讓我把書中的《序》節錄如下——


聖多瑪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教廷的神學顧問,亦曾在巴黎大學任教三年,前後共花了十四年時間寫下了四大套613條題目的神學辯論,為神學定下了固若金湯的哲學基礎,好讓基督徒不用流於「迷信」,而是跟隨理性地「智信」。

《神學大全》的基礎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亞氏的哲學早於羅馬帝國的早期已失傳,反而在近東的伊斯蘭文化裏流傳著。直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後亞氏的哲學才回流入西歐,重新被翻譯成拉丁文,教會才有機會接觸。聖多瑪斯在讀過亞氏的哲學後,覺得比當時主流的柏拉圖主義更適合教會,於是把亞氏的哲學結合聖經的啟示與教會的教義,寫成《神學大全》,尊重理智,破除迷信,提出「自然神學」,奠定了「經院哲學」或「士林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的基礎。

聖多瑪斯的正職是詮釋和教授聖經,神學與哲學是他晚上進行的業餘研究。每次他在寫一篇新的論證前,他都先祈禱,務求所寫的都不違背真理。據說有次在那不勒斯的修院裏,聖多瑪斯在教堂裏忽然被提升到半空,而他則向著十架一邊祈禱一邊啜泣。這時,十架問他道:「你寫我寫得很好,你想要什麼回報?」(Thou hast written well of Me, Thomas, what reward wilt thou have?)聖多瑪斯答道:「主,我只要祢!」(None other than Thyself, Lord!)。之後聖多瑪斯便開始寫作耶穌受難與復活的部分。可見聖多瑪並不是單靠哲學思辯來寫《神學大全》的,而是透過靈修走近神,再盡量用凡間的文字把那些神聖的秘密寫出來。因此這部巨著可算是神人通力合作下的產物,是在文字限制下人類智慧的顛峰。

雖然如此,教會初時也不太接受亞氏的哲學,當時巴黎主教也是巴黎大學的校長坦姆皮埃爾(Étienne Tempier)曾認為神能淩駕在亞氏的邏輯之上,並把219條亞氏與亞威洛哀主義者(Averroist,即那些把激進亞氏哲學融入教義裏的哲學家)的信條列為異端,其中有二十條是多瑪斯提出的。幸好二百年後,教宗庇護五世把多瑪斯封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將他的神學奉為之後幾百年神學的依據,並由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1323年把多瑪斯封聖,稱他為「天使博士」(Angelic Doctor)

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於1879年頒佈的通諭《永恆之父》(Aeterni Patris)裏大力推崇聖多瑪斯的努力,要求大家把理智與信仰重新結合起來,而不是任由科學理智與教會信仰一直對著幹。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裏亦頒布了《司鐸之培養》法令(Optatam Totius),提出透過聖多瑪斯的神學來瞭解救恩的奧秘。

研究哲學,要花很大的精力,聖多瑪斯自己就曾經說,未到五十歲的人是不應該研究「形而上學」(即哲學的抽象部分,與哲學的應用部分相對)的。有趣的是他自己四十九歲就回歸天家了。聖多瑪斯在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時,決定停止寫作,不再繼續完成《神學大全》。當他的學生雷吉納爾德(Reginald)央求他再動筆時,他說:「我不能再寫,我所寫過的東西猶如禾稈。」(I can write no more. All that I have written seems like straw.),亦即與真理還差很遠。因此,讀者也不用太執著這些神學討論,重點是透過閱讀與思考,時常默想神。好像佛家的說法,這些都是船,渡河以後便可棄掉,不要執著,要得魚忘筌。

我曾經翻譯龍樹菩薩的《中論》成現代白話文,我是衷心地欣賞佛學的思想,認為它能為真正智信的佛教徒帶來平安。不過平安只是靈修的一半,另一半是喜樂。喜樂來自活得有意義。這是基督宗教與佛教最大的分別。聖多瑪斯用了六百五十萬字,告訴大家神創造天地和你我,是有目的的,是有意義的,是充滿平安與喜樂的。

心力有限,本書只是譯了這部钜著的首四十三題,即所謂聖多瑪斯的「一神論」(Treatise on the One God)與「聖三一論」(Treatise on the Most Holy Trinity),冀望能引起大家繼續研究下去的興趣。

2022-04-10

Overview (佛學概論)

就在年半之前,我在這裏說不想再選書讀了,乾脆花十年八載讀《資治通鑑》吧。怎料讀到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六十年大分裂時代,特別是最後那百多年的南北朝,簡直就像一個不會完結的噩夢一樣,彷如連續看了幾十齣變態電影(Cult片)一樣。所以我決定停一停,讀一兩部佛典,中和一下邪典。於是我同時讀了兩部鉅著,都是我聞名已久,卻至今才有緣一讀的。

第一部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下稱《廣論》)。我一直有好幾個中英文版本,卻總是提不起勁去讀。之前聽到台灣福智佛教基金會以研讀《廣論》為基礎,讓學員連續三年研讀一遍,然後繼續循環地讀,讓我生起了好奇心。再無意中看到有大德把書譯成白話,我終於決定買來讀一遍。《廣論》是宗喀巴大師為了整頓藏傳佛教而寫的。大家都知道,大藏佛經浩如煙海,正常人一生都讀不完,分分鐘連有什麼經、不同經說些什麼也不清楚,最多聽過幾本出名的,如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宗喀巴大師為了我們這些凡人,在諸多佛經裏抽出要點,有系統地把佛學分成下士道(聲聞)、中士道(緣覺)與上士道(菩薩)的修行理論與方法,極之簡明,又十分落地,的確是入門的好書。但若你以為宗喀巴大師會傳授藏密咒語,什麼大手印等,那便可能失望了。事實上,什麼咒語手印,都只是方便法門。要證得菩提,必需清楚真正的佛理,而這正是寫《廣論》的目的。

第二部與《廣論》接近,都是在大藏裏旁徵博引,讓讀者目不暇給的,那就是永明延壽禪師所寫的《宗鏡錄》。原著絕對讓人望而生畏,所以實不相瞞,我讀的是南懷瑾老師的《宗鏡錄略講》,書是老師講課時學生的筆錄,洋洋灑灑有九十二章,卻也只講了《宗鏡錄》的三分之一。南老師認為宋代最卓越的兩部名著正是《資治通鑑》與《宗鏡錄》。他亦認為在中國最重要的佛學概論便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永明延壽禪師的《宗鏡錄》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意思即是你可從這幾本書讀所有佛經的來龍去脈以及背後的思想系統。清雍正帝亦大力提倡《宗鏡錄》,認為不讀這書便沒資格學佛,甚至為書作序。相比《廣論》,《宗鏡錄》是深入很多的概論,對象並不是入門者。永明延壽禪師其中一個目的,是把主張「真空」的般若中觀與主張「妙有」的萬法唯識結合,讓學佛者特別是學禪的不墮頑空,亦指出開悟並不是為了自己成佛,而是要先有大願,為眾生成佛,那才會成功。若你對般若空觀與萬法唯識沒有概念,那讀《宗鏡錄》就可能不太容易。不過,若讀南老師的《宗鏡錄略講》,你還是會有得著,特別是一直努力清空腦袋的朋友,又或努力念念觀照的朋友,讀南老師的《宗鏡錄略講》必然對你有所啟發。

有關這兩書的內容我就不再鸚鵡學舌了。難得有那麼多大德把艱澀的學問解譯出來,有時間就找本來讀吧。

2022-01-19

Practice (修證)

正如電影《追魂交易》所言,虛榮實在是魔鬼最愛的罪,所以我決定離開原有的舞台,換了份工作。也因為以往的虛榮,我錯過了一本好書,今天才終於讀完,那就是南懷瑾老師的《如何修證佛法》。這與虛榮有什麼關係呢?撫心自問,以前讀書,或多或少有些炫耀的成份,所以會讀名著。好像佛經,總會選《金剛經》、《楞嚴經》等等有名的,又或者花了十年讀完《五燈會元》,沒有一個公案能真正掌握,但卻自我感覺良好。因此,書名像《如何修證佛法》那樣平凡,實在無法叫我拿起來讀。不過最近為了真正明白臨濟四料簡,結果拿起了這本書來讀,卻實在獲益良多。

南老師在書中強調的,是「見地」、「修證」與「行願」的結合,那才是通往智慧的道路。「見地」就是理論基礎,即正確的見解,亦是最易的部分,因為只要多讀書便成。「修證」就難了,因為要老老實實持戒、打坐、止觀等等,好能真正經驗理論裏的境界。「行願」則是知行合一,由每一個決定、行為到每一個念頭,都要檢查,要慈悲,要做福眾生。沒有正確「見地」的「修證」,容易走火入魔;沒有「修證」的「見地」,容易起疑偏頗。沒有正確的「行願」,「修證」無法進步(南老師說這是資糧不夠);沒有「修證」的「行願」,很難堅持不累。沒有正確「見地」的「行願」,容易傲慢,沒有「行願」的「見地」,只是紙上談兵。

「見地」、「修證」與「行願」其實亦與天主聖三相對應。聖父所代表的,就是智慧,就是真理,也就是「見地」。聖子降生成人,經歷我們的軟弱與痛苦,親自從死裏復活,並鞭策門徒改過為善,是一種「修證」。聖神守護教會成長,以恩寵協助教徒傳教行善,正是「行願」。

回想過去讀書做人,「見地」雜而不純,「修證」斷斷續續,「行願」半途而廢,就在慚愧不已。人生難得,只好加緊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