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Cessation (滅)

黃偉文先生的《富士山下》裏有一句這樣的歌詞:「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如果基督教教懂了我們如何去擁有,那佛教則教懂了我們如果接受失去。擁有的時候,要知道沒有東西是理所當然的,要有感恩的心,那我們便不會吝嗇、不會擔憂、不會驕傲、不會得到後反而失去了平安喜樂。相反,失去的時候,要知道一切出現的時候便已步向消亡,我們出生之後的每一天都在步向老死。佛陀因而告訴我們,事物有「三相」,即看起來像有三個階段:「生、住、滅」,亦即「出現,維持,毀滅」。

可惜,這些「看起來」存在的階段,卻被愚昧的世人實體化了。我們真的以為有三種力量,主宰著事物的「生、住、滅」,甚至製造神祇來供奉,好像印度的梵天 (Brahmā)毗濕奴 (Viṣṇu)濕婆 (Śiva) 便分別掌管「生、住、滅」這三種力量。你也可以因為耶穌負責末世的審判,而把「父、子、靈 (聖靈或聖神)」配對到「生、滅、住」三個功能。於是,印度人很怕濕婆發怒,甚至因為祂的坐騎是牛 (聖牛南迪) 而不敢食牛肉,怕祂一怒之下把世界滅掉。殊不知世界在出現的一剎那開始,便已在倒數。

如果「生」本身是一個有實體的力量,那「生」又是靠誰生出來的呢?如果又有另一個「生」,那就出現哲學上所謂的「無限後退」(梵:anavasthā; 英:Infinite Regress)。如果說「生」的力量來自另一個更根本的「本生」,而後者的定義是「自有永有」,那等於隨便作一個名詞去解決問題,這就是哲學上的「預期理由」(拉:petitio principii)

在生活中,如果你相信贏錢是來自「觀音借富」,那當你輸錢的時候自然會對「觀音」產生怨懟。這就阻礙了你去學懂「失去怎接受」。有人覺得生命來自父母,抱怨父母為什麼把他生下來,那他亦要怨他父母的父母,如此類推,「無限後退」。

因此,佛陀強調「生、住、滅」這三個階段是「相」,是「看起來」有。譬如說,當水分因陽光而滲透入植物的細胞裏,細胞自然膨漲起來,植物便「看起來」長高了;當水分不足,細胞縮小,植物又「看起來」枯萎了。「植物」由始至終並不真正存在,它只是一堆充水細胞集合在一起時的假象。再者,如何區分「生、住、滅」這三個階段?嬰兒出世的那一刻叫「生」?還是在母胎受孕時叫已叫「生」?什麼時候由「住」變成「滅」?「滅」是斷氣的一剎那?還是老病死的過程?如果是後者,我們什麼時候開始「老」?過了壯年?七十歲?八十歲?還是一「生」便已在「滅」?那「住」在哪?

像「植物」一樣,財富、名譽、地位、愛情等等,都不過是一堆條件 (即「緣」) 湊巧碰在一起時出現的假象,內裏並沒有實體 (所謂「空性」),且一出現便已在消逝。即是說,沒有實質「擁有」,又如何「失去」?明白這個道理,平安便悠然而起,喜樂自然伴隨。「平安喜樂」在佛經裏有另一個中譯,叫「寂滅」(śāntam)

若法眾緣生 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 是二俱寂滅
--《中論.觀三相品第七》

4 則留言:

匿名 說...

財富、名譽、地位、愛情是假象, 沒有實質"擁有""失去"...這道理不難明白.
但為何情人的謊言令我如此傷心,情人的心跳令我如此難忘. 雖然只是"空性", 但其在心中纏繞的威力巨大....令人開心,也叫人煩惱.
悠然不是易事

匿名 說...

it is then quite sad that society continues to operate based on ILLUSIONS....& there is no way out!! any individual can only opt to quit the game & become a monk.....

paulsin 說...

佛陀並沒有說所有東西都是假的,叫大家消極沮喪亦不是真正宗教的取向。什麼時候知道我們真正瞭解大師們的意思?便是當我們驟然覺得前所未有地平安與喜樂的時候。所以如果學佛學到要消極遁世,那便有誤解了。

匿名 說...

啊,是梁偉文先生的《富士山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