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年在書局看見蘇珊.柯林斯 (Suzanne Collins) 精美的《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三部曲中譯本,我便已經打算有空時讀一讀,卻忘了「空」是如此的稀有。不過,一套書如此暢銷,一定有原因;其次是我對「三部曲」有特別偏好,所以終於在電影版上映前找來讀了。
單看簡介,也許會以為是日本《大逃殺》的美國版:無非便是廿四位小朋友被拋到一個場地,互相廝殺,直至只剩下一位生還者為止。乍聽起來,故事應該又血腥又無聊,當中應該充滿爾虞我詐的出賣與決裂吧?怎料故事並沒有這些東西;而那些小朋友明知最後只能活一個,都竟出手互相幫助。總的來說,第一部《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 正如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所推薦的,令人欲罷不能!到後來甚至出現荷里活式的生化危機情節,都頗過癮。我特別欣賞的,是作者很快便帶過一些理所當然地要交代的情節,反而在一些沒想過要著墨的地方,作者卻大幅描述,並充滿笑料,令人意想不到。譬如,作者便花了不少心思在主角出場前的美容與訪問過程上,卻把重要的決鬥在一箭之下交代了。我猜這便是史蒂芬.金「筆下絕無廢話」的意思。
不過到了第二部的《星火燎原》(Catching Fire),故事忽然變成兩男追一女的三角戀,可謂與史蒂芬妮.梅爾 (Stephenie Meyer) 的《暮光之城》(Twilight) 一模一樣,難怪後者那麼喜歡!我是開始了讀一套書就一定會讀完的人,所以雖然現在讀這些有些超齡,我還是照讀。不過,我還是很欣賞願意把主角寫成充滿缺憾的作家。要寫天下無敵又品格高尚的郭靖不難,要寫柔弱的令孤沖、勢利的韋小寶等等就一點都不容易,因為作者要能夠抽離角色,避免自我陶醉。我發現,女作者在這方面比較成功,也許是沒有男人那麼大的自尊心吧。
到了第三部《自由幻夢》(Mockingjay),明顯見到作者嚐試將《1984》與其父親的戰爭體會融入書中的國度。不少情節,都是在描述主角的精神問題,所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讀著讀著,連我都覺得有點頭痛。我特別欣賞作者記住了一個十七歲年輕人的限制:無論她箭法有多好,都不會有辦法把整個帝國射下來。因此,書中沒有救世主的情節,只有真實立體的女孩子的內心寫照。當然了,小說到了大結局,又不能少了荷里活式的高潮,怪獸、爆破、奔逃等等一樣沒缺,總算刺激到最後。
總的來說,我是頗喜歡第一部的,其餘兩部嘛,不失為週末下午茶時的好點心。
1 則留言:
INTERESTING. BUT I'M TOO OLD TO READ THE BOOKS. thanks.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