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0

Qualitative Research (質性研究)

讀博士的時候,掌握了「量化研究(或「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的框架,對統計數字的操作十分嫺熟;後來因為好奇,讀了混合研究的方法 (Mixed-Method Research),對於「質性研究」多了點認識,但嫌它太沒準則、太花時間,而沒有再深究下去。自此,無論是在做學士論文的學生還是在做博士論文的學生,我的建議都是「做量不做質」。我試過有一位願意不睡覺的學生,在我那必勝流水式的論文生產流程下,十四天內完成一份量化研究的學士論文,並拿得英國某大學的學位。

我當然不鼓勵大家等到死線前才「死」份論文出來,我只是說,做量化研究有它的方程式,就算你很怕統計學,只要你硬記操作的方法,也一樣能畢業。

不過,「量化研究」的前提是你有一個對因果關係的假設 (Hypothesis),好像:食煙會至癌、結婚會長命、養狗會快樂等等;「量化研究」的目標是去用數字證明這個假設「很大可能」成立。換句話說,有人食煙後生癌,亦有人食一世煙都沒生癌,甚至有人不食煙也生癌。不過,食煙後生癌的機會率遠遠比普通人生癌的機會率高。(當然,兩個變數有關聯,即經常一起出現,也不一定等於有因果關係:「食煙後生癌」也可能是因為「壓力」同時增加了「食煙」與「生癌」的機會。這問題在此不贅。)

問題是,那假設怎樣得來?那就要做文獻研究 (Literature Review),看看前人有什麼做過的研究。譬如說,有人在美國做過食煙會至癌的量化研究,你可以在香港重做,只要成功證明香港也有同樣的現象,便可以交貨,甚至刊登在學術期刊裏。但,問題還是存在:美國最早的「食煙會至癌」的假設,又從那裏來?

這便要回溯到早期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那時科學家都是先從不同的方度作出大量的觀察,才作出假設的,好像達爾文便是見過很多化石,才假設人是由猩猩進化的。這些研究是由研究者帶著一張白紙,參與在實際的環境中,搜集並歸納大量的經驗,繼而描述出一個存在的現象,並事先聲明研究者對這現象的詮釋並不中立。

這樣的研究,好像沒什麼方程式可遵循,加上太花時間,因此我一直敬而遠之。不過,我不能老是因為不瞭解一個方法而叫所有學生和朋友不要用它,所以我結果還是花了幾個月弄懂了。這便是「質性研究(或「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質性研究」大體上有五種:
  • 敍事研究 (Narrative Research):以某人的一次遭遇,從而推出一生的經歷,讓讀者體會那次遭遇對其一生的意義。例如,藉訪問一位國內孕婦闖關的經過,從而瞭解她過去在國內的生活,以及將來在香港誕下嬰兒後的打算。
  • 現象學研究 (Phenomenology):以幾位有相同遭遇的案主的經歷,去瞭解同一個現象。譬如訪問十位菲傭,瞭解她們來到香港打工的經過。
  • 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以大量的個案,歸納出一套因果關係圖。譬如訪問六、七十位援交少女,看看是破碎家庭、經濟壓力、缺乏教育、還是什麼原因而開始援交。
  • 民族學研究 (Ethnography):加入並長期觀察一個團體,紀錄他們特有的語言、儀式、價值觀、行為等等,並圍繞不同的主題加以描述。譬如加入黑社會,瞭解他們的入會儀式、組織架構、暗號與切口等。
  • 個案研究 (Case Study):以一件事件為軸心,訪問在事件中有不同角色的人,從多角度去描述事件。好像菲律賓人質事件,研究員可以訪問遇難遊客、家屬、旅行社、菲律賓當局、當地市民、在家看電視直播的觀眾等等,從而評估事件對不同人士的衝擊與可能需要的協助。
因此,你幾乎可以說,每一輯《鏗鏘集》都可以算是一份質性研究。如果你再想深一層,質性研究背後的哲學,正正是後現代主義的精神:這世界並沒有絕對的知識與真相,端視乎你的觀點與角度。研究員並不能躲在數字後面,用神的口吻宣示所謂的「真理」,而是要說清楚自己帶著什麼眼鏡來看這個世界。

在此,我強烈推介 Creswell (1997/2006) 的《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這本書應該是直至目前為止最好的質性研究藍本。如果大家真的有心 (又有青春) 要做一個質性研究,便務必要讀一讀。最後我只想說:千萬別因為怕計數而選擇質性研究,否則你一定後悔莫及!

Narrative (敍事治療)

有人將心理輔導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個人 (Individual)、人本 (Humanistic)、與敍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的時代,可見敍事治療以及其他的後現代療法在今天的重要性。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開托的年代,個人化的心理輔導主要是建基於當時的個人主義,假設了大家有精神病,成因要回溯到童年,因而需要一位權威性的精神科醫生,以不同的治療方法為大家「治病」。在醫生的眼中,大家不過是病人,是一件有問題的貨物。自此,「童年陰影」便成了家傳戶曉的名詞。到了人本主義興起,羅傑斯 (Carl Rogers) 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心理治療,認為自我的概念是由大家自己根據對外界現象的詮釋來建構的。如果你認為你父親不愛你,治療師不能硬說你有戀母情意結而妒忌你父親,治療師只能承認你看見的真相對你來說是真,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輔導。

然而,到了後現代的解構主義興起,我們發現「自我」只是一個空殼,實質不存在,裏面裝的東西都是社會強加進去的。譬如說,當一位男子自覺是一個有承擔的好男人時,他只不過在認同「男主外、女主內」這個社會強加的概念,並將其內化。最可怕的,是當大家聽多了心理學的名詞後,便將它們內化,認為自己「是」抑鬱、「是」焦慮、「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等等。結果無論是精神分析還是人本主義的治療師,目的都是想把你的「自我」從這些「標籤」下解放出來。然而,解構主義則認為,若「自我」是一個杯子,你可以把裏面的東西逐一倒出來:那些是你的經驗、那些是你的詮釋、那些是你的幻想、那些是社會強加的概念等等,直至你發現你的「自我」其實不過是一個故事,任由你去創作與改寫為止。這便是敍事治療法的精神。

舉例,若我很傷心,到了一個地步連上班都不願意,那以往的「醫生」會把我診斷成「抑鬱症病人」,並開藥給我吃。若是人本的現實療法,也許會告訴我「出不出家門」是一個「選擇」(Choice),若我覺得上班太難,可以先訂下「每天到公園坐坐」的目標,一個星期後看看成不成功。但對敍事治療師來說,我根本無問題,只不過是「悲傷」這個損友不時來攻擊我 (Externalization),它甚至就在門外埋伏,等候我;然而,我也有戰勝「它」的時候,好像我昨天便因為看電視而大笑,曾經把「它」擊退。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化的例子。雖然敍事治療是澳洲的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 與紐西蘭的大衛.艾普斯頓 (David Epston) 創立的療法,但他們的書比較哲學化,讀者要對傅科 (Michel Foucault),甚至黑格爾、胡塞爾等近代哲學思潮有一點認識,才能完全瞭解他們的《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等鉅著。因此,如果你有興趣,我會建議讀馬丁.佩尼 (Martin Payne)《敘事治療入門》(Narrative Therapy: An Introduction for Counselors)。這書不單融入了懷特後期對療法的修正,也加入了作者自己執業時的個案分析,非常實用。

幾個月前,我加入了所服務的善終團體的董事會,因而認真地開始研究「敍事治療法」,找了八十多份學術文獻來讀。它為我帶來的衝擊是很大的。我曾在這裏介紹過不少家庭治療的書,亦無形中接受了背後的假設:「自我」是龐大的家庭與社會系統下的產品,所以我們無謂怪別人,更不應怪自己。自由是自由了,但卻從此無依無靠。現在敘事治療的意思,是你是你的自傳的作者,你喜歡怎樣的人生便自己寫出來,甚至能超越客觀的條件與世俗的制約。

以苦為樂,以樂為苦,也是傾倒。

Ages (時代三部曲)

過去兩個月,我分別在文學創作、心理輔導和學術研究三個不算太大關係的方面,不約而同地遇上同一個哲學思潮,那就是後現代的解構主義

先談談文學創作。在國內,有一對夫婦,在不同的領域裏各領風騷。女的是當代性學專家李銀河,男的則是十多年前已然仙去的文學大師王小波。他們的愛情故事與情書固然令人動容,對同性戀的研究而哄動一時,但今天最為人知的,則是王小波的的小說與雜文。表面上,王小波的小說色情而不猥瑣,讓不少人津津樂道;其次是王小波寫的文革,並無一般傷痕文學的悲情,而是充滿革命那時的激情與幽默;再深入一點,王小波的小說,正正揭露了「自我」是一連串的意識,受群體的意識所影響,甚至是依靠群體所塑造出來。

我一口氣拜讀了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與《青銅時代》(「尋找無雙」、「萬壽寺」、「紅拂夜奔」)。用籠統的說法,這三部小說寫的是「現代」、「未來」和「過去」。然而,「現代」指的是文革那時,「未來」和「過去」都其實是寫文革。《黃金時代》講的是一位插隊的知青與鄰隊已婚的女醫生通姦,結果要向上級寫交代;交代材料裏的性愛場面寫得越仔細,上級則越喜歡。那為什麼那女醫生要通姦呢?因為人人都說她有通姦,所以她便索性通姦,免得自己相信的跟社會相信的長期有衝突。又或簡單點說,如果你不想被不斷被冤枉,那只有兩個選擇:改變別人的思想,又或改變真相。那後者當然容易多了。

如果說,在《黃金時代》裏的「真相」是社會塑造出來的,那在《白銀時代》裏的「真相」則是主角自己幻想出來的。主角由知青變成了一間文字工廠的工人,在不斷重覆地寫一段師生戀,並由此實現他與女上級的戀情。因此,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在意識與記憶裏有著同樣的地位;真實遭遇、頭袋幻想與南柯一夢,一起交織出我們的一生,大有「莊周夢蝶」的意味。

《青銅時代》的「尋找無雙」則回到唐代,講一位公子用舅舅的錢在外發了達,回到長安城宣陽坊迎娶表妹無雙,卻發現整個宣陽坊都說從來沒有一個女子叫無雙,亦不認識這位公子;至於舅舅的大宅,則說成是另一位道姑魚玄機的大宅。說著說著,連那位公子都相信這個真相,甚至相信自己曾經與魚玄機有一手,並幻想出有關的證據。可謂是大規模的「三人成虎」。真至後來真相開始浮現,才知道他們大概是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出現防衛性失憶。

若果大家讀過卡夫卡《變形記》、奧威爾《1984》、劉以鬯《酒徒》等等,會發現原來「自我」未必是一個實體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連患的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包含了五官所接收的訊息、腦裏所思考、幻想與夢見的、以及最重要的,是社會強加在你意識裏的東西。當所有人都說港女很麻煩時,不麻煩的港女也會變得麻煩;當所有人都說草根階層生活悲慘時,不悲慘的草根階層也會變得悲慘;當所有人都說菲傭不老實時,老實的菲傭也會變得不老實:連她自己都覺得自己應該不老實。「自我」,只不過是一個空殼而已

根本沒有「我」,卻以為有,是為傾倒。

2012-02-09

Arhat (喬布斯與禪)

小弟終於能在書海裏浮一浮出來,與大家聊聊。先祝大家龍年進步!可能由於天氣冷,指頭一直不想動。現在春回大地,正好迫自己將這幾個月讀過的東西寫下來,留個紀念。

早幾個月,在《溫暖人間》(第 318 期) 裏,有一篇專題叫《蘋果教主的禪機》,訪問了衍空法師與法忍法師,內容是說年輕的喬布斯 (Steve Jobs) 讀過鈴木俊隆禪師《禪者的初心》後,毅然去了印度求法一年,回到美國後再跟乙川弘文禪師學禪,及至後來他的婚禮也是由乙川禪師為他主持的。

文中引用衍空法師的話,提到由於喬布斯學佛學禪,因此能將禪宗的簡約應用到產品上、將放下與捨得應用到事業上、以及將豁達與瀟灑應用到面對死亡上。法忍法師更認為喬布斯能同時「積極」與「隨緣」,是「活在當下」的好例子,說他追求完美並不是執著,「虛心若愚」(Stay Foolish) 更有「常不輕菩薩」的影子 (常不輕菩薩不會看輕任何人,因為人人都有機會成佛)

這樣說,喬布斯是否真的是佛教徒的榜樣呢?

《喬布斯傳》那樣轟動,我當然亦讀了。個人認為,在「真、善、美」三種追求上,喬布斯的確掌握了禪宗的美學,亦把它發揚光大。在傳記裏提到,他不單把簡約應用在產品上,也應用在管理上,並要求公司在普及與專業這兩個市場裏,各自專注推出兩個產品,因此全公司的焦點不能多於四個。他一直都是素食者,而且相信苦修,以至患上癌症後仍無法迫他進食多一點蛋白質。他對物質一點都不追求,以至蓋茨 (Bill Gates,微軟老闆)、埃里森 (Lawrence Ellison,甲骨文老闆) 等「富貴朋友」到了他家都覺得難以置信。從他書裏的相片看,他的大廳就只有一盞燈,空蕩蕩的連一張椅子都沒有。甚至在 iPod 的發佈會上,他公開引用「惡業」(Bad for Karma) 來叫大家別下載盜版音樂。這樣看來,說喬布斯是一位佛教徒亦無可厚非。

然而,眾所周知,喬布斯脾氣臭,出口傷人,而且是「傷透人心」的那種侮辱,亦曾經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更會為求達到目的,不惜欺騙、誤導、出賣自己的伙伴;對這些負面的東西,他並不否認,但他聲稱他不會讓它們留在心裏。用佛教的說法,惡念惡口惡業但「生起」卻「不住」。他面對死亡,並不是「無有恐怖」,而是不去想,你也可以說是逃避。他一生對慈善沒有興趣,而且非常要面子。他雖然不重視物質,更在幫蘋果起死回生時,只收一元的年薪。不過,他後來又覺得這樣在同儕之間沒面子,要求公司以過去 (未升值前) 的股價將股票期權發給他作為報酬。這樣做當然是對現在的股東股民不公平,但他不管,依然一意孤行,有主管後來更因而被革職。這樣看來,喬布斯一點都不像佛教徒。當然,你可以說不少基督徒都不像基督徒。但喬布斯的確有認真地「正精進、正禪定」。那如何解釋他的行為?

我們不應該論斷任何人,我亦同意《喬布斯傳》的作者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 所言,偉大的人常有極端的兩面性格。喬布斯銳利的洞察力與缺乏同理心,好像一點都不兼容。不過,從佛學來說,我覺得這只是次第問題。喬布斯一生遵行的,是小乘佛教獨善其身的修煉,最終能得阿羅漢果 (Arhat),能摒除煩惱進入涅槃。上回提到,「阿羅漢」亦即「應供」,所以不難想像為什麼他如此成功與富有:你們是「應該供養」他的嘛!怪不得要徹夜排隊買手機!

不過,他並無進一步修菩薩道,沒有生起菩提心,亦即慈悲心。大乘佛學裏亦叫人不要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也是喬布斯今生未能領悟的。所以,喬布斯還是要回來的,至少要多來一次,才能得所謂的「不還果」,從此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