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答:「就在面前吧枱旁。」
妻子奇道:「我只看到一位普通女子,一點都不覺得美,但你卻看見美女。那,讓你起色心的美女在哪?」
丈夫想了想:「對,美女只在我眼裏,不在你眼裏。」
妻子又問:「那若你閉上眼時,還看見美女嘛?」
丈夫閉上眼睛,答道:「美女不見了,只見黑暗。」
妻子再問:「那美女在不在眼?」
丈夫答:「不在。否則無論我看那裏,都應看到美女。」
妻子鍥而不捨地問:「讓你起色心的美女在哪?」
丈夫答:「在眼睛遇上美女時所產生的視覺裏。」
妻子問:「那視覺就在『眼睛』和『美女』相遇的『邊界』上?那『邊界』在那裏?若視覺在這邊界之前,則應看到眼睛內部,屬於眼睛;若視覺在這邊界之後,則應屬於美女。」
丈夫恍然:「實在是沒有邊界。莫非美女本身不存在?」
妻子應道:「若沒有那女子,你會否忽然起色心?」
丈夫奇道:「不會吧。有因才有果,美女不會憑空出現。剛才閉上眼便只見黑暗了。那不想起色心,是否就要避開美女?」
妻子答道:「但剛才我們根本找不到美女在哪,那又如何避開?」
丈夫嘆道:「那美女不是緣於看見,又不是來憑空出現。那如何不起色心呢?」
妻子安慰說:「曾經有位和尚,說了以下一番說話:
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
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袝還塵、清明還霽。
「就是說,將美貌還給吧枱旁的美女,黑暗還給閉上的雙目。能起色心的心卻是不能還的。」
妻子繼續道:「把通風的感覺,還給窗戶;隱蔽的感覺,還給牆壁。所以坐在酒吧任何一個角落,也是一樣。和尚又解釋:
美與醜,是分別心的作用,沒有客觀標準,完全出於主觀,所以不能說看見美女便會生起色心,而是當『你』看見美女,才在『你心』裏生起色心。若你將美女與色心之間的因果,還給美與醜的主觀分別心,甚至將閉目看不到美女時的虛無黑暗,都還給沒有感受的狀態,那剩下的便是真正的『你』。
丈夫有點明白道:「所以也可以將迷濛還給漫天的塵埃、清新還給雨後的鮮明。內心的感受跟身體的狀態、感官的刺激與四周的環境都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只美女與色心沒有關係,工作與沮喪沒有關係,衣著與形象沒有關係,財富與享受沒有關係,成就與自信沒有關係,疾病與痛苦沒有關係,甚至生死與存在都沒有關係。」
妻子點頭道:「在故事裏,神父曾經感歎說:
耶穌曾經叫漁夫與牧人相信有永生,但未能證明給他們看,當他私下和門徒解釋後,門徒仍是不明白;甚至當他顯現他真正的相貌時,門徒還是不明白。沒辦法,他的門徒都是些沒受過教育的漁夫與牧人。當你被摑了一記耳光時,耶穌叫你讓別人也摑另一邊,但他並沒有解釋,其實你被摑的面頰、感到痛的皮膚,都不是真正的『你』。
然而佛陀的聽眾是受過高深教育的皇親國戚或祭師階級,天天要和他用邏輯辯論,所以他要求傳教的人要有五種能力,即是能以多種語言講道、以邏輯辯論、以工藝和醫學去幫人醫人、以及以智慧去斷一切煩惱痛苦。佛陀最厲害的,不單是發現了真正永生的樣子,他要證明給你看、教你自己去看。
佛陀會問,若你的雙腿潰爛,要鋸掉,否則會『死』,你鋸不鋸?一定鋸。所以雙腿不等於『你』。同樣,雙手也不等於『你』;五官都不等於『你』,所以可以挖掉會犯罪的眼睛、可以任人摑耳光、可以割肉餵鷹、斷臂求法。這不是說肉體不重要,而是說,那不是能永生的『你』。
我們真正永生的部分,明顯沒有我們軀殼所賦予的功能。失去了軀殼,就失去了四肢五官,那又如何『看見』美女、生起色心呢?失去了軀殼,便嗅不到美女的香味,聽不到甜美的聲線,摸不到溫暖的肌膚等等。若你能將這些全部歸還給會腐朽的軀殼,剩下的,那能覺察到自己在看在聽在嗅在嚐在想的,才是那會永生的存在、是真正的『你』。
丈夫奇道:「那沒有軀殼的所謂『永生』,豈不失去所有人生的享受與樂趣?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和被困在黑暗的密室裏有什麼分別?那樣的永生,不要也罷!」
妻子笑道:「佛陀那十大弟子中,有稱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他曾在聽法的時候打瞌睡,結果被佛陀罵。阿那律羞愧之下立下不再睡覺的大願,結果把雙目瞪瞎了。但卻因而得到天眼通。佛陀就是要證明給你看,那永生的你,比你現有的軀殼厲害多了。若你的軀殼不是遮蔽了你真正的存在,你可以行的奇蹟就大了。
丈夫感歎道:「果然就是:
人為了天主的國捨棄了……沒有不在今世獲得多倍,而在來世獲得永生的。(Lk 18:29)
「所以現世的歸還現世,感官的歸還感官,幻想的歸還幻想,行善作惡以及無心的行為,全歸還身體,所有回憶理解憂慮計算,也就歸還會腐朽的腦袋。」
妻子點頭道:「如果之後什麼都沒剩下,只剩下那彷如被困在密室裏的黑暗,那把黑暗都一併歸還虛空。總之,全都歸還原處或出處,但不要想著要消滅或壓抑它們。到時你便只剩下你,那將真正永生的你。因著你歸還而捨棄的,到時反而獲得多倍、獲得永生。」
註:原文請見《大佛頂首楞嚴經譯解》卷二
又註:讀書時曾經以《碎維》(Fractal) 為題,在「聯校科學展覽」中得過獎;料想不到竟有人以此與佛法為題寫論文,實在歎服。
4 則留言:
我愚昧, 所以閱了這篇和之前那篇"七處徵心"很多次, 都只能明白到皮毛.
把所有都歸還到其出處, 真正的『我』其實是『空』吧 ? 『空』、『什麼也不是』、『什麼也沒有』這等字眼其實也不能形容, 因為那應該是一個非言語能形容的狀態, 能形容的就不是了, 畢竟言語也是來自於我們的軀殼.
但我想問的是,"看見美女"應該不是"起色心"或是"喜歡"的因吧?
我反而覺得"起色心"或是"喜歡"源於神識與神識間忽然碰撞或交流起來, 然後才由腦袋和視覺給予跟自己的神識有碰撞或交流的神識一個影像--美女(也不一定是美女, 總之是一個會喜歡的形象). 所以為什麼當喜歡一個人時會覺得她美, 當不喜歡時會覺得她不美, 其實兩者都是同一個人嘛. 這又解釋了不美或醜的人也有人喜歡或會引人起色心.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那麼"罪魁禍首"就是神識而不是四肢五官六根了. "神識"在此處不是指"意".
題外話, 假如丈夫真的做到不起色心的話, 不知妻子會否後悔呢 ? 若然只對妻子有色心而對吧枱美女不起色心, 那豈非也有分別心?
自從看了《楞嚴經》,我不敢說明白,只是在做翻譯,希望寫寫下自己會明白。正是: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不過佛陀清楚地說你不是「空」,因為要將虛空還給虛空。你說的「神識」,大概是「六入」或是「識」吧。佛陀也說那不是罪魁禍首……「五蘊皆空」嘛。
就是這樣,就算讀盡大藏,就算再多聞,都是「無智亦無得」。無論問什麼,答案都是「不是」:)
一時之間不太能夠全然明白,改天再來細讀,我應該看看如何不起色心 :)
無心可據,無見可執,色心等同一切煩惱。—理通萬理明,安樂自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