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酒店看到一套北京衛視熱播的節目,叫《前清秘史》,由「旅美學者」李亞平撰稿與主講。李亞平是誰我不知道,但這個節竟然比 HBO 或 National Geographic 更吸引,讓我眼定定地看了兩個小時,廢寢忘餐!
關於這個節目,可以看聯合追星網的報導;但你也可以看李先生關於明朝的一篇訪問,推想他為何如此引人入勝。看不到衛視不要緊,因為書已經出版了!
這讓我想起中央電視台的《大國崛起》,同樣引人入勝,可以在其網站重看,也已經出版同名的書,將五萬字的電視劇本擴充了四十七倍,成二百三十五萬字的詳盡鉅著。
我想說的只是,為何祖國的電視真正能夠教育與娛樂並重,而香港的節目以及整個傳媒,卻總是如此不知所謂?我相信吾友倉海君絕對能像李亞平一樣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但我亦肯定在香港,他一點機會都沒有。如我舊老板所言,到頭來是消費者素質低。大家對藝人的恩怨與私隱,遠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女顏」的浪漫史有興趣。本地的電視台極其量將旅遊與美食特輯融入萬變不離其宗的電視劇中,便為之創新。內地的消費者,可能不懂得買票要先排隊,也不知道阿嬌與 Twins 的關係,但肯定知道吳三桂的老婆叫陳圓圓,所以李亞平等才有如此收視。
忽然很明白為什麼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的英文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港譯:二百萬奪命奇案;國譯:老無所依;台譯:險路勿近),意思其實是,這個社會再沒有適合老一輩生活的空間,全因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癲了。莫非,我也老了?
2 則留言:
不是香港人質素低, 而是香港人根本不會明白他說什麼
我想中國人普遍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很驕傲,故整個社會由教育到文化上皆有以炎黃子孫為傲的心態,總對數千年來的文化歷史有著深厚感情。只看文化大革命以後,儒家仍能在今日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擔當重要角色,除它的政治思想與北大人方向吻合外,亦因為普羅大眾接受。
而香港,始終西化了一百多年,而政治和經濟的分界亦令香港人有了一種要和大陸分彼此的心態,故令香港人幾十年來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獨特性,並以此為「核心價值觀」,創造自己的流行文化,創造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
的確,當我在美國這裡和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交談時,知道他們無不是周星馳的忠實擁躉時,真的有點兒驚訝,和少許的驕傲。原本香港的文化出口是多麼的成功。除周星馳外,四大天王的歌他們聽得都不少。很多時他們比我還要更清楚香港娛樂圈的動態和是非。
也許,香港真的已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中國歷史,是,是我們的祖宗,但不難想像很多人會覺得自己跟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質素低是不能不承認的,但即使質素不低,少了對自己國家文化歷史的認同感,也許也是香港人死症之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