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

Classics (十三經)

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讀過《十三經》的一些篇章,諸如《禮運.大同》或《詩經.關雎》等等。就算沒有認真去讀,都會念幾句《論語》、《孟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後來又讀了不少南懷瑾老師有關儒、釋、道的著作,卻從沒有認真把《十三經》拿起來讀。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十三經》好好認真地讀一遍,讀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三經譯注》。此中,對我最大影響的,是我父親與三姨。二十年前我曾在此介紹《倉海君》(馮睎乾 ),提到他們是我的國學啟蒙老師,終於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把這源由寫下來。


小時候我們一家住公屋,房子不算大,但家中卻有一個大書櫃。父親在裏面放了幾本書,我至今依然記得很清楚:《和合本聖經》、《厚黑學大全》、《四書白話句解》。這幾本書明顯不適合小朋友,一本又黃又暴力,一本面厚心又黑,一本佶屈又聱牙。但由於沒有什麼其他書可讀,於是我把那三本書都拿來反覆閱讀。雖然看得不太明白,但記得那時候我挺喜歡《孟子》。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四書》。也許這三本書預示了我今生對宗教、心理以及國學的濃厚興趣。 後來有一個小學的暑假,我去了三姨的家留宿。三姨就是我母親的三妹妹,在大學讀文史哲,年輕時候是位老師。她家中也有個大書櫃,內有一整套的《十三經注疏》與《二十四史》。當時我年紀還小,看見這套書,簡直目瞪口呆。我隨意翻翻這本、翻翻那本,自問沒有能力看得懂,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一個攀山運動員應承了自己,將來一定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後來我由中文小學升讀英文中學,中間那個暑假也是三姨為我補習。是她叫我先為英文教科書中的生字查了字典,我才能勉強跟上,至今我仍心存感激。 於是我開始重讀《十三經》 ,已經讀完了《易經》、《尚書》和《孟子》。這次讀《孟子》,我有了更深的體會。孟子生於亂世,卻不減他的堅持與傲氣,已是十分讓人感佩。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修行。在《公孫丑上》裏,公孫丑問寫下有關「浩氣」的著名篇章(以下譯文為金良年先生的譯注):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它作為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直來培養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盈於天地之間。它作為氣,與義和道相匹配,沒有它們,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行為使內心感到愧疚,它就沒有力量了。我之所以說告子未曾瞭解義,就是因為他把義看作外在的東西。去做一件事情必須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記這件事,不要用外力幫助它成長。


聽起來,有點像氣功。成語「揠苗助長」就是指培養這「浩然之氣」時不能強求或催逼,因為它是你本來已有的東西,只需要心無掛礙,便能積累。看過詠春師傅徐尚田生前的一個視頻。他說在最後的十多年教學裏,不斷想找到方法讓徒弟們能快一點有「氣」。他不斷說,那是一個「念頭」。修道或練功的人應該一聽便明白他們在講什麼。孟子心中坦蕩蕩,專心致志,行仁仗義,與天地產生感通,無時無刻都保持那「念頭」,於是養出了浩然之氣」,成為了天地存在的一部分。

在《盡心上》裏,孟子進一步把自己天人合一的哲學闡述。也許我先入為主,覺得這些說法與各大宗教的修行,特別是神秘主義者的說法並無二致,證明真理真的只有一個,亦說出得道來自恩寵,是一份禮物,並不是努力便能得到的,但沒有努力當然就更得不到了: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說:「竭盡了人的本心就知曉了人的本性,知曉了人的本性就知曉了上天。保持人的本心,養育人的本性,以此來事奉上天。短命長壽都不三心二意,修飭自身來等候上天的安排,以此來安身立命。」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說:「求索就獲得,捨棄就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固有的東西;求索雖有途徑,獲得卻有命運,這種求索無益於獲得,是求索我自身以外的東西。」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都為我所具備。通過自身實踐而覺得它們的正確,快樂沒有比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如果苦瓜是「半生瓜」,那經典便是「半生書」,真的是早一點讀都讀不出真意。年輕時背誦
經典,只是囫圇吞棗,為的更多是虛榮。現在讀經典,屢屢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卻又不禁覺得:反正未瞭解時讀了也無法瞭解,瞭解後再讀亦不外印證一下,那辛苦讀來幹嗎呢?也許,讀書仍只是用來遮眼睛,消磨時間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