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3

Context (成語莊周)

四字成語不少都有它們的典故。後人望文生義,卻把許多成語的意思扭曲了。比較原典的主旨,意思就更是大相逕庭。這裏特別把典出《莊子》的一些成語列出為例。

你家裏有件大家具,佔地方又沒用處,你會說它「大而無當」。然而,在「大而無當」的典故裏,形容的不是實物而是說話。故事裏接輿向肩吾提到遠方有位神人能餐風飲露並騰雲駕霧,肩吾卻覺得接輿「大而無當」,即大話連篇沒有邊際(當,即邊際),我們俗語說「吹到無譜」的意思。那莊子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呢?

「大而無當」出自《逍遙游》。《逍遙游》提到不少體積大、壽命長、道行高的人或物,目的是告訴大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當我們在世間為功名營營役役的時候,有人卻活在更高的層次,活出更高的境界。當你管治的智慧備受讚賞時,莊子說那是「小知」(知,通智),而「小知不及大知」。什麼是「大知」?能活得逍遙自在才叫「大知」。當你到達那個境界,你便不會再對人世間的名利有興趣了。所以當堯想把王位讓給許由時,許由答到:「雖然都是殺豬宰牛,但搞祭祀的,又怎會降格去當廚子呢?」(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這也就是「越俎代庖」原來的意思:不是越級幹自己沒能力幹的事,而是降級去幹自己不想幹的事。

「朝三暮四」是另一個很多人誤會的成語。現在的用法是說別人反覆無常,甚至用情不專、見異思遷,彷彿是朝「小三」、暮「小四」的意思。最有趣的,是不少人都知道原來的故事,卻依然扭曲了這個成語的意思。故事是說養猴子的人早上餵三升橡子、晚上餵四升橡子,猴子們很不滿;養猴人於是改成朝四暮三,猴子們便高興了。因此,「朝三暮四」的意思是用心計使人上當。《二程全書》便曾有「朝三暮四之術」的說法。那莊子又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

「朝三暮四」出自《齊物論》,旨在說明真理是不會也不能越辯越明的。莊子認為百家爭鳴,其實沒有誰是對的,也沒有誰是錯的。當時有人認為人性本善,有人認為人性本惡;有人認為社會需要道德規範,有人認為社會需要放任自由;有人認為宇宙有個開端,也有人認為宇宙循環不息;有人戀棧生命,有人視死如歸。這些,都只是對天理與人性的局部描述,都是「吹」(不錯,莊子那時候已經用「吹」這個字)。當我們在辯論生命是永恆還是短暫,宇宙是生滅還是循環時,就如同我們在辯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才對才好一樣。因此,《齊物論》裏最著名的一篇,就是莊周夢蝶:究竟是莊子剛才夢到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現在夢到自己變成莊子呢?也許兩個說法都對,反正誰也不能說服誰。

如果你請一位經驗老到的師傅,去幹一件很簡單的事,我們會說他「游刃有餘」。很多人以為是操刀者仍有餘力,但原文是「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指很薄的刀刃遊走在骨節間的空隙,還剩下很多空間運轉。不錯,這句成語正是來自著名的故事「庖丁解牛」。

「游刃有餘」出自《養生主》。顧名思義,目的是教大家養生。注意,不是長生不老,因為那是違反自然的;而違反自然就是違反老莊思想。對老莊來說,面對死亡,人要有「安時處順」的態度:四季既是自然循環,便不應傷春悲秋。反正「指(脂)窮於為薪,火傳也」(薪盡火傳)。不過,由於人們汲汲追求知識與名利,結果把自己困在樊籠裏,鬱鬱早逝,無法「盡年」(即享盡天年)。「游刃有餘」,就是叫大家凡事不要強求,要順應自然,保存本性,才能益壽延年。至於篇內提到「緣督以為經」,由此衍生出今天的氣功養生法,則未必是本意(督,有中虛之意)

別人對抗能力比自己強大很多的敵人,我們會說他「螳臂擋車」。這是個很形象化的成語,幾乎一看便明。那莊子裏的「螳螂」與「車」又是指什麼呢?

「螳臂擋車」出自《人間世》。此篇主旨很簡單:伴君如伴虎。原文是一位叫顏闔的賢士,準備去輔助衛靈公的太子,友人蘧伯玉叫他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有才能便隨便規勸太子,要順著他的脾性來誘導,否則便像螳螂舉臂想擋著車子一樣:不自量力。推而廣之,越想成為有用的人,便越短命。《人間世》通篇列出了無用的樹、不祥的牛、畸形的人等等,皆能「終其天年」;反而孔子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有才之士就凶多吉少了。諸葛亮的一句說話能把智者的態度完美概括:「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不過,不管是當年的諸葛孔明,還是今天的商賈名流、學者賢達,可能幼受庭訓要做個有用的人,都紛紛放棄舒適的生活,投身凶險的政界。不管是真心要貢獻社會還是要流芳百世,內心必然相信自己的能力足夠「擋車」吧。

本來關係密切、肝膽相照的兩人,後來卻倒戈相向,猶如敵國,是成語「肝膽楚越」意思。

「肝膽楚越」出自《德充符》。主旨也很簡單:不應以貌取人,而要看其人的德行是否符合大道。原文是說有位被砍了足的大師叫王駘,他整天不說話,但學生比孔子還多。孔子的學生不所以,孔子於是解釋說:王駘已領悟到萬物都是一體的境界,因此順應自然而一無所求。我們還是會看到傷與健、富與貧、高與低、死與生等差異,好像楚與越兩個敵對國一樣;王駘則看到萬物如肝膽等臟腑一樣,都是一個整體。《德充符》裏不少有關殘疾人士的故事,都是要闡明「才全而德不形」、「內保而外不蕩」的現象。簡單來說,高人都是深藏不露的,不會自鳴得意。

兩個識於微時的少年,在貧困的時候互助幫忙,我們會用「相濡以沫」來形容;到他們長大,加入了不同的社團,我們又會用「相忘於江湖」來形容。這與莊子原文可謂完全無關。

「相濡以沫」出自《大宗師》。此篇描述到達「天人合一」境界的「真人」。原文的確是說兩尾魚在乾涸的水池裏互相用唾沫來濕潤對方。不過莊子原意是叫魚兒把對水的需要忘掉,才能與天地間的大道契合,成為真人。世人很努力地把財富與權位小心地收藏與保護,好像把船藏在山谷裏一樣(藏舟於壑),卻不知道變幻得失原是永恆;世人驗身節食做運動吃營養劑甚至整容打羊胎素等等,卻不接受衰老疾病死亡實是無可避免的自然過程。這些行為,都是徒勞無功的,應該把對「生」的渴望忘掉。篇中提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人是「莫逆」之交。怎樣才算「莫逆」呢?明白生命(生死)與自然(無)本為一體,便是得道者,便能與其他得道者成為「莫逆」之交。篇末借顏回的口說出得道的過程:忘掉肉體、感覺、心智等,與大道渾然成為一體,到達「坐忘」的境界(就是「五蘊皆空」的境界),才能稱得上為「大宗師」(師,即自然的大道)

個人認為,「虛與委蛇」應該是與原本文義距離最遠的成語。它今天是假意慇懃、敷衍應付的意思,但原典卻是把心清空、隨物變化的意思,是很高的道行。

「虛而委蛇」出自《應帝王》。「委蛇」即逶迤,因此「虛與委蛇」並不是假裝給你一條蛇的意思。話說鄭國有位神巫叫季咸,算命其準。列子的老師壺子決定挑戰他,連續四天給他看四個完全不同的氣色:一天死氣沉沉、一天生氣盎然、一天深不可測、一天卻飄忽不定,結果把季咸嚇走了。「虛而委蛇」正是最後一天的狀態。那莊子又為什麼寫這個故事呢?《應帝王》是寫給「帝王」看的,目的是勸他們無為而治,實施小政府政策,以不擾民為上,就像壺子虛空自己,隨物變化,「虛而委蛇」,才是最高境界。勉強人民遵行仁義禮法,就像勉強為渾沌開竅一樣,七日而亡。

再者,仁義禮法只能防止小奸小惡,卻會助長大奸大惡。這正是外篇「盜亦有道」原來的意思,是諷刺所謂聖人們所制訂的聖法,其實弄巧反拙,害人不淺。今天常被用來形容當賊的也會講仁義,也是與原文相去甚遠。

《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統稱《內篇》,為莊子自著。《外篇》與《雜篇》則大概是他的徒子徒孫附加的。《內篇》七篇是莊子的精華。若要記著它們的主旨,只需記著「大而無當」、「朝三暮四」、「游刃有餘」、「螳臂擋車」、「肝膽楚越」、「相濡以沫」、「虛而委蛇」等七個成語原來的意思就成。首先,人生有更高更逍遙的境界,你別說這話大而無當。你要是和我爭論,也是朝三暮四之爭,表達不出萬物一體的真理。加上我不會和你爭,因為麻煩的事我不幹,只會游刃有餘,好能身心健康。你要是覺得我這樣對人間太沒貢獻,我則勸你別螳臂擋車,四處炫耀自己的才德。因為真正有才德的人是不會把人肝膽楚越,以外表與功績分成高低的。你要成為一代宗師,便不要相濡以沫,苟且偷生,而要把得失甚至生死都忘卻,完全順應自然。你若最終成了帝王,那就請你什麼都別幹,每天虛而委蛇,便是德政了,也是萬民之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