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ealthy dose of guilt never hurt anybody. It’s what civilization was built on, guilt. A highly underrated emotion.
適量的內疚不會傷害人。內疚是文明的基礎。一種被大大地低估的情緒。
這讓我有很深的感受。一直覺得不應活在悔疚之中;但回頭想想,內疚的感覺,其實來自「同理心」(Empathy),也就是愛的基礎。若果父親不愛子女,便不會因為所提供的生活條件差而內疚;若果母親不愛子女,便不會因為工作時不能在家而內疚。內疚,也許就是愛。
最近香港出版了一本新的《心理雜誌》,裏面有說情人不應為「欠對方人情」而繼續一起。不過若仍會為「欠對方人情」而內疚的話,畢竟也是一種關愛罷?
這讓我想起我尊敬的南懷瑾老師,在講《莊子》時,解釋為什麼「頭陀不三宿空桑」,因為修道人怕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會有感情;因此要「絕嗜禁慾,所以除累也」。那豈不是要一世奔奔波波?
註:我手上的是版本是坊間的《莊子講記》,據說沒有新修訂的台版《莊子諵譁》正確;畢竟它們都只是南老師的學生筆錄的講義,難免有偏差。
當奧巴馬在芝加哥工作了三年後,他絕對是產生了感情;所以當他可以離開草根階層的戰友去哈佛進修時,他竟覺得內疚。不過他並沒有逃避這種「負累」,最後回到了芝加哥成了參議員,更將其同理心擴張開來,包含了整個州、整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看他之後寫的《歐巴馬勇往直前》(The Audacity of Hope;國內版《無畏的希望》),明顯地成熟了,沒有了第一本書的矯情,內容明快持平,用最簡單的道理震撼著人心靈,並穿插著很多他在社區工作時的小人物小故事,讓他的論點充滿說服力。
我最欣賞是他從來不會一面倒地辯論,因為那只是過度簡化問題。看我們今天的社會,全是二元的討論:好像支持還是反對最低工資,大家為了選票,完全忽視問題的複雜性。他在 2004 年的演講便是憑這種無差別心、近乎「齊物」的思想,贏得全國的支持。
看三月十六日的商業週刊 (BusinessWeek),可見奧巴馬正在一一實行他寫在書中與競選時的承諾,不惜惹來工商界群起而攻 (Sasseen & Epstein, 2009):在他書中他提過巴菲特的稅率比秘書還低,所以他現在就真的加投資利得稅;書中也提到他很欣賞巴西用蔗糖作燃料,故此他在迫能源公司與車廠用再生能源,這亦是徹底破壞中東恐怖份子的資金來源;他亦在推行排污的限額、拿六千三百億出來改革醫療、取消外判國外的稅率優惠以製造國內就業機會、減低低收入家庭的稅率等。在我看來,這些其實都是常識,只是政客財團們為了私利而一直不肯推行。
我想,正直 (Integrity) 的意思,就是表裏如一,貫徹始終;每一個決定,都由原則與價值觀主導。奧巴馬的智慧與雄辯,建基在他對民眾的同理心與對原則的堅持,而不是為增加自己的權力。他的成功,也就是正直的勝利,讓我首次明白政治也可以不污穢。有這樣正直與誠實的領袖,是美國的福氣,也是全球的福氣。我當然亦知道有很多人對他不滿。但誰又能贏得全世界的讚美?可以的也只是一個大滑頭罷。
自從上次看過李光耀回憶錄後,很久沒有這麼震撼與感動過。李光耀是一個在逆境中成功掙扎求全的領袖,他充滿智慧卻缺乏同理心;奧巴馬卻是在未成為總統之時便寫下這兩部書,當中一點野心都沒有,第一本書初版時更是賣不出;內容都只是對人們發自內心的關懷。單憑他十多年來,由一個社工變成一個總統,其原則一直無變,便已非常值得欣賞。
若你真的想看書,《歐巴馬勇往直前》(The Audacity of Hope) 會是更好的選擇。我看《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時,最大的得著是更瞭解自己的弟弟;雖然他的工作不完全一樣,但我現能更明白社工、社區發展和政治的功能。
拉雜地在不同的酒店寫了這些,亦無時間整理,只好如此。之前在公教進行社買了一套 DVD,名為《進入偉大的寂靜》(Into Great Silence),當中拍攝了法國阿爾卑斯山上隱修院的生活。製片人足足等了十六年才獲得批准拍攝。影片中沒有旁白,只有光影、時間流逝、與空間。我現正過著「不三宿空桑」的生活,最適合晚上在酒店播放兼冥想,所以就此打住,下回再續。
1 則留言:
南老师的修为的确很高,可惜无缘跟他学习,只能从他的文字中窥探一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