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Therese of Lisieux (靈心小史)

我曾多次介紹天主教靈修的顛峰,來自兩位加爾默羅會,即俗稱「聖衣會」的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和聖大德蘭修女(Teresa of Ávila)。也許他們的星座恰巧與我父母相同,我十分喜愛他們的書。因此,當溫偉耀教授在《愛裏聯合》裏介紹他們時,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然而,溫教授特意在最後也介紹了聖女小德蘭,卻引起了我的興趣。

在溫教授的書中,他提到聖女小德蘭的回憶錄,即《靈心小史》(Story of a Soul)、《一朵小白花》或《聖女小德蘭回憶錄》是一本並不易看的書,因為開首九章都是些日常瑣事,所以他建議由第十章開始讀。於是我決定讀一讀《靈心小史》。我沒有聽從溫教授的提議,而是從頭開始,結果並不覺得很難讀,反而從眾多瑣事中,我讀到一個滿載聖寵但毫不自我的聖人的「真」。但我明白,溫教授原是量子力學碩士,又是神哲學博士,有著非常理性的腦袋,一下子要從聖十字若望那些有系統的靈修框架跳去日常瑣事,衝擊一定不少。然而,我們都是凡人,要做到聖十字若望和聖大德蘭修女的成就著實不易,但要在生常生活中用聖女小德蘭的態度去活,去成聖,似乎更有望成功。難怪聖女小德蘭那麼受世人歡迎了。

聖女小德蘭全名聖嬰耶穌與耶穌聖容德蘭(Therese of the Child Jesus and the Holy Face;法:Thérèse de l’Enfant-Jésus et de la Sainte-Face),是一位非常受愛戴的聖人。在法國,除露德聖母外,第二個最多人朝聖的地方便是法國里修的聖德蘭聖殿(Basilica of Saint Therese of Lisieux)。聖女小德蘭自少便有聖召,很少的時候便瞭解塵世的快樂最終都只會帶來痛苦:

「天堂之外,從來沒有毫無陰霾的歡樂。」(5)

「日光之下,盡是虛空。只有全心愛主,為神而放棄屬世的財富,生命才有價值。」(11)

但由於她的年齡,也由於她的謙卑,她一直把聖召交託給主。在書中,「卑微」這詞出現了三十一次,「微不足道」則出現了十二次:

「我長年來始終懷著成聖的心志。我並不仰賴自身的行為,因為我的行為毫無可誇之處,我只是仰賴他,因為他就是道,就是聖潔。他所要求我的,就是我微不足道的努力。」(10)

而她在初領聖餐的時候便已體會到與神共融的喜樂與甜蜜:

「儘管我如此卑微,但當我們在默然中四目相望之時,我們便已心靈相通,相知相愛了。而如今,這種愛更加深沉而甜蜜,已經不僅僅是無言相望了。最後的障礙也消融於無形之中,我,德蘭已經消失不見,我已經融於他之中,宛如涓滴之水融入海洋。」(12)

但在修道人的生活裏,甜蜜的時候少,受苦的時候多。聖女小德蘭不只主動尋找受苦的機會與方法,並愛上了「苦」:

「是的,我受過苦,但沒有愛過苦,現在,我真正感覺到苦深深吸引著我。」(12)

聖女小德蘭家境富裕,父母從事鐘錶手飾行業,有很多與上流社會宴會的機會,但她一直都覺得那些浮華都是「偽裝後的痛苦」:

「迷失靈魂原是極易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沿著俗世那條開滿櫻花的道路迷失下去,就往往會難以回頭。但如果你能超脫於俗世之上,自然就能明白:世俗帶給人的歡樂不過是偽裝後的痛苦,這時,你就再也不會滿足於過眼雲煙的虛譽。」(14)

她把快樂都建築在對主的愛上:

「我並非不渴望天堂,但愛本身就是我渴望的天堂。」(18)

到了她十三歲時,便決心入修院。但由於年齡太輕,院長不肯破例收她,於是她央父親帶她去求主教。當主教也拒絕她時,她又央父親帶她去羅馬求教宗。在羅馬,她遇上不少達官貴人,但這更堅固了她遁世的心志:

「那些榮華富貴或權勢官銜,不過都是過眼雲煙而已。我們遙望之時,也許會心生企慕,但走近細看之時,才知道,發光的未必都是真金。」(19)

結果她如願在十五歲便進入了修院。在修院中,她除了沉浸在主的愛裏,亦開始在團體中實踐愛德。然而,她亦遇上「神枯」的情況,即聖十字若望所說的「心靈黑夜」,但她的想法很值得修道者學習:

「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覺得天主暫時不再照料著我。他再度在船上睡著了,有幾人能夠體恤他,不去驚動他的睡眠呢?他不能總是應答人們的要求,為他們忙這忙那呀。我寧願他不受驚擾,靜靜地睡去。」(26)

她喜歡讀會祖聖十字若望的書,但卻發現沒有什麼用處:

「我雖然覺得靈脩書籍並無多大益處,不論讀多少本,我屬靈的生命依舊枯竭,但我仍然很喜歡讀。」(29)

反而,如聖施禮華所言,在進行日常工作中,神自會臨在:

「我深知,他住在我的心中,引導著我的言行舉止。當我最需要指引之時,光明便照進我的心中。但這並不是發生在我祈禱的時候,不論我祈禱得多麼熱切,始終都沒有光明閃耀,然而當我做著日常工作之時,那光輝便會蒞臨我心。」(29)

在修會的日常中,她對對愛有很深的領會:

「如果教會是由許多肢體組成的,它最重要的肢體的就莫過於心,而這顆心必須得燃燒著愛之火焰啊。」(30)

她的回憶錄寫到三十章便告一段落。她之後當了新修女的導師,接著開始生病,並在二十四歲便離世。她認為能在二十四歲離世,是一個恩寵,因為如果她是男生,便應在這個年紀成為神父。她臨終前,在院長亦是她親姐姐要求下,再寫下了最後的章節:

「完全的愛,就是容忍別人的短處,體諒他們的軟弱,同時,即便只在他們心中發現涓滴之善,也會大感欣慰。」(34)

有關身外物:

「如果我們失去了賴以謀生的東西,自然應該將它找回來,但態度要謙和沉靜。但如果萬一找不到,你就得像乞丐似的,伸出你的手向人索求。如果你索求時被人拒絕,也不要在意,因為你原本就沒有向他索取的權利。」(35)

有關祈禱:

「我的祈禱詞毫無文采,也毫不動聽,但居然都被他垂聽了!我覺得祈禱就是向天主敞開心扉,專心仰望天主,不論是在歡樂還是痛苦之中,都滿懷著愛意向他感恩,這樣,我們就和耶穌結合得更加密切。」(37)

 

諸如此類的勸勉和教導還有很多,但都是圍繞著愛:

「當初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槓桿和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他並沒有得到這個支點,然而,那些聖徒卻獲得了這個支點。天主賜予的這個支點就是天主自身,也僅僅是他自身,而槓桿就是祈禱,是燃燒著愛焰的心靈所做的祈禱。聖徒們曾經用這種方法撬動了世界,改變了萬民的心靈,,現在和將來的主的兒女,還會繼續用這種方法來改變世界,直到天地最終廢去為止。」(40)

聖女小德蘭逝世後,她的回憶錄一紙風行,並在短短二十七年後便被封聖。除了早夭的兩名子女,她的父母讓所有女兒都進修院,並把她們養育成聖人,因此亦被封聖。聖女小德蘭那平凡卻充滿熱熾的愛的生活方式,被她稱為「小道」,亦成了無數人追隨的成聖之路:

「天主不會要求我做不到的事情,因此無論我有多渺小,我還是能成為聖人的;我既然不可能長得高大,那麼我就按著自己的樣子,接受現狀,即便我有數不清的過失;但是,我要尋覓一條直達天庭的『小道』,那是一條既短且直的道路,是一條全新的『小路』。」

2025-04-12

Sanctuary (一個人的聖殿)

剛剛讀完了《一個人的聖殿》(Finding Sanctuary: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作者克里斯多夫.傑米森(Abbot Christopher Jamison)是英國薩塞克斯郡聖本篤會渥斯隱修院的院長。這本書的緣起是因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攝製了一套名為《修院生活》(The Monastery)的紀錄片,內容有關五個都市人到渥斯隱修院隱修四十天的故事,其中一個還是色情製作人。然而,傑米森院長並沒有渲染這個故事,而是淡淡地把聖本篤會靈修的方法介紹給讀者,並解釋了不少會規的意義。


書中開首便指出我們作為都市人的忙碌生活,已經完全破壞了我們的平安。我們的忙碌來自慾望和不安全感,以致需要不斷尋找消費、旅遊、冥想等放鬆的方法,結果卻又成了另一種慾望。放棄這些慾望,並過有德行的生活,是進入「聖殿」的門口。

靜默」是靈修的第一步。抑壓說話的衝動,包括在腦袋裏自言自語,就算每天只有五分鐘,也將為你帶來平安。第二步,則是「默想」,主要是誦經默禱,甚至只是慢讀經書,也能協助抵抗塵世的噪音。書中提到默想與默觀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我們主動,後者則是神做主動。

第三步就是「服從」。生活中最弔詭的是,越想自由,越被束縛。因為所謂自由,只是讓慾望做主人,把自己變成慾望的奴隸。只有完全的服從,才能真正的自由。能聆聽別人的需要,並用理性去決定該做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也不是社會期望你去做的什麼,那便是服從的自由。

第四步是「謙遜」。謙遜的敵人是自我。聖本篤便訓導大家要「藉著自我貶抑而上升」。萬一真的無法去除驕傲,那便嚐試走近神。在無限面前,自我是如此微不足道。第五步是「共融」。只有在去除自我後,才能與團體共融,成為一體。就算是獨自修行,也得要先在團體內生活,否則便無法體現「愛」。不少宗教哲學大師都說,神之所以造人,也是為了體現「愛」。如果謙遜是堅固聖殿的牆,那共融就是透光的窗。

我最近讀完了《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書中有一句說話觸動了我,大意是自由的代價就是孤獨。事實上,那並不是自由的代價,而是自我中心的代價。

書中的第六步是我最為欣賞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是「靈修」的市場,「顧客」可以「購買」禪修、蘇非回旋舞、大黑天超覺靜坐等等靈修方法,而潛台詞是靈修與信仰無關,是屬於個人的一種神秘經驗。老實說,我有好一大段時間也是這樣想的,因此從來修不出什麼來。新紀元運動的核心就是相信自己是神(存在),因此心中所想的就是神的意思。然而,院長在書中引用了這會規來描述這個想法:「他們的私慾偏情就是他們的法律。凡是他們腦裡所想的,或願意做的,他們就自認為是神聖的,若是他們所討厭的,就認為是不許可的。」(《聖本篤會規》1:8b-9)這個,正是原祖父母被趕離樂園的原因——想變成神。皈依傳統信仰,並找尋一個適合自己的靈修方式,堅毅地走下去,才是真正的修道。

至於第七步,是「希望」。我曾經在自己佛學碩士的論文裏做了一個結論:信神的人對死亡的焦慮最低。這不難理解。如果你信輪迴,那你的死亡便是考試放榜日;如果你信人死如燈滅,那你的死亡便是終結。因此,基督宗教與其他所有宗教最大的分別,就是「希望」。有希望的人,不僅在面對死亡時,也在面對生活的種種逆境時,心懷平安,甚至充滿喜樂。

傑米森院長最後用浪子回頭的默想勸慰我們:修道,就是不斷地失敗,再重來,再失敗的過程,但別氣餒,因為等著我們的,是無限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