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沒有詳談《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一來是因為我當時還沒有看電影,其次是因為我應承了為《香港佛教》寫稿,所以不想在刊出之前在這裏發佈。現在那篇稿子已經刊登,我也就在這裏與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隨帶一提,另外有兩套小說都已被拍成電影,準備上畫,很值得觀看與閱讀,我也將會在這裏介紹;其中一套便是《雲圖》(Cloud Atlas)。你也先睹為快吧。
* * *
最近因為李安拍的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上畫,重新掀起了大家對這本鉅著的興趣。原著小說早於十年前出版,當時十分轟動,贏得英國、德國、加拿大、南非等等國家的小說大獎。表面上,那是關於一個十六歲的印度少年,因為遇上船難而流落在太平洋上,和一頭老虎在一艘救生艇上撐了二百二十七天,由菲律賓漂流到墨西哥傳奇的故事。
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漂流故事。如作者所言,這是一個會讓你信神的故事。
書的一開始,主角便為自己改了個名字,Pi,一個希臘字母,也是一個無理數 (Irrational Number,即圓周率),暗喻他不是一個信奉理性的人。Pi 生於一個講究現代化與理性主義的家庭,卻是家裏唯一虔誠的信徒,還同時信奉印度教、基督教與回教。然而,在他遇難漂流的時候,書中並沒有說他因而遇上奇蹟或者因而背離信仰,只是說他在艇上有繼續每天的禮拜祈禱。
但是,當他捕捉到大魚的時候,他會感恩,相信是守護神毗濕奴 (Vishnu) 的化身 (Avatar)。當他看見雷電的威力時,他被大自然的壯麗感動得大聲讚嘆,喚號上帝。電影替作者詮釋了主角在食人島的經歷:當主角需要休息時,神給他一個地方休息;當他有意安頓下來時,神給他一個訊息 (Sign),叫他離開。在書裏,他甚至開始與老虎對話,互相傾訴彼此對不同食物的嚮往。
所有這些,你都可以解釋成巧合,或大自然的現象,或他在缺水缺糧時的幻覺,或讓他自我感覺良好的想像。不過,主角在獲救後向船公司的職員講述他的經歷時,大家都不相信他。他於是講了了另一個沒有動物,也因而沒有奇幻、讚嘆和敬畏的故事,只有遇難的人在救生艇上互相殘殺並把對方吃掉的故事。這個純粹的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的故事,也是科學家解釋這個世界的創造以及生命的起源的故事。主角分別講完這兩個故事,便問作者,他喜歡哪一個。他不是問作者相信哪一個,而是喜歡哪一個。因為,除了主角自己,誰也不能證明哪一個才是真相。
同樣道理,有朋友會相信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充滿秩序與壯麗的世界必然有位偉大的設計師在背後,而一生的起落際遇,都有神的意旨。有朋友則相信世界是梵天所做,即泰國有名的那尊四面佛,而一生中遇上的好人壞人,都是毗濕奴的化身。佛教相信宇宙是因緣和合而生,世上無恆常不變者,亦即無永恆的創物主;一生遇上的順逆,皆是業力的牽引。不過同樣有不少佛教徒相信三千大千世界皆為諸佛以不可思議的願力創造出來,所以才有西方極樂世界或東方淨琉璃世界等等由佛創造的世界。就算佛陀說過,沒有神通能干預業力,諸菩薩仍是上天入地去拯救歷劫的眾生。這些都是美麗的故事,也有些人會覺得這些故事跟一個少年與一頭老虎在海上漂流了七個多月仍生還一樣難以置信。無論如何,這是個人的選擇,最重要是那一個你最喜歡,反正誰也不能證明誰是真相。
我感受特別深的是主角的感慨: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放下 (Let Go) 的過程,傷心,是因為沒有好好道別。主角一夜之間失去了父母兄長,失去了安穩的生活,後來又失去了辛苦經營的木筏,甚至一直支持他生活下去的老虎查理帕克也不告而別。大家其實都明白世間一切是無常,永恆只是四顛倒夢想之一;然而不執著,不代表無情。父子兄弟夫妻甚至寵物與主人,都是一場緣份。記得《五燈會元》裏的老太婆嘛?當她知道她供養的僧人只是在修枯木禪,便立即一把火把茅庵燒掉。所以「菩提」(覺悟),才要跟著「薩埵」(有情)。那麼,「有情」又如何面對無常呢?正如主角所言,關鍵在好好道別。擁有的時候,要惜緣;緣盡的時候,要放手,不要因為執著而做成不必要的煩惱,但仍應該好好道別。這也是一個善終服務機構努力的目標。